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進士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興寧市十大古民居)

鎖定
進士第,位於廣東省興寧市坭陂鎮湯一村,分佈面積近2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150米,進深108.9米,建築佔地面積約14835平方米。進士第由王氏十八世祖萍宇公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歷經三代人50年不斷擴建完成現有規模。 [2-3] 
進士第坐南向北,為三堂八橫二圍圍龍屋,有28個天井,3廳6巷,2個禾坪,左邊有一橫屋設6間書院,門前有禾坪和水塘。全屋為二層建築,每層300間房。外圍用三合土夯牆,裏屋土木構築,灰牆瓦面,硬山頂。微拱的花頭腦用青磚鋪墊,是座大型的“棋盤形圍龍屋”。該屋是興寧市境內建築規模最大且又保存較為完整的客家圍屋。 [1-2]  [4] 
2009年12月,進士第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1月,進士第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7] 
中文名
進士第
地理位置
廣東省興寧市坭陂鎮湯一村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14835 m²
保護級別
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梅州市人民政府

進士第歷史沿革

進士第由王氏十八世祖萍宇公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歷經三代人50年不斷擴建完成現有規模。 [2]  [3] 

進士第建築格局

進士第坐南向北,為三堂八橫二圍圍龍屋,有28個天井,3廳6巷,2個禾坪,左邊有一橫屋設6間書院,門前有禾坪和水塘,屋後一個偌大練馬場,分佈面積近2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150米,進深108.9米,建築佔地面積約14835平方米。全屋為二層建築,每層300間房。外圍用三合土夯牆,0.40米厚,裏屋土木構築,灰牆瓦面,硬山頂。微拱的花頭腦用青磚鋪墊,結構古樸大氣,是座大型的“棋盤形圍龍屋”。該屋是興寧市境內建築規模最大且又保存較為完整的客家圍屋。 [1-2]  [4]  [8] 
進士第 進士第

進士第文物遺存

進士第中堂主樑鎦金浮雕,每根主樑兩端枕着一對麒麟。 [2] 
進士第

進士第歷史文化

  • 屋名由來
進士第原名“榮秩第”,因王氏十九世裔孫王如柳中清嘉慶酉科武進士後,更名“進士第”。 [3]  [8] 
  • 堂號堂聯
堂號:三槐堂。堂聯有:唐虞盛世;天地長春。或:蘭亭日麗;槐室春暉。 [2] 
  • 相關人物
清乾隆年間,王氏第十八世祖王萍宇,待人和氣,樂善好施,因而財丁興旺,連續生下六子一女後,王萍宇的父親王升秀倡議建屋,於是王萍宇開始選址興建。接着其長子王如鬥續建,歷經三代人的艱苦創業,最終建成,取名“榮秩第”。
王侍衞,家名叫王如柳,學名王杞薰,家中排行老五。此公進京中了武進士後,官到御前侍衞,因之呼其官名“王侍衞”,王侍衞功成名就,由於操勞過度,心力交瘁,染病在身,清仁宗皇帝準其還鄉休養。回到家中不久,不料藥石罔效,59歲(1832年)壽終正寢。王侍衞去逝後,清道光皇帝即位,皇帝聞之下詔書曰:“為官十載,一芥不取,接上謹慎,待下寬和,其它軍民鹹服”。並念其先帝之寵臣,派京官率眾赴“進士第”弔唁,並將王侍衞在京遺物之關刀、銅蟾蜍、練武石等一一送還。大關刀與銅蟾蜍均已遺失,練武石、夾石猶存(砌塘頭),兩塊金匾作“四舊”廢棄。 [8] 
  • 圍龍屋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圓池塘與半圓圍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在這中間,一般建有方形堂橫屋,為“地方”,二者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5] 
進士第

進士第保護措施

2009年8月10,進士第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十大古民居”保護單位。 [6]  [9] 
2009年12月,進士第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1月,進士第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7] 
進士第

進士第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進士第位於廣東省興寧市坭陂鎮湯一村。 [2]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進士第:從興寧站出發,路程大約12千米,約需15分鐘。從坭陂鎮城區出發,路程大約5.9千米,時間約需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