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鹽田

(蒸發法制取鹽的場地)

鎖定
鹽田指的是蒸發法製取的場地,起源於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是指海鹽製取,在內陸也有鹽田。
中文名
鹽田
起    源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釋    義
是蒸發法制取鹽的場地

鹽田製鹽介紹

鹽田 鹽田
傳説,炎帝時就教化民眾“煮海為鹽”;後來,福建考古發掘出土多件煮鹽工具,證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利用海水煮鹽;至明朝永樂年(1403-1424年),有文字記載我國開始廢鍋灶、建鹽田,改蒸煮為日曬,使得製鹽工藝不斷向前發展
將曬好的鹽收入竹筐 將曬好的鹽收入竹筐

鹽田製鹽原理

鹽田 鹽田 [1]
海水製鹽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太陽能蒸發法(亦稱鹽田法)、電滲析法和冷凍法。
太陽能蒸發法是很古老的製鹽方法,也是仍沿用的普遍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岸邊修建多像稻田一樣的池子,用來曬鹽。製鹽的過程包括納潮,制滷、結晶、採鹽、貯運等步驟。納潮,就是把含鹽量高的海水積存於修好的鹽田中。制滷就是讓海水的濃度逐漸加大,當水分蒸發到鹽田中時,這時的鹽水就是滷水,俗稱“泡淹”母液。這種鹽水要及時轉移到下一個池子--結晶池中。滷水在結晶池中繼續蒸,食鹽就會漸漸地沉積在池底,形成結晶,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集了。鹽田製鹽受環境影響很大,海水的鹽度、地理位置、降雨量、蒸發量等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鹽的產量。這種方法佔用的土地和人力資源也比較大,需要加以改進。

鹽田製鹽工序

曬鹽泥 曬鹽泥 [2]
第一步耙曬鹽泥:鹽泥其實就是普通的泥土,在大潮過後,鹽工們用鈀子鈀海水浸過的沙土,在烈日下暴曬。等沙土上有白色的小顆粒出現,鹽工們將沙土放到過濾池上面,再用海水衝,衝出來的就是滷水。用來過濾海水、存積鹽分,長期下來,泥土中自然包含了相當高的鹽分,所以稱為鹽泥。鹽泥是反覆使用的。如果下午的潮水淹不到這裏,接下來的三天,這塊鹽田還要繼續翻曬。直到鹽田中的鹽泥曬乾了,第二道工序才能開始:將曬乾的鹽泥放在過濾池裏,下面墊上稻草、竹蓆來過濾鹽水。鹽泥被拋進池子裏,下面還要澆些海水,人進鹽池,用腳密密實實地踩踏,鹽分含量重的滷水就從鹽池底部滲到側下方的滷水池。”
古鹽田留下的千年鹽槽 古鹽田留下的千年鹽槽 [3]
鹽工們大多熟悉天象,能夠推算潮汐,利用潮汐來幫忙製鹽。鹽池的水在潮汐的作用下被灌滿,鹽工要準確地測量滷水中的鹽分含量。測滷水中鹽分含量有一種特別簡單的辦法。在鹽池旁的灌木中折下一段兩寸長的小樹條,剝去外皮放在滷水中,樹枝就會飄浮在水上,這説明滷水中的鹽分已經很濃。相反,假如滷水中的鹽分不夠,小樹條就會下沉一直沉到夠鹽分的深度。這種能檢驗鹽分濃度的小樹條是一種叫做“黃魚茨”的樹,有鹽田的地方才有,相當神奇。
在炎炎的烈日下。暴曬一中午。下午就可以來收鹽了。收鹽時。用的是自制的木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