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成梁

(明朝名將)

鎖定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 [55]  號引城。 [56]  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遼東將領。 [55] 
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台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圖們汗)、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1591年)罷官。其後十年間,遼東邊備益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户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全    名
李成梁
汝契
引城
封    號
寧遠伯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鐵嶺衞(遼寧鐵嶺市)
出生日期
1526年
逝世日期
1615年
逝世地
北京
安葬地
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催陣堡鄉新墳村
主要成就
多次反擊蒙古;鎮守遼東,收服女真;繁榮遼東地區
最高官職
徵虜前將軍、鎮守遼東地方總兵官、太傅兼太子太傅、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57-59] 

李成梁人物生平

李成梁軍聲始振

嘉靖五年(1526年),李成梁出生於遼東鐵嶺衞(關於其家族出身,參見“家族源考”目錄)。李成梁少年時代就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因家貧,1566年以生員襲職。起初為險山參將,因屢建戰功,隆慶元年(1567年)進為副總兵官,協守遼陽 [1]  隆慶四年(1570年),被提拔為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今北鎮城內)。明嘉靖後期至隆慶年間,韃靼插漢兒部(察哈爾部)多次進犯遼東。此後十年間,明朝三員大將相繼戰死。時值邊備廢弛之秋,李成梁蒞任即募四方健兒抗擊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擾,與是軍聲始振。 [2] 
隆慶五年(1571年)五月,蒙古軍隊進犯盤山驛,李成梁指揮蘇成勳擊敗了蒙古軍隊。過了不久,蒙古土蠻(圖們汗)大舉入寇。李成梁在卓山阻擊他們,帶領副將趙完等夾擊土蠻,斷其首尾,乘勝殺入了土蠻軍的大營,斬殺了敵軍部長二名,斬首五百八十餘級。進封為署都督同知,世代承襲千户 [3]  隆慶六年(1572年)十月,土蠻六百騎在舊遼陽北河宿營,距離明朝邊境二百餘里,等候人馬齊聚之後大舉入侵,李成梁將他們擊走。 [4]  萬曆元年(1573年),又在前屯擊走了他們。之後,又擊敗了敗走鐵嶺鎮以西諸堡的蒙古兵,明廷將其進二等。朵顏兀魯思罕又以四千騎毀壞邊牆入寇,李成梁將他們擊退。 [5] 

李成梁鎮防遼東

李成梁 李成梁
萬曆元年(1573年),作為遼東總兵的李成梁在擊退蒙古後擴築寬甸六堡。就在此時,建州女真都指揮王杲撫順互通馬市。在馬市上誘殺了明朝備禦裴承祖,明朝斷絕貢市,李成梁謀劃征討王杲。 [6]  萬曆二年(1574年),王杲以部眾坐困為由糾集韃靼土默特泰寧諸部,大舉犯擾明朝遼東重鎮遼陽瀋陽,李成梁督兵進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斬首一千餘級。此役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為李成梁收留,充當僕役。 [7] 
萬曆三年(1575年)春,土蠻進犯長勇堡,李成梁將其擊敗。同年冬,內喀爾喀五部首領炒花會集韃靼黑石炭、黃台吉、卜言台周、以兒鄧、暖兔、拱兔、堵剌兒等部二萬餘騎,自平虜堡南下入寇。副將曹簠率兵出擊,韃靼轉而出掠瀋陽,看見瀋陽城外有明軍列營,於是駐於西北高墩。李成梁前去挑戰,運用火器打擊蒙古軍隊,蒙古被擊潰捨棄輜重而走。李成梁率軍追至河溝,乘勝渡河,斬殺上千敵軍。明廷加李成梁太子太保,世蔭錦衣千户 [8]  萬曆四年(1576年),黑石炭、大委正在大清堡邊牆外宿營,謀取錦州義州。李成梁率領親自挑選的精騎出擊二百里,逼近敵軍大營,攻破了營寨。殺了韃靼部長四人。 [9]  萬曆五年(1577年)五月,土蠻再次入寇,聯營直至遼河以東,李成梁乘人不備而襲擊土蠻的大營得勝而還。 [10]  萬曆六年(1578年)正月,速把亥糾合了土蠻軍大舉入寇,李成梁將其擊潰,加太保,世蔭本衞指揮使。十二月,速把亥炒花、暖兔、拱兔會合了黃台吉,大、小委正,卜兒亥,慌忽太等三萬餘騎在遼河宿營,攻打東昌堡,深入邊內直至耀州。李成梁派遣諸將分屯要害城市以遏制土蠻,自己親率精鋭部隊出塞二百餘里,直搗圜山。土蠻軍隊聽説之後,都倉皇逃到了塞外。 [11]  萬曆七年(1579年)五月,李成梁論功被封寧遠伯。 [63] 
當時,土蠻數次要求前來貢市,明朝關吏不允許,土蠻對此怨恨在心。 [12]  萬曆七年(1579年)十月,再次以四萬騎自前屯錦川營深入邊內。李成梁命諸將加固城防,親自督促參將楊粟等扼制蒙古入寇的要衝。適逢戚繼光前來援助,蒙古很快退去。之後蒙古來襲也被李成梁擊退。 [13] 

李成梁兵壓建州

萬曆八年(1580年),明神宗為表彰李成梁鎮守遼東的軍功,建石坊(位於遼寧省錦州北鎮市)褒獎。萬曆十年(1582年),王杲的兒子阿台繼續和明朝作對。 [14]  九月,遼東總兵李成梁進攻阿台所在的古勒寨 [15]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再度發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是王杲的女婿,塔克世與其父覺昌安前去古勒寨為明軍勸降,因戰事緊急被圍在寨內。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李成梁的指揮下誘阿台開城,攻破古勒山城之後進行屠城,覺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倖免。
塔克世雖屬王杲一系,但已歸附李成梁,卻因此戰死,實為李成梁與尼堪外蘭故意為之。努爾哈赤對此極為不滿:“我祖、父因為什麼被害?你們都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你們對此有什麼説法?” [16]  李成梁自知理虧,後明廷將塔克世的土地、人馬等送給努爾哈赤,令讓他承襲都督指揮銜,以為補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之後,欲為報父祖之仇成為藉口叛明的“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奢靡遭劾

隨着他官場的不斷髮展,李成梁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全遼的商民之利他都攬入自己名下,從此他結交權門和朝廷的官員。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為言官所劾,十一月,明神宗竟從御史張鶴鳴的話,罷免了李成梁在遼東的職務,僅僅以寧遠伯的身份朝見皇帝。 [17]  之前李成梁在遼東的時候所立的戰功大多都是在塞外,很容易緣飾真實情況。如果敵寇進入內地,就以堅城清野作為依託,擁兵觀望形勢然後出擊;甚至可以掩飾敗績變為功勞,殺良民冒充敵軍的首級。閣部的官員都被他所矇蔽,督撫監司稍微有與他忤逆的意思,就被他排擠出去,以至於都不能檢舉他的不法行徑。先後有巡按陳登雲許守恩得到了他殺降冒功的罪證,想要上奏,卻被巡撫李松、顧養謙等人阻止。既而引起了朝中的議論沸騰,御史朱應轂、給事中任應徵、僉事李琯相繼上書予以抨擊。因為李成梁的事情有證可查,但是最終因為朝中靠山的暗中支持,才不至於治罪。等到他的靠山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等人相繼去職之後,李成梁失去了依託,最終被罷免了。 [18] 
萬曆二十年(1592年),哱拜寧夏反叛,御史梅國楨上奏請求重新起用李成梁,給事中王德完堅決認為不可,於是就被擱置了。 [19]  這樣,李成梁失去了參加寧夏之役的機會,明廷派他的長子李如松為總兵參加,李成梁也失去了立功起復的機會。李成梁之前的諸戰功所率領的戰將們先後被重用。其後,他的手下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等人都獲得富貴,都成為主宰一城的長官。但是此後明朝邊防卻暮氣難振,又去轉相地收刮民財,軍隊的數量和裝備有一定的減損。自從李成梁離開遼東之後,十年之間更易了八位主帥,明朝遼東的邊防一步步廢弛,為努爾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客觀條件。 [20] 

李成梁再度啓用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遼東總兵馬林因為與税使高淮爭執被彈劾獲罪。大學士沈一貫上書説李成梁雖老,還可以繼續帶兵。於是明廷命李成梁再鎮遼東,這時候李成梁已經高齡了。這時候,韃靼的土蠻、長昂以及把兔兒等已經離世,韃靼的入寇已經很少了。而開原廣寧之前又開馬、木二市。女真諸部為了獲取利潤,都歸順臣服。因為這個原因,李成梁又在遼東鎮守了八年,當時遼東很少有邊情。因為長期巡查東北的情況敍功,李成梁加至太傅 [21] 
當他第二次出任遼東總指揮官時,為了徹底破壞掉明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聯合可能,他實行暴力征伐。先是對泰寧部速把亥,然後是葉赫女真的清嘉奴、揚嘉奴。而這一時期,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蠶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斷壯大起來。
從萬曆初期的時候,兵部侍郎汪道昆前去巡視邊境,李成梁獻上建議將孤山堡移建到張其哈剌佃,險山堡遷移到寬佃,沿江新安四堡遷移到長佃、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駐守,可以開闢疆土七八百里,可以大大擴張耕牧之利。汪道昆上報明廷,明廷認為可以實行。從此這裏的人口生計日益繁榮,增至六萬四千餘户。到了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以那裏孤懸於外很難守住為由,捨棄了遼左六堡,將那裏的六萬四千餘户居民遷移到內地,那些居民依戀家室不想離開,李成梁就以大軍驅趕他們,造成很多流血事件,死者很多。 [22] 

李成梁晚年逝世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兵科都給事中宋一韓揭發李成梁先年驅民棄地之事,請派御史調查。 [60]  李成梁亦請求調查,於是解職聽勘。 [61]  朝廷派御史熊廷弼巡按遼東,勘查寬奠疆界,翌年二月,熊廷弼調查結果傳到朝廷,李成梁宇遼東巡撫趙楫不僅棄地屬實,而且還有勾結努爾哈赤的罪行,要求予以嚴懲,然而神宗卻將此奏留中不發 [62]  三月,原任遼東總兵李成梁請求給自己的功罪一個定論。神宗下其疏於兵部。 [23]  這是李成梁為自己的“清白”討個説法的奏疏,也是試探一下神宗對自己的最後態度。李成梁雖然年老體衰,但是其諸子仍然手握重兵,李氏家族在遼東的勢力和影響猶存。李成梁曾上疏反駁朝臣彈劾自己“棄地媚虜、結連建州、妄意朝鮮、以圖世守”等罪行的奏疏,神宗將熊廷弼的勘疏留中不發,卻下發了李成梁的辯疏。 [24]  可見神宗的態度還是傾向於李成梁。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卒於北京。神宗“以寧遠伯李成梁鎮遼年久有功,應得卹典,命該部從優查給”。 [25]  李成梁死後三年的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詔告對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明廷宣戰,“遼事”問題遂產生。遼東成為明朝政治腐敗、經濟凋敝、軍備廢弛的縮影。

李成梁主要影響

李成梁開疆守邊

萬曆元年(1573年),張居正以俯瞰天下的姿態登上明朝的舞台。由於建州女真不斷侵犯邊境,明朝為了加強對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禦,除繼續修築遼東邊牆外,還採納了李成梁的建議,開始修築寬甸六堡。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朝廷移建環山堡於張其哈制佃,險山堡於寬甸,沿江新安四堡於長佃、長嶺諸處。這就是著名的寬甸六堡。 [26]  六堡位於鴨綠江以西,毗連建州女真,是防禦女真的前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2] 
六堡成後,李成梁又以此開市,和少數民族做生意。這樣做,首先是緩和了當時明朝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開市帶來的可觀收入也給遼東士兵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李成梁抵禦蒙古

嘉靖後期至隆慶年間的邊備廢弛之秋,李成梁多次擊敗了蒙古的入寇,保衞了明朝的東北邊境。他在隆慶五年(1571年)、隆慶六年(1572年)、萬曆元年(1573年)、萬曆三年(1575年)、萬曆四年(1576年)、萬曆五年(1577年)、萬曆六年(1578年)數次擊退韃靼速把亥炒花、暖兔、拱兔、黃台吉等部對明朝邊境的騷擾。論功被封寧遠伯。
萬曆初年,張居正為相,“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明軍遼東軍事防禦比較嚴密,有力地阻擊了蒙古貴族勢力騷擾;再加上後來土蠻汗去世,另外一個重要的蒙古族首領也死了,蒙古各部矛盾紛爭,互相傾軋,逐漸走向衰落。相對來説,這個地區比過去安寧了一些。 [27] 

李成梁遏制女真

明末女真形勢 明末女真形勢
萬曆元年(1573年),建州女真都指揮王杲撫順馬市誘殺了明朝官員,李成梁征討王杲,在萬曆二年(1574年)督兵進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萬曆十年(1582年)又進攻王杲之子阿台所在的古勒寨。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再度發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並徹底肅清了建州女真的不穩定勢力。李成梁長期駐守遼東,有力阻止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和崛起,為明朝邊境的安定立有大功。
萬曆十一年(1583 年) 十二月,李成梁利用葉赫貝勒清佳努和楊佳努到開原進行馬市貿易的機會,在開原中固城設“市圈計”,誘其入伏,而襲殺之。葉赫貝勒清佳努和楊佳努被明軍計殺後,清佳努子布寨、楊佳努子納林布祿,分別襲為葉赫貝勒,元氣日漸恢復,軍力日益強盛。萬曆十六年(1588年)三月,李成梁率兵攻打葉赫布寨和納林布祿,遭到葉赫東城與西城的貝勒和部民堅決抵抗。李成梁下令發炮摧毀他們外城的城牆,放火燒了他們的糧窖。經過這次打擊,共“斬首五百五十四顆,得獲馬、器以七八百計”。葉赫罹受重難,死傷慘重。 [28] 

李成梁繁榮馬市

遼東邊疆由於長期遭到“北虜”蒙古和“東夷”女真的騷擾,明朝以蒙古和女真等少數民族為對象的馬市也就時開時停。明朝統治者經常把絕貢閉市作為駕虜馭夷的手段。李成梁鎮遼期間由於憑藉武力堅決打擊虜夷的寇邊行為,使虜夷皆憚服。於是李成梁請求復開馬市,以實現繁榮遼東地方經濟和羈縻虜夷之目的。李成梁認為在馬市開閉決策上,應採取“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萬萬不可因噎廢食。正是因為李成梁的大力推動,遼東馬市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李成梁軍事思想

李成梁作戰思想

萬曆初期,在首輔張居正的主持下,“西和東守”是當時明朝國防政策的主導思想。而在“東守”中,李成梁堅持的則是“以攻為守”的積極防禦政策,不待敵軍靠近便主動出擊,多次擊敗蒙古、女真軍隊。李成梁作戰非常講究戰略戰術,“戰有堵截,有搗巢。虜人犯,或大舉,或零竊。而與(搏)戰者,名日堵截。虜不人犯而我出剿者,名日搗巢。” [29]  即根據不同的戰場情況而採取不同的作戰方式,而主要的則是“搗巢”之策,作戰時正面戰線以大軍阻截敵軍,自己或部下則從側面率領精騎遷回奔襲,直攻敵方老巢,這一戰術在戰爭中屢建奇功,“……成梁遇於卓山,摩副將趙完等夾擊,斷其首尾,乘勝抵巢,酋部長二人,斬首五百八十餘級。”建州女真王杲本是明朝任命的建州指揮使,他非但沒有為明朝安境保民,反而經常率建州女真各部深人遼東地區大肆擄掠,甚至誘殺了備禦裴承祖,準備大舉犯邊。李成梁決計征討王杲,“成梁檄副將楊騰、遊擊王惟屏分屯要害,而令參將曹置挑戰,……會大風起,縱火焚之,先後斬酋千一百餘級,毀其營壘而還。”,通過主動出擊,李成梁不僅及時破壞了王杲部的進攻,而且一舉消滅了其勢力,清除了遼東的一大隱患。面對敵人的大舉進攻,李成梁並不是一味固守,而是率領精騎直接攻擊敵方巢穴。抓住其防備弱點,達到攻一點而解全局的目的。“巡撫遼東右金都御史張學顏條奏修邊堡預防守……其馳禁謂制虜之策。自戰守外,惟搗巢趕馬可以資養軍丁。而牽犬羊內顧之心……部臣覆奏。詔允行之。” [30]  充分反映出李成梁“進攻型”將領的作戰特點。

李成梁治軍方略

李成梁治軍與戚繼光不同,戚繼光以制度帶兵著名,李成梁則依仗個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對有功將士獎賞很厚,靠允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故而到了後來,“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後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暮氣難振。”早年的進取之心喪失,功業逐漸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戰之事,而後又傳出掩敗為功,殺良冒功的行為,這些雖都是部下所為,但李成梁難辭其咎。萬曆十九年三月,“成梁……使副將李寧等出鎮夷堡潛襲板升……師還遇敵,死者數千人。成梁及總督蹇達不以聞。”這件事成了導火索,一些對其不滿的京官開始大做文章,紛紛譴責,李成梁見形勢不利,上書請辭。在鎮遼二十二年之後,李成梁被迫退居二線。 [31] 

李成梁歷史評價

  • 明史》: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其始鋭意封拜,師出必捷,威振絕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 [32] 
  • 張居正:李帥用奇出搗,使賊狼狽而返,乃孫臏走大梁之計。比前長定之捷,殺降以要功者不侔矣。功懋懋賞,國家自有彝典。 [33] 
  • 申時行:①臣等看得成梁身經百戰,屢立奇功,夷虜憚其威名,封疆賴其保障,皇上委任不疑,深得用人之體。 [34]  ②今九邊事情,獨遼東為難,九邊將官忠勇,獨李成梁為最。數年以來,無歲不戰,無日不防,可謂竭心盡力矣。 [35] 
  • 沈一貫:若近年李成梁封寧遠伯,則以遼東虜功,與苗蠻功不同,又系積功累級,歷數十年而後得,非以一次大功便與封爵。且成梁系一身獨將,非有二三同事也。 [36] 
  • 李奇珍:屬者奴酋發難,四路進剿,三路敗沒。始誤於李成梁,再誤於楊鎬、李如柏也。先是成梁剿平兀堂、孟草塔、王杲等諸醜類,用奴父他失為嚮導,借其髑髏以博封拜,因割我膏腴以結戎心。二姓之好既聯,三韓之備盡弛。開門揖盜,養虎自貽,此禍本亂源也。……試問遼東敗壞,誰為作俑,成梁割地媚虜,…… [37] 
  • 熊廷弼:……謂之獻地,不止棄地,謂之通虜,不止啖虜。楫與成梁之罪,可勝誅耶。 [38] 
  • 沈德符:始成梁、如松為將,厚畜健兒,故所向克捷。 [39] 
  • 方孔照:①遼陽百姓方維相亦伏關闕下,稱成梁中左所之戰、盤山驛之戰、卓山之戰、平虜堡之戰、紅土城之戰、養善木之戰、鴨兒匱之戰、雕背山之戰、遼河之戰、阿州之戰、撫順之戰、瀋陽之戰、開原之戰、襖郎兔之戰、曹子谷之戰、古勒寨之戰,腦王杲,髓速把亥,馘逞、仰二奴,斬阿大阿海,皆萬世功。 [40]  ②治非一日而治也,亂非一日而亂也,隆萬以來,夷運孱尪,李成梁疊策殊勳。 [41] 
  • 陳子壯:寧遠伯李成梁馳驅疆場四十餘載,先後血戰,上首功一萬五千,拓地七百,擊速巴亥、阿台,擒王杲,皆名渠雄長,雖古衞、霍之功,何以加茲!或以其棄地誤國,大抵謂寬奠六堡耳。夫寬奠本成梁開拓,地名張其哈喇海(佃)子,中外沃壤,一望膏腴。時邊地稍寧,漢兒往往出塞掘參,生聚日繁,輸税於建州。成梁遣韓宗功收還之,而愚民安土重遷,且渡河冰裂,南人吳大愛愛婿死焉,深懟宗功,遂以棄地之説布都下。科臣聞風入告,而功高不賞矣。夫建州生聚教訓三十年,寬奠即不棄,將不為板升之續乎!邊吏不能守遼西,而苛責成梁以寬奠,此刀筆吏所以敗人國家也。 [42] 
  • 錢謙益:寧遠伯李成梁父子威名素著,諸子家丁,驍勇慣戰。賊降夷雜種,出入邊徼,心輕中國,獨憚李氏耳。 [43] 
  • 莊廷鑨:成梁前後捷功舉可信乎?曰: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萬曆十載以前,此其可信者也。十載以後,此其不可信者也。何也?十載以前,新鄭(高拱)、江陵(張居正)相繼當國。其人皆明習邊事,綜核名實,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能鼓勵文武大帥而用之。成梁固不敢不效命。且又精力方壯,技勇初集。一再試其鋒於就衰之寇,斬獲中率,固其常爾。此其可信也。十載以後,吳門(申時行、王錫爵)為政,煦煦掩覆功則與賞,罪不蒙罰。於是,獻俘奏凱之事歲見,而覆軍殺將匿不以聞。戴頭殺賊,棄地策勳,非獨成梁之耄不任事也。又非成梁之前勇而後怯也。政府司馬樂其勝而謀其敗。成梁有以深知之也。此其不可信者也。 [44] 
  • 黃雲眉:李氏之盛衰,即遼事之興壞系焉。 [45] 

李成梁軼事典故

李成梁結好太嶽

在張居正的文集中,雖未見有直接寫給李成梁的信件,但他在致其他人的信件中,卻多處表示出對李的特殊關懷和愛護,並針對當時邊防積習及李成梁的個人特點,對有關問題妥為處置。 史載:“萬曆初,張居正當國,以法繩邊吏,無所縱舍。獨獎拔成梁逾於諸帥,成梁亦自奮。” [46]  張居正基於在遼東放手“進攻”戰略,“(重)用大帥李成梁於遼東,”主要是欣賞他“敢戰深入”, [47-48]  驍勇善戰的軍事風格。《明史·張居正傳》記載:“俺答款塞,久不為害。獨小王子部眾十餘萬,東北直遼左,以不獲通互市,數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成梁力戰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居正皆右之,邊境晏然。” [49]  李成梁為了報答張居正厚愛,拉近自己同首輔張居正的私人關係,功封寧遠伯之後,曾派人給張居正送去黃金,行賄張居正。本以為張會欣然接受,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張居正堅辭不受。“時江陵張居正當國,以法繩天下,尤留心邊事。成梁晉爵寧遠伯,以金貽之,居正語其使曰:‘而(爾)主以百戰得功名,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卻不收。” [50] 

李成梁養虎遺患

主詞條:努爾哈赤
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再度發兵攻王杲之子阿台,努爾哈赤父塔克世為王杲女婿,死於此次戰亂,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清史稿》載:“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於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也有野史稱努爾哈赤被收在李成梁帳下充當幼丁,數年後方才逃離。《明史紀事本末》則説塔克世雖屬王杲一系,但已歸附李成梁,因充當這次行動的前驅而戰死。所以李成梁將塔克世所遺土地人馬派給努爾哈赤,並給都督敕書,令襲都督指揮銜。 [51]  努爾哈赤後來羽翼豐滿,統一女真各部,建元後金之後,報父祖之仇是他討明的所謂“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晚年與努爾哈赤往來甚密,曾一度有倚仗努爾哈赤之兵襲佔朝鮮自立的野心。於邊事又常有敷衍之舉。只要努爾哈赤表示忠心,即“保奏給官”,甚至“棄地以餌之”,因此被宋一韓熊廷弼等廷臣所參劾。所以建州勢力能夠在遼東的崛起,與李成梁的包庇不無關係。

李成梁家族源考

李成梁史籍記載

李成梁的高祖李英,在明初自朝鮮內附,族屬為女真族。李成梁家族是晚明遼東軍事望族。李成梁威鎮遼東三十年,其家族影響遼東五十年。隨着大明帝國的衰亡,李氏家族走向衰落。李在家世流變上,李成梁這一支,呈現出源出朝鮮而又流入朝鮮的特點。 [53] 
李成梁石坊 李成梁石坊
《明史·李成梁傳》記載為:“高祖英自朝鮮內附”。《李氏譜系》記載:“第一世,李英,公以軍功授世鐵嶺衞指揮僉事。卒葬鐵嶺東南樊(凡、泛)河北山之陽。族人稱為新墳。娶李氏。卒與公合葬。子一,文彬。”二書均記載李英為鐵嶺李氏的一世祖。李春美夫婦合葬墓誌銘則記載:“先籍朝鮮國禿魯江人。自我太祖龍興,祖鷹你渡江而歸,遂家鐵嶺焉。世以武功衞國,升副千户,逮於公已四世。”《李氏譜系》又記載:李樹德“修譜時有關東九世孫(李)廷相送宗圖一張,系諱如楠公親筆。據載雲:一世祖李膺尼,洪武渡江歸附,授總旗。二世祖(李)英。”兩個史料記載一世祖是李膺尼。
明朝末年手抄殘本《李氏家譜》,則記載:“一世:李撒把奴,回籍;李哈山,回籍;李者根穗,(妻)李氏,生一子(即李膺你);李把土裏,回籍。二世:李膺你,授千户,(妻)李氏,生一子(即李英);三世:李英,襲千户,(妻)李氏,知生五子,寧遠伯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贈太傅兼太子太保寧遠伯;四世:李春美,贈太傅兼太子太保寧遠伯,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生二男,長子(李)涇,贈太傅兼太子太保寧遠伯,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妻)楚氏,生四子,二(子)李滋,無嗣。”
此譜追溯“明初渡江內附”前李氏一世始祖是並列的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廈霸努、李把圖理四位;二世是李膺尼;李英則位列三世。
李成梁故居 李成梁故居
據《李氏譜系》的記載(康熙壬寅(1722年)十世裔孫李樹德重修),以出任鐵嶺衞指揮僉事的李英為一世祖,之上還有李哲根穗、李和山、李廈霸努、李把圖理、李膺尼五位祖先,但“因鼎革,碑記殘毀,譜系散失,是以五位之世次無考未敢妄注也”。
第二世為李文彬,第三世為李春英(或作李春美),第四世李涇,均世襲鐵嶺衞指揮僉事。李涇有子四人,居長者即明末遼東名將李成梁。李氏從第三世春字輩起,五個兄弟析為五房。李成梁一系屬老長房,以下依次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李成梁李氏族譜

則顯然李氏家族的族譜樹可如此排列:
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廈霸努、李把圖理(第一世)
|
李膺尼(第二世)
|
李英(第三世)
|
李文彬(第四世)
|
(老長房)(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
李春美(第五世)——李春茂——李春芳——李春芙——李春蓉
|
李涇(第六世)——李滋
14李成梁(第七世)——李成材——李成實——李成林
|
李如松(第八世)—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樟—李如梅
|
李世忠—性忠懷忠—效忠—抱忠元忠—耿忠純忠—憲忠(第九世)

李成梁人際關係

  • 弟弟:李成材,官至參將。
  • 長子:李如松,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戰死。追封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52] 
  • 次子:李如柏
  • 三子:李如楨
  • 四子:李如樟
  • 五子:李如梅
  • 六子:李如梓
  • 七子:李如梧,降清後,授三等輕車都尉。
    • 第二代:李獻箴,李如梧孫。天聰八年,降襲牛錄章京,軍功加至二等輕車都尉,恩詔加為一等。
    • 第三代:李冷色,李獻箴子。順治八年,襲一等輕車都尉,恩詔加至一等男。
    • 第四代:李林隆,李冷色子。順治十四年,襲一等男。
    • 第五代:李大均,李林隆孫。康熙四十七年,降襲二等輕車都尉。
    • 第六代:李福,李如梧四世孫。雍正二年,襲二等輕車都尉。
    • 第七代:李洵,李福兄之孫。雍正十一年,襲二等輕車都尉。
  • 八子:李如桂
  • 女婿:韓宗功,天啓二年(1622年)以充當後金奸細之罪被處死 [64] 

李成梁人物爭議

對明末名將李成梁的卒年,學界有不同看法:萬曆三十四、四十三年説。《國榷》《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明史·功臣世表》《續文獻通考》均取前者,施和金《李成梁卒年考》指出該説法出自《明神宗實錄》萬曆三十四年六月的記載,並進一步論證李氏卒於萬曆四十三年(《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2期)。萬曆四十六年説。園田一龜認可康熙壬寅年(1722)《李氏譜系》內李成梁"生於嘉靖丙戌年(1526)七月十四日卯時""卒於萬曆戊午年某月某日,享年九十三"的説法,但這與《明史》本傳"卒年九十"不符,他認為當以族譜為準(《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東洋學報》第26卷第1號〈1938年〉)。 [54] 

李成梁後世紀念

李成梁墓址

李成梁墓址 李成梁墓址
李成梁墓址位於鐵嶺縣催陣堡鄉新墳村,墓前曾有石碑石人石馬,但因年久失修,已埋入土中;李如松墓在催陣堡鄉小屯村,墓前尚存部分石人、石馬、石羊、石人裝束仍可見,石馬石羊形態仍可辨。當地村民稱這裏為“老墳頭”或“龍王嘴子”。被鐵嶺歷史學界一直稱道的小屯石像生也在這裏。石像生雖然規模不大,卻是鐵嶺唯一一處現存的明代石雕羣。這些石像生有:蹲姿石獅、卧姿石羊、跪姿石馬和立式文武翁仲各一對,石像憨厚,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遼北境內現存僅有的明代墓前石像生作品,也是明代鐵嶺藉要職官員家族墓地的唯一現存遺物。
石像生是古代帝王以及王侯將相等權貴人士陵墓前安設的石人,又稱“翁仲”,此外還有一些石獸。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也有驅邪、鎮墓的含義。石人象徵墓主人生前的儀衞,石獸象徵吉祥和闢除邪惡的神獸。其造型生動,氣宇軒昂,雕工精細,由整塊巨石雕成,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李成梁家族墓石像生為雙雙四重對面排列,中線為正東西向。依常理,古墓石像生兩側即為神道,而神道一般都是正南北向的,但小屯石像生的神道卻是東西向,這是因為這裏的墓地早年曾被損毀,現在各個石像生的位置都是經過後世維修後重新確立的。小屯石像生石坊等設施早年被破壞無存,石像生也都全部倒伏,埋沒於土中。1984年,由鐵嶺市縣兩級政府出資。重新將這處石像生樹起,直到現在。

李成梁石坊

李成梁石坊 李成梁石坊
李成梁石坊位於北鎮城內鐘樓前,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鈞為表彰遼東大將李成梁的功績,命遼東巡撫周詠等人修建的。
石坊高九米,寬十米,四柱五樓,全部用淡紫色石料製成。飾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細緻精巧。坊額上豎刻“世爵”二字,橫刻“天朝誥券”及“鎮守遼東總兵官兼太子少保寧遠伯李成梁”等字。該石坊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

李成梁史料索引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 [32] 

李成梁藝術形象

年份
影視
演員
1986年
《努爾哈赤》
王洪生
1987年
《滿清十三皇朝》
張錚
2005年
《太祖秘史》
徐敏
參考資料
  • 1.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家貧,不能襲職,年四十猶為諸生。巡按御史器之,資入京,乃得襲。積功為遼東險山參將。隆慶元年,士蠻大入永平。成梁赴援有功,進副總兵,仍守險山。尋協守遼陽。
  • 2.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十年之間,殷尚質、楊照、王治道三大將皆戰死。成梁乃大修戎備,甄拔將校,收召四方健兒,給以厚餼,用為選鋒。軍聲始振。
  • 3.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明年(指隆慶五年)五月,敵犯盤山驛,指揮蘇成勳擊走之。無何,土蠻大入。成梁遇於卓山,麾副將趙完等夾擊,斷其首尾。乘勝抵巢,馘部長二人,斬首五百八十餘級。進署都督同知,世廕千户。
  • 4.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又明年(指隆慶六年)十月,土蠻六百騎營舊遼陽北河,去邊二百餘里,俟眾集大舉,成梁擊走之。
  • 5.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萬曆元年,又擊走之前屯。已,又破走之鐵嶺鎮西諸堡。增秩二等。朵顏兀魯思罕以四千騎毀牆入,成梁御卻之。
  • 6.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建州都指揮王杲故與撫順通馬市。及是,誘殺備禦裴承祖,成梁謀討之。
  • 7.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明年十月,杲復大舉入。成梁檄副將楊騰、遊擊王惟屏分屯要害,而令參將曹簠挑戰。諸軍四面起,敵大奔,盡聚杲寨。寨地高,杲深溝堅壘以自固。成梁用火器攻之,破數柵,矢石雨下。把總於志文、秦得倚先登,諸將繼之。杲走高台,射殺志文。會大風起,縱火焚之,先後斬馘千一百餘級,毀其營壘而還。進左都督,世廕都指揮同知。杲大創,不能軍,走匿阿哈納寨。曹簠勒精騎往,杲走南關。都督王台執以獻,斬之。
  • 8.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三年春,土蠻犯長勇堡,擊敗之。其冬,炒花大會黑石炭、黃台吉、卜言台周、以兒鄧、暖兔、拱兔、堵剌兒等二萬餘騎,從平虜堡南掠。副將曹簠馳擊,遂轉掠瀋陽。見城外列營,乃據西北高墩。成梁邀戰,發火器。敵大潰,棄輜重走。追至河溝,乘勝渡河,擊斬以千計。加太子太保,世廕錦衣千户。
  • 9.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明年(指萬曆四年),黑石炭、大委正營大清堡邊外,謀錦、義。成梁率選鋒馳二百里,逼其營,攻破之。殺部長四人,獲級六十有奇。
  • 10.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五年五月,士蠻復入,聯營河東,而遣零騎西掠。成梁掩其巢,得利而還。
  • 11.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韃靼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01]
  • 12.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明年(指萬曆六年)正月,速把亥糾土蠻大入,營劈山。成梁馳至丁字泊,敵方分騎繞牆入。成梁夜出塞二百里,搗破劈山營,獲級四百三十,馘其長五人。加太保,世廕本衞指揮使。三月,遊擊陶承嚳擊敵長定堡,獻馘四百七十有奇。帝已告謝郊廟,大行賞賚,廕成梁世指揮僉事。有言所殺乃土蠻部曲,因盜牛羊事覺,懼罪來歸,承嚳掩殺之。給事中光懋因請治承嚳殺降罪,御史勘如懋言。兵部尚書方逢時,督撫梁夢龍、周詠先與承嚳同敍功,力為解。卒如御史奏,盡奪諸臣恩命。六月,敵犯鎮靜堡,復擊退之。十二月,速把亥、炒花、暖兔、拱兔會土蠻黃台吉,大、小委正,卜兒亥,慌忽太等三萬餘騎壁遼河,攻東昌堡,深入至耀州。成梁遣諸將分屯要害以遏之,而親提鋭卒,出塞二百餘里,直搗圜山。斬首八百四十,及其長九人,獲馬千二百匹。敵聞之,皆倉皇走出塞。論功,封寧遠伯,歲祿八百石。是時,土蠻數求貢市,關吏不許,大恨。
  • 13.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七年十月,復以四萬騎自前屯錦川營深入。成梁命諸將堅壁,自督參將楊粟等遏其衝。會戚繼光亦來援,敵遂退。俄又與速把亥合壁紅土城,聲言入海州,而分兵入錦、義。成梁逾塞二百餘里,直抵紅土城,擊敗之,獲首功四百七十有奇。
  • 14.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初,王杲死,其子阿台走依王台長子虎兒罕。以王台獻其父,嘗欲報之。王台死,虎兒罕勢衰,阿台遂附北關合攻虎兒罕。又數犯孤山、汛河。成梁出塞,遇於曹子谷,斬首一千有奇,獲馬五百。阿台復糾阿海連兵入,抵瀋陽城南渾河,大掠去。
  • 15.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成梁從撫順出塞百餘里,火攻古勒塞,射死阿台。連破阿海寨,擊殺之,獻馘二千三百。杲部遂滅。
  • 16.    《清太祖實錄》: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為辭?
  • 17.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成梁及總督蹇達不以聞。巡按御史胡克儉盡發其先後欺罔狀,語多侵政府。疏雖不行,成梁由是不安於位。及先春還朝,詆尤力,帝意頗動。成梁再疏辭疾,言者亦踵至。其年十一月,帝竟從御史張鶴鳴言,解成梁任,以寧遠伯奉朝請。
  • 18.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而其戰功率在塞外,易為緣飾。若敵入內地,則以堅壁清野為詞,擁兵觀望;甚或掩敗為功,殺良民冒級。閣部共為矇蔽,督撫、監司稍忤意,輒排去之,不得舉其法。先後巡按陳登雲、許守恩廉得其殺降冒功狀,擬論奏之,為巡撫李松、顧養謙所沮止。既而物議沸騰,御史朱應轂、給事中任應徵、僉事李琯交章抨擊。事頗有跡,卒賴奧援,反詰責言者。及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相繼謝政,成梁失內主,遂以去位。
  • 19.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明年(指萬曆二十年),哱拜反寧夏,御史梅國楨請用成梁,給事中王德完持不可,乃寢。
  • 20.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後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暮氣難振,又轉相掊克,士馬蕭耗。迨成梁去遼,十年之間更易八帥,邊備益弛。
  • 21.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二十九年八月,馬林獲罪。大學士沈一貫言成梁雖老,尚堪將兵。乃命再鎮遼東,年已七十有六矣。是時,土蠻、長昂及把兔兒已死,寇鈔漸稀。而開原、廣寧之前復開馬、木二市。諸部耽市賞利,爭就款。以故成梁復鎮八年,遼左少事。以閲視敍勞,加至太傅。
  • 22.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當萬曆初元時,兵部侍郎汪道昆閲邊,成梁獻議移建孤山堡於張其哈剌佃,險山堡於寬佃,沿江新安四堡於長佃、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戍之,可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牧之利。道昆上於朝,報可。自是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户。及三十四年,成梁以地孤懸難守,與督、撫蹇達、趙楫建議棄之,盡徙居民於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之,死者狼籍。成梁等反以招復逃人功,增秩受賞。
  • 23.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56,萬曆三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24.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62,萬曆三十七年九月初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25.    《明神宗實錄》卷535,萬曆四十三年(1615)八月丁丑,第1932頁。
  • 26.    《清朝前紀·顯祖紀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01]
  • 27.    《明亡清興六十年》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5-09-01]
  • 28.    《明亡清興六十年》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5-09-01]
  • 29.    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卷428.北京:中華書局,1962
  • 30.    《明穆宗實錄》卷56,隆慶五年(1571)四月丙辰.
  • 31.    明朝後期遼東名將 李成梁  .起源網[引用日期2015-09-01]
  • 32.    《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9-01]
  • 33.    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書牘十,《答遼東周巡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第405頁
  • 34.    《明神宗實錄》卷153,萬曆十二年(1584)九月庚辰,第2832頁。
  • 35.    《明神宗實錄》卷192,萬曆十五年(1587)十一月甲寅,第3619-3621頁。
  • 36.    《明神宗實錄》卷401,萬曆三十二年(1604)閏九月丙午,第7518-7519頁。
  • 37.    《明神宗實錄》卷580 ,萬曆四十七年(1619)三月戊申,第11019頁。
  • 38.    《明神宗實錄》卷455,萬曆三十七年(1609)二月辛己,第8591-8592頁。
  • 39.    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下·補遺·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59
  • 40.    方孔照:《全邊略記》卷十,《遼東略》,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頁。
  • 41.    方孔照:《全邊略記》卷10,《遼東略》。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頁。
  • 42.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1,遼左兵端.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1415頁
  • 43.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64,《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台灣文海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第1498頁。
  • 44.    莊廷鑨:《明史鈔略》,《李成梁傳》,《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冊,史部·別史類,第789頁。
  • 45.    黃雲眉:《明史考證》(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2月版,第1899頁
  • 46.    莊廷鑨.《明史抄略·李成梁》,《續修四庫全書》第323冊,史部別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第785頁
  • 47.    侯玄汸:《月蟬筆露》,卷下。
  • 48.    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第675頁。
  • 49.    《明史·列傳第一百一·張居正》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3-06]
  • 50.    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1 ,《遼左兵端》,北京:中華書局, 1977年2月第1版,第1415頁。
  • 51.    明清五百年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5-09-01]
  • 52.    《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傳一百二十六》:明年四月,土蠻寇犯遼東。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 53.    李成梁家世源流考  .知網[引用日期2022-02-17]
  • 54.    李成梁卒年新考  .知網[引用日期2022-02-17]
  • 55.    高文德主編;盧勳,史金波,白濱等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1030頁
  • 56.    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羣書治要續編全注全譯5[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01.第358頁
  • 57.    向燕南主編.《中國長城志 文獻》:鳳凰出版社,2016年:第2281頁
  • 58.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15,萬曆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59.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24,萬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60.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47,萬曆三十六年六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61.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49,萬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62.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55,萬曆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63.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87,萬曆七年五月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24]
  • 64.    劉若愚:《酌中志》卷二十一:韓宗功乃成梁嫡親女婿,於天啓二年冬為□(奴)奸細,訪獲正法。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