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昛

鎖定
王昛(1236年—1308年),高麗王朝第25任君主(1274年—1298年、1298年—1308年在位)。字,初名(中國史書作愖),1276年改名,1293年改名。他是高麗元宗王禃之子,母為順敬太后金氏。
王昛是第一位與蒙古公主聯姻的高麗國王,迎娶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忽都魯揭裏迷失公主(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諡莊穆王后),使高麗成為元朝的“駙馬國”。他在位時期徹底歸順蒙元,經受了兩次從徵日本的考驗,除了一般性的稱臣納貢外還降格官制與稱呼、剃髮易服、進貢處女、設置鷹坊等,同時高麗也獲得了收回西北面(東寧府)及耽羅領土、撤銷達魯花赤等實利。王昛一生去蒙元達16次之多,經過他在位時期的過渡與調適,高麗與元朝的宗藩關係逐漸穩定下來。
王昛晚年與世子王謜(王璋,即忠宣王)不睦,在1298年一度讓位於王謜。1308年去世,無廟號,元朝賜諡號“忠烈”,葬於慶陵。高麗恭愍王時加諡“景孝”。他是高麗王朝最長壽的君主。
別    名
王諶、王賰(曾用名)
所處時代
高麗
出生地
高麗江都(江華島)
出生日期
丙申年(1236年)二月二十六日
逝世日期
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十三日
主要成就
處理對元關係
主要作品
《龍樓集》
本    名
王昛
諡    號
忠烈景孝大王
尊    號
光文宣德太上王、純誠守正上升王
配    偶
貞和院妃王氏→莊穆王后

王昛人物生平

王昛早年生涯

丙申年(1236年)二月二十六日,為躲避蒙古而遷都江華島已三年半的高麗王室傳出喜訊,太子妃金氏誕下王孫,取名為諶。當時的高麗國王是高宗王㬚,太子叫王倎,也就是後來的元宗王禃,太子妃(敬穆賢妃)金氏是樞密院副使金若先之女、抗蒙名將金慶孫的侄女,也是高麗的實際統治者、武臣政權首領崔怡(崔瑀)的外孫女。第二年七月,太子妃金氏病故,王諶繼位後追諡母親為順敬太后 [1-2] 
《武神》中的王諶 《武神》中的王諶
史稱王諶“性寬厚,喜怒不形於色,幼向學讀書,知大義”。 [3]  王諶成長的年代正值高麗飽受蒙古蹂躪的苦難歲月,他出生時就遭逢第三次高麗蒙古戰爭如火如荼;而在高麗內部,王室喪失權柄、淪為傀儡已經很久了。王諶的外曾祖父崔怡死後,武臣政權又經歷了崔沆崔竩兩代更迭,其後為奴隸出身的金仁俊金俊)取而代之。己未年(1259年)四月,應蒙古的要求,高麗派遣太子倎代替高宗朝拜蒙古大汗蒙哥。兩個月後,高宗王㬚薨逝,其時太子尚未回國,金仁俊打算另立王諶的叔父安慶公王淐為王,宰樞兩府大臣加以阻止,擬定並頒佈了“軍國庶務,聽於太孫”的遺詔。 [4]  金仁俊只好奉迎王諶入宮監國,八月初五行冠禮 [5-6] 
當然,王諶名為監國,其實與他祖父一樣,一切聽從金仁俊擺佈,只有在詔令上畫押和撐門面的作用,沒有任何權力可言。翌年四月,王倎回到江華島,即位為王,是為元宗。王諶晉升為太子,本來是天經地義之事,但是他的繼母柳氏卻對元宗進讒言説:“太孫聽説您回國,一點喜色都沒有,而且太子將來是要繼承王位的,怎麼能立權臣家族的外甥呢?”元宗聽後對王諶起了疑心,經過金仁俊的力諫,才在八月冊封王諶為太子(對蒙古稱世子)。多年後王諶繼位,便找藉口廢繼母為庶人。 [7] 

王昛儲君時代

中統元年(126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王諶迎娶宗室王絪(高麗神宗之孫,後封始安公)之女為太子妃。 [8]  中統二年(1261年)四月,王諶被派往開平,祝賀蒙古大汗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及通報元宗更名為禃,這是他平生第一次來到中原。 [9-10]  隨行人員有參知政事李藏用等18人,王諶等身着“白縠上衽袍,冠則漆紗圓頂巾,履舄皆以絲為之,帶則烏犀小革”,與史天澤忽魯不花王文統等蒙古高官會晤並展開筆談,“燕語甚歡”,忽必烈賜詔書及玉帶,並派侍衞將軍孛裏察、禮部郎中高逸民護送王諶一行回國。 [10]  [11] 
至元五年(1268年)十二月,掌權十年的金俊伏誅,林衍上台。至元六年(1269年)四月,王諶再次入朝蒙古。在此期間,發生了林衍廢黜元宗、另立安慶公王淐的事件。七月二十三日,返國的王諶抵達鴨綠江北岸的婆娑府,靜州(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附近)的一個叫丁伍孚的官奴偷偷渡江告知此事,並稱林衍欲置王諶於死地,請王諶不要入境。王諶聽説後將信將疑,隨從的大將軍鄭子璵説:“那個奴才怎麼敢這樣? 這種沒根據的謠言怎麼能相信呢?”另一隨從牽龍行首羅裕策馬上前,對王諶進言道:“事情還沒弄清前,靜觀其變再入境也不算晚,不要被賊臣騙了。”武德將軍金富允也附和此論。後經諸校鄭仁卿、告奏使郭汝弼、義州防護譯語鄭庇等的證實,世子痛哭流涕,然後不顧諸臣猶豫,決然折返開平,向蒙古求救,同時命大將軍鄭子璵曉諭國人。 [12-13]  忽必烈聽説後,派斡朵思不花、李諤等來高麗干預此事,接着派國王頭輦哥率軍入高麗彈壓。 [14-15]  林衍在蒙古的問責下被迫讓元宗復位,元宗也親赴燕京向蒙古解釋此事,而且請求蒙古調遣兵馬協助高麗“出水就陸”並剷除權臣林衍,獲得忽必烈的批准。在此期間,蒙古封王諶為特進上柱國、東安公,並令其領兵三千入高麗,王諶辭去東安公的爵位,也沒有親自領兵。 [16] 
王諶在請求蒙古干預的同時,還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就是向蒙古求婚,據説出自鄭仁卿的提議。 [17]  忽必烈私下予以首肯,因而在至元六年(1269年)十一月出使高麗的蒙古兵部侍郎黑的在接受元宗宴請時,謝絕上座,説:“如今王太子已經被許可迎娶大汗之女,我們都是大汗的臣僕,而大王您是駙馬大王的父親,我們又怎敢抗禮呢?” [18]  至元七年(1270年)二月元宗入朝後,以國王名義正式提出了下嫁公主於王諶的請求。忽必烈原則上允許賜婚,但要求元宗回國穩定政局後方可下嫁,而且不嫁親女。 [19]  二月十六日,元宗和王諶在蒙古兵的護送下自燕京返回高麗,同行的還有達魯花赤脱脱兒(脱朵兒)和焦天翼。元宗一行返國途中,林衍已經憂懼而死,林惟茂子承父業,欲召集三別抄抗拒元宗一行,宋松禮、洪文系(洪奎)等受元宗密旨誅殺林惟茂,元宗也宣佈自江華島還都開京,結束了百年武人時代,也意味着高麗徹底向蒙古屈服。這是至元七年(1270年)五月的事。 [15] 
《北條時宗》中的忠烈王與元公主 《北條時宗》中的忠烈王與元公主
高麗王室還都開京後不久,江華島就爆發了三別抄之亂,王諶受命第三次出使蒙古,奏報三別抄叛亂之事。至元八年(1271年)六月,王諶及貴族子弟20人(一説28人)、衙內職員100人入質於蒙古。其時三別抄的巢穴珍島已被高麗蒙古聯軍剿平,餘部轉進耽羅(即濟州島,1273年被平定),忽必烈對高麗的忠誠非常滿意,正式宣佈將下嫁公主於高麗,該消息於當年十月被王諶的隨從樞密院副使李昌慶帶回高麗,元宗隨即遣使上表感謝。 [20] 
當時,蒙古(後改國號為大元)不斷催促高麗做好東征日本的準備,而王諶久留中原,隨從諸人都歸心似箭,於是慫恿王諶以協助東征為藉口還國,遭到薛仁儉、金㥠的反對而一度作罷,但在林惟乾的堅持下,王諶上書元中書省,請讓他回國主管東征籌備事宜,以報效元朝,忽必烈同意王諶回國,並讓斷事官不花、馬絳偕往。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王諶回到開京時,已是辮髮胡服的蒙古人裝束,高麗官民看到王諶這副打扮無不嘆息,甚至還有流淚的。 [21]  王諶在五月向諸道各派三人去視察出產軍糧的田地,十二月二十三日啓程赴元。等待他的將是一份“大禮”。原來,忽必烈起初表態不嫁親女,但鑑於當時處於東征日本的前夕,為了籠絡高麗,最終還是決定將親女兒嫁給王諶。至元十一年(1274年)五月十一日,王諶迎娶了比自己小20多歲的忽必烈之女忽都魯揭裏迷失公主(後封元成公主、安平公主,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諡莊穆王后),他的原配王氏則被迫幽居別宮。 [22] 

王昛駙馬國王

就在王諶迎娶元朝公主一個月後的六月十八日,高麗元宗薨逝,身在元朝的王諶被羣臣遙尊為王。七月,忽必烈派上都留守事張煥冊封王諶為高麗國王,然後王諶和元朝詔使返回高麗,八月二十六日袍笏受詔後,改換黃袍,在康安殿即位為王,是為忠烈王。 [23]  忠烈王回國即位時沒帶上公主,於是忠烈王派樞密副使奇藴去元朝接公主來高麗,隨後親至已歸屬元朝的西北面(東寧府)迎接公主,十一月五日忠烈王與公主同坐一輦進入開京。公主的下嫁不僅意味着高麗受到了蒙元帝國的保護,更標誌着武臣政變以來高麗王權及政局的重新穩固,因此高麗的父老們歡呼雀躍道:“沒想到這個國家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戰火摧殘,終於等到了太平的年代啊!” [24] 
當然,這一切並不是元朝白給的恩惠,作為交換條件,高麗必須服從元朝的調遣。忠烈王即位後不久,元朝就以高麗為基地發動第一次進攻日本的戰爭(文永之役),高麗方面以金方慶為元帥,領兵8000人助攻。元朝和高麗聯軍雖然在戰場上佔上風,卻因準備不充分而倉皇撤退,途中遭遇風暴,損失慘重。戰後忠烈王派金方慶、印公秀出使元朝,請求罷兵,但元朝繼續讓高麗打造軍艦、製造武器。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因消滅南宋及平定西北叛王等因素,元朝令高麗暫停討伐日本的籌劃。 [25] 
源於蒙古服飾的一種韓服——天翼 源於蒙古服飾的一種韓服——天翼 [108]
除了配合東征外,忠烈王即位後還從其他方面深化了對元朝的從屬關係,全面建構起駙馬國的體制。元宗還都開京後,蒙元所遣的達魯花赤全面監視高麗,使元廷得以充分了解高麗內情並施以干涉。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月,忽必烈遣使就禁止同姓結婚、貢女、改官制等事項曉諭高麗。 [26]  忠烈王立刻挑選良家女入貢元朝,同時降格接軌元朝官制,將中書門下省與尚書省合併,稱僉議府;樞密院改稱密直司;御史台改稱監察司;六部改為典理、軍簿、版圖、典法四司。次年又在達魯花赤石抹天衢的要求下改“朕”稱“孤”,改“宣旨”稱“王旨”,改“赦”稱“宥”,改“奏”稱“呈”。 [27]  另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剃髮易服。忠烈王在繼位前已剃髮易服,元宗時也有主動剃髮易服之議,不過未被元宗採納。忠烈王繼位後,在迎接元成公主時只帶着已剃髮的大將軍樸球等和史官前去,宰樞級別的高級官員宋松禮、鄭子璵等嗅到風聲,迎合上意,主動“開剃”。 [28-29]  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忠烈王正式命令高麗全境“服上國衣冠、開剃” [30]  ,只在迎詔賀節時穿高麗舊服。後來忽必烈聽説此事,非常吃驚,説:“人家説我禁止穿高麗服,哪裏是這樣?你們國家的禮儀怎麼就急着廢除了呢?” [31]  儘管沒有跡象顯示這是持久硬性的政策(聯繫到隨後忠烈王的入朝來考慮,這一政策本身可能就是為了達到使元朝從高麗撤軍及撤銷達魯花赤等目的而討好元朝的臨時性、功利性的舉措),但忠烈王下令剃髮易服使蒙古髮式和衣冠全面導入高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忠烈王還設置“鷹坊”,強迫高麗各地百姓捕養老鷹來進貢元朝。忠烈王曾有意廢止鷹坊,被出仕高麗的蒙古人印侯(忽剌歹,元成公主的陪嫁隨從)阻撓,於是該制度一直延續到朝鮮王朝時期。 [32] 

王昛從元徵日

忠烈王非常重視與元朝的關係,曾對羣臣表示:“朝覲,諸侯享上之儀;歸寧,女子事親之禮。”因此在至元十二年(1275年)請求來年親朝,後因故被忽必烈叫停。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二月,有人向達魯花赤石抹天衢投匿名書,誣陷宰相金方慶等43人謀反以及忠烈王的原配貞和宮主詛咒元成公主,柳璥等高麗大臣向元成公主求情,公主遂命不再過問此事。一年後,又發生了韋得儒、盧進義、金福大向駐紮高麗的元東征都元帥忻都誣告金方慶謀反的事件,忻都通報忠烈王並逮捕金方慶等,忠烈王及公主都清楚金方慶是冤枉的,打算只以其部下韓希愈等藏甲之罪杖責後釋放,但東征副元帥洪茶丘洪福源之子)與金方慶有隙,堅持迫害金方慶到底,以致驚動忽必烈,最後金方慶被流放大青島。經過金方慶事件後,忠烈王更感到與忽必烈直接溝通的必要性,正好忽必烈也令其入朝奏明,由此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忠烈王和元成公主及世子王謜(高麗忠宣王)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朝覲元廷之路,這是忠烈王即位後第一次親朝。 [106] 
《馬可波羅》中的忽必烈與忠烈王 《馬可波羅》中的忽必烈與忠烈王
六月九日,在忠烈王一行抵達上都開平府前,皇子脱歡和忙哥歹公主代表忽必烈和察必皇后出城三十里迎接,並在開平府東門外設大穹廬來接待忠烈王一行。六月十七日,忠烈王與公主謁見忽必烈,忽必烈為女兒、女婿設宴慰勞。忠烈王向元中書省辯解了金方慶等事件,七月三日就高麗與元朝的外交懸案與忽必烈深入交換了意見,忽必烈先同意了忠烈王提出的召還洪茶丘的請求,進而允許撤走讓高麗上下頭疼的駐高麗元軍。隨後忠烈王又上書中書省,控訴駐高麗達魯花赤的種種不是,忽必烈乾脆慷慨地表示撤回駐高麗達魯花赤(但保留駐耽羅達魯花赤)。七月二十二日,忠烈王與元成公主辭行,九月二十四日回到開京。此次親朝收穫頗豐,特別是解決了令高麗頭疼的達魯花赤問題,所以高麗百姓都“頌德感泣”。同年十二月,忠烈王因一些遺留問題再次親朝。 [106] 
在首次親朝的過程中,忠烈王還主動表現出對從徵日本的積極態度。 [33]  至元十一年(1274年)的東征之役結束後,日本對元朝就愈發強硬,不僅拒絕稱臣納貢,還屢次斬殺元朝所派使者,因此忽必烈在崖山海戰後便策劃第二次進攻日本,高麗再度成為戰爭基地。 [34]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月,忠烈王奉旨第三次親朝,便是參與討論遠征日本的事宜。在此情況下,元朝下令將徵東元帥府擴大為徵收日本行中書省(簡稱徵東行省或日本行省),同年十二月,忠烈王被拜為該行省的左丞相,地位僅次於右丞相塔剌海。至元十八年(1281年),第二次元日戰爭(弘安之役)爆發,忠烈王再派金方慶等協助元軍討伐日本,他本人作為行省負責人之一,也親往合浦(今韓國慶尚南道馬山市)閲兵督戰。 [35]  這次精心策劃的討伐由於颱風神風)而化為烏有,高麗與元軍大敗而還。
元軍征服日本雖然失敗,徵東行省卻被保留下來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正月,元朝撤銷徵東行省,但忽必烈仍不甘心討伐日本失敗,又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復設徵東行省,以忠烈王為左丞相,企圖第三次進攻日本,後因元朝民間疲敝而放棄該計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忠烈王親朝時元朝收回其徵東省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以乃顏之亂為契機,元廷強化了對東北地區的經略,正式將徵東行省常設化,任命忠烈王為該行省的平章政事,翌年二月升格為行省左丞相,從此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丞相成為定製。 [36] 

王昛強化事大

自高麗服屬蒙元以來,元朝頻繁對高麗徵索壓榨,加重了高麗人民的負擔。 [37]  同時土地兼併之風大盛,許多權貴仗着元朝的威勢肆意霸佔土地和奴婢,忠烈王也大興土木,使高麗百姓苦不堪言,為元朝東征日本提供物資和人力更讓高麗付出了巨大代價。作為報酬,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忠烈王親朝後,元朝將林衍廢黜元宗時歸順蒙古的慈悲嶺鴨綠江之間的高麗故地即東寧府(東寧路)移交高麗,忠烈王恢復了西京留守。 [38] 
忠烈王時的高麗 忠烈王時的高麗
乃顏之亂時,忠烈王原計劃親征助剿,即將出徵時得到了叛亂平息的消息,而後又朝覲元廷祝賀節日。但是乃顏餘黨仍在活動,忠烈王奉命接濟元朝遼東軍民糧食。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五月,合赤温后王哈丹從高麗東北面入侵高麗,高麗毫無招架之力,各州縣望風披靡,忠烈王躲到江華島,派將軍柳庇、世子王謜等先後赴元告急,忽必烈命那蠻歹大王領兵一萬討伐哈丹,那蠻歹讓忠烈王親征,忠烈王辭以老病,派韓希愈和金忻(金方慶之子)助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在楊廣道燕岐地方取勝,驅逐哈丹。忠烈王離開江華島後,就於九月直接朝覲元廷,途中奉旨返回。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月正式還都開京。 [38] 
是年秋,忽必烈又試圖遠征日本,乃派洪君祥洪茶丘之弟)來高麗,過問征討日本之事。 [39]  作為迴應,忠烈王派使者送去勸告臣服元朝的信函給日本,結果使者金有成和郭麟都被日本扣押。 [38]  [40]  至元三十年(1293年)八月,元朝再次派使臣來高麗籌備東征。忠烈王為了“陳東征不便” [41]  ,於十月攜公主親朝。抵達元大都時,忽必烈已經病重,沒有接見忠烈王,但給予豐厚賞賜。 [42]  翌年正月,忽必烈崩,廟號世祖,忠烈王親自祭奠,“哀慕之誠,皆致其極”,並以駙馬身份參加了忽必烈的葬禮。 [43]  由於忽必烈駕崩,東征之議也就一筆勾銷了。 [44]  新帝鐵穆耳(元成宗)繼位後,忠烈王奏請歸還耽羅、歸還俘虜、冊命公主等事,得到了成宗的允諾,隨即與公主返回高麗。 [45]  後因元成宗下嫁寶塔實憐公主於高麗世子謜,忠烈王奉旨於元貞二年(1296年)九月攜安平公主入朝參加婚禮,到第二年五月才回國。 [106] 

王昛退而復位

忠烈王通過對元朝的恭順及與元朝公主聯姻,為高麗爭取了相當多的實利,如撤銷達魯花赤、收回西北面與耽羅以及刷還被俘高麗人等。然而他與公主只是政治聯姻,缺乏感情基礎,而且公主妒忌心極重,忠烈王甚至不得不以出獵為藉口幽會愛妾 [47]  ,最受忠烈王寵愛的則是一名叫無比(姓柴,又稱伯也丹)的宮人。忠烈王夫婦參加完世子婚禮回國後沒幾天,安平公主就得了重病,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二十一日薨逝。以公主之死為契機,忠烈王與世子謜的矛盾日益尖鋭。世子以奔喪為名回國,對忠烈王聲稱母后之死是某些受寵者詛咒所致,要求予以徹查,忠烈王建議等服完喪後再説,世子卻置若罔聞,仍派人逮捕無比及受寵宦官崔世延、陶成器等人,迫其招供,然後將無比、崔世延、陶成器等七人處死,流放四十餘人,使“國人震懾”。 [48]  忠烈王因而被世子架空,不得已向元朝請求退位,十月由趙仁規奉表赴元。 [49]  此表由僉議中贊(宰相)鄭可臣所擬,據説表文中的很多內容都違背忠烈王的本意,以致後來鄭可臣服毒自殺。 [50]  不過世子並未與忠烈王徹底翻臉,在殺死無比後又找了個姓金的美貌寡婦獻給忠烈王,以示慰藉(此女在忠烈王死後被忠宣王收繼)。 [51] 
忠烈王請求退位的上表到達元廷後,元成宗順水推舟,冊封世子謜為高麗國王,忠烈王則改封逸壽王。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十九日,接到元朝詔書的忠烈王正式傳位給世子謜(高麗忠宣王),自己退居已故大臣張舜龍的府邸,號稱德慈宮。正月二十八日,忠宣王率百官來到德慈宮,尊奉忠烈王為光文宣德太上王,忠烈王身穿黃袍、忠宣王身穿紫袍,接受朝賀。忠烈王是高麗王朝乃至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太上王,故被稱為“三韓罕有之盛事”。 [52] 
從元朝導入程朱理學的安珦 從元朝導入程朱理學的安珦
忠宣王繼位沒幾個月,就因趙妃詛咒案而被元朝廢位併入元軟禁,忠烈王也於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十八日奉旨復位。復位後不久,元朝就派闊闊出哈散來高麗“伴議國事”。 [46]  大德三年(1299年)正月發生了印侯向哈散誣陷萬户韓希愈謀反的事件,甚至牽連到忠烈王。哈散密令其子前往王宮偵探動靜,發現一切正常,又和忠烈王一起審問韓希愈,同樣查無實據,最後忠烈王將韓希愈等流放到海島。印侯則不滿足韓希愈沒招供,不顧忠烈王的阻撓而將事情鬧到元廷,哈散也返回元廷覆命,稱此事是印侯為了讓忠宣王復位所羅織的陰謀,忠烈王亦派鄭仁卿等去元朝申訴韓希愈的無辜,於是元廷派人將韓希愈等涉案人員押解元朝。 [53]  大德四年(1300年),皇太后伯藍也怯赤(徽仁裕聖皇后)去世,忠烈王在入朝弔喪時向元朝辨明此事,元廷才釋放了韓希愈等。 [54] 
經歷了這次風波,哈散對元廷進言高麗國王無法彈壓其眾,請求派流官與國王共同治理高麗。元成宗批准此議,任命闊裏吉思為徵東行省平章政事,耶律希逸為左丞。 [55-56]  大德三年(1299年)十月,闊裏吉思等正式蒞任,對高麗展開事無鉅細地干涉。闊裏吉思就高麗官署太濫與禮儀僭越等事通報元廷,接着又抱怨高麗官員不肯供報民户版籍、州縣疆界及高麗橫徵暴斂、民少官多、刑罰不中等諸多弊端,暗示有必要改革其法來加以統治。 [57-58]  闊裏吉思首先開刀的就是高麗的奴婢制度,下令將奴婢父母中有一個是良民的便予以解放。 [59]  雖然高麗能接受改正“僭越”與改革部分弊政等要求,但不能容忍觸動貴族根本利益的奴婢制改革。忠烈王在大德四年(1300年)夏親朝時便懇請元廷制止此事,十一月又派崔有演入元再次奏請,還搬出了元世祖不革土風的聖旨。元成宗終於妥協,明確表態在奴婢問題上支持高麗,並在大德五年(1301年)春將闊裏吉思等流官召還,派塔察兒、王泰亨詔諭高麗。後來忠烈王下令將闊裏吉思放良的奴婢全部歸還本主。 [46]  [60] 
忠烈王時期的高麗一方面被元朝壓迫,另一方面也進入了吸收中國文化的新高潮,最重要的便是程朱理學。忠烈王時,高麗大臣安珦從中國帶回了朱熹的書籍,開始將朱子學傳播於高麗。大德五年(1301年),忠烈王在徵東行省左丞耶律希逸的建議下修葺文廟,以振儒風。 [61]  而後忠烈王接受安珦的建議,讓百官出錢贍學,自己也捐出內府錢穀。 [62]  大德八年(1304年)六月,國學大成殿正式竣工,忠烈王親自拜謁孔子聖像。 [3]  這些舉措對復興高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也預示着儒家特別是朱子學即將取代佛教,成為主導朝鮮半島的意識形態。

王昛父子相爭

忠宣王一派的印侯誣陷韓希愈導致元朝派遣流官來直接統治高麗,元朝官員撤走後,高麗內部忠烈王派(以宰相宋玢為首)和忠宣王派(以宰相洪子藩為首)官員的對立更加尖鋭。忠烈王一派試圖通過改嫁寶塔實憐公主來剷除忠宣王勢力,大德五年(1301年)五月,忠烈王派遣閔萱出使元朝,上表請改嫁公主,閔萱不敢進此表而還。 [63]  大德六年(1302年)十二月,忠烈王親朝賀正,期間發生了忠宣王被陷害的事件。 [64]  以洪子藩、金深為首的忠宣王派官員則發起反擊,在大德七年(1303年)七月借元朝之手除掉了忠烈王的寵臣石胄、石天補父子等人 [65]  ,他們接着想除掉忠烈王另一寵臣吳祁(後名吳潛),但來逮捕石胄等的元使帖木兒不花不予理睬。 [66]  帖木兒不花走後,洪子藩等於八月二十日發動政變,包圍王宮,請忠烈王交出吳祁,忠烈王拒絕,他們反覆逼宮,等到忠烈王態度有所鬆動時,護軍吳賢良就當着忠烈王的面抓走了吳祁,洪子藩將他扭送元朝。 [67-68]  忠烈王一派的宋邦英(宋玢之侄)、宋璘(宋玢之子)等為了挽回局面,慫恿忠烈王以入朝為名親自向元廷提議將公主改嫁給瑞興侯王琠。 [69]  忠烈王走到西京時接到了元廷不許入朝的命令而未果,同時元朝派塔察兒王約來高麗干預此事,力圖緩和忠烈王父子關係。忠烈王不得不上表元朝,請忠宣王回國。 [3]  宋邦英、宋璘還讓人用畏兀兒體蒙古文寫了誣陷忠宣王的信,雖然這封信因忠烈王入朝未遂而沒能傳達給元成宗,卻被回國的元使塔察兒所得,隨後元廷命兵部尚書伯伯等來審理此事,抓走了宋邦英、宋璘、宋均等人,這是大德八年(1304年)三月的事,不久宋邦英等在皇后卜魯罕的庇護下返回高麗。 [69] 
《王在相愛》中的忠烈王 《王在相愛》中的忠烈王
由於高麗忠烈王和忠宣王兩派互相傾軋,元朝再派官員忽憐、林元來高麗“鎮遏”。大德九年(1305年)二月,忽憐病重,有高麗人要給他藥吃,忽憐拒絕道:“你們國家奸臣掌權,父子互掐,所以皇帝讓我來監視。我如果喝這藥死了,難道不會成為新一輪傾軋的藉口嗎?況且死生有命,就算有良藥又有什麼用呢?” [70]  旋即病死,而後林元也返回元朝。同年七月,元成宗命忠烈王親朝賀正,於是在十一月,忠烈王踏上了他第十一次(加上儲君時代為十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親朝的道路。
忠烈王這次親朝時,與忠宣王的關係似乎大有好轉之勢。他於十二月二十一日抵達薊州時,忠宣王親自迎接,並把忠烈王接到元大都的自己家中 [71]  ,甚至傳出忠烈王要和忠宣王一起回國的風聲,這是忠烈王一派不願看到的。於是忠烈王一派的王惟紹、宋邦英等人加緊挑撥忠烈王父子關係,用丁酉年(1297年)忠宣王處死無比的舊恨來勾起忠烈王對兒子的怨念,恰好某一天忠烈王如廁後摔倒在地,掉了牙齒,幾天不能吃飯,王惟紹趁機説服忠烈王移駕到兒媳寶塔實憐公主處所。 [72]  此後忠烈王與其子決裂,開始直接參與陷害忠宣王的活動中,欲以瑞興侯王琠為嗣,撮合瑞興侯和寶塔實憐公主在一起。 [73]  隨從大臣崔有淹以宗廟祧遷之利害關係向忠烈王進諫,暗示遠支王族瑞興侯再怎麼也比不上親兒子忠宣王,忠烈王聽後,為之慘然動容許久。 [74]  然而忠烈王中離間之毒已深,王惟紹等陷害忠宣王之謀因元朝右丞相哈剌哈孫和高麗隨從大臣洪子藩等的反對而流產,隨從大臣請求忠烈王回國,忠烈王卻説:“我聽説前王(忠宣王)已經派人在涯頭驛埋伏,等我過河時把我淹死,我雖然老了但也不想死呀!”後來元朝中書省出面要求忠烈王回國,忠烈王使出苦肉計,喝藥讓自己得痢疾,在大德十年(1306年)整個夏天都病卧牀上。期間忠烈王還悄悄派人到元上都,請求和寶塔實憐公主一起回國,攝政的卜魯罕皇后以翁媳同行不便為由不予批准。 [75]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元成宗駕崩,元廷發生皇位之爭,忠宣王把寶押在懷寧王海山身上,取得成功,忠烈王一派隨之徹底失敗,瑞興侯、王惟紹、宋邦英、宋璘、宋均等8人被處決,宋玢等36人也被逮捕流放,忠烈王則從寶塔實憐公主府被轉移到慶壽寺。忠烈王一派瓦解後,儘管忠烈王還在王位上,但已淪為忠宣王的傀儡,毫無實權。 [76-77]  大德十一年(1307年)四月,元朝命忠烈王回國,並復設徵東行省的流官,派徹勒帖木兒(徹裏帖木兒)、郭貫等來鎮撫高麗。 [78] 
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十三日,忠烈王王昛薨於開京神孝寺,享年七十三歲,葬於慶陵。忠宣王第二次即位後,高麗大臣本來要依舊例給先王上廟號諡號,忠宣王不許,而是請諡於元,於是高麗方面只上了“純誠守正上升大王”的尊號 [79]  元廷在至大三年(1310年)賜諡“忠烈”,忠烈王便成為第一位沒有廟號的高麗國王。 [80]  後恭愍王加諡為“景孝”。

王昛歷史評價

  • 元朝官方評價:移孝為忠,易威以惠。禮樂刑政之修者,典章文物皆粲然。惟大猷之是經,與小心之以翼。初由世子,已帝女之釐降;旋俾嗣王,非公孫之復始。遂罷時貢其方物,固同歲賜於宗親。責秉鈞以東征,期奠枕夫南面。追叛王,挺身於遼水;出奇兵,壓卵以太山。戰踵未旋,逆首已授。雖居位未周夫三紀,而享年實過於七旬,中壽共言,今代稀有。 [101] 
  • 高麗史》:當忠烈之世,內則權臣擅政,外則強敵來侵,一國之人,不死於虐政,則必殲於鋒鏑,禍亂極矣。一朝上天悔禍,誅戮權臣,歸附上國,天子嘉之,釐降公主,而公主之至也,父老喜而相慶曰:“不圖百年鋒鏑之餘,復見太平之期。”王又再朝京師,敷奏東方之弊,帝既俞允,召還官軍,東民以安,此正王可以有為之日也。奈何驕心遽生,耽於遊畋,廣置鷹坊,使惡小李貞輩侵暴州郡;溺於宴樂,唱和龍樓,使僧祖英等暱近左右。公主、世子言之而不聽,宰臣、台省論之而不從。及其晩年,過聽左右之譖,至欲廢其嫡而立其侄。其在東宮,雖曰明習典故,讀書知大義,果何用哉?嗚呼!“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非忠烈之謂乎? [3] 
  • 東國通鑑》:性寬厚,喜怒不形,幼向學讀書,知大義,然溺於宴樂,暱近羣小,父子構嫌。 [102] 

王昛軼事典故

王昛感情生活

關於忠烈王與忽都魯揭裏迷失公主(莊穆王后)的關係,高麗大臣李齊賢以“公主性嚴明果斷,內外震懾,王濟之以柔,事無過舉”的春秋筆法來委婉描述。 [81]  公主脾氣暴烈而任性,忠烈王為了國家利益,唯有聽之任之。比如公主擅自拿走高麗興王寺(國寺)黃金塔,要毀而用之,忠烈王無法阻止,只能哭泣,後來忠烈王生病,大臣趁機請公主還塔,公主同意,忠烈王才喜笑顏開 [82]  ;有一次忠烈王和公主到天孝寺,公主不滿隨從太少而掉頭返回,忠烈王只能跟着返回,公主以杖毆打忠烈王,忠烈王把帽子丟在前面,然後追逐印侯説:“都是你的錯!我一定要治你的罪!”公主稍微息怒,重新到天孝寺後,又嫌忠烈王不等她而先入,對忠烈王又打又罵,高麗大臣覺得這是莫大的恥辱。 [83] 
在公主的淫威下,忠烈王無法公開接近其他女子。在公主下嫁時,忠烈王的原配王氏被貶為貞和宮主(又稱貞和院妃、貞信府主),遷居別宮,不能再與忠烈王接觸 [22]  (但有記載顯示貞和宮主被忠烈王准予許多特權,可能是作為補償 [84]  );中郎將金仲卿給忠烈王獻美女,也被公主抓進巡馬所(元朝在高麗設立的治安機關)。 [85]  為了躲避河東獅吼,忠烈王甚至不得不以出獵為藉口幽會愛妾。 [47]  忠烈王所寵幸的美人與臣下私通,他知道後也不在意。 [86]  在元成公主死亡、寵姬無比被殺後,忠宣王向忠烈王獻寡婦金氏,是為淑昌院妃,忠烈王死後,此女被忠宣王收繼。 [51] 

王昛酷愛狩獵

高麗原本也有打獵的習俗,高麗穆宗就是一位好獵的國王,但總體而言,國王出獵的情況極其少見。從忠烈王開始就受到蒙古人的影響,國王出獵次數陡增,此後忠肅王、忠惠王、禑王等高麗君主都有狩獵的愛好(但忠宣王、恭愍王無此愛好)。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和三月有忠烈王和元成公主觀獵的記載,可能是觀摩學習。同年八月十二日首次出現忠烈王出獵的記錄,而且是和元成公主一起,父老們見了“王率忽赤(侍從)鷹坊,親御弓箭鷹鷂,縱橫馳騖”的情景後都不禁嘆息。 [87]  此後忠烈王出獵一發不可收拾,幾乎到了上癮的程度,以至於向近臣康允紹、李之氐傳授打獵心得。 [88]  見於《高麗史》的忠烈王出獵次數就達61次之多,直到他去世前三個月還有出獵的記錄。有時甚至連蒙元公主都看不慣忠烈王沉溺打獵,曾怒責忠烈王:“遊畋非急務,何為引我至此?” [89]  高麗大臣郭預在觀看忠烈王狩獵時賦詩感慨道:“原上雨初霽,燒痕春色新。一鷹如箭疾,萬馬若雲屯。雉困還遭犬,迷不避人。長楊賦未就,慚愧諫垣臣。” [90] 

王昛喜好音樂

忠烈王“留意音律”,即便是在籌備征討日本的緊張時期,也讓宮人奏樂,聲音傳播到宮外,國人都皺眉嘆息。 [91]  公主曾為此勸告忠烈王,忠烈王雖暫時聽從,可是嗜好音樂一如既往。 [92]  忠烈王尤其喜歡“委巷之俚音” [93]  ,最愛聽的音樂是《霜花店》和《蛇龍》,在高麗全國蒐羅擅長歌舞的女子來表演。 [94] 

王昛效法明皇

有一次,忠烈王在香閣宴會,看到壁上的《唐玄宗夜宴圖》,對隨從説到:“寡人雖然統治的是小國,但在遊宴方面怎麼能趕不上唐明皇呢?”從此以後,忠烈王夜以繼日地沉迷於各種奇巧淫伎,不能自拔。 [95] 

王昛提倡文史

高麗經歷了百年武人時代,文教有所衰落。忠烈王即位後,“留意文學”,每天命文臣崔雍等進講《資治通鑑》,整個宮廷開始濡染文風,連武人和宦官中都出現了愛讀書、會作詩的人。 [96-97] 

王昛人際關係

關係
封號
姓名
備註
父母
父親
王禃
曾用名王倎
母親
敬穆賢妃
金氏
元宗即位後追贈靜順王后,忠烈王即位後追諡順敬太后
妻妾
王后
元成公主
元世祖之女,後封安平公主,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諡莊穆王后
嬪妃
王氏
始安公王絪之女,又號貞和宮主、貞和院妃,元公主下嫁後被貶
淑昌院妃
金氏
金良鑑之女,初嫁進士崔文,1298年入宮為妃,後被忠宣王收繼
侍婢
盤珠
原為權臣崔竩的婢女,後金俊獻給時為太孫的忠烈王
宮人
無比
泰山郡柴氏女,頗得寵,後被忠宣王處死
子女
兒子
江陽公
王滋
貞信府主所出,其子王暠後為沈王
高麗忠宣王
元成公主所出,曾用名王謜,蒙古名益智禮普化
小君
王湑
侍婢盤珠所出,封中郎將,1276年因驕恣被忠烈王勒令出家為僧
王子
王某
1278年元成公主所出,早夭
女兒
靖寧院妃
王氏
貞信府主所出,嫁齊安府院大君王淑
明順院妃
王氏
貞信府主所出,嫁漢陽公王儇
王女
王氏
1277年元成公主所出,早夭
以上參考資料 [104-105] 

王昛主要作品

忠烈王還是儲君時,曾與大司成金丘、祭酒李松縉、和尚祖英等酬唱詩歌,有《龍樓集》刊行於世。 [3]  [97]  即位後也時常作詩與文臣唱和,並多次親自以詩賦取士,有題杜鵑花四韻詩、給元朝北京路同知宋貞出示自制九日詩、賀尹莘傑等監試及第詩及命羣臣賡進自己所作四韻詩等記載,然而這些詩作都已亡佚,只有他賜給出慈真圓悟國師天英的兩首五絕流傳於世:
千秋曹溪月,依然照九重。天傳真面目,何更接音容?
師是南陽後,朕曾唐帝孫。願將調御問,稽首欲重論。 [98] 
此外,忠烈王還有“隴西風月亦三千”“萬事不成身便死”等殘句流傳。 [99-100] 

王昛後世紀念

忠烈王陵慶陵位於朝鮮開城解線裏西南方向1.2公里處,2022年5月被朝鮮考古學者發掘,出土了壁畫碎片、玉冊殘片及鍍金鐵製品等遺物。 [107] 

王昛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三六,〈東宮妃主哀冊文〉:維大歲丁酉七月二十九日戊寅,敬穆賢妃金氏感疾薨於社堂裏之私舍。
  • 2.    《高麗史》卷八八,列傳第一,《后妃傳·順敬太后金氏》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3.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4.    《高麗史》卷二四,世家第二四,《高宗世家三》:壬寅 王薨於柳璥第. 大將軍金仁俊欲奉安慶公嗣位, 兩府議曰, “元子繼體, 古今之通義也, 況今太子, 代王入朝, 而以弟為君, 可乎?” 遂頒遺詔
  • 5.    《高麗史》卷二五,世家第二五,《元宗世家一》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6.    《高麗史》卷二五,世家第二五,《元宗世家一》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7.    《高麗史》卷八八,列傳第一,《后妃傳·慶昌宮主柳氏》:慶昌宮主柳氏, 宗室新安公佺之女, 號慶昌宮主. 元宗元年, 冊為王后, 生始陽侯珆·順安公悰·慶安·咸寧二宮主. 王欲封忠烈為太子, 後譖於王曰, “太孫聞殿下東還, 稍無喜色, 且儲副繼體者也, 豈可立權臣之甥乎?” 王頗信之, 金俊力諫, 疑乃釋. 忠烈王三年, 誣坐呪詛, 廢為庶人.
  • 8.    《高麗史》卷二五,世家第二五,《元宗世家一》:辛卯 以司徒絪女為太子妃.
  • 9.    《高麗史》卷二五,世家第二五,《元宗世家一》:己酉 遣太子諶如蒙古, 賀平阿里孛哥, 表曰, “聖捷方傳, 四海誰非慶幸, 皇恩旣積, 三韓最是歡忻. 爰貢賀章, 敢幹聰鑑. 臣聞, 舜功尤盛於七旬之格, 宣烈愈豊於六月之徵, 必因不軌之頑, 益著難名之德. 恭惟皇帝陛下, 赫斯怒, 爰整旅, 揚孟津黃鉞白旄. 愛克威, 允罔功, 剗曲沃素衣朱襮, 收復邇遐之域, 攬持億兆之心, 布以太平, 答於鹹仰, 伏念臣曏當親覲, 深荷眷憐, 勤勤慰諭以遣還, 俾修侯度. 比比詔恩之頒示, 益感聖慈. 君臣間如此遭逢, 天地內未之倫擬, 細思報効, 惟祝壽康. 頃者永安公之回也, 伏聞皇帝陛下親擧六師, 遠征萬里. 且父母苟或有難, 噫兒孫烏得不憂, 矧下國之安危, 繫上朝之動作. 是用遍扣有靈之佛宇, 嘗祈加護於兵威. 遣陪臣田文胤, 賫狀䟽往奏, 其行李內譯語李贇忽至, 言使臣其奴奉傳聖旨, 皇帝以北方平湯事, 令行李內一人歸諭國王, 以故先來. 斯乃天佑有加, 聖謨無敵, 朝説成師以出, 暮聆唱凱而還. 亟馳天下之好音, 先曉海隅之荒服, 此蓋知臣願捷之方切, 謂臣助喜之必深. 旣承寵誨之丁寧, 尤劇感情而忭躍, 洎於遺噍, 樂以更生. 欲明享上之誠, 湏極臣心所重, 玆竭由中之信, 乃令世子而朝. 顧惟童孩之孱資, 豈合趨蹌於聘列, 但吾紙上之不能載者, 付爾舌端而將往鳴焉. 伏冀聖明, 悉垂矜聽, 俾安心於殘俗, 專効職於永年.”
  • 10.    《元史》卷二○八,列傳第九五,《外夷傳一·高麗》:六月,倎更名禃,遣其世子愖奉表以聞。八月,賜禃玉帶一,遣侍衞將軍孛裏察、禮部郎中高逸民護愖還國。
  • 11.    顧宏義編.《金元日記叢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第129頁
  • 12.    《高麗史》卷一三〇,列傳第四三,《叛逆傳·林衍》:時世子自燕京還, 至婆娑府, 靜州官奴丁五孚, 潛渡江, 告變曰, “林衍旣廢立, 恐東宮聞亂不入國, 使夜別抄二十人, 伏境上以待, 請毋入境.” 世子聞之, 疑慮彷徨, 大將軍鄭子璵等曰, “彼豎子, 何敢爾耶? 無根之説, 詎可信乎.” 羅裕策馬進曰, “事未可知, 觀變而入, 猶未晩也. 毋為賊臣所紿.” 武德將軍金富允, 亦言之. 諸校鄭仁卿, 麟州守臣保子也, 潛渡江, 就父探問, 具以狀還白. 五孚亦曰, “告奏使郭汝弼, 亦在靈州, 請使人見之.” 世子使同來蒙古使者七人, 執汝弼於靈州, 又執義州防護譯語鄭庇, 問知其實. 然後世子痛哭, 欲還入蒙古, 諸臣皆猶豫, 不肯從, 獨仁卿力勸乃行.
  • 13.    《高麗史》卷二五,世家第二五,《元宗世家一》:乙亥 世子遣大將軍鄭子璵, 以書諭國人曰, “須復父王位, 不爾則立順安侯悰.”
  • 14.    《元史》卷二○八,列傳第九五,《外夷傳一·高麗》:八月,世子愖至朝,奏本國臣下擅廢禃立其弟安慶公淐事。詔遣使臣斡朵思不花、李諤等至其國詳問之。
  • 15.    《高麗史》卷二六,世家第二六,《元宗世家二》:十一月 壬子 蒙古遣兵部侍郞黑的, 菑萊道摠管府判官徐仲雄等十二人來, 詔曰, “諭高麗國王禃, 僚屬軍民. 頃, 以王禃, 稱疾, 擅令安慶公淐, 權摠國事, 遣使為問. 今使還言, 林衍稱, ‘此事俱傳臣所為, 然有權力者, 能行廢立. 臣位居七人之下, 有何權力, 能行此事?’ 然不可信其言, 王可與安慶公淐及林衍, 偕詣闕下, 面陳情實, 朕聽其是非, 自有區處, 且聞禃, 無恙, 禃之存亡, 亦未可保, 必待來覲, 朕可方信. 已遣頭輦哥國王, 率兵壓境, 如逾期不至, 卽當窮詰首惡, 進兵剿絶無遺.
  • 16.    《元史》卷六,本紀第六,《世祖紀三》:己未,授高麗世子王愖特進上柱國、東安公。……戊辰,敕高麗世子愖率兵三千赴其國難,愖辭東安公,乃授特進上柱國。
  • 17.    《鄭仁卿墓誌銘》:至至元六年己巳,今上親朝,公以攝校尉扈從。是年七月,還至婆娑府,聞林衍廢立事,議欲還赴朝廷,左右侍從不能無懷土之心,或勸涉鴨江。公確舉大義,奉乘輿至闕庭,先赴帝所奏陳。元王復位、釐降公主、遣兵討賊等數條事,一皆頷可,此則萬世之功也。
  • 18.    《高麗史》卷二六,世家第二六,《元宗世家二》:癸亥 王宴黑的等, 使坐上座, 黑的等讓曰, “今王太子已許尙帝女, 我等帝之臣也, 王乃帝駙馬大王之父也. 何敢抗禮? 王西向, 我等北面, 王南面, 我等東面.” 王辭曰, “天子之使, 豈可下坐?” 固辭, 東西相對.
  • 19.    《高麗史》卷二六,世家第二六,《元宗世家二》:甲戌 王上書都堂請婚曰, “往者己未年, 世子時方始親朝, 適丁登極之際大加憐恤. 而俄聞先臣奄辭盛代, 憂惶罔極, 乃令臣繼修藩職. 又於甲子年親朝, 寵遇亦出常鈞, 臣之銘感, 曷足形言? 今者權臣林衍, 擅行廢立, 失位憂懣, 伏蒙聖慈, 累遣王人, 詔詰其由, 召以親朝, 以是復位而進. 帝眷優深, 倍加唁慰, 其為感泣, 天地所知. 夫小邦請婚大朝, 是為永好之緣, 然恐僭越, 久不陳請. 今旣悉從所欲, 而世子適會來覲, 伏望許降公主於世子, 克成合巹之禮, 則小邦萬世永倚供職惟謹.”……越數日, 永寧公·康和尙·洪茶丘等來言, “中書省已奏聞, 其請軍馬, 許令發送, 若請婚則聖旨雲, ‘達旦法, 通媒合族, 眞實交親, 敢不許之? 然今因他事來請, 似乎欲速, 待其還國, 撫存百姓, 特遣使來請, 然後許之. 朕之親息, 皆已適人, 議於兄弟, 會當許之.'”
  • 20.    《高麗史》卷二七,世家第二七,《元宗世家三》:辛丑 李昌慶還自蒙古, 帝許世子婚……癸未 遣李昌慶·文宣烈如蒙古, 賀正, 仍謝許世子婚。
  • 21.    《高麗史》卷二七,世家第二七,《元宗世家三》:二月 己亥 世子諶至自元, 帝遣斷事官不花·馬絳等偕來, 中書省牒曰, “據世子諶雲, ‘吾父子相繼朝覲, 特蒙恩宥, 小邦人民, 得保遺噍, 感戴之誠, 言不可旣. 諶連年入覲, 每荷皇恩, 區區之忠, 益切致効. 惟彼日本, 未蒙聖化, 故發詔使, 繼耀軍容, 戰艦兵糧, 方在所須. 儻以此事委臣, 庶幾勉盡心力, 小助王師.’ 都省奏奉聖旨, ‘敎世子, 親自去者, 敎尙書省馬郞中, 做伴當去者.’” 時世子久留燕京, 從者皆愁思東歸, 勸世子以東征事, 請帝而還. 薛仁儉·金㥠等不可曰, “世子在此, 將以衞社稷也, 今請此事以還, 則如本國何?” 世子寢之. 會林惟幹聞之, 欲假此先請東還, 復收所沒田民·財寶, 世子知之, 不得已請於帝, 國人見世子辮髮·胡服, 皆嘆息, 至有泣者.
  • 22.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貞信府主》:宮主自公主釐降, 恆居別宮, 與王絕不相通
  • 23.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己巳 以便服皂鞓, 幸本闕, 更備袍笏, 受詔於康安殿, 其詔曰, “國王在日, 屢言世子可以承替. 今命世子, 承襲國王勾當, 凡在所屬, 並聽節制.” 王受詔畢, 謁景靈殿, 還御康安殿, 服黃袍卽位, 受羣臣朝賀. 仍宴詔使, 詔使以王駙馬, 推王南面, 詔使東向, 達魯花赤西向坐. 王行酒, 詔使拜受, 飮訖又拜, 達魯花赤立飮不拜, 詔使曰, “王天子之駙馬也, 老子何敢如是? 吾等還奏, 汝得無罪耶?” 答曰, “公主不在, 且此先王時禮耳.”
  • 24.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十一月 丁丑 王與公主至京, 入御竹坂宮. 先是, 兪千遇謂張鎰曰, “王若以戎服入城, 國人驚怪.” 乃使崔文本·樸恆, 請王以禮服入, 又使康允紹·簡有之再請, 王不聽. 有之賤隷也, 以優得幸, 拜郞將. 宰相百官, 迓於國淸寺門前, 允紹·宋玢嗾尹秀·元卿·鄭孫琦等, 執撲馳馬, 擊逐禮服者, 侍從失次分散, 王與公主, 同輦入城, 父老相慶曰, “不圖百年鋒鏑之餘, 復見太平之期.”
  • 25.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26.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庚戌 元遣嶽脱衍·康守衡來, 王出迎於宣義門外, 詔曰, “爾國諸王氏, 娶同姓, 此何理也? 旣與我為一家, 自宜與之通婚, 不然, 豈為一家之義哉? 且我太祖皇帝, 徵十三國, 其王爭獻美女·良馬·珍寶, 爾所聞也. 王之未為王也, 不稱太子而稱世子, 國王之命, 舊稱聖旨, 今稱宣旨, 官號之同於朝廷者, 亦其比也. 又聞王與公主, 日食米二升, 此則宰相多而自專故耳. 凡此皆欲令爾知之, 非苟使爾, 貢子女, 革官名, 減宰相也. 黑的來言, 爾國事非一, 並不聽許, 爾其知之.”
  • 27.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甲申 達魯花赤詰之曰, “稱宣旨·稱朕·稱赦, 何僭也?” 王使僉議中贊金方慶·左承宣樸恆, 解之曰, “非敢僭也, 但循祖宗相傳之舊耳, 敢不改焉.” 於是, 改宣旨曰王旨, 朕曰孤, 赦曰宥, 奏曰呈.
  • 28.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丁巳 宰樞議曰, “金侍中若還, 必卽開剃, 開剃一也, 盍先乎?” 於是宋松禮·鄭子璵, 開剃而朝, 餘皆效之, 唯抄奴·所由·電吏, 皆仍舊. 初印公秀, 常勸元宗, 效元俗, 改形易服, 元宗曰, “吾未忍一朝, 遽變祖宗之家風, 我死之後, 卿等自為之.”
  • 29.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甲子 命李汾成還京, 令妃嬪及諸宮主·宰樞夫人, 皆出迎公主, 留從臣於龍泉驛, 獨與開剃者大將軍樸球等行. 承宣樸恆言於王曰, “史官記人君動作, 不可一日無也." 乃令直史館李源從行.
  • 30.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四年二月 令境內皆服上國衣冠. 開剃. 蒙古俗, 剃頂至額, 方其形, 留髮其中, 謂之開剃, 時自宰相, 至下僚, 無不開剃. 唯禁內學館不剃. 左承旨樸恆呼執事官諭之, 於是學生皆剃.
  • 31.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因問康守衡曰, “高麗服色, 何如?” 對曰, “服韃靼衣帽, 至迎詔賀節等時, 以高麗服將事.” 帝曰, “人謂, 朕禁高麗服, 豈其然乎? 汝國之禮, 何遽廢哉?”
  • 32.    《高麗史》卷一二三,列傳第三六,《嬖倖傳·印侯》:王嘗謂宰樞曰, “國小民貧, 旱災滋甚, 欲罷鷹坊.” 侯曰, “鷹坊請於帝而置之, 豈宜遽罷?”
  • 33.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王又奏曰, “日本一島夷耳, 恃險不庭, 敢抗王師, 臣自念, 無以報德, 願更造船積穀, 聲罪致討, 蔑不濟矣.” 帝曰, “王歸與宰相熟計, 遣人奏之.”
  • 34.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世祖紀七》:甲申,敕造戰船徵日本,以高麗材用所出,即其地制之,令高麗王議其便以聞。
  • 35.    《高麗史》卷二九,世家第二九,《忠烈王世家二》:四月丙寅朔 幸合浦, 右副承旨鄭可臣扈從. 庚辰 王至合浦. 癸未 大閲於合浦……(七月)己酉 王至自合浦.
  • 36.    薛磊.元代徵東行省新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8(03):42-45.
  • 37.    《高麗史》卷一二三,列傳第三六,《嬖倖傳·李槢》:舊制, 凡命令徵求, 必下宣旨, 王自卽位以來, 宣旨數下, 州郡疲於迎命. 槢建白 “小事不足煩宣旨, 宣旨所至, 必焚香迎命. 請令承宣, 奉王旨為書, 署名紙尾, 謂之宣傳消息.” 於是, 消息蜂午, 州郡苦之.
  • 38.    《高麗史》卷三〇,世家第三〇,《忠烈王世家三》:秋七月 壬寅朔 復置西北諸城守令, 以將軍鄭復均為西京留守。
  • 39.    《高麗史》卷三〇,世家第三〇,《忠烈王世家三》:有丁右丞者奏, “江南戰船, 大則大矣, 遇觸則毀, 此前所以失利也. 如使高麗造船, 而再徵之, 日本可取.” 帝問徵日本事, 洪君祥進言曰, “軍事至大, 宜先遣使, 問諸高麗, 然後行之.” 帝然之.……壬午 元遣洪君祥來, 命我護送日本人, 還其國. 君祥以帝旨問徵日本事. 王對曰, “臣旣隣不庭之俗, 庶當躬自致討, 以効微勞.” 君祥獻馬, 遂宴於香閣.
  • 40.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金有成郭麟》:金有成, 安城縣人, 父㻻官至尙書左僕射. 有成年十五中第, 調德原府書記, 遷同文院錄事. 元宗朝, 元世祖遣秘書監趙良弼, 宣撫日本, 令我國道達. 有成選充書狀, 偕良弼, 往諭以順逆禍福. 日本承命, 遣使朝元, 以功累遷監察御史. 忠烈時, 世祖復遣僉院洪君祥, 招諭日本. 王以有成, 善於辭命, 升太僕尹, 為宣諭使. 時書狀闕, 人皆以計避.郭麟者, 淸州人, 擢狀元, 直文翰署, 忠直有文章. 語眾曰, “事不辭難, 臣子之義, 何辭為?” 或以白宰相, 宰相喜, 充書狀, 升授供驛署令. 婦翁崔諹, 欲謁宰相覆奏, 麟奮然曰, “死一也, 死國事, 不猶愈於死妻子之手乎?” 遂行. 日本憾往歲之徵, 皆留不還. 國家憐之, 遙授有成職, 歲祿其家, 至拜僉議評理. 又授麟官, 且賜淸之楸洞田. 二人存沒, 世不得聞, 後日本僧鉗公來言, “有成丁未七月五日, 病卒.” 子於鎰, 判典校寺事. 麟亦竟死不歸,
  • 41.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42.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辛丑 王至燕京, 舍於籤書中樞院事洪君祥第. 帝疾篤, 不得見, 然寵賚之厚, 諸王‧駙馬無比.
  • 43.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癸酉 世祖皇帝崩. 王與公主, 以羊十馬一, 祭於殯殿, 其文曰, “鰈墟莫遠, 佇瞻蓂陛以來賓, 龍馭忽回, 曷極鼎湖之哀慕. 夢也覺也, 顚之倒之. 聊修菲薄之儀, 冀垂歆容之賜.” 將使贊成事鄭可臣讀之, 諸大臣止之曰, “豈宜用諸侯之禮, 祭天子乎?” 遂不讀, 王奠薦之禮, 哀慕之誠, 皆致其極. 元朝喪制, 非國人不敢近, 唯高麗得與焉, 故王之從臣, 雖輿台之賤, 出入無禁.
  • 44.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罷造戰艦. 時王入朝, 欲陳東征不便. 且以甲戌·辛巳兩年之役, 濱水材木, 斫伐殆盡, 造艦實難, 冀緩其期. 會帝晏駕, 洪君祥白丞相完澤, 遂寢東征.
  • 45.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王以四事奏於帝. 一, 請歸耽羅. 二, 請歸被虜人民. 三, 請冊公主. 四, 請加爵命. 帝命, “耽羅還隷高麗, 己未年以來, 被虜及流徙人, 可遣使, 與遼陽行省分揀歸之. 公主冊命, 其議以聞, 國王爵命, 旣已累降, 且待來年.”
  • 46.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
  • 47.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丙寅 王獵於西郊. 國師僧獻書曰, “殿下換甲之年, 宜小心修德, 不可荒於遊畋.” 王曰, “非敢好獵, 逐虎也.” 其實憚公主妬悍, 因獵而出, 私嬖妾也.
  • 48.    《高麗史》卷一一二,列傳第三五,《宦者傳·崔世延》:宮人無比, 泰山郡人柴氏女, 選入宮. 王之往來都羅山, 必從之, 為留連之樂, 人號為都羅山. 寵幸方隆, 其附託者, 縱暴中外, 世子甚疾之. 自元來奔公主喪, 白王曰, “殿下知公主所以致疾乎? 必內寵妬媚者所為, 請鞫之.” 王曰, “且待服闋.” 世子使左右捕無比及其黨世延·成器, 將軍尹吉孫·李茂, 少尹柳琚, 指諭承時用·宋臣旦, 內僚金仁鏡·文玩·張祐, 中郞將金瑾, 閹人全淑·方宗氐, 宮人伯也眞, 囚之, 鞫無比巫蠱事. 巫女術僧皆服, 稍得呪詛狀. 斬成器·世延·淑·宗氐·瑾·無比·伯也眞, 流其黨四十餘人, 國人震懾.
  • 49.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丙申 遣趙仁規·印侯·柳庇如元, 賀生皇子, 且告糶. 請傳位, 表曰, “聖德齊日月之明, 無幽不燭, 卑情絕絲毫之隱, 有故必陳. 伏念, 臣跡遠守東, 心專拱北. 嘗於至元六年己巳, 臣為世子入朝, 還至婆娑府, 聞權臣林衍擅廢立. 還赴朝廷, 陳告情狀, 遂與官軍, 來複舊都. 八年辛未, 入叅宿衞, 累經歲月, 至蒙釐降, 益勤藩職. 十八年辛巳, 官軍出征日本, 凡船艦米糧, 至於軍卒梢水, 一切物件, 悉皆盡力應副. 二十四年丁亥, 聞車駕親征乃顏, 躬率五千軍, 而往助徵半途, 詔傳大捷, 仍命還軍. 二十八年辛卯, 乃顏餘種哈丹賊軍, 入我東鄙, 臣與乃蠻歹·薛闍乾等, 一同心力, 蕩滅無餘, 謂臣有勞效, 加功臣名分. 三十年癸巳, 與公主入朝, 親覩聖人之作, 首詣慶集, 別承寵渥. 旣得殊尤之墜睠, 庶幾終始以輸誠, 乃因閨室之相離, 哀傷有甚. 加以春秋之方耄, 疾恙交攻, 如一朝僵仆以莫興, 其庶務剖裁之誰任? 竊見臣之世子謜, 夙成幹局, 入衞闕庭. 荷恩已配於皇支, 諳事堪承於宗祀. 而臣將俾之嗣位, 退以攝生, 庶免憂勤, 釋千鈞之重擔, 小延喘息, 觀四海之太平. 茲切籲呼, 佇垂矜察.”
  • 50.    《高麗史》卷一〇五,列傳第一八,《諸臣傳·鄭可臣》:……旣而暴卒, 諡文靖. …… 及卒, 國人驚悼. 或謂, “王之請禪位也, 可臣撰表, 人有言, ‘表中語有非王之意者. 若詰其由, 撰表者豈得逭責?’ 可臣憂懼, 飮藥死.”
  • 51.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淑昌院妃金氏》:淑昌院妃金氏, 尉衞尹致仕良鑑之女, 有姿色. 嘗嫁進士崔文, 早寡. 齊國公主薨, 忠宣為世子, 疾幸姬無比專寵, 斬之, 欲慰解忠烈意, 以金氏納之, 後封淑昌院妃. 忠烈薨, 忠宣祭殯殿, 遂幸妃兄金文衍家, 與妃相對移時, 人始訝之. 後十餘日, 移御文衍家, 蒸焉, 未幾進封淑妃.
  • 52.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乙卯 王率百官, 詣德慈宮, 奉箋, 上尊號, 曰太上王, 王衣紫袍, 太上王衣黃袍, 受賀, 時稱三韓罕有之盛事。
  • 53.    《高麗史》卷一二三,列傳第三六,《嬖倖傳·印侯》:會僧日英構誣語, (印侯)謂郞將李承祐曰, “希愈等謀不軌.” 承祐以告侯·忻. 侯·忻等發兵, 執希愈及上將軍李英柱, 千户石天補及其弟天卿, 將軍李茂·樸松堅·元衝甲·韓大莊·兪守大, 前中郞將白瑞卿, 別將裴仁儉等十餘人, 告行省左丞哈散曰, “希愈等將殺侯·忻, 挾王竄海島. 事急不先圖, 禍且不測, 今已被執, 左丞其圖之.” 哈散曰, “王亦知否?” 曰, “王豈不知?” 哈散密令其子, 往候王宮, 仍謂曰, “王若知之, 必嚴警備, 汝見王曰, ‘吾父聞有變, 恐懼無兵衞故, 遣我借兵.’” 其子黎明往王宮, 宮中閬然, 衞士皆卧不起. 及上謁, 王趣召見, 賜弓劒. 其子還告哈散曰, “前言乃妄也. 然業已執希愈等, 詣王宮請訊之.” 王與哈散鞫之, 不服, 囚巡馬所, 日英逃. 王與哈散, 又鞫希愈等於興國寺, 凡五日, 惟英柱·仁儉誣伏. 又鞫希愈等三日, 竟不伏. 侯·忻·卿, 與其黨上將軍姜裋, 大將軍金七貂, 將軍桓貞·李瑀, 少尹閔頔等, 以日英逃, 希愈等不伏, 將如元訴帝. 王使承旨金深留之, 不從. 王謂宰樞曰, “侯等之去, 西北面都指揮使尹珤飮食之, 罪一也. 不拘留罪, 二也. 給貞·頔驛騎, 罪三也. 宜罪之.” 中贊洪子蕃唯唯. 知都僉議崔有渰曰, “殿下且不得留侯, 珤安得止之? 宰相入朝者, 指揮使其能不飮食之耶? 驛騎貞等擅騎, 非珤給之也. 宰相非人, 乃致此事, 不罪宰相而罪珤, 可乎?” 議寢. 然珤竟坐罷. 王流希愈·英柱於海島, 餘皆杖之. 哈散還, 帝問希愈事, 對曰, “希愈本無異謀, 但忽刺歹欲為益知禮普化王地耳.” 王亦遣判三司鄭仁卿, 判通禮柳琚如元, 辨侯誣妄. 元遣塔海·闊闊不花等, 來執希愈·英柱·元卿, 及判密直柳庇, 都評議錄事宋之罕以歸.
  • 54.    《高麗史》卷一〇四,列傳第三七,《諸臣傳·韓希愈》:會王入朝, 奏希愈·侯曲直, 乃釋希愈還
  • 55.    《元高麗紀事》:五月十九日, 中書省奏, “哈散奉使高麗回言, ‘其國王不能彈壓其眾, 朝廷差官共理之可也.’ 臣等議, 宜復立徵東行省.” 從之, 命闊裏吉思為高麗行省平章政事.
  • 56.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冬十月 甲子 元遣闊裏吉思, 為徵東行中書省平章事, 耶律希逸為左丞. 時, 哈散還奏, “王不能服其眾, 朝廷宜遣官共理.” 帝從之.
  • 57.    《元史》卷二○八,列傳第九五,《外夷傳一·高麗》:四年二月,徵東行省平章闊裏吉思言:“高麗國王自署官府三百五十八所,官四千五十五員,衣食皆取之民,復苛徵之。又其大會,王曲蓋、龍扆、警蹕,諸臣舞蹈山呼,一如朝儀,僭擬過甚。”……三月,闊裏吉思覆上言:“僉議司官不肯供報民户版籍、州縣疆界。本國橫科暴斂,民少官多,刑罰不一,若止依本俗行事,實難撫治。”
  • 58.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其錄連事目曰, “闊裏吉思等言, 大德三年十月開省以來, 別無出納錢糧, 止告驅良公事, 合依通行體例歸斷. 又目覩大德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大德四年二月十五日, 國王二次大會, 亦三擧淨鞭, 山呼萬歲, 一如天子儀制, 有此僭越. 又本國刑罰不中, 或人告, 是何公事, 不問證佐, 止憑元告, 三問不招, 無問輕重, 流配海島, 遇赦, 並不放還, 刑獄狂濫, 覩此一事, 餘皆槩見, 又本國王京裏外, 諸司衙門州縣, 摠三百五十八處, 設官大小四千三百五十五員, 刻削於民, 甚為冗濫. 加之賦役頻倂, 少有不前, 綁縛凌虐, 忍痛銜寃, 無可伸理. 城郭州縣, 虛有其名, 民少官多, 管民官·按廉官, 半年一次交代, 令本處百姓, 自備牛馬路費等物, 迎送新舊官員, 道路如織, 防農害物, 民甚苦之. 又元立站赤, 每處三四十户, 近年不問公移有無文憑, 皆乘馹馬. 若王近侍者差出, 卽起二三十匹, 餘驗高下, 各有等差, 兼所管官司, 百色科擾, 因此逃散, 三存其一, 厥數不補, 至甚生受. 又本國曆數十年, 未嘗加於賦役, 比之其他, 優恤甚重, 近因權臣所行不法, 百姓困弊, 其餘事理, 難以縷陳.”
  • 59.    《高麗史》卷一〇八,列傳第二一,《諸臣傳·金之淑》:時闊裏吉思為行省平章, 凡奴婢其父母一良者, 欲聽為良, 宰相莫有止之者.
  • 60.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戊申 命田民辨正都監, 籍闊裏吉思所斷奴婢為良者, 歸之本主.
  • 61.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五月 甲辰 耶律希逸還, 希逸喩國王理民之術, 責宰輔憂國之事. 嘗以國學殿宇隘陋, 甚失泮宮制度, 言於王, 遂新文廟, 以振儒風.
  • 62.    《高麗史》卷一〇五,列傳第一八,《諸臣傳·安珦》:珦憂學校日衰, 議兩府曰, “宰相之職, 莫先敎育人材, 今養賢庫殫竭, 無以養士. 請令六品以上, 各出銀一斤, 七品以下, 出布有差, 歸之庫, 存本取息, 為贍學錢.” 兩府從之以聞, 王出內庫錢穀助之.
  • 63.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薊國大長公主》:二十七年, 忠烈遣都僉議司使閔萱, 表請改嫁公主. 萱不敢進而還
  • 64.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大德七年春, 奸臣佞豎, 至行在香水園, 謀為不利於孤
  • 65.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石胄》:有金世者, 告中書省曰, “石胄之黨, 慮前王害己, 謀奉國王, 將竄海島, 密令濟州等處, 造船畜糧.” 於是帝遣帖木兒不花等來, 收管胄及天補·天卿·天琪與世, 赴京對辨, 杖流天補兄弟於安西.
  • 66.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吳潛》:潛以讒佞得幸, 離閒王父子, 陷害忠良, 人皆切齒, 畏禍莫有言者. 會元使斷事官帖木兒不花, 翰林李學士等, 為執石胄父子來. 前護軍元衝甲等五十人, 欲以潛事告帖木兒不花, 先白王, 王止之. 又令護軍曹頔諭之. 衝甲等不從……又詣元使請罪潛, 皆不聽.
  • 67.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吳潛》:子藩·深等率三軍將士及衝甲等, 圍王宮, 請出潛, 王不許. 請至再三, 不得已將出之, 潛勢窘但叩頭請留, 護軍吳賢良直入王所, 執潛以出, 使護軍崔淑千押送於元.
  • 68.    《高麗史》卷一〇五,列傳第一八,《諸臣傳·洪子藩》:子藩數祁罪惡, 告帖木兒不花, 疑祁害己, 防備甚嚴, 祁亦疑懼, 不離王側. 子藩與諸宰樞及萬户金深, 率三軍將士, 圍王宮. 護軍吳玄良, 直入王所, 執祁出, 王使內人請留祁. 諸宰相持疑, 子藩厲聲曰, “上旣許之, 何疑之有?” 趣護軍崔淑千, 押送於元. 初子藩議圍王宮, 叅理鄭瑎不可曰, “退一奸臣, 一武伕力耳, 何至用兵?” 子藩不聽, 後聞上國以為言, 乃悔之.
  • 69.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宋邦英》:宋邦英, 上將軍琰之子. 忠烈朝, 累官至左副承旨, 進密直副使. 初忠宣以前王在元, 王用洪子藩言, 請還前王. 邦英與從弟承旨宋璘, 素惡前王, 璘勸王如元, 沮前王還國, 又請以公主改嫁瑞興侯琠. 王從之, 行至西京, 帝不許入朝, 乃還。
  • 70.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庚辰 忽憐疾篤, 有為之進藥者, 忽憐曰, “汝國奸臣執命, 父子相圖, 故帝遣我來監. 我若飮藥死, 其得無後言乎? 況死生有命, 雖良藥奚為?” 竟不飮而卒.
  • 71.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前王迎王於薊州. 至京, 舘於前王邸.
  • 72.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王惟紹》:初王復位, 忠宣以前王在元, 至是, 王如元, 惟紹及高世·金文衍·宋邦英·宋璘·韓愼·李伯超·吳演·秦良弼等從行. 明年, 王寓前王邸, 左右聲言, “王欲與前王, 俱東還.” 惟紹·邦英·愼·璘, 使其黨宋均·金忠義白王曰, “前王不自安, 而怨殿下者, 有年, 殿下雖慈愛, 適足賈禍耳, 且殿下獨不念, 丁酉年事乎?” 時寶塔公主失愛於前王, 徙居祗候司. 一日王欲更衣出, 仆地折齒, 數日不能食. 惟紹等, 因勸王移寓公主所, 自謂得計
  • 73.    《高麗史》卷九一,列傳第四,《宗室傳·瑞興侯琠》:琠, 封瑞興君, 忠烈朝, 以禿魯花在元, 王惟紹·宋邦英, 譖於王, 欲廢忠宣, 令琠繼尙寶荅實憐公主以為後. 琠貌美, 王使之衣袨服數往來, 以觀公主. 公主素不謹行, 遂屬意於琠.
  • 74.    《高麗史》卷一一〇,列傳第二三,《諸臣傳·崔有淹》:王嘗欲廢忠宣, 以瑞興侯琠為後, 有渰言於王曰, “殿下未嘗祭景靈殿乎? 太祖及親廟睟容具在, 若瑞興侯立, 追王其祖禰西原·始陽二侯入祔, 則殿下親廟主不容不遷. 殿下千歲後, 寧能信其不爾也? 高宗·元宗, 臣及事之, 今老矣, 不忍一朝忽不祀. 臣若不諫, 無以見先王於地下.” 王慘然動容者久之.
  • 75.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王惟紹》:未幾, 世·文衍·良弼, 白王曰, “臣等負絏從之, 為日已久, 無所報効. 但願奉殿下, 東出齊化門.” 王曰, “我聞, 前王遣人涯頭驛, 要我度河而沈之. 吾雖老, 獨不畏死耶?” 世等乃與從臣七十人, 上書中書省, 極論惟紹等罪, 且請奉王還. 省官奏, 於是, 設宴餞王, 又累進驛騎趣行. 王無以為計, 乃飮藥發痢, 自夏至秋, 不起. 潛遣人詣行在, 請與公主俱還. 阿忽台以奏, 皇后曰, “翁與婦, 偕行可乎? 如不得已, 我且還都, 備儀以送, 亦未晩也.”
  • 76.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前王奉太子旨, 捕王惟紹·宋邦英·宋璘·韓愼·宋均·金忠義·崔涓及其黨惡者, 囚之於邸, 遷王於慶壽寺. 自是王拱手, 而國政歸於前王.
  • 77.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乙亥 典理·軍簿, 更定選法. 先是, 前王遙命, “二司分掌文武選, 其僉議密直有缺, 必須馳稟於我.” 以故, 王欲不聽二司之奏, 承旨等強之曰, “此為前王之命, 不可不聽.” 王雖不協於心, 亦不可否, 但頷之而已.
  • 78.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是月, 元勑王還國, 因署行省, 以鎭撫. 五月 壬申 元遣平章撤勒帖木兒·學士郭貫來, 鎭之.
  • 79.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丙申 有司議上大行王諡, 王不可曰, “有上國在, 我且請之. 竹冊·玉冊, 亦合於禮乎?” 於是但上號曰純誠守正上昇大王.
  • 80.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初國家雖用宋·遼·金正朔, 然歷代之諡, 皆稱為宗. 及事元以來, 名分益嚴, 而昔漢之諸侯, 皆從漢得諡故, 王表請上昇王尊號, 又請追諡高·元二王, 詔從之.
  • 81.    李齊賢:《益齋亂稿》卷九,〈有元贈敦信明義保節貞亮濟美翊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丞相上柱國忠憲王世家〉。
  • 82.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齊國大長公主》:公主取興王寺黃金塔入內, 其裝嚴多為忽刺歹·三哥等所竊. 公主將毀用之, 王禁之不得, 但涕泣而已. 後王與公主如興王寺, 僧乞還金塔公主不許……王疾革, 宰樞請公主, 停營繕, 縱鷹鷂. 又請曰, “凡可以禬禳者, 無不盡心, 唯興王寺金塔在宮中, 願還之.” 公主皆許之. 王聞之大喜, 令承旨李尊庇, 還其塔於興王寺.
  • 83.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齊國大長公主》:王將移御天孝寺, 王先至山下, 公主繼至, 以陪從少, 怒而還, 王不得已亦還. 公主以杖迎擊之. 王投帽其前, 逐忽刺歹罵曰, “此皆汝曹所為, 予必罪汝.” 公主怒稍弛, 至天孝寺, 又以王不待而先入, 且詬且擊, 欲上馬往竹坂宮. 文昌裕謂薛公儉曰, “辱豈有大於此者乎?”
  • 84.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李行儉》:貞和院妃有寵於王, 認民為隷, 民訴典法司, 有旨督令斷與貞和. 判書金㥠與同僚, 欲斷為隷, 行儉死執不可. 會疾作在告, 㥠等幸其亡, 卽決之. 人有夢利劒自天而下, 斮典法官吏, 明日㥠疸背死, 同僚亦相繼而死, 行儉獨免.【按:金㥠死於1284年,此時元成公主尚在世。】
  • 85.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齊國大長公主》:有告中郞將金仲卿以美女獻王者, 公主遂囚仲卿巡馬所.
  • 86.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鄭瑎》:王所幸美人嘗與瑎私, 王知之, 亦不怒.
  • 87.    《高麗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甲戌 王與公主獵於德水縣馬堤山, 王率忽赤鷹坊, 親御弓箭, 鷹鷂縱橫馳騖, 父老見者, 皆嘆息.
  • 88.    《高麗史》卷二九,世家第二九,《忠烈王世家二》:辛巳 王獵於南郊, 獲鹿一獐二, 召謂康允紹·李之氐曰, "夫獵, 馳聘從禽, 宜視險若夷, 汝等擇地而行, 安能多獲? 自今可數獵, 以閒習之."
  • 89.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齊國大長公主》:八年, 王與公主畋於忠淸道. 渡臨津, 公主怒責王曰, 王無以對.
  • 90.    郭預:〈壽康宮觀獵〉,《東文選》卷九。
  • 91.    《高麗史》卷二九,世家第二九,《忠烈王世家二》:戊子 令宮人奏樂, 笙簫歌吹之聲, 聞於外. 國人以東征故, 皆有蹙額之嗟.
  • 92.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齊國大長公主》:王留意音律, 嘗使內豎與伶人鼓樂, 公主遣人告王曰, “以絲竹而理國家, 非所聞也.” 遂罷之.
  • 93.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沈諹》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94.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吳潛》:王狎暱羣小, 好宴樂, 潛與金元祥·內僚石天補·天卿等為嬖倖, 務以聲色容悦. 謂管絃坊大樂才人不足, 分遣倖臣, 選諸道妓有色藝者, 又選京都巫及官婢善歌舞者, 籍置宮中, 衣羅綺, 戴馬尾笠, 別作一隊, 稱男粧, 敎以新聲. 其詞雲 “三藏寺裏點燈去, 有社主兮執吾手. 儻此言兮出寺外, 謂上座兮是汝語.” 又云 “有蛇含龍尾, 聞過大山岑. 萬人各一語, 斛酌在兩心.” 高低緩急, 皆中節簇. 王之幸壽康宮也, 天補等張幕宮側, 各私名妓, 日夜歌舞. 褻慢無復君臣之禮, 供億賜予之費, 不可勝紀.
  • 95.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庚午夜, 宴於香閣, 王見壁上唐玄宗夜宴圖, 謂左右曰, “寡人雖君小國, 其於遊宴, 安可不及明皇?” 自是, 夜以繼日, 奇巧淫伎, 無所不至.
  • 96.    《高麗史》卷九九,列傳第一二,《諸臣傳·崔雍》:雍, 字大和, 初名夔. 少嗜學, 與同志十人, 約十年讀書. 未數年, 餘皆棄去. 雍獨力學十年, 無書不讀, 時以博洽稱. 高宗時登第, 補大官丞, 累遷典理佐郞. 忠烈王, 自太孫時, 迎以為傅, 及卽位, 留意文學, 召拜國子司業, 日與論通鑑.
  • 97.    李齊賢:《櫟翁稗説》前編:忠烈王為世子,與學士金丘、李松縉、僧祖英唱和,有《龍樓集》。踐祚之後,日令文臣崔雍等進説《資治通鑑》,羣下化之,虎夫宦官至有讀書而能詩者。
  • 98.    佛台寺慈真圓悟國師碑  .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
  • 99.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李穎》:李穎, 慶源郡人, 美須髥, 容儀閒雅. 博聞強記, 工草·隷. 高宗中登第, 直翰林院, 累遷寶文閣待制, 常與學士金丘, 遊僧祖英方丈. 忠烈為世子聞之, 賜制有‘隴西風月亦三千’之句, 士林歆艶.
  • 100.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鄭瑎》:三十一年, 進贊成事·知貢擧, 取張子贇等, 時稱得士. 政丞韓宗愈·金永旽, 皆所取也. 學士宴, 王賜書簇, 瑎喜而展之, 其一聯雲, “萬事不成身便死” 瑎色變, 坐客亦愕然,
  • 101.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乙巳 世子以故進士崔文妻金氏有姿色, 納於王, 蓋因無比之死, 欲慰解之也.
  • 102.    《東國通鑑》卷三七  .國立中央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6-23]
  • 103.    '왕은 사랑한다' 정보석, 고려 충렬왕 변신…'군주의 카리스마'  .首爾經濟[引用日期2021-06-23]
  • 104.    《高麗史》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宗室傳》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105.    《高麗史》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公主傳》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23]
  • 106.    烏雲高娃.高麗忠烈王及其隨行人員在元朝的活動[J].中國史研究,2016(03):125-144.
  • 107.    考古發現高麗第25代王的陵墓  .朝中社官網[引用日期2022-09-09]
  • 108.    金德遠墓出土衣服一括  .韓國文化財廳官網[引用日期2022-1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