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聚初隨叔父出征,得官錦衣衞千户。後為金吾指揮同知,參與奪門之變有功,升任都指揮僉事,超擢為都督同知。曹欽之亂平定後,因功進右都督。成化六年(1470年),以右副總兵從撫寧侯朱永赴延綏,追擊韃靼至黃草梁。中伏擊,鏖戰傷頦,麾下力捍以免。之後又與都督範瑾等擊韃靼於青草溝,追敗出境。論功進左都督,以內援特封寧晉伯。成化八年(1472年),代替趙輔為將軍,總陝西諸鎮兵,數次抵禦韃靼入寇,獲賜世券。
成化十年(1474年),劉聚去世。追封寧晉侯,諡號“威勇”。
- 本 名
- 劉聚
- 字
- 邦美
- 所處時代
- 明朝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直隸大名府清豐縣
- 逝世日期
- 1474年
- 主要成就
- 屢敗韃靼
劉聚人物生平
編輯明憲宗即位後,閣臣陳文、宦官王綸等被逐,劉聚也受牽連,遭到貶謫。
天順五年(1461年),劉聚參與平定昭武伯曹欽之亂,因功進官右都督。
成化六年(1470年),以右副總兵隨撫寧侯朱永趕赴延綏,追賊黃草梁。遇伏,鏖戰傷頦,麾下力捍以免。頃復與都督範瑾等擊寇青草溝,敗之。永等追寇牛家寨,聚亦據南山力攻。寇大敗,出境。論功進左都督,以內援特封寧晉伯。
成化八年(1472年)冬,劉聚接替趙輔為將軍,總陝西諸鎮兵。寇入花馬池,率副總兵孫鉞、遊擊將軍王璽等擊卻之。還至高家堡,寇復至,敗之。追奔至漫天嶺,伏起夾擊,又敗之。鉞、璽亦別破賊於井油山。捷聞,予世券。(1473年)其冬,孛羅忽、滿都魯、癿加思蘭連兵深入,至秦州、安定、會寧諸州縣,縱橫數千裏。賊退,適王越自紅鹽池還,妄以大捷聞,璽書嘉勞。
成化十年(1474年)春,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論劉聚等濫殺冒功。張謹劾聚及總兵官範瑾等六將殺被掠者冒功。部科及御史交章劾。詔遣給事中韓文往勘,還奏如謹言:所報首功百五十,僅十九級。帝以寇既遁,置不問。
劉聚人物評價
編輯劉吉:聚雖以勢家子冒報功籍,得升伯爵,然亦屢經戰陣。
[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
劉聚軼事典故
編輯劉聚親屬成員
編輯長子:劉祿,明憲宗時襲爵為第二代寧晉伯,一年後逝世。
孫子:劉嶽,劉福之子,明孝宗時襲爵為第四代寧晉伯,官至左掖營坐營管操。
劉聚伯爵世系
編輯劉聚的寧晉伯爵位自明憲宗時受封起,約歷九世十二代,至南明而國絕。
- 寧晉伯世系
第三代:劉福,劉祿之弟,成化十一年(1475年)襲爵。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
第四代:劉嶽,劉福之子,弘治十五年(1502年)襲爵。嘉靖六年(1527年)去世
[10]
。
第七代:劉斌,劉良璽之叔,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襲爵。隆慶四年(1570年)去世。
第八代:劉應芳,劉斌之子,萬曆三年(1575年)襲爵。最遲至萬曆六年(1578年)去世
[14]
。
第十代:劉天錫,劉應元之子,萬曆三十年(1602年)襲爵。崇禎三年(1630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間去世
[16]
。
第十一代:劉光溥,劉天錫之子,崇禎十一年(1638年)襲爵。卒年不詳。
劉聚史料記載
編輯《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
[19]
- 參考資料
-
- 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聚,直隸清豊縣人,太監永誠之侄。
- 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成化十年夏四月……癸亥……寧晉伯劉聚卒。
- 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八》:成化十年五月乙酉朔,追封寧晉伯劉聚為寧晉侯。
- 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5-26]
- 5.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5-26]
- 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黃草梁之戰,嘗為虜所厄,勢危,其賴家僮及麾下數十人極力捍衞,得脱於難雲。
- 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九》:成化十一年三月……寧晉伯劉祿卒。祿,故寧晉伯聚之子,成化十年襲父爵,至是卒。
- 8.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弘治十四年十月……太子太保、寧晉伯劉福卒……尋改左府,至是卒,賜祭葬如例。
- 9.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十》:嘉靖四年四月……五軍營左掖坐營管操、寧晉伯劉嶽以病辭任,許之。
- 10.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七》:嘉靖六年六月……寧晉伯劉嶽卒,賜祭葬如例。
- 11.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八十》:嘉靖六年九月……命寧晉伯劉嶽庶長子文襲祖爵。
- 12.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八》稱嘉靖十年七月“後軍都督府帶俸、寧晉伯劉文請給父母妻誥命,不許”,而《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五》稱嘉靖二十三年四月“戊寅,詔故懷寧侯孫瑁子秉元、武靖伯趙世爵孫國斌及優給寧晉伯劉良璽俱襲爵”,其劉良璽襲爵日期與《明史·功臣世表三》相符,故推測劉文死於這十餘年間。
- 13.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嘉靖三十年十二月……寧晉伯劉良璽卒,賜祭葬如例。
- 14.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十四》稱:“萬曆三年正月……前軍都督府優給寧晉伯劉應芳承襲祖爵”,至《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七十九》已稱寧晉伯為劉應元,“萬曆六年九月……管理乂刀圍子手”,此人或為劉應芳的兄弟輩,故認為劉應芳卒於萬曆六年九月前。
- 15.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七》稱萬曆十八年九月時劉應元仍出現在官方的活動中:“癸卯,孝恭章皇后忌辰,祭景陵,遣寧晉伯劉應元行禮”,至《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九》已稱:“萬曆三十年閏二月…乙巳,準故寧晉伯劉應元男劉天錫襲祖爵。”故而可認為劉應元卒於這十餘年間。
- 16. 史語所藏鈔本《崇禎長編》稱崇禎三年九月時寧晉伯劉天錫獲“賚銀二十兩”,《明史·功臣世表三》又載崇禎十一年六月劉光溥襲封寧晉伯。故而可認為劉天錫卒於這八年間。
- 17. 《東華錄選輯》:十五日,我軍至南京,忻城伯趙之龍率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火興伯鄒順益、寧晉伯劉允基、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周鼎、成安伯柯祚永、駙馬齊贊元、內閣大學士王鐸、程正揆、禮部尚書錢謙益、兵部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給事中林有本、陸朗、王之晉、徐方來、莊則敬及都督十六員、巡捕提督一員、副將五十五員並城內官兵迎降。
- 18. 《清史稿·趙之龍傳》:豫親王師至,與魏國公徐允爵,保國公張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存義,寧晉伯劉允極,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駙馬齊贊元,大學士王鐸,尚書錢謙益,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等迎降。
- 19. 《明史·功臣世表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2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