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建平

(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

鎖定
李建平,男,漢族,中共黨員,1969年5月生。畢業於蘭州大學,主要從事氣候動力學與氣候預測領域研究,2014年6月30日任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2015年1月,當選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首批IUGG會士。 [1]  2019年起,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  2020年12月起,擔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 [3] 
中文名
李建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9年5月
畢業院校
蘭州大學
職    業
博士生導師 [2] 
主要成就
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3);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 
學    位
博士
職    稱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李建平人物簡介

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副主任 [4]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2] 
1991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大氣科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94年、1997年於蘭州大學分別獲得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7年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
1999年5月出站,留LASG工作。
2000、2002、2004年分別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空氣資源實驗室(ARL)作高級訪問學者。
2006年,入選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5] 

李建平學術兼職

"國際行星大氣及其演化委員會"(ICPAE)委員、
《TheoreticalandApplied Climatology》責任編輯
《Advances inAtmosphericSciences》編委、
《大氣科學》常務編委、
北京計算流體力學研討會常務編委、
中美極地研究委員會委員、
IAMAS中國委員會秘書長、
2010,當選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MeteorologicalSociety,RMetS) [6] 
蘭州大學、青島海洋大學兼職教授。
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兼職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客座教授。
現任國際氣候與環境變化委員會(CCEC)副主席(2012-),國際氣候委員會(ICCL)秘書長(2011-),東亞氣候國際計劃共同主席(2009-),IUGG中國委員會秘書長(2007-),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ICDM)委員(2010-),國際IUGG榮譽與嘉獎委員會委員(2010-),世界天氣研究計劃季風專家組成員(2010-),《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編委(2003-)等。

李建平研究方向

氣候動力學、季風、環狀模(北極濤動南極濤動)、可預報性、水分循環、數值模擬與計算等。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專著1部。
被多次邀請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

李建平科研項目

國家攀登計劃項目
國家973項目
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科學院全國優秀博士專項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羣體項目
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等十餘項。

李建平榮譽及成就

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獎(2005)
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5)
首屆全國百名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999)
中國科學院十大優秀博士後稱號(1999)
中國氣象學會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一等獎(1998)
北京市氣象學會中青年科技論文一等獎(2000)
"學篤風正"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1999)
甘肅省氣象學會青年氣象科技一等獎(1995、1997)等多項獎勵。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3),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3),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07-2010),全球變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0-2014),IPCC SREX主要作者,首屆全國百優博士論文獎獲得者(1999),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006),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7] 

李建平學術成果

(1)系統研究了非線性氣候動力學全局分析理論及其應用,得到氣候系統全局行為定理,指出氣候系統漸近行為是向外源強迫的非線性適應過程,提出氣候系統中存在三類時間邊界層的新概念,建立了氣候系統的適應和演變過程理論,並從理論上解決了平衡態的根源問題。
(2)根據全局分析理論,提出一種新的適合於強迫耗散數值模式設計的算子約束原則,以及大氣可預報性單調性原理。
該方面成果在LASG2000年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驗收榮獲生物地學口第一名中被評價為創新性成果,也被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成果集收錄,並被邀請在"第四屆國際動力系統微分方程DSDE,2002)"會議、第23屆國際IUGG大會(IUGG2003)、"亞洲大洋洲地球物理協會(AOGS,2004)"第一屆年會等國際大會上作特邀報告。
(3)提出大氣環流環狀活動帶的新概念,由此構造一種新的更好的北極濤動指數,避免了傳統舊指數所引起的混淆和爭議;提出環狀模物理模型,指出異常Ferrel環流在環狀模物理機制中佔有的重要角色,為研究中高緯大氣環流提供了新的途徑。
上述成果得到了國際審稿人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給出了認識北半球環流特徵的最新觀點"、"對於認識和改進本領域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該成果被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科學展覽會選為參展成果將在華盛頓展出(NationalGeographic Society's Science Exhibition in 2005 inWashingtonDC),在2004年被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成就展收錄,以及被邀請在"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IAMAS2005)"大會上作特邀報告。
(4)發現前期春季南半球環狀模(SAM)和夏季長江中下游的降水存在很好的正相關關係。
這一發現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季降水的預報提供了一個新的非常有價值的預測信號。進一步分析提出了"海洋橋"理論,即春季南半球環狀模(SAM)對夏季長江中下游降水影響的可能物理機制是通過印度洋和南海“海洋橋"的作用影響東亞夏季風環流來實現的。
(5)發現前冬北極濤動對春季中國西北地區沙塵暴頻率的年代際變化有顯著的反相關關係
(6)提出統一的季風指數理論,以及熱帶季風的本質是由行星熱對流環流是熱帶季風的"第一推動力"和地表面特性差異所導致的準定常行星波為"第二推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7)提出數值模擬中的計算不確定性原理,發現最優步長和最大有效計算時間滿足的兩個普適關係,給出實現最優數值積分的一種有效方法逐步調?ā3曬?凇噸泄?蒲г涸嚎??2000)上"成果與應用"欄目中及《科學時報》(2001年8月5日)為慶祝國家基金委成立15週年的國家基金項目專刊上作了介紹,並在LASG 2000年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驗收榮獲生物地學口第一名中被評價為創新性成果。

李建平發表論著

1. Li,J.,2005: General explicit difference formulas for numerical differentiation,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83⑴: 29-52,doi:10.1016/j.cam.2004.12.026. Electronic version PDF
2. Ding,R.,J.Li,S. Wang,and F. Ren,2005: Decadal change of the spring dust storm in northwest and the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Geophys. Res. Lett.,32,L02808,doi:10.1029/2004GL021561. Electronic version PDF
3. 佔瑞芬李建平何金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及其對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二度梅”的影響,氣象學報,2004,62⑶:294-307. Electronic version PDF
4. Li,J.,and J. X. L. Wang,2003: A modified zonal index and its physical sense. Geophys. Res. Lett.,30⑿,1632,doi:10.1029/2003GL017441. Electronic version PDF
5. Li,J.,and J. X. L. Wang,2003: A new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and its variability. Adv. Atmos. Sci.,20⑸,661-676. Electronic version PDF
6. Nan,S.,and J.Li,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River valley and the boreal spring 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Geophys. Res. Lett.,30(24),2266,doi: 10.1029/2003GL018381. Electronic version PDF
7. Li,J.,and Q. Zeng,2002: A unified monsoon index,Geophys. Res. Lett,29⑻,1151-1154. Electronic version PDF
8. Zeng,Q.,and J. Li,2002: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ic Atmospheres and the Essence of Tropical Monsoon,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26,207-226. Full Paper PDF(中文版:曾慶存,李建平,南北兩半球大氣的相互作用和季風的本質,大氣科學,2002,26,433-448. Electronic version PDF).
9. Li,J.,Q. Zeng and J. Chou,2000: Computational Uncertainty Principle in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 Numerical Results,Science in (Series E),43⑸,449-460. Electronic version PDF(中文版: 李建平曾慶存醜紀範,非線性常微分方程的計算不確定性原理 I. 數值結果,中國科學(E輯),2000,30⑸: 403-412. Electronic version PDF)
10. Li,J.,Q. Zeng and J. Chou,2001: Computational Uncertainty Principle in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I. Theoretical analysis,Science in China(Series E),44⑴,55-74. Electronic version PDF(中文版: 李建平曾慶存醜紀範,非線性常微分方程的計算不確定性原理 II. 理論分析,中國科學(E輯),2000,30⑹,550-567. Electronic version PDF)
11. Li,J.,and Q. Zeng,2000: Significance of the normalized seasonality of windfield and its rationality for characterizing the monsoon,Science in China(D),43⑹: 647-653. Electronic version PDF(中文版: 李建平曾慶存,風場標準化季節變率的顯著性及其表徵季風的合理性,中國科學(D輯),2000,30⑶: 331-336. Electronic version PDF)
12. Li,J.,and J. Chou,1998: The Qualitative Theory on the Dynamical Equations of Atmospheric Mo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⑷,348-360. Electronic version PDF(李建平醜紀範大氣動力學方程組的定性理論及其應用,大氣科學,1998,22⑷: 443-453. Electronic version PDF)
13. Li,J.,and J. Chou,1997: Existence of atmosphere attractor,Science in China (Ser D),40⑵,215-224. Electronic version PDF(中文版: 李建平醜紀範,大氣吸引子的存在性,中國科學 (D輯),1997,27⑴: 87-96. Electronic version PDF)
14. 李建平,全球大氣環流氣候圖集 I. 氣候平均態,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279p.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