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交通運輸動員

鎖定
交通運輸動員是指國家在戰時統制各種交通運輸線、設施和運輸工具,保障人員、物資、裝備運輸的措施,是國民經濟動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名
交通運輸動員
保    障
軍隊機動、兵員和武器裝備的補充
主要包括
建立和完善交通運輸動員法規
地    位
對奪取戰爭勝利具有重要影響
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應對戰爭或其他軍事危機,組織調動交通運輸資源的活動。又稱交通動員。國民經濟動員的組成部分。根據運輸方式,分為鐵路運輸動員、水路運輸動員、公路運輸動員、航空運輸動員、管道運輸動員和人力運輸動員;根據動員對象,分為交通設施動員、載運工具動員和交通運輸保障人員動員。主要任務是為動員輸送、軍隊機動、物資供應、居民疏散、工廠和機關的轉移等提供交通運輸保障。對於充分利用所擁有的交通運輸能力,發揮交通運輸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保證武裝力量動員和作戰活動的正常進行,保持戰時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轉,具有重要意義。交通運輸動員的歷史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秦朝“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漢書・賈山傳》)。三國時,魏國開河渠,廣為軍用,“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晉書・食貨志》)。古代西歐的許多國家無力承擔建造大型戰船的費用,每次出海作戰時都要徵用商人的大型運貨船。近代的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交通運輸的發展。19世紀上半葉,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船舶和鐵路機車問世,19世紀末20世紀初,汽車、飛機等先進運輸工具相繼出現,使交通運輸和軍隊動員、機動速度發生根本變化,為現代交通運輸動員奠定了物質基礎。美國內戰期間,北方政府對鐵路實行軍管,鐵路運輸為北方軍隊進行動員集結、展開提供了便利。普法戰爭時,普軍已經圍繞鐵路制定部隊的動員集結和展開計劃。1914年馬恩河戰役期間,法軍在巴黎市區緊急徵用了600多輛出租汽車,在一夜之間將新組建的法軍第6軍的6000多名士兵及時運抵馬恩河前線,開創徵用民用汽車進行軍事運輸之先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加強了交通運輸動員領導體制。英國於1914年制定帝國國防法案,設立交通管制機關,統制全國交通運輸。美國總統運用緊急權力,指示作戰部長接管鐵路和運輸系統,成立美國鐵路局。1916年,美國製定《船舶管理法》,實施船舶的徵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法西斯為發動侵略戰爭,在臨戰前就實施交通運輸動員,利用密集的交通運輸網,對歐洲和蘇聯進行閃電式襲擊。英軍在敦刻爾克實施撤退行動中,於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徵用船隻,還通過廣播呼籲所有擁有船隻的人前往敦刻爾克,先後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荷蘭、比利時的船隻加入救援行列。1939~1940年,英國利用民船改裝了53艘輔助巡洋艦,火力最強的已接近輕巡洋艦的標準。1939~1942年,英國將135艘捕鯨船改裝成輕型護衞艦。英國還在開戰初期啓用了數百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封存的武裝拖網漁船。蘇聯在蘇德戰爭中,成立以斯大林為首的運輸委員會,對鐵路和水運系統實行軍事體制,加強對所有交通運輸部門的集中領導,在戰爭初期的6個月內,僅鐵路運輸就將291個步兵師、94個步兵旅、200多萬兵員送往前線,將1523個企業、1800萬人員遷移到東部地區。1941~1945年,蘇聯鐵道兵、道路兵和運輸部門的專門機構,修復、新建和改建的鐵路約佔蘇聯1940年鐵路總長度的24%。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將交通運輸列入《國家總動員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政府也於1940年頒佈交通運輸動員的有關法規,動員大量的人力、畜力參加運輸,支援了戰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針對美國對朝鮮北部交通線的“絞殺戰”,採取嚴密防護和積極打擊相結合的方針,貫徹運輸、搶修、防護三結合的原則,組織軍隊和交通運輸部門、廣大人民羣眾相結合的保障隊伍,使朝鮮北部交通線成為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為完成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運輸活動”,把40多萬人的部隊、1.86億噸裝備和物資運往1.5萬千米以外的戰區,除運用海軍、空軍的大部分運輸力量之外,還大量動員民用運輸力量,徵用了民航客機和大型運輸機,以及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船。交通運輸動員實施的基本做法是:①適時下達關於交通運輸動員的命令,明確交通運輸動員的任務、動員時限和基本要求。②根據上級下達的動員令,迅速進行交通運輸動員組織體制的平戰轉換,開設交通運輸動員組織指揮機構,調整充實交通運輸動員的組織力量,溝通與相關方面的通信聯絡,按戰時組織指揮關係進行運作。③組織各有關方面研究調整動員預案,確定動員實施的思想原則和方式方法。④逐級或越級進行交通運輸動員部署,明確各方面承擔的任務和內外部的協同關係,組織落實動員行動展開前的各項準備。⑤根據需要發佈交通運輸管制的公告,協調組織有關方面對交通運輸實施行政管制或軍事管制。⑥按照規定的動員行動展開時間,組織進行各種交通運輸力量的動員,徵用所需的交通運輸資源並進行必要的加裝和改造,使交通運輸體制全部或部分地進入動員狀態。⑦按照戰時資源分配的原則,對業已控制的交通運輸資源作出合理的分配,儘可能優先滿足武裝力量動員、機動和作戰的需要。⑧加強對交通運輸資源的防護,組織力量對受到破壞的交通運輸設施和載運工具進行修復,及時獲得新的交通運輸能力。根據現代戰爭及戰爭準備對交通運輸動員的要求,許多國家依據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的原則,注重做好平時的交通運輸動員準備。基本做法是:①加強交通運輸動員立法,以適應快速動員的需要。如美國1936年制定的海商法,規定美國商船隊在戰時或國家發生緊急事變時,作為海軍的輔助力量。1970年國會通過的海商法修正案,要求在10年內建造300艘新型商船。1975年的海商法修正案,又授權商業部長採取購買較新的私人舊船等措施,替換或補充國防後備船隊。英國的民航法和運輸法,規定應徵商船在任何情況下,均須立即報到改裝。馬爾維納斯羣島戰爭中,英國4.48萬噸級的“堪培拉”號客輪,就是根據法令在幾天內改裝成運輸船的。②平時建立交通運輸動員指揮體系,提高戰時運輸的效能。如德國平時在交通部門設有軍方司令部,動員令下達後,即可接管全國的交通運輸工作。③制定交通運輸動員計劃和各種保障方案,並落實到各地區、各系統、各單位。英國在平時制定商船應急計劃,掌握商船的位置、航向、裝備和性能等,可隨時調遣;規定高級船員每2~3年要參加一次軍事訓練。④加強交通運輸線建設,使之立體化、網絡化。發展和儲備大型、高速的運輸工具,改進運輸方式,提高綜合運輸能力。世界許多國家都很重視發展高速公路、鐵路、大噸位車船、巨型超聲速飛機、大口徑輸送管道,以及集裝箱等運輸工具,為戰時快速實施交通運輸動員創造有利條件。⑤加強交通運輸工程保障力量、防衞力量和技術力量建設,儲備各種交通運輸保障物資器材。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磁懸浮高速列車、氣墊船、水翼船和氣動集裝箱、管道運輸的推廣,核動力和超導體的應用,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新技術的出現,交通運輸動員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