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塘世居

鎖定
大塘世居,又稱大塘圍,是坐落在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新豐村塘口村民小組的客家圍屋(客家圍村) [1] 
圍屋(圍村)是1831年曾傳創帶着兒子曾紀全、曾紀明開始興建,1835年完工。“大塘世居”為馬蹄形結構,採用中軸線對稱佈局,內部有形狀各異的院落。門樓、祠堂、居室、碉樓由廊房、廊道及迴廊連接,為典型的“九廳十八井”圍屋。圍屋(圍村)有200多間房,鼎盛時住着族人多達600多人。 在抗戰時期,“大塘世居”成為一處紅色堡壘,東江縱隊的曾生多次把司令部駐紮在這裏。這裏有一批曾氏族人投身革命,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功績。解放後曾任兩廣軍需部後勤部長、1938年入黨的曾堯,在香港開設書店做掩護,設立地下交通聯絡站。他妻子葉霞是當時游擊隊的“雙槍女將”。1940年入黨的曾強,參與了《前進報》的編輯出版工作。
2010年7月,大塘世居被列入惠陽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塘世居
別    名
大塘圍
建築風格
客家民居
地理位置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
文保級別
惠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村落類型
客家圍村
大唐世居歷史:
典型的九廳十八井式建築結構
古老的大塘世居雖難掩破敗之象,但是還能從中看到高超的建築水平,房屋木雕精巧,石雕雄渾,給人濃厚的古樸味道。80歲的村民曾紀祥驕傲地説,大塘世居的石料當年都是通過淡水河運來的。據老人介紹,大塘世居為馬蹄形結構,佔地1.8萬平方米,圍屋始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房屋的建造者是曾傳創,當年曾傳創帶着兩個兒子、11個孫子齊心協力建起了新居。從此曾家在這裏繁衍生息。 [2] 
古老的大塘世居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式建築,為九廳十八井式建築結構。九廳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種典型代表 (土樓、九廳十八井、圍龍屋)之一,廣泛分佈在福建、廣東、江西等客家地區,是客家人結合北方庭院建築,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及自然地理特徵,採用中軸線對稱佈局,廳與庭院相結合而構建的大型民居建築。
客家圍村-大塘世居
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塘世居在建築上也有自己的風格,部分房屋山牆朝外,有些類似山洞,屋與屋之間緊密相連,房門設在山牆處,門小,門與門距離很近,民居味道濃厚。對於這種建築模式,當地村民猜測説,大塘世居建在半山腰上,坡地面積有限,這種建築方式可以節省空間,同時還可以節約建築材料。 [2] 
保 護:
希望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如今,規模宏大的大塘世居已在風雨的侵蝕下,日露衰敗之色,如不進行及時保護,古老的圍屋很可能成為一片瓦礫,曾生活在這裏的曾姓村民希望有關部門能給予這座古建築更多的關注,讓這座古老的圍屋煥發青春。從塘口村走出去的企業家、市人大代表曾育良算了一筆賬,修一平方米的房屋要一定的費用,那麼維修這座客家圍屋則要花費一筆不菲的費用,關於大塘世居的保護之路還有很長。
記者隨後採訪了惠陽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有關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惠陽曆史文化悠久,民間還存在許多有價值的文物需要發掘,目前惠陽已開始三次文物普查,鄉鎮文化部門上報了一批古建築、古文物的資料。接下來,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會組織力量進行現場勘查,對有價值的文物進行發掘和保護。具體到大塘世居,文物工作人員表示該局會給予充分關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