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元春

鎖定
蘇元春(1844年-1908年),字子熙。廣西永安州(今廣西蒙山)人。中國清朝後期將領。 [35] 
蘇元春初隨胞兄蘇元章赴江西投湘軍統領席寶田部,隨其轉戰江西、安徽、廣東等地,參加鎮壓太平軍,自千總升至參將。席寶田告退後,蘇元春接統中軍,開赴黔東鎮壓苗民起義。累升為總兵,加提督銜。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蘇元春署任廣西提督,奉命率部進駐越南谷松,曾親率主力襲擊陸岸,並擊退法軍反撲;又率部伏擊法軍巡邏隊。因功被任命為廣西關外軍事幫辦。翌年(1885年)初,率部配合前敵主帥馮子材粉碎法軍西犯龍州企圖,並在鎮南關隘口奮勇抗敵,取得鎮南關大捷。後乘勝追擊,收復文淵、諒山。因功正授廣西提督、督辦廣西邊防軍務。後晉封三等輕車都尉,獲“額爾德額巴圖魯”稱號。在廣西期間,蘇元春增兵勇,築炮台,建鐵路,設製造局,於鞏固邊防有功。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被派往廣州灣勘辦界務,代表清政府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晚年治軍漸弛,因“缺額扣餉”的罪名遭彈劾,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被革職治罪,發配新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蘇元春被釋回,不久後病逝於迪化,終年六十四歲。 [41] 
蘇元春在中法戰爭中“力戰屢捷,奮勇堪嘉”。他在廣西邊境督邊達十九年之久,主張建立強固的邊防,駐屯精兵,以防止法國背盟,是廣西邊防建設的具體籌劃和實施者,為西南邊陲的長期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42]  。近代以來,後人對蘇元春褒貶不一,使其成為了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46] 
全    名
蘇元春(英語:Su Yuanchun)
別    名
蘇宮保
子熙
封    號
額爾德額巴圖魯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一説壯族) [21] 
出生地
廣西永安州(今廣西蒙山
出生日期
1844年
逝世日期
1908年
主要成就
中法戰爭時與馮子材等抗擊法軍
建設廣西邊防
主要作品
《挽彭玉麟》
《新闢連城玉洞,為屯兵計,暇日宴遊於此,覽勝口占,不計工拙》
最高官職
廣西提督太子少保
爵    位
二等輕車都尉

蘇元春人物生平

蘇元春轉投湘軍

蘇元春 蘇元春 [1]
蘇元春生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十八日 [35]  ,是廣西永安州(今廣西蒙山)人。蘇元春家境一般,其生母黃氏早喪;父親蘇保德為廩膳生,曾開鋪經營小生意。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蘇德保被任為永安州團總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攻入永州,蘇德保被太平軍殺死。 [23]  [28]  [35]  [43]  此時蘇元春年僅八歲,隨胞兄蘇元璋、繼母梁氏艱難求生。 [44] 
蘇元春小時候讀過幾年書,蘇保德死後,家中生活艱辛。梁氏霜寡之人,難以繼續供養元春進學。為了維持生活,梁氏只能靠擺小攤賣點糖瓜維持生計,蘇元璋則做苦力,替人跑腿。因家中窘迫又無人管教,蘇元春常年與潑皮廝混,沾染賭癮,卻又逢賭必輸。為了籌集賭資,蘇元春常在鄉間偷竊他人財物,為鄉人所厭棄。後為躲避官府捉拿,他遂投奔已經加入張高友領導的天地會的蘇元璋。 [44] 
同治元年(1862年)底,張高友因輕敵冒進,被清軍擊殺,所部羣龍無首。恰好當時湘軍將領席寶田為抗擊太平軍,奉時任湖南巡撫駱秉章之命募兵。蘇元春和胞兄蘇元璋、從弟蘇元瑞率百餘人投入湘軍席寶田麾下。蘇元春被任命為百夫長,隨軍征討太平軍。 [44] 

蘇元春鎮壓起義

同治二年(1863年),蘇氏兄弟跟隨席寶田轉戰湖南,抗擊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解了黔陽之圍。同年,太平天國黃文金部在江西頻繁活動,席寶田率軍赴贛支援,期間多次擊敗太平軍,蘇元春在這些戰鬥中屢立戰功。 [44]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席寶田部於江西石城截擊太平軍潰敗的殘部,俘獲幹王洪仁玕、幼天王洪天貴福,蘇氏兄弟力戰有功。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蘇元春隨席寶田入福建,在左宗棠的統帥下圍攻太平軍汪海洋李侍賢部。因作戰勇敢,他被擢升為管帶。後繼續在江西、安徽、廣東圍剿太平軍和天地會餘部,累升為參將。後告假歸鄉。 [24]  [43]  [44] 
同治六年(1867年),已經成為貴州按察使的席寶田奉命率湘軍兩萬人蔘與鎮壓貴州苗民起義,其中蘇元春領中軍赴黔東,進逼苗軍要寨荊竹園,至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將其攻破。清廷賜號“健勇巴圖魯”。他多次攻克險要之處,所部以鋭勇著稱。先奉旨以副將任用,加總兵銜,賞換勇號“鋭勇巴圖魯”。 [24]  [43] 
蘇元春 蘇元春
同治八年(1869年),分統右路各營,擊敗進攻鎮遠思州起義軍,趁勢攻取清江(今貴州劍河)。同年,記名按察使黃潤昌等所率的湘軍一萬餘人在黃飄(今貴州黃平東南)峽谷中伏,全軍覆沒。蘇元春領軍馳援,亦敗退,遭“吏議”,因在隨後攻克施秉,這才被複官。 [24] 
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席寶田分兵四路攻陷施洞,蘇元春作為其中一路軍。九月,又追擊撤退至九股河的苗軍。改號“法什尚阿勇巴圖魯”。十月,繼續進逼台拱(今貴州台江),收復養開、南莊等地,苗人首領大五、包大肚、九大白等敗走。隨後加提督銜。 [24]  [43]  [44]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蘇元春等破汪江苗兵各寨。三月至四月間,協助席寶田攻下丹江(今貴州雷山)、凱里等地。到年底,陸續攻陷黃飄、白堡,打通驛道。因功被賞穿黃馬褂 [24]  [43]  [44] 
同治十一年(1872年),奉湖南巡撫王文韶檄,統“毅新”水陸各營。循清水南下,所至皆勝。四月,與龔繼昌、唐本有、謝蘭階等分三路合擊苗軍於烏鴉坡,陣斬苗軍首領九大白、巖大五;苗軍首領張秀眉、金大五、楊大六等被俘。苗軍餘部企圖北上,被黔軍在河岸邊攔截,蘇元春縱兵自苗軍中殺入,將其軍分割為兩部分,斬首數千級,降服三萬餘人。自此,貴州苗民起義基本平息。蘇元春奉命留在當地安撫降人,穩定秩序。清廷論功,封其為雲騎尉。不久率部攻殺苗民軍餘部,到貴州全省平定後,獲賜頭品頂戴。 [24]  [43] 
光緒初年,蘇元春再度出兵討平六硐及江華瑤民起義,受清廷賞賜。 [24] 
光緒四年(1878年),蘇元春奉調回湖南永州駐防。

蘇元春出關抗法

光緒九年(1883年)冬,法國加緊侵略越南阮朝,志在得越“以窺滇、粵之險,而通楚、蜀之路”,威脅西南地區安全。清廷應越南政府之請,出兵援越抗法。 [43] 
《法國小畫報》上的蘇元春像 《法國小畫報》上的蘇元春像 [29]
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駐越清軍在越南戰場的山西、北寧兩翼,相繼潰敗,法軍揮師北上,勢甚猖獗,廣西邊防吃緊。在新任廣西巡撫潘鼎新的奏請下,蘇元春奉調率所部毅新軍自湖南馳赴廣西關外。閨五月,署廣西提督。六月,法國蓄意擴大侵略戰爭,在中國東南沿海挑起戰端。七月初三日(8月23日),法艦突襲福建馬尾軍港。初六日(8月12日),清廷下詔對法宣戰。蘇元春率“毅新”“鎮南”各營自堅老、谷松進至船頭。八月,蘇元春探知法軍在越北東線重要戰略據點、與船頭隔河相望的陸岸上下游一帶,列泊戰船,趕築炮台,添兵把守,決計出奇兵“先發制之”,遂定三路進兵之策。十四日(9月3日),蘇元春率軍親臨陸岸對河,指揮奮擊。其中一路直取炮台,攻擊法艇。法軍無備,負隅頑抗,激戰數時,奪路狼狽潰逃。詎料蘇元春預先部署好的其他兩路勁旅,突然殺出,一路攔截逃敵,一路迎擊救援法艇。法軍計無所施,被迫退出陸岸。蘇元春軍首戰告捷,斃傷法軍百餘人,擊沉法艇一艘,平毀陸岸炮台。十八日(9月7日),法軍再度出動戰船四艘,水陸並進,在船頭附近發動攻勢。蘇元春與總兵陳嘉兵分兩路,血戰數時,法軍頗有傷亡,統兵官斃命,餘眾奪屍而逃。此後法軍不敢輕進,連日以大炮隔河遙擊,蘇元春軍“堅不少動”,勇猛還擊。相持至二十二日(9月11日)天明,法軍大舉反撲,蘇元春、陳嘉巧妙指揮各營三路出擊,並親自燃炮,向法軍隊伍密集處射擊。全軍將士冒着法軍的猛烈炮火,衝入敵陣,奮力拼殺,無不以一當百。激戰竟日,終於大敗法軍於船頭,收復陸岸縣城。與此同時,方友升部清軍頑強抗擊進犯郎甲的法國侵略軍,後因眾寡懸殊,被迫撤出郎甲。郎甲失守後,蘇元春軍自動撤出船頭。數日這間,東線法軍在船頭、郎甲消耗大量有生力量,士氣大沮,直至年底無力發動攻勢。蘇元春“以孤軍當勁敵,允稱強將”,清廷遂以其“力戰屢勝,奮勇可嘉”,命幫辦潘鼎新軍務。不久,又以其“勇略冠羣”,詔賜騎都尉世職。十月,進攻紙作社法軍,設伏兵擊之,斃法軍百餘人。 [25]  [43] 
爾後,法國大舉派遣軍隊來華,並將其全部援軍的三分之二投入地近廣西的越北東線戰場。十二月,法軍統帥波里也糾集兩個旅團一萬六千多兵力,在東線發動攻勢,企圖直犯諒山,叩關而入,以戰脅和。十九日(1885年2月3日),法軍利用清軍分兵把口難於協同作戰的弱點,以重兵猛攻中路蘇元春軍防地谷松。蘇元春率軍頑強抵抗,但終因孤軍無援,力竭而退。由於東線清軍統帥潘鼎新調度失誤,又畏敵怯戰,臨陣潰逃,使得法軍長驅直入,佔據諒山,光緒十一年正月初九日(1885年2月23日)又攻陷鎮南關(今友誼關)。蘇元春軍退駐關內二十里的幕府。 [43] 
鎮南關失陷後,廣西全省大震,逃軍難民蔽江西下,各地紛紛告急。在危急時刻,原廣西提督馮子材張之洞彭玉麟等奏請下,奉旨幫辦廣西關外軍務,率所部“萃軍”開赴鎮南關前線。時前線大軍雲集,蘇元春等將領以馮子材“威望素著”,“開誠推重”。馮子材就任前敵主帥,重新部署戰守,深溝高壘,周密設防,以所部及王孝祺“勤軍”當中路,扼守關前隘長牆;蘇元春、陳嘉軍仍駐幕府,以備策應中路前軍。各軍遙相呼應,嚴陣以待。二十八日(3月14日),蘇元春率軍趕赴鎮南關西北的艽葑(今廣西七溪)截敵,與駐扣波的萃軍配合作戰,粉碎了法軍繞道關後、西犯龍州、合擊清軍手關內的圖謀,解除了清軍關前大戰的後顧之憂。蘇元春軍回駐幕府。二月初五,六日(3月21、22日),萃、勤兩軍先發制敵,攻襲文淵(即同登,距鎮南關四公里),蘇元春積極應援。初七日(3月23日)晨,法軍傾巢來犯,分三路入關,直撲關前隘(鎮南關後四公里)。馮子材飛商蘇元春,囑其“自後接應”。法軍拼命爭奪東嶺,企圖攻佔東嶺,一舉突破清軍所築聯結東西兩面高山,橫斷關道的關前隘長牆。戰至下午,法軍先後攻據東嶺三壘,形勢險惡。恰在此時,蘇元春率主力兼程趕到,立即上嶺拒敵,與各軍合力夾擊,終於遏制住法軍的兇猛攻勢。初八日(3月24日),法軍以中路為主力猛攻長牆,兩翼沿東、西兩嶺向左右包抄,“隊如山立,連環迭進”。蘇元春助馮子材當中路前敵,坐鎮關前隘,激勵將士誓與長牆共存亡,屢次擊退法軍進攻。最後迫使法軍將領尼格里撤退。在馮子材的指揮下,清軍乘勝追敵出關,於初十日(3月26日)收復文淵。十二日(3月28日),進駐巴坪,營壘未備,法軍大股來犯。馮子材、蘇元春督率各軍分三路迎戰,士氣昂奮,當中路在界排與法軍激戰方酣,左右伏兵齊出,馮子材、蘇元春躍馬入陣,將士蜂擁而前,法軍奔潰,退入諒山北岸驅驢墟,恃固壘頑抗。諸軍“以正兵明攻驅驢,出奇兵暗取諒山”。十三日(3月29日),克復諒山。不久後又以破竹之勢,連克屯梅、谷松、觀音橋(法方稱北黎),“悉反侵地”。蘇元春為整個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誠如彭玉麟等奏稱:關前之戰,“非蘇元春往援,陳嘉、蔣宗漢力拒東嶺,馮軍亦將不支”。 [25]  [43]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二十二日(4月7日),清廷下令停戰撤兵,蘇元春奉命收兵入關,駐守憑祥。三月,奉旨督辦廣西邊防,負責居中調度。五月,清廷因蘇元春“屢獲大勝,調度有方”,於同年五月正式授蘇元春為廣西提督,晉封三等輕車都尉世職,改號“額爾德額巴圖魯”。 [25]  [28]  [43] 

蘇元春督邊建設

1896年法國駐龍州領事方蘇雅(費朗索瓦)與蘇元春 1896年法國駐龍州領事方蘇雅(費朗索瓦)與蘇元春
中法戰爭結束後,法國侵佔越南,廣西邊陲強鄰迫境。蘇元春身膺疆寄,統率邊軍分守沿邊各要隘,殫思極慮,孜孜於廣西邊防建設。自光緒十一年(1885年)下半年起,着手在桂越邊境廣西一側的崇山峻嶺、密林深谷之中,懸崖峭壁之上,營建規模巨大的廣西邊防工程。按照“路寬者築台安炮,路窄者設卡安濠,甚僻者掘斷禁阻,戍所預造地營”的建設方針,率領廣大守邊將士,動員沿邊各族人民,重建鎮南關城,新築龍州城垣,在險要的高山、關口興建炮台,配置重炮;建立邊防指揮中心——大小連城;鑿險徑,築路千餘里;浚河道,改善水路交通運輸,軍、民皆利。邊關軍民“出入於蠻煙瘴雨之下,往來於累巖重岡之上”,艱苦備嚐。蘇元春“事必親躬,不辭勞苦”,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這一艱鉅浩繁的工程基本竣工。同時,鑑於邊關“人跡罕到,食息荒涼”的狀況,蘇元春積極移民屯墾實邊,開闢圩鎮,創辦製造局(廠),鼓勵邊民努力從事生產,發展邊關經濟。所有這些措施,對於開發邊疆,建設邊疆,抵禦外侮,保衞邊疆和鞏固國防都起了一定積極作用。“邊軍艱苦,人皆視為畏途”,蘇元春鎮守邊關前後凡十九年,為廣西邊防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43] 
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月,光緒帝萬壽慶典,賞加蘇元春太子少保銜。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慈禧太后六旬大壽,進封二等輕車都尉。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法國贈給蘇元春三等榮光寶星(勳章),清廷下旨準其收受佩帶。 [28]  [26] 

蘇元春勘界廣州灣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廣西邊防建設工程結束後,蘇元春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奉命進京覲見,得到“紫禁城內騎馬”的榮譽。此時,法國謀求租借廣州灣(今廣東湛江港)。正在京城的蘇元春被任命為廣州灣勘界大臣,與法國談判。清政府一味滿足法國的野心,反覆強調“熟權輕重利害,可了則了”。蘇元春遂以上年法國在兩次換文中迫使清政府所應允的條款為藍本,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與法國簽訂屈辱的《廣州灣租界條約》,將廣州灣租予法國,租期九十九年。 [27]  [43] 

蘇元春客死異鄉

邊防建設需費甚巨,當時清廷無力支付,廣東、湖北、湖南三省協餉又連年欠支,廣西餉源早已告匱,加上蘇元春增兵不增餉,以致經費奇缺。蘇元春雖想方設法自籌經費,開源節流,卻仍不能解決問題,不得不挪用“存餉”,“凡所設施不足、移十二萬濟之”。而邊軍缺餉日久,紀律漸弛,常以索餉譁變,蘇元春不能控制。 [43] 
為防尾大不掉,清廷欲將蘇元春調至江南訓練新軍,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又命其與湖北提督夏毓秀對調,均因當時廣西會黨、遊勇洶湧澎湃,需要久歷戰陣的蘇元春彈壓,調動未成。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王之春就任廣西巡撫後,與蘇元春不睦,便彈劾蘇元春“日久翫忽,侈然自大……通匪濟匪,弊難數舉,遊匪之亂,蘇始釀之”。未幾,御史周樹模亦劾蘇元春征剿會黨、遊勇不力。於是,清廷諭令新任兩廣總督岑春煊查辦蘇元春案。 [5]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本與蘇元春有過節的岑春煊在“縱兵殃民”的基礎上,奏蘇元春剋扣兵餉、題詩造反。蘇元春遂被革職,鋃鐺入獄。入獄後,蘇元春自我辯白申冤,還有不少人為之上書辯誣,清廷均未採納。最初,邢部擬定斬監候。光緒三十年(1904年),復由刑部查明,蘇元春侵吞的款項被查明是因公事挪借,且有應領的款項可以畫抵,故不再追繳;其死罪被減等,改為發配新疆充軍。 [5]  蘇元春服刑時,年屆花甲,尚無子嗣,拜把兄弟袁世凱送一婢女王氏給他為妻。 [6]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甘肅新疆巡撫聯魁因蘇元春“老於軍事” [43]  ,奏請委任他為新軍教練處參議官,但清廷以蘇元春“獲咎甚重”為由,不允其請。 [8] 
蘇元春以花甲之年,無論酷暑嚴冬,始終隨軍出入,言傳身教。在他服刑期間,御史李灼華上疏述其冤情,清廷令新任兩廣總督張人駿複核,結果證明蘇元春系蒙冤受誣。張人駿請求“保全元春末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已服役四年多的蘇元春獲准回鄉 [7]  。但他已因閲操受寒,觸發舊傷,卧牀不起 [43]  。同年十一月,蘇元春病逝於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住所。他死後因貧困,竟無法入殮,最後由新疆布政使王樹枏出面負責治喪 [6]  王氏攜蘇元春未滿週歲的兒子蘇承賜扶柩歸葬於貴州鎮遠羊坪(今貴州省岑鞏縣新興城區對面羊坪蘇家坡上)。 [31] 
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因之前聯魁奏請,清廷下詔為蘇元春平反,開復原官,並將其生平戰功交付史館立傳。 [4]  [28] 

蘇元春主要影響

蘇元春力戰法軍

光緒十年(1884年),蘇元春署任廣西提督,統帶毅新軍出關援越抗法,“駐谷松,取陸岸,鏖戰五晝夜”。10月,蘇元春在尼村抗擊法軍。12月16日,率部在紙作社伏擊法軍。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法軍進佔越南北圻重鎮諒山,潘鼎新不戰自潰,蘇元春兵敗,退回憑祥。2月25日,法軍從諒山北上,奪得鎮南關後將其炸燬,揚長而去。潘鼎新潰敗後,清廷命蘇元春主持廣西軍事,原廣西提督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蘇元春協助馮子材指揮戰鬥,團結陣前桂、湘、鄂、淮各軍,在關前隘(位於鎮南關內10裏處)構築長牆,分兵三路,擇險扼守,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當法軍仗着優良裝備,從越南文淵北上進犯鎮南關,直逼關前隘時,清軍分路出擊,與法軍短兵相接,血戰兩晝夜,最後迫使法軍將領尼格里撤退。清軍乘勝南下,攻克文淵、諒山諸城,取得了近代中國抗擊列強入侵戰爭中一次重大的勝利。 [25] 

蘇元春鞏固邊防

蘇元春在廣西邊境督邊達十九年之久,開發邊境,固守邊防,為西南邊陲的長期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33] 
中法戰爭後,清廷在廣西設置了邊防督辦,命廣西提督蘇元春專司其事,統率邊防軍二十營分守沿邊各要隘 [33]  。他在爾後十餘年間統軍鎮守邊疆,分頭部署兵力,嚴加整頓,督飭操練 [26]  ;並用十餘年的時間重建了鎮南關;一手築造了大小連城;修築了以龍州為中心的千里軍路運輸網;還建築了沿邊界線炮台 [44] 
  • 軍事調度
為了便於軍事調度,蘇元春奉命將廣西提督府從柳州移至邊關龍州,修築了龍州城,並建兩個提督行署——龍州城西北4000米處的小連城(又名“小壘城”)和憑祥東郊的大連城,使之成為廣西全邊軍事指揮中心。 [26] 
本着分兵把守的原則,蘇元春將防軍分為若干部分,分守邊防線:以王孝祺唐景崧所部駐彬橋、水口關等地,拱衞龍州大本營;以陳嘉所部鎮守鎮南關,以方友升蔣宗漢所部把守關前隘,是為中路;以王德榜所部駐紮油隘,為守軍東路;以馬盛治所部駐平孟、龍邦各隘;以蔡簡宸駐紮百南、那坡,構成西路防軍;將馮子材所部趕回欽廉(時屬廣東),守備當地海陸邊防。 [26] 
  • 炮台建設
炮台建設是蘇元春建設廣西邊防計劃中的主體工程。炮台分兩批建設,第一批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朝廷同意,將廣東續借洋款餘存的白銀10萬兩,作為廣西邊防軍費用來購買克虜伯大炮田雞炮。蘇元春在得到首批炮款後,立即根據勘探的地形情況,以鎮南關、水口關、平而關和龍州、大小連城為中心,在中心周圍龍州、憑祥兩地的公母山、將山、白雲嶺、青山、金雞山、大小連城等山嶺,剖削山頂,在上面建設炮台。 [44] 
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於法國殖民者在越南開築鐵路,繞避鎮南關前各隘,並將軍資登船登陸龍州白欖村建站屯貨,鎮南關反被包夾在法人勢力中間。有感法人動向不明,蘇元春與張之洞商議,由張之洞出面,奏請清廷增加20門克虜伯大炮,每門炮再各配置彈藥100顆。由蘇元春根據地形酌情分佈在各炮台中。光緒十八年(1892年)四月,在收到首筆撥解款後,第二批炮台修築開始動工。由於之前修築的炮台部分間隔過遠,蘇元春決定再選擇險要處所,另行修築14座炮台。大炮台建築在寧明、憑祥、龍州和靖西等縣的要隘山巔上,居高憑險、易守難攻。這些炮台用大石堆砌而成,內有炮台、兵營、彈藥室和糧倉等,屬於小型軍城。 [44] 
因邊防線過長,各座大炮台不能有效地控遏險要。蘇元春在考察地形後,在沿邊各處的高山峻嶺和險要之地增設了二、三號炮台和碉堡,與各大炮台互為犄角。小炮台拱衞大炮台,大炮台保護小炮台。在沿邊炮台的建設上,他可謂是傾注了心力。由於朝廷和督撫撥付的費用不足以支撐炮台修築的所有費用。蘇元春將自己的提督官俸貼補,甚至將貴州的田產變賣用於炮台修築。修築炮台的勞力主要是邊防軍士兵、工匠和民夫,修築時全靠人力,手拉肩扛揹負,將千斤重的石塊拉上千米高山之巔,其艱辛“有難盡以言語形容者”。 [44] 
廣西炮台從光緒十一年(1885年)開始築造,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結束,歷時15年。共計建築炮台165座,其中大炮台34座,中炮台48座,碉堡83座。鎮南關右輔山共有三個炮台,鎮南大炮台、鎮北大炮台、鎮中大炮台。鎮南關是廣西邊防的重心,炮台的配置炮較多較好。但廣西邊防的火炮數量過少,難以承擔戰爭所需的火力,很容易被敵人火力壓制。同時,邊防炮台還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即彈藥存量極少,使炮兵難以試炮操練。 [44]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清廷諭令兩廣總督譚鍾麟揀派熟悉工程的幹員赴龍州查勘。譚鍾麟即派廣東候補道蕭丙堃前往查驗,蕭丙堃查勘後稱讚沿邊炮台“委系工程料實,遠近形勢相連,大小高下得法,規模大備,戰守有資”。 [44]  可見其建設成果。
  • 訓練士卒
蘇元春在加強邊防工程建設的同時,亦加強邊防軍的日常訓練。廣西巡撫馬丕瑤在巡視蘇元春所部之時,發現“各陣方圓散整無不指揮如意,定如山立,動如波湧,變化靈捷”,大加讚賞,認為“其軍容之嚴肅,氣勢之廣博,槍炮之齊聲,金鼓之應節”,必定是十餘年“精心選練”的成果。此言雖為溢美之辭,但仍可窺見蘇元春治軍的成績。 [46] 
  • 清剿“匪患”
此外,作為廣西軍事的主要負責人,蘇元春在重視邊防建設的同時,也力謀解決不斷加劇的“匪患”問題。他採取了剿撫並施:對於那些嚴重影響邊民生產與生活,嚴重危害邊疆地區社會穩定的匪類,堅決鎮壓;對於那些因戰後被遣散、生活無着而四處漂泊的遊勇,力主招撫。在蘇元春駐守邊防的近二十年裏,大部分時段廣西邊疆地區社會較為安寧。 [46] 

蘇元春發展經濟

蘇元春在加強邊防軍事建設的同時,也高度重視運用發展經濟的手段來加強邊防建設。為此,他進行了幾個方面的活動。
  • 改善交通狀況
1.修築千里軍行道:中法戰爭之後,蘇元春多方籌措資金,歷時十年,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建成以龍州、憑祥為中心的長達500多公里的軍事公路運輸網,使邊防軍路縱橫交錯,網絡相連,暢通無阻。 [46] 
2.改良水路運輸:蘇元春積極引進車船,成立“邕龍利濟局”,疏浚左江明江的世耀灘,以改善水運狀況。 [46] 
  • 開發特色資源,興辦實業
1.引導民眾種植八角:八角樹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廣西邊疆地區是重要產區。在瞭解法國商人對八角及其衍生產品茴油較大的需求之後,蘇元春與蔡希邠通力合作,動員邊疆人民大量種植八角樹,然後將八角熬成茴油出賣。在蘇元春等人的努力下,八角在廣西邊疆地區尤其是龍州、憑祥、寧明等廣泛種植,茴油也成為該地區物產之大宗。據地方誌記載,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龍州的出口貨物已經形成了“以糖、豆、八角油為大宗,黃草、蛤、牛皮、木棉花等次之”的格局。 [46] 
2.開採煤礦,興辦實業:廣西邊境地區思樂的百麓、弄良以及上思的淥欲等地分佈有煤礦。蘇元春通過招標的方式對這些資源加以開採,以供給軍隊和地方需要;還在龍州設置軍裝局,既滿足軍需,又使地方經濟受益。自蘇元春“創設軍裝局招徒受(授)藝,人民始有機器之學”,邊民的觀念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46] 
  • 增殖人口,活躍市場
廣西邊境地區地曠人稀,經濟落後,為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的發展,蘇元春採取移民實邊的辦法,以增加邊境地區人口數量。一方面鼓勵邊防軍家屬落户邊疆,另一方面到桂東、桂南等人口稠密的地區招引民眾移居邊疆,此外,還積極安置遊勇。對凡願意移居邊疆者,當地政府都“計口授田,給資搭蓋茅屋,酌發牛種農具,責領耕種”,移居之人在“未經收穫之先,仍量予鹽米”,使其生活有所保障。在蘇元春等人的努力下,不斷有內地人移居邊疆,移民取得明顯的成效,廣西邊疆地區人口得以增加。此外,移民帶來了相對先進的生產觀念和生產技術,推動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 [46] 
蘇元春督邊之後,為活躍邊疆經濟,鞏固邊防,曾在邊疆地區開闢多處圩場,可是,邊民卻無意趕圩。為吸引邊民來趕圩,他對來趕圩者,每人“發給一兩文錢”。通過蘇元春的努力,廣西邊疆地區出現歸順的葛麻圩、鎮邊的平孟圩、憑祥的大連城和隘口、下雷的碩龍圩、龍州的佈局圩、水口圩、峒桂圩等一批集市。 [46] 
在蘇元春等人的努力下,廣西邊疆地區經濟取得明顯的發展。如:光緒十五年(1889年),龍州關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2571兩白銀;光緒二十年(1894年),增長到153133兩白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進一步增長為164494兩白銀。在十二年間,龍州關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超過12倍。 [46] 

蘇元春歷史評價

蘇元春坐像 蘇元春坐像
中法戰爭後,張羅澄在《越南事平作》中認為鎮南關之戰,“是役以王方伯德榜為首功,次馮子材、蘇元春”。 [2] 
常曜宇等:“他如馮子才、雷正綰之耆勳宿將,蘇元春之熟悉洋仗,岑毓寶之文武兼資,婁雲慶之可以統湘軍,王孝祺之可以統淮軍,皆未可置之間地。” [11] 
光緒帝:“蘇元春忠勇性成,威望素著。” [12] 
張之洞:“諒山一戰,法兵至今不敢越廣西界一步。元春功甚大,何可殺也。” [22] 
高楠:“諒山戰勝,法人畏中國兵威,至今不敢越廣西界,此元春之功。” [22] 
聯魁:“元春身經百戰,屢受創傷,背上及左膝蓋,兩彈皆深陷骨裏。因閲操感寒,觸發舊傷,遂至不起。為將數十年,不事家人生產,薪俸所入,盡以分贍部曲。出關時行李蕭然,別無長物、身後無以為斂。僅餘親生一子蘇承賜,尚未彌歲,一切斂[殮]身之具,皆官為照料。” [28] 
洪棄生:“粵中大將馮子材,矍鑠橫矛軍中來,身率二子為死戰,後勁蘇(元春)王(德榜、孝祺)衝陳開。老臣健將爭奮袂,掃蕩佛軍如塵埃。軍鋒正利軍心鋭,廷臣許和事已哉。” [13] 
趙爾巽等《清史稿》:
  • 元春軀幹雄碩,不治生產,然輕財好士,能得人死力。嘗與法人接,獨持大體。 [9] 
  • (馬)盛治居邊十七年,元春倚如左右手。元春尚寬,而盛治濟以嚴,邊境賴以寧謐。 [9] 
  • 法越之役,克鎮南,復諒山,實為中西戰爭第一大捷。摧強敵,揚國光,子材等之功也。 [9] 
高樹:“越裳西附有強鄰,一戰諒山國憤伸。何事欲誅檀道濟,黃門抗疏救功臣。” [22] 
劉體仁:“蘇元春,湘軍舊將,所謂依草附木,因人成事者也。” [14] 
夏仁虎:“蘇于越南之役頗著聲威……。” [10]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隨筆》:“甲申中法之役,蘇元春偕馮子材、王德榜、王孝祺等大敗法軍於諒山,兵威大振,為我國對外光榮之一戰。……蘇固宿將,晚年暮氣已深,致墮休名。以情罪論,誅之亦不為過。而對外戰功,不可磨滅,寬典尚未為失出也。” [22] 
佚名貪官污吏傳》:“蘇元春,武職中之貪者也。” [17] 
蕭德浩、蔡中武:
  • 他是清光緒朝任廣西提督時間最長的一個人(長達20年之久),廣西邊防督辦的首任者。他開創了廣西邊防建設,開發邊境,鞏固邊防,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37] 
  • 過去,有的人撰文論述蘇元春在中法戰爭中是“孤軍當勁敵,允稱強將”,但也有人説他在關前隘大戰中,是膽小鬼,臨陣欲退。有的人説他在抗法鬥爭中立下戰功;卻有人説,這是冒功領賞。有人説他曾經堅決抗法,建設邊防,處理一些邊事時,能“持大體”,作出了貢獻,是一位愛國將領,卻也有人罵他實地求和,是賣國賊。也曾有人説他是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屠殺貴州苗民起義軍的劊子手,但也有人説他援越抗法,是一位民族英雄。總之,對蘇元春這樣的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尚是眾説紛紜,褒貶各有,莫衷一是。 [37] 
楊德燊:“蘇元春對內雖鎮壓過太平天國革命和張秀眉領導的苗族人民起義,但對外國的入侵,卻又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 [35] 

蘇元春軼事典故

《清史稿》《清史列傳》稱蘇元春“不治生產”,有輕財好士之名。但民國時成書的《貪官污吏傳》指斥他為“武職中之貪者也”。在廣西時,蘇元春大肆謀取鹽井鹽田之利,廣置田畝、房屋,剋扣軍餉,中飽私囊,又常以重金賄賂宮中和朝中諸權貴 [10]  ,以致兵匪合流,激起民變,蘇元春之後也因此得罪 [16]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他奉詔入朝,意圖效仿前輩結交文人墨客,以獲美名,於是上自朝廷、宮內,下至同鄉寅僚、世交親戚,均有饋贈,致使錢財耗盡,自給不足,被譏諷為“叫化孟嘗君 [15]  。到他被髮配新疆時,愈加窮困潦倒,以至於死後竟無餘財入殮 [6] 

蘇元春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蘇超齡
——
父親
蘇保德(?-1851)
字仁軒。廩膳生,曾任永安州團總,被太平軍殺死。
生母
黃氏
早逝。追封一品誥命夫人
繼母
梁氏
——
長兄
蘇元璋
——
妻妾
李氏
——
林氏
——
羅氏
——
王氏
在新疆與蘇元春生下蘇承賜。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9]  [18]  [34-35]  [36]  [44] 

蘇元春主要作品

蘇元春有詩一首:《新闢連城玉洞,為屯兵計,暇日宴遊於此,覽勝口占,不計工拙》 [19]  ;輓聯一首:《挽彭玉麟 [3] 

蘇元春後世紀念

蘇元春墓地

西南地區分佈諸多的蘇元春墓冢,傳説有48棺葬於廣西蒙山、鎮南關(友誼關),湖南芷江、辰溪,貴州遵義、鎮遠羊坪蘇家坡等地。 [32]  其中鎮遠蘇元春墓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羊坪鎮西南500米。墓依山勢而建,左有天然石壁,右有人工建的石壁,左右對稱,使之形成“八”字牆。墓前有三層踏垛的半圓形拜台。墓封堆呈圓錐形,封堆內墓穴1968年被盜一空。墓碑立於封堆之後,碑通高2.99米,碑身正中陰刻柳體楷書:“清故顯考蘇公諱元春號子熙老大人之墓”,左陰刻其子孫名字。右陰刻小字“堂弟元瑞現任貴州提督中華民國二年歲次癸丑三月吉日立”。1986年10月28日,鎮遠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保單位。 [30] 

蘇元春公館

蘇元春公館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城北40公里的施洞鎮。蘇元春隨席寶田入黔鎮壓苗民起義時駐施洞,遂修建此公館。公館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  鎮遠亦有蘇公館,今只餘部分建築。 [31] 

蘇元春相關遺址

蘇元春在廣西時修築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其設施分佈於今北海防城東興寧明、憑祥、龍州、大新靖西那坡等市縣沿邊地區,因其多以城牆相連,故有“南疆小長城”之譽。2006年,“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由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3]  [45] 
現代沿中越邊界廣西段遺留的古炮台和大小連城遺址、沿邊的舊軍路都是蘇元春在中法戰爭後開闢建立的。 [33] 

蘇元春文學形象

易聲伯《民族英雄蘇元春傳》 [39] 
江建文《南國屏藩蘇元春》 [38] 

蘇元春史料索引

清史列傳 [28]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 [9] 
參考資料
  • 1.    熊治祁 主編.中國近現代名人圖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04:11
  • 2.    徐培均 主編.中華愛國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05:420
  • 3.    詩文索引 清 蘇元春  .搜韻[引用日期2023-03-03]
  • 4.    《宣統政紀》卷7:(宣統元年正月二十七日)予故已革廣西提督蘇元春開復原官,生平戰功付史館立傳。
  • 5.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前後鎮邊凡十九年,閲時久,師律漸弛,兵與盜合而為一,蔓滋廣。朝命岑春煊督兩粵治之,御史周樹模劾元春演餉縱寇,敕春煊按覆。春煊謂不斬元春無以嚴戎備,詔奪職逮訊。初,湘軍舊制,軍餉月資衣食外,餘存主將所備緩急,歲餘乃給之,名曰“存餉”。元春蒞邊,凡所設施,不足,移十二萬濟之。刑部擬以斬監候,獄急,元春請以應領公款十六萬備抵償。於是部再疏其狀,謂其父死難,例得減,詔戍新疆。
  • 6.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既入獄,年已六十矣,無子,幕士董左右之。法總統聞其狀,急電公使端貴等謀緩頰。喜,具以告,元春曰:“法,吾仇也。死則死耳,藉仇以乞生,是重辱也!君為我謝之。”居戍四年,御史李灼華疏其冤,事下張人駿,廉得實,請釋歸,而已卒於迪化。貧無斂,新疆布政使王樹棻為治其喪。宣統改元,復官,子承賜,戍所生。
  • 7.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594:(光緒三十四年七月)丙申(十三日),諭內閣:張人駿奏,請將已革提督蘇元春量予恩施,保全末路等語。蘇元春著加恩准其釋回。
  • 8.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565:(光緒三十二年十月二日)甘肅新疆巡撫聯魁奏:新省原有續備步隊五營,及左右翼馬隊六旗,挑選裁併,改練新軍。步隊三營為一標,馬隊兩營、炮隊一營為一標,共為混成協。暫名新疆陸軍,請飭立案。下陸軍部議。又奏:請委蘇元春等為教練處參議官。得旨:蘇元春獲咎甚重,該撫率行署委。著不準行。
  • 9.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九·列傳二百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3]
  • 10.    《舊京瑣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03]
  • 11.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 3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03]
  • 12.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四百四十八 光緒二十五年 七月 二十五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3-03]
  • 13.    寄鶴齋詩選(附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03]
  • 14.    《異辭錄·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3]
  • 15.    《異辭錄》卷3:蘇元春,湘軍舊將,所謂依草附木,因人成事者也。當時帥節握於文人之手,曾、胡、李、左皆以科第中人躬親師旅,武功多有可觀。於是武人好文,寢成風氣。豫軍之張勤果,淮軍之吳武壯,結交詞人墨客,頗受虛譽而能得溢美之辭。湘軍之鮑忠壯,英雄末路,李文忠公函稿言其欲為總督,皆是類也。元春行輩較後,模仿前輩,不遺餘力。光緒乙亥入朝,京朝宮中,鄉寅世戚,均有贈貽。揮金如土,至於不能自給,時人稱為“叫化孟嘗君”。元春已奉淮徐練兵之命,未幾,與法人交涉失利,言路糾參,遂敗。
  • 16.    《貪官污吏傳》(不分卷):蘇元春,武職中之貪者也。為廣西提督時,恆孳孳於滇之鹽井、粵之鹽田、湘桂之田畝房屋,若軍事如何,有所不暇計者。迨光緒壬寅、辛卯間,廣西之亂作,而元春乃不免於罪。初,駐於龍州之軍凡二十五營,營各五百,統計萬二千五百人,歲糜餉五千餘萬金,以邊防重要,清廷亦不之惜也。迨元春至,遂以缺額克餉,為自飽私囊計。飢軍乏食,有脱巾狂噪勢甚洶洶者。元春無以應之,則潛令恃打單而生活,而廣西益以多盜聞。盜之起也,始猶明火執仗,繼則白晝橫行,其穿軍衣者不可勝數。匪黨知其治軍無狀,於是以饑荒為藉口,而亂亦從此興矣。雖然,發難之初,亦僅零星小股,非有金田洪、楊之胸懷大志者也。設握兵之臣迅撲滅之,亦甚易易。惟元春以克餉之故,不得不縱兵;以縱兵之故,不得不庇匪,遂使禍作於邊軍。毒流於全省,兵匪既無所分,剿撫兩難得力。周樹模聞而劾之,清廷令岑春煊嚴查,廉得其實,始革元春職。旋又械至京師,欲誅之,法人為之請求,乃處禁錮。
  • 17.    《貪官污吏傳》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03]
  • 18.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229:(光緒十二年六月十二日)以捐助育嬰經費,予廣西提督蘇元春之母一品命婦黃氏等建坊。
  • 19.    崇左市老幹部詩詞學會 編;譚先進 主編.詩賦崇左: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08:59
  • 20.    熊克武 主編.台江風物誌:四川美術出版社,2018-04:11
  • 21.    莫文軍 主編.廣西少數民族人物誌: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10:26
  • 22.    徐凌霄,徐一士 著.凌霄一士隨筆 2: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07:596
  • 23.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蘇元春,字子熙,廣西永安人。父德保,以廩生治鄉團,禦寇被害,州人建祠祀之。元春誓復仇,從湘軍。
  • 24.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同治初,隨席寶田援贛、皖、粵,累功至參將,假歸。六年,領中軍徵黔苗,破荊竹園,賜號健勇巴圖魯。連克要隘,更號鋭勇。八年,統右路軍,值思州苗犯鎮遠,復擊卻之,進復清江,擢總兵。黃飄之役,黃潤昌戰死,元春馳救,亦敗退,幹吏議。克施秉,復故官。九年,攻施洞,拔九股河,又改法什尚阿勇號。薄台拱,苗遁走,晉提督。明年,復丹江、凱里,軍威益振,賞黃馬褂。以次下黃飄、白堡,驛道始通。逾歲,循清水而南,所至輒靡,惟烏鴉坡猶負固。復自東南破張秀眉砦。殘苗將北走,黔軍遏之河干。元春麾軍馳之,截寇為二,斬數千級,降三萬餘人,苗砦悉平。元春留頓其地,撫降眾。論功,予雲騎尉。全黔底定,賜頭品秩。光緒初,平六硐及江華瑤,被賞賚。
  • 25.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十年,和議中變,法人大舉攻桂軍。潘鼎新薦其才,詔署提督。遂率毅新軍駐谷松,取陸岸,鏖戰五晝夜。上嘉其勇,命佐鼎新軍,再予騎都尉。規紙作社,敵緣江築壘,夜將半,師設伏誘之,其左樹木幽深,元春隱兵其中,敵至,於是夾擊,大破虜。既而法人犯谷松,師連戰失利。敵毀鎮南關,元春出隴窯御之,不克,退幕府。當是時,自南寧至桂林,居民大震。鼎新罷免,遂命主廣西軍事。十一年,法人寇西路,元春趨艽封截之,乃引去。俄攻關前隘,失三壘,元春亟馳救。詰朝,助子材扼中路,大捷,語具子材傳。長驅文淵,元春踵至,詗知敵據驅驢墟,乘其未整列逐之,敵奪門走,進扼觀音橋,而停戰詔下,諸軍分頓關內,元春駐憑祥,居中調度。和議成,授提督,晉三等輕車都尉,又改額爾德蒙額勇號。
  • 26.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還龍州,其南曰連城,號天險,建行台其上,暇輒取健兒練校之,授以兵法。西四十里即關,崇山相崟,一道中達。元春相形勝,築炮台百三十所,囑統將馬盛治鎮之。鑿險徑,闢市場,民、僮懽忭。復自關外達龍州,創建鐵路百餘裏,增兵勇,設製造局,屹然為西南重鎮。加太子少保,晉二等輕車都尉。
  • 27.    《清史稿》卷459《蘇元春傳》:二十五年,入覲,命赴廣州灣劃界。
  • 28.    龍鳴,景東昇 主編.廣州灣史料彙編 第1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12:153-155
  • 29.    楊選民 著.法國工程師: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09:88
  • 30.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誌辦公室 編.黔東南風物誌 下:雲南美術出版社,2010-09:584
  • 31.    政協貴州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貴州旅遊文史系列叢書》編委會 編.潕陽仙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05:142
  • 32.    陶鍾麟.鎮遠文史資料 第6輯 文物古蹟專輯:鎮遠縣文史資料委員會,1996-03:108
  • 33.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編.連城要塞遺址(本詞條參考內容引自《蘇元春的國防思想及實踐》):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325
  • 3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荔浦縣委員會文史辦.荔浦文史 第6輯:政協荔浦縣委員會文史辦,1992-10:110
  • 3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鎮遠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鎮遠文史資料 第2輯(本詞條參考內容取自楊德燊《清將蘇元春事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鎮遠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88-93
  • 36.    莫乃羣 主編.廣西曆史人物傳 第5輯:廣西地方史志研究組,1984:186
  • 37.    蕭德浩,蔡中武 著.蘇元春評傳: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1-2
  • 38.    江建文 著.南國屏藩蘇元春.南寧:接力出版社,1994-12:1
  • 39.    易聲伯 著.民族英雄蘇元春傳:廣西省政府編譯委員會,1940-05:1
  • 40.    閔傑 編著.晚清七百名人圖鑑: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10:477
  • 41.    莫文軍主編. 廣西少數民族人物誌[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1998.10.第26頁
  • 42.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編. 連城要塞遺址[M]. 南寧: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12.第325頁
  • 43.    苑書義,潘振平 主編.清代人物傳稿 下編 第四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76-80
  • 44.    李鶴羣.從反賊到重臣——蘇元春經略廣西邊防始末[J].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9(03):32-35.
  • 45.    餘益中 主編.廣西民族傳統文化概觀: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12:29
  • 46.    王曉軍,張惠鮮,杜向武.蘇元春與近代廣西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研究[J].廣西地方誌,2014(01):43-4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