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田

(道教術語)

鎖定
丹田,是道家內丹術丹成呈現之處,煉丹時意守之處。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位置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李零先生以為“研究內丹術的起源……丹田學説的提出是一種關鍵”,而“丹田”之説早見於東漢桓帝時的《老子銘》、《仙人王子碑》和《抱朴子地真》,據此他認為“它們應是內丹術形成之真正標誌。②
中文名
丹田
外文名
elixir field
拼    音
dān tián
分    類
重要穴位

丹田詞語概念

並非穴位;一般指下丹田,在臍後腎前,又名黃庭,由脊椎保護。丹田和其他經脈一樣,是具體實物,非虛幻不可知的概念。

丹田引證解釋

1.人體部位名。道教稱人體有三丹田:在兩眉間者為上丹田,在心下者為中丹田,在臍下者為下丹田。見晉葛洪《抱·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黃庭外景經·上部經》:“呼吸廬間入丹田。”務成子注:“呼吸元氣會丹田中。丹田中者,臍下三寸陰陽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水滸傳》第回:“徐寧聽罷,只叫那連聲的苦,從丹田底下直滾出口角來。”
2.針灸穴位名。腹部臍下的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四個穴位都別稱“丹田”。 [1] 

丹田基本含義

丹田,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為督脈印堂之處,又稱“泥丸宮”;中丹田為胸中膻中穴處,為宗氣之所聚;下丹田任脈關元穴,臍下三寸之處,為藏精之所。丹田已被各門各派氣功或運氣方法(如唱歌及説話用丹田氣,可減小聲帶受損機會),廣為引用。上丹田為性根,下丹田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周天,達到煉神還虛的境界。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
血液循環圖 血液循環圖
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對於上,中,下丹田的位置有很多不同的説法,我們平常所説的丹田是下丹田有一種説法是:上丹田指的是眉心的位置中丹田指的是心窩的那部分區域,而我們通常所説的下丹田的準確位置就是神厥穴,大體就是肚臍周圍的部分,準確點説就是臍下一寸半。還有一種説法為: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一種對於下丹田的説法是在臍下三寸,小腹正中線,為任脈之關元穴。居膀胱之後,直腸之前,有腹壁下動靜脈,分佈着第十一、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枝,深部容
關元,為小腸經之募穴;是三陰任脈之會。
位置
所謂的丹田都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
丹田 丹田
上丹田,從下巴算起,頭部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兩眉之間的印堂穴)。
中丹田,從下陰算起,軀幹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兩乳頭的膻中穴)。
下丹田,從腳部算起,身高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臍下三寸的關元穴)
只要認真研究,你還會發現人體的另外幾個大穴位都與黃金分割有關。

丹田詳細介紹

①穴位,關元、陰交、氣海、石門四個穴位位於腹部臍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體的部位,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在在兩眉間印堂穴。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
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分,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有説在臍上神闕,又稱祖竅,有説為足掌心之湧泉穴,其説不一。
多指人體臍下三寸處之關元穴。
人體臍下三寸處之關元穴 人體臍下三寸處之關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説,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説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彙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處,説法不一。多數氣功家認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有的説在兩眉間印堂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人認為丹田在臍上,又稱祖竅。也有人説巨闕穴為中丹田,又名靈台。下丹田為足掌心之湧泉。其説不一。
古人認為丹田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温,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係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説法。
上丹田:為印堂所在,亦即泥丸宮、昇陽府、崑崙頂、靈台等,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説是各自命名,眾説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入道之門,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上丹田在督脈的循行路上,屬於陽性,是陽氣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識活動的神經中樞所在。是練功入靜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鍛鍊神經系統,控制自己的意識活動,調節、增強神經中樞,抑制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貯能性效應。這有助於休養生息,積聚精力與疾病作鬥爭,獲得健康。所以,練功後感到體力增強,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頭部,頭部為諸陽之會,凡氣虛下陷,頭部怕風寒,以及腦貧血、低血壓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學氣功者,不要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氣機上竄引起頭暈陽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高血壓)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谷泉(指舌頂上顎,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鵲橋),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氣下陷,婦女月經過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悶,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藥,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藥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下丹田,是練功誘導得氣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鍛鍊體液系統,激發體內的能量物質,以調節、充實體液循環,提高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激能性效應。這對人體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歷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衝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髒。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鍊、匯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復先天之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丹田鍛鍊方法

丹田撞丹田

對“丹田”的具體位置,自古説法不一,通常分為“上丹田”——兩眉間,中丹田——兩乳間膻中穴,下丹田——臍下1寸三分。今天要撞的就是這個“下丹田”。咱們要撞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位置就在肚臍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塊地方。
找個如水泥電線杆一樣粗細和平滑的大樹來撞效果最好,兩腿略分開,站在樹前,肚子離樹幹15公分,然後用肚臍去撞樹就可以了。
動作要點:開始撞時,力量一定要輕,幅度要小,最好穿運動衣褲,(以防皮帶或紐扣硌到皮肉),撞的時候全身放鬆,不要憋氣,不要繃緊肌肉。請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時腹內臟腑的感覺,和心裏的感覺,可以閉上眼睛仔細體會。呼吸自然而悠閒。
撞丹田的禁忌:
l孕婦及腹部有過較大手術的病人。
l急腹症及腹部有腫物或有出血病灶點。
l撞腹後感覺不適的人。
練此功要順其自然,不可急功近利,與“推腹法”同練,效果更佳。有些朋友肚子贅肉較多,用推腹法根本沒啥感覺,一撞“丹田”便發現敏感點了。這時再用推腹法,事半功倍。

丹田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肘,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丹田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嚥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嚥下。是為轉丹田。

丹田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鍊。

丹田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丹田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丹田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丹田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鍊,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丹田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丹田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手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

丹田丹田呼吸

瑜伽功法,丹田呼吸能使粗糙的神經系統變得更加平和,心靈也因此變得平靜和滿足。
丹田呼吸 丹田呼吸
睡前練習,能夠平靜心緒、安撫神經,促進深度的睡眠;初醒未起身之時即刻練習,幫助你平靜振作地開始新的一天;需要平靜和補充精力時,隨時可以做這個練習;可練習幾分鐘到20分鐘,甚至更長。
做法:兩腳分開,稍比肩寬,稍彎兩膝;手貼在肚臍下兩到3寸的部位,做腹式呼吸,肩膀放鬆,呼吸要輕柔而不費力氣;想做多久都可以。

丹田氣沉丹田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儘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後天之氣宜順就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固。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煉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克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