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地君親師

鎖定
天地君親師,為中國儒家祭祀的對象,即:天、地、君、親、師。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價值觀念取向。
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為流行。
祭天地源於自然崇拜,中國古代以天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於君權神授觀念。由於在封建社會君王是國家的象徵,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祭親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發展而來 。
天地君親師是傳統社會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據,由於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巨大影響。
中文名
天地君親師
發源於
《國語》
形成期
形成於《荀子》
發明之人
解縉
所屬宗教
儒家
價值觀念
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

天地君親師內容介紹

天、地、君、親、師五字成為人們長久以來祭拜的對象,充分地表現出儒教民眾對天地的感恩、對君師的尊重、對長輩的懷念之情。同時也體現出“中國民眾的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價值取向”。這幾個字正體現出中國民眾的終極關懷所在,是傳統社會倫理道德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據,由於它的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5張)
漢字書法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聲譽,在這裏對“天地君親師”五個字的寫法也極為之講究,“‘天地’二字寫得很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謂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亂開;‘親’(親)字中的‘目’不能封嚴,謂親不閉目;‘師’(師)字不寫左邊上方之短撇,謂師不當撇(撇開)。此外,還有所謂‘人不奪天,地不離土,君不離口,親不閉目,師不掉巾’的説法”。這種寫法形象地體現出中國漢字深刻的象徵意義,同時這種象徵意義也表露出儒家倫理對其深刻影響,對君王威嚴的敬畏,對親上長壽的祝願,對教師角色的重視,對天地自然的感激,這都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仁”、“孝”觀念。 很顯然,人們對“天地君親師”的崇奉,體現出人們的精神信仰,即仁孝觀念,積極上進、尊重規律的入世心態。人們的這種焚香祭拜“天地君親師”牌位的現象有別於宗教祭拜,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就成為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

天地君親師起源

“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東漢時期,在《太平經》中就出現了形式整齊的“天地君父師”的説法。北宋初期,“天地君親師”的表達方式已經正式出現。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在民間廣為流行,把它作為祭祀對象也已經比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並對其意義進行了詮釋,特別突出了‘師’的地位和作用。從此,“天地君親師”就成為風行全國的祭祀對象。
通過徐梓先生的這段話,就可以很明瞭地得知“天地君親師”牌位的起源與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關係,與此同時,官方對“天地君親師”的極力推崇,説明了“天地君親師”這一價值系統有利於當時政府對社會的管理,以此從思想上穩定社會秩序,由此觀之,這一價值體系對當今社會也有很大的參考借鑑意義。
《國語》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民性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在這裏左丘明沒有提到“天”和“地”,卻是着重説明了“君”、“親”、“師”三者的意義,正所謂“民性於三,事之如一”。後來的荀子在《荀子》中有講到“天”和“地”,並且對“天地君親師”五者做了闡述,正如《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由此可見“天地君親師”的觀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戰國時期,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荀子書中。此下兩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掛口頭。其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之意義價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天地君親師基本介紹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間禍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給人福澤的同時,也能給人災難,能降雨使得人們豐收,也能不降雨讓人們遭到饑荒。“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長的萬物能夠供應人們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親”之説。人們是天地所生所養,天姓父地姓母,天無日月,就無晝夜、四季的交替,沒有陰陽的交替,大地上的萬物又怎能生長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記載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有國者必立社稷,社稷代表國家,以社稷的存亡,示國家之存亡”。這足以説明古人概念中的“天”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人類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於地,把大地比作母親,是再恰切不過的了。在易經中,乾主要是説天,有天父的含義;坤則主要説地,有地母的含義。在我們的實際感覺中,天就象一位嚴父,地就象一位慈母。地球這位無比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恩澤,卻從未向我們索取過一絲回報。因此,中國民間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以表達對大地的敬仰。土地神也是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還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羣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而現代祭祀土地神,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
從傳説中的伏羲女媧開始,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都是歷史的有道明君,把人們從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引導至人類文明時代,發明了各種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質量,奠定了人倫大綱,為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據説伏羲女媧制定人倫夫妻大綱,成為人倫之祖;炎帝嘗百草,一天能遇上五十種毒,神而化之,從而發明了中草藥,直到今天人們都在使用;黃帝所著的真宗修身養性之道,發明的醫理和針灸流傳世界使用至今;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正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周文王發明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一直沿用至今,對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周公之禮,國與國交,大禮三百,人與人交,威儀三千,成為社會穩步發展的保障”,現代的人與人之間,還是得用禮來維持人際關係,國與國之間,還是得用禮來維持着國家之間的交往。
天子應運而生,必有神裙,如説:‘‘天子皆五帝之精寶,各有題序,次第相據,起必有神靈符紀,諸神扶助,使開階立遂。”子自然和上天之精靈息息相通,與孔子有關的儒家經典也被神化成天所授予的神符圖篆, 《春秋》是“援引古圖,推集天變”(《春秋緯·演孔圖》),《易》是“氣之節,含五精”,《尚書》是“明授命之際”,“言天地之情”(《春秋緯·説題辭》);《詩》是“天地之心”(《詩緯·含神霧》);《禮》是“明天地之體”(《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是“明君父之尊”,“天地之開闢”(《春秋緯·説題辭》)。 帝王作為天之子,自有天之尊嚴和神靈,“天子,至尊也。“天子者,爵號也”。為什麼稱為“天子”?因“天子”即天之子,其為人間的至尊之號,其作用在於與“日月同明,四時合信,父天母地,兄日姊月” (《春秋緯·感精符》)。因此,天子就是能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的,因而是與日月同光的,其必然結果就是“與四時合信”。
”(《春秋緯》)三皇五帝、三代聖王都是感天而生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
[1] 
進入人倫者為親,旁系的不説,直系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劃分,它屬於孝悌仁義的範疇,也就是説,對長輩要孝順,對同輩要友好,對朋友要寬容,對晚輩要慈愛,夫妻之間要有禮遇。在這裏不説血親,只説朋友。朋友雖不是血親,但勝似血親。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也是分層次的,有刎頸之交、八拜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難之交、神交、至交等等,還有酒肉之交。人以羣分,物以類聚。朋友講究的是交心、知心。朋友相親,如同男女相愛,愛和恨的程度是呈正比的,反目成仇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古人説,對朋友要講仁義,要相互寬容、諒解、忠信、尊重。還有諍友,是説還要相互批評幫助。古人的論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學習。
人的至親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中國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家喻户曉的,這就是教育為人子女應當孝順父母。以至於《孝經》中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些正説明中國傳統孝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而孝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之一,他的傳承得益於儒家思想的不斷傳播。
如果説父母孕育了人的肉體,那麼師就培育了人的心靈。這個師不僅僅是傳授文化知識的教師,而且也指心靈根源的精神導師。然而在古代這個“師”更多的指歷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公、孔子。因為他們的德服眾人,功績使得後人受益,比如人們都熟知周文王的故事,“文王身體力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孔子也在《大學》中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給人們立下了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觀。這些道理都是社會繁榮,國家穩定,民族昌盛的基石。
參考資料
  • 1.    《春秋·感精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