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經濟動員

鎖定
國民經濟動員,是指國家將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相應的國家機構有組織、有計劃地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充分調動國家的經濟能力,提高生產水平,保障戰爭的需要。國防動員法的一項基本內容。包括:工業動員農業動員、交通通信動員、物資儲備與動員、財政金融動員等。主要做法是:根據戰爭的需要,調整國民經濟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財力,統籌安排軍需和民用;改組工業結構產品結構,實施工業轉產,擴大軍工生產;國家物資儲備用於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軍用物資儲備用於現役部隊齊裝滿員,應付局部作戰需要,動員物資儲備用於臨戰和緊急增產,由生產部門結合生產週轉;國家財政金融部門,平時為各行業的動員準備提供資金;戰時為穩定國民經濟,支持戰爭籌集和提供資金。 [1] 
中文名
國民經濟動員
特    點
把和平時期的經濟轉入戰時軌道
調    動
國家經濟力量
目    的
保障戰爭的物質需要

國民經濟動員涵義

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應對戰爭或其他軍事危機,將經濟體制全部或部分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的活動。戰爭動員的組成部分。包括工業動員農業動員商業貿易動員、財政動員金融動員醫療衞生動員勞動力動員物資動員交通運輸動員、郵電通信動員等。有效的國民經濟動員,對於迅速提高經濟支持和保障戰爭的能力,建立戰時經濟秩序,滿足武裝力量作戰、維護社會穩定和消除戰爭災害對經濟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國民經濟動員發展歷史

國民經濟動員是隨着戰爭的演變和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性不斷增強而產生和發展的。古代雖沒有國民經濟動員的概念,但在戰爭爆發前後,許多國家已有籌措糧草、徵集車馬、增加賦税和製造兵器的國民經濟活動。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的出現,為國民經濟動員提供了越來越雄厚的物質基礎,國民經濟動員的範圍逐漸擴大。1793年8月23日法國國民公會通過的《全國總動員法令》中,就規定有武器生產、財政分配等內容。
現代大規模國民經濟動員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由於戰爭規模之大,參戰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物資消耗之巨,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各主要參戰國單憑戰前儲備的武器裝備等軍用物資和正常的軍工生產,已不能保障軍隊作戰的需要,不得不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動員,將工業、農業、科技、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財政金融等方面轉入戰時軌道,以提高武器裝備生產和物資的供應能力
奧匈帝國根據1916年4月17日敕令,在戰爭部內增設了戰爭經濟科學委員會,下設人口組、財政金融組、農業林業組、日用品供應組、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組、礦業組、交通運輸組、打掃戰場組、衞生組、戰爭經濟和戰時社會政策組10個專門小組,負責國民經濟動員工作。各主要參戰國進行國民經濟動員後,軍火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共生產飛機18萬架,火炮約15萬門,機槍100萬挺,各種炮彈10億發和子彈470億發,坦克9200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力、物力的消耗和補充成倍增加,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更為突出,國民經濟動員的範圍更廣,規模更大,內容更多,各主要參戰國將所有的經濟部門有計劃地轉入了戰時體制
德國為發動侵略戰爭,早在大戰爆發前就改組國民經濟,實現國民經濟軍事化。1933年A.希特勒上台後,秘密制定擴軍備戰的第一個四年計劃,重點是增加煤和鋼鐵生產,發展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及與軍工有關的重工業
1935年成立“戰爭經濟全權總辦”,負責把全國的經濟納入“總體戰爭經濟體制”。1936年又制定規模更大的第二個四年計劃,主要是增加戰略原料的生產和儲備,優先發展橡膠、燃料、鋼鐵生產。到1939年入侵波蘭時,工業能力已超過英國和法國,軍火產量超過了美、英兩國軍火產量總和的一倍多,並略高於蘇聯。在整個戰爭中的軍費高達數千億馬克,僅1943年就達1120億馬克,佔國民收入的82%。
蘇聯在衞國戰爭初期,為扭轉軍事上的被動局面,建立了以斯大林為主席的國防委員會,統籌安排全國軍事、政治、經濟活動。在部長會議領導下,從上到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動員指揮體系,迅速將全國經濟轉入戰時軌道,完成重工業企業的搬遷,全面調整國民經濟,將幾千個民用工廠、企業轉產製造坦克、火炮、軍用車輛、飛機和艦艇等。對國家資源和財力進行重新分配,保證了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1941~1945年,蘇聯的軍費總額達到5824億盧布,為戰時財政總支出的一半以上。到衞國戰爭後期,蘇聯的經濟和軍工生產水平都超過了德國,對贏得戰爭勝利起到重要作用。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開始全面實施國民經濟動員,政府通過預算撥款,新建軍工廠1690個,擴建軍工廠970多個,並先後組織9萬多家民用工廠轉產軍品,1944年軍火生產達到高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交戰國所需要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約有90%是通過國民經濟動員後生產出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爆發的局部戰爭中,許多交戰國也都進行了程度不同的國民經濟動員。
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越南進行了包括國民經濟動員在內的全國動員,美國也在工業、人力等方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動員。80年代發生的兩伊戰爭伊朗伊拉克都進行了充分的國民經濟動員,包括加強對税收的監管增加戰爭費用,增加工農業生產,實行食品定額供應制度,減少對某些民用經濟部門的投資,控制非必需品的進口,出售海外資產,動用外匯儲備購買軍需和民用產品。
90年代發生的海灣戰爭,美國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國民經濟動員。在交通運輸方面,動員了大量的民用運輸力量,在1991年1月以前5個多月中,把40多萬人的部隊、600多萬噸裝備和物資運往1.5萬千米以外的戰區。在工業動員方面,美國針對中東的特殊條件,動員一些工廠生產淨水裝置、防化衣、偽裝網動員生產“愛國者”導彈的雷聲公司和生產直升機的貝爾公司,晝夜加班,緊急擴產。在物資動員方面,除在國內籌措軍用物資外,還動員了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的100多家公司生產或供給軍用物資,品種達200多個,價值達數億美元。在財政動員方面,美國大規模增加了戰爭經費,在歐洲、亞洲的一些國家籌措戰費,沙特、科威特、日本等國承擔了約545億美元戰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經濟動員可以追溯到歷次革命戰爭中的經濟動員,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採取全黨動員、全民動員的方法進行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加緊經濟動員”的口號,採取發展農業生產,加強貿易,統一財政税收等措施,保障了紅軍的供給。抗日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組織軍隊、政府機關、學校,利用作戰、訓練和工作的間隙開展大生產運動,開墾大量荒地,並建立了棉織、毛織、絲織、製鞋、肥皂、麪粉等工廠,改變了政府、軍隊物資供應嚴重困難的局面,改善了人民生活,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實行土地改革,發展工農業生產和軍工生產,動員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援戰爭,為解放全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進行了國民經濟動員,開展捐獻活動,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

國民經濟動員我國主要做法

國民經濟動員根據國家或政治集團發佈的動員令組織實施。主要做法是:①根據戰爭需要,及時調整軍工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財力,統籌安排軍需民用。②動員生產線啓封並投入軍品生產,充分發揮軍工廠的生產能力;改組民用工業結構產品結構,擴大軍工生產。③搬遷、疏散可能遭到戰爭破壞的重要工廠和戰略物資,加強重要經濟目標保護。④調整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及其任務,加速研製新式武器裝備。⑤加強交通運輸管理,保障軍隊作戰和軍事運輸的需要。⑥調動郵電通信、醫療衞生以及外貿、文教等各行各業的力量為戰爭服務。⑦改組農業,提高農業產量,加強糧食生產和儲備,保障軍民糧食的供給。⑧加強經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擴大生產,厲行節約,保障戰爭的需要。

國民經濟動員世界各國主要做法

世界許多國家強調在平時就做好國民經濟動員的準備。主要做法是:①建立有權威的國民經濟動員機構,制定完善的國民經濟動員法規動員計劃,實行統一領導,保證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全面實施。②合理佈局生產力和安排經濟建設,對重要工業部門,特別是軍事工業部門,以及軍用物資、倉庫、試驗基地、通信站等,採取集中與分散、前沿與縱深、常備與後備相結合的原則進行配置和建設,以提高戰時的生存能力,便於迅速、安全地實施動員。③實行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相結合的生產方針,軍工企業平時在保證軍品生產的前提下,也生產民用產品;在民用企業中建立軍工動員生產線,為戰時轉產軍品,擴大軍品生產做好準備。④儲備一定數量的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保證戰爭初期軍隊擴編,以及擴大軍工生產的需要;儲備一定數量的糧食、食鹽等生活物資,保證軍隊和人民生活的需要。⑤根據平戰結合的方針,加強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及其通信設施的建設,提高重要樞紐工程的防護能力;制定徵用民間交通運輸、通信工具的計劃和措施,在重要部門和廠礦企業中設立軍事管理機構,以保證戰時人員、物資運輸和不間斷的指揮。⑥加強農業、財貿、文教、郵電通信、醫療衞生等建設,以適應戰時需要。⑦在財政預算上劃出一定的比例,保證有關經費的落實。⑧加強科研機構建設,研製新式武器裝備,為戰時大批生產做準備。

國民經濟動員國民經濟動員的發展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現代戰爭正由機械化戰爭向戰爭轉變,社會經濟形態特別是產業結構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國民經濟動員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動員範圍日益拓展,許多新的行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動員的重點;動員手段不斷多樣化,除利用行政、經濟、法律等傳統手段外,技術手段特別是手段越來越具有重要作用;動員方式日趨靈活,針對保障信息化局部戰爭的需要,局部動員特別是重點產品、重點行業動員將成為主要實施方式;動員速度越來越快,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將日益深化,平時動員準備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動員對國際經濟的依賴性增強。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鄒瑜.法學大辭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12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