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全書一百回,寫的是武王伐紂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寫紂王的暴虐。後七十回主要寫商、周兩國的戰爭,紂王兇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
[3]
該小説,以歷史觀念、政治觀念作為支撐全書的思想框架,摻雜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現了作者對於仁君賢主的擁護和讚頌以及對於無道昏君的不滿和反抗。
[4]
封神演義內容簡介
編輯紂王索冀州侯蘇護女蘇妲己為妃。蘇護送女至恩州驛,狐精害死妲己,借體成形,入宮得寵。紂王沉溺酒色,朝政日廢,又在妲己慫恿下設炮烙酷刑,造蠆盆,任意誅殺大臣,殘害宮人。皇后姜娘娘被廢,慘遭剜目。太子殷郊及弟殷洪逃出朝歌;丞相商容強諫死節;東伯侯、南伯侯無辜遇害。西伯侯姬昌被囚羑里七年,其子伯邑考被妲己所害。妲己又讒害王叔亞相比干,致使其被剜心而死。
紂王命太師聞仲伐周。聞仲先後派大將晁田、張桂芳、魯雄、魔家四將等出征,並有截教諸門人相助,排十絕陣等,為闡教教主元始天尊率領門人聯合太上老君等所破。諸將及聞仲均被殺。紂王又派鄧九公、張山、洪錦等出征,皆大敗。九公、土行孫、鄭倫、洪錦等皆歸降西周,一氣仙馬元、羽翼仙被收服;背師助紂的殷洪、殷郊被殺。
武王拜子牙為帥興兵伐商。攻佔金雞嶺,收降孔宣,破汜水、佳夢、青龍、界牌、穿雲、潼關、臨潼等關,並大破截教通天教主所擺的“誅仙陣”“萬仙陣”,呂嶽“瘟癀陣”等。又戰澠池,斬張奎夫婦,戰孟津,殺梅山七怪。會合八百諸侯進軍朝歌,紂王於摘星樓自焚,妲己等三妖被擒。武王即天子位,姜子牙領元始誥敕,在封神台封神,武王封七十二諸侯。
[6]
封神演義作品目錄
編輯第一回 紂王女媧宮進香 | 第二回 冀州侯蘇護反商 | 第三回 姬昌解圍進妲己 |
第四回 恩州驛狐狸死妲己 | 第五回 雲中子進劍除妖 | 第六回 紂王無道造炮烙 |
第七回 費仲計廢姜皇后 | 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 | 第九回 商容九間殿死節 |
第十回 姬伯燕山收雷震 | 第十一回羑里城囚西伯侯 | 第十二回 陳塘關哪吒出世 |
第十三回 太乙真人收石磯 | 第十四回 哪吒現蓮花化身 | 第十五回 崑崙山子牙下山 |
第十六回 子牙火燒琵琶精 | 第十七回 蘇妲己置造蠆盆 | 第十八回 子牙諫主隱磻溪 |
第十九回 伯邑考進貢贖罪 | 第二十回 散宜生私通費尤 | 第二十一回 文王誇官逃五關 |
第二十二回 西伯侯文王吐子 | 第二十三回 文王夜夢飛熊兆 |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
第二十五回 蘇妲己請妖赴宴 | 第二十六回 妲己設計害比干 | 第二十七回 太師回兵陳十策 |
第二十八回 西伯兵伐崇侯虎 | 第二十九回 斬侯虎文王託孤 | 第三十回 周紀激反武成王 |
第三十一回 聞太師驅兵追襲 | 第三十二回 黃天化潼關會父 | 第三十叁回 黃飛虎泗水大戰 |
第三十四回 飛虎歸周見子牙 | 第三十五回 晁田兵探西岐事 | 第三十六回 張桂芳奉詔西征 |
第三十七回 姜子牙一上崑崙 | 第三十八回 四聖西岐會子牙 | 第三十九回 姜子牙冰凍岐山 |
第四十回 四天王遇丙靈公 | 第四十一回 聞太師兵伐西岐 | 第四十二回 黃花山收鄧辛張陶 |
第四十三回 聞大師西岐大戰 | 第四十四回 子牙魂遊崑崙山 | 第四十五回 燃燈議破十絕陣 |
第四十六回 廣成子破金光陣 | 第四十七回 公明輔佐聞太師 | 第四十八回 陸壓獻計射公明 |
第四十九回 武王失陷紅沙陣 | 第五十回 叁姑計擺黃河陣 | 第五十一回 子牙劫營破聞仲 |
第五十二回 絕龍嶺聞仲歸天 | 第五十三回 鄧九公奉敕西征 | 第五十四回 土行孫立功顯耀 |
第五十五回 土行孫歸伏西岐 | 第五十六回 子牙設計收九公 | 第五十七回 冀州侯蘇護伐西岐 |
第五十八回 子牙西岐逢呂嶽 | 第五十九回 殷洪下山收四將 | 第六十回 馬元下山助段洪 |
第六十一回 太極圖殷洪絕命 | 第六十二回 張山李錦伐西岐 | 第六十三回 申公豹説反殷郊 |
第六十四回 羅宣火焚西岐城 | 第六十五回 殷郊岐山受犁鋤 | 第六十六回 洪錦西岐城大戰 |
第六十七回 姜子牙金台拜將 | 第六十八回 首陽山夷齊阻兵 | 第六十九回 孔宣兵阻金雞嶺 |
第七十回 準提道人收孔宣 | 第七十一回 姜子牙三路分兵 | 第七十二回 廣成子三謁碧遊 |
第七十三回 青龍關飛虎折兵 | 第七十四回 哼哈二將顯神通 | 第七十五回 土行孫盜騎陷身 |
第七十六回 鄭倫捉將取汜水關 | 第七十七回 老子一氣化三清 | 第七十八回 三教會破誅仙陣 |
第七十九回 穿雲關四將被擒 | 第八十回 楊任大破瘟癀陣 | 第八十一回 子牙潼關遇痘神 |
第八十二回 三教大會萬仙陣 | 第八十三回 三大士收獅象犼 | 第八十四 回子牙兵取臨潼關 |
第八十五回 鄧芮二侯歸周主 | 第八十六回 澠池縣五嶽歸天 | 第八十七回 土行孫夫妻陣亡 |
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 第八十九回 紂王敲骨剖孕婦 | 第九十回 子牙捉神荼鬱壘 |
第九十一回 蟠龍嶺燒鄔文化 | 第九十二回 楊戩哪吒收七怪 | 第九十三回 金吒智取遊魂關 |
第九十四回 文煥怒斬殷破敗 | 第九十五回 子牙暴紂王十罪 | 第九十六回 子牙發柬擒妲己 |
第九十七回 摘星樓紂王自焚 |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財 | 第九十九回 姜子牙歸國封神 |
封神演義創作背景
編輯封神演義故事來源
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説,早就傳聞於説詞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紂平話》,伐紂斬將的故事已具雛形。從《武王伐紂平話》到《封神演義》有個中間環節,就是明代萬曆年間餘邵魚編集的《列國志傳》,採用了大量的民間傳説,對故事進一步做了推演、擴大。《武王伐紂平話》和《列國志傳》為《封神演義》提供了情節總構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節單元。許仲琳等在前人創作、民間傳説基礎上寫定了《封神演義》。
[8]
封神演義作者爭議
關於《封神演義》的作者身份,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爭議。最常見的説法是許仲琳,因為明朝一個版本的《封神演義》中出現了許仲琳的署名。許仲琳的生平事蹟不詳,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後期,是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人士,號“鐘山逸叟”。除許仲琳外,有關其作者還有陸長庚、陸西星、王世貞等説法,但未有定論。
[9]
封神演義人物介紹
編輯封神演義西周陣營
人物名稱 | 人物介紹 |
周文王 | 姬昌,四大諸侯之一,作為西伯侯治理着西岐。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得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
周武王 | 姬發,姬昌次子。後在姜子牙的輔佐之下推翻商紂王的統治,開啓周家八百年江山。西周開國君主。 |
姜子牙 | 姜尚,字子牙,號飛熊,世稱姜太公。妻子為掃把星馬氏,在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修道40年,後下山代天封神,並輔佐周武王弔民伐罪,推翻商朝而起周八百年基業。後分封營丘,為齊侯。弟子武吉、龍鬚虎、五路神。最終老死,墮入輪迴,自己沒有神位。 |
散宜生 | 西周開國功臣。西伯被紂囚禁,他通過權臣費仲遊説紂王,贖出了文王;後又佐武王滅商。 |
姬昌長子,為救父至朝歌,妲己見其長相俊美、琴藝絕倫,欲加勾引不成反遭誣陷,被剁屍做成肉餅,並送給他的父親姬昌吃下。後封神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 | |
西歧元老大將,個人的武勇出色,兵器為大砍刀,和散宜生並稱西岐的文武雙將,勇冠三軍,為武王伐紂立下汗馬功勞。 | |
李靖第三子,太乙真人之徒,為玉虛奇寶靈珠子轉世,伐紂開路先鋒官。身高一丈六尺,神通廣大,有七種八件神器與法寶,腕戴乾坤圈,臂繞混天綾,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變成三頭八臂的法身後,又持有金磚、九龍神火罩、陰陽雙劍。由蓮花化身構成人形,無魂無魄,免疫攝魂與瘟疫的攻擊,剔骨還父、哪吒鬧海等故事廣為流傳,武王伐紂的重要功臣之一。後肉身成聖。 | |
姬昌養子,文王第一百個兒子,雲中子之徒。肋生雙翅,力大無窮,使一條黃金棍,為武王伐紂立下赫赫戰功。封神之後,肉身成聖。 | |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門下弟子,和韓毒龍薛惡虎是師兄弟;兵器是降魔杵,奉師命下山輔佐姜子牙,後隨姜子牙進五關,捉三妖。後不願為官,肉身成聖成為韋陀。 | |
原為商紂大夫,進諫鹿台之事,被挖眼睛致死。後為道德真君所救,並收其為徒,用金丹放其眼中,使其眼中長手,手中長眼,得師授飛電槍並神火扇、坐騎是雲霞獸。奉師命下山輔佐姜子牙,屢立戰功。在與梅山七怪的交鋒中,被袁洪打死。後封神為“甲子太歲”。 | |
闡教懼留孫之大弟子,其妻為原成湯大將鄧九公之女鄧蟬玉。其身材矮小,以遁地術稱雄,擅長遁地術,可日行千里,捆仙繩力克天下英雄。本為商湯先鋒將軍,後投西歧,於猛獸崖死於張奎之手。後與其妻鄧嬋玉分別封神為“土府星君”和“六合星君”。 | |
原為商朝陳塘關總兵,金吒、木吒和哪吒之父,有燃燈道人贈他法寶玲瓏寶塔,肉身成聖,為“托塔天王”。 | |
李靖長子,文殊廣法天尊弟子,有法寶遁龍樁,奉師命下山輔佐姜子牙,後功成身退,肉身成聖。 | |
木吒 | 李靖次子,師從普賢真人,有法寶吳鈎劍,學得百般藝,奉師命下山輔佐姜子牙,後功成身退,肉身成聖。 |
原為商紂武成王,後因紂王調戲並逼死其夫人,反出朝歌,投奔武王。後在澠池被商朝大將張奎殺死。與崇黑虎、聞聘、崔英、蔣雄等五人封神為“五嶽”。黃飛虎為五嶽之首——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 | |
封神演義商紂陣營
人物名稱 | 人物介紹 |
殷受,帝乙之子,商最後一任帝王,在位期間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後走投無路,於摘星樓自焚身亡。後封神為“天喜星”。 | |
姜王后 | 紂王原配皇后,東伯侯姜桓楚之女。妲己與費仲聯合,用奸計使其背上弒君罪名,後紂王剜其一目,炮烙其雙手,終因熬刑不過而死。封神為“太陰星”。 |
商紂王嫡長子,姜王后所出。與其弟遭妲己迫害出逃,為廣成子所救,即拜其為師。藝成出師,奉廣成子命攜番天印、落魂鍾等數寶下山協助姜子牙,路遇申公豹遊説而加入商軍攻打西岐。後在岐山應誓言受犁耕而死。封神為“執年太歲”。 | |
商紂王嫡次子,赤精子之徒,有師授法寶陰陽鏡,水火鋒,奉師命藝成下山佐周途中為申公豹策反,助紂伐周,後應誓言,在太極圖中化成飛灰。封神為“五穀神”。 | |
商朝司天監太師,因勸諫紂王不要寵幸妲己,敗壞朝綱,被處以梟首之刑。封神為“博士星”。 | |
蘇妲己 | 原為冀州侯蘇護之女,後被千年狐狸精殺死並佔據身體。其人豔如桃花,妖媚動人,美麗多姿,受女媧娘娘派遣迷惑紂王。後與雉雞精和琵琶精一起被周將擒獲並處死。 |
殷商太師,商紂王之父帝乙託孤之臣,對殷商忠心耿耿。兵伐西岐中亡於絕龍嶺雲中子之通天神火柱。後封神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督率雷部二十四正神,興雲佈雨,萬物託以長養,誅逆除奸,善惡由之禍福。 | |
商朝首相,因不滿紂王暴政,辭官回鄉,後回朝死諫,頭撞九間殿而死。後封神為“玉堂星”。 | |
梅伯 | 商朝上大夫,進諫紂王被炮烙而死,乃受炮烙而死第一人。封神為“天德星”。 |
商朝亞相,紂王叔父,後被妲己用計使其被剖心而死,後封神為“文曲星”。 | |
箕子 | 紂王叔父,妲己用計使其剃髮投獄。 |
微子啓 | 紂王異母兄,進諫紂王無效後歸隱。 |
微子衍 | 紂王異母兄,進諫紂王無效後歸隱。 |
商紂天下八百鎮諸侯之首,被封為東伯侯,總鎮東魯二百路諸侯,紂王原配姜王后之父。後被誣謀反,醢屍而亡。封神為“帝車星”。 | |
南伯侯,總鎮南方二百路諸侯。為救姜桓楚,直言進諫,紂王震怒,下令將其梟首。封神為“天馬星”。 | |
崇侯虎 | 北伯侯,總鎮北方二百路諸侯。蠱惑天子,殘虐萬民,曾替紂王監造摘星樓。後與其子崇應彪一起被姜子牙下令斬首。封神為“大耗星”。 |
商紂王麾下的親隨大將,奉命捉拿二位殿下,將二人抓回,又奉命追趕姬昌,被雷震子嚇退。後為東伯侯姜文煥所殺。姜子牙岐山封神,封其為“小耗星”。 | |
費仲 | 商紂王之嬖臣,詭計多端,施計廢姜皇后,為自己謀得高官厚祿,後與另一嬖臣尤渾(封神為“捲舌星”)一起被冰凍岐山而抓,被祭封神台。封神為“勾絞星”。 |
孔宣 | 殷商三山關總兵,第三十六路征伐主帥,天地間第一隻孔雀,五色神光落盡萬物,最終為準提所收服。 |
張鳳 | 臨潼關守將,善打百鍊索,於黃飛虎過五關時,為其部將蕭銀所殺。受封“鑽骨星”。 |
袁洪(猿猴) | 梅山七怪之首,擁有七十二變、金剛不壞之身,法力高強,打殺過周營猛將楊任,最後楊戩依靠女媧至寶山河社稷圖才將其擒拿,以陸壓斬仙飛刀將其殺之。後封神為“四廢星”。 |
常昊(長蛇) | 能化青煙而走,口吐毒霧。後封神為“刀砧星”。 |
朱子真(野豬) |
封神演義封神榜名單
姓名 | 神職 | 備註 |
---|---|---|
柏鑑 | 三界首領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 | |
黃天化 | 管領三山正神炳靈公 | 東嶽太子 |
黃飛虎 |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 五嶽之首,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 |
崇黑虎 |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 |
聞聘 |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 |
崔英 |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 |
蔣雄 |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 |
聞仲 | 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 | 雷部首神,率領雷部二十四員催雲助雨護法天君 |
鄧忠 | 鄧天君忠 | 雷部二十四位催雲助雨護法天君 |
辛環 | 辛天君環 | |
張節 | 張天君節 | |
陶榮 | 陶天君榮 | |
龐洪(龐弘) | 龐天君洪(龐天君弘) | |
劉甫 | 劉天君甫 | |
苟章 | 苟天君章 | |
畢環 | 畢天君環 | |
秦完 | 秦天君完 | |
趙江 | 趙天君江 | |
董全 | 董天君全 | |
袁角 | 袁天君角 | |
孫良 | 孫天君良 | |
白禮(柏禮) | 白天君禮(柏天君禮) | |
王變(王奕) | 王天君變(王天君奕) | |
李德 | 李天君德 | |
吉立 | 吉天君立 | |
餘慶 | 余天君慶 | |
姚賓 | 姚天君賓 | |
張紹 | 張天君紹 | |
黃庚/金素 | 黃天君庚/金天君素 | |
金光聖母 | 閃電神 | |
菡芝仙 | 助風神 | |
彩雲仙子 | 興雲神 | |
焰中仙羅宣 | 南方三氣火德星君 | 火部首神,率領火部五位正神 |
朱招 | 尾火虎 | 火部五位正神 |
高震 | 室火豬 | |
方貴 | 觜火猴 | |
王蛟 | 翼火蛇 | |
劉環 | 接火天君 | |
呂嶽 | 瘟㾮昊天大帝 | 瘟部首神,率領瘟部六位正神 |
周信 | 東方行瘟使者 | 瘟部六位正神 |
李奇 | 南方行瘟使者 | |
朱天麟 | 西方行瘟使者 | |
楊文輝 | 北方行瘟使者 | |
陳庚 | 勸善大師 | |
李平 | 和瘟道士 | |
金靈聖母 | 坎宮鬥母 | 鬥部首神 |
蘇護 | 東鬥星官 | |
金奎 | ||
姬叔明 | ||
趙丙 | ||
黃天祿 | 西鬥星官 | |
龍環 | ||
孫子羽 | ||
胡升 | ||
胡云鵬 | ||
魯仁杰 | 中鬥星官 | |
晁雷 | ||
姬叔升 | ||
伯邑考 | 中天北極紫微大帝 | |
周紀 | 南鬥星官 | |
胡雷 | ||
高貴 | ||
餘成 | ||
孫寶 | ||
雷鵾 | ||
黃天祥 | 天罡星 | 北斗星官 |
比干 | 文曲星 | |
竇榮 | 武曲星 | |
韓升 | 左輔星 | |
韓變 | 右弼星 | |
蘇全忠 | 破軍星 | |
鄂順 | 貪狼星 | |
郭宸 | 巨門星 | |
董忠 | 招搖星 | |
鄧九公 | 青龍星 | 羣星 |
殷成秀 | 白虎星 | |
馬方 | 朱雀星 | |
徐坤 | 玄武星 | |
雷鵬 | 勾陳星 | |
張山 | 滕蛇星 | |
徐蓋 | 太陽星 | |
姜後 | 太陰星 | |
商容 | 玉堂星 | |
姬叔乾 | 天貴星 | |
洪錦 | 龍德星 | |
龍吉公主 | 紅鸞星 | |
紂王 | 天喜星 | |
梅伯 | 天德星 | |
夏招 | 月德星 | |
趙啓 | 天赦星 | |
賈氏(黃飛虎妻) | 貌端星 | |
蕭臻 | 金府星 | |
鄧華 | 木府星 | |
餘元 | 水府星 | |
火靈聖母 | 火府星 | |
土行孫 | 土府星 | |
鄧嬋玉 | 六合星 | |
杜元銑 | 博士星 | |
鄔文化 | 力士星 | |
膠鬲 | 奏書星 | |
黃飛彪 | 河魁星 | |
徹地夫人 | 月魁星 | |
姜桓楚 | 帝車星 | |
黃飛豹 | 天嗣星 | |
丁策 | 帝略星 | |
鄂崇禹 | 天馬星 | |
李錦 | 皇恩星 | |
錢保 | 天醫星 | |
黃氏(黃妃) | 地後星 | |
姬叔德 | 宅龍星 | |
黃明 | 伏龍星 | |
雷開 | 驛馬星 | |
魏賁 | 黃幡星 | |
吳謙 | 豹尾星 | |
張桂芳 | 喪門星 | |
風林 | 弔客星 | |
費仲 | 勾絞星 | |
尤渾 | 捲舌星 | |
彭遵 | 羅睺星 | |
王豹 | 計都星 | |
姬叔坤 | 飛廉星 | |
崇侯虎 | 大耗星 | |
殷破敗 | 小耗星 | |
丘引 | 貫索星 | |
龍安吉 | 欄杆星 | |
太鸞 | 披頭星 | |
鄧秀 | 五鬼星 | |
趙升 | 羊刃星 | |
孫焰紅 | 血光星 | |
方義真 | 官符星 | |
餘化 | 孤辰星 | |
季康 | 天狗星 | |
王佐 | 病符星 | |
張鳳 | 鑽骨星 | |
卞金龍 | 死符星 | |
柏顯忠 | 天敗星 | |
鄭椿 | 浮沉星 | |
卞吉 | 天殺星 | |
陳庚 | 歲殺星 | |
徐芳 | 歲刑星 | |
晁田 | 歲破星 | |
姬叔義 | 獨火星 | |
馬忠 | 血光星 | |
歐陽淳 | 亡神星 | |
王虎 | 月破星 | |
石磯娘娘 | 月遊星 | |
陳季貞 | 死氣星 | |
徐忠 | 咸池星 | |
姚忠 | 月厭星 | |
陳梧 | 月刑星 | |
高繼能 | 黑殺星 | |
張奎 | 七殺星 | |
殷洪 | 五穀星 | |
餘忠 | 除殺星 | |
歐陽天祿[桂天祿] | 天刑星 | |
陳桐 | 天羅星 | |
姬叔吉 | 地網星 | |
梅武 | 天空星 | |
敖丙 | 華蓋星 | |
周信 | 十惡星 | |
黃元濟 | 蠶畜星 | |
高蘭英 | 桃花星 | |
馬招弟 | 掃帚星 | |
李艮 | 大禍星 | |
韓榮 | 狼籍星 | |
林善 | 披麻星 | |
龍鬚虎 | 九醜星 | |
撒堅 | 三尸星 | |
撒強 | 三尸星 | |
撒勇 | 三尸星 | |
金成 | 陰錯星 | |
馬成龍 | 陽差星 | |
公孫鐸 | 刃殺星 | |
袁洪 | 四廢星 | |
孫合 | 五窮星 | |
梅德 | 地空星 | |
楊氏(楊妃) | 紅豔星 | |
武榮 | 流霞星 | |
朱升 | 寡宿星 | |
金大升 | 天瘟星 | |
戴禮 | 荒蕪星 | |
姬叔禮 | 胎神星 | |
朱子真 | 伏斷星 | |
楊顯 | 反吟星 | |
姚庶良 | 伏吟星 | |
常昊 | 刀砧星 | |
房景元 | 滅沒星 | |
彭祖壽 | 歲厭星 | |
吳龍 | 破碎星 | |
柏林 | 角木蛟 | 隨鬥部二十八星宿,俱萬仙陣亡 |
楊信 | 鬥木獬 | |
李雄 | 奎木狼 | |
沈庚 | 井木犴 | |
李弘 | 牛金牛 | |
趙白高 | 鬼金羊 | |
張雄 | 婁金狗 | |
李道通 | 亢金龍 | |
鄭元 | 女土蝠 | |
宋庚 | 胃土雉 | |
吳坤 | 柳土麞 | |
高丙 | 氐土貉 | |
呂能 | 星日馬 | |
黃倉 | 昴日雞 | |
周寶 | 虛日鼠 | |
姚公伯 | 房日兔 | |
金繩陽 | 畢月烏 | |
侯太乙 | 危月燕 | |
蘇元 | 心月狐 | |
薛寶 | 張月鹿 | |
高衍 | 天魁星 | 隨鬥部天罡星三十六位,俱萬仙陣亡 |
黃真 | 天罡星 | |
盧昌 | 天機星 | |
紀丙 | 天閒星 | |
姚公孝 | 天勇星 | |
施檜 | 天雄星 | |
孫乙 | 天猛星 | |
李豹 | 天威星 | |
朱義 | 天英星 | |
陳坎 | 天貴星 | |
黎仙 | 天富星 | |
方保 | 天滿星 | |
詹秀 | 天孤星 | |
李洪仁 | 天傷星 | |
王龍茂 | 天玄星 | |
鄧玉 | 天健星 | |
李新 | 天暗星 | |
徐正道 | 天祐星 | |
典通 | 天空星 | |
吳旭 | 天速星 | |
呂自成 | 天異星 | |
任來聘 | 天煞星 | |
龔清 | 天微星 | |
單百招 | 天究星 | |
高可 | 天退星 | |
戚成 | 天壽星 | |
王虎 | 天劍星 | |
卜同 | 天平星 | |
姚公 | 天罪星 | |
唐天正 | 天損星 | |
申禮 | 天敗星 | |
聞傑 | 天牢星 | |
張智雄 | 天慧星 | |
畢德 | 天暴星 | |
劉達 | 天哭星 | |
程三益 | 天巧星 | |
陳繼真 | 地魁星 | 隨鬥部地煞星七十二位,俱萬仙陣亡 |
黃景元 | 地煞星 | |
賈成 | 地勇星 | |
呼百顏 | 地傑星 | |
魯修德 | 地雄星 | |
須成 | 地威星 | |
孫祥 | 地英星 | |
王平 | 地奇星 | |
柏有患 | 地猛星 | |
革高 | 地文星 | |
考鬲 | 地正星 | |
李燧 | 地闢星 | |
劉衡 | 地闔星 | |
夏祥 | 地強星 | |
餘惠 | 地暗星 | |
鮑龍 | 地輔星 | |
魯芝 | 地會星 | |
黃丙慶 | 地佐星 | |
張奇 | 地祐星 | |
郭巳 | 地靈星 | |
金南道 | 地獸星 | |
陳元 | 地微星 | |
車坤 | 地慧星 | |
桑成道 | 地暴星 | |
周庚 | 地默星 | |
齊公 | 地猖星 | |
霍之元 | 地狂星 | |
葉中 | 地飛星 | |
顧宗 | 地走星 | |
李昌 | 地巧星 | |
方吉 | 地明星 | |
徐吉 | 地進星 | |
樊煥 | 地退星 | |
卓公 | 地滿星 | |
孔成 | 地遂星 | |
姚金秀 | 地周星 | |
寧三益 | 地隱星 | |
餘知 | 地異星 | |
童貞 | 地理星 | |
袁鼎相 | 地俊星 | |
汪祥 | 地樂星 | |
耿顏 | 地捷星 | |
邢三鸞 | 地速星 | |
姜忠 | 地鎮星 | |
孔天兆 | 地羈星 | |
李躍 | 地魔星 | |
龔倩 | 地妖星 | |
段清 | 地幽星 | |
門道正 | 地伏星 | |
祖林 | 地僻星 | |
蕭電 | 地空星 | |
吳四玉 | 地孤星 | |
匡玉 | 地全星 | |
蔡公 | 地短星 | |
藍虎 | 地角星 | |
宋祿 | 地囚星 | |
關斌 | 地藏星 | |
龍成 | 地平星 | |
黃烏 | 地損星 | |
孔道靈 | 地奴星 | |
張煥 | 地察星 | |
李信 | 地惡星 | |
徐山 | 地魂星 | |
葛方 | 地數星 | |
焦龍 | 地陰星 | |
秦祥 | 地刑星 | |
武衍公 | 地壯星 | |
範斌 | 地劣星 | |
葉景昌 | 地健星 | |
姚燁 | 地耗星 | |
孫吉 | 地賊星 | |
陳夢庚 | 地狗星 | |
崇應彪 | 隨鬥部九曜星官,俱萬仙陣亡 | |
高系平 | ||
韓鵬 | ||
李濟 | ||
王封 | ||
劉禁 | ||
王儲 | ||
彭九元 | ||
李三益 | ||
魯雄 | 北斗五氣水德星君 | 水部首神,率領水部四位正神 |
楊諱真 | 箕水豹 | 水部四位正神 |
方吉清 | 壁水貐 | |
孫祥 | 參水猿 | |
胡道元 | 軫水蚓 | |
殷郊 | 執年歲君太歲 | 太歲部首神 |
楊任 | 甲子太歲 | 太歲部正神 |
温良 | 日遊神 | 太歲部下日直眾星 |
喬坤 | 夜遊神 | |
韓毒龍 | 增福神 | |
薛惡虎 | 損福神 | |
方弼 | 顯道神 | |
方相 | 開路神 | |
李丙 | 值年神 | |
黃承乙 | 值月神 | |
周登 | 值日神 | |
劉洪 | 值時神 | |
王魔 | 鎮守靈霄寶殿四聖大元帥 | |
楊森 | ||
高友乾 | ||
李興霸 | ||
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 | 玄壇部首神,率領部下四位正神,迎祥納福,追逃捕亡 | |
蕭升 | 招寶天尊 | 玄壇部下四位正神 |
曹寶 | 納珍天尊 | |
陳九公 | 招財使者 | |
姚少司 | 利市仙官 | |
魔禮青 | 增長天王 | 四大天王 |
魔禮壽 | 廣目天王 | |
魔禮紅 | 多聞天王 | |
魔禮海 | 持國天王 | |
鄭倫 | 哼哈二將 | |
陳奇 | ||
餘化龍 | 碧霞元君 | 痘部正神,率領五方痘神 |
金氏(餘化龍妻) | 衞房聖母元君 | |
餘達 | 東方主痘正神 | 碧霞部下五方痘神 |
餘兆 | 西方主痘正神 | |
餘光 | 南方主痘正神 | |
餘先 | 北方主痘正神 | |
餘德 | 中央主痘正神 | |
雲霄娘娘 | 感應隨世仙姑·坑三姑娘 | |
瓊霄娘娘 | ||
碧霄娘娘 | ||
飛廉 | 冰消瓦解之神 | |
惡來 | ||
分水將軍 |
封神演義作品鑑賞
編輯封神演義主題思想
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
從歷史演義的角度看,小説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期商周鬥爭特別是紂王失敗周代商興的歷史面貌。從《尚書》《詩經》到《史記》,這一段史實多有記載,如《史記·殷本紀》中所寫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百姓怨望”“重刑辟,有炮烙之法”“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羑里”“剖比干,觀其心”“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紂王“赴火而死”,周武王殺妲己等,在小説中均有形象的描述。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作者所表現的進步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為了充分肯定武王伐紂戰爭的正義性、必要性與合理性,小説第一部分(2—34回)對紂王荒淫殘暴罪行進行了集中揭露,説明“君失其道,便不可為民之父母,而殘賊之人稱為獨夫。今天下叛亂,是紂王自絕於天”。“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因此對待老百姓的態度如何,是國君是否符合天意也就是能否當政的根本條件。因此,周武伐商雖為臣伐君,卻是誅獨夫,反暴政,是“奉天命以伐無道”,“代天以彰天討,救民於水火”的正義之師。從另一方面説,“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文武尚德,百姓歸心,才能周代商興。貫串於整部小説的,就是這種披着天命外衣的民本思想,這是西周初年以來出現的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所繼承的古代民主思想。在把封建綱常“天理”化的程朱理學佔統治地位的明代,《封神演義》所宣揚的這種思想,顯然具有與封建專制主義相抗衡的叛逆意義。小説中還生動描寫了哪吒剔骨還肉,尋父報仇,殷郊殷洪被遭逃亡,以紂為仇的故事,對這些有失“子道”的悖逆行為表示理解和肯定,而殷郊殷洪後來背叛師教,助商伐周,卻終不免化灰犁鋤之下場。這些,同有失“臣道”的武王伐紂一樣,都表明了作者企圖用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君臣父子關係來改造那種無條件的絕對服從的封建忠孝倫理。這是《封神演義》中可貴的思想光芒。
[12]
在歷史上,商和周是兩個不同的部族。《封神演義》卻把它們寫成了君臣的關係,並且強調武王伐紂的事業是“以臣伐君”,是“以下伐上”,是“滅獨夫”。這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進步觀點的反映。它再三地宣傳:“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這樣一種思想實際上是封建社會里的農民起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封神演義》還反映了和封建倫理觀念相違背的思想。這突出地表現在哪吒剔骨還肉的故事裏。哪吒打死了兇惡的龍王三太子,為了不連累怕事的父親李靖,就自殺而死。後來,李靖一再對他的魂魄進行無理的逼迫。他已“還了父母骨肉”,不能再忍受下去,在得到蓮花化身成形以後,就採取“下山報仇”的舉動。他把自己的父親當作“對頭”看待,見面直呼其名,用槍刺去。李靖大敗而逃,他還緊追不捨。哪吒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里,被看成是“忤逆亂倫”。而哪吒故事的可貴就在於它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封建道德原則。然而,作者所表現的這種思想還是不夠徹底的,沒有完全突破封建倫理觀念的束縛。因此,哪吒的反抗並未獲得最後的勝利,終於在燃燈道人的玲瓏塔下屈服,向李靖認罪。
[13]
宿命論
《封神演義》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現了宿命論的觀點。所謂“成湯氣數已盡,周室天命當興”,幾乎已經成為全部故事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關鍵。結果,每個參加商周之爭的人都不過是來“完天地之劫數,成氣運之遷移”,陣亡以後都是“一道靈魂進封神台去了”。這無疑歪曲了鬥爭的性質,從而也就影響了主題思想的積極意義。作者對於婦女有時持着一種不正確的看法。妲己被當成“禍水”來描寫:紂王亡國主要是由於受了她的蠱惑,紂王的一切倒行逆施、慘無人道的行為也彷彿都是出於妲己指使。書內也有少數地方,尤其是在韻語的描述中,表現了不明是非的客觀主義態度。
[13]
封神演義藝術特色
故事性
《封神演義》構思上的重要特點,是故事性很強。殷軍伐西岐,周兵攻朝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個懸念引起另一個懸念,一個高潮預示下一個高潮。每個大將都有一件法寶、一樣絕技、一種戰術,每段故事都帶來花樣翻新的場面。百回小説經常有相對獨立的人物小傳。《封神演義》在歷史大框架中縱橫想象的長篇敍事方式,有人稱為“擬史詩”。《封神演義》有一定的史詩風格,卻主要以奇特瑰麗的想象取勝。神仙妖魔、奇人奇貌奇活兒,踢天弄井,騰挪變化。雷震子生肉翅可飛;土行孫眨眼間地遁無蹤;紂王麾下的孔宣“曾見開天闢地,又見出日月星辰”,背後有五道光,將其一抖,多高明的武器都會陷落進去,連姜子牙的神鞭也不能倖免;呂嶽將瘟丹撒到西岐井中,讓西岐軍民染瘟疫,姜子牙冰凍岐山,用氣象戰給對方製造惡劣的生存環境等等。
[8]
人物形象
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些人物的形象。許多神仙妖怪的奇形怪狀的容貌——例如楊戩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頭八臂,
[14]
往往能使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關於神仙妖怪的法術,例如土行孫可以在地底行走,高明、高覺“目能觀看千里,耳能詳聽千里”,楊戩有七十二變化,無不描寫得引人入勝,而且還可以啓發人們的智慧。
在人物性格的刻畫方面,例如黃天化的暴躁如火,姜子牙的忠厚、懦弱,崇侯虎的貪鄙橫暴,妲己的狡猾、殘忍,都能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作者有時還寫出人物的複雜的性格。寫土行孫有許多優點,但也着重寫他有暴躁、驕傲、狂妄、好色、貪圖富貴等比較嚴重的缺點。聞仲被寫成是一個忠於紂王的大臣,雖然近於愚忠,他那種正直的性格卻還是使人覺得有些可愛的。不過,作者也沒有把聞仲過分美化,而給他安排了必然的下場,使他成為商紂王朝的殉葬者。另外,像忘恩負義、挑撥離間、倒行逆施的小人申公豹,反覆無常、貪財納賄的奸臣尤渾和費仲,作者用筆不多,卻有鮮明的性格,能使讀者牢牢記住。
在藝術方面,《封神演義》的缺點在於,作者忽略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因而大多數人物的性格不夠突出;有的地方千篇一律,公式化,像“十絕陣”一段就是。由於寫得比較粗糙,在情節的發展上,還留下一些漏洞。
[13]
封神演義後世影響
編輯封神演義文學影響
《封神演義》對中國古代小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帶動了一批神怪史話小説的誕生,如明代的《三寶太監西洋記》《平妖傳》系列小説,清代的《女仙外史》《綠野仙蹤》等,在神怪小説史中形成了一個和歷史演義小説相映帶的派系;一方面是它的“三奇”藝術特徵被繼承和推廣,如《樊梨花全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等。
[25]
封神演義國際影響
早在清代,《封神演義》就被翻譯成滿文、蒙文及傣文,到了20世紀,《封神演義》更是遠播海外各國。在海外,主要是一些漢學家通過譯文和論著的形式傳播封神故事,同時,國內的一些劇團也通過赴海外演出等方式傳播有關的經典情節。東方以韓國和日本為主,一些具有漢語修養的知識分子閲讀到原著,被其中的故事情節吸引,然後將其翻譯出來,使《封神演義》在更多的知識分子中流傳。但由於語言的障礙,普通老百姓瞭解《封神演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傳播範圍較窄。西方以德國譯介的《封神演義》片斷較早,其他英語國家對《封神演義》的研究論著也不少。
[23]
《封神演義》在20世紀初開始有外語譯本,均為選譯。如德國漢學家格魯貝於1912年在荷蘭萊登E·J·布里爾出版社出版的德語選譯本,英國漢學家倭訥1922年在倫敦G.哈魯普出版社出版的英語選譯本,日本漢學家木螭清道1927年在東京謙光社出版的日語選譯本。
[16]
封神演義衍生作品
《封神演義》被改編成的戲曲種類繁多,有30多種。以京劇、豫劇較多,秦腔、川劇也不少,另外還有高腔、皮黃、梆子、徽劇、湘劇、滇劇、粵劇、漢劇、晉劇、邕劇、贛劇、河北梆子、閩劇、大弦子戲、橫歧調、崑腔、辰河戲、湖南祁劇、羅戲、宜黃腔、桂劇、越調、宛梆、定縣秧歌、話劇等,許多劇種均有傳抄本或仍在演出。
[22]
中國內地、港台地區分別以該小説原本為題材,改編了多個版本的影視劇。
中國內地早在1927年,由夏赤鳳導演、吳翰儀編劇的電影《封神榜·楊戩梅山收七怪》便已上映;1990年,由郭信玲導演,傅藝偉、達奇、藍天野等主演的36集電視劇《封神榜》播出;2006—2009年,中國內地拍攝了新版《封神榜》,共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封神榜之鳳鳴岐山》,下部為《封神榜之武王伐紂》;2013年,由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王偉廷導演的70集電視劇《封神英雄榜》播出。
在中國香港地區,主要有兩個版本:1981年,香港無線電視出品了13集劇集《封神榜》,由余子明、林建明、譚炳文、陳欣健等主演;2001年,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出品、劉仕裕執導的40集古裝神話劇《封神榜》播出。
封神演義作品評價
編輯近代文學家魯迅《中國小説史略》:其間時出佛名,偶説名教,混合三教,略如《西遊》,然其根柢,則方士之見而已。
近代文學家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故《封神傳》中的敍述,頗有很大膽的地方。若哪吒的逼父,楊戩的反殷,都是舊禮教所不能容的,而許氏卻言之津津。
[17]
封神演義版本信息
編輯20世紀《封神演義》印刷出版的圖書種類繁多,有影印本、校點本、縮本、全本、繪畫本等等,不一而足。20世紀初期出版的《封神演義》有八卷本、十卷本、十二卷本、十九卷本,但大多是百回本,只有1923年上海世界書局石印的皮繪圖封神演義》總共是八卷六十八回。總的來説,傳播中的各類《封神演義》的內容出入不是太大,文本內容的相對固定對作品的傳播是很有益的。而民國線裝(大字足本連環圖畫)《封神榜全傳》(卷三、四、五,十八一四十四回),每回一圖,則對各版本的出版有着較高的參考價值。此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封神演義》十卷一百回則向讀者展現了最接近作者原著的版本,共有圖100幅。卷首有序,末署“邗江李雲翔為霖甫”,目錄及卷端題“新刻鐘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卷二題“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金閶舒載陽文淵梓行”。回後有總批,正文中有夾批。此本據日本內閣文庫藏金閭舒載陽刊本影印,第二回回末缺。20世紀最初的三十年中出版的《封神演義》有一半是繡像繪圖的。
[24]
封神演義作者簡介
編輯許仲琳(生卒年不詳),號鐘山逸叟,應天府(今南京市)人,明代小説家。約嘉靖末前後在世,事蹟不詳。善為通俗小説,有《封神演義》一百回。
[19]
- 參考資料
-
- 1. 蔡新中.《浙江社會科學》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浙江財經學院:浙江省杭州市,2004年 第4期:175-179頁
- 2. 王餘光,徐雁主編,中國閲讀大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04,第933-934頁
- 3. 聶石樵著,聶石樵文集 第十二卷 古代小説戲曲論集[M],中華書局,2015.09,第365-366頁
- 4. 陸步亭主編,中國通史 全民閲讀提升版[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5,第342頁
- 5. (明)許仲琳. 封神演義[M].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7.02.目錄頁
- 6. 周鈞韜 歐陽健等主編,中國通俗小説鑑賞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第142頁
- 7. (明)許仲琳編. 封神演義[M]. 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3.05.目錄頁
- 8. 馬瑞芳著;馬瑞芳叢書主編,中國古代小説構思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04,第484-486頁
- 9. 汪思源著,一生要讀的國學經典[M],譯林出版社,2016.06,第278頁
- 10. 許促琳著;劉素敏註釋,封神演義[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2.05,第515-522頁
- 11. (明)許仲琳著. 封神演義[M].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1.01.529-534
- 12. 周鈞韜 歐陽健等主編,中國通俗小説鑑賞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第143頁
- 13. 張炯,鄧紹基,郎櫻總主編;王學泰本卷主編,中國文學通史 第5卷 明代文學[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02,第218-219頁
- 14. 《封神演義》第七十六回 鄭倫捉將取汜水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26]
- 15. 王克儉主編,許仲琳小説選,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100頁
- 16.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編.長江文明 第12輯:重慶出版社,2013.09:49
- 17. 張永健,趙小琪主編.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學 經典閲讀珍藏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07:113
- 18. 張永健,趙小琪主編.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學 經典閲讀珍藏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07:110
- 19. 張福慶編著.中國古代文學家字號室名別稱詞典:華文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70
- 20. 姜彬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06,第1084頁
- 21. 黃秋耘著.瑣談與斷想: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07:第192頁
- 22. 王平著.中國古代白話小説傳播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04:第68頁
- 23. 王平主編.明清小説傳播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07:第559頁
- 24. 王平主編.明清小説傳播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07:第531頁
- 25. 林辰著.神怪小説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310頁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