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化貞

(明朝遼東巡撫)

鎖定
王化貞(?~1632年),字肖乾,山東諸城人。明朝末年大臣。
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及第,授户部主事,遷右參議,成為東林黨重要成員、內閣首輔葉向高弟子。分兵駐守廣寧,出任遼東巡撫,與總督熊廷弼不和。背叛東林黨,投奔魏忠賢。廣寧之戰慘敗後,論罪下獄。
崇禎五年(1632年),坐罪處死。
本    名
王化貞
肖乾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1632年
官    職
遼東巡撫
籍    貫
山東諸城

王化貞人物生平

王化貞力保河西

王化貞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由户部主事,轉右參議,分兵駐守在廣寧。蒙古炒花等部落酋長乘機想要南侵,王化貞安撫他們,他們就不敢再動了。
天啓元年(1621年),遼東重鎮瀋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被後金攻陷,朱童蒙到東北調查回來後,極力説王化貞得西部人心,不要輕易調動他,以免壞了安撫蒙古的事。王化貞也説遼地戰事終將失敗,只有發放百萬帑金,極力款待蒙古人,那麼後金就有所顧忌,不敢深入了。恰好遼陽、瀋陽相繼失守,朝廷決定起用熊廷弼,御史方震孺請給化貞晉級,讓他便宜行事,與薛國用一同駐守河西。於是提升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廣寧城坐落在彎曲的山頭上,登上山可以俯瞰城內,倚仗三岔河為險阻,而三岔河的黃泥窪又水淺可涉。
廣寧只有一千名弱卒,王化貞招集散兵流民,得到萬餘人。他激勵士民的鬥志,聯絡西部的蒙古,當地人心才稍稍安定下來。遼陽剛失守時,國內遠近震驚,都以為河西一定沒法保住了。王化貞率領一支弱軍,把守孤城,鬥志不減,當時他的聲望真是赫然有名。朝廷也認為可以依靠他的才能,便把河西的戰事全部交由他來辦了。 [1] 

王化貞經撫不和

熊廷弼官復原職,東林黨人就推薦王化貞當遼東巡撫
在此之前,袁應泰死了,由薛國用代為經略,薛國用因病不能幹事。王化貞於是部署將領,沿河設立六所軍營,每營設置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各自畫地分守。西平、鎮武、柳河、盤山等要害地分別設立防哨。此議報上後,廷弼不以為然,上書説:“河面狹窄不可靠,城堡太小難容駐兵,現在只應牢牢地守住廣寧。如果分兵在河上駐守,部隊分散力量就弱小了。敵人用輕騎兵偷偷渡過河來,專攻一所營房,我軍力量必然不支。一營潰敗,其他各營就都會敗,西平等地的防哨也不能守住。河邊只適於設立游擊隊,輪番出入,使敵人莫知淺深,不該屯聚一處,給敵人乘隙襲擊的機會。”奏章交上後,明熹宗下詔表揚了他。恰好御史方震孺也説防河有六條不可靠的地方,王化貞的建議就此作罷了。而王化貞因為自己的計策未被採納,恨透了,把軍事全推託在熊廷弼身上。熊廷弼於是請朝廷警告王化貞,不得藉口有人節制,坐失戰機。此前,四方援遼的軍隊,王化貞全改名號為“平遼”,遼人很不愉快。熊廷弼説:“遼人又沒叛亂,請改為‘平東’或‘徵東’,以快慰遼人的心。”從此以後王化貞與熊廷弼有了矛盾,經略、巡撫不和睦的風聲也就傳起來了。 [2] 
天啓元年(1621年)八月初一,熊廷弼上書説:“三方面佈置的戰略的實施,必須聯絡朝鮮。請抓緊時間派欽差使臣去訪問朝鮮的君臣,讓他們徵發八道的全部兵力,在江面上設立連營,助我軍的聲威。”並舉薦監軍副使梁之垣,説他在海濱長大,熟知朝鮮的事情,可以充任欽差使臣。明熹宗馬上就同意了,並且按照行人奉使的慣例,賜給一品官以示寵信。梁之垣於是上書提出加強他們的事權、確定自己職責等八條要求,明熹宗也都同意了。梁之垣正在和有關部門商議兵餉的事,王化貞所派遣的都司毛文龍已經襲取了鎮江,奏上了捷報。滿朝為此大喜,立即命令登、萊、天津派出兩萬水師接應毛文龍,王化貞率四萬廣寧兵進據河上,和蒙古軍一起乘機進取,由熊廷弼在中間調度。命令下達以後,經略、巡撫所轄兵鎮相互觀望,最終還是沒有出兵。 [3] 
不久,王化貞上書詳述東西兩邊的情況説:“敵人放棄遼陽不加守備,河東失陷地區的將士日夜盼望官軍開到,就抓了敵將來投降。而西部的虎墩兔(林丹汗)、炒花(卓裏克圖洪巴圖魯)都願意以兵助我。敵人駐守海州的兵力不過兩千人,河上只遼地士兵三千人而已。如果派軍隊悄悄過去夜襲,勢在必克。南防的敵軍得知遼陽失守一定北歸,我軍憑藉險要的地勢來打擊他們惰歸的軍隊,可以一舉殲滅。”兵部尚書張鶴鳴認為對,上書説機不可失。御史徐卿伯又促成此事,奏請派廷弼進駐廣寧,薊遼總督王象乾移駐山海。正好化貞又飛章上奏説:“敵人因為官軍收復鎮江,就驅趕、搶劫周圍四衞屯民。屯民現在佔據鐵山死守,殺傷了敵兵三四千人,敵人把他們圍困得更緊了,應該馬上前往援救。”於是兵部越發催促進兵。王化貞就在這個月裏渡過河去。熊廷弼迫不得已讓出山海關,駐兵右屯,而飛章上奏説海州取易守難,不該輕舉妄動。王化貞終於無功而回。 [4] 

王化貞戰守之爭

王化貞平素不學習軍事,輕視大敵,好説大話。文武將吏的規勸一點也聽不進去,與熊廷弼尤其牴觸得厲害。他妄想投降後金的李永芳會做他的內應,相信蒙古人的話,説是虎墩兔將派援兵四十萬,因此想不戰而獲全勝。一切事務如兵馬、甲仗、糧草、營壘等都放置一邊不加過問,一意説大話矇騙朝廷。尚書張鶴鳴很相信他,他有所請無不答應,因此廷弼無法實現自己的心願。廣寧有十四萬部隊,而熊廷弼的山海關上卻沒有一兵一卒,只是有經略這麼個虛名而已。從延綏調來的部隊不能作戰,熊廷弼請把主帥杜文煥治罪,張鶴鳴卻讓寬恕了他。熊廷弼奏請任用佟卜年,張鶴鳴遞上奏章反對。熊廷弼奏請派遣之垣去朝鮮,張鶴鳴故意扣發他的餉銀。於是兩人之間相互怨恨,事事爭吵。熊廷弼這個人也器量狹小,剛愎自用,火氣一觸即發,盛氣凌人,朝臣大多都厭惡他。 [5] 
毛文龍鎮江之捷,王化貞自以為立了奇功。熊廷弼説:“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文龍發動得太早,致使敵人恨遼地的人民,把周圍四衞的軍民屠戮殆盡,使東山軍民灰心,讓朝鮮君臣膽寒,令河西軍隊喪氣,擾亂了三方並進的計劃,耽誤了聯絡朝鮮的打算,把它看作奇功,實際上是奇禍呢。”送信到京城,竭力批評化貞。朝臣們正把鎮江一役看作大捷,聽到他的話,心中多有不服。熊廷弼又明顯地攻擊鶴鳴説:“我既然擔任經略,四方援軍應當聽我調遣,而鶴鳴徑自發動,不讓我知道。七月裏我向兵部詢問軍隊人數,到現在兩個月了,沒有回答。我有經略之名,無其實,遼左的戰事都是張樞密和王撫臣一起辦的。”張鶴鳴這下更加惱恨他了。到九月份,王化貞還説虎墩兔的四十萬部隊快來了,請迅速出兵。熊廷弼説:“撫臣靠着蒙古人,想不虞而收戰功。我不敢輕視敵人,不敢説能不戰而勝。”後來蒙古軍隊終於沒來,王化貞也不敢進兵了。 [6] 
當時,熊廷弼主張防禦,認為遼地人不可信用,蒙古人不可憑仗,李永芳其人不可相信,廣寧地方有很多間諜讓人擔心。 [7]  王化貞則一切相反,絕口不提防禦,説我們一渡河,河東人必為內應。並且飛書報告朝廷,説八月裏你們就可以高枕酣睡,而收到我的捷報。有見識的人知道他一定壞事,因為疆場事關係重大,沒有人敢説他的不好。到十月份,河上結了冰,廣寧人認為後金一定渡過河來,紛紛想逃出廣寧。王化貞於是和方震孺商議,分兵把守鎮武、西平、閭陽、鎮寧等城堡,而以主力駐守廣寧。張鶴鳴也認為廣寧值得擔憂,請明熹宗命令熊廷弼出關。熊廷弼於是又出山海關,到達右屯,考慮用重兵內護廣寧,外扼鎮武、閭陽,於是派劉渠以兩萬人駐守鎮武,祁秉忠以一萬人駐守閭陽。又派羅一貫以三千人守西平。又重申他的命令説:“敵人來時,跨出鎮武一步的,文武將吏都有殺無赦。敵人到達廣寧而鎮武、閭陽不出兵夾攻,敵人搶劫右屯餉道而三路兵馬不救援的,罪也相同。”
熊廷弼剛剛部署完畢,王化貞相信間諜的話,突然發兵襲擊海州,不久又退了回來。熊廷弼於是上書説:“撫臣進兵,到現在已經五次了。部隊屢進屢退,敵人早看透了我方的計謀,我的虛名也因輕易出兵而受到損傷。希望陛下明確指示撫臣,對自己的行為慎重些,不要給敵人嘲笑了。”王化貞看到他的上書很不高興,飛章上奏,為自己辯解,並且説:“我請求給我六萬兵,我保證把敵人一舉蕩平。就是不如意,也一定能做到死傷相等,使敵人一蹶不振,管保它不再成為河西之憂!”並請准許他便宜行事。 [8] 
當時葉向高掌了大權,他是王化貞成進士時的主考官,很偏向王化貞。等王化貞請求把後金軍一舉蕩平時,熊廷弼上書説:“就請按撫臣約定的辦吧,應及早罷掉我的官以便於鼓舞士氣。”
這個時候,中外都知道經略、巡撫兩人不和,一定會壞了邊疆的大事,大臣們的奏章天天討論此事。而張鶴鳴篤信王化貞,於是想把熊廷弼拿掉。 [9] 

王化貞廣寧慘敗

天啓二年(1622年)正月,員外郎徐大化順承其意彈劾熊廷弼大言欺世,嫉能妒功,不罷免他必將有害於遼地戰事。他們的奏章一併被髮給各部,張鶴鳴於是召集大臣們討論。説把熊廷弼撤職的有幾個人,其餘大多主張讓二人各盡其職,共謀成功。正好後金軍這時逼近西平,就停止了爭議,仍然兼用他們兩人,責令他們共同努力,功罪一體。 [10] 
沒過多久,西平之圍吃緊。王化貞相信中軍孫得功的計策,發動了廣寧的全部兵力,讓孫得功和祖大壽前往和祁秉忠會合,然後向前去作戰。熊廷弼也傳令劉渠拔營赴援。正月二十二日在平陽橋遭遇後金軍,剛剛交鋒,孫得功和參將鮑承先等領頭逃跑,鎮武、閭陽的兵力於是也被打敗,劉渠、祁秉忠在沙嶺戰死,祖大壽逃往覺華島去了。西平守將待援不至,與參將黑雲鶴也戰死。熊廷弼當時已離開右屯,駐軍閭陽。參議邢慎言勸他緊急救援廣寧,卻被僉事韓初命阻撓,於是熊廷弼撤退了回來。當時後金軍在沙嶺停下來不再向前來。
王化貞平常把孫得功看作心腹,而孫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後金,他想活捉王化貞作為自己的功勞,就詐稱後金軍已到城邊。城中一時大亂,人各奔逃,參政高邦佐阻擋也擋不住。王化貞正關起門辦理軍書,毫無所知。參將江朝棟推門闖進來,王化貞大聲訓斥他。江朝棟大聲喊道:“事情危險了,請你快走!”王化貞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朝棟就攙扶他出來騎馬逃走,後邊兩個僕人徒步跟着,於是丟了廣寧城,倉惶逃命。在大淩河遇上了熊廷弼,熊廷弼微笑着説:“六萬軍隊就可以把敵人一舉蕩平,到頭來怎麼樣呢?”
王化貞感到慚愧,建議駐守寧遠和前屯。熊廷弼説:“已經晚了。現在只有保護老百姓入關去!”於是把自己所領的五千人交由王化貞來殿後,把全部積蓄都放火燒了。正月二十六日熊廷弼和韓初命一起護送難民入得關來,王化貞、高出、胡嘉棟也先後入關,只有高邦佐自殺而死。孫得功率領廣寧城的叛將把後金軍迎入廣寧時,王化貞逃跑已有兩天時間。後金軍追趕他們追了二百里,因路上沒得糧食吃才回去。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京城為之震驚。張鶴鳴害怕了,自請前往察看軍隊。
後金佔領廣寧,並接連佔領明軍放棄的義州、平陽橋、西興堡、錦州、鐵場、大淩河、錦安、右屯衞、團山、鎮寧、鎮遠、鎮安、鎮靜、鎮邊、大清堡、大康堡、鎮武堡、壯鎮堡、閭陽驛、十三山驛、小淩河、松山、杏山、牽馬嶺、戚家堡、正安、錦昌、中安、鎮彝、大靜、大寧、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鎮、大福、大興、盤山驛、鄂拓堡、白土廠、塔山堡、中安堡、雙台堡等40餘座城堡。努爾哈赤下令把遼河以西的人民,驅趕到遼河以東。 [11] 

王化貞難逃一死

歸朝後,此事成為黨爭的一個大題目。就在東林內部為了“保熊斥熊”還自相內訌的時候,王化貞已經意識到東林黨大廈將傾,就果斷拋棄了還在為自己“重列朝班”而奔走辯護(順便參與陷害熊廷弼)的“東林君子”們,投奔魏忠賢。魏忠賢趁機利用他揭露東林黨“貪污遼東軍餉”,一舉擊潰了東林黨的殘餘力量。 [12] 
天啓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廣寧罪”慷慨赴市,傳首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太原、大同延綏、固原、寧夏、甘肅)。魏忠賢雖對王化貞百般袒護,但罪行確鑿,緩刑至崇禎五年(1632年)處死。 [13] 

王化貞人物成就

在遼陽失守時,王化貞曾經召集散亡,據守廣寧,使得明王朝暫時能保住遼河以西。

王化貞歷史評價

《明史》:①化貞為人騃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②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乃以門户曲殺廷弼,化貞稽誅者且數年。 [14] 

王化貞個人著作

王化貞精通醫學,著有《普門醫品》48卷。輯錄《本草綱目》等多種醫籍中的單方、驗方。按病名分為中風、破傷風、傷寒、瘟疫等150餘類,予以歸納。每類按若干具體病證開列方劑。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郎延模又仿其體例續撰《醫品補遺》四卷。 [15] 

王化貞史書記載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14] 
參考資料
  • 1.    《明史》:化貞,諸城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由户部主事歷右參議,分守廣寧。蒙古炒花諸部長乘機窺塞下,化貞撫之,皆不敢動。朱童蒙勘事還,極言化貞得西人心,勿輕調,隳撫事。化貞亦言遼事將壞,惟發帑金百萬,亟款西人,則敵顧忌不敢深入。會遼、沈相繼亡,廷議將起廷弼,御史方震孺請加化貞秩,便宜從事,令與薛國用同守河西。乃進化貞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廣寧城在山隈,登山可俯瞰城內,恃三岔河為阻,而三岔之黃泥窪又水淺可涉。廣寧止孱卒千,化貞招集散亡,復得萬餘人,激厲士民,聯絡西部,人心稍定。遼陽初失,遠近震驚,謂河西必不能保。化貞提弱卒,守孤城,氣不懾,時望赫然。中朝亦謂其才足倚,悉以河西事付之。而化貞又以登萊、天津兵可不設,諸鎮入衞兵可止。當事益信其有才,所奏請輒報可。時金、復諸衞軍民及東山礦徒,多結砦自固,以待官軍,其逃入朝鮮者,亦不下二萬。化貞請鼓舞諸人,優以爵祿,俾自奮於功名,詔諭朝鮮,褒以忠義,勉之同仇。帝亦從之。
  • 2.    《明史》:先是,袁應泰死,薛國用代為經略,病不任事。化貞乃部署諸將,沿河設六營,營置參將一人,守備二人,畫地分守;西平、鎮武、柳河、盤山諸要害,各置戍設防。議即上,廷弼不謂然,疏言:“河窄難恃,堡小難容,今日但宜固守廣寧。若駐兵河上,兵分則力弱,敵輕騎潛渡,直攻一營,力必不支。一營潰,則諸營俱潰,西平諸戍亦不能守。河上止宜置遊徼兵,更番出入,示敵不測,不宜屯聚一處,為敵所乘。自河抵廣寧,止宜多置烽堠;西平諸處止宜稍置戍兵,為傳烽哨探之用。而大兵悉聚廣寧,相度城外形勢,掎角立營,深壘高柵以俟。蓋遼陽去廣寧三百六十里,非敵騎一日能到,有聲息,我必預知。斷不宜分兵防河,先為自弱之計也。”疏上,優旨褒答。會御史方震孺亦言防河六不足恃,議乃寢。而化貞以計不行,愠甚,盡委軍事於廷弼。廷弼乃請申諭化貞,不得藉口節制,坐失事機。先是,四方援遼之師,化貞悉改為“平遼”,遼人多不悦。廷弼言:“遼人未叛,乞改為‘平東’或‘徵東’,以慰其心。”自是化貞與廷弼有隙,而經、撫不和之議起矣。
  • 3.    《明史》:八月朔,廷弼言:“三方建置,須聯絡朝鮮。請亟發敕使往勞彼國君臣,俾盡發八道之師,連營江上,助我聲勢。又發詔書憫恤遼人之避難彼國者,招集團練,別為一軍,與朝鮮軍合勢。而我使臣即權駐義州,控制聯絡,俾與登、萊聲息相通,於事有濟。更宜發銀六萬兩,分犒朝鮮及遼人,而臣給與空名札付百道,俾承製拜除。其東山礦徒能結聚千人者,即署都司;五百人者,署守備。將一呼立應,而一二萬勁兵可立致也。”因薦監軍副使梁之垣生長海濱,習朝鮮事,可充命使。帝立從之,且命如行人奉使故事,賜一品服以寵其行。之垣乃列上重事權、定職掌八事,帝亦報可。
  • 4.    《明史》:之垣方與所司議兵餉,而化貞所遣都司毛文龍已襲取鎮江,奏捷。舉朝大喜,亟命登、萊、天津發水師二萬應文龍,化貞督廣寧兵四萬進據河上,合蒙古軍乘機進取,而廷弼居中節制。命既下,經、撫、各鎮互觀望,兵不果進。頃之,化貞備陳東西情形,言:“敵棄遼陽不守,河東失陷將士日夜望官軍至,即執敵將以降。而西部虎墩兔、炒花鹹願助兵。敵兵守海州不過二千,河上止遼卒三千,若潛師夜襲,勢在必克。敵南防者聞而北歸,我據險以擊其惰,可盡也。”兵部尚書張鶴鳴以為然,奏言時不可失。御史徐卿伯復趣之,請令廷弼進駐廣寧,薊遼總督王象乾移鎮山海。會化貞復馳奏:“敵因官軍收復鎮江,遂驅掠四衞屯民。屯民據鐵山死守,傷敵三四千人,敵圍之益急。急宜赴救。”於是兵部愈促進師。化貞即以是月渡河。廷弼不得已出關,次右屯,而馳奏海州取易守難,不宜輕舉。化貞卒無功而還。
  • 5.    《明史》:化貞為人騃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廷弼尤牴牾。妄意降敵者李永芳為內應,信西部言,謂虎墩兔助兵四十萬,遂欲以不戰取全勝。一切士馬、甲仗、糗糧、營壘俱置不問,務為大言罔中朝。尚書鶴鳴深信之,所請無不允,以故廷弼不得行其志。廣寧有兵十四萬,而廷弼關上無一卒,徒擁經略虛號而已。延綏入衞兵不堪用,廷弼請罪其帥杜文煥,鶴鳴議寬之;廷弼請用卜年,鶴鳴上駁議;廷弼奏遣之垣,鶴鳴故稽其餉。兩人遂相怨,事事齟齬。而廷弼亦褊淺剛愎,有觸必發,盛氣相加,朝士多厭惡之。
  • 6.    《明史》:毛文龍鎮江之捷,化貞自謂發蹤奇功。廷弼言:“三方兵力未集,文龍發之太早,致敵恨遼人,屠戮四衞軍民殆盡,灰東山之心,寒朝鮮之膽,奪河西之氣,亂三方並進之謀,誤屬國聯絡之算,目為奇功,乃奇禍耳!”貽書京師,力詆化貞。朝士方以鎮江為奇捷,聞其言,亦多不服。廷弼又顯詆鶴鳴,謂:“臣既任經略,四方援軍宜聽臣調遣,乃鶴鳴徑自發戍,不令臣知。七月中,臣諮部問調軍之數,經今兩月,置不答。臣有經略名,無其實,遼左事惟樞臣與撫臣共為之。”鶴鳴益恨。至九月,化貞猶言虎墩兔兵四十萬且至,請速濟師。廷弼言:“撫臣恃西部,欲以不戰為戰計。西部與我,進不同進,彼入北道,我入南道,相距二百餘里,敵分兵來應,亦須我自撐拒。臣未敢輕視敵人,謂可不戰勝也。臣初議三方佈置,必使兵馬、器械、舟車、芻茭無一不備,而後剋期齊舉,進足戰,退亦足以守。今臨事中亂,雖樞臣主謀於中,撫臣決策於外,卜一舉成功,而臣猶有萬一不必然之慮也。”既而西部竟不至,化貞兵亦不敢進。
  • 7.    《明史》:廷弼既與化貞隙,中朝右化貞者多詆廷弼。給事中楊道寅謂出、嘉棟不宜用。御史徐景濂極譽化貞,刺廷弼,詆之垣逍遙故鄉,不稱任使。御史蘇琰則言廷弼宜駐廣寧,不當遠駐山海,因言登、萊水師無所用。廷弼怒,抗疏力詆三人。帝皆無所問。而帝於講筵忽問:“卜年系叛族,何擢僉事?國縉數經論列,何起用?嘉棟立功贖罪,何在天津?”廷弼知左右譖之,抗疏辨,語頗憤激。是時,廷弼主守,謂遼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廣寧多間諜可虞。化貞一切反之,絕口不言守,謂我一渡河,河東人必內應,且騰書中朝,言仲秋之月,可高枕而聽捷音。識者知其必僨事,以疆場事重,無敢言其短者。
  • 8.    《明史》:至十月,冰合,廣寧人謂大清兵必渡河,紛然思竄。化貞乃與震孺計,分兵守鎮武、西平、閭陽、鎮寧諸城堡,而以大軍守廣寧。鶴鳴亦以廣寧可慮,請敕廷弼出關。廷弼上言:“樞臣第知經略一出,足鎮人心;不知徒手之經略一出,其動搖人心更甚。且臣駐廣寧,化貞駐何地?鶴鳴責經、撫協心同力,而樞臣與經臣獨不當協心同力乎?為今日計,惟樞部俯同於臣,臣始得為陛下任東方事也。”其言甚切至,鶴鳴益不悦。廷弼乃復出關,至右屯,議以重兵內護廣寧,外扼鎮武、閭陽,乃令劉渠以二萬人守鎮武,祁秉忠以萬人守閭陽。又令羅一貫以三千人守西平。復申令曰:“敵來,越鎮武一步者,文武將吏誅無赦。敵至廣寧而鎮武、閭陽不夾攻,掠右屯餉道而三路不救援者,亦如之。”部署甫定,化貞又信諜者言,遽發兵襲海州,旋亦引退。廷弼乃上言:“撫臣之進,及今而五矣。八、九月間屢進屢止,猶未有疏請也。若十月二十五日之役,則拜疏輒行者也,臣疾趨出關,而撫臣歸矣。西平之會,相與協心議守,掎角設營,而進兵之書又以晦日至矣。撫臣以十一月二日赴鎮武,臣即以次日赴杜家屯,比至中途,而軍馬又遣還矣。初五日,撫臣又欲以輕兵襲牛莊,奪馬圈守之,為明年進兵門户。時馬圈無一敵兵,即得牛莊,我不能守,敵何損,我何益?會將吏力持不可,撫臣亦怏怏回矣。兵屢進屢退,敵已窺盡伎倆,而臣之虛名亦以輕出而損。願陛下明諭撫臣,慎重舉止,毋為敵人所笑。”化貞見疏不悦,馳奏辨。且曰:“願請兵六萬,一舉蕩平。臣不敢貪天功,但厚賚從徵將士,遼民賜復十年,海內得免加派,臣願足矣。即有不稱,亦必殺傷相當,敵不復振,保不為河西憂。”因請便宜行事。
  • 9.    《明史》:時葉向高復當國,化貞座主也,頗右之。廷臣惟太僕少卿何喬遠言宜專守廣寧,御史夏之令言蒙古不可信,款賞無益,給事中趙時用言永芳必不可信,與廷弼合。餘多右化貞,令毋受廷弼節制。而給事中李精白欲授化貞尚方劍,得便宜操縱。孫杰劾一燝以用出、嘉棟、卜年為罪,而言廷弼不宜駐關內。廷弼憤,上言:“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而適遘事機難處之會。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不能為門户容則去之,何必內借閣部,外借撫道以相困?”又言:“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鬥,恃有閣臣。臣今無望矣。”帝以兩臣爭言,遣兵部堂官及給事中各一人往諭,抗違不遵者治罪。命既下,廷臣言遣官不便,乃下廷臣集議。
  • 10.    《明史》:初,廷弼之出關也,化貞慮奪己兵權,佯以兵事委廷弼。廷弼上言:“臣奉命控扼山海,非廣寧所得私。撫臣不宜卸責於臣。”會震孺奏經、撫不和,中有化貞心慵意懶語,廷弼據以刺化貞,化貞益不悦。及化貞請一舉蕩平,廷弼乃言:“宜如撫臣約,亟罷臣以鼓士氣。”當是時,中外舉知經、撫不和,必誤疆事,章日上。而鶴鳴篤信化貞,遂欲去廷弼。二年正月,員外郎徐大化希指劾廷弼大言罩世,嫉能妒功,不去必壞遼事。疏並下部,鶴鳴乃集廷臣大議。議撤廷弼者數人,餘多請分任責成。鶴鳴獨言化貞一去,毛文龍必不用命,遼人為兵者必潰,西部必解體,宜賜化貞尚方劍,專委以廣寧,而撤廷弼他用。議上,帝不從,責吏、兵二部再奏。會大清兵逼西平,遂罷議,仍兼任二臣,責以功罪一體。
  • 11.    《明史》:無何,西平圍急。化貞信中軍孫得功計,盡發廣寧兵,畀得功及祖大壽往會秉忠進戰。廷弼亦馳檄渠撤營赴援。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陽橋。鋒始交,得功及參將鮑承先等先奔,鎮武、閭陽兵遂大潰,渠、秉忠戰沒沙嶺,大壽走覺華島。西平守將一貫待援不至,與參將黑雲鶴亦戰歿。廷弼已離右屯,次閭陽。參議邢慎言勸急救廣寧,為僉事韓初命所沮,遂退還。時大清兵頓沙嶺不進。化貞素任得功為腹心,而得功潛降於大清,欲生縛化貞以為功,訛言敵已薄城。城中大亂奔走,參政高邦佐禁之不能止。化貞方闔署理軍書,不知也。參將江朝棟排闥入,化貞怒呵之,朝棟大呼曰:“事急矣,請公速走。”化貞莫知所為。朝棟掖之出上馬,二僕人徒步從,遂棄廣寧,踉蹌走,與廷弼遇大淩河。化貞哭,廷弼微笑曰:“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化貞慚,議守寧遠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乃以己所將五千人授化貞為殿,盡焚積聚。二十六日,偕初命護潰民入關。化貞、出、嘉棟先後入,獨邦佐自經死。得功率廣寧叛將迎大清兵入廣寧,化貞逃已兩日矣。大清兵追逐化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還。報至,京師大震,鶴鳴恐,自請視師。
  • 12.    《明史》:月二月逮化貞,罷廷弼聽勘。
  • 13.    《明史》:五年,化貞始伏誅。
  • 14.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12]
  • 15.    《產鑑》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3-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