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地之氣

鎖定
指天與地的無形的精微物質或有形的存在。
中文名
天地之氣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天地之氣解讀

古代道家認為道派生了氣,氣以其具備了極精微的、瀰漫於整個宇宙時空的物質特性而成為物質世界的本原。
《黃帝內經》所構建的中醫氣學理論,其淵源主要溯自古代道家精氣學説,完全接受並貫徹了道家精氣學説“氣為天地萬物本原”這一學術思想。
《素問·天元紀大論》説:“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王冰注曰:“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氣齊生有,故稟氣含靈者,抱真氣以生焉。”《黃帝內經》中其他篇章諸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素問·寶命全形淪》的“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等等,亦都體現了“氣為天地萬物本原”這一基本觀念。
後世醫家秉承《黃帝內經》這一觀念並有進一步的闡釋和發揮,如:明·張景嶽《類經附翼·醫易義》中謂:“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清·喻嘉言《醫門法律·大氣論》謂:“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醫宗金鑑·運氣要訣》渭:“未有天地氣生形者,謂未有天地,惟太虛中之一氣,化生天地之形也;已有天地形寓氣者,謂已有天地,而太虛之氣即已寓於天地之形也。”
氣是極精極微、不能直接察見其形狀、瀰漫於整個宇宙時空,卻又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它既是包括人體在內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又是維持各種客觀事物之間有機聯繫的中介;客觀世界正是通過氣的小介聯繫而保持動態的平衡和穩定。這就是作為古代哲學和中醫學基本範疇的氣的涵義。
所以説“天地之氣”包括了天與地的無形的精微物質或有形的存在。

天地之氣中醫應用

正是因為中醫把氣看成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故此才廣泛運用這一概念以説明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方藥針灸的治療作用。
但需要指出——古代哲學研究氣,目的在於探討天地萬物的生成和發展變化;中醫學研究氣,目的在於探討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機理。由於研究目的不同,因此研究的側重點亦就不同。古代哲學着重研究的是天地自然之氣,把氣看成是宇宙本體,是萬物的本原;中醫學雖然亦論及天地自然之氣,但着重研究的是人體之氣,在認為氣是生命本原的同時,更強調氣是生命活力之所在。舉例來説:哲學的元氣,是充斥於宇宙之間、化生天地萬物的無形本體;而中醫所言的元氣,則是人身諸氣的一種,既是生命的本原物質,更是完成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造成這種賦予元氣不同內涵的原因,正是由於研究目的和研究側重點的不同。
[1-2] 
參考資料
  • 1.    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年
  • 2.    宋一倫、楊學智.《中國中醫藥學術語集成·基礎理論與疾病分冊》: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