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教經典

鎖定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宗教,形成於公元2世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説而逐漸形成的。 [1]  道教經典指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卷帙浩繁的經籍書文。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藥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道教經書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中文名
道教經典
代表作
道德經
內    容
包羅萬象
地    位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道教經典主要經典

《道德真經 [2]  》《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度人經》《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沖虛真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 中道妙法蓮華經》《元始天王歡樂經》 《清靜經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玉皇經》 《玉樞經 》《三官經》 《北斗經 》《太上元始天尊説金光明經》《太平經》《洞淵神咒經》《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道教經典常誦經典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
經前諸韻贊
八大神咒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邱祖懺文
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太上道君説解冤拔罪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報恩寶誥
小贊及結經偈等
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

道教經典敦煌道藏

二十世紀初道士王圓籙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大批古代經典文書抄本。其中道教遺書抄本約有五百餘件,其抄寫時期在南北朝後期至唐朝中期約二百年的時間,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時代的抄本最多。其內容包括道家諸子、道教經典、科儀等約有一百多種道書,其中約有半數抄本是《正統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經的發現,不僅彌補現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為研究河西地區道教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敦煌遺書一經出現,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日本學者大淵忍爾1978年出版《敦煌道經目錄》,該書著錄敦煌道經抄本約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淵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經圖錄篇》,刊載全部敦煌道經的影印圖版。1999年中國李德範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將敦煌出土遺書中的五百餘件敦煌道教文獻整理彙編,集成五巨冊。

道教經典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以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全藏分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教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和目錄索引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

道教經典道藏輯要

康熙年間長州進士彭定求編成《道藏輯要》二十八集,即收有《道藏》未收之晚出道書一百種,二百八十卷,後絕版。清嘉慶年間,侍郎蔣元庭在京編集並刻板印刷。收入道書一百七十三種,皆取自明《正統道藏》,是為《道藏》要集選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閻永和、新津彭翰然發起重刻,井研賀龍驤參與校訂,並增刻了《道藏輯要續編》。現通行本即為二仙庵版本,該書共二百四十五冊,所收道書已增至二百八十七種,其中新增道書一百一十四種,皆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全書按二十八宿順序排列,字板是用梨木雙面雕刻而成,共一萬四千多塊,1957年搬往青羊宮保存,為當今道教經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後,青羊宮便印刷線裝對外供應,1986年巴蜀書社又重印出版。

道教經典文化經典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道教經典道教神學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 能廣大的神仙。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道教產生之初,即以確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鍊等行為中吸取了許 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奠定了道教神學發展的基礎。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創建文化的活動,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佛教產生的時間比道教早得多, 在傳入中國時佛教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 因此, 道教產生後在很多方面都借鑑吸收了佛教。比如, 在早期道經的造作過程中, 便多有模仿乃至因襲佛經之處;道教的宮觀設施、組織形式、宗教儀式等方面, 亦不乏借鑑佛教之處。又如, 受“大道無形”思想的影響, 早期道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 因此稱佛教為“像教”。但是, 後世道教“設像立教”的形式與佛教卻別無二致, 其實正是受佛教影響使然。 [3] 

道教經典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複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準則,在社會上發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統化和更通俗化。當教團道教形成以後, 個人修煉的重要性在道教理論中逐漸退居次要地位, 濟世度人的思想成為道教教團的重要主張。例如宣揚“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思想的靈寶派就認為:“聖人傳授經教, 教於世人, 使未聞者聞, 未知者知, 欲以此法橋普度一切人也。” 這種“普度一切人”的濟世思想, 無疑受到了大乘佛教的影響, 但是不可否認也和儒家的入世治平思想有着深刻淵源。 [3] 

道教經典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範圍和構成成分。道教也積極援引佛教哲學以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例如道教重玄學就借鑑了佛教的中觀哲學, 道性論和佛教的佛性論之間也不無關係, 全真道的思想和禪宗哲學也有着密切聯繫。 [3]  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範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道教經典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説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朮。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置於爐鼎之中,運用"飛"、"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服餌後能使人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藥。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長生成仙,故歷來道士莫不投入畢生心力加以煉製。隨着外丹術的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煉養人體精、氣、神的內丹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對後來的氣功 影響很大。

道教經典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而且隨着魏晉神仙道教理論體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醫藥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的必要輔助手段和必備知識。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道教醫學家經過長期濟世行醫的醫療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並且發明創新了各種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教醫學養生功 法,如房中術、服食、闢榖等等。

道教經典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可以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進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質。反過來,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給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巨大的影響。在道經中,不僅有些道經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道教中的音樂、宮觀建築、神仙圖像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為內容的作品更是不可勝計,從中也可以看出道教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係。
當然,道教文化的內容還不止上述六個方面,如果深入地加以探究起來,必將會發現道教文化的豐富及多彩。

道教經典缺點

一、無人領導改革
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與天爭勝,追求永生。據《史記.封禪書》所載,求仙之説戰國時已盛行。自周迄今,其間較大的改革有東漢張陵的五斗米道、北魏寇謙之改良了科儀、金(宋)時王重陽創全真道;而自南宋以下,近八百年來,並無新的重大改革出現。尤其民國以後,整個社會思潮社會形態,在西方的衝擊下,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西新舊各種宗教紛陳並起,道教並無調整自己的腳步來適應它,也沒有完密的教團組織、佈道方式,無法和其它的宗教相抗爭,因而逐漸喪失了它的信眾,而走向式微。道教的式微和沒有有力的人士領導道教改革有關。 [4] 
二、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説法,則難以啓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唸。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藥餌、靈脩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佔、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説,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着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鬥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曆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 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4]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老君的,自認是老君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祇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4]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説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些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説經人才,不重視説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幹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4]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佔着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説,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樑。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藥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彙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4]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幷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道教最初宣揚老子化身釋迦牟尼,卻面臨佛教徒的抗議。長期以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努力吸收他教理論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其他宗教信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祇。這個例子説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祇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舉例而言,由於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説的倡導,於是道教將觀音、燃燈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同樣是吸收關公為神祇,佛教中的關公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在道教的階位則高居帝君。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認知。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