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宗教戰爭

鎖定
宗教戰爭是指宗教原因引發的戰爭,常見於宗教社會,既發於不同宗教之間,亦發於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
中文名
宗教戰爭
定    義
宗教原因引發的戰爭
對    象
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
案    例
十字軍、伊斯蘭聖戰
背景
宗教戰爭產生的背景和原因極為複雜,通常是在宗教與社會政治生活發生密切聯繫的特定條件下產生的,是宗教因素與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宗教戰爭反映了不同社會集團政治、經濟利益的對立,本質上“是為着十分明確的物質的階級利益而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頁)。它以虔誠、狂熱的宗教信仰為思想基礎,以精神因素激起信徒強烈的復仇心理,使戰爭表現得異常激烈和殘酷。在古代,宗教戰爭以歐洲阿拉伯國家為甚。歐洲中世紀時,基督教已不單純是意識形態,而且逐漸成為封建統治階級中強大的政治力量。教會把哲學、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築都置於神學控制之下,有權直接調動軍隊來鎮壓和屠殺異端分子。宗教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基督教徒。在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宗教與政治是合為一體的。伊斯蘭教從7世紀初創立起,就奠定了政教合一體制的基礎。宗教領袖就是政治領袖,宗教成為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各種階級的和民族的政治鬥爭也往往都是以宗教鬥爭的形式進行,由此產生一系列宗教戰爭。7世紀前期,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進行了多次宗教戰爭,以後又在“伊斯蘭”的旗幟下,對其他地區進行征服和擴張;8世紀中葉建立起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也由此迅速傳播開來。從11世紀末到13世紀末,西方基督教徒對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發動了8次“十字軍”東征,前後綿延近200年,死亡數百萬人,給東方和西歐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在西歐社會內部,基督教與其他教派的鬥爭自10世紀末起愈演愈烈,爆發了多次戰爭。13世紀初,教皇親自組織“十字軍”到法國南部鎮壓阿爾比派,戰爭持續了4年,阿爾比派慘遭屠殺。15世紀上半葉,德意志皇帝與羅馬教皇組織“十字軍”對胡斯派革命軍進行了5次討伐。16世紀隨着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爆發了法國宗教戰爭,代表資產階級願望的卡爾文新教派與基督教舊教派進行了30多年的戰爭,結果雙方妥協,新教在法國獲得一定地位。以後發生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德意志國內的新舊教紛爭在戰爭初期佔有突出地位,後則演變成全歐洲的國際性戰爭。資產階級革命以後,隨着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進步,宗教對政治的影響不斷削弱,戰爭開始逐漸擺脱宗教的外衣。但由於宗教與人類社會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它作為一種歷史現象仍將長期存在,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有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的戰爭依然帶有宗教色彩。20世紀後半期,在伊斯蘭教相對集中的地區,如海灣地區巴爾幹地區等,宗教矛盾和衝突呈上升趨勢,爆發了一些帶有宗教特色的政治事件和戰爭。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宗教矛盾就是引發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宗教因素對戰爭的影響仍將繼續存在。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