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土樓

鎖定
客家土樓,屬於庭院式住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壘式住宅。 [11]  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樓 [12]  [14]  、廣東客家土樓 [15]  和江西客家土樓 [36]  ,分佈在福建的永定龍巖、南靖、平和詔安 [13-14]  ,廣東的梅州饒平深圳和江西贛南等地。 [15-16]  [36] 
客家土樓的建築工藝和風格,源於古代中原民居建築, [17]  是北人南遷後結合需求及當地氣候條件創造出來的, [10]  分為五鳳樓、方樓和圓樓。 [19]  客家土樓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風水學、建築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客家學、倫理學、軍事學、教育學、文學、美學等密切相關。客家土樓這種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傳統的宗族血緣倫理觀念。樓內外以耕讀傳家、忠孝仁義為主題的楹聯、題刻,體現了客家人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土樓附設的學堂,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歷史見證。 [17]  客家土樓是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被譽為“東方古城堡”。 [1]  2010年春節,胡錦濤視察永定土樓時指出:“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12] 
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2] 
中文名
客家土樓
外文名
Hakka Earth Building
所獲榮譽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居住人羣
客家人
類    型
五鳳樓、方樓和圓樓
分佈地區
福建永定龍巖、南靖、平和詔安,廣東梅州饒平深圳和江西贛南等地

客家土樓歷史沿革

客家土樓
土樓是客家人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保留下來的一種遠古的生土建築藝術。 [18]  客家土樓的建築工藝和風格,源於古代中原民居建築, [17]  是北人南遷後結合需求及當地氣候條件創造出來的。 [10]  土樓建築歷史悠久,現存最早的土樓,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較多,元代更多,明代以後的更易見到,最盛時期是在清康熙初年至20世紀70年代期間。 [15]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
唐宋時期,由於戰亂等原因,大批中原漢人南遷,輾轉進入贛閩粵邊,與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以南遷漢人為主體的漢族客家民系和以中原漢文化為主導的客家文化。客家先民進入閩西后,多以家族為單元,在聚族而居的觀念、高度防禦的需求和就地取材的便利等諸多因素結合下,土樓這種圍合型生土建築應運而生,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發展、完善、成熟,直至明清時期在經濟發達的永定推向頂峯。 [20] 
宋末元初,客家先民逐漸進入永定(原屬上杭),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和野獸、匪盜等侵襲,永定客家先民聚族而居。隨着生活的安定,人口的增加,客家先民運用中原古老的夯築技術,就地取材,建起了集居住與防禦為一體的房屋——堡或寨。這些建築能供較大的家庭居住,防禦功能明顯。 [6] 
清朝中期以後,永定條絲煙風靡大江南北,造就了大量大小富翁。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永定人大興土木,大量修建大規模的土樓,裝飾追求豪華文雅舒適,建築技藝爐火純青。清末以後,永定不少華僑創業有成,在家鄉建造的土樓,明顯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 [6] 
清末民初以後,由於受各種文化特別是西洋文化的影響,永定客家土樓在繼承前期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在藝術形式、造型技巧、佈局結構、審美情趣等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和超越。一些土樓在保留傳統的建築風格的同時,也融合了西式建築的美,引進了西方的建築風格、技術和建築材料,土樓內出現了中西融合的建築現象。中西合璧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祖堂建築的西式化、欄杆等建築材料及其圖案的現代化,成為這種獨特建築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26] 

客家土樓建築特色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特點

  • 建築特點
概括地説,客家土樓建築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的特點。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木。 [41]  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兩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複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像現代轉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圾。一般來説,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潤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閒,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降低建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較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還必須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在各地實例調查中,從未有過圓寨坍塌事故的發生,很多傳聞倒是某座土樓地震裂縫後,過些時日又自動彌合。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土樓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乾濕度變化太大。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着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乾時,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有益於居民健康。
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於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説,這是一大弊端,但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使土樓內部變得熱鬧。
突出的防禦性
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闢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槓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世紀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裏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三省省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髮生殊死的械鬥。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着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羔”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
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
五鳳樓一般選址于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着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
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
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嶺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7] 
  • 形態特點
客家土樓的形態特點為:
①客家土樓方形或圓形的規整平面形式,能容納龐大家族的巨大的居住建築集合體。
②客家土樓邊長或直徑達 30—60米的方形、圓形或其他形狀。
③客家土樓層數在2層以上,通常為3—5層的居住組合體。
④客家土樓外牆為生土夯築的牆體,內部構造為木結構。
⑤客家土樓在中軸線上以公有空間連接全家進行節慶活動的堂屋、天井和祖堂。
⑥客家土樓一層為廚房、餐室,二層為倉庫儲藏,三層以上作為個人活動空間的卧室。 [25] 
  • 適應性特點
客家土樓的適應性特點為:
①客家土樓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耗能源、節約用地、經濟實用,適應廣大農村經濟水平。
②客家土樓堡壘式的外觀、厚重的牆體和嚴密的保安措施,滿足了人們安全、防衞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也適應了當時社會殘酷鬥爭的現實。
③客家土樓具有通風、採光、抗震、防潮、隔熱、禦寒等多種綜合功能,在內居住舒適方便。
④客家土樓有強烈的中軸對稱,以廳堂為中心佈局,迎合了中國傳統的宗法觀念,受到封建社會的肯定和推崇。
⑤建造土樓的所有材料均為無污染材料,不論是興建與毀壞或改變使用功能,均不會破壞生態平衡,不污染自然環境,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生態建築”。
⑥客家土樓注重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和協調,佈局講究“風水”,講究陰陽調節。 [25] 

客家土樓結構

  • 綜述
客家土樓分為五鳳樓、方樓和圓樓。 [19]  除五鳳樓是中原漢族府第式建築形式的直接傳承外,圓、方土樓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但其祖祠建於全樓中心,仍保持中原漢族禮制傳統中孝悌尊卑觀念的核心。
  • 五鳳樓
五鳳,語出《小學紺珠》:“五鳳:赤者鳳,黃者鷀雛,青者鸞,紫者鷲鷲,白者鵠。”藴含有五行配五色的含義。即東西南北中的五方,配五色五鳳(鳥),並以此命名住宅。
五鳳樓式、府第式土樓:福裕樓 五鳳樓式、府第式土樓:福裕樓
五鳳樓素為高貴莊重的禮制建築,最標準的平面形式是“三堂兩橫”。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五鳳樓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佈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羣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7]  從閩西南五鳳樓的實例及形制看,平面佈置上嚴格恪守中軸主線、左右均衡的原則;空間形態上張弛有序,層次穿插,體量端莊穩重;造型上屋坡舒緩,以歇山式為主,屋檐飛翹;在房屋的組接上,單體簡率、整體較富有變化。通常沿中軸線前後依序佈置下堂、中堂和主樓(合稱三堂)。前面的下堂和中堂均為單層——下堂為門廳,中堂為大廳,在體量上高大於下堂,是家人聚會之所;主樓三、四、五層不等。具體分配是:底層祖堂,左右及以上各層安排家庭支系;三堂之間分隔天井。前天井左右設廂廳、有通廊連接橫屋。五鳳樓中的橫屋,系與中軸平行的條形長屋,排列在住宅中軸主體的左右。中間橫亙有稱為“橫坪”的長院。從居住功能層面而言,橫屋也是居室。在層高上,自前及後,層數遞增。迨至後端,略低於主樓。統而觀之,主樓制高,兩側鳥翼作左右拱護狀,舒展若鳳凰展翅。
五鳳樓“三堂二橫”“三堂四橫”的平面構圖和空間格局,延續了中原北方合院式建築的形制基型和風格:三、四合院兩側廂房衍變成了廂廳和橫屋,以敷人口眾多之需;三至五層高的主樓以及漸高的橫屋,一是房屋地基地形等高線所致——通常擇址於前低後高的丘陵山腳地帶,前有方坪、半圓池塘,後為半圓涼陰。如此負陰抱陽、前卑後尊(前低後高)。二是五鳳樓中均為家族中人,人口眾多,需要相應的空間。反映在建築平面構圖和空間組合上,結合禮制,須安排重要單元以統率高標於其他,以界分主次、對稱和尊卑。 [21-22] 
五鳳樓的主要特點是:①必有高大、建於中軸線的開敞廳堂。②一般是三堂二橫或更復雜形式,小型的至少也有上下兩堂。③左右設有平衡對稱的橫屋,橫屋數量2—6列不等。④大門前的曬穀坪及半圓形的池塘必不可少。⑤佈局必然是後高前低,層層跌落。 [23] 
  • 方樓
方樓也叫四方樓,是客家土樓中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種。可以説,凡是有圓樓的地方必會有方樓,且建造的歷史也比圓樓早。 [24]  方樓的佈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7] 
方樓 方樓
方樓的特點:①縱軸對稱,主次分明。在一條縱向軸線上,佈置了一系列樓堂廂房,鱗次櫛比,組成主次分明、對稱嚴謹的龐大建築羣體。這是中國民居建築的一個傳統特徵,適合了中國傳統的宗法觀念,因而受到肯定和推崇。②以廳堂為中心。在客家民居中,以廳堂為院落中心組織房間也是一個基本特徵。在大型的方樓中,廳堂總是佈置在軸線正中,開間最大,裝修也最為華麗,處於十分突出的地位。③用走廊貫穿全樓。在大型方樓中,不管房間數量多少,佈局如何複雜,都必有寬敞的走廊貫穿諸廳堂加以連接,不因風霜雨雪的干擾而影響使用。④房間方整宜作卧室。方樓的房間、廳堂都呈長方形或正方形,與其他類型土樓相比,房間更便於長方形傢俱如牀、桌、櫥、櫃的擺設,使用起來方便合理。 [24] 
  • 圓樓
圓樓 圓樓
圓樓,又稱圓寨, [5]  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成為有效的準軍事工程。 [7] 
圓樓是當地土樓羣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26] 
田螺坑土樓:四菜一湯 田螺坑土樓:四菜一湯
與方樓相比,圓樓有八大優點:①方樓的四角房間光線暗,通風差,緊臨木樓梯,噪聲干擾大,因此不受歡迎,而圓樓消滅了角房間。②“圓不會虧一方”,平等、均等是圓樓的重要特性。圓樓的房間朝向與方樓相比,好壞差別不明顯,有利於家族內部分配。③同樣周長圍成的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因此,採用圓樓可以得到比方樓更大的內院空間。④就圓樓的每個扇形房間而言,由於外弧較長,以土牆承重,內弧較短,是木構架承重。因此,同樣面積的扇形房間比矩形房間更省木材。同時,由於圓樓消滅了角房間,對大木料的需要也相應減少。可見圓樓比方樓更節省木料。⑤圓樓構件尺寸統一。因此,只要間數確定之後,普通的木匠就能很快計算出各種樑柱構件的尺寸及整個圓樓用料。⑥圓樓的屋頂比方樓更加簡化,圓樓的兩坡頂比方樓的九脊頂簡單得多,施工也相對簡便。⑦按風水先生的説法,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山有凹煞,方樓的某個角總會碰上煞氣。因此,在樓角基石上要刻“泰山石敢當”用以制煞。而圓樓無角,據説煞氣會滑走。如南靖縣船場鄉的溝尾樓把方樓靠路邊的兩個角抹成圓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們篤信風水,為避煞氣而建圓樓也是原因之一。拋開迷信色彩,把煞氣理解為山區的風,那麼,顯然圓樓對風的阻力比方樓要小,邪氣對居室的影響也較小,從這一點看,選擇圓樓有其道理。⑧從抗震的角度看,圓樓能更均勻地傳遞水平的地震力,因此,高度相同、牆厚相同的圓樓與方樓相比,如果圓的直徑與方的邊長相等,無疑圓樓比方樓有更強的抗震能力。當地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出同樣的結論,這是人們選擇圓樓的另一個原因。 [27] 

客家土樓建築分佈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
福建客家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東西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裏是汀、漳、梅、潮四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部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從其地域上劃分,福建土樓大致集中分佈於以下片區:
(1)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由“六羣四樓”組成。
(2)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羣及衍香樓、振福樓。
(3)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羣及懷遠樓、和貴樓。
(4)華安縣大地土樓羣。 [40] 

客家土樓主要建築

客家土樓福建客家土樓

  • 永定客家土樓
永定客家土樓地圖 永定客家土樓地圖
永定現存土樓23000座,遍佈永定每個鄉村。其中清代以前的約佔1/3,圓樓有360多座,具有代表性的土樓近3000座。 [28] 
初溪土樓羣
初溪土樓羣,坐落於福建省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初溪土樓羣始建於13世紀初,共有36座土樓,由五座圓樓和31座方樓組合而成,依山傍水。其建築規模和建築藝術營造的文化氛圍為世界各地少見,盪漾着悠遠的中原遺風和淳厚的客家民風。初溪土樓羣,其樓名中間都帶有一個"慶"字,意在從已毀壞的祖樓"和慶樓"起,代代相傳,以示人丁興旺,萬事如意。
初溪土樓羣著名的集慶樓,是客家土樓中年代最久遠的土圓樓之一,由經營紙業的徐氏家族建於清代雍正年間,經歷了近400年的風雨,依然佇立完好。整座樓以隔板分隔成72個單位,方形的廳堂建在樓中間,各單元都設有樓梯,門廳還有一架公共樓梯,上下樓十分便捷,是樓梯最多的圓樓。樓內沒有水井,只能從樓旁的河邊打水。第四層樓外牆的檐下有4個瞭望台,整個土樓僅有一道大門,易守難攻,防禦功能十分突出。
2008年7月,初溪土樓羣和福建其他土樓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0] 
  • 漳州客家土樓
漳州南靖、華安、平和、詔安、漳浦、雲霄等縣均有客家土樓民居分佈,其中南靖縣是漳州土樓最集中的縣分。據統計,南靖縣土樓有1千多座,分佈在書洋、梅林、船場、奎洋、和溪、南坑、金山等鄉鎮。歷史悠久的南靖土樓,平面形式和空間造型多姿多彩,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弧形、半月形、馬蹄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圍裙形、凸字形,有五鳳樓、雨傘樓等,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土樓。 [31] 
田螺坑土樓羣
田螺坑土樓羣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西部的書洋鎮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姓客家人的小聚落。
田螺坑土樓羣主要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一座橢圓樓組成,分別是步雲樓、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方樓步雲樓居中其餘4座環繞周圍。田螺坑土樓羣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築形體組合,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稱為“世界建築奇葩”,田螺坑土樓羣建築組合是福建客家土樓羣的典範。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田螺坑土樓羣為第四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5月,田螺坑土樓羣作為福建土樓的一部分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7日,包含田螺坑土樓羣在內的福建土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9] 
在田樓
在田樓,位於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在田樓坐東北向西南。近看為圓形樓寨、登高遠看為八卦形結構,規模居福建省土樓之首,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土樓”“中國仍住居民的最大直徑的生土樓”。在田樓直徑為94.5米,樓高三層12米,底牆厚達1.8米,是最大的八卦形土樓,基本保留完好。正大門有一副對聯:“在昔經營孫曾九二初啓宇,田廬居處兄弟四三始創楣。”其建築按八卦精義而成,主樓依八卦分為八大部分,每一卦再分為八間房,合六十四卦六十四間房。寨屋有內外三圍,內圍為祠屋三間,外圍二層,中圍三層,外、中兩圍共房屋三百二十間。有兩個寨門。樓寨後有三角形池塘名“三元池”,池水清可見底。以在田樓為中心,附近還有十二座土樓,水美樓、石馬樓、玉田樓、玉峯樓等。 [34] 
莊上大樓
莊上大樓,位於福建省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被認為是“土樓之王,”建於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約有300多年曆史。土樓平面形狀呈前方後圓,類似一個馬蹄形,南北相距220米,周長700多米,樓高9米。土樓將一個近10米高的小山丘包圍在其中,整個建築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建築面積9000多平方米,佔地34650平方米,是目前所知的土樓中佔地面積最大的。莊上大樓為明末清初天地會首領葉衝漢祖居地,也是莊上村葉姓客家人聚居地。樓內曾住180多户,1300多葉姓客家人,是居住人數最多的土樓。 [35] 

客家土樓廣東客家土樓

  • 梅州客家土樓
泰安樓
泰安樓,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中國國內較為少見的方石樓,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泰安樓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廣東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大埔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 [32] 
  • 饒平客家土樓
道韻樓
道韻樓,位於廣東省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道韻樓,樓內房屋分3進,共深29米,後進為3層高樓,年逾400多年曆史,以“古、大、奇”而名聞海內外。據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大的客家土樓。道韻樓俗稱大樓,周長328米、高11.5米、牆厚1.6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它有別於贛南、閩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為平方佈局的客家圍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樓內最多時曾居住600餘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33] 

客家土樓江西客家土樓

  • 贛州客家土樓
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位於江西省龍南市關西鎮關西村,建於清朝嘉慶至道光年間(1798—1827年),有200多年曆史,佔地面積7800平方米,是贛南客家圍屋中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功能最齊全、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指定參觀點。 [37] 

客家土樓歷史文化

客家土樓非物質文化遺產

客家土樓傳説軼事

客家民居三大建築樣式圖 客家民居三大建築樣式圖
20世紀60年代初,東西方冷戰的後期,美國當時最先進的“大鵬”間諜衞星剛剛上天不久,它在中國上空遊蕩,並且拼命拍照。有一天,美國人分析衞星照片時發現,在中國的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岸一個名叫龍巖、永定一帶的大山裏,紅色中國不知何時建起了一大批那種巨大的、圓形的、類似射程在萬里之外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舞。這一情況彙報到了美國軍方的最高層,震驚了美方。於是美方情報部門經過周密安排,讓一個身負情報使命的華僑回閩西探親,並瞭解、拍攝這些所謂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照片。最後發現,這些所謂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其實只是客家土樓。 [38] 

客家土樓研究價值

客家土樓是聰明智慧的客家人在與大自然長期鬥爭;在與封建社會各種複雜矛盾的激烈搏擊中,發展起來的特殊產物。也是他們繼承發揚中原文化,吸收大江南北建築藝術,在特定條件下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傑出作品。它不僅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更融匯着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比較典型的建築風韻,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39] 
客家土樓非常講究建築場地的選擇。如古時的社學、書院、蒙館,無不建在幽谷或溪澗旁等僻靜之處,意在仰承鍾靈毓秀。而民居大多選在依山傍水、面向平川的地方。因為這樣既有利於就近耕種農田,上山砍柴伐木,又方便採菇、植樹、種果、採藥、養蜂、畜牧和捕捉飛禽走獸、魚鱉蝦蟹等,在最大範圍內使其具有適應生產勞動的實用價值。 [39] 

客家土樓保護措施

1998年5月,永定縣成立了土樓申報世界遺產機構。
1999年9月、10月,永定縣政府和龍巖市政府先後正式向福建省政府、國家文物局呈報《關於請求將永定客家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請示》,並邀請中外著名世界遺產專家10多批到永定實地考察,指導,專家們對客家土樓的價值給予了肯定,對土樓“申遺”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1999年10月,華安縣委、縣政府正式啓動“華安大地土樓羣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2000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辦公會議決定把永定、南靖、華安三地土樓聯合起來,以“福建土樓”的名義聯合申報世界遺產。
2003年,永定客家土樓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8] 
2006年5月,由龍巖市申報的客家土樓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28。 [2] 
2008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正式評估,獲得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
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2] 
2011年5月23日,由南靖縣、華安縣申報的客家土樓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Ⅷ—28。 [3-4]  同年8月,永定客家土樓景區獲評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8] 
2017年5月初,永定區投入477萬元對集慶樓啓動了全面修繕工程。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