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藤野先生

鎖定
《藤野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創作的回憶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憶了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表達了對藤野嚴九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文中熱烈讚頌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戰鬥精神。全文圍繞主題組織材料,主線明晰,中心突出,形散實嚴,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和白描手法刻畫人物,深化主題。
作品名稱
藤野先生
出    處
朝花夕拾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6年
作品體裁
散文

藤野先生作品原文

藤野先生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羣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裏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裏面的幾間洋房裏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鬥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裏。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户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厲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着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温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裏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裏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説。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於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嚥的芋梗湯。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鏡,挾着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後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着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於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並不比中國早。
課文插圖
課文插圖(4張)
那坐在後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裏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着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誌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説,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脱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裏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藹的説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着,心裏卻想道:——
“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裏自然記得的。”
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説道:——
“我因為聽説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説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裏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託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裏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説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説話,但竟沒有説。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悽然,便説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他嘆息説。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裏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着兩個字道:“惜別”,還説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
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説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説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1] 
白敬周創作連環畫圖冊: [17-18] 

藤野先生詞句註釋

①藤野先生:指藤野嚴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縣人,1901年起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教師,1915年離職回鄉自設診所,1945年病逝。
②上野:日本東京的一個公園,以櫻花著名。
③速成班:指東京弘文學院速成班。當時初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一般先在這裏學習日語等課程。
④富士山:日本最高的山峯,著名火山,位於本州島中南部,山體呈圓錐形。
⑤油光可鑑:這裏是説,頭髮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鑑,照。
⑥標緻:漂亮。這裏是反語,用來諷刺。
⑦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機構,主要供同鄉或同業的人聚會和住宿。這裏指設立在日本東京供中國留學生活動和居住的場所。
⑧鬥亂:飛騰雜亂。鬥,通“抖”。
⑩精通時事:這是諷刺的説法。他們“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一些無聊的事情。
⑩仙台:日本城市,在本州島東北部。1904年至1906年,作者曾在這裏學醫。
⑪水户:日本城市,在東京和仙台之間。
⑫朱舜水:即朱之瑜(1600—1682),號舜水,浙江餘姚人,明末思想家。明亡後曾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事敗後長住日本講學。他忠於明朝,所以説是“明的遺民”。
⑬客死:死在異國他鄉。
⑭膠菜:山東膠州市一帶出產的大白菜。
⑮掌故: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説或故事。這裏指學校裏發生過的一些事情。
⑯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裏指考試不及格。
⑰《新約》:基督教聖經《新約全書》的簡稱,記載耶穌和他的門徒的言行。
⑱托爾斯泰:指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著名作家。作品有長篇小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⑲日俄戰爭:指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俄兩國為爭奪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權益而進行的戰爭。戰爭主要在中國進行,而清政府竟屈辱地宣佈中立。
⑳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托爾斯泰寫給俄國和日本皇帝的信,登在1904年6月27日倫敦《泰晤士報》上;兩個月後,譯載於日本《平民新聞》。
㉑愛國青年:指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的青年。這裏是諷刺的説法。
㉒詰(jié)責:質問並責備。 [2-3] 

藤野先生創作背景

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正門
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正門(1張)
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着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9月,轉赴仙台,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畢業於愛知縣立醫學校(現名古屋大學)的藤野先生,在魯迅入學的兩個月前,升格為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解剖學教授。魯迅在此認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魯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懷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發表於同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後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4] 

藤野先生作品鑑賞

藤野先生思想內容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偏重於敍事,生動地記敍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幾個生活片段,在質樸的敍述中隨時挾帶着精闢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此文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讚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羣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鬥爭到底。
文章一開頭就寫目擊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激起自己想“到別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寫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是此文的主體,着重寫藤野先生對自己的關懷、教育的深厚情誼,以及放棄學醫的思想變化原因。這部分在寫藤野先生之前,敍述了從東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見以及在仙台醫專所受的優待。最後“從離開仙台之後”到結尾,寫出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深深懷念以及藤野先生給魯迅的激勵和鞭策。魯迅回國以後,之所以沒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這是“因為狀況也無聊,説起來也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這裏透露了作者對辛亥革命後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的失望和不滿,從而也覺得無法報答藤野先生對自己對中國人民的關心和期望,含蓄的筆調更加強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寫對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懷念:我“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在對藤野先生的評價後,魯迅更進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是為中國”,“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是為學術”,“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正因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心乃是對中國人民的關心,所以魯迅懷着深深的敬意讚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 [5-6] 

藤野先生藝術特色

魯迅先生筆下的藤野先生
魯迅先生筆下的藤野先生(12張)
《藤野先生》充分顯示了“散文”藝術,魯迅用一根時隱時現的線,把一堆看似毫無關係,雜亂無章的材料串構的天衣無縫,是散文創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作者始終圍繞主題組織材料,所以做到了語不離宗,主線明晰,中心突出,形散實嚴。如文章第一部分,魯迅先生不從初遇藤野寫起,卻在前面加了段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界的烏煙瘴氣的評述。這段文字很精練,作用是用它來和關心中國醫學的藤野對比。以下有一段初到仙台食宿情形的描寫,為的是説明仙台醫專一般職員對他所以優待,不過是像北京白菜運往浙江被視為“膠菜”,物以稀為貴罷了,筆法活潑,用墨如潑而不見其散:一般日本人對“我”懷有物以稀為貴的獵奇心理而藤野先生處處關心“我”竭誠指導“我”。又如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層次,寫作於遭到有民族偏見的日本學生的侮辱,以及在看電影后心情的變化,看起來似乎與讚頌藤野先生無關,但實際關係很密切。第一,這是作者離開藤野先生的主要原因;第二這從反面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偉大。更妙的是,結尾説藤野先生使作者在二十多年後增加了寫“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的勇氣。這篇“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原來並非出於“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見《朝花夕拾》小引)而是為了借往事進行鬥爭。二十多年前日本教員藤野先生是如此沒有民族偏見,而此時此地的“正人君子”卻拜倒在帝國主義的腳下,為他們滿是血污的臉塗脂抹粉,説北京的愛國青年為主權請願是“自蹈死路”,這又是一個形象的對比。
從結構上看,這是一篇很“散”的散文,但作品中的敍述和抒情,都是圍繞讚頌藤野先生而設置展開的。魯迅讚頌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這條主線貫穿首尾,啓動聯想的翅膀把很“散”的材料綴成有機的整體,而且在敍述、描寫、抒情過程中又時時給予照應,使這條主線在文章中絲絲入扣,涓涓不斷。 [7] 

藤野先生名家評價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錢理羣:“如果放在藤野先生和‘我的關係,放在‘我的精神成長史中來看,就會懂得這些嚴正和崇高的評價的深意:‘我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精神困境,是折射了一個時代的覺醒的知識分子的困境的。”(《〈藤野先生〉:魯迅如何寫老師》) [8]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王錫榮:關於魯迅對藤野先生給他指出畫的骨骼圖的毛病“不服氣”,中國人讀了不覺得是問題,而有的日本朋友卻認為魯迅是真的不服氣。其實,中國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欲揚故抑”、欲擒故縱的寫法,並不是真的不服氣。……而且,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魯迅寫的那個“我”當時的“不服氣”,其實是刻意暴露自己年輕時的心浮氣躁,通過“誠懇的老師”與“自以為是的學生”形成強烈對比,從而反襯出藤野的可貴品質,而否定自己年輕時的自負心理。至於説,魯迅描寫的情節,與實際的筆記本有異,不僅本來就年代久遠,不可能記得那麼準確,而且更加説明,魯迅是為了突出藤野的人品,而不追求細節的精準了。(《序廖久明著〈魯迅《藤野先生》探疑〉》) [9]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牛志強:作品按時空順序寫出了“我”的發展脈絡,揭示了“我”的本質特徵——愛國主義與革命民主主義。正是這個超越了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特徵,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緊緊相連,使這兩個形象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共同體現一個深刻的主題。(《中國散文鑑賞文庫(現代卷)》) [10] 
樂山師範學院教授廖久明:該文的主要內容很明顯是寫自己的恩師藤野先生,至於棄醫從文的原因,只不過順便寫作而已。如果不寫棄醫從文的原因,就無從交代離開仙台的原因。既然是回憶自己的恩師,主觀上便不可能虛構。所以,就該文的主要內容而言,《藤野先生》也應該屬於回憶錄。……《藤野先生》是一篇存在細節錯誤的回憶錄。……日本學者因為存在細節錯誤便認為《藤野先生》是小説的做法卻不可取……儘管《藤野先生》存在細節錯誤,估計沒有人會因此指責魯迅的人格。……魯迅的寫作態度向來是很嚴謹的,《藤野先生》中卻存在十餘處細節錯誤,根據魯迅當時的書信可以知道,這與他當時忙得不可開交有關。(《魯迅〈藤野先生〉探疑〉》) [11-12] 

藤野先生後世影響

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是被中學教科書選用了數十年的傳統篇目,它使得藤野嚴九郎這個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因這篇名文而走進了億萬中國讀者的內心世界。在《藤野先生》傳到日本的過程中,魯迅對這位藤野先生的真切的思念、深情的懷念之情同這篇散文一樣感人至深,並由此演繹出一段文壇佳話。他們的友好交往、深厚情誼通過新聞媒體迅速在日本各地傳播開來。《藤野先生》也成為日本人最為熟悉、讀得最多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甚至入選日本高等學校《現代文》教材。
日本人民為了讓後人弘揚藤野先生的無私精神,永遠銘記兩位先生的友好佳話,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許多地方都建造了永久性紀念設施,使之成為永恆的紀念。1959年宮城縣日中友好協會提議建立魯迅先生紀念碑,並發動募捐活動。1961年4月5日該紀念碑建成,魯迅夫人許廣平女士應邀出席了揭幕儀式。紀念碑坐落在仙台市(宮城縣府所在地)西郊的青葉山下、廣瀨川畔。每年在魯迅誕辰和逝世紀念日的那一天都有人在碑前舉行紀念活動。1964年4月,在藤野先生的故鄉福井縣足羽山建造了藤野嚴九郎碑,碑上鐫刻着《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他所贈給魯迅的照片及背面的“惜別”二字,這兩個字取自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的藤野先生小照背面的藤野先生手跡。1976年10月19日,為紀念魯迅逝世40週年,魯迅展覽會在仙台市開幕。這個展覽會拉開了新時期中日兩國共同紀念魯迅藤野的序幕。1980年藤野先生出生地福井縣蘆原町建立了一座“藤野嚴九郎先生碑”。1984年7月,在藤野先生的故居,又建成了藤野嚴九郎紀念館。該館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展覽館,一為舊居。1990年7月,在蘆原町建造了“藤野嚴九郎和魯迅的像”。凡此種種可見,《藤野先生》在日本的深遠影響。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美談早已在日本廣為流傳,他們的故事成為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推動力和象徵。 [13-15] 

藤野先生作者簡介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筆名。其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16] 
參考資料
  • 1.    魯迅.魯迅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171-177
  • 2.    商景元.現代散文選讀[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19
  • 3.    魯迅.朝花夕拾 野草(名家導讀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70-77
  • 4.    張琳璋.中國現代散文名篇講讀[M].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7:27
  • 5.    劉泰隆 陳多.現代文學問答[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114-115
  • 6.    方銘 阮顯忠.現代散文選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27-28
  • 7.    林健.從《藤野先生》看魯迅散文的藝術[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79-80
  • 8.    錢理羣.《藤野先生》:魯迅如何寫老師[J].語文建設,2009(9):14-17
  • 9.    廖久明.魯迅《 藤野先生》探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7-10
  • 10.    八平.中國散文鑑賞文庫(現代卷)[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44
  • 11.    廖久明.魯迅《 藤野先生》探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130-134
  • 12.    廖久明.一篇存在細節錯誤的回憶錄——《藤野先生》論[J].傳記文學,2021(1):146-153
  • 13.    王子江 楊汀.探尋《藤野先生》在日本的迴響[N].參考消息,2022-09-08(10)
  • 14.    朱永芳 邵建新.《藤野先生》在當代日本的傳播與影響[J].語文天地:初中版,2008(6):3-6
  • 15.    邵建新.《藤野先生》傳到日本以後[J].檔案與建設,2004(5):23-25
  • 16.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472-480
  • 17.    【線上展覽】中國美術館 館藏文學插圖精品展(1)畫與詩-藁城區文化館  .藁城區文化館[引用日期2023-04-15]
  • 18.    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品讀文與畫——中國美術館藏文學插圖精品展  .中國美術館[引用日期2023-04-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