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總體戰爭

鎖定
綜合運用國家一切力量進行的戰爭。亦稱總體戰。這一理論的首創者之一是德國的K.希爾。他在1929年德國納粹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了“總體戰”的基本原則。
中文名
總體戰爭
內    容
綜合運用國家一切力量進行的戰爭
首創者之一
德國的K.希爾
總體戰爭 總體戰爭
術語介紹
總體戰爭理論的首創者之一是德國的K.希爾。他在1929年德國納粹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了“總體戰”的基本原則。德國軍事思想家E.魯登道夫在《總體戰》一書中,全面闡述了總體戰爭的理論和原則。後來,總體戰爭理論成為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德國侵略波蘭、蘇聯等國的戰爭,都是以總體戰爭思想為指導,在向對方軍隊進行閃電式進攻戰的同時,破壞對方的經濟,大量屠殺對方的平民,肆意掠奪資源,給對方造成深重的災難。日本軍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推行包括武力戰、政治戰、經濟戰、思想戰為內容的“總力戰”,除軍事進攻外,還推行政治誘降、經濟封鎖、文化欺騙,瘋狂掠奪戰略物資和勞力,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等無數慘案。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進行的總體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戰後,許多國家也都強調進行綜合國力的戰爭。總體戰爭是敵對雙方總體力量的較量,既包括雙方軍事力量的直接抗衡,也包括雙方在政治、經濟、科技、精神、外交等領域的尖鋭鬥爭。特別在現代戰爭中,綜合力量的較量更為突出。一場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就已涉及範圍廣泛的鬥爭領域,而大規模的全面戰爭,更是在全面動員的基礎上展開空前激烈的全面對抗。現代戰爭強調綜合國力的基礎作用,強調戰爭中軍事和非軍事鬥爭手段的綜合運用。一切反侵略戰爭和革命戰爭也是如此。反侵略戰爭和革命戰爭需要發揮戰爭力量的整體威力,更需要綜合運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地進行戰爭,以贏得戰爭的勝利。這與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推行的總體戰爭,在戰爭目的和戰爭手段上截然不同。帝國主義實行總體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侵略和擴張,為此,把軍事侵略與政治、思想上的奴役和欺騙以及經濟上掠奪等手段結合起來,對平民採取燒殺搶掠的殘暴高壓手段,是反人民、反人道的。反侵略戰爭和革命戰爭,目的是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依靠人民大眾來實施,以發揮總體力量的優勢,彌補武器裝備等方面的缺陷與不足,造成戰勝敵人的必要條件,以奪取全面戰爭的最後勝利。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