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家堡

鎖定
趙家堡,位於福建漳浦縣畲鄉湖西碩高山下,方圓0.5公里,距城關38公里,距漳州市區90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閩衝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10世孫)流亡避難隱居的一個古城堡,俗稱趙家堡。
1985年,趙家堡被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趙家堡(bu)
別    名
趙家城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漳浦縣
面    積
173 畝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編碼
363200
歷    經
400多年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15元

趙家堡歷史介紹

趙家堡簡介

趙家堡
趙家堡(5張)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趙若和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為黃,在漳浦擇地建樓,終世隱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鑑處理趙若和孫子黃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閲族譜後,奏報朝廷,恢復趙姓。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第10世孫趙範任浙東按察司兵備道副使,衣錦還鄉後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擴建趙家堡 [1]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趙範之子趙公瑞,考察開封、杭州宋代兩京建築佈局,擴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築和懷宋題刻。

趙家堡環境

趙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稱,其佈局立意,處處仿照兩宋故都。該城堡內外兩道城牆,外城是條石砌基的三合土牆,高6米,寬2米,周長1082米,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橫匾刻“東方鉅障”,南門刻“丹鼎鍾祥”,西門刻“碩高居勝”。

趙家堡浮雕

城中部有5座並列的府第,俗稱“官廳”。按南宋臨安鳳凰山下的皇宮仿建,每座5落,後落雙層,共有150間房。府第前是石板廣場,場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廣場前有內外魚池。池中石橋橫跨,名曰“汴派橋”,是按“清明上河圖”仿製的。橋上建有六角涼亭。園中還有一座高6米的實心石砌7級聚佛寶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趙家堡三堂

還有三堂、輯卿小院、武廟及“悟石”、“墨池”、“雲巢”、“禹碑”、“咫尺玄門”等石刻多處。“墨池”碑高1.56米,寬0.68米,字高0.5米,寬0.45米,乃宋代四大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松竹村”為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書;禹碑又稱“岣嶁碑”,全文77字,記載大禹治水功績,其篆書高古難識,全國同類碑記僅存3處。
內城矗立着趙家堡的主體建築3層宋式生土方樓完璧樓,名取“完璧歸趙”之意。樓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為牆,高20米,周長88米,佔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層有10間房,第二層有9間房,第三層為四合大通廊。樓底天井右角邊有地道通往城外,樓前有一座二層樓相對。完璧樓現闢為宋史陳列館,陳列着趙氏宗族代代相傳的宋代18位皇帝的肖像以及有關宋史的文物資料。
趙家堡古建築羣內住有100户,600多名趙氏後裔。 [2] 

趙家堡概況

趙家堡地理位置

趙家堡 趙家堡
趙家堡,位於漳浦縣湖西鄉碩高山,是趙宋皇族後裔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建造,並世代聚居的城堡。據載,元初趙宋閩衝郡王趙若和從廣東崖山之戰中逃出,輾轉到達漳浦,隱居於此,至明代,其十世孫趙範以進士歷任磁州知州,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職,致仕歸,適逢沿海一帶倭患猖獗,就按北宋故都佈局立意,修建城堡防禦,並以此寄託對祖先帝業的思慕。萬曆四十七年(1609年)範子趙義又擴建了外城。 [1] 

趙家堡相關數據

趙家堡南靠丹灶山,北對朝天馬山,城牆北面為官壙溪,全堡佔地173畝,平面基本呈方形,城牆以條石砌築,厚2.5米,高3至4米,牆上三合土城垛高約1.5米,築四個城門、城門上建城樓,北門築甕城,甕城內建武廟和父子大夫坊,是為正門,門上嵌匾,分別為:東門東方矩障,西門丹鼎鍾祥,北門碩高居勝, 城牆根據地形築六座馬臉以及墩台藏兵洞等,城內東南側即為趙範建造的內城,內城中心有樓,稱“完璧樓”,取“完璧歸趙”之意,樓為三合土夯築,正方形三層四合式,呈回字形,邊長20米,其中三層隔牆,作大通間,以供城中壯丁守衞時住,樓前建對向的二層小樓,以樓後牆為內城牆。城中主體建築為趙範府第,位於全城的正中心,坐南朝北,四座同式建築並列,每座由門廳、前廳、兩廡天井、中堂、後樓組成,面寬五間, 台梁木結構,硬山頂,並於府第兩側建三組廂房,府第前與城北牆之間開蓮花池,池被一道長堤分成前後兩池,於左側建汴派橋,橋以一券頂拱橋與一平板橋組成, 系仿北宋故都開封的潘楊二湖和州橋的立意設置, 池東側建四座同式五開間堂屋及“輯卿小院”、“讀書處”、形成一個居住區;池的西側為小山,于山上佈置了佛廟, 聚佛寶塔、禹廟,廟四周有意識地保存一批原始狀態的岩石,於岩石上留下了十幾處石刻,而形成了一個大形的園林區。

趙家堡功能

趙家堡具備了城池的軍事防禦功能,完璧樓則體現了同期閩南地區民居防寇的建築特色,作為趙宋後裔聚居地,城堡仿效了開封城的規劃佈局,反映出主人的貴胄身份和王朝孑遺的心境,城內的建築充分地考慮到社會生活的各種需求,建造神廟、讀書處等公共建築,大致形成了生活區、禮儀區和風景園林區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城裏聚居,保存着一個皇室家族歷四百餘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蹟,趙家堡的建造者出自滅國皇族後裔,在整座建築羣體中,處處流露出對先祖帝業的思慕之情。“佈局立意,處處乃沿汴京之舊”。
趙家堡對於研究趙宋家族史,明代的軍事史,倭患史,研究宋城的規劃佈局有特殊的意義。

趙家堡相關傳説

趙家堡簡述

漳浦宋城趙家堡,俗稱趙家城,位於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湖西鄉碩高山北。是南宋末,一支流落漳浦的皇族後裔的隱居處。
漳浦縣依山傍海,古時為防海盜山賊,鄉間多倚險築城,同族聚居城內,一旦有急,憑城共同抵禦外侮。據統計,全縣二百多公里海岸線上,就有52座古城堡寨。其中,最負盛名的首推初建於宋祥興二年(1279年),擴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素有“五里三城”之稱的趙家堡。

趙家堡內外城

趙家堡分內外城,內城巍然矗立着一幢叫“完璧樓”的三層生土方樓,為趙家堡的主體建築。樓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為牆,周長88米,高13.6米,佔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層分10間,第二層分9間,第三層不分間,為四合大通廊。樓下有 1米多深的天井,右角邊有地道可通城外。整幢樓雄奇、堅固,給人一種莊嚴、凝重並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覺。是我國南方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一幢紀年土樓。
樓門額青石匾鐫刻着清麗雋秀的“完璧樓”三字。緣何會管它叫“完璧樓”呢?原來它還有一則蒼涼曲折的歷史故事呢。
德祐二年,南宋亡。在福建宋之遺臣遂擁立益王趙昰,年號景炎。景炎三年四月,趙昰卒,衞王昺繼位,改元祥興。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攻陷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負年僅9歲的帝昺投海殉國。當時伴駕至崖山的趙宋王族“閩衝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在侍臣黃材、許達甫等人的護衞下,以16艘戰船奪港而出,謀往福州,再舉圖復,不料到浯嶼遇颶風,船沉12艘,不得已折回漳浦浦西登陸。因元軍搜查甚緊,遂隱趙姓改姓黃,先後匿居銀坑、積美等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御史朱鑑在審理一起漳浦黃氏“同姓結婚”案中,查閲族譜玉牒,確知被告黃惠官乃趙若和的後裔,立即奏請朝廷給以複姓。

趙家堡詩詞記載

並贈詩一首雲:
...
宋去春秋二百過,許多怨恨幾時磨。
胤因國亂披金甲,?為身亡丟戰刀。
元帝勢強圖社稷,趙人歷盡去山河。
兒孫能效胡公滿,管取當朝賜紫袍。
...
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的第九世孫趙範考中進士,歷任磁州知府、户部郎中等職,萬曆二十八年致仕後,因“遭劇寇凌侮,決意卜廬入山”,便在今湖西鄉碩高山下建樓築堡,聚族而居。
考之歷史,歷代王朝覆滅後,改朝換代,尚未聞有所謂滅國王族能聚族而居,傳之數百載,且建樓築堡如此恢宏壯美者,趙家堡實為罕見。
由上可知,趙氏家族之所以為此一天下民居瑰寶題名“完璧樓”,乃隱寓“完璧歸趙”之意,聊表“慎終追遠”之思。

趙家堡外城簡述

趙家堡另有外城,主要建築有仿南宋臨安皇宮修建的“官廳”,府第五座,五進並列,共有150間房。府內連環20個天井,前面是石砌廣場,廣場前高豎石旗杆進士坊。園林中有荷池亭榭,橫跨池中的精緻石拱橋上,建有六角涼亭。園中還有一座高6米的實心石砌七級聚佛寶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在趙家府第花園中還保存着“悟石”、“墨池”、“巢雲”、“禹碑”、“峋嶙碑”、“建城碑記”等勒石題刻。其中有明代大學士禮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書的“松竹村” 。“墨池”石碑高 1.56米,寬 0.68米,字高 0.5米,寬0.45米,乃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的手跡。
趙家堡古建築羣至今猶存,居住城內的一百户、六百多名趙氏後裔,仍沿襲趙氏祖先習俗,洋溢着一派宋代汴京市井生活氣息。因此是一座具有研究宋代歷史、建築、民風極有價值的古城堡,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完璧樓”也被闢為宋史陳列館,陳列着趙氏宗族代代相傳保存至今的宋代十八位皇帝的肖像及有關宋史、文物資料和古今名人書畫。

趙家堡探秘

趙家堡建築

趙家堡城牆上用“三合土”夯築的牆垛。蔓延的荒草描述着歲月的滄桑
趙家堡
趙家堡(26張)
歷經400多年風雨沒有改變的“三合土”,居然是用糯米、紅糖和沙土拌和,經過半個月的發酵之後夯築而成的。我們試着用手去挖它,竟和石頭一樣堅硬,這真是奇蹟,完全可以與現代的水泥媲美!
“完璧樓”前燕啾啾。真可謂:今日百姓庭前燕,不識昔日帝皇家
夏夜,墨藍色的天穹深邃而邈遠,新月如鈎,了無片雲。我徘徊在福建章浦縣趙家堡古城下,清風習習,蟲鳴悠悠,給人一種似幻似真難以分辨的感覺。我與攝影師祝辰洲到趙家堡來已經三天了。這三天裏每個晨昏晝夜我們馬不停蹄地拍攝,採訪,辛苦極了,也興奮極了。明天我們將要離去,今晚來向這座古堡告別。

趙家堡歷史發展

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從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建造至今歷經四百多年風雨,仍保存着完好的城牆城門和大量明代民居,這在全國亦屬罕見。
這是一座神奇古怪的城堡,它的四個城門“錯位”。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朝北方,甚至把南門死死封堵起來。城裏的住宅也都家家户户的大門朝着西北。
這是一座非同尋常的城堡。宋代趙氏皇族後裔在這裏聚居四百多年。它牽連着大宋王朝的興衰和皇族後裔一代代割捨不斷的夢!
我從城頭的荒草中,從堅硬的三合土牆的縫隙中,從官廳的高高門檻和龍鳳石鼓中,更從生活在城堡裏皇室後裔們的一張張面孔的表情中,讀到了這個夢所包含的繁華與衰敗,驕傲與悽楚,沉重與淡漠,無奈與希望……
金色的朝暉映照在雄偉的東門門樓上。城門的匾額上刻着“東方鉅障”四個大字。一頭老黃牛剛剛走出城門,後面還跟着一頭怯生生的小牛。不時會有戴着斗笠、扛着鋤頭的村民走出城門,下地去幹活
這羣皇族小後裔在大榕樹下玩得多開心!遠處城堡的城牆遙遙在望。
在趙家堡到處都有故事,你看,一條小堤把水面隔成兩半:左邊叫潘湖,奸臣潘仁美的潘;右邊叫楊湖,忠良楊家將的楊。湖水一濁一清,水面一高一低,真是奸忠分明。而湖面上的橋又與汴京的汴州橋呼應,叫“汴派橋”。
晨曦中映着雲朵、石橋的潘湖、楊湖美得像夢一樣!

趙家堡外觀

這座石佛塔高9.95米,正好是開封宋代鐵塔高度的十分之一,造型也和鐵塔一樣又高又瘦
夕陽下,“完璧樓”顯得威嚴、雄偉。它像一座高大的堅不可摧的方形碉堡
夜幕降臨,古老的城牆腳下,勞累一天的人們收工回家了
與南門相映成趣的是北門。在一羣頑皮村童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這趙家堡的正門。儘管與南門同樣荒蕪冷僻,但是區別還是明顯的:高大的城門全部石構,門框平頂,原有石刻匾額“碩高居勝”行書四字。門樓雖已毀,但略呈六角形的甕城比南門甕城大得多,且牆體厚達0.8米,牆上夯築三合土城垛,內側留有人行道。這一切都從實戰需要出發,不象南門形同虛設。甕城內有兩通石碑,其一是趙範撰文的《碩高築堡碑記》。
城門內側建有武廟、“父子大夫坊”與城門呼應。出北門原該是一座清朝中期造的房屋,但早已坍塌,四周長滿荒草。眼前只是一片雜亂的香蕉田和一條羊腸小道。
坐南朝北的趙家堡,北門應該是正門,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呢?村民們有種種説法。其中一説是清代有個縣令,看到趙家堡仍有“龍脈”存在,帝皇之氣未絕,怕日後對清朝不利,便下令毀了北門前的一塊平地,填了護城河,把這風水給破了。此後北門就變得如此荒蕪冷落了。又有人把類似的故事搬到解放初期……
反正,今天的趙家堡,南門被封堵,北門已無路,正門無奈地遷到東門。也許今天不會再有人去關心什麼風水,龍脈和皇室氣象了!那幾個踩在“碩高居勝”石刻匾額上嬉鬧的孩子以及正在碑前靜靜吃草的羊羔,似乎在説:這樣不挺好嗎?

趙家堡當年情形

當年的正門北門外原該是一派繁華景象,如今卻長滿荒草,只見一片香蕉田和一條名副其實的羊腸小道
惡夢:快把南門堵住!
作為一個城堡,最重要是它的軍事防禦功能:防禦海盜賊寇的侵擾,保障家族生命財產的安全。趙家堡的外城全以石板縱橫交錯砌築,又在牆體中填土夯實。城牆厚2.5米,高4—5米。牆頂鋪石板,供人行走。外側夯三合土牆垛。正門是原來的東門,城門匾刻“東方鉅障”四個大字,點明瞭城池的基本功能。城門凸出城牆外,門洞寬4.8米,上建城樓。巍峨的城牆、城樓顯示出非凡的氣派。清晨迎着朝陽金色的光芒,看人們戴着斗笠,扛着鋤頭出城種地,或是有人牽着老黃牛從門洞裏慢騰騰地走出,後面還跟着一頭怯生生的小牛,那情景真是讓人彷彿回到了古老遙遠的農耕時代。
不過與眾不同的、最耐人尋味的是南門。趙範當初把堡址選在碩高山的北坡,面朝西北。出城南便是山,無路可走。這與一般城池坐北朝南的方向完全相反。我們扛着攝影器材向南門走去,小路荒蕪坎坷,很難走。雖是夏天,樹木下卻鋪滿了隔年的枯葉,幾隻蝴蝶在我們面前亂舞。這裏的城門比其他三處的明顯矮小,城門上頂居然伸手可及。設計者似乎極不情願地在城門外也造了一個小小的甕城,看上去僅4米見方。甕城的外門更矮,只及我的胸部,又被石頭封死,只留一條石縫。看來當初趙範、趙義壓根就沒打算讓人從南門出入。很明顯,“往南”成了趙氏皇族後裔的一大忌諱。自從靖康之變被金軍從汴州趕到江南,南宋皇帝就沒有過舒心的日子,不久,又有元軍大舉進攻,一再追殺,他們就一再往南逃,直到被逼得走投無路,帝最終在廣東崖山跳海自殺。雖然到了趙範、趙義的時候已是明代,身後早已沒有了元兵的追殺聲,但祖上的屈辱經歷卻仍使他們刻骨銘心。趙氏皇族的後代絕不再往南逃了,絕不!用石塊把南門封死吧,趙氏皇族的後代心向着中原,向着西北,向着昔日繁華的汴京!
拍完南門的景象,我們意猶未盡。不辭勞累地繞到城外,再從南門外拍攝這座被封堵的城門。果然從城外荒野來看那城牆、城門要顯得有氣勢得多。幾條青蘿藤從城頭蔓延而下,正好掛在封堵的南門上,給古老的城堡更添一層神秘、幽遠的滄桑感。這也許正是趙家堡特有的魅力所在吧!
從“完璧樓”的天井裏向上看,你見到一彎月亮了嗎?
歷史上的汴京設有外城、內城、大內三重,趙範父子刻意摹仿汴京城的佈局也設置了外城、內城、完璧樓三重建築。
完璧樓理所當然是趙家堡的核心建築。它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2米,三層通高13.6米。底層以條石縱橫交錯砌築,二、三兩層以三合土夯築。這是一幢閩西南的方形土樓與北方四合院相結合的建築。
這堵四百餘年的斷垣留存了過於沉重的歷史憂傷,而然不甘心沉湎在過去的皇族後裔們,更願意沐浴在殘牆後明媚的霞光裏.
但是這些船隻很快又被風浪淹沒了。當時幾乎沒人知道,在這十六艘被“淹沒”的船中,其實有四艘終於逃了出來。船上載着年僅十三歲的閩衝郡王趙若和以及侍臣許達甫、黃材等。在逃出元軍包圍和風浪之後,順着海流向北漂泊,希望能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圖恢復。但在廈門的浯嶼一帶再遇颱風襲擊,他們只好解散隨從,趁夜色棄船上岸潛入太武山下,隱藏下來。直到元軍不再搜捕南宋宗室,他們才到漳浦縣的佛壇鎮隱姓埋名,改姓黃(取“黃”“皇”諧音)居住下來。
歲月匆匆,一轉眼元朝統治結束了 ,在明朝洪武18年經朱元璋恩准,這些宋皇室的後裔才公開恢復了趙姓。明萬曆二十年,趙若和的第九代孫當了大官的趙範在退休還鄉後,覺得佛曇地處沿海地區,雖有大型土堡梅月樓,但常受海盜侵擾,極不安全。加上當地楊氏家族的忌恨,經常尋事挑釁,便決定把家遷入內地。他選中了漳浦縣湖西盆地東南側,依傍着丹灶山而發育起來的碩高山。這裏的青山環抱,遠避海盜侵害和城市的紛華,田土肥沃,樹木繁茂,可以養老課子,可以聚族蓄眾。

趙家堡先期發展

他先造了“完璧樓”再築城牆及城中府第。他的兒子趙義繼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並在城中建造了大片園林、廟宇和房舍。趙義病逝於明崇禎十三年(1639年)。此後這座佔地173畝,外城全長1082米,內牆長220米的古堡幾乎沒有再作過重大的修建。
歷經400多年的風雨,所幸的是雖在文化大革命後期遭到了局部的破壞,但還是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堡
歷經400多年風雨的古堡牆城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它緊緊地環抱着這個趙氏皇裔的聚居地。左上方高處是主建築“完璧樓”,城裏的民居家家大門朝向西北。遠處青山遙遙在望。
面對這座古老的城堡,大宋王朝興盛衰亡的歷史畫面不斷從眼前閃過,不禁讓人感慨萬端。

趙家堡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五代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一夜之間黃袍加身成為一代君主,進而統一了中國,開創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業。北宋時期京城汴州的繁華景象,僅從一幅“清明上河圖”中便可見一斑。你看汴河兩岸房屋鱗次櫛比,街市車水馬龍。尤其在那座高大的拱形橋上,騎馬的、坐轎的、推車的、挑擔的熙熙攘攘,人流湧動,我們彷彿能聽見那不絕於耳的談笑叫賣、喧譁嘈雜之聲。
然而這一頁很快便被翻過。靖康之變,金兵攻陷汴京,徽、欽二帝和皇族全被俘虜北去,北宋就此滅亡。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當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在南宋都城臨安,人們一面聽到岳飛“還我河山”的悲愴呼聲,一面卻聽到那歌舞昇平的悠悠絲竹。正如詩裏所描述的那樣:“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國滅亡後,元軍又苦苦緊逼而來。當然西湖歌舞是擋不住蒙古騎兵南下鐵蹄的,南宋的皇帝們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逃。
歷史的悲劇最後落到了一個年僅九歲的小皇帝趙 頭上。公元1278年元將張弘範攻陷了南宋最後一個行都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國,整個大宋王朝便在這呼嘯的狂風和滔天駭浪中被徹底埋葬了!

趙家堡故事序幕

然而與趙家堡有關的人物趙若和以及其子孫的故事卻從這裏剛剛拉開序幕......
遺夢飄落碩高山
對趙範、趙義父子來説趙家堡不只是一個安身立命的窩,它更是一個皇室後裔世世代代割捨不下的夢。趙氏皇室有的支系已經被元軍斬盡殺絕;有的支系已在苦難的歲月中飄散湮沒,而自己是倖存的一支。要讓子孫後代記住我們的祖先曾經主宰天下,一統江山曾屬於趙家。説不定哪一天這大好河山重又歸還到趙家的手中!這個夢不能丟,想丟也丟不了。於是他們便把它凝固在自己的城堡中。
當年高懸在北門上的石刻匾額“碩高居勝”被頑皮的村童踏在腳下,他們才不管什麼皇帝、什麼皇族後裔呢
皇族後裔的世俗生活
趙家堡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極具個性的古建築,便是至今生活在那裏的皇族後裔。能做到這一點,趙範、趙義父子功不可沒。在物質上他們營建了一個能讓子孫後代長期安居樂業的生存環境;在精神上他們激勵了子孫後代不忘先祖的偉業和經歷的屈辱,力求上進、建功立業。甚至希望趙氏子孫有一天能夠重新主宰天下。
祖先的訓導和奇特的習俗
趙氏家族一直保留有完整的族譜,在族譜中有一頁是趙若和記述自己隨皇上逃難,被元兵追殺的文字。若干年後已是明代官員的趙範,翻閲到這裏無法抑制感情的波濤,用飽含血淚的筆墨在族譜空白處寫道:“為子孫者讀此篇而不痛哭流涕非人也”!他的這種思想感情對後代子孫有着長遠深刻的影響。有時成為他們發奮圖強的動力,有時又成為他們揹負着的沉重的十字架。
我們在與趙家堡後裔的接觸交談中瞭解到,在他們今天的生活中有些祖先世代流傳下來的習俗,還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
每年過元宵節要舉行“丁棹”儀式,這一年裏結婚的,生子的都到祠堂來請客,全村16歲以上的男人都要來“吃丁棹”。可不要小看這每年一頓飯的凝聚力,它時時在提醒你是趙氏的後代。趙氏每增添一個人員都關係到家族的興旺!
每年正月十八要“行社”,把各個祠堂、廟裏的菩薩全都扛出來饒着村子游行。值得注意的是不僅關帝、財神等等被視為菩薩,自己的祖先也是當菩薩一樣來敬奉的。在官廳裏就有一個趙範的神龕,龕裏的趙範泥塑像雖然簡陋,但原先的趙範像是用名貴的沉香木雕成的,可惜解放初被燒燬了。而據族譜記載,官廳裏每年正月十五在祭祖時還要祭“十八帝神像”。所謂十八帝神像是宋朝歷代帝王的畫像,當年由趙若和掌管。畫像高約50釐米,寬約35釐米,藏在香木錦盒中,成為趙家的傳家寶。五十年代還借到漳州展覽過,後在文革十年動亂中遺失了。每年把從宋太祖趙匡胤一直到帝的十八位皇帝像拿出來祭供,這本身就是對皇室子孫的一種十分形象的教育。
再如每年正月的“考龜”活動,在場子裏樹起靶子,讓趙氏子孫們參加射擊比賽。分為50米、100米、150米三項,用火槍射靶。奪得前三名可獲獎。獎品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龜”——用糯米粉蒸出來的既好吃又形神畢肖的龜形糕。小的10來斤,大的20—30斤。誰能把30來斤巨大的糯米龜扛回家就能引來許多羨慕的目光,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村裏的老人説,這是鼓勵趙家後代不僅要學文也要習武,鼓勵子孫通過各種途徑建功立業。至於為什麼要用糯米龜作獎品卻誰也説不清楚。我們想“龜”與“歸”諧音,是不是當初設獎的人期望子孫好好習武將來有一天能夠迴歸北方,迴歸汴京?
還有一個很奇特的習俗那便是結婚新郎新娘全穿白衣白褲,新娘還外加一條白色的圍裙。這些衣褲上除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外全部純白。結婚時新郎新娘穿着這白色的“象頭衣”拜祖宗拜天地。手裏還拿着白布條。我們雖然沒趕上這樣的婚禮(一般是在過年舉行)卻有幸看到一位婦女從箱底翻出來的“象頭衣”,我們問能不能請人穿起來拍照?他們連連搖頭,原來這套衣服結婚之後就要收藏在箱底,平時不能穿。只有在父母去世時才重新拿出來穿,並把結婚時拿在手裏的白布條紮在頭上戴孝。等“作七”(人死後七天)後再收藏起來。遇有其他長輩去世也可再穿。最終這白色的“象頭衣”隨着自己去世時入葬。這種在結婚大喜的日子裏把紅白喜事糾集在一起,讓人們即使在結婚時也不忘祖先、不忘“孝”道,不知是否與帝投海宋朝滅亡有關?
我相信歷代祖先的身傳言教和保留下來的種種習俗對趙氏皇族後裔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尤其在封建帝王的時代,它有着很現實的意義。即使到今天,它的影響還潛在着。趙家堡的人常常把一些“奇事”與趙氏家族的興衰聯繫在一起,比如:一塊佔地約一畝大的石頭突然無端炸裂;如在趙家堡西邊小池塘裏在福建省第一次發現“野生水稻”;如趙家堡開始被重視開發,各地專家學者接踵而來;甚至連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槐樹發芽……他們希望這些都是趙氏家族興旺發達的預兆。
皇室後裔眾生相
畢竟時代不同了,曾經成為他們動力也是沉重壓力的皇族後裔的身份,對於今天生活在趙家堡的人來説已經無足輕重。我們採訪過許多小孩和年輕人,他們大多壓根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是大宋朝的皇帝。在成年人和老年人中也有不少人只知道自己姓趙,不知是第幾代孫。有一位老人,清晨戴着斗笠扛着鋤頭去幹活,鋤頭柄上掛着一小瓶茶水,十分友好健談,只可惜語言不通,加上滿口牙齒已脱落,很難聽懂一兩句。我問:“您多大年紀啦?”他用手比劃着“七十四歲。”“您姓什麼?”“我姓‘刁’!”搞了半天才知道原來當地人把趙字念成“刁”。“您是第幾代孫?”他搖着頭説“不知道”……到了傍晚我們又碰見了他,他主動過來對着我們的鏡頭滔滔不絕地談心,談得很開心、很投入,也不企求我們理解和應答。那鋤柄上掛着的小瓶裏還剩着小半瓶茶水。一個挑擔的婦女走過與他打了個招呼,他把那小半瓶茶給那婦女喝了……這就是趙氏皇族後裔的一員,勤勞、熱情、慈祥、善良,生活得很滿足,至於什麼祖先的貴賤榮辱,什麼皇室後裔的身份對他毫無意義。
當然以上只是一種類型,另一種是對自己祖宗的歷史和皇室身份較感興趣的。前面提到的趙和斌老人便是較典型的一位。他始終陪着我們拍攝、採訪,充當導遊兼翻譯。他還寫過一些小文章如《完璧樓隱義淺解》、《福耀賀蘭》等。在我們臨走時他開出一張單子,希望我們能給他寄去十幾張關於趙家堡各個局部的照片。他對趙家堡的開發前景十分關注。還有些老人熱情地為我們扛那些沉重的器材,穿小路、爬城牆不辭辛苦,讓我們十分感動。我們還特意採訪了趙家堡輩份最高、年紀最大的老人趙中林。老人近一兩年來身體不好,長期卧牀。當我們走進他那黑洞洞的房間裏時,他已端坐在牀邊。他耳朵不太好,説話也不太清楚。當我問他多大年紀時,他抖抖地從牀頭翻出一張紅色的帶有十二生肖年代表,指給我看:他是屬豬的,92歲!別看如今他這副老態龍鍾的樣子,早兩年他還能吹奏樂器,在他手中還保存着宮廷裏的南音樂譜,是用“五六工尺上標音的。可惜的是他已經吹不動了。他是趙氏第三十代孫。那麼全村最小的、輩份最低的呢?那便是趙氏第三十六代孫,才4歲的趙宏偉。他見生人就躲,要他拍照就哭,等到我們混熟了,他才蹭到我們身邊,趴在摩托車上和他的兩個小堂兄一起似懂非懂地聽我講中國歷史上有個宋朝,宋朝的皇帝就是他們的祖先……
但我由衷地希望他們能隨着物質生活的提高,不斷提高文化知識,對自己祖先的事蹟有所瞭解。對趙家堡的價值和前景有所關注。
92歲的趙中林老人目前在趙家堡輩份最高年齡最大,是第三十代孫。
目前趙家堡輩份最低年齡最小的三十六代孫趙宏偉才4歲,他正趴在摩托車上聽我們講他們祖先那遙遠的故事。
一羣趙氏孩童嘴裏哼着“小燕子”的歌。當鏡頭對準他們的時候,哈哈,都害羞地爭着往牆後躲
門檻高得幾乎難以跨越。只有貴客到來才開正門,而且門檻要拆開放低。那時候要是有人敢這樣蹲在門檻上,那還了得?
趙家堡默默地掩藏在福建東南的羣山之中,400多年悄無聲息。直到1979年僅僅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升為省級。直到2001年7月才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歷史文物價值,它的旅遊資源價值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正如一些權威專家的評價:趙家堡“其佈局立意,處處仍沿汴京之舊”,是“遺址豐富,建築猶存”的“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遺址。”
據瞭解趙家堡內部的整修從2002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投入560萬元。而全部修整完將投入5000萬元,全部由國家文物局承擔。我們深為趙家堡受到國家文物局的重視和保護而感到欣慰。同時我想提一點建議:趙家堡正在把居民往城外遷移,最好要有計劃地保留一部分正宗的趙氏皇室後裔生活、居住在古堡裏。不要把古堡變成一座僅供參觀的空城。試想,如果古堡裏清晨無人荷鋤、牽牛下地;大榕樹下沒有孩子玩鬧嬉戲;傍晚沒有炊煙裊裊升起;潘池、楊池中沒有鴨羣遊弋,池邊沒有羊在吃草……它還有什麼意趣?留居在古堡裏的居民,可接待遊客住宿,只要乾淨整潔,設施略加改善即可。讓遊客與皇室後裔們聊天,領略古堡清晨、黃昏乃至月夜的情景。古堡留宿人數要控制,城裏不搞任何現代娛樂設施,也不像周莊那樣開滿店鋪茶樓,不要繁華嘈雜,它本來是山裏農耕時代的一個古堡,保持它原有的特色。
又聽説趙家堡外部四周將承包給有關公司,將要興建300畝地娛樂設施。又忍不住想提一個建議:在古堡的四周要留出足夠大的空間作為過度地帶,保證古堡所需要的特有的環境氛圍。現代娛樂設施要離古堡遠些,再遠些。千萬不能讓人在古城堡裏聽到哪怕是遠處的現代舞廳歌廳的樂曲,看到哪怕是遠處霓虹燈光的閃爍。這裏應該保留那雞鳴狗吠,更梆聲聲的幽遠和寧靜。
但願這些都是杞人之憂。
三天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明天我們將要離去。面對墨藍色的天穹和剪影般的古堡城樓,面對那彎如滿弓的新月:古堡,我們默默地為你祈禱!
最後補充:
此堡環行20分鐘可以走完,平常看完完全全村莊一個,敬請注意。

趙家堡相關歷史

趙家堡與宋王朝遺夢

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從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造至今歷經四百年風雨,仍保存着完好的城牆、城門和大量的明代民居,這在全國實屬罕見。
這是一座非同尋常的城堡,宋代趙氏皇族後裔在這裏聚居四百多年,它牽連着大宋王朝的興衰和皇族後裔一代代割捨不斷的夢!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拍下一組穿越時空的照片,迭印出宋室王朝的繁榮與浮華。我們以為,我們走進趙家堡時,就一腳踏進了漫漫數百年前的開封府
2007年1月,這座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的城堡又獲得了福建省十大最美鄉村的稱號。不久前,記者帶着幾許好奇,走進了這藏匿於漳浦縣湖西畲族鄉的城堡——趙家堡。
從城頭的荒草中,從堅硬的三合土牆的縫隙中,從官廳的高高的門檻和龍鳳石鼓中,更從生活在城堡裏的皇室後裔的面孔和表情中,讀到了這個夢所包含的繁華與衰敗,驕傲與悽楚,沉重與淡漠,無奈與希望……福建省漳浦縣副縣長林仲文的講述帶我們走進金戈鐵馬的朝代。

趙家堡歷史發展

公元960年五代後周的檢點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一夜之間皇袍加身成為一代君主,僅從一幅《清明上河圖》中便可見一斑。然而這一頁很快被翻過。公元1127年趙構當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西湖的歌舞擋不住蒙古騎兵南下的鐵蹄,南宋的皇帝們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方逃亡。
歷史的悲劇最後落到了一個年僅九歲的小皇帝趙咼頭上。公元1278年,元將張弘範攻陷了南宋的最後一個陪都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國,整個大宋王朝便在呼嘯的狂風和滔天駭浪中被徹底埋葬了!然而與趙家堡有關的人物趙若和及其子孫的故事卻從這裏拉開了序幕……
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後一頁中,大將張世傑帶領十六艘船隻奪港而出,這些船隻很快又被風浪淹沒了。可是幾乎沒人知道,其實有四艘船僥倖逃了出來。
歲月匆匆,一轉眼元朝統治結束了,世間成了明朝天下。傳説趙氏改姓黃後,因與一家黃姓結婚而被人以同姓通婚罪告上“法庭”,趙氏遺裔這才不得不公開了秘藏的族普予以“辯護”。明洪武十八年經朱元璋恩准,這些宋皇室的後裔獲准恢復趙姓。明萬曆二十年,趙若和的第九代孫,官至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職的趙範在告老還鄉後,便決定把家遷往內地。他選中了漳浦縣湖西盆地東南側,依傍着碩高山,在這塊寶地上大興土木。這裏青山環抱,遠避海盜侵害和城市的紛擾,田土肥沃,樹木繁茂,可以養老課子,可以聚族蓄眾。
趙範首先建造了“完璧樓”,再築城牆及府第。他的兒子趙義繼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並在城中建造了大片的園林、廟宇和房舍。明禎十三年(1639年)趙義病逝。此後這座佔地173畝,外城全長1082米、內牆長220米的古堡幾乎沒有再做過重大的修建。
完璧樓是趙家堡的核心建築,完璧樓正門上嵌有青石匾,陰刻“完璧樓”三個形書字。這是一幢閩西南的方形土樓與北方四合院相結合的建築,同時更是一座軍事城堡,設有射箭孔、觀察哨、暗道、水井、排水溝包裹在又高又厚的堅實土牆裏,十二公分的厚木板門有着防火攻裝置。或許趙氏家族有過太多的逃難經歷,或許是當年閩海倭害嚴重,或許……造就了他們過多的攻防心理。
再現汴京風光,把民居建築與園林藝術相結合,是趙家堡的一大特色。在官廳前與西北面的城牆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池塘,叫做“蓮花池”。中間有一條小堤把水面隔成兩塊。當地人把這內外池塘叫做潘池和楊池。潘,奸臣潘仁美;楊,忠良楊家將!而在那拱橋與平橋連接處的橋板上用隸書刻着“汴派橋”三字。我們知道,當年汴京經歷了幾次黃河氾濫,宋代建築多被埋在七米深的黃土之下了。明洪武年間曾在原大內的遺址上重新建起高閣,迎龍碑於閣中,稱龍亭。龍亭前的大路將一個小湖劈為兩半,湖水一清一濁,俗稱楊潘湖。這當然不只是巧合,不信再看:在趙家堡的佛廟邊有座聚佛寶塔,塔高9.95米,正好上汴京宋代鐵塔的十分之一,而且造型也與鐵塔一樣又高又瘦。趙家堡從來沒有水災之患卻造了一座禹廟,並摹刻了岣嶁碑立於廟側。而明代汴京也有禹廟,也有岣嶁碑。至於那小小的拱橋,造橋人怕世人不能把它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拱形橋聯想到一起,還刻意刻上“汴派橋”三個大字來提醒人們!環繞趙氏府第的還有輯卿小院、讀書處、佛寺、武廟等公共園林和禮儀祭祀建築。
“完璧”使人想到“歸趙”。陪同記者的林副縣長道出了深藏在“完璧樓”的秘密:“完”上宋下元出一字;璧字本來是上下構,有意把它寫成左右結構,又把玉字省去一點,讓王字隱藏在啓(房屋)字下面表示趙若當年隱居、諱姓。而把辛字拉長表示度過艱難辛苦的日子。“樓”字則把右上部分草書成宋字,又與女字連成一個“安”字,表示着宋裔子孫能夠安居樂業,發揚光大,永放光芒!
如果説趙範父子“克隆”故都汴京城來營造趙家堡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麼更有趣的是前幾年,開封市預備恢復宋代龍亭旅遊景觀,為了更接近歷史真實,竟派人到趙家堡來學習交流!據説一個皇室後裔聚族而居長達400多年,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但畢竟時代不同了,皇族後裔的身份對於今天生活在趙家堡的人來説已經無足輕重了。如今遺夢不再,許多小孩和年輕人,他們大多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是大宋朝的皇帝。只是每年過元宵節都要舉行“丁棹”儀式,這一年結婚的,生子的都要到祠堂來請客,全村16歲以上的男人都要來“吃丁棹”。隱隱約約地,還在提醒你是趙氏的後代。誰能把這30來斤巨大的糯米龜扛回家就能引來許多羨慕的目光,至於為什麼要用糯米龜做獎品卻誰也説不清楚。我們想,或許是“龜”與“歸”諧音吧?
當我們要走出趙家堡的時候,已是夕陽西下,此時落日的餘輝映照它的外城牆體,彷彿為古城抹上一層淡黃色的油彩。有一種歷史滄桑感。回過頭,一頭老黃牛剛剛走出城門,後面跟着一個戴着斗笠、扛着鋤頭的村民下地去幹活;再遠處是幾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在幾塊碩大的石碑上游玩嬉戲;身旁的小羊羔在靜靜地吃草……如今一切已歸於平靜。趙家堡也成為福建唯一的皇城,中國倖存的皇族與古堡,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趙家堡微縮版的汴京

趙家堡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素有“微縮版宋朝汴京”之稱,它是宋朝滅亡後,趙家皇族後裔在元兵追殺下隱姓埋名,立意聚族而居的建築羣;是為思慕祖宗帝業,仿北宋古都開封佈局建造的防寇城堡,始建於公元1600年,1604年內城建成,此後多次擴建、修建。
歷史上的汴京設有外城、內城和大內三重,趙家堡也設置了外城、內城和完璧樓三重。外城牆周長1082米,其平面呈正方形,依山勢起伏,南高北低。內城位於城堡的正東角,周長222米,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城堡城門匾刻分別為:東門“東方巨障”,北門“碩高居勝”,西門“丹鼎鍾祥”,南門封閉以表不再南逃之意。堡中建築立意處處可見留戀皇室之意。
趙家堡城中建築複製於舊汴京。北宋故都汴京在明代時因經歷多次黃河氾濫,宋代建築大部分被泥沙覆蓋在7米深的地底下,但高聳的鐵塔、潘楊二湖和古炊台仍然可見。這一切均被複制於趙家堡,只不過石塔代替了鐵塔,高度只是鐵塔的十分之一。蓮花二池代替潘楊二湖,在蓮花池中建有類似潘楊二湖中間的石橋,建造者唯恐世人不理解其苦心,還在石橋上刻有“汴派橋”三個大字。
1984年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士元、國家文物局總工程師羅哲文等古建築家三次考察趙家堡,並欣然命筆題之:“其佈局立意,處處乃沿汴京之舊”,一語道破了趙家堡的天機。
趙家堡裏至今還居住宋代趙氏的第31世至第35世子孫700多人, 就沒落王族聚集而居至今數百年仍然保持完好的城堡 [2]  ,趙家堡可以説是全國的唯一,甚至是世界的唯一。

趙家堡景區門票

全票:10元
其他優惠:老年人、軍人、殘疾人免費
導遊:10元/1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