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啓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遠古文化
編輯
遠古文化(8張)
中國文化諸子百家
編輯中國文化文化分支
編輯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麻將、棋盤等
畫(繪畫):中國畫(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和中國國畫(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古代中國畫,寫實中國畫與寫意中國畫的現代中國畫,中國流藝術的當代抽象國畫)。其他還有:石刻浮雕畫、裝飾內畫、敦煌壁畫等,以及中國抽象油畫等。《中國繪畫史》:“相傳有巢氏,繪輪圜螺旋,或係一種繩墨?然推其形象,已略存繪畫之意味。......不過當草創之始,對於表現之方法等,均未完備,僅以簡單之線條,以象徵之意味,為天地水火山澤之標記而已。實為吾國繪畫之雛形。”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築、十里長亭、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等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等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等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等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等
工具技藝:算盤珠算、紡織技術等
藝術文化:民樂、曲藝、三星堆文化等
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歲寒三友、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等
中國愛的文化:博愛、兼愛、仁愛。
中國文化後來發展
編輯中國文化漢唐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鑑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明清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啓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裏供奉着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啓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精髓
編輯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繫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告訴射手調心靜氣,從身心兩方磨練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這樣,對手就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隻手。 《射義》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説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當射箭的時候,相互揖禮而後登高;射畢走下堂來,再作揖飲酒。強弓精箭,曾是漁獵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江户時代的日本因為德川幕府統治集團的需要出現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而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中華古代禮儀與《禮記》對世界的影響不勝枚舉。“禮”乃中華文明與傳統思想的精髓。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核心
編輯哲學家熊秉明説,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
[6]
而評論家王進玉則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是眾多中華優秀文化思想的集合與提煉,其核心的核心,也仍舊是優秀文化思想精華的精華,絕非書法,書法只是眾多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之一。
[7]
中國文化中國功夫
編輯眾所周知,中國功夫片從李小龍時代開始傳播到國外,許多現代西方人從李小龍身上開始認識中國文化。如今,李小龍已成為一個功夫偶像、文化偶像和精神偶像,他的傳奇人生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經典範例。 李小龍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武術宗師,他一生許下並實現了三樁宏願:讓中國功夫走向世界,將中國電影帶入世界市場,自創一門武術。現代西方人對中國武術與中國電影的認識幾乎都是從李小龍開始。
[8]
作為一個武者,李小龍終其一生都在為研究和發揚武術傾情盡力。勤習中國拳術,鑽研外國拳,李小龍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融合各國多種門派諸多拳法的精華,武藝進展神速,並創立了截拳道。他在美國開國術館傳播詠春拳和截拳道,在各種演講中講述自己對中國武術的理解,跟世界各地的武術精英比武交流.
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編輯中國文化日本
中國文化韓國
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
中國文化新加坡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 參考資料
-
- 1. 有巢氏傳説綜合研究——兼説中國史學的另一個傳統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11-30[引用日期2020-04-19]
- 2. 華夏人文根源探尋:我們是誰?來自哪裏? .人民網.2014-06-16[引用日期2020-05-01]
- 3. 連載 | 吳晗《中國歷史常識》第一編: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 .搜狐網.2019-02-27[引用日期2020-04-19]
- 4. 中國歷史常識 .百度百科.2009-07-05[引用日期2020-05-01]
- 5. 先秦史 .百度百科.2008-02-04[引用日期2020-05-01]
- 6. 中國文化中的“知與行”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0-10-27]
- 7. 每一份探索創新都值得尊重 .美術報[引用日期2020-10-27]
- 8. 李小龍:跨文化傳播的典範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