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闊裏吉思

鎖定
闊裏吉思(?-1298年),蒙古汪古部人,高唐王愛不花之子,元朝駙馬。 [1] 
闊裏吉思尚文習武,好儒學。築“萬卷堂”於府邸,常與儒士討論經史。先尚忽必烈汗皇太子真金之女忽答的迷失公主,繼尚鐵穆耳汗女愛牙失裏。初受命屯戍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御叛王海都。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率千騎追擊叛王乃顏黨也不幹,渡土兀剌河(今土拉河),大敗叛軍於不兒罕山(今肯特山),因功受賞賜。 [1]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奉詔與耶律希亮等議行屯田於合敦奴孫界。成宗鐵穆耳即位初,封高唐王。請命討西北叛王海都、篤哇。大德元年(1297年),大敗叛軍於伯牙思。大德二年(1298年),擊退篤哇、徹徹禿等的三次進攻,乘勝追敵,因孤軍無援,被俘,拒誘降,不屈而死。大德九年(1305年),追封趙王。有《駙馬高唐忠獻王碑》以志其功。 [1]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蒙古
逝世日期
1298年
本    名
闊裏吉思

闊裏吉思人物生平

闊裏吉思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性格剛毅、文武雙全。“性勇毅、習武事、尤篤儒術,築萬卷堂於私第,日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陰陽術數,終日不倦”,並且在“北邊為廟以祀孔子,表賀聖節,獨用漢文”。文才武功都很出眾,與一般蒙古貴族的紈絝子弟是天壤之別,在元代貴族中獨樹一幟。
他深受皇帝寵愛,少年時就身任甘肅平章、徵東行省平章等要職。他連娶兩個公主,更是當時獨一無二:先娶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兒忽答迭迷失公主,繼室是忽必烈次孫元成宗鐵穆耳的女兒愛牙失裏公主,梳妝樓中主墓室左右兩室發掘的女性屍骨應該就是這兩位公主。
闊裏吉思墓葬 闊裏吉思墓葬
“大德二年(1298年)秋間,帝國諸將以為海都和藩屬、察合台系的都哇不再蠢動了,錯誤地將一部分軍隊遣散。皇帝的女婿汪古親王闊裏吉斯,他更以喬治親王著稱,因為這個原信聶思脱利教的突厥人轉而信奉了天主教,他單獨地駐守陣地,於隆冬時分被海都和都哇的大軍襲擊。他三次擊退敵人,但於第三次交戰時被俘。因為他堅決不肯降附於海都,都哇就命人將他殺死(1298年)。”——[法]雷納·格魯塞,《蒙古帝國史》.
公元1297年,闊裏吉思僅率精騎一千餘人與叛王也不幹數萬大軍交戰,“時北風大起,左右請待之,闊裏吉思曰:‘當暑得風,天讚我也。’策馬赴戰,大殺其眾,也不幹以數騎遁去。闊裏吉思身中三矢,斷其發。凱還,詔賜黃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從此威震朝野。
成宗皇帝即位後,闊裏吉思襲父高唐王爵位。叛王察合台的後代篤哇侵擾西北,闊裏吉思再三請命前往平叛,於伯牙思之地再次以少勝多、大敗叛軍,俘虜敵將卒數百人。第二年秋天,諸將合議,都認為敵人不可能在冬天進攻,惟獨他嚴陣以待,果然敵人大舉進攻,闊裏吉思三戰三勝。於是“乘勝逐北,深入險地,後騎不繼,馬躓陷敵,遂為所執”闊裏吉思被俘之後,叛王篤哇“愛其才,欲降之”,想把女兒嫁給他,並讓他“執掌兵權,以為前部”,闊裏吉思毅然嚴詞拒絕:“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慷慨激昂,“敵不敢逼”,最終被害。

闊裏吉思史籍記載

闊裏吉思墓葬 闊裏吉思墓葬
闊裏吉思,性勇毅,習武事,尤篤於儒術,築萬卷堂於私第,日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陰陽、術數,靡不該貫。 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繼尚愛牙失裏公主。宗王也不幹叛,率精騎千餘,晝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時方暑,將戰,北風大起,左右請待之,闊裏吉思曰:“當暑得風,天讚我也。”策馬赴戰,騎士隨之,大殺其眾,也不幹以數騎遁去。闊裏吉思身中三矢,斷其發。凱還,詔賜黃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成宗即位,封高唐王。西北不安,請於帝,願往平之,再三請,帝乃許。及行,且誓曰:“若不平定西北,吾馬首不南。”[2]大德元年夏,遇敵於伯牙思之地,眾謂當俟大軍畢至,與戰未晚,闊裏吉思曰:“大丈夫報國,而待人耶!”即整眾鼓躁以進,大敗之,擒其將卒百數以獻。詔賜世祖所服貂裘、寶鞍,及繒錦七百、介冑、戈戟、弓矢等物。二年秋,諸王將帥共議防邊,鹹曰:“敵往歲不冬出,且可休兵於境。”闊裏吉思曰:“不然,今秋候騎來者甚少,所謂鷙鳥將擊,必匿其形,備不可緩也。”眾不以為然,闊裏吉思獨嚴兵以待之。是冬,敵兵果大至,三戰三克,闊裏吉思乘勝逐北,深入險地,後騎不繼,馬躓陷敵,遂為所執。敵誘使降,惟正言不屈,又欲以女妻之,闊裏吉思毅然曰:“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敵不敢逼。帝嘗遣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敵境,見於人眾中,闊裏吉思一見輒問兩宮安否,次問嗣子何如,言未畢,左右即引其去。明日,遣使者還,不復再見,竟不屈死焉。九年,追封高唐忠獻王,加贈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節保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駙馬都尉,追封趙王。公主忽答的迷失追封齊國長公主,愛牙失裏封齊國公主,並加封趙國

闊裏吉思後世紀念

河北沽源縣境內的元代墓葬建築“梳妝樓”經考古勘察,已經確定其墓主身份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孫闊裏吉思。以前認為該建築是遼代蕭太后“梳妝樓”(明代《口北三亭志》有類似記載,當地居民也流傳着這樣的説法)。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盧勳,史金波,白濱等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2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