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全稱魏晉時期(220年—420年),指東漢瓦解後,三國到兩晉的時期,是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這段歷史的前半段。
- 中文名
- 魏晉時期
- 外文名
-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 簡 稱
- 魏晉
- 首 都
- 洛陽、建康
魏晉曹魏
編輯魏是三國(220年-265年)
[10]
時期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這時主要有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中國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1]
[2-3]
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黃巾之亂,為了安定地方,州牧擁有地方控制權。而後朝廷因內亂被軍閥董卓控制,各地實力派州牧舉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挾持朝廷遷都,地方州牧紛紛劃地一方,羣雄割據。董卓最後被呂布和王允設計刺殺,長安最後被李傕佔領。漢獻帝趁機東逃,於196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改元建安。曹操採納“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於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然而於該年冬季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劉備於隔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魏晉晉朝
編輯晉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之一,它上承三國,下啓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區別於五代時期的後晉,又稱為司馬晉
[4]
。晉朝可分為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合稱“兩晉”。西晉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定都洛陽;東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定都建康。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過渡
[1]
[5]
。
[6]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決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7-8]
經濟方面,東晉莊園經濟佔據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發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9]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託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風。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轉變為儒釋道融合之狀況。
魏晉政權
編輯從“魏晉”一詞看,“魏”指的是三國裏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川、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葱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羯等;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佈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 (氐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拓拔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魏晉時代特徵
編輯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儘管魏晉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複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説經過玄、佛、道的猛烈衝擊,脱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學始終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 參考資料
-
- 1.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政治發展大勢,〈分裂的地點--三國鼎立〉,第3頁
- 2.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12頁。
- 3. 柏楊,《中國人史綱》,2007年7月 初版11刷 ISBN 957-32-4752-6 及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
- 4.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87. ISBN 7-5622-2277-0.
- 5. 晉朝簡介 .談古論今[引用日期2013-07-02]
- 6.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型態》. 第101頁-第106頁.
- 7.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 第42頁-第58頁.
- 8.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 第58頁-第70頁
- 9.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的經濟結構》. 第131頁-第146頁.
- 10. 魏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引用日期20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