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傳統民居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形式)

鎖定
中國傳統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文名
中國傳統民居
外文名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
地理位置
多種多樣
結構形式
木構架庭院式,四水歸堂式

中國傳統民居發展歷史

中國木構架體系的房屋萌芽於新石器時代後期。公元前五千年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反映出當時木構技術水平。洞房也是傳統民居。公元前五千年的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佈局和建築情況,説明依南北向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築佈局方式已經萌芽。先秦(公元前二二一)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起,“宮室”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住宅。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户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户、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統稱為民居。
中國傳統民居矢量圖 中國傳統民居矢量圖
在中國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齊名並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説法,明清時期,深居內陸的晉商、徽商勤儉自強、誠信經營而富甲海內。在家鄉修建的深宅大院,成為中國民居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
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住宅類型,歸納為六種形式。此外,中國還存在不少比較特殊的住宅形式。到了近現代,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居住在樓房裏。且用於居住的樓房樣式不斷變化更新,樓層也有不斷增高的趨勢。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特點

中國傳統民居民族特徵

民居中的特徵,主要是指民居在歷史實踐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區最具有本質的和代表性的東西,特別是要反映出與各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習俗、審美觀念密切相關的特徵。民族的經驗,則主要指民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向自然環境鬥爭的經驗,譬如民居結合利用地形的經驗、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的材料的經驗以及適應環境的經驗等,這就是通常所説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經驗。民居分佈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佈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願、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豔的民族特色。
中國各個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佈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遊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樸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徵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民間力量主導修建的民居防禦性建築,廣泛分佈在中國的南北方。傳統的中國鄉村聚族而居,每到戰亂四起的年代,豪門大族往往集中力量修建居住、防禦合為一體的寨堡,保一方平安,現今尚保存有大量明清以來的寨堡類遺產。由於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不同、遺產本身條件不同、開展工作時間程度不同,這些傳統民居防禦性建築的保護利用情況也各不相同,如開平碉樓、福建土樓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山西的皇城相府成為了著名旅遊地,福建的愛荊莊、四川的寶箴塞等也完成了保護修復工作,開始朝加深文化解讀、活化利用方向邁進。但仍有大量的此類建築尚未得到關注,保護利用的方法程度也有相當必要的討論價值。 [1] 

中國傳統民居結構形式

木構架庭院式
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佈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説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佈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四水歸堂式
江西-總門裏 江西-總門裏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佈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間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温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間兩廊式
鑊耳屋 鑊耳屋
廣東民居鑊耳屋的內部格局是典型的“三間兩廊”的肌理。“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其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檐相間的佈局,刻意營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不但較於閉塞自封的北地建築更顯開放,而且還擰開了一道實用的閥門:一方面便於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靠着廊廡連接了建築的骨骼,起到隔絕風雨、遮擋陽光的作用。當然,有的鑊耳屋的間數不止如此。開間越多意味着等級越高,這自然與先民的等級觀念相關。
一顆印式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住宅可以作這類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房”。這類住宅佈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一顆印”式住宅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大土樓
四角樓【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 四角樓【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三至四層,最高為六層,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衞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何子淵故居等。
窯洞式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佈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五種。
幹闌式
幹闌式住宅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杆欄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中國傳統民居北方民居

中國傳統民居地理環境

中國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着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中國傳統民居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佈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佈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温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僕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遊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圖 北京四合院圖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藴含着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説,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着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説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着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採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中國傳統民居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温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中國傳統民居陝北民居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三種:
崖窯:即沿直立土崖橫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寬約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約2米餘至3米餘,窯頂掘成半圓或長圓的筒拱。並列各窯可由窯間隧洞相通。也可窯上加窯,上下窯之間內部可掘出階道相連。
地窯: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橫向掘窯,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
箍窯:不是真正的窯洞,是以磚或土坯在平地仿窯洞形狀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窯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中國傳統民居魯晉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中國傳統民居陝南民居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着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中國傳統民居北方民居代表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平遙和祁縣兩地。平遙古城相當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時期的風貌,素有“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蹟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罕見。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城中保存有400多處近代民居,典型地體現着我國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在祁縣最出名的要數喬家大院。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環鎮喬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它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中式結構的院落構思精巧,平面佈局呈“雙喜”字形。館藏文物豐富,反映了晉中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尚。
喬家大院的特點之一是外實內靜,也就是民居的外圍是高大的實牆,而內部自成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形成一個外實內靜的神韻。喬家大院外圍的磚牆厚實穩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來攘往,吆喝叫賣的嘈雜之聲,使宅內形成一種安寧恬靜的生活環境。喬家大院建築的另一個特點是單坡屋面,屋面內傾。這樣單坡屋頂背後的高牆對準院外,牆體高大,具有防禦功能。山西一帶氣候乾旱,春季常有大風、沙塵暴,外牆的高大具有封閉性,可以防風沙。屋面內傾,雨水向內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晉商勤儉持家的優良作風。

中國傳統民居南方民居

中國傳統民居廣東民居

鑊耳屋
鑊耳屋(3張)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廣府民居的代表。鑊耳屋山牆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 [2]  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鑊耳狀的建築防火和通風性能良好:發生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民間還有“鑊耳屋”藴含富貴吉祥、豐衣足食意義之説 [3]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在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鑊耳屋象徵着官帽兩耳,具“獨佔鰲頭”之意,唯有功名的鄉紳方能採用,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明清兩代,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

中國傳統民居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佈,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台階、過道道均設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於水、路、橋之中,多樓房,磚瓦結構為主。青磚藍瓦、玲瓏剔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江南地區纖巧、細膩、温情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便於通風隔熱潮防雨,院落中多設天井,牆壁和屋頂較薄,有的有較寬的門廊或寬敞的廳閣。

中國傳統民居上海民居

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經濟發達,住宅質量較好,多為磚瓦結構樓房,式樣新穎美觀大方,建築風格充分顯示出人文因素的影響,頗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中國傳統民居紹興民居

台門 台門
初到紹興的遠客,幾乎都能聽到台門這個字眼,台門起初是對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稱”。隨着歷史的變化,就把具有一定規模、封閉獨立的院落都稱為台門。歷朝以來,紹興人凡為官經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較為殷實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榮宗耀祖,光彩門楣。而紹興傳統民居的格局即以台門為正統,所以紹興的台門特別多。過去,民謠有“紹興城裏十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台門足足三千零”,可見台門數量之多。
紹興諸暨斯宅村也有不少台門建築,比如千柱屋台門(斯盛居),下新屋台門(發祥居),上新屋台門(上新居),新譚家台門,門前畈台門等,這些老台門聚族而居,一般都為三進建築,沿着中軸線依次為門廳,大廳,座樓。
1.千柱屋台門
千柱屋
千柱屋(3張)
千柱屋,又稱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羣中規模最宏大的台門,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鉅富斯元儒(1753--1822)所建之住宅。整座建築東西面寬108.56米,南北進深63.10米,佔地面積6850平方米,建築坐南朝北,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以中軸線為中心,東西側各分設輔軸線兩條,計有八個四合院,各院之間設天井,前後樓屋,左右廂樓。
2.下新屋台門
下新屋
下新屋(5張)
下新屋,又稱發祥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羣中保存最完好的台門,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因門廳有“長髮其祥”門額而得名,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是斯元儒胞兄斯元仁的住宅。其平面佈局近似正方形,其坐北朝南。東西寬59.4米,南北深 54.80米,佔地面積3255平方米。平面以中軸為中心,作對稱式佈局,中軸建築三進,依次為門樓(屋)、大廳和座樓。左右兩側設東、西廂樓,邊門出入。東、西廂樓與中軸各進建築,既以廊軒互為貫通,又相對獨立,形成半封閉院落的格局,造作講究,尤其是門窗、牛腿、雀替、磚雕、石雕等,工藝高超,精美絕倫。 [5] 

中國傳統民居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
潮州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中國人,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據清府縣誌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樑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中國傳統民居福建民居

紅磚厝 紅磚厝
紅磚厝為代表的閩南傳統民居,在營建法則和建築裝飾上具有濃郁的閩南民間傳統建築風格,同時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閩南紅磚厝就是其中的主要載體。
從平面佈局來看,以紅磚厝為代表的閩南傳統民居,一般以合院式為基本構架,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兩種形式。無論是主體建築,還是增建的護龍等附屬建築,它們都以大厝的廳堂為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主次分明,秉承中國傳統民居對稱、嚴謹、封閉的傳統。
閩南紅磚厝傳統建築裝飾主要有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剪粘、陶塑、彩繪以及紅磚拼花等種類。紅磚厝的外部裝飾主要集中在屋脊、脊墜和鏡面牆等處。常見的屋脊有燕尾脊和馬背脊兩種形式。傳統建築的山牆頂部稱脊墜,脊墜的裝飾往往仿照江南彩畫的包巾。正脊的裝飾多采用灰塑或剪粘工藝,以高浮雕的技法塑制各種人物、花鳥蟲魚等圖案,為屋頂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10] 

中國傳統民居畲族土樓

公元7世紀初,畲族人民勞動、生息、繁衍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 [16]  ,畲族人歷史上頻繁遷徙,他們自稱“山哈”,意思是山裏的客人,所以漢族稱畲族為“客家人”,畲族稱漢族為“民家人” [17-18]  。三明市是福建省內土堡最集中、數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三明市的土堡始於隋唐,成熟於兩宋,是福建、江西、廣東等地防禦性鄉土建築的“鼻祖”,是“土樓之母” [19]  。在福建三明市大田縣畲族村東坂村內,依山而建的安良堡1806年動土、歷時5年建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防禦性為主的城堡,據專家考證其佈局、結構、通風、排污和防盜都相當科學合理。當地官方宣稱,安貞堡被建築專家稱為“土堡之冠首”。 [20] 
廣東潮州市饒平縣饒洋鎮藍屋畲族村至今保存完好的畲族土樓——泰華樓,泰華樓始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雖歷經多年風雨侵襲,經修復後至今保存完好。與饒北山區常見的圓形土樓不同,泰華樓四角呈方形,屬四方抹角形二進圍屋,造型頗具特色。該樓佔地面積3338平方米,樓內共分26開間,二、三層有走廊環繞通行。以往,逢傳統節慶日,居住在泰華樓的村民穿戴獨特的民族服飾,表演着畲族特色節目,載歌載舞,其樂融融。現在,原先在泰華樓的村民大都搬到外面的小洋樓居住,泰華樓成了展示當地畲族風情的主要場所。 [21] 
畲族土樓——泰華樓
大地土樓羣位於福建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畲鄉大地村,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這座雙環圓形的東方堡壘創造出古代民居生活居住與戰略戰術防禦結合之典範,祠堂、門廳、卧室、廚房、倉庫等空間以及堅固的防禦設施各種功能一應俱全,好似生動鮮活的微型社會。樓內壁畫、彩繪、木雕、楹聯眾妙畢備,儼然一個民間民居藝術博物館。 [26] 
大地土樓羣
泉州市南安碼頭鎮鋪前村有一座門頭雕刻着“石門詒燕”四個大字的方形土樓。這座土樓是畲族雷姓族人於清乾隆年間所建,目前被佈置為畲族文化展館。這座畲族土樓距今已有270多年,是畲族人雷大經所建,土樓外牆高約10米,分兩層。下半部分外牆為條石構築,內牆是用巨大的卵石砌成;上半部分則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土樓佔地面積近900平方米,中間是一個寬敞的天井,兩層樓環繞沿牆而建,每層有20間房。 [22] 
江西瑞金安治畲族村是瑞金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畲族羣眾祖祖輩輩在這生活了400多年,至今保留着畲族土樓建築風格的民居 [23]  。福建省上杭縣的官莊與廬豐兩個畲族鄉也保留有土樓建築 [24]  。福建省永安青水畲族鄉保留有土樓4處。 [25] 

中國傳統民居客家民居

民居是重要的鄉愁符號之一,正有越來越多人從中追尋“夢裏老家”寄託鄉愁情結。千百年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鄉村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站在發展的潮頭,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贛南作為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在長期艱苦創業中孕育了“團結、勤儉、文明、開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其中贛南客家民居就是這一文化的直接映射,糅合了人們的生活理念、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和審美意識,呈現出依山傍水而居、同宗聚族而居、質樸有序而居的民居特點。 [15] 
客家人是歷史上遷入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的漢人與當地的畲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一個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系統、獨特文化習俗和情感心態穩定的漢族支系 [6-7]  。南宋以來,客家先民與畲族先民多次聯合起義,他們在長期反抗封建官府的武裝鬥爭中逐漸走向融合 [8] 客家圍屋客家土樓就是軍事鬥爭的產物,軍事防禦能力強大,圍屋比土樓的門少,每個門都是木頭包鐵皮的、三層的。最重要的是,圍屋四方形的圍牆四角各有一個高出來的炮樓,所以 “沒有軍事死角”。 [9]  但至清時,多數畲族族人已被漢化,成為客家人的構成成分之一。平遠縣熱柘鎮下黃地村的畲族藍氏祖屋,屋是上下堂結構,附建有橫屋圍屋,與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沒有特別不同之處,堂屋檐上面左右都安放有上下兩段挑木(客家人稱“跳”) [13]  。位於福建上杭縣廬豐畲族鄉的麻子壩圍龍屋,是一座九廳十八井式客家民居,建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14]  客家民系,根在中原,中原漢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禮”。先民雖然遠離故土,但堅守中原禮制文化,表現在客家聚居建築遵循等級秩序、主從尊卑的構圖法則。 [15] 
客家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龐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福建土樓,遍佈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巖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
客家民居建築有較多講究。營造前,必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 武”的理想格 局,踏勘選址;根據“涉水藏鳳”的要求“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由大的四境到具體界址,分步確定居住的方位朝向,最後選好吉日時辰立“泰 山石敢當”,開工動土。房屋結構分前後棟,中間設天井,中軸設正廳,其餘的叫偏廳或橫廳,房間均為二層,樓上供儲藏之用,樓下為卧室或書房。門前一般有一 塊大的場地,稱為“禾坪”,供曬物之用。 [12] 

中國傳統民居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佈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着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徽州民居具有以下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佈局及空間處理。民居佈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佈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户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鬥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傳統民居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裏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傳統民居瓊北民居

海南瓊北古民居多集中在海口,而保存至今還較為完好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海口市龍華區義興街和瓊山區的宗伯裏、草芽巷等幾條老街上。從保留至今的謝氏家宅、吳氏家宅、何家大院以及侯家大院來看,都非常注重塑、嵌、刻、雕、畫、描等工藝,建築及傢俱雕花帶有古代江浙地區、閩南地區民居建築工藝的特色,而且滲透進了儒教和道教的思想。從現存瓊北古民居的結構上,就不難看出中原文化的影響,其結構主要有頭門、照壁、前堂、後寢、廂房、廚房、通道等。
瓊北古民居兼容幷蓄了各種中原建築的風格。比方説,我國北方地區多采取抬梁式的樑架結構,江南一帶流行的是穿鬥式的樑架結構,再加上南方地區的幹欄式結構,這三種樑架結構在瓊北古民居中都能找到。雕刻藝術上,多是浙江一帶廣為流傳的在梁頭、柁墩上的雕刻彩繪藝術,謝氏家宅便是這種雕刻風格,還有磚雕、木雕、石雕層層疊疊、細緻入微的徽派藝術,侯家大院就帶有這種氣息,連宅子中的石柱四邊都雕上了竹節,以顯示主人的高風亮節;庭院天井中鋪的石地板上,也有精細的象徵平安的雕刻。 [11] 

中國傳統民居民族民居

中國傳統民居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建築形式。當地並無專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築,形似碉堡,故稱碉房。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過遊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還有“氈帳”,這是一種便於裝卸運輸的可移動的帳篷。 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藏族碉房 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佔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着眼於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中國傳統民居內蒙民居

在中國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氈帳稱“蒙古包”,是用木枝條編成可開可合的木柵做壁體的骨架,用時展開,搬運時合攏。小型的氈帳直徑為4~6米,內部無支撐,大型的則需在內部立2~4根柱子支撐。氈帳的地面鋪有很厚的氈毯,頂上開天窗,地面的火塘、爐灶正對天窗。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温帶草原的牧民,由於遊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説,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中國傳統民居雲南民居

雲南民居 雲南民居
幹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係。

中國傳統民居維族民居

阿依旺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住宅形式。這種房屋連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帶天窗的前室稱阿以旺,又稱“夏室”,有起居、會客等多種用途。後室稱“冬室”,是卧室,通常不開窗。住宅的平面佈局靈活,室內設多處壁龕,牆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飾。

中國傳統民居西南民居

幹闌住屋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 幹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傣家竹樓由十根柱子支撐,鋪以樓板竹篾,用編織的草排蓋頂,帶有欄杆、走廊,美觀別緻。永寧納西族的樓房為木質結構,中央住人,也是經堂、休息的處所。崩龍族矮腳竹樓分前廳後廳,以竹籬笆隔開,男人住前廳,女人住後廳,前後廳各有火塘。景頗族竹樓以長脊短檐式屋頂為特色。壯族的“麻欄”則比較接近木構建築。
廣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樓房,全部木結構,有外廊式小樓,也有連幢的大樓,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瑤族的竹樓,樓下住人,樓上儲糧食雜物,畜廄不在樓內,而在樓後。白族的樓房,以坐西朝東為正向,三間為普遍,佈局平均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廚房、畜圈分開,人亦住樓下,中間一間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樓十分簡單,用竹片編成,茅草蓋頂。樓上,中央設火塘,火塘邊吃飯、待客,四周安置牀位。
1.侗族鼓樓
每逢節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或看侗戲。夏天,人們到鼓樓聊天乘涼;冬天,大家圍坐在火爐邊講故事。鼓樓至今仍是侗家人議事、休息和娛樂的場所。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誌,也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徵。
侗族民間有"建寨先樓"之説。每個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有一面牛皮長鼓,平時村寨裏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菲盜、也擊鼓呼救。一寨擊鼓,別寨應聲,照此擊鼓。就這樣,一寨傳一寨,消息很快就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因此,侗家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侗寨鼓樓,外型象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型,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堝,四周有木欄杆,設有長條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翅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
廣西侗族鼓樓 廣西侗族鼓樓
建於清初,距今有300年曆史的貴州從江增衝鼓樓為寶塔形,雙葫蘆頂,樓高25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內有四大柱,每根直徑為0.8米,高15米,每柱之間距離為3.6米,構成高聳的錐形方架,為鼓樓的櫟梁骨幹部分。距內四大柱的外圍3米處,豎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將四大柱團團圍住,並以穿枋與內四柱相連,呈輻射形狀。再疊上數層,每層則用8根短瓜柱層層疊豎,依內四柱將穿枋逐層縮短,緊密銜接,豎到第11層。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層的上面,另立有兩層八檐八角的傘頂寶塔,為鼓樓的頂部。
2.傣族竹樓
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顧名思義,竹樓是以竹子為主要建築材料。西雙版納是有名的竹鄉,大龍竹、金竹、鳳尾竹、毛竹多達數十種,都是築樓的天然材料
傳統竹樓,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築成。竹樓為幹欄式 建築,以粗竹或木頭為柱椿,分上下兩層。下層四周無遮欄,專用於飼養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雜物。上層由豎柱支撐,與地面距離約5 公尺左右。鋪設竹板,極富彈性。樓室四周圍有竹籬,有的竹籬編成各種花紋並塗上桐油。房頂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蓋而成。一道竹籬 將上層分成兩半,內間是家人就寢的卧室,卧室是嚴禁外人入內的。外間較寬敞,設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煮飯取暖的伙房。樓室門外有一走廊,一側搭着登樓木梯,一側搭着露天陽台,擺放着裝水的壇罐器皿。
傣家人的習慣進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腳踩在竹蓆上 ,天長日久竹蓆就變成亮鋥鋥的。當人們步上木梯,坐在金黃色的篾席上,喝着主人送來的茶水或米酒,眺望着窗外綠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樹,聽着鳥兒的歌聲 ,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
傣族喜歡獨家獨院,當孩子成人娶親,便有新的院落出現。誰家建造新竹樓,全寨子的人都會來幫忙,送 草排,贈青竹,來幫工。因此建房速度相當快,一幢樓一兩天即可竣工。新樓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賀。傣族人民喜愛的“贊哈”,更是以自己的歌聲,祝福主人遷入新居後的美滿生活。
隨着時代的變遷,傳統竹樓也在演變進化。不少竹 樓已不是全竹結構了。有的用木板作牆鋪地,有的用磚塊砌牆,有的屋頂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氈,青瓦或鐵皮鋪成。樓下不再飼養畜禽,只供堆放雜物。室內的陳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彩電、錄音機、音響等家用電器,已習以為常。

中國傳統民居水上民居

瓜嶺古村寨是廣州唯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築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2003年發現後被廣州市立為內控歷史文化保護區。增城瓜嶺村寨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佈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築成一字擺開在水道的岸邊,能防禦外敵入侵,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