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業動員

鎖定
工業動員,採用各種平戰轉換措施,改組或調整工業生產組織,提高軍品生產能力,保障戰爭需要所進行的經濟動員 [1] 
中文名
工業動員
發佈者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定    義
採用各種平戰轉換措施,改組或調整工業生產組織,提高軍品生產能力,保障戰爭需要所進行的經濟動員
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滿足戰爭對工業品的需要,組織調動工業資源的活動。國民經濟動員的組成部分。包括工業企業動員、工業勞動力動員和工業生產資料動員。對於工業系統適時轉入戰時狀態,迅速擴大軍品生產規模,滿足武裝力量動員和作戰對裝備物資的需求,獲得持續進行戰爭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動員始於美國的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成為左右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和消耗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戰前儲備的軍用物資,在戰爭的頭幾個月就幾乎消耗殆盡。各交戰國為達到戰略目標,不得不進行工業動員,擴大軍品生產,加緊武器裝備、彈藥、被服、裝具和其他物資器材的生產。德國於1914年先後成立軍事工業委員會和戰爭原料部,採取擴大軍事工業規模、強制企業聯合、擴建改建工廠等措施,大力發展軍事工業。1915年軍事生產佔工業設備能力的35%,到1917年約佔75%,1917年炮彈的月產量比1914年翻了一番。法國經過工業動員,1918年軍事工業部門的工人比1914年增加33倍;1918年野戰炮的日產量比1914年增加16倍,重炮彈約增長103倍;飛機月產量約增長28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的規模和消耗更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工業動員的規模日益擴大,軍品產量不斷增長,軍品產值佔整個工業產值的比重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5%~25%,增長到35%~60%;武裝力量所需物資器材,約有90%是經過工業動員後在戰爭過程中生產出來的。德國為發動侵略戰爭,早在1933年就秘密改組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擴大軍工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迅速實施工業動員,採取強化管理機構、擴大重要基礎工業的生產能力、挖掘被佔領地區的工業生產潛力等措施,將全部工業力量集中用於戰爭。蘇德戰爭中,蘇聯將78%的民用工業投入軍品生產,1941年7月1日至1945年7月1日的主要武器裝備年平均產量,超過了德國1941~1944年的年平均產量。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政府與私人投資750億美元,新建軍工廠1690個,擴建軍工廠970多個,還動員了9萬多家民用工廠轉產軍用產品。戰後的歷次局部戰爭,有關國家都進行了工業動員。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工業部門開足馬力生產武器彈藥,並根據戰場需要研製出精確制導武器。海灣戰爭中,美、英等國也動員工業企業改裝船舶,緊急生產導彈等武器裝備。工業動員依據國家動員法令、計劃,由政府組織實施。主要做法是:①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啓用封存的軍品生產線,擴大軍工生產規模,加強新式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增加軍品產量。②調整工業佈局,新建、擴建、改建和搬遷一部分工廠。③實施工業轉產,將軍工企業的民用生產線和一部分民用企業轉產武器裝備和彈藥。④挖掘生產潛力,擴大生產資料的生產,使能源和原材料的生產適應軍工生產的需要。⑤擴大被服、食品、醫藥等軍需品的生產,使輕紡、食品、醫藥等工業重點保障戰爭需要。⑥實行戰時軍用產品的技術標準。⑦改革管理體制,加強集中管理,實行戰時勞動制度,調動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世界上許多國家針對現代戰爭的特點,都強調在平時做好工業動員準備。主要措施有:①制定工業動員法規,使工業動員的各項準備工作法律化、制度化。②制定工業動員規劃、計劃,為平時的動員準備和戰時擴大軍工廠生產規模、民用工業轉產軍品等作出安排。③建立工業動員管理機構,組織和協調工業動員的實施準備工作。④工業生產建設貫徹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平時軍工企業生產一部分與軍品工藝相近的民用產品,民用企業生產一部分軍用產品。⑤工業企業合理佈局,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經濟效益與國防需要兼顧。⑥加強新產品的研製,加速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培訓技術骨幹,為戰時做好技術儲備。⑦制定戰時軍用產品的技術標準。⑧加強標準化、通用化,儘量使軍用產品與民用產品之間的零部件通用互換。⑨儲備一定數量的戰略物資,為戰時擴大軍品生產準備好關鍵的原材料。⑩進行動員演練,檢驗工業動員落實程度和可行性,使工業動員準備工作不斷改進提高。
[2]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周家法主編.《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75頁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