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遠之戰

(1626年明朝與後金在寧遠爆發的戰役)

鎖定
寧遠之戰是1626年(明天啓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後金與明朝在寧遠(今遼寧興城)進行的作戰。明朝方面稱之為“寧遠大捷”。
天啓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擁兵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 [11]  寧前道袁崇煥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採用堅壁清野的方略,將防守器具運往城內, [13]  除內奸,保軍糧率領軍民誓死保衞城池。並在作戰中重用西洋大炮。 [10]  努爾哈赤將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寧遠,並讓其勸袁崇煥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拒絕。 [12]  於是努爾哈赤舉大軍進攻寧遠城,並讓士兵舉着盾牌攻鑿城牆。而袁崇煥讓羅立等人指揮西洋巨炮,炮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被迫下令退軍。 [14] 
這場戰役後金方面,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首次未能攻下明朝城池。這也是明軍與後金軍交戰以來所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 [7]  明熹宗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 [9] 
名    稱
寧遠之戰
發生時間
1626年2月10日—2月22日
地    點
寧遠
參戰方
明朝,後金
結    果
明軍擊退後金軍
參戰方兵力
後金軍:5—6萬(一説13萬) [24-25] 
明軍:約2萬 [26] 
主要指揮官
明朝:袁崇煥
滿桂
祖大壽等;後金:努爾哈赤
武訥格等

寧遠之戰戰役背景

寧遠之戰明廷內部

孫承宗 孫承宗
1621年(明天啓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後金軍繼遼瀋之戰獲捷後,又克廣寧(今遼寧北鎮)等40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當遼西重鎮廣寧失陷的消息傳到京師,明廷大為震驚,上下一片慌亂,袁崇煥卻很鎮靜,獨自單騎出關巡閲形勢,回來後抨擊那種畏敵言行,並聲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面對後金的凌厲攻勢,明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人主張退守山海關;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則主張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前往山海關巡視的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晉。
1623年(明天啓三年、後金天命八年)九月,孫承宗命袁崇煥與副總兵滿桂領兵萬餘駐防寧遠。
袁崇煥抓緊練兵屯田,按照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原則修建城堡,親定規制,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廣3丈,上廣2丈4尺。寧遠城成,遂為屏障山海關的軍事重鎮。孫承宗和袁崇煥在遼東花了很大力氣,苦心經營,才把岌岌可危的局面開始扭轉過來。
1625年(明天啓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夏,孫承宗採納袁崇煥建議,派兵據守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城,將遼西防線向前推進200裏,使寧遠亦有所屏障。十月,明廷派閹黨高第取代孫承宗。高第是魏忠賢的黨羽,懦弱無能,膽小如鼠。剛一上任就要把錦州、右屯等地的防禦器械撤除,把守軍全部趕進關裏。袁崇煥堅決反對,高第不但不聽袁崇煥的忠告,還打算進一步放棄寧遠和前屯兩座城堡。袁崇煥堅決表示:“我的官職是寧遠道,我要死就死在這裏,決不離開寧遠一步!”高第沒有辦法,只好讓他率領一小部分明軍留下。接着高第就匆忙的下令盡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軍和守城器具,退入關內。 [1]  這個撤退命令來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組織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馬爭先恐後,亂成一團,連平日屯積在各地的10多萬石軍糧也丟棄了。老百姓平白無故地遭受逃難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處聽到悲慘悽苦的哭聲。百姓怨恨,軍隊更加沒有鬥志了。錦州、右屯和大、小淩河等地城堡均被放棄。唯袁崇煥申明利害,誓守寧遠。

寧遠之戰戰場介紹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外100公里左右,寧遠小城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設“衞”。全城呈正方形,共四個門;周長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里八步,只不過比“所”稍大一點而已。這樣的小城,無論如何不能與有精鋭明軍守衞的瀋陽、遼陽等關外重鎮相提並論。 [2] 

寧遠之戰應用火器

西洋紅衣大炮運至寧遠之初,同樣被放置在城外的壕溝以外。但袁崇煥放棄了在城外結寨、與城池互為犄角的陣勢,而將寧遠所轄中左所、右屯等所有兵馬,連同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種守城器械和百姓一併撤回到城內,城外房屋付之一炬。重修的寧遠城城牆四角各有一個方形敵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相連,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紅衣大炮便放置在敵台的特製炮車之上。火炮調轉,火力可覆蓋城牆外270度的範圍;相鄰城牆角敵台之間的大炮還可相對射擊城下的敵軍,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過去後金軍動手鑿城的火炮死角。 [2] 
明季北略》記載,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共擁有西洋大炮11門;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彭簪擔任火器總把,專司訓練炮手使用紅衣大炮;而袁早在福建便招募的軍人羅立,則成為紅衣大炮的發射者之一。 [2] 

寧遠之戰戰役經過

寧遠之戰明軍準備

寧遠形勢 寧遠形勢
努爾哈赤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 [24]  (一説十三萬,號稱二十萬 [25]  )於1626年(明天啓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瀋陽,十七日西渡遼河,直逼寧遠。 [3]  此時孤城寧遠守軍不滿兩萬 [26]  ,前有勁敵,後無援兵,形勢險惡。
袁崇煥臨危不懼,召集諸將議戰守,決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他在眾將士面前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共存亡,兵民為之感奮。 [4]  袁崇煥旋以總兵滿桂、副將左輔、參將祖大壽、副將朱梅分守城東、西、南、北四面,自與滿桂提督全城。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門。東、北兩面及西、南兩面,分由彭簪古、羅立指揮。動員城廂商民入城,盡焚城外房舍、積芻,讓後金軍露處嚴寒野外。
袁崇煥還針對努爾哈赤善用間諜,親督同知程維楧稽查奸細,派人巡守街巷路口,又動員街民配合士兵逐户搜捕。令通判金啓倧編派民夫,供給守城將士飲食。又派官吏帶領城內商民籌辦物料,運矢石、火藥等。軍民還在城牆外側潑水為冰,以阻後金軍登城。一切守禦準備於正月二十二日就緒,穩定了軍心民心。

寧遠之戰後金攻城

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進抵寧遠,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道,安營佈陣,切斷寧遠與關內的聯繫,在城北扎設大營。努爾哈赤遣被擄漢人入城勸降,被嚴辭拒絕。袁崇煥命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燃放西洋大炮,後金軍傷亡甚重,被迫將大營西移。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爾哈赤派李永芳率軍攻寧遠東門(春和門),後金軍推楯車、運鈎梯,號稱“鐵頭子”的重騎兵蜂擁攻城,萬矢齊射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刺。袁崇煥命發西洋大炮以及所有火器,又“急束薥秸,灌脂,滲以鋴藥,燃之,用鐵鈎投下”,殺傷大量攻城的後金兵。然而金啓倧也在點炮時被炸身亡。 [26-27] 
左輔率軍民依託堅城,死戰不退;祖大壽率軍應援,銃炮齊發,藥罐、雷石齊下,後金軍死傷累累。努爾哈赤命移兵攻城南,以楯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兩台間守禦薄弱處鑿開兩丈見方的大洞四處,寧遠城危如累卵。袁崇煥在緊急關頭,親自擔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戰袍,仍鎮定自若,督率軍民縛柴澆油並摻火藥,用鐵索垂至城下燃燒;又選健丁五十名縋城,用棉花火藥等物將抵近城下的後金戰車盡行燒燬。戰至深夜,後金軍攻城不破,於是收兵。
後金所繪寧遠之戰圖 後金所繪寧遠之戰圖 [25]

寧遠之戰挫敗金軍

正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繼續指揮攻城,命佟養性率軍攻西門。 [27]  從早晨至晚上,雙方激戰一天。明軍於城上施放炮火,殺傷大量後金騎兵。後金軍畏懼炮火,不敢近城,其將領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搶走屍體,運至城西門外磚窯焚化。努爾哈赤無奈,下令退至離城五里之九龍宮紮營。
正月二十六日,後金繼續圍城,每一靠近就遭到明軍炮轟。精於騎射的八旗將士被阻於深溝高壘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難以發揮騎戰特長,傷亡甚重,被迫撤軍。 [26]  確認後金撤退後,明軍清理戰場,撿到十餘萬枝後金軍的箭,又發現城牆上被後金軍鑿開的大小穴多達七十餘個,城中硝黃庫存亦耗盡,眾人都為之慶幸。 [27] 

寧遠之戰戰役後續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攻寧遠(今興城市)不下,突襲覺華島。時值隆冬,海面冰封,無險可守,明將姚撫民等率領官兵鑿開一道長達15裏的冰濠,正月二十六日武訥格以騎兵進攻覺華島,明軍由於“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且以寡不敵眾”,最後全員戰死,金兵焚燒城中囤積糧料。
當時守將金冠剛死,其子金士麒與事丁800人至覺華島迎櫬,亦與後金軍作戰,全部被殺。島上軍民1.4萬餘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草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焚燒,這座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此時毛文龍出兵襲擊後金後方永寧,努爾哈赤率兵回軍,二月九日返回到瀋陽。 [5] 
此役兵敗之後,努爾哈赤悒鬱疽發,於1626年(明天啓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

寧遠之戰戰役結果

此戰,袁崇煥組織軍民堅壁清野,協力共守,剷除奸細,憑堅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殺傷後金軍1.7萬人,挫敗了努爾哈赤奪佔遼西和山海關的企圖,是明軍與後金軍交戰以來所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 [7]  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捷報傳至京師時,“飛卒持紅旗入城,闔都歡動” [8]  ,京師士庶,空巷相慶,使明朝軍民重新樹立了戰勝後金軍的信心。
努爾哈赤對寧遠的失敗極不甘心,怒道:“何戇兒乃敢阻我兵力!”袁崇煥曾派人給他送禮,並帶話稱:“老將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努爾哈赤答禮,並約期再戰。但同年努爾哈赤就去世了。其子皇太極“深蓄大仇,必欲甘心於袁”。 [28]  [29] 

寧遠之戰傷亡記載

  • 明山海關主事陳祖苞塘報稱“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鈎梯無數”。 [24] 
  • 後金方面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 [25]  “(覺華島)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衝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
  • 石匱書後集》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 明季北略》記載:“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 [6] 
  • 《春坡堂日月錄》記載:“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去核綿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 [28] 
  • 高第奏報:(寧遠之戰)“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勳、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
  • 程維楧報:“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

寧遠之戰戰役影響

袁崇煥 袁崇煥
寧遠之戰,對當時的局勢影響是很大的。在後金方面,八旗軍對明軍產生畏懼心理,尤其是怯於攻堅戰。在明朝方面,軍威大振,破除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畏懼心理。蒙古的察哈爾部和喀爾喀部誤以為努爾哈赤全軍覆沒,更向明朝方面靠攏,接二連三地截殺後金使臣,與後金為敵。朝鮮國王在努爾哈赤寧遠失敗後,由表面上坐視兩端的態度,轉為公開支援明軍,接濟毛文龍軍餉。 [20] 
寧遠之戰後,後金的困難程度有所加深。努爾哈赤懷疑自己是不是思慮過多,身體倦惰,在信心不足中帶有悲觀情緒。為了掩飾寧遠兵敗的苦悶,他把將士的不滿引向蒙古。他以蒙古背棄若“徵明與之同徵,和則與之同和”]的盟誓,興師問罪。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初四日,他親自統率軍隊遠征蒙古喀爾喀的炒花和巴林兩部。此役對喀爾喀的打擊是沉重的。炒花所遺人户“望西北而奔,以依虎酋(林丹汗)。奴得其部落、牲畜無算”。《明史·韃靼傳》記載此役:“大清兵襲破炒花,所部皆散亡。”努爾哈赤大勝而歸。五月二十一日,蒙古科爾沁奧巴貝勒來瀋陽,努爾哈赤出城10裏開帳迎接。然而這些都未能排解努爾哈赤因寧遠兵敗而積鬱在心頭的痛苦。 [20] 
此後,後金開始重視製造西洋大炮。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在涿州繳獲了明軍的紅夷大炮,馬上命後金漢官仿製。天聰五年(1631年)造成第一門新式火炮。 [22]  在仿製過程中,後金的漢族工匠還發明瞭“失蠟法”鑄炮技術,使後金的鑄炮技術領先於明朝。 [23] 

寧遠之戰戰役評價

  •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岔恨而回。 [15] 
  • 明熹宗: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 [9] 
  • 時任兵部尚書王永光評: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 [16] 
  • 《明史》: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17] 
  • 清史專家李鴻彬:寧遠之戰是以明的勝利,後金的失敗而告終,它對關外遼東的形勢產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響,從此明金雙方對各自的戰略、策略都進行了反思調整,由戰爭狀態轉向議和階段。 [18] 
  • 清史專家李治亭
    • ①寧遠之戰的勝利使明廷上下為之振奮,袁崇煥聲威大震,被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受到熹宗璽書嘉獎。袁崇煥在敵強我弱、外援斷絕的不利條件下,取得寧遠之戰的勝利,也算是一個奇蹟。 [20] 
    • ②努爾哈赤寧遠之敗,首先是八旗兵不善攻堅,慣於曠野激戰,可是寧遠之戰卻逼使後金兵棄長用短,打了一場艱難的攻堅戰。其次是努爾哈赤又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以勞赴逸,以主為客,以箭制炮,最終敗北。如後金謀臣劉學成所言:“汗自取廣寧以來,馬步之兵三年未戰,主將怠惰,兵無戰心也。兼之車梯藤牌朽壞,器械無鋒,及汗視寧遠甚易,故天降勞苦於汗也。” [20] 
  • 清史專家閻崇年
    • ①明軍首次在寧遠之戰中使用紅夷大炮,並獲得成功。明軍寧遠之戰的勝利,是袁崇煥憑堅城、用洋炮的勝利。這裏有兩個因素:一是用紅夷大炮,二是使城炮結合。通過寧遠之戰,袁崇煥認識到紅夷大炮的重要價值。他説:“遼左之壞,雖人心不固,亦緣失有形之險,無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戰,只有憑堅城用大炮一策。”他從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西平、廣寧諸城失陷中認識到:曠野廝殺,明軍所短;憑城用炮,明軍所長。所以,“憑堅城、用大炮”是明軍以長擊短、克敵制勝的法寶。應當説,徐光啓、孫元化等人提出“以城護炮、以炮衞城”的戰術思想,而袁崇煥將這一戰術思想應用於作戰實踐,並取得完全的成功。由是袁崇煥形成了“憑堅城、用大炮”的守城戰術。 [21] 
    • ②相反,天命汗努爾哈赤的悲劇在於,根本沒有認識到寧遠運用新式武器紅夷大炮,也沒有認識到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的守城戰術。後金軍隊毫無顧忌,蜂擁攻城,遭到城上紅夷大炮轟擊,死傷慘重。後金在軍事上犯了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的錯誤。後金軍的長處是平原野戰,鐵騎馳突,弓馬取勝。朝鮮人李民寏在《建州聞見錄》中論述道:後金“鐵騎奔馳,衝突蹂躪,無不潰敗”。這個論述抓住了後金戰術的要害。然而,努爾哈赤沒有認識到明軍戰術武器和戰術思想的重大變化,繼續使用舊的武器和舊的戰術。出乎天命汗努爾哈赤意料之外,鐵騎衝到城下,遇上紅夷大炮,遭到轟擊,潰敗而退。明兵堅守城池、使用大炮,改變了守城戰術,以對付後金騎兵。努爾哈赤卻沒有看到這個新的變化,仍用舊的武器、舊的戰術,進攻寧遠,吃了大虧,兵敗城下,死傷慘重。 [21] 
    • ③寧遠大捷具有重大的意義,在政治上對官心、軍心與民心有着巨大的振奮作用,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軍事上使剛建立的關寧防線初步經受住了考驗。它證明明軍堅守城池,使用大炮,城炮結合,依靠堅城屏障,發揮洋炮威力,是阻止後金軍強大攻勢的有效手段。明朝方面所使用的武器與戰術的改變,已經帶有近代戰爭的特點,它反映了軍事技術和戰術的新的進步。 [21] 
  • 《劍橋中國明代史》:袁崇煥仍能在山海關以北120英里的戰略重鎮寧遠打退滿洲人一次大的襲擊。努爾哈赤在這次交戰中受傷,並於1626年9月30日死於他的新京瀋陽。他的死雖然並未解除東北邊境的危險,但中國在那裏的處境在1626年下半年不像1622年3月那麼嚴峻,當時王化貞在廣寧正被擊潰,熊廷弼竭力想阻擋滿洲人的前進。 [19] 
參考資料
  • 1.    談遷:《國榷》卷87:“擁兵關上不救。”
  • 2.    寧遠之戰 袁崇煥獨卧孤城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5-01-14]
  • 3.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於曠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後如流,首尾不見,旌旗劍戟如林。”
  • 4.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乃盡焚城外民居,攜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維(木英)詰奸,通判(金)啓倧具守卒食,闢道上行人。檄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將士逃至者悉斬,人心始定。”
  • 5.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
  • 6.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
  • 7.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年:第776-777頁
  • 8.    黃景昉:《宦夢錄》卷一:寧遠用炮擊退,實袁崇煥功。餘見飛卒持紅旗入城,闔都歡動。
  • 9.    《熹宗哲皇帝實錄·卷六十八·天啓六年二月三日》  .明清實錄[引用日期2023-07-28]
  • 10.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傳》:我大清知經略易與,六年正月舉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抵寧遠。崇煥聞,即偕大將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大壽,守備何可剛等集將士誓死守。崇煥更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乃盡焚城外民居,攜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維楧詰奸,通判啓倧具守卒食,闢道上行人。檄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將士逃至者悉斬,人心始定。明日,大軍進攻,載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明日,再攻,覆被卻,圍遂解,而啓倧亦以然炮死。
  • 11.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傳》:中朝聞警,兵部尚書王永光大集廷臣議戰守,無善策。經略第、總兵麒並擁兵關上,不救.
  • 12.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復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 13.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傳》:崇煥聞,即偕大將桂,副將左輔、硃梅,參將大壽,守備何可剛等集將士誓死守。崇煥更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乃盡焚城外民居,攜守具入城,清野以待。
  • 14.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傳》:明日,大軍進攻,載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砲,傷城外軍。明日,再攻,覆被卻,圍遂解,而啓倧亦以然砲死。
  • 15.    《滿洲實錄·卷八·天命十一年正月》  .明清實錄[引用日期2023-07-28]
  • 16.    《熹宗哲皇帝實錄·卷六十八·天啓六年二月二日》  .明清實錄[引用日期2023-07-28]
  • 17.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7-28]
  • 18.    李鴻彬.袁崇煥與寧遠[J]:史學月刊,1990(01):26-33
  • 19.    《劍橋中國明代史》天啓朝,1621—1627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8]
  • 20.    李治亭主編.清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223-224
  • 21.    閻崇年.袁崇煥傳 修訂本[M].北京:華文出版社,2022.05:58-59
  • 22.    李鴻彬.論寧遠之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5):21-27
  • 23.    王鐵男.試論寧遠之戰對後金(清)政權的影響[J]: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6):19-21
  • 24.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68,天啓六年二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0-31]
  • 25.    《滿洲實錄》卷八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0-31]
  • 26.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70,天啓六年四月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0-31]
  • 27.    金日升:《頌天臚筆》卷二十二:天啓六年正月,奴酋大舉渡河,眾至數萬,其最勁者人被鐵鎧二重,號鐵頭子,鷙悍尤不可當,三坌至寧遠四百餘里列城六七,皆料不敵,盡斂士馬入寧遠城。遼兵遼將為多恨奴入骨,以故決意死守。廿三日,虜列營城下,次日疾攻東門,俱推堅車薄城,車用數寸厚板,冒以生牛革,斜蓋其上,藏健酋於下,錘鑿壞城十餘處,矢石不能制,後擁鐵騎,其酋長督率嚴酷,勢頗張。寧前道袁公崇煥與諸將議架西洋大炮十一門,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而諸火器無不盡發,發亦必傷,獨城下未有以施,急束薥秸,灌脂,滲以鋴藥,燃之,用鐵鈎投下,車鱗疊不得開,焚死甚眾,斃其錦服者十餘人,即彼所謂孤山牛鹿者也,虜號哭,㫒屍而去。是日自辰至晡,殺虜二三千人,虜少卻。廿五日轉攻西門,其勢更悍,先登者更眾,城中御之如前,虜冒死攻益力,而我兵所擊殺更倍於昨,未晡,虜卻。兩日來,城中卒盡登陴用命,士女傳餐飽之,每中虜,鹹鼓掌歡呼,其勇可賈,虜自此竟退。袁公即夕募敢死士五十人縋城而下,悉焚其遺棄車械,次日,拾虜矢得十餘萬枝,見城上大小穴至七十餘,而查硝黃庫亦已盡,鹹驚喜不置。遼民適有虜中歸者,始知彼廿三(四)日督陣者李永芳,廿四(五)日佟養性也。
  • 28.    李星齡:《春坡堂日月錄》卷十二:又我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説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故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又賊報至,崇煥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無憂色。俄頃放一炮,聲動天地,瑗怕不能舉頭,崇煥笑曰:“賊至矣!”乃開窗俯見,賊兵滿野而進,城中了無人聲。是夜,賊入外城,蓋崇煥預空外城,誘入之也。賊入外城,因併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時舉火,明燭天地。矢石俱下。戰方酣,自城中每於堞間,推出木櫃子,甚大且長,半在堞中,半出城外,櫃中實伏甲士,立於櫃上,俯下矢石。如是累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去核綿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隊擁聚於大野一邊,伏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赤先已重傷,及時即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慲恚以斃云云。
  • 29.    昭槤:《嘯亭雜錄》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