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祖大壽

(明末清初名將)

鎖定
祖大壽(1579年—1656年),本名天壽,字復宇,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明末清初名將,副總兵祖承訓之子,吳三桂之舅。 [18]  [28-29] 
祖大壽子承父業,從軍多年,於明天啓元年(1621年)累遷廣寧巡撫王化貞中軍遊擊。次年,廣寧衞後金攻破,祖大壽逃至覺華島。其後,督師孫承宗令其修築寧遠,在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兩次佐守寧遠的戰事中立功。崇禎元年(1628年),袁崇煥督師遼東,擢其為前鋒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駐錦州。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汗皇太極入塞攻明,直逼北京,祖大壽隨袁崇煥入衞。袁崇煥下獄後,他在驚懼之下一度出關,孫承宗派人將其召回。次年取得遵永大捷,收復灤州遵化永平遷安四城。崇禎四年(1631年),督兵修築大淩河城,皇太極率兵圍困,祖大壽在援兵潰敗、城內糧竭的情況下不得已投降後金,旋即迴歸明朝。松錦大戰中,他堅守錦州兩年之久,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再次力屈降清。清廷仍任命他為總兵,隸漢軍正黃旗,但未予兵權。清順治元年(1644年),祖大壽從多爾袞入關,順治十三年(1656年)去世,贈鎮國將軍 [14]  [30]  [37] 
祖大壽一生戎馬倥傯,波瀾壯闊,其所指揮的關寧軍堅守關寧錦防線,抵抗後金(清)多年,他兩次投降(尤其是大淩河之降)都為後金(清)輸送大批將領,在明清易代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4] 
全    名
祖大壽
復宇
封    號
鎮國將軍(追贈)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
出生日期
1579年 [18] 
逝世日期
1656年5月8日 [27] 
逝世地
北京
安葬地
遼寧興城
主要成就
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中立功
取得遵永大捷
最高官職
提督軍務、鎮守遼東等處地方總兵官、掛徵遼前鋒將軍印總兵官、少傅、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明);漢軍正黃旗總兵官(清)
本    名
祖天壽
旗    籍
漢軍正黃旗

祖大壽人物生平

祖大壽早年經歷

據祖氏家譜記載,祖大壽的遠祖是晉朝鎮西將軍祖逖,其少子定居滁州,世代繁衍。 [1]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下滁州,滁州祖氏家族的祖世榮參軍投效,後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被派到遼東,又調回滁州,其子祖忠在朱棣登基後獲授定遼中衞正百户世職。宣德五年(1430年),明廷在遼西設寧遠衞,祖家又徙居於此。後裔祖承訓李成梁東征西伐,不斷得到提拔,出任遼東副總兵。 [15]  [18]  [27]  祖承訓之子祖大壽自少年時代就隨父征戰,在萬曆朝鮮戰爭期間曾來過朝鮮抗擊日本。 [23]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祖承訓以年老告退,作為長子的祖大壽襲職,任寧遠衞指揮僉事。 [18]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時任寧前道中軍的祖大壽受到遼東巡按熊廷弼的推薦,升任懿路備禦。 [2] 
萬曆四十年(1612年),祖大壽為寧遠中右所(沙後所)遊擊。十一月,蒙古朵顏部的蟒金兒入侵其下轄的曹莊,掠奪人口牲畜,220餘名明軍陣亡。祖大壽其時正在打獵,疏於防備,兵部擬按臨陣先退律斬首。兩年半後,明神宗下旨祖大壽監候處決。 [18]  [19-20] 

祖大壽初抗後金

後來祖大壽獲得釋放,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初犯遼東後被楊鎬調去防守清河撫順一帶。 [21]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祖大壽任靖夷營遊擊,在遼東經略熊廷弼的領導下抵禦後金。六月,後金騷擾白官人屯,祖大壽雖與之力戰,但因“提撕不嚴”而被熊廷弼捆打四十軍棍,後在遼東巡按陳王庭參奏下被革職,戴罪上任,駐防渾河南岸。不過這並非熊廷弼的本意,他認為祖大壽無罪,懲罰他只是為了堵住言官的嘴。八月,祖大壽聽説後金來犯,在渾河以北的灰山地方與後金軍交戰,將其擊退。十月,熊廷弼離任前表彰諸將,其中稱祖大壽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斬獲後金軍首級三十餘顆,請求復職。 [3-4] 
天啓元年(1621年)三月,遼、沈失陷,祖天壽倖免於難,逃到遼西。 [5]  九月,升任參將,代替因病免職的尤世祿,管遼東巡撫王化貞標下中軍事 [6]  ,與孫得功等都受到王化貞寵信。 [7] 
天啓二年(1622年)正月,後金進攻遼西廣寧(今遼寧北鎮),祖大壽與孫得功被王化貞派去救援西平堡,在平陽橋遭遇後金軍後,已充當後金內應的孫得功潰逃,導致明軍大敗,祖大壽率殘兵六七百人(一説八百多人 [39]  )逃到自家有產業的覺華島。當時他的外甥白臂在給寧遠邊外的蒙古拱兔部落做事,祖大壽打算去投奔拱兔。 [8-9]  監軍御史方震孺擔心他投降後金並引其攻山海關,於三月赴覺華島,通過祖大壽的女婿吳良輔來招撫。祖大壽聞訊痛哭,表示歸順,將自己的妻兒兄弟及一千五百名難民送到山海關,但自己仍留在覺華島。王在晉上任遼東經略後,繼續通過與祖大壽有交情的閻鳴泰招安祖大壽,並部署祖大壽與水師參將金冠守覺華島。 [9]  [10] 

祖大壽駐守寧遠

天啓三年(1623年)夏,督師輔臣孫承宗命祖大壽率覺華島兵七百人至寧遠,招徠遼人當兵,作為遊兵。其後孫承宗決意築寧遠城,令祖大壽負責。 [11]  起初祖大壽以為朝廷必不久守寧遠,所築城牆裏口尺寸嚴重縮小,孫承宗發現後製定了關外建城程式,得以在翌年三月建成寧遠堅城。 [40]  祖大壽駐守寧遠期間,孫承宗曾令其出塞招撫蒙古諸部,祖大壽卻不聽軍令,沒有離開寧遠,孫承宗便要斬了他,賴寧前道袁崇煥求情才免於一死,從此祖大壽對袁崇煥感恩戴德。 [12-13] 
天啓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時任修武營參將的祖大壽在袁崇煥指揮下參與保衞寧遠。 [41]  他判斷明軍難以與後金軍野戰,遂堅持“塞門死守之議”,得到何可綱為首的大部分將領的贊同,也被袁崇煥採納。其後,他負責防守寧遠南面,為明軍取得寧遠大捷立下汗馬功勞。四月,他因功升任寧遠副總兵(副將),賞銀十五兩。 [42-43] 
天啓七年(1627年)五月,後金汗皇太極率軍攻錦州,袁崇煥派他與尤世祿率四千精兵隨滿桂從寧遠救援錦州,途中遭遇大隊後金軍而撤回寧遠。 [44-45]  其後又隨滿桂在寧遠城外與後金激戰,最終將其擊退,是為寧錦大捷 [46]  八月,祖大壽因功加升一級,賞銀三十兩。 [47]  十二月,升任寧遠總兵官,仍管副將事。 [48] 
崇禎元年(1628年)正月,皇太極派俘虜銀住(曾為祖大壽部下)帶着書信前往寧遠,商議派遣使者弔唁明熹宗之喪,並且恭賀新君崇禎帝登基。 [49]  祖大壽不答覆,將此信上交明廷。 [50]  五月底,他出動九千人協助遼東巡撫畢自肅重建錦州城 [167]  六月初七日,他與朱梅相換,由寧遠總兵官調任前鋒總兵官,掛徵虜前將軍印,鎮守關寧錦防線最前沿的錦州。 [51-52]  八月,他發兵出塞,在遼陽西側的黃泥窪交戰,斬118級。此時薊遼督師袁崇煥剛復出上任,將因病辭職的寧遠總兵官朱梅所轄的官兵歸併於祖大壽麾下,讓祖大壽充當抵禦後金、收復遼東的先鋒。 [52]  [168]  九月,崇禎帝加祖大壽都督同知銜,掛徵遼前鋒將軍印。 [53] 

祖大壽回援關內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軍從薊州邊外入塞,史稱己巳之變。袁崇煥聞訊,即率祖大壽馳援。祖大壽建議直奔薊州,以護北京,袁崇煥聽從。 [54]  十一月二十日,祖大壽隨袁崇煥在北京廣渠門外與後金交戰,將其擊退。 [31]  十一月二十四日和十二月初一日,祖大壽偕袁崇煥兩次應召進宮,其中在第二次召見時突發袁崇煥被捕的事態,在場的祖大壽表現出明顯的恐懼之狀,輔臣成基命看到後,勸崇禎帝收回成命,崇禎帝不聽。 [32]  祖大壽回營三天,就與何可綱率一萬五千名關寧軍東奔,聲稱自己是出關打束不的(蘇布地),實際上是奔向關外大營。十二月十一日,祖大壽抵山海關,遇到新任督師孫承宗所遣總兵馬世龍帶着聖旨和尚方劍勸他返回,祖大壽説:“奸臣用事,陷害忠良,我軍力戰殺賊,而功歸於滿桂,且不給軍糧,故軍心憤怨,不得已還來。今若赦袁爺(袁崇煥)、斬奸臣以慰軍心,且給每名銀五兩,則當還入京師討賊。”繼續出關奔向錦州本營。十二月十五日,剛抵達山海關的孫承宗就派守備孫良繼續招諭祖大壽。祖大壽又收到袁崇煥在獄中要他“勤王贖罪”的手書,再加上馬世龍招撫了部分關寧將領,使祖大壽變得孤立,又經其妻(一説為母)的勸告,他終於接旨,聽從調遣。十二月十八日,祖大壽抵達錦州,約定二十四日領兵西援。 [33]  [34-35] 
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初四日,祖大壽率軍進入山海關,孫承宗盛情迎接,行誓師禮。 [36]  [57]  適逢後金軍攻克永平,祖大壽仍駐山海關,派兵守住昌黎撫寧。正月十八日,後金派明朝叛徒攜帶三封書信至祖大壽營中,要求講和,祖大壽向孫承宗通報後,斬使焚書。接着,祖大壽麾下將領孟道、祖可法黃惟正又在孛羅嶺與後金軍激戰,將其擊退,關寧軍由此重獲關內軍民信任。崇禎帝聽説後,發內帑銀二萬兩犒師,褒獎祖大壽,升他為太子太保,孫承宗取崇禎帝獎諭中的“壯烈忠肝”四字,寫下來做成金匾,掛在祖大壽廳事之上。其後孫承宗令祖大壽救援灤州,但灤州為叛徒所獻,不久遷安也投降後金。 [57]  加上皇太極剛入塞時就佔領的遵化,關內有四城為後金所據,與祖大壽對峙。皇太極聽説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就命令軍隊去抓人,得到祖大壽的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住宅,並派兵監視,並派他的家人帶着書信去探訪祖大壽。 [55]  但沒得到回信。二月,皇太極出塞,留貝勒阿巴泰等駐守關內四城。三月下旬,阿巴泰派祖大壽的族叔致書詢問其意向,但同樣沒有回信。 [56] 
在準備完畢後,孫承宗於崇禎三年(1630年)五月命令祖大壽出兵收復四城。五月初四日,祖大壽舉行誓師禮,初六日晨從撫寧出師,十一日與總理關寧總兵馬世龍、延綏總兵吳自勉、三屯總兵楊肇基、寧夏總兵尤世祿、固原總兵楊麒、臨洮總兵王承恩會師於灤州城下,翌日黎明,包括祖大壽所率的漢夷官兵二萬人在內的十多萬明軍開始攻城,祖大壽負責東北,以大炮轟塌城牆。經過一天激戰,明軍獲勝,突然下起大雨,後金軍在晚上冒雨逃走,中了明軍埋伏,損失慘重。此役關寧軍傷亡不小,但戰果也最多,斬後金軍首級753顆。駐守永平的阿敏聽説明軍收復灤州,倉皇棄永平、遷安二城逃走,祖大壽與馬世龍奉孫承宗之命,追擊後金,各斬99級。此外被張鳳翼等攻擊的佔據遵化的後金軍也棄城逃走,孫承宗於五月十六日令祖大壽發兵出塞追擊,在紅螺山一帶斬18級。至此,四城全部收復,是為遵永大捷 [58-59]  在主客易位(明軍攻、後金守)的情況下,“實賴祖帥提兵直上,軍聲已振於排山,繇[由]是諸將賈勇爭先,勝勢遂同於破竹,追奔逐北,草木皆兵,復永(平)恢遷(安),金湯如舊,真是論功獨罪,名將無雙”,被定為有功諸將之首。 [22]  七月,崇禎帝加祖大壽少傅銜,以提督體統行事,恩准其一子為錦衣衞指揮同知。 [60]  因為束不的等蒙古酋長充當後金嚮導,所以孫承宗命祖大壽等出兵討伐,祖大壽自冷口出塞二百五十里,在駱駝山一帶襲擊蒙古,斬獲頗多。 [61-62]  同年十二月考選軍政,崇禎帝以祖大壽“素著勞勳,正資防剿”為由,讓他留任遼東前鋒總兵官,不準辭職。 [63] 

祖大壽大凌降金

主詞條:大淩河之戰
崇禎四年(1631年)二月,祖大壽離開永平,出山海關,回到錦州任所。 [64]  當時,明廷按照兵部尚書梁廷棟的建議,命祖大壽恢復廣寧右屯衞,以為進取恢復之計,而留其部將兼妹夫吳襄率六千人仍駐永平一帶。三月底,遼東巡撫丘禾嘉同祖大壽和寧前道陳新甲商議後,決定先恢復離後金更遠的大淩河城,得到孫承宗贊成,於四月初六日上奏,四月二十六日得旨批准。五月初六日,孫承宗將旨意傳給丘禾嘉。七月二十日,松錦燒造磚塊完畢,隨即祖大壽率兵四千人前往大淩河,發班軍一萬四千人築城,用秦翼明所率石柱土兵一萬人保護。當時,梁廷棟已去職,新任兵部尚書熊明遇反對築大淩河城,崇禎帝在其建議下決定暫停大淩河工程。八月初二日,孫承宗接到兵部傳令暫停修大淩河城、將班軍撤到薊州修城的諮文,遂讓祖大壽安排撤軍,先撤走了石柱土兵。 [65] 
位於興城薊遼督師府內的祖大壽雕像 位於興城薊遼督師府內的祖大壽雕像
皇太極聽説祖大壽修築大淩河城的消息後,於七月二十一日領兵出征 [66]  ,八月初六日抵達大淩河城南,聽説“修築大淩河城已經半月,城牆已完,雉堞完其半,有總兵祖大壽及副將八員,參、遊約二十員,馬兵七千,步兵七千,伕役商賈約萬餘人在焉”,於是在當夜開始圍城。 [67]  後金軍陸續拔掉大淩河城周圍台堡,並與錦州來的明軍援兵交戰,使其無法入援。在此期間,皇太極於八月十四日致書祖大壽,表示願意講和 [68]  ,一個月後再次勸降,約定“休慼與共,富貴同享”,祖大壽都沒答應。 [69]  九月十九日,皇太極讓人偽裝錦州援兵至,自己則埋伏于山內,祖大壽中計,率兵出城,被費揚武葉臣等擊敗,皇太極所率伏兵趕來,明軍趕緊撤回,後金斬17人,俘1人,從此祖大壽緊閉城門,不再出戰。 [70]  而孫承宗也調來在關內永平的吳襄及山海總兵宋偉救大淩河城,九月二十七日在大淩河城外十五里的長山遭遇後金軍,明軍大敗,監軍張春等被俘。祖大壽則害怕又中計,沒有出援。 [71-72]  十月初七日,皇太極命俘虜薑桂帶着明朝被俘將官寫給祖大壽、何可綱、張存仁三將的招降書前往大淩河城告知三萬援兵兵敗的消息並勸降,祖大壽率眾官出城見面,表示:“爾不必再來,我寧死於此城,不降也!”遂將薑桂遣還。 [73]  皇太極聽説祖大壽等是因為害怕殺降才拒絕出降,便在十月初九日親自致書祖大壽等,宣佈了後金對漢人的恩養政策,解釋説:“過去殺遼民確有其事,我深為懊悔,我們早就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因此也受到了嚴懲,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見。” [74]  但祖大壽等還是不信。此時錦州已“糧絕薪盡”,一些修城伕役和商賈以及羸弱的軍士甚至被殺來吃掉。祖大壽派人出城偵察,發現被後金包圍得水泄不通,難以突圍,便動了投降的念頭。 [75] 
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十四日,皇太極又派俘虜姜新去勸降。祖大壽率眾官出城相見,並派出一名叫韓棟的將領到金營中談判。韓棟回去後報告後金軍的情況,使祖大壽確信沒有突圍的可能性。 [75]  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壽最後下了決心,讓義子祖澤潤從城上通過射箭來送信,邀請曾為同僚的後金將領石廷柱進城商議降金事宜。 [76]  翌日,皇太極就派石廷柱偕達海庫爾纏、覺羅龍什、寧完我、薑桂等前往錦州城下,祖大壽派韓棟邀請石廷柱過壕相談,達海等以未獲授權為由拒絕,祖大壽便送出祖可法到金營為質,石廷柱這才過壕與祖大壽見面。祖大壽稱如果後金軍還要繼續前進,就打下錦州,讓他與妻兒團聚,隨後又派祖可法、張存仁、韓棟到後金大營,重申取錦州的建議。皇太極則回覆後金軍已疲憊,難以前進,取錦州應由祖大壽來做,前提是祖大壽要出城投降。 [77]  祖大壽在第二天派施大勇向皇太極提議他親自率兵假裝逃回錦州。 [78]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壽殺了拒絕投降的副總兵何可綱,在派人與皇太極和諸貝勒對天盟誓後,皇太極派庫爾纏、龍什向祖大壽問取錦州之策,祖大壽要求與皇太極面談,於是在當晚進入金營,與諸貝勒和皇太極一一行過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見禮,然後與皇太極一起進入御營,坐在皇太極左邊。皇太極為他舉行宴會,以金盃酌酒,親賜祖大壽,又賞給御服黑狐帽、貂裘及金玲瓏鞓帶、緞靴、雕鞍白馬,並同意讓祖大壽取錦州。 [79] 

祖大壽逃歸錦州

祖大壽見皇太極的第二天,就同嶽託等去錦州,因大霧而未成,錦州明軍出擊,反被擊敗。 [80]  十一月初一日,皇太極迎祖大壽於五裏外,繼續派他到錦州充當內應,約定發炮為號,第一聲炮響代表他順利入城,三四天後的第二聲炮響代表內應工作已做好,皇太極可以接收錦州。 [81]  當晚,祖大壽偕部將施大勇、祖澤遠、祖克勇等27人逃回錦州。太監李明臣、高起潛及遼東巡撫丘禾嘉報告稱他們在十月二十九日組織的突襲行動才給了祖大壽出逃的機會,但祖大壽則如實報告是將祖澤潤作為人質後才得以“用計賺奴,圖身出圍”,並請罪辭職。崇禎帝讚賞祖大壽“忠智脱圍”“忠略可嘉”,不批准他辭職。 [82-83]  儘管如此,祖大壽不能不承擔大淩河之敗的責任,仍被削去少傅頭銜,由左都督降為都督同知,繼續出任遼東前鋒總兵,駐守錦州(後恢復左都督軍銜,並累升太子太師 [141]  )。 [84] 
祖大壽進入錦州當天,皇太極聽到了第一聲炮響,但之後就再也沒聽到第二聲炮響。 [159]  隨後,祖大壽秘密派人給降將傳話,又給皇太極帶去密信,稱自己心腹甚少,客兵甚多,防備甚嚴,事機漸露,因此無法獻城,只能等來年再尋機會,並拜託皇太極照顧好他的子侄。 [85-86]  皇太極於十一月初九日回覆其“徐為圖之,尚須勉力”,自己則先行撤軍,最後保證“將軍子弟,我自愛養,不必憂慮”。 [87]  閏十一月二十四日,皇太極又寫信要求祖大壽“將彼處險易明白修書,速遣妥員來報我等。我厲兵秣馬,但候將軍之消息。勿為此處之子弟及眾官兵憂慮,盡我窮國之力養贍之。我等既同舟共濟,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倘蒙天眷而事成,則以將軍為王,賜以權柄,當是自然。將軍驟遭災難,力所不支,難保自身,則請將軍遣人約期,當遣人往迎”。 [88] 
崇禎六年(1633年),祖大壽和皇太極沒有任何往來的記錄,後金也沒有兵臨錦州。後金羣臣雖然看出祖大壽有疑心,但仍將他視為皇太極安插在明朝的棋子,只不過有難言苦衷導致他暫時無法發揮內應作用,預計將來攻山海關時還需要得到他配合。祖可法還説“祖總兵在錦州,京裏屢調,數次不去”。 [89-90]  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侵擾宣大之際,還聽説崇禎帝三次調祖大壽入衞,但祖大壽都不應,直到逮捕其妻兒,祖大壽才被迫應召,對崇禎帝極為不滿,甚至斷言皇太極將得天下。 [91]  不過,明朝方面則記載朝臣請求調祖大壽援宣大,崇禎帝擔心錦州為後金襲擊,屢次指示祖大壽“不得輕動”。 [92] 

祖大壽與清為敵

祖大壽自大淩河逃歸後,一直效忠明朝,與後金(1636年後改國號大清)屢次發生小規模衝突,並在丙子之變時入關應援。 [147]  不過,據説祖大壽擔心自己在瀋陽的家人,所以避免與清軍交戰。 [123]  其後皇太極親征朝鮮(丙子之役),祖大壽在瀋陽的義子秘密報信説可以乘虛來搗,據説祖大壽“鋭意進兵”,但諸將“畏怯,議論不一”,因此其軍隊渡過三岔河(遼河下游)虛晃一槍後就撤回。 [124]  而皇太極仍相信祖大壽是自己人,在崇禎十年(1637年)親征朝鮮歸來後還寫信給祖大壽,告知清軍已攻破朝鮮與皮島,並詢問西征明朝的大計。 [93]  不過祖大壽沒有迴應。 [16]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戊寅之變),崇禎帝再召祖大壽入援。 [94]  祖大壽先以防備清軍為由推脱,後在催促之下才應召入援。十一月初一日,行至中後所(今遼寧綏中),遭遇在寧錦一帶策應攻明大軍的清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所率清軍,祖大壽入駐中後所城中,派兵到城西襲擊多鐸,殺九人(一説清軍五百人折損過半)。 [95-96]  此次襲擊對清朝震動很大,清人至此確信祖大壽已是敵人,無不懷報復之心。 [97]  正在巡邊的皇太極接到戰報後,於十一月初九日親統大軍至中後所,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淩河一別後已過數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面。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如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儘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如果不想親自來,可以讓心腹前來,應該知道我的內心想法。” [98]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讓他帶信給祖大壽,表示:“我在大淩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説我看錯了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只是為了免於被嘲笑看錯人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淩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至於是否共事,都聽將軍説了算,我決不勉強。這都是我發自內心的話,我不會説謊,而且我在夢中都想和將軍相見,不知道將軍是否願意一見?請將軍想一想桃園結義的故事,馬上回答。” [99]  祖大壽卻始終沒有露面。 [16]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春,祖大壽在山東、北直隸一帶抗擊清軍 [100]  ,不過“未奏膚功”。 [103]  而皇太極則於二月進攻松山,並在三月十五日致書於錦州城內的祖大壽之妻,説祖大壽有四點得罪明廷(己巳之變時東奔、大淩河投降、戊寅之變時違命逗留、入援時未與清軍力戰),難以保全,讓她開導祖大壽降清。 [101]  三月二十日,祖大壽回到關外寧遠,派松山副將楊震、祖克勇與錦州副將徐昌永、杏山遊擊李得維等率一支約六七百人的部隊從長城外前往錦州。三月二十三日,在烏欣口地方被清將阿爾薩蘭等擊敗,楊震等被擒。接着皇太極親攻錦州的明軍山寨,殺徐昌永,俘祖克勇。 [97]  [102]  不久清軍撤回,祖大壽回到錦州駐守。 [16] 

祖大壽再次降清

主詞條:松錦之戰
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修義州城(今遼寧義縣),企圖以此為據點長期圍困錦州,使其不得耕種。 [104]  五月,皇太極到義州視察,杏山的蒙古人蘇班岱等請求歸降,皇太極命濟爾哈朗等率軍一千五百人前去迎接。祖大壽得知清軍人少,命令遊擊戴明與松山總兵吳三桂、杏山總兵劉肇基合兵七千人出擊,在杏山城西交戰,明清雙方均宣稱自己獲勝。 [105]  [137]  七月,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帶兵圍困錦州,並致書祖澤遠,罵其忘恩負義,要求其勸父(實為堂伯)祖大壽歸順清朝。 [110]  十二月,薊遼總督洪承疇主張從關外三鎮(祖大壽、吳三桂、劉肇基)麾下挑選精兵30000人(馬兵10000、步兵20000),明廷令祖大壽等回奏,祖大壽回奏錦、松、杏三城及附屬各堡共有兵22050人,堪戰者不過10100人,同時報告馬匹自八月以來已斷絕豆料,只能吃荒草,“飢瘦莫可名狀”,其守城情形之艱難由此可見一斑。 [141]  另一方面,明廷對祖大壽也未必放心,據説安排洪承疇出關也是“名援之,實制之”,一旦祖大壽獻出錦州、再次投降,洪承疇可以在關外獨當一面,及時止損。 [160] 
多爾袞、豪格對錦州的圍困十分鬆懈,以致祖大壽尚能從城外獲得部分接濟。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皇太極在讓多爾袞、豪格與濟爾哈朗輪番交替時將多爾袞、豪格貶為郡王。 [106-107]  三月二十四日,錦州外城的東關副總兵那木氣(諾木齊,蒙古人)等預謀投降,讓人帶着信溜出城,約為內應。祖大壽知道後,前往外城剿殺這些蒙古人,清軍前來援助那木氣等,明軍殺清軍武備院卿穆護薩、護軍參領覺羅蘭泰、參領宏科,但最終不敵清軍,錦州外城陷落,明軍退守內城。 [108]  當時,有幾名小兵逃出錦州包圍圈,傳來祖大壽“宜車營逼之。毋輕戰”的建議 [109]  ,然而明廷還是催促洪承疇儘快出關救錦州。八月,祖大壽聽説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來援,率軍分三道從錦州突圍,但只衝出清軍兩道包圍,未能突破第三重,只好撤回城內。 [111]  與此同時,皇太極御駕親征,包圍洪承疇所在的松山,大敗突圍的明軍。至此,松山、錦州兩城都孤立無援。面對清軍對錦州圍而不攻,祖大壽呼籲儘快交戰,以決勝負,皇太極不聽。 [112]  十月,祖大壽表示“請罪投降”,但必須皇太極親自來,皇太極懷疑其言有詐,認為圍久自降,因而沒有理會。 [113-114]  十二月二十五日,皇太極派祖大壽的堂侄祖澤洪至錦州索取妻兒,順便勸降祖大壽,祖大壽亦不理,祖澤洪只好離開錦州。 [120]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破,洪承疇等被俘,其中洪承疇以及祖大樂(祖大壽堂弟)、祖大名(祖大壽再從弟,祖禮之孫)、祖大成(祖大壽之弟)等祖家子弟被留下活口,其餘明朝文武大員都被處死。 [115]  按照皇太極的指示,祖大樂與洪承疇被押赴盛京,祖大名和祖大成則被放歸錦州。 [116]  與此同時,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昔日大淩河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三月初,祖大壽先讓祖澤遠派人與清營接洽,希望與祖澤洪談判,被濟爾哈朗拒絕。第三天,祖大壽又派人表示如果見到祖大樂就投降,濟爾哈朗便讓祖大樂入錦州。又過了一天,祖大壽派三名使者要求盟誓後出降,濟爾哈朗等斷然拒絕,扣留二人後讓另一人到錦州傳話。祖大壽隨即遣中軍官高勳、副將祖澤遠來,説之前是“小人妄言”,不是祖大壽的意思,祖大壽願意無條件投降。第二天即三月初八日,祖大壽率眾官到濟爾哈朗軍營請降。 [117]  [166]  三月初十日,皇太極接到捷報,指示祖大壽部下除了蒙古人全部處斬外都留下,並要求祖大壽派人勸降杏山、塔山。 [117]  五月初五日,皇太極在盛京崇政殿接見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降將,祖大壽跪地謝罪,皇太極對他説:“你上次背叛我一是為了你的主子,二是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內院諸臣們説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118] 

祖大壽晚年去世

祖大壽投降之際,他過去的戰友張存仁以其“背盟狡詐”建議皇太極處死祖大壽,即使不殺也得監禁起來,以免以後明朝守城將領都像祖大壽那樣到山窮水盡才肯出降。 [119]  皇太極認為留着祖大壽還可以招降他在寧遠駐守的外甥吳三桂,因此仍對祖大壽予以厚待,將他編入八旗,授漢軍正黃旗總兵官(後稱精奇尼哈番)。 [16]  但祖大壽還是受到一定的防範,被軟禁於家中,不得任意出入。 [26]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十月,清軍第六次入塞(壬午之變),皇太極命祖大壽給吳三桂寫信勸降。 [121]  祖大壽先按皇太極指示寫了一封勸降信,然後自己又寫了一封密信,密信中有“虎前酣睡者,非木石之人,今竟全然不得空”“勤努力,觀形勢,慎防禦,力守邊門,眾皆一心”等語,吳三桂因而在回信拒降的同時表示“老舅之志,英雄所為也”“舅父忠誠之心依舊存也,於彼處憂勞、念官民之故國亦可知也”,並將此上奏崇禎帝。 [138] 
清崇德八年(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正月十九日,祖大壽接到了吳三桂通過蒙古人索內轉遞的回信,並上交皇太極,皇太極親自寫信招降吳三桂。 [161]  在此幾天前,祖大壽向皇太極建議發兵取中後所,逮捕吳三桂的家屬,由此取寧遠、破山海關進而得北京。 [122]  十月,按照祖大壽的獻計,濟爾哈朗攻取中後所等三城,明朝在關外只剩吳三桂駐守的寧遠一城。 [16] 
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據説祖大壽就在多爾袞軍中,吳三桂也是以他和洪承疇為中介來求援於多爾袞。 [151]  同年九月,南明使者左懋第陳洪範一行來北京,祖大壽的兒子祖澤溥也在使團中,祖大壽通過祖澤溥帶話説:“少有機會,無不效力。”不過他並沒幫上南明的忙,其子祖澤溥也降清。 [152-153] 
順治十三年四月十五日(1656年5月8日),祖大壽死於北京。 [37]  六月,順治帝按漢官一品大臣例賜祭,並加祭二次。 [24]  後追贈鎮國將軍,並遣永平知府羅廷璵致祭。 [37] 

祖大壽主要影響

祖大壽的軍事生涯很長,從萬曆朝鮮戰爭一直到松錦之戰,長達五十年之久,先後與日本、蒙古、女真人交手,身經百戰。他從後金興起時就參加抗金,在孫承宗、袁崇煥的領導下構築關寧錦防線並在此堅守近二十年,也是抵抗後金(清)最久的明朝將領。他參與過的對後金(清)的戰事至少有遼瀋之戰廣寧之戰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己巳之變遵永大捷大淩河之戰丙子之變戊寅之變松錦之戰等,其中只有遵永大捷是他掛帥指揮並取得完勝的戰役。由於孫承宗、袁崇煥奉行“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而祖大壽作為遼將,不僅能戰,還具有很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只要將士出現爭端,由他出面就能解決,而且與士卒同甘共苦,在當時的邊將中難能可貴,因而得到袁崇煥的器重 [52]  ,得以迅速崛起,在崇禎年間成為關寧軍的統帥。到大淩河之戰前,孫承宗稱祖大壽所領的關寧軍“實為天下雄鋭,其動定便關重輕”。 [125]  到崇禎十年(1637年),祖大壽一共統領五十三營、六萬八千馬步兵。 [126]  關寧軍不僅負責抵禦清軍,還有祖大樂、祖寬等被調入內地鎮壓農民起義,被盧象升譽為“最勁,殺賊亦最多”。 [127]  正因為如此,祖大壽才成為崇禎帝不敢輕動、皇太極極力爭取的對象,左右着明末遼東的戰局走向。 [128]  [129] 

祖大壽歷史評價

    • ①英年壯志,絕技苦操,張弧九矢無虛,橫槊萬人獨往。 [2] 
    • ②防邊則虎豹當關,遇敵則鷹鷂奮翮,足稱飛將,無忝承家。 [7] 
  • 袁崇煥:大壽英勇矯捷,腔子玲瓏,言下輒解,且與士卒通肺腑、同甘苦,邊將所無。寧遠一守一戰,俱大壽冠軍……遼人復遼,此其首選矣。 [52] 
  • 皇太極:頃大淩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猶死守,及援盡城降,而錦州、松、杏猶不下,豈非其人讀書明理、盡忠其主乎? [130] 
  • 寧完我:庸才,無能為。 [131] 
  • 張存仁:祖帥跋扈畏非,豈肯輕離巢穴?事若緩,則慮持久,事若急,則慮身家……臣確知彼心惟便是圖,本無定見,一當危急,束身歸命矣。 [132] 
  • 石廷柱:第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 [133] 
    • ①寧錦俱有兩祖大廈,亦極奢侈,而大壽所居倍焉。手握貔貅,威鎮龍沙,貪虐軍民,為此侈麗。其不欲死於王事,蓋可想矣。兩祖敗亡,不亦宜乎!大壽不死錦州,老斃燕山;大樂貪生松山,戰歿南服。有生必有死,孩提所知,一時貪生,隳厥家聲,誠可謂千古罪人矣。 [25] 
    • ②老祖之受困錦州也,雖未殲賊,足可以潰圍一戰,而安坐觀望,任其事去。顧以四世元戎,忝厥祖、負皇恩,甘心降虜,終至隳節 [135] 
  • 弘曆:如洪承疇、祖大壽、李永芳等,在勝國雖為不忠於主,在本朝則為宣力之臣,特命入於《貳臣傳》之甲編。 [162] 
    • ①賣國賣友,我恨大壽。 [163] 
    • ②祖大壽投降了,數年倔強,又出此着,如何對得住何可綱? [164] 
  • 陳涴:他堅持與清軍戰鬥二十多年,為保衞遼東疆土、苟延明朝殘喘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兩次降清,帶給清朝大批漢將,又為清朝的建立作出貢獻。 [14] 

祖大壽軼事典故

祖大壽蒙古恩怨

崇禎元年(1628年),蒙古拱兔部落(即察哈爾部下屬之多羅特部)被後金擊潰,薊遼總督王象乾命祖大壽收編此部餘眾。 [139]  此後祖大壽為關寧軍統帥期間,其麾下最強悍的部隊就是由這些蒙古降人組成的降夷左、右兩營,分別由桑昂(清譯桑噶爾寨)、那木氣(清譯諾木齊)統領,祖大壽素來對其非常倚重。 [126]  [132] 
大淩河之戰後,據説崇禎帝認為這些蒙古人“殺人而食,敗則先奔”,實屬無用,兩次要求祖大壽殺了他們。祖大壽之子聽説後私下寫信勸其父不要殺蒙古人。蒙古人聽説這道命令後則準備發動兵變,活捉祖大壽,歸順後金,事情泄露,祖大壽對桑昂説:“我待你們如同兄弟,你們為何這樣?”桑昂回答説是自救,於是祖大壽與之盟誓,但其部隊中的蒙漢官兵從此相互猜忌,而且在祖大壽麾下的拱兔諸子也沒有參加盟誓,因此皇太極趁機離間祖大壽與蒙古人之間的關係。 [132] 
松錦之戰期間,那木氣率部以錦州外城降清,祖大壽對剩下的蒙古人更加提防,派漢人監視。 [158]  後祖大壽投降,皇太極認為錦州未降的蒙古兵鐵了心不會歸清,下令全部處斬。 [117]  [134]  在此過程中,不願降清的蒙古人打算殺掉祖大壽全家,祖大壽聽説後秘密寫信給清將,誘使他們出城赴宴,然後伏殺,這些蒙古人赤手空拳與清兵搏鬥,甚至奪其劍馬,但最終還是全部被殺。後來出使清朝的朝鮮王子李㴭曾目睹其屍骨、耳聞其事蹟,感慨“如此忠勇,華人所罕,骸骨只今堆積於錦州東川邊”,並諷刺祖大壽“縱歸黃泉,其不愧於蒙兵乎?” [135]  [140] 

祖大壽言不由衷

松錦之戰時,祖大壽的軍隊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的軍隊則由南向北發炮,清將多爾袞受到夾擊,差點被擊斃。祖大壽投降後,多爾袞向他談及當時的險狀,祖大壽説:“果有此事?如炮火擊中大王坐騎,後果不堪設想!”後來成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對諸學士説:“當時兩仇相敵,唯恐打不中,祖大壽言不由衷,實在可笑!” [136] 

祖大壽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曾祖
祖鎮
經歷不明 [27] 
祖父
祖仁
指揮僉事祖剛下操練舍人 [18]  ,弟祖義、祖禮 [27] 
父親
官至寧遠衞指揮同知、副官兵 [18]  ,弟祖承教(祖天定祖大樂之父) [27] 
弟弟
官至總兵,在錦州隨祖大壽降清 [142] 
祖大成
官至遊擊,在松山被俘 [115] 
妹妹
祖氏
吳襄 [27] 
祖氏
嫁裴國珍 [143] 
妻子
左氏
出身故倡 [33]  ,據説“善用兵” [144] 祖大壽降清時在寧遠,痛斥其夫“負國不死” [145]  ,後情況不明
兒子(含養子)
本名世潤,祖大壽族兄弟祖遇鈞之子,在祖大壽得子前過繼給他,後仍排為長子 [27] 
次子 [27] 
祖澤淳
三子 [27] 
四子,後參與三藩之亂,伏誅 [16]  [27] 
祖澤深
五子 [165] 
祖澤汪
六子 [146] 
祖澤浹
七子 [146] 
養子,在大淩河隨祖大壽降清 [77] 
女兒
祖氏
嫁吳良輔 [10] 

祖大壽人物爭議

祖大壽軍閥性質

學者李洵、綿貫哲郎、曹循等認為,崇禎年間祖大壽麾下的關寧軍的主體由以祖大壽為中心的親屬網絡(即所謂“祖家將”)構成,是一支具有軍閥色彩的“祖家軍”。 [27]  [128]  [148]  不過,學者曾磊則認為雖然關寧軍中多有祖大壽親族,但這只是因為明代衞所制度下長期實行軍將世襲替補的制度所造成的現象,實際上所謂“祖家將”並非都身居高位,大量關寧軍重要將領都跟祖大壽沒有親緣關係。關寧軍的糧餉、人事等方面始終由明廷所派文官監督和管理,因此祖大壽談不上軍閥。 [149] 

祖大壽改名問題

據學者常虛懷考證,祖大壽曾用名祖天壽,而且整個祖氏“大”字輩的人都曾是“天”字輩,他推測改名時間在崇禎元年(1628年),原因是崇禎帝為了標榜“敬天”而下令羣臣中名字含“天”字者都得改。 [29]  不過王在晉則稱是孫承宗在第一次出任督師時給祖大壽改的名,即天啓二年(1622年)到天啓五年(1625年)之間。 [150] 

祖大壽墓地爭議

安大略博物館的所謂祖大壽墓文物
安大略博物館的所謂祖大壽墓文物(14張)
民國八年(1919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在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到北京後,有自稱祖大壽後裔的人向他兜售位於北京清河永泰莊的據稱是祖大壽的墓。民國十年(1921年),克羅夫茨將該墓地面上共計150噸重的物件整體倒賣給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包括高六米的上有精美石雕的石門、石供桌、高高拱起的墳丘、成對的石人和石駱駝。 [17]  [37] 
不過,對於該墓是否是祖大壽本人墓葬,歷來存在爭議,因為可以確定祖大壽墓是在故鄉寧遠而非北京。有觀點認為,永泰莊是祖大壽初葬地,三年後遷葬寧遠。 [37]  還有觀點認為祖大壽一開始就歸葬寧遠,永泰莊墓地為其養子祖澤潤家族墓地,與祖大壽本人無關。 [156] 

祖大壽後世紀念

祖大壽祠堂

祖大壽死後,其故居改建成祖大壽祠,街道也叫“祖家街”,後被清廷用作右翼宗學。現址為北京市第三中學,祖家街更名富國街,但街上的公交站仍以祖家街命名。祠堂建築保存完好,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154] 

祖大壽石坊

祖大壽石坊位於遼寧興城,俗稱“頭道牌樓”,建於崇禎四年(1631年),用灰白花崗岩建造,高11.5米,寬15米,檐頂築一石塔。正樓下有三重額枋,上層正面(南)陰刻“忠貞膽智”,北面陰刻“廓清之烈”,中層刻“四世元戎少傅”,下層刻祖大壽本人及誥贈其三代祖先的結銜乾隆帝在東巡路過興城時曾作詩《題寧遠祖氏石坊》諷刺道:“燧謹寒更烽候朝,鳩工何暇尚逍遙。若非華表留名姓,誰識元戎事兩朝?” [155] 
祖大壽牌坊 祖大壽牌坊

祖大壽墓葬

祖大壽去世後,歸葬故鄉寧遠(今遼寧興城)城西,稱“鎮國將軍祖公塋”。 [37]  1974年,祖大壽墓被推為平地,墓地石像生被重錘砸碎,神道碑和龜趺被火藥炸燬,隨後運往西河鐵路橋附近,並用推土機推入河中,出土的墓誌以及其他隨葬品下落不明。 [157]  2013年,祖大壽墓諭祭碑部分殘碑出土,藏於興城文廟 [38] 

祖大壽史料索引

祖大壽影視形象

名稱
時間
飾演者
1987
張炳燦
1987
劉兵 [169] 
1999
黃沛光
2002
待查 [170] 
2005
待查
2005
2007
2011
洪旗 [173] 
山河戀之美人無淚
2012
2017
參考資料
  • 1.    劉小萌:關於清代北京旗人譜書——概況與研究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14-01-09]
  • 2.    熊廷弼撰,李紅權點校.《熊廷弼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3-34、161頁
  • 3.    熊廷弼撰,李紅權點校.《熊廷弼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28、443、445、490、950、952頁
  • 4.    《大明光宗貞皇帝實錄》卷4,泰昌元年八月初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五:見在官四十一員:……遊擊十三員:李滿倉、尚志弘、劉恩、孫慶、張世胤、高可及、左輔、王平、祖天壽、劉世功、盧養材、熊錦。
  • 6.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14,天啓元年九月初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7.    熊廷弼撰,李紅權點校.《熊廷弼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92頁
  • 8.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18,天啓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9.    茅元儀:《督師紀略》卷二:祖大壽者,舊遼撫王化貞中軍也,紿化貞逃,即身走覺華島,蓋其產寧遠也,覺華有別業焉,故率眾六七百人據島觀望,其甥白臂向在西虜拱兔營用事,拱兔營正直寧遠,欲因白臂以歸拱兔,監軍御史方震孺招之,遂據島顧盼,鳴泰以舊誼招之,使即據覺華,又力請於在晉,使金冠將千餘人佐之,亦實為監也。
  • 10.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七:巡按方震孺奏報:“前月二十日,據監軍道邢慎言等密稟:據回鄉言,奴賊四外搜糧,今覺華島尚有米豆二十餘萬,人民數萬,船隻器馬無數。今祖天壽據而有之,旦夕與賊通,此山海剝膚之患。臣當時欲遣人撫之,有水兵都司張國卿稟稱:‘事體重大,非撫按自去不可。’又奉報部密言,議此行只宜安靜,不可生事。臣心服其言,於是浮於海,連日揚風,船不能前,於三月初二日風始定,臣從芝麻灣票船寫牌十數道,一諭祖天壽,曉以利害;一諭潰回兵,將示以寬政;一諭島上士民,激以忠義。又訪聞祖天壽之婿吳良輔者見在石門,臣自遣良輔同國卿往説之,且戒之曰:‘脱有變,但曰按院在船上,爾等共往殺按院可耳。’良輔受命而去,一連八日無消息,至初十日未時,見大船十五隻自東飛來,則臣所遣張國輔[卿]也。據稱奴賊已數遣人報致島上,一二叛民已造船欲往投奴,正在猶豫間,而我招撫之人適至,天壽一見良輔,且聞臣在船上等候,不覺痛哭,生員數千百人見臣諭帖亦哭,遂糾眾投順,先用大船十五隻載天壽妻子兄弟及士民千五百人至關,而天壽仍暫住島上,為我搬運,以通判吳自科住島上監之,蓋遵臣之憲牌也。是役也,共救回兵十餘萬、人民萬餘、器甲無算、牛馬千餘匹,皆樞臣之指授也。”(王在晉按)河西既陷,覺華島儲積頗多,祖天壽擁眾踞島,左右望以為向背,按臣招之,猶居於島,靜觀時勢,比晉當關款虜,毳幕西移,列隊守關,而天壽乃委心相從,用閻監軍議,仍令天壽守覺華,而家眷則安置於昌黎。
  • 11.    茅元儀:《督師紀略》卷四:檄祖大壽移覺華之兵七百人於寧遠,使漸招遼人之歸者以充伍,而因緝其城,於五月十六日遣汪翥、吳守禮率遼民數百人,先燒磚、煉灰、採石以待需,戒之甲楹以必守,而令大壽等姑為遊兵,賊至則保島……仍令大壽築城之內,厚可二丈餘。
  • 12.    茅元儀:《督師紀略》卷八:又嘗欲斬祖大壽,以其不出撫夷而漫坐鎮城也,皆以袁崇煥力救而免,然公實無意殺之,欲操縱為用。
  • 13.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四十七,《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孫公行狀》:再犯法當斬,俾袁崇煥力請而後貰之,大壽以是嚴憚公而感崇煥次骨。
  • 14.    陳涴.《祖大壽》,何齡修、張捷夫主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2卷:中華書局,1986年:第125-130頁
  • 15.    《撫寧縣誌》卷二(光緒三年刻本):世榮,祖大壽遠祖,按其世譜雲:“世榮,字揚遠,滁州人,小字觀音保,元順帝乙未至正十五年,明太祖起兵滁陽,榮應募從軍。十有四年,至太祖定都金陵。洪武六年,時遼東行省皆平,改為衞所,詔以何世隆都督遼東,駐定遼中衞,榮從至遼陽,累功授小旗,奏封校尉。
  • 16.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中華書局,1968年:第6468-6476頁
  • 17.    學者考證:明末將領祖大壽墓葬早已遷居加拿大  .新浪.2004-12-31[引用日期2014-01-09]
  • 1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55: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91頁
  • 19.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503,萬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0-25]
  • 20.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533,萬曆四十三年六月初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0-25]
  • 21.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572,萬曆四十六年七月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0-25]
  • 2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20頁
  • 23.    趙慶男:《續雜錄》三:進賀使李忔在寧遠衞狀啓……錦州衞總兵祖大壽曾從其父承訓往來我國,故見瑗倍加殷勤。
  • 24.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102,順治十三年六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0-25]
  • 25.    李㴭.《燕途紀行》,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22冊:東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87頁
  • 26.    《瀋陽狀啓》壬午五月二十三日:……十二日,衙門製作清人之服,使盧施博氏往給洪承疇,且給漢人十餘名以備其使喚,而洪承疇、祖大壽則使之在其家,不得任意出入……
  • 27.    綿貫哲郎.再論祖大壽與“祖家將”[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5(06):26-40.
  • 28.    祖大壽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5-31]
  • 29.    常虛懷.明末將領祖大壽改名問題探源[J].歷史檔案,2015(02):126-129.
  • 30.    王者悦主編.《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540頁
  • 31.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一,《遼師入衞紀事》:(十一月)二十日早,報奴大隊分六股西來,公(袁崇煥)傳令開營迎敵,先遣都司戴承恩擇戰地於廣渠門……而公正在佈陣,其祖帥(祖大壽)正兵陣南面,奇將王承胤等□西北。公與餘扎正西,闕東而以待敵。奴擁眾直,突東南角,我兵奮力殊死戰,奴奔北,見前處有承胤等兵,方立馬無措,若承胤等合力向前,則奴已大創。不意承胤等乃徙陣南避,翻致奴眾復回徑闖西,而一賊輪刀砍□公,適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對而折,公獲□□。一巨酋背黃旗者撲向餘,亦以夜役,高得富射賊落馬。時賊矢雨驟,公與餘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複合,賊始卻,我兵亦倍奮砍殺。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十□竇濬等直追賊至運河邊,賊忙迫擁渡,冰陷,淹沒者無數。此一戰也,自午至酉,鏖戰三時,殺賊千計,內傷東奴偽六王子暨西虜名酋都令,我兵亦傷亡數百,蓋九邊尚首虜每以爭割首級訣事,公深鑑陋規,於未戰之先,與諸將士約惟盡殲為期,不許割級,故將士得一意剿殺,以獲此勝。是晚收兵,直至二鼓方畢。
  • 32.    成基命:《雲石堂集》卷十一,《平台召對恭紀》: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一日,上御平台,召廷臣入,隨召督師袁崇煥及總兵祖大壽等環侍。上歷數祟煥不能御□(奴)及數求入城諸罪狀,崇煥曰:“是誠臣罪,是皆臣做出來的罪,臣甘領受。”上命錦衣衞拿下,眾鹹震慄,大壽等獨有怖色,餘不勝懼,因叩頭奏乞慎重者再,上不悟……
  • 33.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四十七,《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孫公行狀》:公將有事焉,而有遼兵東潰之變,十二月四日也。……崇煥之入援也,大壽為東鎮總兵官,東兵皆屬焉。上逮崇煥,下詔獄,大壽與中軍何可綱等率所部萬五千人東潰,人言大壽且與奴合,關寧十萬眾反戈內向,禍在漏刻,又言大壽據關城,則自此以東數十城中斷,將割以自王。而師之潰也,其勢如崩山決河,自通之南二十里趨張灣渡河。公遣飛騎追三百餘里,弓刀反鄉,僅及其尾,大壽傳語曰:“事已至此,當出搗束不的巢穴歸,束身待罪耳。”公密奏曰:“大壽危疑既甚,又不肯受滿桂節制,乘一軍驚駭,有放炮洗營之説,激而東潰,非諸將卒盡欲叛也,當慰諭將領,解散士卒,大開生路,以收眾心,遼將大半為馬世龍部曲,臣謹遵便宜行事之旨,密調世龍,亟往撫諭,苟見世龍,必有解甲而歸者,則大壽可無慮也。”公懼大壽之果與奴合也,大書榜示軍前:“東奴久薄近郊,急調祖大壽兵往遵化搗巢,遏虜歸路。”用以疑虜,傳檄諭大壽及諸將曰:“今日東兵西還,必無一毫罪戾,閣部四載關門,從無食言於將士,爾輩所悉也。”又密札諭大壽教以急上疏自列,束兵殺賊,以報浩蕩之恩,以贖督師之罪,而仍許代為別白。大壽得帖子大哭,諸將亦哭,乃具如公指還報,則前軍已過永平矣。上遂命公移鎮關門,復傳聖諭曰:“朕以東事付袁崇煥,奴、束合謀入犯,不能先事偵探致,深入內地,雖兼程赴援,卻又鉗制諸將,坐視搶掠,功罪難掩,暫解事,權聽勘,祖大壽、何可綱等血戰勇敢,朕所深嘉,今或機有可乘,兵有妙用,或乃輕信訛言,倉皇驚擾,亟宜憬省自效,奮勵圖功。事平,一體論敍。關寧兵將,朕竭天下財力養成,又卿舊日部曲,卿可作速遣官,宣佈朕意,一面星馳抵關,便宜安輯,特諭卿知。”公遵旨,即戒塗東發,而馬世龍之追及大壽於關門也,令二將捧上手詔往,大壽懼有變,密授指麾下噪而出關。世龍追及於歡喜嶺,單騎入其營,傳閣部語,撫諭諸將,諸將皆羅拜。諸將聞公抵關,多陰規自拔,王承胤率所部先去,曹文詔逾牆亡去,及與世龍語,皆目動,大壽心知之。大壽妻左氏,故倡也,遣人數大壽曰:“孫公大人再貰,若死兵潰,胡不死城下,以謝孫公?而靦然來此,我閉城設大炮以待,仍自殺以謝若耳!”大壽意奪於其妻,而又恐諸將之賣己也,乃受詔斂兵以待命。
  • 34.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記》卷一:十一日辛酉,晴,祖總兵及河[何]中軍領軍還來,城門不開,由南門外水口而過,城內官司皆出見勸留,則諸軍劫還不從,往住八里鋪。夕時,有馬總兵世龍齎敕及孫軍門書,特尚方劍,宣召入見,則祖總兵曰:“奸臣用事,陷害忠良,我軍力戰殺賊,而功歸於滿桂,且不給軍糧,故軍心憤怨,不得已還來。今若赦袁爺,斬奸臣,以慰軍心,且給每名銀五兩,則當還入京師討賊”云云。馬總兵即夜回京,未知此舉如何。自古奸臣妒賢爭功,鮮不敗亡者,言之奈餘何!但朝廷之請還、祖總兵之要君,可謂胥失之矣。十二日壬戌,晴,朝聞孫軍門承宗今明當到關雲,未知代袁蒞任乎?勸祖還京耶?祖軍巳回本營,袁爺尚在監裏,何以感人心耶?不但仰屋而已也。……十五日乙丑夜,雪,極寒且風,孫爺移接軍門(吉時上任),諸將官叩見畢……又分付守備孫良:“爾還出關,赴祖總營,聽他調遣,關外一兵一將,我不動,俱任祖總兵收拾西援。”又分付徐副總:“只有東兵西援朝裏,好救爾袁老爺矣。”……有寧前兵備道差官下公文,叩見蒙問:“祖總兵幾時東去?”回稟:“十八日東去。”又問:“整兵幾時西援?”回稟:“二十四日西援,如今挑兵餵馬。”
  • 35.    成基命:《雲石堂集》卷十一,《平台召對恭紀》:越日,祖大壽等叛歸遼,兵部以聞,閣未之知也。忽傳召甚急,肅入,上坐平台暖閣,王(永祚)、宋(晉)兩大司禮迎至階下,王捉餘手,搖曳上下,曰:“祖大壽反了,老先生早已料定,如今作何處置?”餘不勝驚愕,曰:“果有是乎?”小間,曰:“事至此,當更有圖,不必太忙然。”心實危甚,計不知所出。司禮曰:“朝廷事勢至此,在閣四先生,在內餘兩人,尚不傾心商議,更待何時?更靠那個?”淚隨語下。餘曰:“為之奈何!”司禮曰:“須令經略招他,方可得回。”餘顧韓,韓曰:“且令兵部偵探再議。”因同入見上,上略言祖事,而意仍鎮靜,因請出,與兵部議妥回奏,上曰:“是。”遂退。甫到閣,司禮手書至矣,謂:“諸老先生須諄託祟煥,倘不憑信,此字即上傳也。”餘等遂約劉大金吾僑入閣,耳語令行次事。袁初不肯,曰:“我一死耳,何又作死?”劉曰:“此係上傳,事定或有特恩,亦未可知。”袁乃泣涕叩,應曰:“果爾,此身再為公捐!”隨出片紙草書手押,令大壽等勤王贖罪,送內驗發,兵部擇健卒為丐兒,裝書藏衣縫,間道入遼。大壽得之痛哭,旋師而西,卒成克復。
  • 36.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記》卷二:四日甲申……午後,祖總兵領軍入城,騎步兵合四萬餘名雲。孫閣部率文武各官僚祭纛神山川杜稷,犒勞祖送,儀節甚盛,彼祖爺何以報之?
  • 37.    林梅村,郝春陽.説不盡的祖大壽(上)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祖大壽墓調查記[J].紫禁城,2019(01):131-142.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3-10-31]
  • 38.    祖大壽殘損墓碑露臉 據估算完好墓碑至少高3米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10-31]
  • 39.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29,天啓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40.    茅元儀:《督師紀略》卷五:時大壽以中朝必不守寧遠,所築城裏口不能十一,而潦草不中程,公乃定關外建城式,平身高三丈二尺,垛口六尺,共三丈八尺,起底廣三丈,收頂廣二丈四尺,俱須築打堅實,外口甃砌,起底條石七層,土下二,土上五,每五尺一橫釘,已修者加磚四進,未修者加磚六進,俱須灰漿灌滿,分其城為三段,以參將高見、賀謙及大壽分築使,元儀畫計相度量,所須人盡調遼人之不中兵而應汰者及客兵之願為築者,加鹽菜,期以冬末膠完裏口,春三月竣甃工。
  • 41.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修武營參將祖天壽領營內徤丁出興冰瓦窯衝為援……副將朱梅、遊擊馬爌、鄧茂林各簡其健卒,與祖參將合營,為寧遠外援。
  • 42.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68,天啓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43.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70,天啓六年四月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44.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84,天啓七年五月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45.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卷三十四: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言:“山海總兵滿桂據副參右都等官祖大壽等報稱:壽等奉經理滿總兵明文,與大府孫、武、馮同尤總鎮於本月十五日帶領官兵東援,次日過連山,有都司彭守印報稱東夷三百餘騎繇五道嶺徑奔西來,又有撫院差去喻奇功等去錦州哨探,見奴兵於本口五更掌號起兵南來,滿總鎮、武總鎮同上笊籬山,看見夷系大舉來,兵甚急,隨傳參遊都司劉恩等合兵一處,因彼眾我寡,徐徐而回,夷兵跟至柘鋪,與我官兵對敵良久,在陣射死我兵楊惟進等七名,輕傷數名,馬數匹。其東夷回至塔山下營,我兵回至寧遠。俟查有別項情形,另行塘報”等情……
  • 46.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七:桂即親督紅旗,督率各營將領等官祖大壽等迎敵,賊傷無數……自卯至午,賊見我兵力戰,不能得前,撤兵東去。
  • 47.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87,天啓七年八月初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48.    《崇禎長編》,天啓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49.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天聰二年正月初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0.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正月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1.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六月初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2.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3.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九月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4.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5.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天聰四年正月三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6.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天聰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57.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二:庚午正月初三日,遼師入關,次日先後謁公於署,即行誓師禮,具疏以慰聖懷。是日之酉,諜報永平城陷,遼師不便前行,即令分駐關之西門,而城上之炮矢與城外之戈戟,若相應援。賊騎四窺關下,我兵誘之,竟不敢前,賊於初九連四日力攻撫寧,撫寧去關一百里,先已遣參遊黃惟正、孟道、祖可法、劉天祿等四將守焉,攻不克,賊遂分攻昌黎,又不克,回永平。十八日合力東向,乃以叛人二騎持大書講和之旗,攜三書詣祖帥營,祖帥請公命斬其人、焚其旗及書,賊遂拔營西。公集諸將吏,議賊連戰未得狂逞,必當盡力東來,我須設伏邀擊,以祖帥督令劉天祿設伏待之,賊果是日營於永平十里為老寨,我兵亦伏於雙望東之兩嵎,孟道、祖可法、黃惟正三將督精鋭迎戰,至孛羅嶺,與賊敵,大兵憤恨,直入賊伏,伏賊方起,而天祿之伏兩嵎者,亦相繼突衝,交十餘戰,賊搖鞭大遁,我兵追二十里,直逼老巢,斬獲首虜一百四十九級,馬匹、甲冑、弓刀之屬無算,而奪回我人及生畜俱發寧家。東兵得是役,怒氣倍生,關城十數萬兵民亦歡呼鼓動,謂東人忠勇真誠,一無可疑,而人心始大定。公令祖帥相機為灤州防禦……祖帥兵不及入而叛人迎賊據之。又以祖帥發參遊張存仁、孫定遼、蔡可賢馬兵於樂亭為戰,以標下都司劉雄步兵為守,初叛宦白養粹、卜文晃倡為剃降不予殺之説,而環永無不順者,故遷安亦為賊紿。……先是上聞奴謀窺山海,因念公折衝勞苦,遂發御前金,以職方王主事凝祚從海解詣軍前,時二月初七日也,以候風,至三月始達。上諭雲:“卿元老壯猷,中外倚毗,朕以關事委卿付託甚重。近日虜躪永平,妄窺山海,卿當審機戰御,制勝萬全。總兵祖大壽前鋒挫賊,軍氣已揚,壯烈忠肝,朕深嘉賴,茲特發御前銀二萬兩,差官解赴關門,聽卿軍前犒賞。有能斬敵摧堅、出奇制勝者,即當時賞給,再與敍功。關寧軍士,朕訓養有年,必能奮勇殲賊,祖大壽等赤心鼓愾,朝論共推,卿還宣佈朕意,遍諭三軍。朕念卿與諸將吏折衝勞苦,日廑於懷,卿須間道遣人飛報情形,以便彼此䇿應。”公疏謝,旨優答之,公以“壯烈忠肝”四字為金匾,縣於祖帥廳事,上又遣鴻臚寺寺丞董用極渡海,齎敕諭勞及祖帥,等併發虯麟甲紵之屬千餘,為軍前功賞。
  • 58.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二:初四日,借牛酒誓師……莫不踴躍歡呼,願效死力,而以初六之寅,大兵發撫寧……十一日……巳時,總理馬帥世龍、寧夏尤帥世祿、延綏吳帥自勉、三屯楊帥肇基、固原楊帥麒、臨洮王帥承恩及閲科張公雲鵬相次抵灤城下,總督張公鳳翼、巡撫許公如蘭監軍、御史吳公阿衡、薊州賈副使克忠、四川劉監軍可訓以總兵宋偉等攻遵化,以牽賊東顧。至是,東兵簇擁灤野,如雪㟁銀山,已破賊膽,而六鎮忽提萬騎,星馳聯絡於灤河之西,雜以義兵八九萬,蟻聚蜂屯,遂令雲山草木皆兵。是日罷攻暫憩,以鄉兵填壕約。十二日黎明薄城,以祖帥東兵攻東面,堵殺北門之賊,以楊帥(肇)基楊帥麒攻東南角,以吳帥、尤帥攻西南角,以王帥同遊擊鄭一亨攻南門,堵截出入,而丘監紀同在東面,張永平同在南面,比有不用命千總及兵丁三,祖帥立斬之,馬帥見北攻而南奔者,亦斬其千總兵,乃盡以身當賊,布梯薄城,而賊亦習我法,以滾木火礶御之,意似暇整,我兵上者墜,下者更上,前者死,後者仍前,隨以西洋等大炮衝其垛,令賊不得立,擲炮石而以鍬钁刨剜其下,既如屋入人乎中,賊遂不能為計。乃納大炮於穴牆,從下擊之,又以西洋炮從中擊之,無一不應聲而傾,賊憤極,闖出東門外,祖帥先覺,陣卻月待之,出則萬弩齊發,殺賊無算,賊仍披靡而入。日且午,火炮將不給,而樂亭之運交錯至,我兵力益奮,而賊無復炮矢……會雨如注,料賊且乘雨遁,乃暫撤兵,令坐營吳襄銜枚走,先所設伏處,報黃惟正等曳戈以待,而馬帥及諸鎮亦各以曹文詔等為伏,伏久而眾且疲,忽大雨洗兵,精神百倍,夜四鼓,賊果冒雨北遁,抵山麓,伏兵四起,甲馬之聲雜以風雨,山谷震揺,一賊持槍起,惟正應弦斃之,賊方破膽,出重圍,忽遇大敵,膽益落,披靡突奔,無復敢戰,轉轡而死相借也,其號呼入永平才數十人,我兵追殺,聞永賊接應之聲而旋。……而陣亡獨東兵為多,計徵遼鎮斬獲七百五十三級,擒東夷十一,偽官六旗,甲馬匹一千三百有奇,而弓刀莫可數計。總理鎮下斬獲二百三級,器甲馬匹五百有奇,固原鎮斬獲一百三十九級,臨洮鎮斬獲七十一級,延綏鎮斬獲一百八級,三屯鎮斬獲八十二級,寧夏鎮斬獲二百十二級,永平道斬獲九級,擒活夷四,而各鎮所獲馬匹器甲如之。……於是祖帥即發精騎追殺,馬帥亦拔營西,仍分兵躡賊,祖帥兵至冷口,斬獲九十九級,擒活夷二,而馬帥兵亦斬獲九十九級。……公又急令祖帥發劉天祿、韓大勳、孫定遼統三營兵馬出關,抵紅螺山為邀擊,而得級十八顆。
  • 59.    《崇禎長編》,崇禎三年五月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60.    《崇禎長編》,崇禎三年七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 61.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548頁
  • 62.    鹿善繼.《後督師紀略》,《稀見明史史籍輯存》第12冊:線裝書局,2003年:第210-212頁
  • 6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73頁
  • 64.    鹿善繼.《後督師紀略》,《稀見明史史籍輯存》第12冊:線裝書局,2003年:第248頁
  • 65.    鹿善繼.《後督師紀略》,《稀見明史史籍輯存》第12冊:線裝書局,2003年:第324-360頁
  • 66.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天聰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67.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天聰五年八月初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68.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天聰五年八月十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69.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天聰五年九月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0.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天聰五年九月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天聰五年九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2.    《崇禎長編》,崇禎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3.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初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4.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5.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十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6.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7.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8.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79.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80.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8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一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82.    方裕謹.明與後金大淩河城之戰史料片斷[J].歷史檔案,1981(01):19-30.
  • 8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1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6頁
  • 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1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75頁
  • 85.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一月初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86.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87.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8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譯.《內閣藏本滿文老檔 太宗朝 (漢文譯文)》: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596頁
  • 89.    遼寧大學歷史系.《天聰朝臣工奏議》:遼寧大學歷史系,1980年:第4、13、24、80、86頁
  • 90.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4,天聰七年六月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9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20,天聰八年九月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9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1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0頁
  • 93.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37,崇德三年七月二十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94.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819頁
  • 95.    《瀋陽狀啓》戊寅十一月十七日:而錦州被圍之前,天朝使祖大壽率兵勤王,而大壽以清國皇帝在後窺關辭而不去,及其累促之後,始離錦州,而未及入關,卒遇質可(濟爾哈朗)趕至,入於傍近小城,方被圍,皇帝聞其被圍,亦引向其處云云;戊寅十二月十一日:……皇帝西行時,祖大壽在中路結陣,十王以五百輕騎衝犯陣前,祖大將軍四面圍住,撲戰良久後稍開一路,則十王僅以百餘騎突陣而出,而軍兵折損者過半,被擒者亦多。
  • 96.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4,崇德三年十一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97.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7,崇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98.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4,崇德三年十一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99.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4,崇德三年十一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0.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829、5832頁
  • 10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5,崇德三年三月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2.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5,崇德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3.    楊嗣昌撰,梁頌成輯校.《楊嗣昌集》:嶽麓書社,2008年:第772頁
  • 104.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1,崇德五年三月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5.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1,崇德五年五月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6.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5,崇德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7.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5,崇德六年三月初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8.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5,崇德六年三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09.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897頁
  • 110.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2,崇德五年七月初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11.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901頁
  • 112.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2,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12-18]
  • 113.    《瀋陽狀啓》辛巳十月初八日:竊聞祖將請降,而必須帝來乃降雲,帝聞之,以為圍駐久,則自當不支,欲降之言,安知其非詐也?如是言之,不為親往是如雲雲。
  • 114.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8,崇德六年十月初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15.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9,崇德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16.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9,崇德七年三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17.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9,崇德七年三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18.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0,崇德七年五月初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19.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0,崇德七年四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20.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8,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2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3,崇德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22.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4,崇德八年正月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8]
  • 123.    李晚榮:《雪海遺稿》卷三,《崇禎丙子朝天錄》:(八月)二十二日朝,送譯官呈名帖於巡海官朱楨,巡海官亦送名帖,且曰:“㺚兵六月二十六日自昌平西犯,時在皇城近處,搶掠傍邑,勢甚猖獗。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八月十九日,來攻錦州,守將趙一元今方拒守,祖大壽、高太監曾已入援皇城”雲。……(十月)二十九日,發行到薊州……有父老四五輩會坐餔舍,見譯官,呼與語曰:“吾輩得見邸報,爾國與東㺚講和,陰順陽義”雲,譯官答以“自聞其僭號,已與斥絕”雲,則老人等曰:“當㺚兵來掠之時,祖大壽等三十總兵率兵二十餘萬,跟隨敵後,不一交戰,此意祖大壽其子在沈中,故以不戰市恩”雲。
  • 124.    金堉:《潛谷遺稿》卷十四,《朝京日錄》:來此聞之,則二月念間,太監軍門與祖總兵率關外鐵騎六、七萬渡三叉河,不見虜兵而退,三月旬間還鎮雲。蓋祖大壽之子被擄在賊中,潛通於厥爺,曰:“奴兵東槍,正好乘虛搗冗。”祖總兵鋭意進兵,而諸將皆畏怯,論議不一,遂還雲。
  • 125.    鹿善繼.《後督師紀略》,《稀見明史史籍輯存》第12冊:線裝書局,2003年:第296頁
  • 12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甲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第538-540頁
  • 1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2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6頁
  • 128.    李洵.祖大壽與“祖家將”[J].社會科學輯刊,1989(Z1):169-175.
  • 129.    王景澤.明末的“遼人”與“遼軍”[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01):28-34.
  • 130.    《清史稿 卷二 本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09]
  • 131.    寧完我.《竭酬知奏》,《天聰朝臣工奏議》:遼寧大學歷史系,1980年:第9頁
  • 132.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1,崇德五年四月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1-09]
  • 133.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6,崇德六年七月二十三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1-09]
  • 134.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9,崇德七年三月十三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1-09]
  • 135.    李㴭:《燕途紀行》中:於時大壽聞松山敗沒,諸祖納降,遂屈膝清陣。獨蒙兵數千,仗義不屈,清人大怒,誘以宴會,使去弓劍,驅出平野,以鐵騎蹂之。蒙兵素善戰,以赤手相搏,還奪弓劍,崇朝鏖戰,縱未得生,亦能搏殺數千鐵騎。如此忠勇,華人所罕,骸骨只今堆積於錦州東川邊。老祖之受困錦州也,雖未殲賊,足可以潰圍一戰,而安坐觀望,任其事去,顧以四世元戎,忝厥祖、負皇恩,甘心降虜,終至隳節,縱歸黃泉,其不愧於蒙兵乎?
  • 136.    佚名:《多爾袞攝政日記》(不分卷),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日:王上日:“火炮迅疾,難見難避。非人不欲避,欲避之而不得也。若見炮不避,是痴人矣!“王因言及昔年大兵攻錦州時,洪軍門於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壽從城頭向南放炮,我兵存身無地,神器實為兇險。後破錦州,以此言語大壽。大壽張惶失驚雲:“果有此事,如彼時炮中王馬,為之奈何!”王笑謂大學士等雲:‘彼時兩仇相敵,唯恐不中。大壽言不由衷,誠為可笑。”
  • 137.    崇禎十三年遼東戰守明檔選(下)[J].歷史檔案,1985(02):3-13.
  • 138.    孟慶來.吳三桂降清問題新探——吳三桂與祖大壽往來書信檔案解讀[J].蘭台世界,2016(23):19-22.
  • 139.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十月初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04]
  • 140.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十八:清復急攻錦州,祖大壽聞承疇敗,大懼,欲降。城中有降夷之眾不從,欲殺大壽一門。降夷者山北近遼陽人,中國之外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也。夾處兩國之間,故遼東呼為夾道之人。近為大清朝所逼,歸附中國,稱降夷,俱控弦習戰之士,居大壽麾下,食大糧,頗得其力。大壽知不利,於己密遺書清帥,誘之出城,收其衣甲犒以酒食,盡殺之,大壽乃降。……康熙四年五月,予在鎮江,遇遼人唐奉山,自言昔在承疇軍中,親見其事如此。
  • 14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乙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第291-292頁
  • 142.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59,崇德七年三月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05]
  • 143.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記》卷一:有金總兵代裴副總,自綿州新到上任,詣道爺衙門,行相見禮,道爺出中門迎送,金總兵衞率儀仗亦甚盛矣。裴副總乃祖大壽妹夫,而祖也參本被遞雲。
  • 144.    《昭顯瀋陽日記》辛巳九月二十日:前此祖將妻善用兵,偕軍門(洪承疇)到松山矣,聞清援大至,才於數日馳歸寧遠雲。
  • 145.    《瀋陽狀啓》壬午四月十九日:祖大壽所輸銀貨雜物絡繹於路,其妻子方在寧遠。大壽降後,密遣一人扮着樵服,貽書於厥妻,使之出來,則其妻責其負國不死,辭意嚴正,清將等聞之亦為歎賞云云。
  • 146.    杉山清彥.《清初期對漢軍旗人“滿洲化”方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清代滿漢關係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68頁
  • 147.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748頁
  • 148.    曹循.明後期的邊鎮將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4(03):26-32.
  • 149.    曾磊.明末關寧軍性質的再討論——以“祖家將”為核心的觀察視角[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0,30(01):107-116.
  • 150.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七:祖天壽更名大壽,魯之繇更名之甲,皆樞輔令其更正也。
  • 151.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6075頁
  • 152.    李清:《南渡錄》卷二:命陷北總兵祖大壽子澤溥隨陳洪範北行,澤溥至北,留不返。
  • 153.    陳洪範:《北使紀略》(不分卷):(十月)初十日,(夷)差禮部韃官又奇庫迎至張家灣,祖澤溥差原同參將辛自修二人至灣説:“攝政王見啓意頗善。”其父祖大壽傳言:“少有機會,無不效力。”
  • 154.    “祖家街”的來龍去脈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4-02-05]
  • 155.    沐雨,陳白.興城祖氏石坊[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4):97.
  • 156.    張安昊.祖大壽疑冢考析——兼論皇太極對祖氏及大淩河羣體態度之嬗變[J].北京社會科學,2019(11):107-118.
  • 157.    林梅村,郝春陽.説不盡的祖大壽(下)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祖大壽墓調查記[J].紫禁城,2019(02):155.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4-02-05]
  • 158.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2,十九年七月十二日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4-02-05]
  • 159.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一月初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05]
  • 160.    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上:時祖總兵大壽駐錦州,失大凌時嘗降北,其心不可知。洪薊督承疇乃自將兵駐寧遠,名援之,實制之,脱錦州失,尤得以己當一面耳。
  • 16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4,崇德八年正月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05]
  • 162.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142,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07]
  • 163.    《清史演義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7]
  • 164.    《清史演義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7]
  • 165.    徐乾學:《憺園文集》卷二十九,《荊南道參議祖仁淵墓誌銘》:君諱澤深,字仁淵,奉天遼陽人,父大壽,明大帥,守錦州十年,力屈迎降太宗皇帝,禮待優厚,事見國史,授光祿大夫、一等精奇尼哈番,生六子,君第五。
  • 166.    《清史稿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7]
  • 167.    畢自肅:《遼東疏稿》卷三,《敵計勢在必逞錦城斷在必修疏》:臣晝夜躊躇,與前鋒鎮臣朱梅往返商確,斷以修錦為者,是遂移班兵之修杏六千餘人調中後、前屯,與寧遠貼防兵九千餘人前赴錦州,併力修築。
  • 168.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八月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07]
  • 169.    達明.《袁崇煥》人物譜[J].大眾電視,1989(02):06.
  • 170.    《孝莊秘史》第8集(第29分)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4-02-08]
  • 171.    《薛平貴與王寶釧》收視奪冠  .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引用日期2024-02-08]
  • 172.    《碧血劍》第1集(第44分39秒)  .西瓜視頻[引用日期2024-02-08]
  • 173.    《俠隱記》 第32集(第42分12秒)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4-02-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