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爭準備

鎖定
戰爭準備是為實施戰爭而進行的各種準備的統稱,包括戰爭前的準備和戰爭過程中的準備。
中文名
戰爭準備
外文名
war preparation
適用領域
戰爭
所屬學科
戰爭學
有多種劃分方式。按內容,分為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按範圍,分為全面戰爭準備和局部戰爭準備;按作戰類型,分為防禦性戰爭準備和進攻性戰爭準備;按時間,分為平時準備、臨戰準備和戰爭過程中的準備等。平時準備是基礎,是為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積蓄力量,主要進行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臨戰準備是平時準備的繼續和深入,需要把大量戰爭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為應對迫在眉睫的戰爭提供條件。戰爭準備是戰爭實施的前提,戰爭準備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甚至決定着戰爭的主動或被動、勝利或失敗。充分的戰爭準備,有助於遏制戰爭和打贏戰爭。戰爭準備很早為古人所關注。如《左傳》中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孫子》中有:“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冷兵器時代,戰爭方式簡單,戰爭的人力、物力準備主要是招募和組織軍隊,排陣習武,籌措糧秣,製造兵器,儲備後備兵員等。火器出現後,特別是隨着工業革命的興起,產生了炮兵等新的兵種,武器裝備日益複雜,作戰物資消耗不斷增多,戰爭準備的內容更加廣泛。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爭規模空前擴大,戰爭消耗劇增,軍隊數量和現代化武器裝備進一步增加,戰爭準備涉及所有經濟部門及社會的各個方面。戰後,隨着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在軍事領域的運用,推動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過渡,提高了戰爭準備的地位和作用,對戰爭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使戰爭爆發的突然性增強,持續時間短暫,臨戰準備時間縮短,要求平時必須建立完善的動員體制和發達的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科技等方面的準備。①政治準備。包括組織準備、精神準備和法規準備。組織準備是建立適應戰爭需要的國家領導體制和國防領導體制。精神準備通過對全體軍民實施長期不懈的國防教育,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政治上的凝聚力,對可能發生的戰爭保持應有的警惕性。法規準備以法律保障戰爭準備的順利實施,建立健全用以規範戰爭準備活動的法律、法規和條令、條例等。②經濟準備。包括國民經濟佈局的準備和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準備。經濟佈局受經濟發展規律和國家軍事戰略的雙重製約。做好國民經濟佈局的準備,平時就要使國家經濟佈局既要考慮建設發展的需要,還應兼顧國防需求,使之有利於減少戰時破壞的損失,增強國民經濟在戰爭環境中的生存力,戰爭來臨時可迅速向戰時狀態的轉換。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準備主要是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醫藥衞生、財政金融等部門,在經濟建設中有組織有計劃地做好戰爭準備的各種工作。③軍事準備。包括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武裝力量動員準備,邊防、海防、空防建設,戰場準備,後方建設,戰略物資儲備,人民防空準備等。以加強軍隊建設、提高軍隊戰鬥力為中心,旨在增強參戰部隊的作戰能力,保證戰勝敵人。④科學技術準備。通過發展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滿足武裝力量在武器裝備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以適應戰爭的需要。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特別是針對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特點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究,提高國防科學技術水平,在現代戰爭準備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⑤外交準備。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聯合國際力量,尋求國際支援,揭露、孤立敵人,創造有利於己的國際環境。現代戰爭準備的基本原則是:與國家經濟建設相結合,走富國強兵之路;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統籌規劃,全面安排;針對戰爭威脅的程度、樣式、規模等,對戰爭準備的內容和時限提出相應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準備;及時對戰爭危險作出判斷,根據戰爭危險的增大,相應提高戰爭準備程度;當判定戰爭即將來臨時,果斷進行戰爭動員。
戰爭準備 戰爭準備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