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圍

鎖定
洪圍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老坑社區西坑村,因其後有洪圍山而得名,也稱洪田圍或老祠堂,是深圳市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客家宗祠與住宗合一的圍龍屋,由坑梓黃氏開基始祖黃居中於清康照三十年修建,清道光十年(1830年)翻修。據傳,最初只有中間祠堂和兩邊橫房,防着財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長,圍屋不斷擴大,最後建起四角碉樓和較大圍牆,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二進三開間,朝向東北,前有禾坪和月池。
2001年6月,洪圍被龍崗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洪圍
地理位置
深圳坪山區坑梓街道
建築特色
客家圍屋
年    代
明、清
洪圍 洪圍
坪山區坑梓現有23個姓氏,而黃氏就佔了當地總人口的80%。洪圍是坑梓黃氏家族二世祖居中公所建,剛建時只建了中間祠堂和兩邊廂房,隨着居中公財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長,圍屋不斷擴大,最後建起了四角的碉樓和較大的圍牆。雖然居中公的先人是以行醫為主,但到居中公這一代已購置了大片耕地,世代過着樸素的田園生活。農耕文化在坑梓黃氏家族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黃氏家族的一些客家圍屋中,牛的符號隨處可見。牛在黃氏客家人心中代表了吉祥,代表了一種神聖的力量。
大門石額上刻“黃氏宗祠”四個大字,旁有落款小字“道光拾年季春月吉旦重修。三大房同立”。外牆與角樓均用三合土築成,國內廳、堂、屋用磚砌築,天井、水溝鋪以花崗岩條石,屋、門均較低矮。1996年重修時,雖將一角樓進行改建,但仍保留清康熙年間的形制與風格。屋頂的紅色琉璃瓦保留完整,中間房屋頂榆採用牛角造型。洪圍大門貼有對聯“績著循良第一;家傳孝友無雙”。進洪圍大門,穿過廳堂即為黃氏家族祠堂。祠堂內置黃姓先人牌位。每逢重大節日,祖籍該村的黃姓後人會從惠州、東莞,甚至東南亞地區回鄉祭祖。 [1] 
洪圍雖被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但記者發現,圍屋兩邊的四個廂房已經倒塌,只剩下半截土牆,園內長滿了野草,望着這殘垣斷壁,讓人不禁唏噓歲月的無情。平日裏,洪圍並無專人負責管理,村民及外來人員可隨時出入,除因年久失修已被定為“危房”外,還能看到不少人為破壞的痕跡。
其實,新區轄區內完整保存下來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不多,新區政府和相關部門雖大力加以保護,但更需要廣大人民參與,珍惜這些客家遷徙歷史、客家農耕文化藝術和家族變化過程的“見證者”,使其得以更好地保存。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44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