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資動員

鎖定
物資動員是國防動員的重要方面,對於保障戰時的物資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國防動員法》從戰略物資儲備與調用,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保障,民用資源徵用與補償三個方面,確立了物資動員的基本制度。
中文名
物資動員
來源出處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應對戰爭或其他軍事危機,統一調動社會物資的活動。國民經濟動員的組成部分。動員的速度、廣度、深度和持續時間,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在古代,戰爭爆發前後,交戰國要籌措糧秣,徵集馬匹,準備作戰所需物資。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物資儲備和軍糧補給的措施,並設有倉儲制度;漢朝提倡屯田,以解決軍糧不足。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戰爭規模的擴大,物資消耗的增加,戰爭對物資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交戰國在戰爭初期就將戰前儲備的物資幾乎消耗殆盡,在戰爭中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進行物資動員。動員的物資數量大,品種多,糧秣、鋼鐵、石油、煤炭、機械、電器設備、維修器材、運輸工具等一切與戰爭相關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均成為動員的對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物資動員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德國為發動侵略戰爭,在戰前就制定了有關物資動員的法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到1939年9月,已儲備了18~24個月的穀物,30個月的鈷,19個月的鋁,9個月的鉛,7個月的銅等大量物資,在主要物資方面基本上完成了戰爭準備。美國在戰爭中,採取緊急增產等措施,動員的物資僅通過大西洋運出的就達2億多噸。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制定了《國家總動員法》,明確了物資動員的內容,並頒佈了原料、材料、醫療器材、通信器材、運輸工具和糧食等物資動員法令。經過物資動員,到1941年,鋼產量達到684萬噸,鋁6.5萬噸,石油製品140萬噸,汽車4.4萬輛,供軍用消費的鋼達到總消費量的52%,鋁87.1%,汽車83%,石油製品88%。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物資動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專門的物資管理機構,統籌安排軍需民用物資。在抗美援朝戰爭和歷次邊境自衞反擊作戰中,有效地進行了物資動員。物資動員既具有廣泛性,又帶有強制性,並受時間、空間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物資動員。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採用的動員方法也不盡相同。主要包括:①依據法律和動員計劃,實施物資動員。②緊急調配物資,啓用戰略物資儲備,在國內國際市場緊急採購物資。③實行物資統制,調整分配比例,進行統一分配,限制民用消費,重點保證軍事需求。④對民間的戰爭急需物資,採取徵用和發動民眾捐獻的辦法加以籌集。⑤修舊利廢,採用代用品。⑥加強戰時物資管理,嚴厲打擊投機倒把、走私販私、哄搶物資等不法行為。⑦爭取外援,限制出口。為做好戰時物資動員,世界許多國家都重視平時的物資動員準備。①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制定物資平衡計劃,在滿足國內正常生產生活和出口需要的同時,有計劃地進行物資準備。②掌握主要戰略物資的生產能力、流向和社會佔有情況。③加強重要物資倉庫的保護,並做好疏散、轉移方案。④進口國家短缺的重要物資,限制向潛在敵國出口重要戰略物資。⑤制定戰時市場管制方案和主要生活必需品定量供應方案。⑥加強物資動員機構建設,制定戰時物資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制度。20世紀末21世紀初爆發的多場局部戰爭,顯示出現代局部戰爭節奏快、持續時間短、物資消耗大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各國在強化傳統物資動員措施的同時,將通過加強物資動員的建設,提高對物資動員的控制能力,力求進一步提高物資動員的及時性和可靠性。信息化局部戰爭,適度的物資儲備與臨戰的緊急生產相結合,將成為許多國家物資動員的普遍做法。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