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區,廣東省惠州市下轄區。地處珠三角經濟圈東部,面積915.6平方千米,下轄淡水、秋長、三和3個街道和沙田、新圩、鎮隆、永湖、良井、平潭6個鎮
[1]
,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750.41億元
[30]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惠陽區常住人口959750人
[27]
。
惠陽是客家人聚居地、革命老區和著名僑鄉,曾孕育了鐵筆御史鄧承修、眾將之將鄧仲元、北伐名將葉挺、吉隆坡王葉亞來等名人賢士。轄區有葉挺故居、碧灩樓、會龍樓等一批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秋長街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周田村、茶園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有着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藴。
[3-4]
惠陽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部腹地,是深圳都市圈的灣區先進製造產城融合節點。形成了電子信息、光學玻璃、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羣,打造了商貿物流、酒店餐飲、休閒旅遊、娛樂購物、金融服務全面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活力區。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33]
惠陽區歷史沿革
編輯民國元年(1912)後,廢惠州府,將惠州府與歸善縣合併為惠陽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四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管轄。
抗戰時期,分為路東縣和惠東縣,後自然消失。
民國38年(1949),分為惠陽、惠東兩縣。
1949年12月,惠陽、惠東合併為惠陽縣,縣署遷至淡水。
1950年4月,縣署又遷回惠州城東。
1958年4月,劃出惠州市(縣級)和惠東縣。是年底,重新合回,並將龍崗、橫崗、坪山、大鵬、葵沙、南平等鄉劃歸寶安縣。
1964年10月,劃出惠州市(縣級),1965年7月,劃出12個公社為惠東縣。
1975年5月,劃出三棟公社歸惠州市(今惠城區)管轄。
1990年3月,縣城從惠州市區遷到淡水鎮,1990年11月,劃出澳頭、霞湧兩鎮及淡水鎮西面一小部分為大亞灣工業區,即今大亞灣經濟開發區。
1994年5月6日,國家民政部批准惠陽撤縣設市(縣級),委託惠州市代管,轄18個鎮(鄉),市政府設在淡水鎮金惠大道。
[5]
2003年3月,撤銷縣級惠陽市,設惠州市惠陽區。惠陽區轄原縣級惠陽市的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湧、澳頭、秋長、新圩、鎮隆等10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淡水鎮金惠大道。將原惠陽市所轄的陳江、潼湖、潼僑、瀝林、水口、馬安、橫瀝、矮陂、蘆洲、大嵐等10 個鎮以及博羅縣的仍圖鎮劃歸惠城區管轄
[6]
。
惠陽區行政區劃
編輯2003年,惠陽區轄淡水、秋長、新圩、鎮隆、沙田、永湖、良井、平潭、澳頭、霞湧10個鎮和三和開發區(其中澳頭、霞湧現實歸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惠陽區地理環境
編輯惠陽區位置境域
惠陽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居東江中下游南岸,地處珠三角經濟區,東經114°13′~114°37′,北緯22°47′~23°06′。撤市設區後,全區面積1205.44平方千米(含澳頭、霞湧兩個辦事處土地面積),不含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面積則為915.6平方千米。
惠陽區地質
深惠一體化的橋頭堡—惠陽區(13張)
惠陽區地形地貌
區內平原丘陵交錯,矮山淺谷廣佈,山勢為東低西高,最高海拔1003.5米,最低為11.0米。
惠陽區水文
惠陽客家民居(2張)
惠陽區氣候
惠陽區人口
編輯據《歸善縣誌》記載,元朝有45410人。明嘉靖元年(1522)有27920人,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40年才發展到28496人。清康熙六年至四十年(1667—1701)才新增14331人。
民國時期,民國17年—民國23年(1928—1934),惠陽總人口大概659000人。後因抗日戰爭暴發,民國32年(1943),人口下降至557800人。民國37年(1948),全縣人口略有回升,人口數達603255人。
建國後,社會安定,生活改善,人口迅速增加。50、60年代都出現人口出生高峯期。1965年人口出生率高達32.6‰。70年代初,惠陽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提倡“晚、稀、少”,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50年代人口出生高峯期的影響,70年代後期仍然出現了生育高峯期。1990年,惠陽縣總人口為500552人,比1982年的總人口增加了77926人,增長了18.44%。1994年末,全縣總人口503810人,其中男251126人,女252684人。
2008年,全區户籍人口總數為35.72萬人(不含澳頭、霞湧兩個辦事處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16.23萬人,佔45.4%;農業人口19.49萬人,佔54.6%。總人口中,男性18.12萬人,佔50.7%;女性17.60萬人,佔49.3%。
惠陽區居住的民族主要是漢族,除漢族外還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滿、朝鮮、侗、瑤等18個少數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惠陽全區常住人口為57233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7039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1938人,增長21.67%,年平均增長率為1.98%。全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66904户,家庭户人口為456502人,平均每個家庭户的人口為2.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1人減少1.07人。
鎮(街道、開發區) | 人口(人) | 比重(%) |
---|---|---|
惠陽區 | 572330 | 100 |
淡水街道 | 226703 | 39.61 |
秋長街道 | 81224 | 14.19 |
三和街道 (惠陽經濟開發區) | 21973 | 3.84 |
沙田鎮 | 29276 | 5.12 |
新圩鎮 | 83283 | 14.55 |
鎮隆鎮 | 46982 | 8.21 |
永湖鎮 | 25575 | 4.47 |
良井鎮 | 25043 | 4.38 |
平潭鎮 | 32271 | 5.64 |
注:參考資料 |
惠陽區經濟
編輯惠陽區綜述
建國前,惠陽是一個較落後的農業縣。惠陽縣地處東江沿岸和西枝江下游,而水利設施又很差,全縣沒有一個水庫,只有幾條防禦能力很低的堤圍,水旱災害頻繁,很多地方十種九不收,是有名的歷史性災區。
惠陽縣的農作物以水稻、花生、甘蔗、黃豆、番薯為主,還有木薯、黃麻、蠶桑和著名的橫瀝土橋梅菜。
水稻是惠陽縣的主要農作物。惠陽縣的水稻產量較低,在廣東省屬中低產類型地區。1949年水稻播種面積749075畝,總產54861噸,畝產只有73公斤。
惠陽縣歷史上較有名的傳統工業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採鹽業、造船業等。
惠陽縣的紡織業興於唐,盛於宋。到明末清初,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
隋唐時期,惠陽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清朝光緒二年(1876),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
2021年全年惠陽地區生產總值為750.41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0.87億元,同比增長2.4%,兩年平均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76.79億元,同比增長13.2%,兩年平均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52.73億元,同比增長0.2%,兩年平均增長1.6%。
[30]
惠陽區第一產業
惠陽縣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是綜合性農業開發地區。1994年全縣土地面積2178.2平方千米,其中平原(海拔高度30米以下)885.4平方千米,佔土地總面積40.6%;低丘(海拔31—200米)231.4平方千米,佔土地總面積10.7%;中高丘(海拔201—500米)1037.2平方千米,佔土地總面積47.6%;山地(海拔500米以上)24.2平方千米,佔土地總面積1.1%。全縣實有耕地面積48.36萬畝,其中水田34.65萬畝畝,旱地13.7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96畝。農業户73082户,農業人口378475人。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深入開展糧食創高產活動,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確保了糧食穩產、高產;採用股份制、集約化等方式,建辦起優質谷、荔枝、蔬菜、西瓜、速生豐產林等“三高”農業生產基地113個,面積8.1萬畝;組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55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4家,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各業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業商品率達75%。2002年農業總產值10.1億元,其中“三高”農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60%以上。
2019年惠陽區糧食種植面積10.80萬畝,比上年增長0.1%,其中稻穀6.48萬畝,下降18%。蔬菜種植面積28.08萬畝,增長4.8%;花生種植面積2.56萬畝,下降15.5%;水果種植面積12.76萬畝,增長19.1%。全年糧食產量4.13萬噸,比上年增長4.1%,其中稻穀2.62萬噸,下降9.2%。蔬菜產量48.14萬噸,增長7.1%;花生產量0.48萬噸,下降12.2%;水果產量3.21萬噸,下降40.3%。全年肉類總產量0.34萬噸,比上年下降51.2%。其中,豬肉產量0.12萬噸,下降52.9%。全年水產品產量0.50萬噸,增長2%。
[2]
惠陽區第二產業
歸善縣紡織業興於唐、盛於明。到明末清初,紡織業已非常發達,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當時西湖一帶種桑養蠶繅絲紡織極盛一時。光緒二十七年(1901),邑人陳新善、葉聯等在惠州創辦實業紡織公司。隨後,各類民營紡織公司和家庭紡織業逐漸發展起來。民國26年(1937),惠州的小型家庭手工織布發展到30户,較大的有裕民、華強兩户。他們採用機動織布機或手工腳踏木織機,織的一般是土布。抗日戰爭爆發後,惠陽縣紡織業一度陷入困境。
隋唐時期,歸善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但由於設備簡陋,生產手段落後,一般是採用土窯之法生產一些碗、盤、匙等生活用品,且大部分是在本地自產自銷,形成不了一定的生產規模。歷史上,陶瓷生產相對集中在新圩、鎮隆一帶,因為該地貯藏有豐富的陶土資源。至清朝光緒二年(1876),歸善縣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該場以後不斷髮展。
建國初期,惠陽縣工業門類較少,大部分為手工作坊式的工廠,生產規模不大,勞動效率不高。全縣工業行業主要有:採礦業、糧食加工業、船舶製造修理業、日用陶瓷製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縫紉業、皮革及其製品業、日用玻璃製品業、建材工業的磚、瓦、石灰製造業、紡織業、小五金製品及修理業、雕刻工藝製品業、印刷業、煙草加工業、日用金屬製品及鐵器小農具製造業等13個傳統工業行業。
2021年,惠陽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30.85億元,同比增長23.1%,增速比上年提高22.1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1.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4.71億元,增長16.2%,增速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9.2%。新納統工業企業保持高位增長,2020年以來新納統的193家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9.74億元,增長63.3%,增速高於全區平均水平40.2個百分點,拉動全區總產值增長3.5個百分點。
[30]
惠陽區第三產業
商業
明萬曆三年(1575),歸善縣縣署設址惠州白鶴峯下(今東坡亭一帶),商業區從東坡亭一帶逐步發展到水東街一帶。到清代,惠州工商業有了較大發展,除鹽業外,有蘇杭布匹、日用百貨、穀米行等大小商店七八百家。
民國時期,民族資產階級逐步興起,交通運輸業有所發展,商品流通量擴大,特別是30年代金融物價相對穩定,惠陽的商業也有較大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的惠州先後4次遭到日軍的侵佔,商民慘遭屠殺,商店90%以上被燒,財物被洗劫一空。單惠州府、縣2城被日軍槍殺和活埋的同胞就有7000多人。日軍撤走後,商人又三五人為一夥合資在廢圩上搭起簡易店埔進行商業活動。當時廣州、汕頭均已淪陷,惠州成為贛粵北地區與香港通商通道與轉運地,生意特別興旺。由於有利可圖,惠州的商業又逐步繁榮起來。
抗戰後期到解放戰爭年代,由於國民政府腐敗、財政空虛,市場物價波動大,大商家屯積、操縱市場,小商號則有朝不保夕之慮。
建國前,惠陽縣有惠州、平山、淡水、多祝、平海、稔山、橫瀝7個大圩鎮。其中又以淡水、橫瀝的規模較大。
全區有各類市場52個,總面積20.4萬平方米,形成了農村集貿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結合市場網絡。其中投資1.8億元、佔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的中山商貿廣場是粵東南商貿設施之最;平潭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日成交量1.25萬噸。
有酒店、賓館45家,其中三星級賓館5家。各種市場要素不斷完善和活躍,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獲得了迅速發展,全區有民營企業1226家,註冊資金14億元,其中註冊資金超千萬元的27家,進入惠州市“私營企業100強”的13家;個體工商户9168家,註冊資金9102萬元,從業人員2.1萬人,上繳税收8926萬元,佔全區税收的27.1%。2002年,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23.1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4元。
- 國內貿易
惠陽區201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8.9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從消費形態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71.67億元,增長8.5%,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55.30億元,增長3.8%;住宿和餐飲業17.25億元,增長6.3%,其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3.58億元,下降2.3%。
- 對外經濟
惠陽區2019年全年進出口總額452.97億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出口317.69億元,下降4.2%;進口135.28億元,下降0.4%。出口大於進口182.41億元。
旅遊業
2019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010.1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5.6%。其中國內遊客896.55萬人,國際遊客113.64萬人,分別增長26.6%和18.0%。接待住宿遊客441萬人次,增長6.1%;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7.40億元,增長27.6%,其中國際旅遊收入6274.32萬美元,增長22.8%。
[2]
交通、郵電和用電
惠陽城市風光(26張)
20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户14.44萬户,移動電話用户127.05萬户。年末互聯網用户32.87萬户。4G基站3395個,5G基站112個。
金融
20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767.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2%。人民幣貸款餘額767.10億元,增長19.4%。同期,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846.53億元,增長3.1%。人民幣存款餘額836.77億元,增長3.3%。其中,非金融企業存款238.79億元,增長3.3%;住户存款424.32億元,增長7.2%。
[2]
惠陽區交通運輸
編輯惠陽位於水陸交通要衝,交通便利,歷史上以水路航運為主,東江、西枝江、淡水河均可通航。陸路交通靠古驛道貫通全縣。清代縣境有兩條驛道通福建。民國9年(1920)11月開始修築縣境惠州至平山第一條公路,至民國21年(1932),全縣建成公路4條,縣轄公路總長77.9千米。
建國後,陸路交通發展較快。至1994年,全縣有公路19條,總長達1100多千米,同時還發展了鐵路、航空和海運,形成了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從80年代末起,由於陸路交通運輸快捷便利,再加上河運的一些原因,水路運輸開始步向萎縮,水運量亦逐年下降。
惠州港為國家一級口岸,對外籍船舶開放;惠澳提路貫穿境內直達惠州港,是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深汕、惠深、廣惠高速公路穿越境內,惠澳大道、惠淡公路將惠陽區與惠城區連成一片,全區公路通車裏程646.6千米,公路密度為70.6千米/百平方千米,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2018年末公交車路數39條,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439輛,實有出租汽車229輛。縣道202線良井至白花段改造基本完成,對接深圳的白雲大道動工建設,東華大道等4條市政道路建成通車。惠州機場通航城市增至27個,年旅客吞吐量188萬人次。經停惠州南站的列車137列,年客流量720萬人次。
[7]
惠陽區社會事業
編輯惠陽區科學技術
1959年1月,惠陽縣科學工作委員會成立,工作人員9—10人。1960年易名惠陽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截至2007年,末全區共有區屬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機構15個,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2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072人。其中,高級職稱278人,中級職稱4154人,初級職稱5640人。全年專利申請數189件,專利授權數97件。
2018年末全區共有區屬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4個,國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49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071人。其中,高級職稱1124人,中級職稱6420人,初級職稱6527人。全年專利申請數3963件,專利授權數2274件。
[7]
2019年末全區共有區屬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4個,國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06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895人。其中,高級職稱1186人,中級職稱6369人,初級職稱7340人。全年專利申請數3973件,專利授權數2969件。
[2]
惠陽區教育事業
清光緒廿七年(1901),惠州知府沈傳儀在府署右側創辦惠州府學堂。光緒廿九年(1903)遷惠州豐湖書院,合改為惠州府中學堂,乃府屬十縣唯一普通中學。宣統三年(1911)春,開5個班,學生180餘人。民國元年(1912),易名惠州中學。民國2年(1913)易名廣東省立第三中學,學制四年。民國16年(1927)分設高中、初中。
2018年末全區共有學校272所,在校生200819人。其中,小學94所,在校生97491人;普通中學47所,在校生6075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全年考入大學5816人。
[7]
2019年末全區共有學校284所,在校生208176人。其中,小學100所,在校生101084人;普通中學49所,在校生6301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全年考入大學5730人。
[2]
惠陽區文化事業
惠陽區醫療衞生
惠陽區體育事業
2018年全區體育健兒在省第十五屆運動會中共獲獎牌7枚,在2018年市男子籃球聯賽、惠州市第26屆乒乓球比賽中分別贏得了冠軍和多個單項冠軍。惠陽區2018年運動會勝利舉辦,為歷年來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體育賽事。
[7]
2019年,全區體育館2個,標準足球場2個,標準籃球場145個。人均體育場面積2.6平方米,運動員447人,獲得省級以上獎牌共8枚。
惠陽區社會保障
2018年末全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27.07萬人,比上年增長7.3%。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5.19萬人,增長1.5%。參加失業保險14.74萬人,增長1.9%。參加工傷保險24.09萬人,增長0.9%。全年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羣眾1451户、2802人。其中,城鎮230户、386人;農村1221户、2416人。
[7]
惠陽區環境保護
2018年全年建設森林碳匯重點林業生態工程5000畝,統籌改造桉樹2000畝,撫育森林2.53萬畝,森林覆蓋率48.24%。秋長街道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小鎮,新增市級森林村莊20個。新建社區公園4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65平方米。建成建築垃圾受納場5個。打造生活垃圾治理示範村12個,獲評省級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示範區。建成惠陽環境園、鴻海精細化工基地大氣監測預警系統,22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驗收,關閉關停重污染企業8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42宗,處罰金額3460萬元。勝宏科技、聯想電子獲認定全國綠色工廠,2家企業完成能源管理中心建設。空氣質量長期保持國家二級以上標準。
[7]
惠陽區公共服務
廣東惠陽:“百姓歡樂舞台”提升農村文化服務效能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持之以恆打造“百姓歡樂舞台”文化品牌,充分發動農民參與,寓教於樂揚正氣,羣演羣樂接地氣,凝心聚氣添活力,讓羣眾成為舞台主角,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深入難、接受難、持續難問題。
惠陽區歷史文化
編輯惠陽區方言
惠陽區是客家人的聚居地,95%以上的人講客家話(惠陽話),客家話是全區通用語言。
[3]
[11-12]
舊惠陽縣(含今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等),舊時方言按本地傳統分有客家話、福佬話(閩南話)、本地話(惠州話)、白話(粵語)和蛇話。蛇話近似本地話,而本地話到底是歸屬客家話還是歸屬粵語尚有爭議,從它所具有的特點來看,跟客家話相似的地方多於跟粵語相似的地方。方言的形成與淵源固然有重要關係,地理環境也是方言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惠陽縣境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各方言來歷不同,這些都是導致本地方言發展更加複雜化的原因。大體説來,山地、近山、靠山居住及海邊居住的多為客家人;小塊平原居住的多為本地人;近河濱、溪邊、江畔居住的多為閩南移民。
[31]
惠陽區民間藝術
惠陽流行的音樂,主要由大鼓、大鈸、木魚等打擊樂器和短笛、二絃、三絃、胡琴等管絃樂器演奏。最具代表性的是“鑼鼓櫃”。“鑼鼓櫃”以笛聲為主,分“子喉”、“平喉”,一唱一和;以木魚為指揮。8人組成一樂隊。曲目多是“廣東音樂”,粵劇唱腔。凡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大場面,羣眾都喜歡這種演奏。
建國後,惠陽最有名的音樂家是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和惠州市歌舞團副團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黃紅英。
惠陽區文物古蹟
惠陽,古稱歸善,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自宋朝開始,就有客家人遷徙到此。走在惠州市惠陽區,隨時可以“撞”見客家圍屋,它們形成於客家人的遷徙時期,肇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既彙集了客家的古樸遺風,又彰顯了南方地域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
[4]
古遺址
湛懷德墓遺址在瀝林鎮瀝林村西面的鵝嶺山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村人毀墓取磚用於修水利,今僅留遺址。墓長6米,寬4米,碑高2.8米。湛懷德,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湛若水之祖。生平事蹟無考。
葉夢龍墓遺址在良井鎮樓閣鄉牛草湖村北面的一座山腰上。墓分左右兩室,各長4米,寬2米,高1.2米。墓前100米處有一石龜,長1.2米。相傳數千年前,從石龜至墓室有兩行石人石馬相對排列。民國34年(1946),村人盜掘此墓。今僅存遺址。
霞湧寶塔遺址在霞湧西南1000米處的海島上。底平面直徑5.5米,高40米,分5層。相傳該塔可“鎮邪”。塔建於明初,毀於1958年。今只留遺址。
潼文塔遺址在潼湖鎮中心的寶塔山上。建於清初,“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今僅存遺址。塔基直徑5米,原塔高18米。相傳塔附近為多雷區,人畜常遭雷擊。建塔後,因塔可避雷,雷害減少。今軍墾農場在塔基上建一亭,亭上豎避雷針,雷害甚少。
永平村窯址在潼湖鎮永平村東約2千米的石場路邊,距東江約80米。因挖築路基,暴露出5座圓拱形饅頭窯。各窯相距1~2米,窯室高1.3~1.5米,寬1.1~1.2米。窯壁用黃色粗砂粘土築成,厚5釐米。在地面和窯穴中殘存不少陶罐殘片。採集的器物只有四耳罐一種,胎呈深灰色,陶質堅硬,卷唇短頸、平肩、鼓腹,整體造型顯得體肥身矮,腹上部貼附四耳,器身有明顯的輪制凸稜弦紋,施淡褐色釉。從器物的造型及製法來看,該窯屬唐代遺址。
蜆口角遺址在潼湖鎮廣和墟潼湖衞生院前的一沖積台地上。遺址高於東江水面約3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東西長80~100米,南北寬約40米,屬貝丘遺址類型,堆積厚約0.4米。採集的器物有打製石斧、石錛,磨製石斧、夾砂細繩紋陶片和夾砂陶器座。磨製石器主要在刃部磨光,個別為通體加磨,器身留有較明顯的打琢痕跡。器物的特徵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接近,故該遺址年代距今約4000~6000年。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惠陽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佈和史前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焚船角與殺人崖,民國27年(1938)10月,日寇佔領三門島,將過往三門島的船隻截住,拖到媽灣西面燒燬;把船上的人們趕到媽灣一崖上殺死。燒船之處,今名“焚船角”。殺人之處,今名“殺人崖”。
古墓
惠陽區存古墓1座。在馬安鎮新樂村。據考古專家鑑定,此墓建於晉代。墓佔地寬廣,構築雄偉。
建築文物
⒈烽火台
在霞湧鎮東南1.5千米的煙墩嶺上,面臨大亞灣。相傳建於明嘉靖年間,台用花崗岩構築,呈圓台形,高2米,底面直徑4米,頂面直徑3米,出煙口直徑1米。
⒉清泉寺
在霞湧鎮北一山溝間。今貌為磚木構築,平面寬10.8米,深18米。傳説寺後曾有清泉繞寺而流,終年不絕,故名。相傳該寺建於明末。原寺內有尼姑,建國後還俗。“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被毀。20世紀80年代,霞湧有善男信女若干,集資重建此寺。
⒊上排城堡
在永湖鎮上排村西1裏處。平面呈長方形,長61米,寬41米,高4.8米,牆厚1.3米。四角築長方形角樓,均為風化石壘砌。城牆隔3.6米處上下均有一孔,上孔內呈方形,外呈長方形,下孔圓形,可作監視、射箭之用。東、南面各設一拱頂城門,青石條砌築,高3.8米,寬2米,兩側設有欄杆。城外西、南、北距城30米處有一護城河環繞,河寬20米,深10米,城南有一吊橋,已失落。據最早在當地定居的黃姓族人相傳,其祖先於清順治年間來此開基時,已有該堡。
⒋文筆塔
在矮陂鎮蔗布村。建於清代。相傳自康熙之後,蔗布人中舉者接二連三,文運大開,鄉人為彰其跡,建塔紀念,故名。塔平面六角形,3層樓閣式青磚構築,高14米。分3層,每層高4.13。塔基邊長2.3米,牆厚1米。北面開一門,高1.9米,寬1米,門柱用麻石條建造。塔身用磚疊澀出檐,檐角上翹。2、3層每面上部各闢1個小窗。塔頂為六角攢尖,上施覆缽、琉璃寶珠組成塔剎。塔腔原構已毀。
⒌崇林世居
經典客家建築崇林世居(3張)
⒍文昌廟
在淡水鎮豬行街。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平面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建築為硬山頂,抬梁和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琉璃瓦剪邊。前殿面額15米,進深6米。中有天井,寬6米,深5米,後殿高9米,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12米。現存尚好。
⒎魁星閣
在新圩鎮約場墟內。平面呈長方形,寬10米,長13米,高11米,共3層。中間層東牆嵌有三方石碑,碑文闡述建閣原由、時間、經過及籌款數額。清嘉慶十八年(1813)興工,光緒十五年(1889)完工。
⒏盤古宮
在新圩鎮約場毗鄰東莞的白雲嶂(海拔1060米,惠陽最高峯)上,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平面呈長方形,寬22米,深13米,高11米。分二進,進間有天井,第一進為長方形廳堂;第二進橫排3廳,每廳都有神座。右廳神座為盤古王、玉皇、藥王;左廳為盤古姑、馮蓮祖、張新姐;中廳為盤古婆。該宮毀修多次,原貌已失。民國17年(1928)重修。“文革”期間罹毀。1980~1981年,一些善男信女籌資重建。
⒐祖廟
在淡水鎮祖廟街。始建年代不詳,清初重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通面寬13米,通進深15米。主體建築為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正殿屋脊裝飾有雙龍戲珠陶塑。相傳祖廟是詹、李、戴三姓人家的墓地,後為避免糾紛建成此廟,有“祖廟在家第一雄”之稱。
⒑碧瀲樓
在秋長鎮周田老圍村,三進、三門、四角樓,沿中線展開對稱型構築。通面寬135米,通進深120米,每進相距15米。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匾額為進士江逢辰題寫。據葉德來族人稱,該樓乃葉德來捐銀所建。
11.劉氏宗祠
根據劉氏族譜可知黃沙洞村自明代初年就有劉姓祖先自中原而來開墾這片土地,因此這座劉氏宗祠有一定的建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黃沙洞“馬鞍山劉氏宗祠”始建於清朝乾隆鼎盛時期,為江西省黎姓風水先生點穴,本族邦相等宗長主修,後於民國二年(1913年)再次修繕一新,宗祠至今約已經歷200年風雨洗刷,全賴後裔的全力維護。
12.葉挺故居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葉挺的祖父葉沛林所建,到上世紀90年代時,房子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了,故居里擺設了150多件珍貴的照片、實物、文物,大致概括了葉挺的一生。於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正式開館。於2001年9月開始對葉挺故居進行修繕,並於2003年5月完工,自開放以來,成為惠陽區及周邊市、縣(區)的學校、機關、廠礦、部隊、黨組織等單位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黨史和軍事教育基地。
截止2016年,惠陽客家圍屋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7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葉挺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會龍樓、碧灩樓、會新樓、鄧仲元故居、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成立舊址),市、區文物保護單位67處。
惠陽區風景名勝
編輯大亞灣地處惠州市東南隅的澳頭鎮,集惠州海景之大成,風景變化多端、優美婉轉。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其海岸線純淨潔白而又不失大氣磅礴,島嶼與山嶺大都呈現出奇形怪狀、無法一概而論的鮮明特徵。遊人每每被大亞灣的純美吸引得不能自已,在體驗原汁原味的漁家風情的同時,沿着52千米長的海岸線閒庭信步般地徜徉,心無旁騖地靜觀日出日落,便是悠哉至極的海濱享受。受地理位置影響,大亞灣水下地形平坦,常年風平浪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主要景點有:大亞灣遊樂場、清泉寺、辣甲島、巖前萬年庵、螺嶺、小桂灣、鐵爐峯、老虎洲等。 |
葉挺故居(葉挺紀念館)AAAA 葉挺故居:是省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於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後正式開館。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准葉挺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AAAA 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位於大亞灣中心區,淡澳河入海口處,為鹹淡水交匯的河口濕地,景區東起白壽灣大橋,南以濱河南路為界,北至中興南路,西至中興二路橋,全長約3.9千米,總面積約176公頃。2017年1月,被評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公園現有全國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海漆羣落,景觀和研究價值高,作為延伸到城市中心的稀缺濕地生態資源,“城市之肺”的核心地位日益顯著。自2010年開放以來,景區各項服務和設施配套日趨完善,深受市民遊客喜愛。 |
巽潦灣 巽寮灣(讀:xùnliáowān)是粵東數百千米中海水最潔淨的海灣之一。處在中國新改革開放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旁,除了一類的海水及沙灘沙質外,海灘上軟細潔白的海沙含沙量高達99%。有“天賜白沙堤”美譽。踏足沙灘,你可以在沙灘上脱下鞋子盡情地嬉戲,感受腳板與細沙的摩擦依然是個舒適休閒的海濱度假地。踏足沙灘,享受一流的陽光和空氣,領略藍天、白雲、沙灘、海浪的養生詩情畫意,盡情欣賞琳琅滿目的海底世界,度過難忘的藍色之旅。 |
“魁樓相映玉虛宮,落陽牛地半朝東。古井連通東海殿,曇華鐘鼓鬧嬋宮。梅嶂開屏真妙極,鐵湖書院永無窮。逆水蟹形扶會館,回龍顧主協天宮。”這是史有鐵筆御史之稱的鄧承修筆下的“淡水八景”。其中“回龍顧主協天宮”描寫的正是如今的淡水祖廟。 |
客家圍屋——碧灩樓(葉亞來故居) 碧灩樓位於秋長鎮周田村,是清代著名華僑領袖“吉隆坡之父”葉亞來的故居,與葉氏宗祠相距大約1千米。建於1889年,是葉亞來發達後回鄉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標誌。碧灩樓是集傳統客家建築工藝建成,內部有形狀各異的院落,結構佈局得體實用,是一幢惠州地區典型的客家傳統四0圍屋,正門接開闊的禾坪。前方開一半月形水塘,水塘兩端對稱矗立多對旗杆夾(功名碑)。平面呈長方形,長60多米,寬近37米,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從遠處看依山而立,非常壯觀。昔日的豪華,還能夠從高大氣派的建築上看得出來。 |
惠陽區特產美食
編輯鎮隆荔枝
惠陽鎮隆鎮生產的荔枝主要有糯米餈和桂味兩個品種。全鎮種植面積34000畝,平均年產量達5200噸,產值7500萬元。年銷售額佔同類產品國內年銷售額的46%和48%,是該鎮農業收入的主要支柱。
小桂魷魚
小桂魷魚:小桂魷魚具有原汁原味,美味可口,回味無窮之特點。烹調手法多采用煮、煲、蒸、燴和燉等多種手法,調料考究。做小桂魷魚首先把魚洗淨醃製,再曬,然後放到鍋裏燜,燜好後再用刀切,而且要講究刀法,切好以後加入各種秘方配製的佐料再煮,撈出來後用涼水衝淨再冰鎮,最後再下鍋炒。
惠州梅菜
惠州梅菜:梅菜,主要盛產於惠州,以客家人種植為主,故又稱為“惠州梅菜”。惠州梅菜是惠陽的土特產,原產於惠陽土橋,故又稱"土橋梅菜"。
梅菜扣肉
蘿蔔粄
粄bǎn ㄅㄢˇ形聲。字從米,從反,反亦聲。“反”為“飯”省(“飯”指“食物”)。“米”指“大米制品”。“米”與“反”聯合起來表示“大米制作的食品”。本義:大米制作的食品。粄不僅是客家人的特色美食,粄也是客家話的獨特稱謂。
[17]
客家糯米酒
客家糯米酒(又稱客家酒娘)是一種漢族傳統名酒,客家人民利用糯米,通過洗淨、浸泡、瀝水、蒸制、淋水、發酵等工藝釀造出的一種水酒。客家糯米酒在剛釀好時呈蜂蜜色味甘甜,但當釀好的酒陳的時間長了以後酒又會呈暗紅色,其色濃厚味道香醇,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
[17]
客家苦瓜黃豆湯
三及第湯
三及第湯是一道漢族小吃,屬於客家菜。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 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狀元)用豬肝、瘦肉、豬肚子三種豬內臟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而得名。客家人將三及第配上枸杞葉、鹹菜等輔料,再加上幾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三及第湯。
[17]
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豆腐歷史典故:相傳東江釀豆腐源於古代中原人包餃子的習慣,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輾轉南遷。嶺南土地不宜種小麥,沒有面粉可以象在中原一樣包餃子吃,可在中原形成的生活習慣一下子要改過來談何容易呀,人們發現這地方雖然沒有麥子但有很多黃豆,於是便想到了釀豆腐的吃法。
[17]
釀苦瓜
釀苦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屬於客家菜;將豬肉剁茸,加入雞蛋、鹽、料酒、生薑(切末)調勻,成豬肉餡,苦瓜洗淨,去籽,將調好的肉餡塞入苦瓜中,切成段;鍋內下油燒熱,倒入苦瓜,用小火燒熟後;加入料酒、白糖,燜燒片刻即可。
[17]
豬肚包雞
淡水酥丸
客家九大碗
“九大碗”又稱“九鬥碗”,是客家人的上等美味佳餚,但並非一定是九道菜,只因“九”在客家人心目中是個美好的數字:“九九長壽,天長地久(九)”等説法。九大碗的材料多以農家現成的豬、雞、鴨、魚、時令蔬菜為主。在廣東客家人聚居地的惠州農村,每逢年過節或辦喜事都少不了“九大碗”的熱鬧場景,數十上百人聚在農家院或圍屋中,八位客人圍滿四方桌(即“八仙桌”)上即開懷痛飲。
[18]
惠陽區著名人物
編輯鄧承修(1841~1892)淡水人。官至鴻臚寺正卿等職。1889年寓居故鄉時創崇雅書院(今惠陽崇雅中學前身,書院舊址仍在中學校內。)
廖仲愷(1887~1925)陳江鎮鴨仔步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國民黨左派領袖。1903年結識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積極追隨者,協助孫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曾生(1910~1995)惠陽(今深圳坪山)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原中國共產黨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部長、書記。
葉挺(1896~1946)秋長鎮周田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中國現代著名的軍事家。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為先遣隊討伐軍閥吳佩孚,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
葉亞來(1837~1885)又稱葉德來,秋長鎮周田村人。葉德來是他擔任甲必丹(當地最高掌權人)時用的名字,也有人稱他葉來。在由爭奪錫礦利益引起的雪蘭莪內戰中,葉亞來三次光復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間,葉亞來任吉隆坡地區行政首長,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稱。
陳小春,(本名陳小臻),客家人,1967年7月8日出生於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鎮沙田村,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1985年加入TVB舞蹈藝員訓練班,先後擔任組合豹小子、風火海的成員。1994年憑藉電影《晚九朝五》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1996年起參演系列電影《古惑仔》,受到關注。1998年領銜主演金庸武俠劇《鹿鼎記》。
廖似光, (1911年——2004年7月2日),女,原名廖嬌,凱豐同志的原配夫人。1911年生於廣東惠陽縣周田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參加了長征的老紅軍,政協廣東省第四、五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7月2日因病在廣州逝世。
梁鬥興,梁鬥興紮根基層,忠於職守,心繫百姓,無私奉獻。2012年7月19日,在廣東省深入開展“三打兩建”活動中,因長時間超負荷工作,突發疾病,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9歲。梁鬥興多年工作在工商行政管理監管執法第一線,始終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受到廣大幹部羣眾的一致好評。梁鬥興光榮殉職後,被中國文明網推薦為“中國好人榜”人選,先後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工商總局追授為全國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被中共廣東省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被惠州市委追授為“模範共產黨員”。
胡功平,男,1963年9月生,文化程度小學,惠陽區惠深運輸實業發展公司出租車司機。他是平凡的計程車司機,對工作認真負責,開的士14年來從未發生過交通事故;他又是不平凡的,當見到兩車追尾,導致油箱漏油並且已經着火的事故時,沒有冷眼旁觀,而是冒着生命危險,及時將小貨車駕駛室裏受傷被困的一對夫妻救出車外。生死一刻,他選擇了危險,拯救了生命。2012年9月18日凌晨4時許,“咣”的一聲,正在惠陽區淡水白雲路南湖酒店旁紅綠燈等候通行的一輛小貨車,被一輛大型貨櫃車追尾,導致油箱漏油並着火。危急時刻,一旁的的哥胡功平冒險將小貨車駕駛室裏受傷的一對夫妻救出。這對夫妻脱險後不到5秒鐘,小貨車就爆炸了。
任振華,男,江蘇宜興人,漢族,1962年8月出生,東南大學工民建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1986年6月參加工作,無黨派人士。現任惠陽區政協副主席、惠陽建築設計院副院長。
姜玉文,男,漢族,1963年9月生,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寫作者,1983年開始寫作詩歌、散文和雜文等中短篇文章;主要在“呼倫貝爾日報”、“中國網”、“人民網”、“中國作家網”、“貴州政協報”、“散文網”和“紅袖添香”等報刊和網站媒體發表自己的作品。該作者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主要是展現家鄉的風光原貌和現實社會生活中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其大部分散文和雜文都閃爍着哲理的火花,這種哲理多出自作者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論的重複,哲理的詮釋過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極富情致和個性。該作者現居惠陽,多次發表文章,宣傳和讚揚惠州和惠陽,對提高惠陽及淡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起到一定作用。
劉思華,男,大專文化,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人,現任中國貿易報辦報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惠陽區人大代表、惠陽區政協常委、惠州市政協常委。中國最具影響力百強創新企業行業副會長、中華愛國英才報效祖國活動組織委員會中華愛國國典編審委員會理事長、惠陽酒類行業協會會長、惠陽區文聯榮譽主席。
黃秉維(1913.02.01——2000.12.08),廣東惠陽人。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當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帶頭人。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名譽通訊會員、國際山地學會顧問。獲得1996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特別榮譽獎。
鄭時齡,建築學專家。1941年11月12日生於四川成都,原籍廣東惠陽。1981年同濟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2002年當選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2007年獲意大利羅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獲意大利仁惠之星騎士勳章。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現任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
黃萃庭(1916——1992),惠陽縣陳江鎮人。民國27年(1938)畢業於燕京大學特生物學系,民國31年(1942)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協和醫學院及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雙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唐山開灤煤礦醫院、北平中和醫院主治醫師。建國後,歷任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外科副主任、副院長、院長、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教授,衞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委員會醫學專業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外科雜誌》總等職。是世界外科學會委員,法國外科學會榮譽會員。曾組織國際學術會議,並多次應邀出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葉蔚林,廣東省惠陽縣人。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惠陽縣(市)秋長鄉。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文工團員、文化教員、宣傳幹事及團俱樂部主任。在部隊工作期間,開始業餘文學寫作。文革前出版小説、散文集《海濱散記》、《邊疆潛伏哨》等。1959年轉業到湖南省民間歌舞團專事歌詞創作,曾寫作大量歌詞,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等。
鄭士良,原名振華,字安臣,號弼臣,廣東歸善縣(今惠陽市淡水鎮)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鄭在鄉塾就讀,後進崇雅書院。光緒七年(1881)往廣州,就讀於德國教會所設禮賢學校,入基督教。光緒九年,他加入三合會。光緒十二年,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華南醫學堂讀書,與同學孫中山志趣相投,結為好友。
惠陽區榮譽稱號
編輯擁有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19年全國百強區、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等榮譽稱號。
[19-22]
- 參考資料
-
- 1. 惠陽概況 .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9]
- 2. 惠陽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惠州市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9]
- 3. 惠陽區每年投入上千萬元,修繕歷史文化古建築 .惠州文明網[引用日期2021-01-21]
- 4. 惠州惠陽區百年客家圍屋 凝聚宗族情誼 .中國僑網[引用日期2021-01-21]
- 5. 歷史沿革 .惠陽區政府網.2020-02-26[引用日期2020-02-26]
- 6. 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 調整惠州市行政區劃的批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2003-03-06[引用日期2020-02-26]
- 7. 惠陽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惠州市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2]
- 8. 國家衞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公佈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評估結果的通知 .疾病預防控制局[引用日期2020-06-04]
- 9.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辦公廳關於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的通知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12-18]
- 10. 給力客家圍屋 弘揚客家文化 .惠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2]
- 11. 省級非遺項目——皆歌飛過淡水河:惠陽95%以上的人講客家話 .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2]
- 12. 惠陽客家風情 .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2]
- 13. 省級非遺項目——淡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惠州市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2]
- 14. 省級非遺項目——客家釀豆腐烹飪技藝 .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2]
- 15. 省級非遺項目——黃金酥丸製作工藝 .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2]
- 16. 旅遊勝地 .惠陽區人民政府.2018-03-04[引用日期2020-01-22]
- 17. 惠陽客家美食 .惠州市惠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2]
- 18. “吉隆坡之父”葉亞來與葉挺難捨“客家九大碗”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1-21]
- 19. 關於確定新一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示範、試點縣(區)的通知(2017) .國家知識產權局[引用日期2017-12-31]
- 20. 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8-10-10]
- 21. 全國百強新區榜單首次發佈:廣東、江蘇最多 .新浪財經[引用日期2019-12-07]
- 22.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 中央組織部 中央宣傳部 民政部 司法部關於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的批覆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19-12-19]
- 23. 全國這個百強榜單發佈:金華有5個縣市進榜 義烏第一永康第七 .浙江新聞[引用日期2020-05-21]
- 24. 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6-13]
- 25. 四部門公佈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05]
- 26. 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軍區關於命名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表彰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引用日期2020-12-25]
- 27. 惠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二號) .惠州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5-22]
- 28.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公佈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引用日期2021-09-18]
- 29.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佈-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21-10-05]
- 30. 【圖文分析】2021年惠陽經濟運行簡析 .惠陽區政府[引用日期2022-01-30]
- 31. 惠陽縣誌 .廣東省情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3-02]
- 32.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名單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2-05-02]
- 33. 惠州107個選調職位,趕緊報名吧! .惠州市商務局[引用日期2022-11-0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