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徽派建築

鎖定
徽派建築又稱徽州建築,流行於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上饒市)】及浙江省嚴州金華(古稱婺州)、衢州浙西地區。徽派建築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並非特指安徽建築。
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徽派建築最初源於古徽州,是江南建築的典型代表。歷史上徽商在揚州、蘇州等地經營,徽派建築對當地建築風格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徽派建築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徽商力在經商而不在建築,衣錦還鄉之後,以奢華精緻的豪宅園林體現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門面,或亦以牌坊築立褒獎徽州女人守夫的風骨。徽派建築講究規格禮數,官商亦有別。除脱富麗堂皇的徽商巨賈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緻與講究。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歎服。
中文名
徽派建築
類    別
建築流派
主要構件
以磚、木、石為原料,木構架為主
裝飾藝術
徽州三雕
文化代表
“以才入仕,以文垂世”
地    域
錢塘江流域
流行地區
徽州嚴州金華衢州杭州
代    表
深澳村、宏村、西遞諸葛村

徽派建築介紹

民居 民居
徽派建築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派建築歷史淵源

徽派建築聚族而居

徽州明代民宅——呈坎程雪琪宅 徽州明代民宅——呈坎程雪琪宅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據《寄園寄所寄》載:“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禮,彬彬合度。”
黟縣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形成一個風格古雅的祠堂羣。村前橫店街,200米長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為兩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封建宗法勢力的博物館。古徽州名門望族修祠擴宇、營建支祠,規模勝似瓊樓玉宇,以顯示家族的昌盛。
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4張)
這些大祠堂,用料碩大厚實,有的竟採用整塊長達6.7米、高1米多,寬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圓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廳柱;開鑿出整塊10米多長、5米多寬的大石板作台階。祠堂的“享堂”、“寢堂”採用一色的名貴木材,如銀杏等,稱“白果廳”;也有重梁疊架,稱“百梁廳”。祠堂大門多作“五鳳樓”,高牆翹角。整座祠堂莊嚴肅穆,體現出族法族規的神聖威嚴。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羅東舒祠融“古、雅、美、大”於一體,共四進四院,後寢寶綸閣高達13.6米,面闊11開間。著名的祠堂還有龍川胡氏宗祠黟縣敬愛堂棠樾清懿堂(罕見的女祠)等。在徽州地區現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內外無數的遊客紛至沓來。

徽派建築山地特徵

民居 民居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佈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
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宏村承志堂前廳橫樑上的“唐肅宗宴客圖”和“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遊者驚歎不已。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佈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説。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
宏村 宏村
傍水,與亭、台、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界。黟縣宏村,背靠古木參天的雷崗山,前臨風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縈迴的浥溪河,整個村落設計成牛形,景色極為秀麗,有“中國畫裏的鄉村”之稱。徽州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呈口字、凹字、日字、字母H等幾種類型。
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揮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經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之感。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民居樓上極為開闊,俗稱“跑馬樓”。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
天井周沿,還設有雕刻精美的欄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隨着子孫繁衍,房子就一進一進地套建,形成“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的豪門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黟縣關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個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貫、院庭聯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內裝飾和擺設方面也極為講究。
正堂掛中堂畫,兩側中柱上貼掛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賈而好儒、崇文重學的思想。廳內陳設條桌,桌上東邊放一花瓶,西邊擺一古鏡,中間是時鐘,寓意徽商在外終生平安。走進徽州,人們可以從眾多鱗次櫛比的古民居中看到“東方文化的縮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遞、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

徽派建築文化傾向

古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燦若繁星。為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等,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辦法以傳顯榮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結構嚴謹、佈局合理、規模宏大,每一塊梁枋,每一件鑲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講究選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樓脊式,“沖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單門和三門的;有遍飾雕刻、工緻華麗,也有平琢渾磨、不事雕飾的,其排列有縱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橫列一排。
著名的棠樾牌坊羣七座牌坊拔地而起,呈半弧形展開,似在訴説着一個個忠、孝、節、義的故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國石坊(俗稱八腳牌樓),四面八柱,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式牌坊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牌坊組合而成,氣勢極為恢宏,顯示着許閣老的豐功偉績。立於黟縣西遞村口的胡文光刺史坊,高12.3米、寬9.95米,四柱三間五樓,全用質地堅細的“黟縣青”石料,雕刻精美,流檐翹角,宏偉壯麗。

徽派建築徽商意願

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7張)
由於文風頗盛,當地居民“處之以學,行之以商”。明中葉以後,隨着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商財力雄厚。“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宇以敬宗睦族,築牌坊以傳世顯榮”。於是乎給後世留下了大量優秀作品,其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徽派三絕”——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築實體中。它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發展起來並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紮根落户。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清時代,徽商稱雄商界長達二、三百年。明《五俎》雲:“商賈之稱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推山右(山西)。”明代中葉以後隨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擁有資本十萬、百萬的富商大賈不斷湧現,清代壟斷鹽經營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後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支援左宗棠平定新疆。再加上徽商賈而好儒,廣交官府、文士,而本人就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徽商是官、賈、儒三位一體。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為朝中顯貴,他們為榮宗光祖,炫耀鄉里,除購置土地外,大部分用於奢侈性消費,大興土木,建築豪華的住宅、園林、書院、祠社、學校等。這些古建築,風格獨特,佈局合理,裝飾精緻,變化自然,具有鄉土氣息。加之徽州盛產木材,民間向有雕刻、繪畫傳統,磚、木、石雕別具一格,因而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建築,被譽為:“中國建築藝術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建築結構

徽派建築馬頭牆

馬頭牆 馬頭牆
徽州人喜歡聚族而居,民居建築密度很高。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右連。萬一哪户失火了,難免會殃及池魚。為了防患於未然,家家早早地就在屋頂上壘起了高高的馬頭牆,故而馬頭牆又被稱為封火牆。同時,這個堅固的屏障也可防盜、防雷。馬頭牆的尖頭部位與現代建築中避雷針原理相似,無論怎樣電閃雷鳴,馬頭牆都會“挺身而出”,哪怕是牆毀瓦裂,也會保證主體建築完好無損。至於防風防雨的作用,就更顯而易見了。除了保護建築的功用,馬頭牆也承擔着一定的文化功能。馬頭牆牆肩的做法多種多樣,其退階尺寸會隨山牆高矮以及出檐大小而靈活變動。馬頭牆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階數越多,意味着這個家庭歷史越久,地位更高,最多的可至五疊。 [1] 

徽派建築門樓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潢。徽州區巖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枋上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華貴。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頑童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為體現主人地位的標誌。

徽派建築穿堂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相背,入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一明堂,二個房間。穿堂較正式三間為小,有天井採光。

徽派建築大廳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入口設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大廳的變化式有時有邊門入口,天井下方設客房,招待來客居住,或者由正門入口設兩廂房。大廳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於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徽派建築大屋脊吻

屋脊吻獸 屋脊吻獸
徽派建築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裝飾件。徽州古建的祠堂、廟宇、府宅等大型建築,沿襲《營造法式》官式作法,採用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套獸等。造型與官式作法有所區別,屬徽派特色。且來歷附會了許多有趣的傳説。如正吻:指正脊兩頭口銜屋脊的。鰲魚(龍魚),究其起源比較原始,據説漢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説:“南海有魚虯,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鎮火殃。”正吻就由此產生沿襲下來。又如垂脊吻:位於同正脊相垂之脊頭的人物飾件,稱“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説法不一。民間常有姜大公在此“鎮妖捉祟”之説。亦有指“大”因恐屋脊聚鰲魚太多,怕鰲魚翻身易發大水成災,必須有所制約,故請“禹王”鎮守。還説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獸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鎮邪捉妖。諸種説法皆為庇護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徽派建築飛來椅

徽派建築格式。對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靠椅的雅稱。參見[美人靠]。
飛來椅 飛來椅

徽派建築高牆深宅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3張)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 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廳堂後用中門隔開,設一堂二卧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着子孫的繁衍,房子也就一進一進地套建起來,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説。一般是一個支系住一進。門一閉,各家各户獨立過日子;門一開,一個大門出入,一個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動地體現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風。這種高牆深宅的建築,千丁之族未嘗散居的民風,在國內是罕見的。

徽派建築格窗

古錢紋 古錢紋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週迴廊採用木格窗間隔空間,其功能有采光,通風,防塵,保温,分割室內外空間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條環板,裙板,格芯條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勝,斜方塊,席紋等),圓形(圓鏡,月牙,古錢,扇面等),字形(十字,亞字,田字,工字等),什錦(花草,動物,器物,圖騰等)。格窗圖案多采用暗喻和諧音的方式表現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與如意圖案組成諧音表示;“福壽雙全”用壽桃與佛手圖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穀豐登”用穀穗,蜜蜂,燈籠組合;“福祿壽”用蝙蝠,鹿,桃表示等。格窗還採用蒙紗綢絹,糊彩紙,編竹簾等方法,增加室內透光。

徽派建築建築特點

徽派建築綜述

歙縣明清民居、祠堂隨處可見,牌坊存有八十四座。還有不少古橋、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縣彷彿走進了一座古典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在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韻。
其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佈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者謂之“武”,方正者謂之“文”,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大都採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它仍保持着獨有的藝術風采。

徽派建築主體構件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
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託、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樑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樑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裝飾藝術

馬頭牆 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着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杆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説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鳳、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徽派建築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中國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績溪、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俱、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佈局吸收了新安畫派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徽派建築磚雕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着頭戴金盔,身披甲冑、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徽派建築石雕

石雕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徽派建築木雕

木雕主要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佈之廣在全國隨處可見。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牀、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後,隨着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徽派建築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即徽派建築壁畫,是壁畫的一種,所謂壁畫,就是繪在壁面上的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有巖畫、洞窟壁畫、宮廷壁畫、墓室壁畫寺觀壁畫和民居壁畫等。巖畫如內蒙古陰山岩畫,洞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壁畫,宮廷壁畫如秦都咸陽宮壁畫遺蹟,墓室壁畫如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寺觀壁畫如北京郊區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民居壁畫如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就是當地百姓俗稱的牆頭壁畫,集藝術性、對稱性思想性為一體,廣泛描繪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門樓、窗檐上下,和石雕、磚雕、木雕一樣,是徽州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徽州建築服務的。它與一般壁畫的區別在於:它是以一個牆面上多幅壁畫為一體,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容,以工筆寫意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牆壁為目的的一種牆面壁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