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枇杷

(薔薇科枇杷屬植物)

鎖定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是薔薇科蘋果亞科枇杷屬的常綠喬木植物。小枝粗壯,有繡色或灰棕色的茸毛,葉片呈倒披針形,葉柄有灰棕色茸毛;圓錐花序頂生,花萼筒呈淺杯狀,果實呈球形或長圓形。枇杷是潮州地區重要的水果產品之一,花期在10-12月,果期在5-6月。 [5]  枇杷最早記載於《莆田縣誌》:“枇杷,夏初成熟,色黃味酸”,因其葉形似琵琶而得名。 [6] 
枇杷原產於中國四川、湖北一帶,現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多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栽培。枇杷適宜温暖濕潤的氣候,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要求較高温度,較耐鹽鹼,喜排水良好、富腐殖質的中型或酸性土壤。枇杷的繁殖方式包括種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 [5] 
枇杷營養豐富,可作為水果食用,具有止渴、潤燥、清肺、止咳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枇杷葉也可用來治療胃病。 [7]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開始栽培枇杷,到唐代已極為普遍,白居易有詩“淮山側判楚江陽,五月枇杷正滿林”,寫出了枇杷盛栽的景色。也是從唐宋時期開始,枇杷就被看做高貴,美好,吉祥,繁榮的美好象徵。 [1]  [8]  [13] 
中文名
枇杷
拉丁學名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別    名
金丸、蘆橘、蘆枝
植物界
種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枇杷屬
枇杷
亞    界
綠色植物亞界
分佈區域
中國、日本、越南、印度、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 Lindl.,1822

枇杷植物學史

枇杷最早記載於《莆田縣誌》:“枇杷,夏初成熟,色黃味酸”,因其葉形似琵琶而得名。 [6] 
枇杷
枇杷(15張)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開始栽培枇杷,到唐代已極為普遍,白居易有詩“淮山側畔楚江陽,五月枇杷正滿林”,寫出了枇杷盛栽的景色。 [8]  [12] 

枇杷形態特徵

枇杷 枇杷 [10]
常綠喬木,高可達10米;小枝粗壯,棕黃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
葉片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橢圓長圓形,長12~30釐米,寬3~9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毫米,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長1~1.5釐米,先端急尖,有毛。 [2]  [11] 
圓錐花序頂生,長10~19釐米,具多花;總花梗與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梗長2~8毫米;苞片鑽形,長2~5毫米,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0毫米;萼筒淺杯狀,長4~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長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鏽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毫米,寬4~6毫米,基部具爪,有鏽色絨毛;雄蕊20枚,遠短於花瓣,花絲基部擴展;花柱5枚,離生,柱頭頭狀,無毛,子房頂端有鏽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
枇杷
枇杷(22張)
果實卵狀或近似球狀,直徑2~5釐米,橙色或黃色,外有鏽色柔毛,不久脱落;種子1~5粒,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釐米,褐色、光亮,種皮紙質。 [2] 

枇杷生長環境

枇杷
枇杷(2張)
枇杷適宜温暖濕潤的氣候,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要求較高温度,年平均温度12~15℃,冬季不低於-5℃,花期及幼果期不低於0℃為宜,枇杷適宜温暖濕潤的氣候,其主要產區年平均雨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但春季雨水過多,易使枝條徒長,故在多雨地區要適宜在排水良好的緩坡山地生長。
枇杷對土壤適應性強,較耐鹽鹼,喜排水良好、富腐殖質的中型或酸性土壤,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含腐殖質多、保水保肥力強而又不易積水,pH值為6左右的砂質壤土為佳,由於平原及緩坡山地均可生長,所以適宜山地與丘陵生長。 [3] 

枇杷分佈範圍

枇杷原產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各地廣泛栽培,湖北、四川有野生種羣;日本、越南、印度、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也有栽培。 [2] 

枇杷生長習性

枇杷具生長快、結果早的特性,嫁接3~4年就開始結果,10年後進入盛果期,20~40年產量最高,以後逐年下降,70~100年進入衰老期,實生樹壽命更長,但結果較遲。 [3] 
根系分佈較淺,大部分分佈在離地面5~30釐米之間,極少深達50釐米以下,水平分佈則在100~200釐米左右;由於根羣分佈較狹而淺,在栽培上應重視深耕及施肥,使根系能深入土中,樹體生長健壯。
枇杷每年抽梢約3~4次:
2月初到4月中旬抽生春梢,枝短而粗壯,葉片大而深綠,能成為當年結果母枝或由此抽生夏秋梢;
5月中旬到6月底抽生夏梢,由採果後果枝頂部與營養枝上抽生,比春梢細長而多,葉片小而狹,當年常成為開花結實的母枝,因此在採果後加施肥料,使夏梢生長良好,可保證翌年豐產;
7月底到8月中旬常從春夏梢頂端延伸成秋梢,已達結果期的秋梢很長,着生2~3葉或不生葉,頂端出現花蕾,成為結果枝,但也有出現節間長而生長快的營養性秋梢,到次年才能形成花穗;
冬梢則常在幼樹上11~12月間抽生,盛果期後抽生少。 [3] 
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2]  花芽分化一般在7~8月間夏梢停止生長後開始,開花順序是樹體頂部最早,中部次之,下部最遲,各支軸先開頂花,以後自下而上開放。
花期自10月開始至次年2月,長達3~4個月,1個花序約開1個月左右,分3批開放,10~11月開的叫“頭花”,所結果實因生長期長,果形大,品質好,但易受凍害;
11~12月開的叫“二花”,受凍機會較前少;1~2月開的叫“三花”,受凍機會較前更少,但果實小。
果實在幼時生長緩慢,2月上旬主要是增大縱徑,2月底至3月中旬縱橫徑相等增大,3月中旬至4月上旬則橫徑增大加快,因此後期管理多施速效性肥料有利於豐產。 [3] 

枇杷繁殖方法

用種子、嫁接與壓條方法進行繁殖,但以嫁接繁殖為主

枇杷種子繁殖

枇杷種子 枇杷種子
一般不易保持母本優良性狀,但生長健壯,壽命長,限於育種時進行;採種時應從產量高、品質好,果大而均勻、生長健壯的優良品種母株上選取,並選擇果中僅有1~2粒充分成熟的種子進行播種;由於種子無休眠期,採後應馬上播種,否則易失去發芽力。
如果不能馬上播種,宜將洗淨陰乾種子一份與幹砂2份混合放置陰涼乾燥處保存,約可貯藏半年。
播種期以5月為好,苗圃宜選土質疏鬆的砂質壤土;播種時覆土宜淺,深約6~9毫米或用木棍滾壓種子入土即可,並在畦面覆蓋稻草及搭設蔭棚,通常用寬幅條播,每畝用種子40~60千克,播後2周出苗,苗高7~10釐米時進行間苗及施追肥,苗高70~100釐米時,可供作砧木或定植用。 [3] 

枇杷嫁接繁殖

枇杷嫁接
枇杷嫁接(2張)
用實生苗作砧木,常用枝接,小砧木用切接或腹接(在離地10~15釐米處進行低接),大砧木多用劈接或皮接(在離地30釐米處,也有高至80~100釐米處);接穗應選取優良健壯母株上一年生枝,以生長充實、節間稀、葉柄小、芽處被白色茸毛者較好。
嫁接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進行,在嫁接時砧木必須保留部分葉片或用倒砧法(只剪斷2/3,然後折倒),待接穗芽萌發伸長、葉片展開時才進行全部剪砧,接後應隨時除去砧芽,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中國福建也有采用貼芽接(全年均可進行)即在小砧木離地10~15釐米處選樹皮光滑一面用刀尖自下而上劃2條平行切口,寬0.6~0.8釐米,長3釐米左右,深達木質部,切口上部交叉連成舌狀,然後從尖端將皮層挑起往下撕開,並切去大部分;
接穗的芽片也削成舌狀,比砧木切口略小,不帶木質部,待芽片插入後,用寬1.2釐米塑料薄膜條自下而上捆紮,25天后癒合組織生長良好就把薄膜條解開,成活後在離芽片上方2~3釐米處將砧木剪斷4/5,等接芽生長新梢時,再行全部剪斷。 [3] 

枇杷壓條繁殖

枇杷壓條繁殖 枇杷壓條繁殖
用高壓法繁殖,即選用2~3年生枝,在離分枝基部7~8釐米處環狀剝皮,寬約3~4釐米,用園土、焦泥灰混合苔蘚作髮根基質,外用塑料薄膜包紮;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枝稍萌動前進行,5~6月髮根,待次年2月剪下栽植。 [3] 

枇杷栽培技術

枇杷定植方法

枇杷種植 枇杷種植
常在春芽萌動前或5~6月梅雨季節進行。栽植前園土須進行全面深耕,每穴施入腐熟堆肥或其他有機肥或草木灰,栽時苗木應帶土球,並剪去1/3~2/3葉片,如果一週內無雨,應灌水直至成活。
株行距約4米×5米(視品種不同及土壤而異,大紅袍較寬,軟條白沙次之,夾腳較小),每畝約栽30~40株,有些品種自花不育或結實少(例如:大紅袍),應混植授粉品種。 [3] 

枇杷撫育管理

  • 土肥水管理
枇杷需鉀肥最多,氮、磷次之。一般每年施3~4次追肥,分別在2~3月,3月底~4月上旬,5月下旬~6月上旬及9~10月上旬施。
15~20年生壯年樹在表土淺的山地每畝需氮肥10~15千克,磷肥10-12.5千克,鉀肥12.5~15千克,表土深厚的平地,施肥量可適當減少;有時可在12月前增施一次防寒肥,也可採用根外施肥,用3%過磷酸鈣加0.3%尿素在5月初及5月底噴施2次,可以促進果實膨大,酸性土壤要施適量石灰調節pH值。 [3] 
幼年枇杷園可在株行間間作豆類蔬萊與綠肥作物,增加收入及改良土壤;成年樹園則每年進行5~7次中耕除草;有時可在春季翻土,深10~20釐米,這樣可使凍后土壤疏鬆。
冬季一般在立冬時進行全面翻土,深13~16釐米,這樣既可保肥、保水及防凍,又可清除病蟲害;在開花前(10~11月)或夏季採果後進行培土以增厚土層,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時在夏秋乾旱時注意灌水,在枇杷成熟時如雨水過多則注意排水。在冬季進行覆蓋培土防寒或煙燻防霜,降雪天要搖雪以防折枝。 [3] 
  • 整形及修剪
枇杷種植 枇杷種植 [9]
枇杷的整形採用分層式,留主幹高40~60釐米,分3~4層(層間距離50~80釐米),每層留2~4主枝,3~4年後可形成樹冠。修剪則在春芽萌動前、花芽分化後及採果後進行,主要是刪除過密枝、枯枝與徒長枝,有時也疏刪部分弱果枝,一般用利刀削平剪日,塗以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 [3] 
  • 疏花與疏果
枇杷的花期自10月開放可延至次年2月,每花序有30~200朵花,周此應在開花前剪去1/2~1/3花朵(留先開韻花)。疏果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大果品種每穗保留2~3果,中果品種留3~5果,小果品種留5~8果,應疏凍害及密生的桑,在幼果時也可噴以10ppm的蔟乙酸。 [3] 

枇杷採收管理

枇杷採收 枇杷採收
採收時須注意選黃留青,分批採收,如需遠運的約八九分熟時即可採收。採收時應由外圍下部開始,逐漸向內轉入上部,並注意輕採輕放。採收後應分級包裝。 [3] 

枇杷病蟲防治

枇杷病蟲防治 枇杷病蟲防治
病害:
褐斑病,可在5月下旬及6月下旬至7月初各噴一次倍量式波爾多液200倍或甲基託布津800倍液防治。 [3] 
蟲害:
枇杷黃毛蟲,在春夏秋梢抽發幼蟲盛發時期進行人工摘除及噴施80%敵敵慢乳油1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8000倍液等毒殺,冬季颳去樹幹上越冬蛹繭並保護蛹內寄生蜂。
同時枇杷還易發生“碎梢"病,系缺鉀性生理病害,可在11月至次年1月或8~9月增施鉀肥,也可用樹冠噴鉀法,即用0.3~0.6%磷酸二氫鉀或1%硫酸鉀噴灑,每隔3~4天噴1次,連續噴3~5次。 [3] 

枇杷主要價值

枇杷藥用價值

枇杷葉在臨牀應用中具有高效、低毒的優點。現代技術已從枇杷葉中分離出多種有效成分,如橙花椒醇、金合歡醇等揮發油及酒石酸、熊果酸、齊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山梨醇等。枇杷葉中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及其臨牀良好療效已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枇杷葉也可用來治療胃病。 [7]  [10] 
  • 鎮咳、平喘、祛痰作用:所含苦杏仁苷在體內水解產生的微量氫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葉所含之揮發油有輕度祛痰作用,但相比而言,枇杷葉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較差。臨牀研究發現,枇杷葉與茄梗等配伍口服或雙側定喘穴野枇杷葉注射液穴位注射,對慢性支氣管炎有明顯療效。 [10] 
  • 抗感染作用:枇杷葉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白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痢疾桿菌亦有抑制作用。亦有研究證實枇杷葉的水提取液在雞胚外對甲型流感病毒PR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病毒作用。 [10] 
  • 抗炎作用:枇杷葉乙醚冷浸提取物及所含熊果酸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局部用藥有抗炎作用,温浸提取物局部用藥或灌胃給藥、冷浸提取物灌胃給藥均無抗炎作用。 [10] 
  • 降血糖:在對降糖植物資源的調査中發現,枇杷葉常用作民間偏方,用於冶療糖尿病,療效可靠。動物實驗證實,枇杷葉粗提物對四氧嘧啶對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優於西藥苯乙雙胍及格列本脲。藥理硏究則證實是枇杷葉中的黃酮成分通過清除氧自由基,起到降糖作用。 [10] 

枇杷食用價值

枇杷罐頭 枇杷罐頭
枇杷是美觀的果樹,果肉柔軟多汁,風味鮮美,而且在初夏成熟,正值鮮果淡季,因此頗受廣大消費者歡迎。枇杷除鮮食外,還可製成罐頭、蜜餞、果膏、果酒與飲料等。 [7] 

枇杷其他價值

樹葉曬乾去毛可供藥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氣之效;同時樹姿優美,花、果色澤豔麗,是優良的綠化樹種與蜜源植物,枇杷木材紅棕色,可製作木梳、手杖、農具柄等。 [2-3] 

枇杷品種分類

枇杷果肉 枇杷果肉
枇杷的品種很多,通常可根據果肉色澤與果實形狀分類。
根據果肉色澤可分為紅肉類(紅沙類)及白肉類(白沙類),前者有餘杭的大紅袍、夾腳、寶珠、五兒等,後者有浙江餘杭的軟條白沙、黃岩洛陽青及江蘇吳縣的照種等;
紅肉類生長強健,產量高、果皮厚、耐貯藏,適於制罐及加工;白肉類則果皮薄,肉質較細,但生長較弱,產量低、宜鮮食。
根據果形可分圓果類與長果類,前者核多,後者核少。 [3] 

枇杷植物學史

意象:從唐宋時期開始,枇杷就被看做高貴,美好,吉祥,繁榮的美好象徵。 [8] 

枇杷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枇杷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41 千卡
蛋白質 0.8 g
脂肪 0.2 g
碳水化合物 9.3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0.8 g
4 mg
10 mg
8 mg
122 mg
17 mg
0.34 mg
1.1 mg
0.06 mg
0.21 mg
0.7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3 mg
煙酸(煙酰胺) 0.3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8 mg
維生素E 0.24 mg
展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