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徽州地區

鎖定
安徽省省轄地區,為今黃山市的前身,解放後設立,以徽州為雛形,還包括周邊部分泛徽地區,1971年,原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1987年,撤銷原徽州地區,成立地級黃山市,徽州地區概念包括徽州府轄境周邊泛徽地區(如旌德等),徽州地區也常被用來指代由一府六縣構成的徽州府,但其意義與徽州府不同。
中文名
徽州地區
行政區類別
省轄地區、省政府派出機構
所屬地區
安徽省
地理位置
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
面    積
1.34萬平方公里(1987年)
下轄地區
兩個縣級市、七個縣(1987年初)
政府駐地
屯溪
電話區號
0559
郵政編碼
245000
氣候條件
氣候温暖、雨量豐富
人口數量
179萬(1987年)
著名景點
黃山
齊雲山
牯牛降
徽州古城
西遞 展開
著名景點
黃山
齊雲山
牯牛降
徽州古城
西遞
宏村
龍川宗祠 收起
機    場
屯溪機場(今黃山屯溪國際機場)
火車站
屯溪站(今黃山站)、黃山北站
車牌代碼
皖J
方    言
徽語、俗稱徽州話
民    系
吳越民系(江浙民系)

徽州地區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名,為今黃山市的前身,以徽州為雛形,還包括周邊部分泛徽地區,1971年,原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1987年,撤銷原徽州地區,成立地級黃山市。另外,徽州地區也常指代由一府六縣構成的古徽州。徽州地區是安徽省的南大門。地處皖、浙、贛三省結合部,是一個“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地帶。全區轄七縣二市,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79萬。行署起初設在歙縣,後遷往屯溪。

徽州地區行政區劃

(1987年)
-
郵政編碼
屯溪市(今屯溪區
245000
黃山市(今黃山區,原歙縣黃山鄉劃出與太平縣組合)
245700
歙縣(徽州傳統屬縣,徽州古城)
245200
休寧縣(徽州傳統屬縣)
245400
黟縣(徽州傳統屬縣)
245500
祁門縣(徽州傳統屬縣)
245600
績溪縣(徽州傳統屬縣)
245300
旌德縣
242600
石台縣
245100
黃山風景區
-
總計
245000

徽州地區悠久歷史

徽州地區地貌類型圖 徽州地區地貌類型圖
徽州歷史悠久。從歙縣、屯溪市等地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早在商周時期,徽州這塊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即已相當活躍。
秦置黟、歙二縣,晉稱新安郡,宋改徽州。歷以商賈眾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內。徽商以其雄厚的資本辦教育、創書院、置祠產、建廟宇,曾稱雄明清商界300多年,形成經濟繁榮、教育發達的鼎盛時期。素有“東南鄒魯”和“無徽不成鎮”之稱。歷史上的“新安文化”獨樹一幟,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雕徽劇徽菜等,曾以其卓越的成就著稱於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大花園中絢麗的一角。
徽州山水靈秀。黃山山脈自東北向西南橫貫全境。天目山、九華山脈間於其中。境內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峯巒挺秀,河溪環繞,宛如一個天然大公園。黃山72峯簇立雲間,崢嶸雄奇,氣勢磅礴,匯奇松、怪石、雲海、温泉“四絕”於一體。乃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與黃山遙遙相望的齊雲山,為江南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曾被譽為“江南第一名山”。牯牛降和清涼峯兩個自然保護區,終年飛瀑四濺,雲霧繚繞,保存着大量的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有“山水畫廊”之稱的新安江,源於休寧縣,流經屯溪市、歙縣,注入千島湖。被譽為“皖南翡翠”的太平湖,為水上旅遊勝地。還有千姿百態,變幻神奇的石台縣蓬萊仙洞溶洞羣。半個多世紀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稱讚徽州大好山水時曾説:“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和它相類,這個地方就是瑞士。”
徽州人文薈萃。古往今來,徽州這塊鍾靈毓秀之地,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中國人名大辭典》共收集清以前歷代名人4萬多人,原徽屬六縣名人就有747人(不含僑居外地的徽籍名人)。《中醫大辭典》載有安徽籍名醫118人,其中徽州84人,佔71.2%,在清代安徽著名詞人161人中,徽州有71人,佔44%。歷代名人中,主要有唐代文學家吳少微,詩人杜苟鶴南宋史志學家羅願,學者程大昌;明代政治家朱升,醫學家汪機,劇作家汪道昆,數學家程大位;清代畫家江韜,哲學家戴震,物理學家鄭復光,理財家王茂蔭;以及近代著名畫家黃賓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音樂家張曙,白話文倡導者胡適,文藝理論家葉以羣等。徽州還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眾多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驅,為了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據1987年統計,全區有革命烈士1529人。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形成了古樸典雅、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全區古蹟遺址5000多處,列為縣級、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219處,約佔全省的1/4。
徽州地區森林資源分佈示意圖 徽州地區森林資源分佈示意圖
徽州物產豐富。全區森林資源安徽省各地、市首位。有各類植物3000多種,茶葉、木材產量分別佔全省的1/2和1/3。歙縣年產茶葉20萬擔以上,居全國產茶縣之首。蠶繭苧麻產量各佔全省的1/3左右,績溪縣素稱“蠶桑之鄉”。全區各類乾鮮果品有60多種,枇杷雪梨蜜棗獼猴桃頗負盛名;香菇、木耳香榧山核桃油桐、生漆、棕櫚等土特產品豐盛。中藥材有1400多種,較名貴的有山萸肉、蘄蛇等100多種。花卉植物資源有350餘種,年產“三花”(珠蘭、茉莉、玉蘭)近4000擔。歙縣“賣花漁村”育花歷史已有千年。動物資源有360多種。皖南花豬皖南黃牛均列入全國優良地方種畜。探明的礦藏有16種,其中瓷土、砩石、蛇紋石的儲量,分別佔全省總儲量的70.5%,74%、99.8%;膨潤土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12%。徽州的傳統工藝也別具一格,聞名於世。有“文房四寶”中珍品徽墨歙硯,有民間藝術的瑰寶磚、木、石、竹四雕,以及竹編玉竹傢俱等工藝品。徽州山多田少,歷來以林茶生產和其他多種經營為主,糧食不能自給,工業基礎薄弱。建國前,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自然經濟,工農業生產水平較低。1949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1207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793萬元,工業總產值2285萬元。建國後,逐步向開放型的商品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穩步增長,1957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3171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0061萬元,工業總產值11657萬元。但是,由於“左”的錯誤干擾,片面強調糧食自給,企業盲目上馬,幾經失誤、曲折,生產發展不快。到1978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63149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4469萬元,工業總產值28680萬元。
1979年以來,中共徽州地委、徽州行署從實際情況出發,制訂了“林茶為主,多種經營,因地制宜,全面發展”的山區生產方針。繼而確立了徽州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立足於自然資源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走“旅工農”的道路,堅持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斷提高經濟技術強度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生產型經濟為具有徽州特色的以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為支柱的旅遊型經濟,逐步把徽州建設成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山清水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交通便利、人民富裕的旅遊經濟區。
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區農村產業結構初步得到調整,山區生產建設逐步走上正軌,以輕工業為主的地方工業初具規模,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能源交通建設步伐加快,商業流通渠道不斷擴大,旅遊業開始起步,文教、衞生和科技事業蒸蒸日上。1987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14.01億元,其中工業產值8.57億元,農業產值5.44億元;國民生產總值13.25億元,人均740.2元;國民收入11.5億元,人均64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5.6元。(同時,開發建設了一批風景區,修復了一批文物勝蹟,增建了旅遊設施。全區己初步形成黃山、歙縣歷史文化名城,齊雲山、黟縣古民居、牯牛降、清涼峯自然保護區旅遊景區
徽州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地區,在經濟發展上,也還有不利因素,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一是工業基礎差,設備陳舊,工藝落後,國營工業企業每個勞動力創造的年產值還不到1萬元。二是缺煤少電,用電量供電量相比,每年相差兩個月以上。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建設資金短缺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不夠。
為了更好地保護、開發和利用黃山風景資源,以黃山為中心,以皖南為重點,發展皖南旅遊事業,帶動皖南經濟的發展,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徽州地區建制,設立地級黃山市,轄三區(屯溪、徽州、黃山),四縣(歙、休寧、黟、祁門)。新的黃山市將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進一步挖掘潛力,揚長補短,開發資源,振興經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途上,更加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徽州地區行政區沿革

1949年,祁門縣於4月26日、休寧、歙縣於28日、黟縣於29日、績溪縣於30日先後被解放軍二野解放;婺源縣於5月2日被解放軍四野解放,婺源縣的解放標誌着徽州全境的解放。由於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的同為解放軍四野,因此為了便於管理,從此將婺源劃歸江西省。同年5月13日,中共皖南區黨委通知,設徽州專區(治所初在歙縣,不久遷往屯溪),屬皖南行署(行署初設屯溪,後遷蕪湖),改屯溪鎮為屯溪市(屯溪原為休寧縣一鎮),屬徽州專區,全區領屯溪市和休寧、祁門、績溪、旌德、歙、黟六縣;太平、石台劃屬池州專區
1952年2月4日原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的太平、石台二縣和原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寧國縣劃屬徽州專區,全區共領一市(屯溪)九縣(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旌德、太平、石台、寧國)。同年4月12日.廢行署區,徽州專區屬安徽省。
1953年12月1日,屯溪直隸安徽省,徽州專區領九縣,1955年屯溪降為地轄市。1956年1月12日,撤銷徽州專區,原領九縣劃屬安徽省蕪湖專區;復升屯溪為省轄市
1957年3月22日黟縣併入祁門縣,石台分別併入太平、祁門二縣。5月16日,將屯溪交由休寧縣領導。6月,旌德縣併入績溪縣。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為休寧縣轄鎮。
1961年4月13日,重設徽州專區,並將太平縣劃歸本區。同年下半年績溪、旌德二縣分開;8月,寧國縣劃歸本區;8月16日,又改屯溪為地轄市;12月15日,復置黟縣,本區領一市八縣,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為休寧縣屬鎮。1965年7月19日,復設石台縣,改屬池州地區。
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屬縣不變。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1974年,太平縣劃入池州地區,本區領七縣。1975年12月19日,復升屯溪為地轄市(縣級)。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徽州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月2日,寧國縣改屬宣城地區;同年1月29日,太平、石台二縣劃歸本區,領八縣一市,即:歙、祁門、休寧、黟、績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
198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太平縣,設立縣級黃山市,以原太平縣、歙縣的黃山公社、石台縣的廣陽公社的行政區域和黃山管理局現有轄區為其行政區域,由省直轄。1986年6月4日,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黃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區雙重領導,業務上以省為主;縣級黃山市由徽州地區代管,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單列(由省戴帽下達徽州地區)。徽州地區領七縣一市,即:歙、祁門、休寧、黟、績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設立黃山市屯溪區,其行政區域包括原屯溪市、歙縣篁墩鄉和休寧縣梅林鄉;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屬地級黃山市;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石台縣劃歸池州地區。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劃原歙縣巖寺鎮潛口呈坎羅田、西溪南、洽舍、福溪、楊村七個鄉和鄭村鄉的瑤村新立)、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