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聚

(明朝軍事將領)

鎖定
劉聚(?-1474年),直隸大名府清豐縣(今河南省清豐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御馬監太監劉永誠從子 [1] 
劉聚初隨叔父出征,得官錦衣衞千户。後為金吾指揮同知,參與奪門之變有功,升任都指揮僉事,超擢為都督同知曹欽之亂平定後,因功進右都督。成化六年(1470年),以右副總兵從撫寧侯朱永赴延綏,追擊韃靼至黃草梁。中伏擊,鏖戰傷頦,麾下力捍以免。之後又與都督範瑾等擊韃靼於青草溝,追敗出境。論功進左都督,以內援特封寧晉伯。成化八年(1472年),代替趙輔為將軍,總陝西諸鎮兵,數次抵禦韃靼入寇,獲賜世券
成化十年(1474年),劉聚去世。追封寧晉侯,諡號“威勇”。
本    名
劉聚
邦美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直隸大名府清豐縣
逝世日期
1474年
主要成就
屢敗韃靼

劉聚人物生平

劉聚自少孤弱,為叔父、御馬監太監劉永誠撫養成人。
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英宗發起第一次麓川之役,命定西伯蔣貴、兵部尚書王驥等發四川、貴州、湖廣、南京兵十五萬出征,時任都督僉事的劉聚亦為副將。十二月,思任發渡江逃往緬甸,王驥等班師。
正統十三年(1448年)四月,福建百姓鄧茂七等起事,劉聚與僉都御史張楷等南征,戰鬥不利,明英宗於是命寧陽侯陳懋等出征。劉聚協助各部平亂,至次年基本討平了此次民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北京保衞戰開始,兵部尚書于謙佈置諸將分守京師九門,劉聚奉命守衞西直門
明憲宗即位後,閣臣陳文、宦官王綸等被逐,劉聚也受牽連,遭到貶謫。
景泰八年(1457年),劉聚因“奪門”(指此年的奪門之變)功,自金吾指揮同知進升為都指揮僉事,隨後又被越級拔擢為都督同知
天順五年(1461年),劉聚參與平定昭武伯曹欽之亂,因功進官右都督。
成化六年(1470年),以右副總兵隨撫寧侯朱永趕赴延綏,追賊黃草梁。遇伏,鏖戰傷頦,麾下力捍以免。頃復與都督範瑾等擊寇青草溝,敗之。永等追寇牛家寨,聚亦據南山力攻。寇大敗,出境。論功進左都督,以內援特封寧晉伯。
成化八年(1472年)冬,劉聚接替趙輔為將軍,總陝西諸鎮兵。寇入花馬池,率副總兵孫鉞、遊擊將軍王璽等擊卻之。還至高家堡,寇復至,敗之。追奔至漫天嶺,伏起夾擊,又敗之。鉞、璽亦別破賊於井油山。捷聞,予世券。(1473年)其冬,孛羅忽、滿都魯、癿加思蘭連兵深入,至秦州、安定、會寧諸州縣,縱橫數千裏。賊退,適王越自紅鹽池還,妄以大捷聞,璽書嘉勞。
成化十年(1474年)春,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論劉聚等濫殺冒功。張謹劾聚及總兵官範瑾等六將殺被掠者冒功。部科及御史交章劾。詔遣給事中韓文往勘,還奏如謹言:所報首功百五十,僅十九級。帝以寇既遁,置不問。
同年四月癸亥日,劉聚去世。憲宗聞訊,賜祭葬諡號“威勇” [2]  。五月,追封寧晉侯 [3] 

劉聚人物評價

劉吉:聚雖以勢家子冒報功籍,得升伯爵,然亦屢經戰陣。 [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
張廷玉趙輔、劉聚猷績遠遜前人,而帶礪之盟,與國終始,誠厚幸哉。諸人並以勳爵鎮御邊陲,故類著於篇。 [5] 明史

劉聚軼事典故

黃草梁之戰,嘗為虜所厄,勢危,其賴家僮及麾下數十人極力捍衞,得脱於難雲。 [6] 

劉聚親屬成員

叔父:劉永誠,明初著名宦官、將領,官至御馬監太監、京營總督。
長子:劉祿,明憲宗時襲爵為第二代寧晉伯,一年後逝世。
次子:劉福,明憲宗時襲爵為第三代寧晉伯,官至左軍都督府掌府事、太子太保
孫子:劉嶽,劉福之子,明孝宗時襲爵為第四代寧晉伯,官至左掖營坐營管操。
表格參考資料: [7]  [8-9] 

劉聚伯爵世系

劉聚的寧晉伯爵位自明憲宗時受封起,約歷九世十二代,至南明而國絕。
  • 寧晉伯世系
第一代:劉聚,成化七年(1471年)封寧晉伯。成化九年(1473年)予世券。成化十年(1474年)去世,追封寧晉侯,諡號“威勇”。
第二代:劉祿,劉聚之子,成化十年(1474年)襲爵。成化十一年(1475年)去世 [7] 
第三代:劉福,劉祿之弟,成化十一年(1475年)襲爵。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
第四代:劉嶽,劉福之子,弘治十五年(1502年)襲爵。嘉靖六年(1527年)去世 [10] 
第五代:劉文,劉嶽之子,嘉靖六年(1527年)襲爵 [11]  。嘉靖十年(1531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之間去世 [12] 
第六代:劉良璽,劉文之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爵。嘉靖三十年(1551年)十二月去世 [13] 
第七代:劉斌,劉良璽之叔,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襲爵。隆慶四年(1570年)去世。
第八代:劉應芳,劉斌之子,萬曆三年(1575年)襲爵。最遲至萬曆六年(1578年)去世 [14] 
第九代:劉應元,或為劉應芳的兄弟輩,萬曆六年(1578年)已襲爵。萬曆十八年(1590年)至萬曆三十年(1602年)間去世 [15] 
第十代:劉天錫,劉應元之子,萬曆三十年(1602年)襲爵。崇禎三年(1630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間去世 [16] 
第十一代:劉光溥,劉天錫之子,崇禎十一年(1638年)襲爵。卒年不詳。
第十二代:劉允極(一作劉允基 [17]  ),輩分、襲年不詳,弘光元年(1645年)投降清朝 [18] 
寧晉伯世系參考資料: [5]  [19] 

劉聚史料記載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 [19] 
《明史· 卷一百五十五 · 列傳第四十三》 [5] 
參考資料
  • 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聚,直隸清豊縣人,太監永誠之侄。
  • 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成化十年夏四月……癸亥……寧晉伯劉聚卒。
  • 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八》:成化十年五月乙酉朔,追封寧晉伯劉聚為寧晉侯。
  • 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5-26]
  • 5.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5-26]
  • 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黃草梁之戰,嘗為虜所厄,勢危,其賴家僮及麾下數十人極力捍衞,得脱於難雲。
  • 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九》:成化十一年三月……寧晉伯劉祿卒。祿,故寧晉伯聚之子,成化十年襲父爵,至是卒。
  • 8.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弘治十四年十月……太子太保、寧晉伯劉福卒……尋改左府,至是卒,賜祭葬如例。
  • 9.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十》:嘉靖四年四月……五軍營左掖坐營管操、寧晉伯劉嶽以病辭任,許之。
  • 10.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七》:嘉靖六年六月……寧晉伯劉嶽卒,賜祭葬如例。
  • 11.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八十》:嘉靖六年九月……命寧晉伯劉嶽庶長子文襲祖爵。
  • 12.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八》稱嘉靖十年七月“後軍都督府帶俸、寧晉伯劉文請給父母妻誥命,不許”,而《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五》稱嘉靖二十三年四月“戊寅,詔故懷寧侯孫瑁子秉元、武靖伯趙世爵孫國斌及優給寧晉伯劉良璽俱襲爵”,其劉良璽襲爵日期與《明史·功臣世表三》相符,故推測劉文死於這十餘年間。
  • 13.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嘉靖三十年十二月……寧晉伯劉良璽卒,賜祭葬如例。
  • 14.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十四》稱:“萬曆三年正月……前軍都督府優給寧晉伯劉應芳承襲祖爵”,至《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七十九》已稱寧晉伯為劉應元,“萬曆六年九月……管理乂刀圍子手”,此人或為劉應芳的兄弟輩,故認為劉應芳卒於萬曆六年九月前。
  • 15.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七》稱萬曆十八年九月時劉應元仍出現在官方的活動中:“癸卯,孝恭章皇后忌辰,祭景陵,遣寧晉伯劉應元行禮”,至《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九》已稱:“萬曆三十年閏二月…乙巳,準故寧晉伯劉應元男劉天錫襲祖爵。”故而可認為劉應元卒於這十餘年間。
  • 16.    史語所藏鈔本《崇禎長編》稱崇禎三年九月時寧晉伯劉天錫獲“賚銀二十兩”,《明史·功臣世表三》又載崇禎十一年六月劉光溥襲封寧晉伯。故而可認為劉天錫卒於這八年間。
  • 17.    《東華錄選輯》:十五日,我軍至南京,忻城伯趙之龍率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火興伯鄒順益、寧晉伯劉允基、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周鼎、成安伯柯祚永、駙馬齊贊元、內閣大學士王鐸、程正揆、禮部尚書錢謙益、兵部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給事中林有本、陸朗、王之晉、徐方來、莊則敬及都督十六員、巡捕提督一員、副將五十五員並城內官兵迎降。
  • 18.    《清史稿·趙之龍傳》:豫親王師至,與魏國公徐允爵,保國公張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存義,寧晉伯劉允極,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駙馬齊贊元,大學士王鐸,尚書錢謙益,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等迎降。
  • 19.    《明史·功臣世表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