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世龍

(明朝末年將領)

鎖定
馬世龍(1593年—1634年),字蒼元,字雲從,號倉州 [22]  回族,寧夏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北街)人,明朝末年將領。 [20] 
馬世龍早年由世職舉武中試,擢宣府遊擊。天啓二年(1622年),升永平副總兵,歷三屯營總兵、山海總兵,加右都督。後為言官參奏彈劾,以疾離任,並詔逮治罪未果。崇禎二年(1629年),京都戒嚴,起賜尚方劍,總理諸鎮勤王軍,次年(1630年),進左都督,加太子少保,蔭本衞世千户,不久謝病歸裏。崇禎六年(1633年)五月,蒙古插漢虎墩兔憨(林丹汗)聯合套部大舉進犯寧夏,寧夏總兵賀虎臣陣亡,詔馬世龍代鎮寧夏,崇禎七年(1634年),馬世龍屢屢重創來犯之敵。 [17] 
崇禎七年(1634年),馬世龍卒於任上,贈太子太傅,世襲錦衣僉事。 [20] 
全    名
馬世龍
蒼元、雲從
倉州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回族
出生地
寧夏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北街)
出生日期
1593年
逝世日期
1634年
主要成就
在寧夏擊退蒙古來犯
最高官職
寧夏總兵
追    贈
太子太傅

馬世龍人物生平

馬世龍承宗賞識

馬世龍,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20]  早年由世襲的職務上考中武舉會試,做過宣府遊擊。 [2] 
天啓初年,馬世龍在一名巡撫手下為中軍。他儀表堂堂,頗得時人稱讚。 [26]  天啓二年(1622年),明朝在廣寧之戰中敗北,山海關受到威脅,為應對危局而廣泛蒐羅將才。二月,御史焦源溥推薦的將才名單中包括了馬世龍。 [27]  當時孫承宗剛入內閣,代理兵部事務,聽説了馬世龍的名聲,便在四月提拔他為永平副總兵,讓他在經過北京陛見期間能與自己談一談,孫承宗經過與馬世龍的面談,對他的才幹十分欣賞,便在五月推薦他升署都督僉事,駐紮三屯營,專管中協四路。 [26]  [28-29]  孫承宗督師薊遼後,對原來的山海總兵江應詔不滿意,於十二月推薦馬世龍接替他,朝廷讓他佩平遼將軍印,領管中部,節制三部,調總兵王世欽尤世祿分管南、北二部。 [3]  [26]  [30] 
天啓三年(1623年)正月,朝廷賜給馬世龍尚方寶劍,實授都督僉事。孫承宗為他修建了任命大將的祭壇,為他舉行了授鉞儀式,把軍隊中的軍馬錢糧等事務全交給他管理。不久確定五路將領分守的地盤,馬世龍在中間,駐在衞城之中,王世欽分防南海,尤世祿分防北山,都接受馬世龍的管制,每部各一萬五千人。馬世龍感激司馬孫承宗對自己的賞識,做事很盡心盡力,和孫承宗一起商定計策,出兵駐守關外的城鎮。 [4]  孫承宗也奏請罷監軍、御史等官,以便馬世龍能夠不受掣肘。馬世龍在一年間依靠孫承宗的賞識而飛速提拔,卻不太熟悉官場交際,並且有些得意洋洋,所以引起孫承宗幕僚的不滿。 [26] 
天啓四年(1624年),馬世龍陪同巡撫喻安性袁崇煥東巡廣寧,又和袁崇煥、王世欽一起航海到達蓋套,考察了地理形勢,然後返回。評定功勞,朝廷給他加官為左都督。 [5] 

馬世龍勾心鬥角

當時,孫承宗統率着十多萬兵馬,手下使喚的將校有幾百人,每年開支軍費幾百萬兩白銀。那些有求於孫承宗的人,大都通過馬世龍開口,達不到目的就異常惱火。可是馬世龍為人雖相貌雄壯,實際上心裏膽小,所以那些忌恨孫承宗的人也大都通過抨擊馬世龍來拆孫承宗的台。孫承宗抗言上書向朝廷辯解説:“別人説馬世龍貪婪、荒淫、剝削他人,我敢用一百張嘴巴保證沒有這些事。”明熹宗因為孫承宗的緣故,對這些沒加追究。 [6] 
天啓五年(1625年)九月,馬世龍誤信降人劉伯漒的話,派遣先鋒副將魯之甲、參將李承先率兵襲取耀州,全軍覆沒,是為柳河之役。言官紛紛上書彈劾,明熹宗頒佈詔書對馬世龍做了嚴厲批評,讓他戴罪立功。當時魏忠賢正懷疑孫承宗想要清君側,他的黨羽攻擊馬世龍時就連帶攻擊孫承宗。孫承宗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到不安,離職走了,朝廷派兵部尚書高第來接任。職方主事徐日久起初幫助高第干涉遼東的事務,現在跟高第來參謀軍事,就極力上書攻擊馬世龍。馬世龍暗中勾結魏忠賢,反而把徐日久給剝奪了官籍。這年冬天,馬世龍也告病還鄉去了。 [7] 

馬世龍立功贖罪

崇禎元年(1628年),王在晉擔任尚書,馬世龍上書極力數説他的罪過,朝廷下詔逮捕馬世龍,很長時間沒抓到。王在晉罷官後,馬世龍才來投案。 [8] 
崇禎二年(1629年)冬天,京師戒嚴,刑部尚書喬允升上書推薦馬世龍,明思宗命令他立功贖罪。正好祖大壽的部隊逃跑了,京師受到很大震動。孫承宗建議明思宗,讓下獄的袁崇煥寫信將祖大壽召回。馬世龍受命飛馬到祖大壽那裏叫他歸順。等滿桂陣亡後,明思宗就讓馬世龍接任總理,賜給他尚方寶劍,讓他統率所有從各地來救援京師的部隊。 [9] 

馬世龍率軍勤王

崇禎三年(1630年)三月,馬世龍被提升為左都督。當時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失守已經三個月,孫承宗、祖大壽隔了一道山海關大門,跟馬世龍的各軍音訊不通。明思宗趕忙下詔要各地的部隊來勤王,昌平的尤世威、薊鎮的楊肇基、保定的曹鳴雷、山海的宋偉、山西的王國樑、固原的楊麒、延綏的吳自勉、臨洮的王承恩、寧夏的尤世祿、甘肅的楊嘉謨等大將趕來,他們所帶來的都是邊疆各地的精兵。內地有山東、河南、南京、湖廣、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的部隊,也先後趕來,這些部隊都駐紮在薊門,觀望不前。 [10] 
給事中張第元上書説:“馬世龍在山海關幹了幾年,沒聽説建立過什麼功勳,不像衞青霍去病那樣的大將,所建立的功名足以服人。這些帶兵的老將,並不是馬世龍的偏裨小校,他即使想加以調遣、轄制,哪個人能甘心聽他的呢?這樣子下去,兵力衰減,浪費錢財,一天天磨掉了鋭氣,誤到夏秋季節時,結果將不堪設想。”明思宗因為馬世龍正在部署作戰,沒聽他的意見。 [11] 
四月上旬,馬世龍率領軍隊會同總兵宋偉、副總兵謝尚政曹文詔金日觀等將領,反攻大安口,初期勝利並收復了大安口。 [23]  但是隨後遇到了八旗軍的反擊,馬世龍明軍失利並撤出了大安口。此戰八旗軍傷亡大約二百五十人。 [24]  馬世龍明軍傷亡大約八百人。 [25] 
當時祖大壽於五月十日兵臨灤州,第二天,馬世龍等率兵同他會合,第三天收復了灤州城。十三日,遊擊靳國臣收復了遷安。第二天,副將何可剛收復了永平。又過兩天,另外一些將領收復了遵化。就這樣四城在失陷後經過五個月才得到恢復。評定戰功時,祖大壽排在第一,尤世祿第二。馬世龍被加官太子少保,蔭封后代為本衞世襲千户。八月,他又稱病回去了。 [12] 

馬世龍總兵寧夏

崇禎六年(1633年)五月,插漢(察哈爾部)的虎墩兔(林丹汗)聯合河套地區的蒙古人(鄂爾多斯部)來侵犯寧夏,總兵賀虎臣陣亡,朝廷頒詔起用馬世龍去接替他。馬世龍在寧夏長大,熟悉當地的山川形勢,上任後大修戰備。 [13] 
崇禎七年(1634年)正月,察哈爾部和鄂爾多斯部進來騷擾,馬世龍派參將卜應第把他們打得大敗,斬獲二百多個首級。過了一個月,河套地區的狄寇進犯賀蘭山,馬世龍派遣投降過來的兵丁偷偷進入他們的營帳中,割下了他們首領撒兒甲的腦袋,斬獲的首級跟上次數目相當。不久,插部大舉來犯,馬世龍派副將婁光先等分五路埋伏在要害地帶,自己在中路等敵人過來,然後羣起夾擊,斬獲了八百多首級。巡撫王振奇也斬了三百多首級。敵人來進犯河西的玉泉營,馬世龍又攔截作戰,斬敵五百多人。當年七月他們又來侵犯棗國堡,馬世龍又把他們打得大敗,俘獲、殺死了一千多敵兵。在半年中他屢奏大捷,名震西塞。 [14] 

馬世龍卒於任上

崇禎七年(1634年),馬世龍死在任上,終年僅四十歲。 [20]  後來朝廷評定他的功績,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世襲錦衣僉事,並按照規定給予了撫卹。 [15] 

馬世龍主要影響

馬世龍征戰沙場多年,其中不乏有勝績和敗績,其主要戰績如下:
  • 天啓五年(1625年),馬世龍派遣先鋒副將魯之甲、參將李承先率兵襲取耀州,全軍覆沒(柳河之役)。 [7] 
  • 崇禎二年(1629年),祖大壽叛逃,馬世龍運用謀略,使祖大壽重新歸附明朝。 [9] 
  • 崇禎三年(1630年),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失守,馬世龍與祖大壽等人齊心協力,重新收復失地。 [12] 
  • 崇禎七年(1634年)正月,林丹汗察哈爾部和鄂爾多斯部進犯寧夏,馬世龍在半年中屢次擊退他們的進攻,名震西塞。 [14] 

馬世龍歷史評價

張第元:世龍在關數載,績效無聞,非若衞、霍之儔,功名足以服人也。諸帥宿將,非世龍偏裨,欲驅策節制,誰能甘之? [1] 《明史》引
王在晉:①彼時大將馬世龍坐擁高居,買姬博笑,而以大言哄樞輔(孫承宗),樞輔信之,遂至柳河之敗,言不可若是其幾也。 [31]  ②世龍推用在關門守定之後,非武官卻步之時也。三載統兵,不能致一奴賊,而殺西虜(蒙古)以要功,且以掩柳河之失。邊釁一開,安能左右顧而固吾圉也? [32] 《三朝遼事實錄》
夏允彝:大帥馬世龍,貌甚偉而無將略也。 [16] 《倖存錄》
張廷玉等:馬世龍等值邊陲多事,奮其勇略,著績戎行,或捐軀力戰,身膏原野,可謂無忝爪牙之任矣。 [1] 《明史》
傅英仁富育光:這個人叫馬世龍,是袁崇煥手下的一員大將。他武功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 [19] 

馬世龍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兒子
馬獻圖
字興之,蔭補指揮同知,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入陝時被俘,遇害於山西侯馬,時年33歲。
馬負圖
官至指揮,牛成虎陷寧夏時與弟弟馬呈圖和表兄彭某圖謀恢復,事泄被殺,時年19歲。
馬呈圖
官至指揮,與馬負圖同死,時年16歲,三兄弟號為“馬氏三忠”。
曾孫
字樂聞,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武狀元,為官清正,湖北人民稱他是“馬青天”。
字逸聞,官至四川提督,贈右都督,諡“襄毅”。
字衡聞,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武進士,官至固原提督。
字廣聞,馬玉四子,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武進士,選為三等侍衞,授巡捕南營參將。累遷大同鎮總兵官。
玄孫
馬紀師
字錫三,馬際伯次子,官至涼州鎮總兵官。
馬紀勳
字錫九,馬際伯三子,官至川北鎮、潮州鎮總兵官。
參考資料: [18]  [33] 

馬世龍後世紀念

“總理六師”坊位於二府街(北街)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北街中段),為紀念馬世龍而立,康熙皇帝御書。 [21] 

馬世龍史料索引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1]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22]
  • 2.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馬世龍,字蒼元,寧夏人。由世職舉武會試,歷宣府遊擊。
  • 3.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天啓二年抉永平副總兵。署兵部孫承宗奇其才,薦授署都督僉事,充三屯營總兵官。承宗出鎮,薦為山海總兵,俾領中部,調總兵王世欽、尤世祿分領南北二部。
  • 4.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明年正月賜尚方劍,實授府銜。承宗為築壇拜大將,代行授鉞禮,軍馬錢穀盡屬之。尋定分地,世龍居中,駐衞城,世欽南海,世祿北山,並受世龍節制,兵各萬五千人。世龍感承宗知已,頗盡力,與承宗定計出守關外諸城。
  • 5.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四年,偕巡撫喻安性及袁崇煥東巡廣寧,又與崇煥、世欽航海抵蓋套,相度形勢而還。敍勞,加右都督。
  • 6.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當是時,承宗統士馬十餘萬,用將校數百人,歲費軍儲數百萬。諸有求於承宗者,率因世龍,不得則大恚。而世龍貌偉,中實怯,忌承宗者多擊世龍以撼之。承宗抗辯於朝曰:“人謂其貪淫朘削,臣敢以百口保其必無。”帝以承宗故,不問。
  • 7.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五年九月,世龍誤信降人劉伯漒言、遣前鋒副將魯之甲、參將李承先率師襲取耀州,敗沒。言官交章劾奏,嚴旨切責,令戴罪圖功。時魏忠賢方以清君側疑承宗,其黨攻世龍者並及承宗。承宗不安其位去,以兵部尚書高第來代。職方主事徐日久者,先佐第撓遼事,及從第贊畫,力攻世龍。世龍陰結忠賢,反削日久籍。其冬,世龍亦謝病去。
  • 8.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崇禎元年,王在晉為尚書。世龍上疏極論其罪,有詔逮世龍,久不至。在晉罷,始詣獄。
  • 9.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二年冬,都城戒嚴。刑部尚書喬允升薦世龍才,詔圖功自贖。會祖大壽師潰,京師大震。承宗再起督師,以便宜遣世龍馳諭大壽聽命。及滿桂戰死,遂令世龍代為總理,賜尚方劍,盡統諸鎮援師。
  • 10.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三年三月進左都督。時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失守已三月。承宗、大壽隔關門,與世龍諸軍聲息斷絕。帝急詔四方兵勤王,昌平尤世威、薊鎮楊肇基、保定曹鳴雷、山海宋偉、山西王國樑、固原楊麒、延綏吳自勉、臨洮王承恩、寧夏尤世祿、甘肅楊嘉謨,所將皆諸邊鋭卒;內地則山東、河南、南都、湖廣、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諸軍,亦先後至。並壁薊門,觀望不進。
  • 11.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給事中張第元上言:“世龍在關數載,績效無聞,非若衞、霍之儔,功名足以服人也。諸帥宿將,非世龍偏裨,欲驅策節制,誰能甘之。師老財匱,鋭氣日消,延及夏秋,將有不可言者。”帝以世龍方規進取,不納其言。
  • 12.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時大壽於五月十日薄灤州。明日,世龍等以師會。又明日復其城。十三日,遊擊靳國臣復遷安。明日,副將何可綱復永平。又二日,別將復遵化。閲五月,四城始復。論功,大壽最,世祿次之。世龍加太子少保,蔭本衞世千户。八月復謝病歸。
  • 13.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六年五月,插漢虎墩兔合套寇犯寧夏,總兵賀虎臣戰歿,詔起世龍代之。世龍生長寧夏,習其形勢,大修戰備。
  • 14.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明年正月,二部入犯,遣參將卜應第大破之,斬首二百有奇。逾月,套寇犯賀蘭山。世龍遣降丁潛入其營,馘其長撒兒甲,斬級如前。未幾,插部大舉入寇。世龍遣副將婁光先等分五道伏要害,而己中道待之,夾擊,斬首八百有奇。巡撫王振奇亦斬三百餘級。寇復犯河西玉泉宮,世龍復邀斬五百餘。其年七月犯棗園堡,世龍又大敗之,俘斬一千有奇。世龍半歲中屢奏大捷,威名震西塞。
  • 15.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無何,卒於官,年四十餘。後論功,贈太子太傅,世錦衣僉事,賜卹如制。
  • 16.    《倖存錄(上)》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4-22]
  • 17.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寧夏百科全書,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09,第268頁.
  • 18.    廬客.寧夏明清之際馬世龍家族[J].寧夏史志,2002,(第4期):57-58.
  • 19.    傅英仁,富育光講述,金兀朮傳奇,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8,第437頁.
  • 20.    孫生玉主編,寧夏地方史話叢書 寧夏軍事史話 下,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04,第594-595頁.
  • 21.    戴亮主編,銀川藝文志,方誌出版社,2016.11,第581頁.
  • 22.    向燕南主編,中國長城志 文獻 下,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8,第2263頁.
  • 23.    汪楫《崇禎長編》卷三十三,崇禎三年四月:“癸丑,總理馬世龍會同總兵宋偉、副總兵謝尚政、曹文詔、金日觀等領兵出石門,晚至馬蘭,次早四鼓往攻大安,遂復之,並克鮎魚等關。薊督張鳳翼驛書以聞。”
  • 24.    《滿文老檔》,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七冊,天聰四年四月:“初七日至永平。是日,自遵化來報敗敵消息。先是,往於樵採處,我兵設伏,誘其樵採人至,擊敗之。獲馬二百三十匹,我軍死一人,傷四十人。而我後兵至,克大安口,命喀喇沁部沙木巴駐之。沙木巴移營邊外後,大安口漢人,往報無兵。 明遣騎兵四千、步兵三千來,城內漢人,開城門納之,騎兵屯外斷後。駐守遵化總兵官烏納格、參將察哈喇聞之,率兵往擊明兵,敗之。斬殺甚眾,獲馬三百,餘馬多為喀喇沁部人所獲。是役也,我軍陣亡十三人,被傷二百四十五人。”
  • 25.    汪楫《崇禎長編》卷三十三,崇禎三年四月:“戊午,兵部右侍郎郭尚賓上言臣謂敵駐遷灤是猶疥癬之在體其居遵永則如兩癰之附身前此諸將豈無肯效忠出力者乃上不能復遵化永平為消癰以保大命次不能復遷灤一城為國除疥癬以清四肢止知覓小捷餙聽聞或闞彼所至才策駑以應雖謂之無著可也其甚者如近日覬大安口零功輕入衄損八百餘人反掩敗為功雖謂之欺君負國甚於無著可也”
  • 26.    茅元儀:《督師紀略》卷四:公(孫承宗)時實深器馬世龍,世龍本寧夏世弁,年才三十,為撫院中軍,貌瑰偉,時有稱之者,公以超補薊鎮東協副總兵,使過闕陛見,因與之語,深奇之,遂薦以為三屯營總兵,移之為經理大帥,以代江應詔,上遂賜尚方劍。世龍於分佈五部,經理關外,實深效勞勤,故公特為請罷監軍、御史及不以兵備道監軍,以重其事權,而幕中諸僚或責其禮文,口語亦騰矣。蓋世龍驟貴,不諳交際,而又深得公意,未免色揚,故贊畫司務孫元化嘗上書於公,力詆之,公不以為忤,而沈棨亦深排之。
  • 27.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19,天啓二年二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12]
  • 28.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21,天啓二年四月初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12]
  • 29.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22,天啓二年五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12]
  • 30.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29,天啓二年十二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12]
  • 31.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二。
  • 32.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
  • 33.    《(乾隆)寧夏府志》卷十六:馬獻圖,字興之,總兵馬世龍子,以蔭補指揮同知,李自成據關中,勒降不屈,械繫軍中,至山西侯馬驛殺之。弟負圖、呈圖俱係指揮,自成遣偽將牛成虎陷寧夏,負圖兄弟約表兄彭姓者圖恢復,事泄同被害,兄弟殉節,人稱馬氏三忠。獻圖死時年三十三,負圖年十九,呈圖年十六。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