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修仙

(神話詞語)

鎖定
修仙修煉源自古代養生思想,氣功的修煉在魏晉時期已然盛行,是人們在自我意識的覺悟之上,對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種修持方式,也是修仙的方式之一。即是人的潛意識最深層處理性與感性的覺悟,對人命運的根本改變,由之長生久世,與道合真為最終極的追求與嚮往。或以安神養性,或以修真悟道,以求達到不死不滅的至高完美神仙境界。
中文名
修仙
遊戲標籤
仙俠 修真 修仙
拼    音
xiū xiān
目    的
達到自身強大,長生不老之術。
來    源
玄幻
定    義
通過某途徑改造自我而成仙的過程

修仙分類

《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説文解字》:“仙:長生仙去。從人從山。”《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著有《抱朴子》一書,認為山林是道者避隱合藥之處,強調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羶,而即此清淨也。”(《抱朴子內篇·卷十,明本》)又説:“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抱朴子內篇·卷四·金丹》)他認為歸隱山林是一件很莊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為合藥之所”,是他選擇煉丹地的主要外部條件。他認為宗教是神聖的作業,還“宜入名山”,遠離俗人。為道之士“莫不飄渺絕跡幽隱山林。” [1] 
神仙分為兩類:
①、道生神
②、人修仙。
問世間誰人無憂,唯神仙逍遙無憂。大羅金仙居於大羅天,不老不死,永生不滅,仙境極樂無所憂愁。紅塵凡人居於地界,順生應死繁衍不息,得失苦樂情慾交熾。對道士而言,世間的所謂親情友情愛情,在時間長河中不過轉眼雲煙,為了成仙都需要拋棄。只有飛昇紫府,位列仙班,才是永恆的追求。但道士的這種追求難免面臨天劫,“道者之心而果死灰矣,嗜慾不作,心腎秘交,丹候九轉矣,正如深山中精怪,並不可以服乘致用,雖長壽亦兩間一蠹。曰真人,曰至人,曰太上,而不可推之天下國家,方且盜天地之氣以長存,煉五行之精以自保,乾坤中亦何賴有此太上也!且人人而得此靜極之仙果也,人道又絕矣,天地其能容乎?世傳五百年雷震一次,此必然之理,蓋人中妖也,天地之盜也。” [2]  修仙長生是奪造化之能的逆天舉動,會受到天劫的制衡考驗,飛昇之路極為崎嶇難行。
修仙 修仙
天劫是自然界對強橫生命的一種制約,只有經歷過天劫的洗禮蜕變,才能煉就神體超然物外,渡不過者則化為劫灰重歸天地本源。早期的修仙者並沒有這種煩惱,生命不到一定年限,天劫並不會降臨。但當修仙功法不斷完善,有效的修煉法門大量普及,長生變得輕而易舉後,如何抵禦天劫就成了莜關修仙者生死的頭等大事。修煉,成為絕大部分修仙者的主要日常事務。天劫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術語,天劫就是一個劫數(也指災難與困難),由於道士修仙違背天理,上天會給予他懲罰或災難。古人認為修仙道士死後精神凝聚不散,從而成為鬼怪,活着的道士則是人中之妖,因此為天道所不容,遭受天劫。 [3] 
為了飛昇天界或抗劫保命,無論正邪旁門都極為重視修煉。正道偏重內煉自身精元,旁門喜好藉助自然能量,邪派流行採補奪元煉魂,各派修煉的方式途徑不同,但飛昇上界都需要經歷各種天劫考驗。浩瀚天威是檢驗修仙者修煉成果的試金石,即使藉助法寶主動捨棄肉身“兵解”逃脱,遲早還是要重新面對考驗。修仙要接受住考驗,要對神仙絕對信仰,
神仙品次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後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蜕,謂之尸解仙。”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後也有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説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説法。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宋張君房《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

修仙神仙十大神通

道經《大洞經》曰:“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又曰:“洞明喧擾光,帝心大神通。”又曰:“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興。”又曰:“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終曰通靈。萬通成真,道備登宸。”“夫線人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未來舍,而況人乎?”此神通之力,由禪定而發。小乘諸仙,但得五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也。
大乘諸仙,於此五通外,兼得漏盡通,共為六通。若是大乘大覺金仙,則得十通。
所謂十通者:
1、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別,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別了知。
2、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以得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故,所謂十方一切世界無量眾生,死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見。
3、宿住隨念智神通。以得宿住隨念智神通故,過去不可説、不可説微塵數劫住宿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飲食苦樂,從無始來,於諸有中,展轉輪迴受生,皆悉了知。
4、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以得知盡未來際智神通故,了知未來際不可説、不可説微塵數劫之中事。
5、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以得無礙天耳智神通故,於諸一切國土,所有聲音,欲聞不聞,隨意自在。
6、無體性智神通。以得無體性智神通故,能不動本際而往詣十方一切剎土,利益羣生。
7、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神通。以得言音智通故,了知不可説、不可説剎海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言辭,悉能分別瞭解。
8、出生無量色身智神通。以得色身智神通故,能示現無量無邊妙色身,雲令所化者親近開悟,能起種種神通,作度生事業。
9、一切法智神通。以得法智通故,善能演説無礙法門,興布法雲,降注法雨,以眾妙音,開示悟入,使獲清淨解脱。
10、入一切法滅盡智神通。以得滅盡智通故,能住三昧正定,而普現色身,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以上十種神通,乃大覺金仙之所證,謂之道通,入圓覺果海,非下位所能企也。

修仙道教玄宗十德

道經《大洞經》雲:“十德初成基,同飛七覺元。”又云:“太清八景觀,十德真文宣。”此謂眼、耳、鼻、舌、身、口、意,返乎元初,性真圓融,八識不生,氣和道立,文采煊著,十德圓成。所謂十德者,土數五,二土相合成圭,謂之十德,此是一説。又玄教自有十德,所謂定、和、淨、明、妙,常、樂、素、虛、柔是也。
莊子》曰:“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又曰:“大定持之。”又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大洞經》曰:“大定全真。”玄宗泰定神寧,心既湛寂,一切動相,自然不生。至於不動地境界,是則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妙入希夷之鄉,契無為之化,獲不思議神用矣。是謂定德
玄教心息妙合,神氣和融,以人和而招致天和。先天已得,雪淨冰融,一團太和之氣,回還充塞,浸淫融洽,銷鑠羣陰,大丹自成。老聖曰:“知和曰常。”《莊子》曰:“一上一下,以和為量。”《五廚經》曰:“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道經《大通經》曰:“致靜不動,致和不遷。”《心印經》曰:“太和充溢,骨散寒瓊。”是謂成和之修,是名和德也。
所謂淨者,玄教固以清淨寧一設化。《大洞經》曰:“洞虛清和淨,華通引玄明。”由心息相依而澄心不動,六根清淨,進而至於六識六塵清淨,乃至十方虛空,無邊剎海,一時清淨。入此大淨法門,獲無障礙,自在解脱。故《大洞經》曰:“九回鏡中清,乘景入四明。”《玄契》曰:“洞微清淨,聖耳梵通。無障無礙,內外虛明。洞空清淨,玄息氣通。無障無礙,內外虛清。洞虛清淨,靈舌華通,無障無礙,內外玄明。洞真清淨,變應自然,道通長存,十方皆現。如是背塵合覺,反染為淨,心淨土淨,依正旋轉。寂光真境,任運現前,謂之清淨光明藏。”以此自利、利他,同脱苦海,同登道岸,最為超絕。故此淨德,最尊最勝
所謂明者,由本身清淨故,發生慧光,洞照十方,周遍無礙。《大洞經》曰:“靈光八輝,萬神俱生。”又曰:“流輝六曜,泯邈沈遷。”又曰:“洞明光景中,帝一真玄經。”又云:“十華妙行仙,制魔生六明。”又云:“洞觀無礙空,元始通其明。驪珠現真形,內外洞照清。”又云:“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又云;“洞源清淨光,操持有其功。”又云:“洞微無窒礙,化極眾幽靈。”又云:“定和妙明覺,玄息自長生。”又云:“洞虛表和淨,華通引玄明。”《玉樞經》雲:“泰定安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老聖曰:“知常曰明。”《莊子》曰:“莫若以明。”是則洞明寂照,無礙圓融。《楞嚴經》所謂:“明極即如來”是也。是謂明德
所謂妙者,虛實相通,依正交參,心境一如,入際平等之源。性真圓融,無礙周遍。老聖稱為“眾妙之門。”《養命經》曰:“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學者初功,神息妙合,身心和融,即入眾妙門之前行也。故玄教妙德,舉一切對待,圓融不二,色空無礙,身心交參,入普賢法界,帝綱重重之境。實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是謂妙德
所謂常者,老聖稱謂“常德”。《涅槃經》稱為“常住”。老聖曰:“常德不離,復歸嬰兒;常德不忒,復歸無極。”又曰:“為天下谷,常德乃足。”《清淨經》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又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此真常之性體,即是道源。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滅。故《楞嚴經》稱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古之大覺金仙,皆圓證此心,入妙覺果海。性起無作,普現法身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
所謂樂者,乃自覺聖智善樂,亦稱性寂天樂,亦稱天樂。《莊子》:“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此天和、天樂,玄教所宗,洵屬優生學之要素也,是謂樂德
所謂素者,指本元自性,天真而妙,不屬迷悟。《莊子》曰:“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見素抱樸,少思寡慾。夫一切紛華,皆有生以後事,本源自性,清淨恬淡,虛無寂寞,情識未起,更有於何欲習?故玄宗歸真復樸,乃與道合真。《莊子》曰:“一而不變,靜之至矣;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是謂素德。《大易》有“素履”之詞,“白賁”之象,均契玄宗“見素養素”之道也。
所謂“虛”者,遺形忘體,恬然若無,是謂“身虛”。絕念、忘知,三際皆空,情忘識泯,謂之“心虛”。《莊子》曰:“唯道集虛。”又曰:“虛無恬澹,乃合天德。”又曰:“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體以虛而運,心以虛而靈。”故老聖曰:“致虛極,守靜篤”。玄宗以“虛”為歸,亦猶佛氏以“空”為歸也。是謂虛德
所謂柔者,沖和一炁,細微澤潤,薰蒸營衞,革故鼎新。大周之後,真空煉形,以有返無,身亦炁化。故老聖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又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之。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又曰:“守柔曰強。”玄宗炁化,變剛為柔,乃出死入生之要素。專氣致柔,則其長生久視也必矣。是為柔德
以上十德,總而為一,則為玄德。分而為十,各有優點。十德圓成,道立矣。

修仙道教玄宗十勝

玄宗勝相甚多,若舉其要,則有十焉。
一曰:康勝。周子曰:“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予謂:飽暖尚易得,康寧之福則非人人所能享也。縱得之,亦暫而非久,忽焉老至,精力衰杇,疾病相侵矣。玄宗修士,則異乎是,含精養神,身心康健,老而不衰,以能利用先天一炁,煅煉色身,陶融凡質,凡質盡化,陰盡陽純。故陳翠虛曰:“透體金光骨髓香,金筋玉骨體純陽。煉教赤血流為白,陰氣消磨身自康。”此現實受用之優異,一也。
二曰:清勝道家以清淨設化,學者由心息相依,返於希夷之鄉,大定之境。天地靈陽之炁,不召而自來,所謂:“以我真空,感彼妙有。”易重濁為清陽,化凡質成靈體,自覺塵勞日歇,物慾不幹,眾邪不擾,六根虛靜,身心清泰。《莊子》謂之“天遊”。《度人經》曰:“天無浮翳,四氣朗清。”心地亦然,此清寧之優勝,二也。
三曰:逸勝。逸謂優逸,非放逸也。榮辱不幹,勢位不慕,遁世無悶,抱一湛然,心閒無事,萬累都捐,怡焉而夷,泊然而泰,導而弗先,感而後應。《莊子》曰:“夫虛靜恬澹,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黃庭經》曰:“觀志遊神三奇靈,閒暇無事心太平。”又曰:“垂拱無為身自安,體虛無物心自閒。修和獨立真人宮,恬淡無欲遊德園。”又曰:“作道優遊身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羽翼已成正扶疏,長生久視乃飛去。”此乃玄宗身心閒逸之妙,正同禪宗古德所謂:“絕學無為閒道人。”世出世間,最為受用,此謂之逸勝,三也。
四曰:吉勝老氏無為,為而弗持,功成弗居、和光同塵、不迎不拒,湛若虛空,故動無不吉。此不爭之德,無着之妙,既無心於彼此,亦忘情於去來,如流水行雲,無適無莫,翛然自適,超然無累,隨緣放曠,任性逍遙。《莊子》曰:“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其為吉祥何如哉!此之謂吉勝,四也。
五曰:壽勝。《尚書·洪範》所云“五福”,壽居其一。《詩》有眉壽之詠,壽比南山之頌。玄宗修士,丹基立後,已得命自在,優遊於洞天福地之間,笑傲於十洲三島之境。若李脱之八百,安期之三千。南極廣壽仙翁,生於上古,至明初已屆萬壽之期,見諸仙史,昭然可考。故張紫陽曰:“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黃庭經》曰:“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又曰:“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皆有餘。”陳觀吾曰:“此岸彼濤已脱離,到彼方知壽可躋。一得歸來宜永得,渡河筏子上天梯。”道家長生久視之學,獨以壽勝。閬苑天宮,隨意寄託。桑田變滄海,逍遙自如,此真優異之點,五也。
六曰:他力勝。玄宗三元丹法,地元、天元,均屬外丹服食,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不歷時期,瞬息超凡入聖。其神化之妙,匪夷所思,能度亡親,點化枯骨,使之復生。此種不思議方便法門,惟道教所獨有,此其優異之點,六也。
七曰:拔宅衝舉勝。以神丹服食殊勝故,能使舉族超升,闔宅衝舉。如晉·許旌陽真君,與其父族、仙眷四十二口,弟子六人,同時升舉,雞犬亦隨逐飛昇。此種“拔宅衝舉”盛況,亦唯玄宗所獨有,他教所罕覯,此道教優異之點,七也。
八曰:相承殊勝。玄宗道脈悠遠,祖祖相承,迄今數千載,從未斷絕,法燈相續。盡未來際,轉益光輝,因緣遭遇,悉皆現證,此其優異之點,八也。
九曰:傳授殊勝。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玄宗古仙,以法身顯化世間,身面言説,接引有緣,數千年如一日,道祖無涅槃之日。正法住世,亦無時期之限量,此優異之點,九也。
十曰:著述殊勝佛教經典,均由弟子追憶編纂而成。玄宗道經,乃由道祖親著,親言出親口,誦之者,如聞其聲,若見其人。此其優異之點,十也。

修仙道教玄宗三寶

道教玄宗以耳目口為外三寶,元精元氣元神為內三寶。老氏三寶,乃立身處世之方;玄宗三寶,乃修煉成真之要。故《心印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合此三寶而成丹,謂之金丹。潛虛翁曰:“元神者,混沌之神,非日用憂思之神也;元氣者,洪濛始判之氣,非口鼻呼吸之氣也;元精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之精,非交感淫泆之精也。是三者得而用之,然後可以扶救老殘、補續年命、回陽換骨,而成上品九級之天仙。”耳目口,亦稱三寶者,迴光返照,貴乎自見;無聲聞和,貴乎自聞;初學藉此以觀修定觀。口為呼吸出入之樞,依氣出聲,可以説法利生,故亦稱為寶。玄宗工夫,內外相應之際,更有“口對口,竅對竅”、“外口得中,內口得和”之説。深秘義者,口乃虛無之窟,真空之象焉。目乃心眼洞開,十方普照,《莊子》所謂:“大目視之”之象焉。耳乃心聞發明,無幽不知之之象焉。故知寶耳、寶目、寶口,清淨周遍,量等虛空,亦無內外身心之可分,一真之體,充乎法界而已。

修仙三訣

不同的人根據起自身的體質選擇不同的口訣。有意宗,有氣宗,有本宗。而意宗者,大抵為天帝所修也;氣者天神所煉也;本者,縱天兵所煉
典故
蓮蓬選擇對他來説較為困難的氣宗。
歷盡磨難,九九歸一,終仙術大成。
天帝問他要什麼。蓮蓬應聲答到,北斗七星裏的一顆星。天帝大笑,封了蓮蓬為元帥,掌管天河。
當蓮蓬去天河時,卻發現浣紗女孩還是一如既往的在天河的彼岸洗紗,還是那樣的美麗。可卻在彼岸!
他化身一條在河裏遊弋的魚,有時候會因為呼吸而在水面冒幾個小水泡,他沒有很大而且美麗的鱗片,也沒有大而亮的魚眼睛,但是他能看見明亮的水下世界,也能看見岸上的風景。
岸上的浣紗女子,閉上雙眼吻清風,一絲涼意讓她睜開迷人的雙眼,看水面細細漣漪泛微光,像魚兒的鱗片一樣閃亮。女子每天做着最簡單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浣紗,每次他在河邊靜坐,心思就凝聚在漣漪裏,漣漪裏有陽光的明亮,也有魚兒的歡暢,那遙遠的回憶。
不管是人間還是天庭蓮蓬都做着同一個遙遠的夢。距離似遠卻近,似近卻遠。
直到嫦娥的出現,才做了另一個夢。........(伯常)
辨析
無修仙三訣,此乃無名人士臆想而已。可當一看,不可當真。

修仙成仙方法

道教成仙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煉製丹藥,服用外丹白日飛昇。房中術採陰補陽以成仙,乃至男男亦可,因為男性也分陰陽。傳説尹喜函谷關令期間,一次在觀察天象時,發現從東方飄來一團紫氣,他意識到將有偉大的人物到來。不久,果然看見老子(太上老君化身)騎着青色的牛經過這裏。太上老君是道家之祖,在母腹七十餘年,方得降生,他精氣充滿,善於採陰補陽,百戰百勝。見關吏尹喜,丰姿可愛,與之留戀,傳他方術修煉,竟成白日飛昇。因此道家和婦人交媾為伏陰,與童子淫狎為朝陽。除此之外,還有受大乘佛教影響的積累功德而成仙。喝符水以成仙。自殺尸解以成仙,例如陶弘景弟子周子良。還有受禪宗影響的內丹,類似於氣功,呂洞賓等屬此類。道家典籍中修仙之法眾多,強身健體,個人愛好亦可(無人引導,不能亂練),萬不可沉迷上當,迷信此類。
求仙弊端是:一,不知性形關係以守形全性;二,對仙道信心不足;三,強以存亡為一體,繆以道識為悟真,雲形體以敗散為期;四,貪求名利,悦色耽聲;五,有慕仙之名無契真之實;六,汲汲於爐火,孜孜於草木,全務金丹而棄修性之本;七,雖“身棲道流”,卻“心溺塵境”,外邀清譽之名,內蓄奸回之計。見《神仙可學論》去此七弊,而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則證仙有望。

修仙學仙困境

一、無人領導改革
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與天爭勝,追求永生。據《史記.封禪書》所載,求仙之説戰國時已盛行。自周迄今,其間較大的改革有東漢張陵的五斗米道、北魏寇謙之改良了科儀、金(宋)時王重陽創全真道;而自南宋以下,近八百年來,並無新的重大改革出現。尤其民國以後,整個社會思潮社會形態,在西方的衝擊下,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西新舊各種宗教紛陳並起,道教並無調整自己的腳步來適應它,也沒有完密的教團組織、佈道方式,無法和其它的宗教相抗爭,因而逐漸喪失了它的信眾,而走向式微。道教的式微和沒有有力的人士領導道教改革有關。 [4] 
二、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説法,則難以啓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唸。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藥餌、靈脩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佔、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説,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着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鬥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曆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 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4]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老君的,自認是老君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祇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4]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説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些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説經人才,不重視説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幹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4]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佔着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説,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樑。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藥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彙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4]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幷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道教最初宣揚老子化身釋迦牟尼,卻面臨佛教徒的抗議,因而老君在佛教裏成了釋迦弟子。長期以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努力吸收他教理論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其他宗教信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祇。這個例子説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祇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舉例而言,由於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説的倡導,於是道教將觀音、燃燈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同樣是吸收關公為神祇,佛教中的關公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在道教的階位則高居帝君。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認知。 [4] 

修仙道教

修仙修仙途徑

修仙是一個由平常的人變為超乎異常的仙真的過程。根據道教固有的形神觀,修仙必然對自身的形體與精神同樣地關注,因此道士們長期探尋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方向。不過歷代道教徒所側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嘗試過的具體方法更是難計其數。
修仙原理
擁有憑空操縱五行元素,善者為仙,惡為妖魔
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在於人的智慧及意識。仙人憑空操縱五行即是令五行應意識而動,那麼無論有沒有仙,還是人是什麼,問題都在於意識是什麼了,關於意識的説法眾説紛紜。
實際上死人的意識在人肉身毀去以後還是以精神電波的形式存在着的。如此所謂的鬼魂就是人死後殘留的精神電波,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對活人的精神波產生影響,令活人產生各種與“鬼魂”精神電波相符的幻象。電波足夠強大的還可以影響物質。光本身也是一種波,可以對一些電波產生影響,這應該就是鬼魂怕光的原因吧。
同樣的,人的精神電波足夠強大,並且掌握了運用精神波控制外界電流,再將電能轉化為其他能量的技巧就能做到憑空操縱五行,令五行應意識而動。或許古人有人通過修煉加強了自己的精神力真的成為過仙魔,仙人的傳説因此流傳。而人本身只是一個化合物與精神電波的結合體。
另外説一下,古人若真的有修煉成仙,那麼修煉的法門很可能是當下流傳於世的氣功。道家分煉氣與煉意,氣功似乎是依靠生物化學練體居多,若要修煉意識控物,應該是修元神比較好(御劍就是此類),要延年益壽的話道家氣功是不二選擇。當然練氣功只要學習古人方法即可,其中宗教思想信不信都可,什麼地方該取什麼地方該舍,我想讀者自己可以分辨的。
為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將氣功理念和現代科學融合得到的理解,讀者自己查查道家氣功或者其他典籍,看看是不是和現代科學類似,其實道家傳授的就是古代的物理化學。

修仙探索方式

服藥
練氣和導引
內丹
積累公德
不忘本
渡過災難
天災
註釋 為亡靈超度的儀式之一,其要在憑法師的功力和法術地神奇功能,使亡靈經過水火的洗滌、冶煉,達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升上天堂。
修仙修真雜學:煉丹、煉器、陣法、符錄、禁制

修仙相關小説

《無上神巫》
《凡人修仙傳》
《霸決仙宇》
陽神
仙逆
誅仙
《星辰變》
《永生》
《長生界》
《惟我獨仙》
《飄緲之旅》
《七界傳説》
《邪道滄桑》
寸芒
升龍道
《星神震天》
《血夜鳳凰》
《修仙路之現代社會》
夢幻王
《白狐天下》
《現代奇人》
《神之初始之現代篇》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1》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2》
《現代奇門循甲》
異俠
《仙墓中來的強者》
大預言
邪風曲
仙吟
欲成仙
仙葫
《寸芒》
《天仙傳》
許仙志
犬神記
《法相仙途》
《修仙風雲錄》
《流氓天尊》
《丹修》
《皇極驚世錄》
《虛空凝劍行》
《命運天盤》
《混沌修真訣》
《無忌傳人》
《無極魔道》
《御道》
劍意
花千骨
《懶人修仙錄》
《仙種》
魔龍變
《新修真時代》
《重生通天》
《異世仙魔錄》
《龍紋變》
《百鍊成仙》
《五行蠱術師》
《重生之我是后羿》
《墨門》
《長生途》
《蜀山求仙記》
《都市仙塵》
逆龍道
鑄鏡
《逆天反道》
渡君劫
遁世
《都市酒修》
雷霆煞
《知識型仙人》
《異世之混元大道》
《穿越之我欲倒轉乾坤》
《飛刀再現》
《龍徒法則》
《在星辰欺負人的日子裏》
《修行狩獵場》
《蟲仙爭霸》
《天嵐傳説》
《超級師傅》
《異界之武無止境》
《修箭》
《煉魂成聖》
《星辰秘》
逆紂
人妖皇
噬魂道
《截教封神》
仙渡
偷天
仙鴻路
《現代修真史》
《法相仙途》
《異仙》
《修仙見聞錄》
《極天仙路》
《凡仙引》
《清風修仙錄》
《風雲修仙路》
《混沌雷修》
《龍王的女婿》
《君臨》
蠻荒行
帝高陽
《通天大聖》
《星神祭》
《儲物戒指中走出的修真者》
《異世魔皇》
《長生修真路》
《星空修真記》
通神塔
仙野
仙焰
仙途
仙界
《全能修真者》
《噬魂逆天》
《仙傲》
《無盡劍裝》
《東方血修》
《不死傳説》
《塵緣》
《星峯傳説》
莽荒紀
鍛仙
《太虛》
《碎虛無極》
《覓仙路》
《混元開天經》
《九界獨尊》
《霸仙絕殺》
《武魂》
《仙絕》

修仙經典小説

《凡人修仙傳》
小説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山村窮小子,偶然之下,跨入到一個江湖小門派,成了一名記名弟子。雖然資質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計修煉成仙。
《仙逆》
講述的是一個平庸的少年,踏入仙途,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巔峯,憑一己之力,揚名修真界的故事。
《霸決仙宇》
講述的是一個穿越到自己寫的小説中的世界的故事,並且不是原來的主角,而是一個連跑龍套都算不上的小角色,但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終於戰勝原來主角,站到了世界之巔。
《絕世道蓮》
講述了一位天賦超絕的修士遭逢大劫導致丹田損毀,在這修真根基被毀的惡劣情況下一步步的逆天改命,創造了一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傳奇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