1929年,畢業於哈爾濱英文學校;1939年參加八路軍,轉戰於河北、山西抗日根據地,從事革命文藝工作;1942年7月到達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3年,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194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宣化龍煙鐵礦蹲點,創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鬥爭的中篇小説《紅石山》;解放戰爭時期,楊朔擔任新華社戰地記者;1950年赴朝鮮前線,寫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長篇小説《三千里江山》;1954年回國後,調至中國作家協會,任外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主任;1958年後,從事外事工作,任駐開羅亞非人民團結組織書記處中國書記,亞非作家會議中國聯絡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1]
“文化大革命”期間,楊朔被中國作協的造反派列為重點批鬥對象,1968年8月3日,在絕望中吞服安眠藥自殺,終年55歲。
[3]
- 中文名
- 楊朔
- 別 名
- 楊毓瑨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山東省蓬萊縣
- 出生日期
- 1913年4月28日
楊朔人物經歷
編輯1913年4月28日,出生于山東省蓬萊縣(今蓬萊區)城裏北街。1927年,隨舅父前往哈爾濱,在太古洋行做練習生、辦事員,業餘攻讀英語,受業於李仲都門下,研習中國古典詩文,並在《國際協報》《五日畫報》發表舊體詩。1929年,畢業於哈爾濱英文學校,之後當英文翻譯。
[1]
[4]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離哈去滬,集資籌辦北雁出版社,出版抗日進步書籍。1937年七七事變後,辭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於抗日救亡宣傳;同年9月,前往武漢與友人合資籌辦文藝刊物《自由中國》和《光明週刊·戰時號外》副刊;同年末,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介紹赴延安。
[4]
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戰前線,臨汾失陷前輾轉到廣州。1939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的作家戰地訪問團,奔赴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隨八路軍轉戰南北,寫下許多反映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生活的作品,發表了反映陝北革命根據地人民抗日鬥爭的中篇小説《帕米爾高原的流脈》,並創作了一些歌頌抗日英雄、反映抗日鬥爭的通訊報道和短篇小説。
[4]
1942年7月,到達延安,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並先後發表《月黑夜》《大旗》《霜天》《麥子黃時》等短篇小説。194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宣化龍煙鐵礦蹲點,創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鬥爭的中篇小説《紅石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華全國總工會文藝部部長。1950年12月,以《人民日報》特約記者身份赴朝鮮前線,寫出大量戰地報道,創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長篇小説《三千里江山》。1954年回國後,調至中國作家協會,任外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發表《西北旅途散記》《石油城》等散文、通訊。
1958年後,從事外事工作,先後任中國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副秘書長、亞非團結委員會副主席、亞非人民理事會秘書處中國書記、亞非作家常設局聯絡委員、秘書長等職,當選為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多次參加國際作家會議和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創作大量反映亞非國家風貌和人民爭取獨立、自由、解放的優秀散文作品,結集為《亞洲日出》《東風第一枝》《生命泉》等。1959年,應邀在蓬萊閣上為家鄉文化界人士作了講學報告,並寫下描寫蓬萊勝景的《蓬萊仙境》《海市》等散文。
1960年1月10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應該作一個階級戰士》。1961年3月,散文集《東風第一枝》出版;4月29日,《人民日報》第八版刊登了楊朔的旅日遊記《櫻花雨》,文章把美軍在日本的勢力比作摧殘櫻花的風雨,而把日本人民比作在風雨中開放的櫻花。
1972年9月27日,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革命領導小組發文稱“經審查,楊朔歷史是清楚的。他參加革命三十年來表現基本是好的。但由於其世界觀未很好改造,在工作中犯過一些錯誤。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由於對文化大革命的不理解,經不起羣眾運動的考驗而自殺身死,決定給以政治錯誤結論。”
楊朔個人生活
編輯楊朔個人作品
編輯名稱 | 時間 | 體裁 | 出版社 |
---|---|---|---|
《帕米爾高原的流脈》 | 1939年 | 中篇小説 | 生活書店 |
《潼關之夜》 | 1939年 | 散文集 | 重慶烽火社 |
《風暴》 | 1940年 | / | 新流書店 |
《血的軍旗》 | 1941年 | / | 新中國出版社 |
《望南山》 | 1949年 | 中篇小説 | 天下出版社 |
《紅石山》 | 1949年 | 中篇小説 | 天津新華書店 |
《北線》 | 1949年 | 中篇小説 | 北京新華書店 |
《月黑夜》 | 1949年 | 短篇小説集 | 三聯書店 |
《北黑線》 | 1950年 | 短篇小説 | 羣益出版社 |
《美軍是披着人皮的畜生》 | 1951年 | 通訊報告集 | 華東人民出版社 |
《鴨綠江南北》 | 1951年 | 報告文學集 | 天下出版社 |
《錦繡山河》 | 1951年 | 中篇小説 | 工人出版社 |
《中國人民的腳步聲》 | 1953年 | 中、短篇小説集 | 新文藝出版社 |
《三千里江山》 | 1953年 | 長篇小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姚長庚一家人》 | 1953年 | 小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萬古青春》 | 1954年 | 報告文學集 | 中國青年出版社 |
《雪花飄飄》 | 1956年 | 兒童文學集 |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
《越赴越旺的烈火》 | 1956年 | 中篇小説 | 新文藝出版社 |
《鐵騎兵》 | 1957年 | 報告文學集 | 作家出版社 |
《亞洲日出》 | 1957年 | 散文集 | 北京出版社 |
《洗兵馬》(上卷) | 1959年 | 長篇小説 | 作家出版社 |
《海市》 | 1960年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大旗》 | 1960年 | 短篇小説集 | 作家出版社 |
《東風第一枝》 | 1961年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生命泉》 | 1964年 | 報告文學集 | 作家出版社 |
《楊朔散文選》 | 1978年 | 散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楊朔短篇小説選》 | 1979年 | 短篇小説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楊朔文集》(上卷)(未出齊) | 1984年 | 散文、報告文學集 | 山東文藝出版社 |
《茶花賦》 | 1985年 | 散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楊朔代表作》 | 1986年 | 散文、小説合集 | 黃河文藝出版社 |
楊朔創作特點
編輯楊朔散文
- 深邃意境創設的基礎
楊朔是以一個詩人的心靈來感受生活並表現生活的。他的散文絕大多數寫作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此,中國人民嶄新的社會風貌和昂揚的時代精神,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那美好的心靈和建設者雄偉的腳步,成為楊朔散文創作的主旋律。面對着全新的時代,楊朔那顆火熱、敏感的詩心,使他真切地感受到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如旭日東昇,正在蓬勃發展,我們的人民有着時代的自信,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永不凋謝的春天,從而激發出一種不可止的熱烈、真摯、深沉的情感,寫出了一篇篇充滿濃郁詩情的錦繡文章,《茶花賦》就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茶花賦》中,楊朔開篇就直抒胸臆,寫“我”因為久在異國他鄉,難免要懷念祖國,有時懷念極了,“我”也曾想:“要能畫一幅畫,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時刻掛在眼前,有多好。”酣暢淋漓的感情抒發,深深地打動了讀者,進而引起讀者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為了慰藉這種渴念便請人作畫,然而這卻使丹青高手頗感為難,因為無論如何潤色,也難以描繪出祖國日新月異的美景。無奈,作者只好“擱下這樁心思”。可以想象,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不能“擱下”他對祖國的依戀呢。因此,當他“從海外歸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一個“醉”字,把久離母親的孩子終於撲進母親懷抱的感受描繪得淋漓盡致,使我們依稀看到詩人的醉心、醉意、醉態、醉容。當詩人一覽如火如荼的茶花,便詩心大動,如痴似迷,那壓抑已久的對祖國真摯濃烈的感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筆筆寫茶花,處處贊祖國,並以最美最豔的童子麪茶花象徵祖國美好的未來,真可謂情深意切。這正是作品立意高遠、具有詩般意境的堅實基礎,也是打動讀者的真正原因。
[7]
- 濃情、哲理的形象外殼
在楊朔的散文中,“景”成了附麗於情與理之中的形象的外殼。楊朔善於捕捉濃情、哲理的噴吐口,常常即景抒情,即物言理。通過對一人一事的描述,一物一景的刻畫,展現出我們時代前進的步伐,抒發出自已強烈的情感。比如在《海市》中,楊朔開頭就以空靈的筆觸,勾畫了綺麗縹緲的海市蜃樓,把人們帶進一個色彩瑰麗的神話般的幻境裏去;接着憑藉巧妙的聯想,過渡到長山羣島風光的實寫,熱情謳歌那裏漁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後歸結到“真實的海市比起那縹緲的幻景還要新奇”。
[7]
此外,在《茶花賦》中,楊朔還借絢麗的茶花,展現出祖國的欣欣向榮;在《香山紅葉》中,楊朔用豔豔紅葉寄寓久經風霜,愈老愈紅的革命精神;在《荔枝蜜》中,楊朔把清甜的蜜汁和新社會人民美好的生活聯繫起來,以歌頌創造清甜蜜汁的蜜蜂,進而歌頌創造美好生活的勞動人民。特別是楊朔的代表作《雪浪花》,借對雪浪花澎湃激盪的壯麗景象的描述,烘托出漁民“老泰山”這個詩意濃郁的形象,傾注了自己的情恩。
[7]
- 統攝情景的點睛之筆
楊朔的散文常常是在自然景物的刻畫中,通過豐富的聯想,揭示世人的靈魂和人生的奧秘,每每在關鍵時刻提出令人深思的問題,點出令人信服的哲理,並給予詩意的表達,使讀者受到啓發和教育。在很多情況下,楊朔是用警句的形式來體現這種人生的哲理的。像《蓬萊仙境》的點題和《金字塔夜月》篇末的結束語等,用的都是警句。正像一齣戲有它的高潮,一闋音樂有它的旋律精彩之處一樣,一篇作品也是要有它的核心的;而高度凝鍊、飽含着豐富哲理的警句,就是作品最閃光的地方。這些精闢言語,可以説是作者思想、知識、語言等要素高度結合迸發出來的火花。如在《荔枝蜜》中,楊朔透過荔枝樹林,看到辛勤勞動的農民時寫道:“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已的生活,實際上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代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作者抓住“釀蜜”這個詞語的本義加以引申,把蜜蜂的生活和人們的生活緊緊聯繫在一起,生髮開去,平凡的事物頓時煥發出熠熠光彩,進而揭示了一個“充滿人世之間的”道理-生活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生活來自於我們普通勞動者無私的奉獻和辛勤的創造;勞動者是平凡的,但勞動者又是高貴的。假如人人都能如蜜蜂那樣,“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那麼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楊朔這種在抒情、繪景的基礎上揭示道理的表現手法,往往給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常常能引發讀者深深的思索,使之對生活的感悟更進一步。
[7]
楊朔小説
楊朔前期的小説創作亦可用“馬上記者”來作為概括。1937年12月,經黨組織介紹,楊朔由抗日救亡的中心武漢來到全民抗戰的策源地延安。在革命聖地的一個月中,楊朔見到了毛澤東主席,接觸了陝甘寧邊區的各界羣眾,然後經山西來到廣州。1938年夏天,楊朔在廣州應《救亡日報》編輯林林之約,開始寫作以陝甘寧邊區生活為題材的中篇小説《帕米爾高原的流脈》,這篇小説的發表,向國統區人民描繪了一幅解放區人民抗敵鬥爭的鮮明圖畫,對國統區受到欺騙宣傳而被矇蔽的人們,對那些懷疑抗戰光明前途的人們,是“很合時宜的”。《帕米爾高原的流脈》是楊朔出版的第一部中篇小説,書中描寫了陝甘寧邊區人民的生活,它與其説是一部小説,不如説是小説化了的報告文學,楊朔曾自述道:“書裏所描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曾經發生的事實。這不是簡單的新聞紀事文,當然,故事是經過我一番點染,而且小説化了。但是從開始,我便壓制着自己的筆尖,不使小説流於誇張。這一點努力,我是一直保持到底的。”自1942年至1945年抗戰勝利,敵我之間“掃蕩”與“反掃蕩”反覆進行,民族矛盾異常尖鋭,楊朔在《解放日報》等報刊連續發表了四篇短篇小説《月黑夜》《大旗》《麥子黃時》和《霜天》。這些小説數量雖少卻文筆細緻,人物形象生動,情節曲折細膩,藝術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8]
楊朔後期的小説創作始於他深入宣化龍煙鐵礦工人的生活,這一時期的創作特點用楊朔自己的話來説則是“真正接近了人民”。1945年10月,楊朔經過延安整風,學習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識到要使自己的作品為廣大羣眾所歡迎,必須將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楊朔根據在礦山和跟隨部隊轉戰華北戰場的經歷,先後寫作了中篇小説《紅石山》《望南山》《北線》等,《紅石山》展示了紅石山鐵礦工人在日寇統治下的血淚生活,描寫了工人胡金海領導礦工進行的英勇悲壯的反抗鬥爭;《望南山》描寫察南蔚縣川人民在紅軍撤離後遭到國民黨還鄉團的屠殺,被迫組織起來與地主進行拼死搏鬥的故事,楊朔抱着對張家口人民深深的懷念之情寫作這部中篇小説,因此作品中充滿了作家的真情實感。《北線》則通過一個連隊轉戰華北,配合友軍連續作戰的經歷,反映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塑造了盧文保、馬鐵頭、疙瘩喬等性格各異的千部戰士形象,是楊朔長期深入部隊戰鬥生活的結晶。
[9]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楊朔發表長篇小説《三千里江山》。1953年1月,《人民文學》刊登陳湧所寫題為《文學創作的新收穫——評楊朔的“三千里江山”》的文章,文章盛讚小説之成功,指出小説“主要的特點便是它在藝術上的真實”,而這“藝術上的真實是在兩個方面同時表現出來的。一方面,作者反映了現實鬥爭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現實鬥爭中的新的典型的事物;另一方面,作者對於自己所表現的生活,是經過長久獨立的體驗、感受和思考,因而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是外加的,而是從大量的生活中間概括出來,在作者的內心自然的喚起的”。“作者首先是長久深刻的被他周圍的英雄人物的崇高的品質所激動,然後才發生了反映和頌揚這種品質的慾望。”
[10]
楊朔人物評價
編輯(楊朔的散文)稱得上一清如水,樸素簡潔,清新俊逸,遂使人低徊吟誦,不能去懷。(中國現代作家冰心評)
楊朔的文章散發着新的光彩,他的筆,彷彿漸漸地從先前的直敍通向一條幽美的曲徑,其中藴藏着一絲含蓄的藝術力。(評論家、作家潔泯評)
筆墨簡潔,敍述明白,是楊朔的特長;然而也許因為過於矜持吧,文字上微露人工斧鑿的痕跡。文章要做,又不宜太做,這是辭章家們容易碰到的關卡。我們相信,憑依楊朔的努力,一定會超越這關口,抵達更為高妙的境界。(中國現代作家周立波評)
楊朔同志受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的迫害,不幸於1968年8月3日含冤逝世。楊朔同志忠於黨,忠於人民,在文藝創作和國際活動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楊朔追悼會悼詞評)
[12]
楊朔後世紀念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蓬萊仙境》節選 楊朔 朗誦:於芳 .央廣網[引用日期2020-11-06]
- 2. 白紅梅.淺談中國當代散文三大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第2期).
- 3. 陳祖芬:文革期間文化名人自殺檔案 .胡耀邦史料信息網[引用日期2022-10-10]
- 4. 楊朔 .中國山東網[引用日期2020-11-08]
- 5. 作家楊朔文革中離奇之死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11-08]
- 6. 楊朔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1-02-16]
- 7. 胡蓬.情、景、理的交融──論楊朔散文的深邃意境[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第2期).
- 8. 抗戰時期楊朔的出版活動和文學創作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0-11-10]
- 9. 王維國.論楊朔的小説創作[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第4期).
- 10. “三千里江山”的訴説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0-11-10]
- 11. 楊朔的“櫻花雨” .網易[引用日期2020-11-08]
- 12. 楊朔同志追悼會在北京舉行[J].新文學史料,1980,(第4期).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