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茶

(山茶科茶屬植物)

鎖定
黑茶,山茶科茶屬喬木植物。其樹枝較直立,分枝少,樹高8米左右,幼嫩芽葉青綠色,無或極少絨毛。 [4]  黑茶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 [5]  每年採摘時間在6月中下旬芒種前後。 [6]  明嘉靖年間,湖南安化採用綠茶濕坯堆積渥堆,松材明火乾燥法制作,使茶色澤變黑變褐,故名黑茶。 [7]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生產歷史悠久,產於中國雲南、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8]  茶樹喜濕潤氣候多雨,多生於山林,可種植於酸性土壤中。 [9]  茶樹的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短穗託插繁殖,還能進行組織培養、嫁接、壓條、分株等。 [10] 
黑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另外還有蛋白質、氨基酸和糖類物質等。常飲黑茶可以補充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有利於貧血症的預防和食療。另外黑茶還有降脂減肥、軟化人體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11]  黑茶中的普洱茶歷史悠久,是中國古老的茶之一。 [12]  “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描述了年份久遠的普洱茶散發的陳香,品起來就像是在品味着歷史一般,也讓茶的陳香在歷史經久不散。 [13] 
中文名
黑茶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杜鵑花目
山茶科
茶屬
茶葉
亞    綱
五椏果亞綱
亞    種
黑茶
外文名
Dark tea
中文學名
黑茶
鼻    祖
藏茶
分    類
主要有四種

黑茶植物學史

明嘉靖年間,湖南安化採用綠茶濕坯堆積渥堆,松材明火乾燥法制作,使茶色澤變黑變褐,故名黑茶。 [7] 
黑茶
黑茶(4張)
“黑茶”二字,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徵悉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甘肅通志》)。此茶系蒸後踩包之茶,具有發酵特徵,實為黑茶無疑。
四川黑茶起源於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時茶馬交易中早期。茶馬交易的茶是從綠茶開始的。當時茶馬交易茶的集散地為四川雅安和陝西的漢中,由雅安出發人措馬馱抵達西藏至少有2~3個月的路程,當時由於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雨天茶葉常被淋濕,天晴時茶又被曬乾,這種幹、濕互變過程使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馬背上形成的”説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們就在初制或精製過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於是就產生了黑茶。黑茶在中國的雲南、湖南、陝西、廣西、四川、湖北等地有加工生產。黑茶類產品普遍能夠長期保存,而且有越陳越香的品質。

黑茶形態特徵

黑茶,山茶科茶屬喬木植物。
莖:黑茶茶樹其樹枝較直立,分枝少,樹高8米左右,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釐米,寬2-5釐米,先端鈍或尖鋭,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
葉:黑茶茶樹幼嫩芽葉青綠色,無或極少絨毛。 [4]  黑茶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 [5] 
花:黑茶茶樹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釐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
果:黑茶茶樹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 [4] 
茶樹 茶樹

黑茶生長環境

茶樹喜濕潤氣候多雨,多生於山林,可種植於酸性土壤中。 [9] 

黑茶分佈範圍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生產歷史悠久,產於中國雲南、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8] 

黑茶繁殖方法

茶樹的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短穗託插繁殖,還能進行組織培養、嫁接、壓條、分株等。 [10] 

黑茶工藝流程

黑茶的基本工藝流程是殺青、初揉、渥堆、復揉、烘焙。黑茶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往往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油黑或黑褐,故稱黑茶。黑毛茶是壓制各種緊壓茶的主要原料。黑茶因產區和工藝上的差別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藏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黑茶殺青

殺青 殺青
由於黑茶原料比較粗老,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殺不勻透,一般除雨水葉、露水葉和幼嫩芽葉外,都要按10:1的比例灑水(即10千克鮮葉1千克清水)。灑水要均勻,以便於黑茶殺青能殺勻殺透。
手工殺青:選用大口徑鍋(口徑80~90釐米),炒鍋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傾斜面,灶高70~100釐米。備好草把和油桐樹枝丫製成的三叉狀炒茶叉,三叉各長16~24釐米,柄長約50釐米。一般採用高温快炒,鍋温280~320℃,每鍋投葉量4~5千克。鮮葉下鍋後,立即以雙手勻翻快炒,至燙手時改用炒茶叉抖抄,稱為“亮叉”。當出現水蒸氣時,則以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將炒葉轉滾悶炒,稱為“渥叉”。亮叉與渥叉交替進行,歷時2分鐘左右。待黑茶茶葉軟綿且帶粘性,色轉暗綠,無光澤,青草氣消除,香氣顯出,折粗梗不易斷,且均勻一致,即為殺青適度。
機械殺青:當鍋温達到殺青要求,即投入鮮葉8~10千克,依鮮葉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調節鍋温進行悶炒或抖炒,待殺青適度即可出機。

黑茶初揉

初揉 初揉
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輕壓、短時、慢揉的原則。初揉中揉捻機轉速以40轉/分左右,揉捻時間15分鐘左右為好。待黑茶嫩葉成條,粗老葉成皺疊時即可。

黑茶渥堆

渥堆 渥堆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黑茶渥堆應有適宜的條件,黑茶渥堆要在背窗、潔淨的地面,避免陽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後的茶坯,不經解塊立即堆積起來,堆高約1米左右,上面加蓋濕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濕。渥堆過程中要進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勻。堆積24小時左右時,茶坯表面出現水珠,葉色由暗綠變為黃褐,帶有酒糟氣或酸辣氣味,手伸入茶堆感覺發熱,茶團粘性變小,一打即散,即為渥堆適度。

黑茶復揉

將渥堆適度的黑茶茶坯解塊後,上機復揉,壓力較初揉稍小,時間一般6~8分鐘。下機解塊,及時乾燥。

黑茶烘焙

烘焙 烘焙
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後一道工序。通過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質即油黑色和松煙香味。乾燥方法採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煙味,分層累加濕坯和長時間的一次乾燥,與其它茶類不同。
黑茶乾燥在七星灶上進行。在灶口處的地面燃燒松柴,松柴採取橫架方式,並保持火力均勻,借風力使火温均勻地透入七星孔內,要火温均勻地擴散到灶面焙簾上。當焙簾上温度達到70℃以上時,開始撒上第一層茶坯,厚度約2~3釐米,待第一層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時,再撒第二層,撒葉厚度稍薄,這樣一層一層地加到5~7層,總的厚度不超過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達七八成干時,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製鐵叉,將已乾的底層翻到上面來,將尚未乾的上層翻至下面去。繼續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層茶葉乾燥到適度,即行下焙。

黑茶自然晾置

自然晾置 自然晾置
自然晾置乾燥法為傳統乾燥工藝,黑磚仍採用這種傳統工藝,茶葉踩壓成包壓制成形後,置於陰涼通風之處,10-15天時間。千兩茶百兩茶等則用日曬夜露49天的乾燥工藝,讓水分緩慢乾燥。 [1] 

黑茶病蟲防治

茶園病害主要是茶芽枯病、茶炭疽病和茶餅病。
  • 茶芽枯病
3月底或4月初開始發病,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常為發病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病情發展轉慢,6月以後停止發展。
此病屬低温型病害,流行與否與温度關係密切。當平均氣温上升至10℃以上,日最高氣温超過15℃時,病害開始發生,但發展較慢;當平均氣温達15—20℃,日最高氣温達20—25℃,病害迅速蔓延。連續數日日最高氣温達25℃,病害發展緩慢,並逐漸停止發展。
主要為害幼嫩芽葉,為害部位初期出現褐色或黃褐色斑點,芽葉邊緣逐漸焦枯,顏色變深,病斑沿葉緣擴大;後期受害芽葉扭曲、捲縮、質脆,葉緣破碎,嚴重時,整個嫩梢枯死。
主要防治方法:
減少菌源。芽枯病在罹病芽葉上越冬,因此,在重病園塊,秋末或早春組織人力摘除病芽;春茶採摘期內,應鼓勵採工在採摘鮮葉時,除去病芽,單採單放,帶出茶園。
加強茶園管理,搞好茶園衞生。
化學防治。重病園塊可在秋末和春茶萌發期各噴藥1次,旨在進一步減少初侵染源。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效果最好,其次是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或50%託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效果更好。
  • 茶炭疽病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茶芽萌發和旺盛生長季節;到5月底或6月上、中旬病葉大量出現中級病斑,此時即為第一個發病高峯。同果當年9月份多雨,還可形成第二個發病高峯。
此病屬高濕型病害,對温度要求也偏高。凡是早晨露水不易乾的茶園,或陰雨連綿的季節,葉面水膜維持時間久,茶樹持嫩性強,最利於該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因而該病在高山區發生重。施肥不當,特別是偏施氮肥或不施鉀肥的茶樹容易感病,而綜合施肥特別是施鉀肥的茶樹,由於其葉片組織結構厚而硬,不易感病。
主要發生在當年生的成葉上。一般從葉片的邊緣或葉尖開始,初期為淺綠色病斑,水漬狀,然後逐漸轉黃褐色,最後變為灰白色,病健分界明顯。成形的病斑以葉片中脈為界,後期在病斑正面散生許多細小的黑色粒點,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發病嚴重的茶園可引起大量落葉。
主要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加強茶園培管,提高茶樹抗病力。中耕除草,改善土壤墒情。秋茶結束後,進行一次深耕,結合中耕將病葉埋入土壤。茶園中殘留的病葉是初侵染源。對發病中心用竹筢子、鋤頭或直接用手拍打病樹冠,使大部分病葉受振後脱落,埋入土中。有條件的茶區,結合秋耕增施有機肥,儘量減少化肥的施用量,適當增施鉀肥,可抑制發病。
化學防治。於深秋或初春噴一次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以減少越冬菌源。早春開園前半個月還可噴一次藥。對發病較重 的茶園,可選用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每畝50—70g(安全間隔期10天)、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g(安全間隔期14天)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每畝75—100g(安全間隔期10天)進行噴霧防治。採摘期內不要用藥。
  • 茶餅病
多在5—7月和9—10月大量發病。
此病屬低温高濕型病害,病菌喜低温、高濕、多霧、少光的環境,尤以高濕少光為最重要;對高温、乾燥、強烈的光照極為敏感。因此,該病多分佈於高山茶區。一般茶園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施肥不當,採摘修剪及遮陽措施不合理的茶園,發病較重。此外,密植茶園比條植茶園發病重。
徑0.3一1.25cm圓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淺黃褐色至暗紅色,背面凸起,呈饅頭狀皰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紅色或灰色粉末狀物,後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縮形成褐色枯斑,四周邊緣具一灰白色圈,似餅狀,故稱茶餅病。發病重時一葉上有幾個或幾十個明顯的病斑,後乾枯或形成潰瘍。葉片中脈染病病葉多扭曲或畸形,茶葉歪曲、對摺或呈不規則捲攏。葉柄、嫩莖染病腫脹並扭曲,嚴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斷。該病對茶葉品質影響很大。
主要防治方法:
進行檢疫。從病區調進的苗木必須進行嚴格檢疫,發現病苗馬上處理,防止該病傳播、擴展。
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增強樹勢。
加強茶園管理。及時分批採茶,適時修剪或台刈,使新梢抽發期避開發病盛期,降低染病幾率。另外,及時除草也可減輕發病。
加強預測預報。做好病情監測以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此病流行期間,若連續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時數<3小時,或5天日降雨量在2.5—5mm以上時,應馬上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十三嗎啉乳油3500倍液、20%萎鏽靈乳油1000倍液、9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長,發病期用藥1次即可。其它殺菌劑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非採茶期和非採摘茶園可噴灑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0.3%的96%硫酸銅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等藥劑進行預防。
茶園的蟲害主要就是茶尺蠖和茶小綠葉蟬。
  • 茶尺蠖
4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開始發生,為害春茶;第二代幼蟲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生,第三代幼蟲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發生,均為害夏茶。以後大體每月發生一代,直至最後一代以老熟幼蟲入土化蛹越冬。
高山茶園一般發生不多,而山塢、四周環山的地區和避風向陽、陽光充足的茶園常受害較重。茶樹生長好、留葉多、較鬱閉的茶園往往發生較多。4月以後,凡陰雨連綿,或多霧多露、温度高,有利於成蟲羽化和卵的孵化,蟲口會逐代迅速上升。
低齡幼蟲喜停棲於葉片邊緣,咬食葉片邊緣呈網狀半透明膜斑,高齡幼蟲常自葉緣咬食葉片呈光滑的“C”形缺刻,甚至蠶食整張葉片。嚴重時造成枝梗光禿,狀如火燒,有時無茶可採,造成樹勢衰弱,耐寒力差,冬季易受凍害,二三年後才能恢復原有產量。
主要防治方法:
滅蛹。在越冬期之前,結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樹冠下表土中蟲蛹,深埋施肥溝底。若結合培土,在茶叢根頸四周培土10釐米,並加以鎮壓,效果更好。
燈光誘殺。在成蟲盛發期,設置黑光燈或採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
生物防治。對第1、2及5或6代可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NPV)懸浮液,一般濃度為1.5×1010PIB/ml,使用時期掌握在1、2齡幼蟲期。
化學防治。茶尺蠖防治的重點是第4代,其次是第3、5代,第1、2代提倡挑治。應嚴格按防治指標實施,以第1、2齡幼蟲盛期施藥最好。施藥方法以低容量蓬面掃噴為宜。要注意輪換用藥,並注意保護天敵,寄生蜂寄生率高時,不宜也不必施藥。藥劑可選用2.5%溴氰菊酯(每畝用量20-25ml);0.6%苦蔘鹼水劑(每畝用量60-75ml,稀釋倍數1000倍)。
  • 茶小綠葉蟬
4月上、中旬第一代若蟲盛發,此後每半個月至1個月發生一代,直至11月停止繁殖。1年中呈現明顯的兩個高峯,其中第1峯自5月下旬起至7月中、下旬,以6月份蟲量最為集中,主要為害第2輪茶(夏茶);第2峯自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以9—10月間蟲量較多,主要為害第4輪茶(秋茶)。第1峯蟲量一般高於第2峯,為全年的主害峯,但高峯持續期則以第2峯較長。
氣温、降雨量、雨日數是影響其蟲口消長的主要氣候因子。越冬成蟲存活率隨冬季氣温的升高而上升,繁殖力隨冬季氣温的降低而減弱。夏季當出現連續平均氣温在29℃以上時,蟲量急劇下降。雨日多,時晴時雨,有利於其繁殖。背風向陽的茶園,越冬蟲口存活較多,春季發生較早。芽葉稠密,長勢鬱閉,留葉較多,雜草叢生,間作豆類,均有利於發生。
1級為害狀——芽葉呈濕潤狀斑,晴天午間暫時出現萎凋;2級為害狀——葉脈、葉緣變暗紅;3級為害狀——葉脈、葉緣紅色轉深,向葉片中部擴展,葉尖、葉緣逐漸捲曲,芽葉生長停滯;4級為害狀——焦狀向全葉擴張,直至全葉枯焦,以致脱落,狀如火燒。
主要防治方法:
加強茶園管理,及時清除雜草。清除茶園及其附近的雜草,減少越冬和當年的蟲口。
採摘滅蟲。及時分批採茶,隨芽梢帶走大量蟲卵,並惡化其營養條件和產卵場所。在採摘中,不留葉和少留葉的滅蟲效果更好,即芽梢嫩莖應連葉採下。
化學防治。選用10%吡蟲啉(225—300g/hm2)、30%唑蟲酰胺(225—300g/hm2)2.5%聯苯菊酯(天王星,375ml/hm2),98%巴丹(375g/hm2)和90%萬靈(150g/hm2)。 [14] 

黑茶主要價值

黑茶營養價值

黑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和糖類物質等。

黑茶醫用價值

黑茶有降脂減肥、軟化人體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11]  黑茶中的普洱茶歷史悠久,是中國古老的茶之一。 [12] 

黑茶物種分類

黑茶工藝分類

黑茶按照產區的不同和工藝上的差別,可以分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
黑茶 黑茶

黑茶品種分類

黑茶品種可分為緊壓茶與散裝茶及花捲三大類,緊壓茶為磚茶,主要有茯磚花磚、黑磚、青磚茶,俗稱四磚,散裝茶主要有天尖、貢尖、生尖統稱為三尖,花捲茶有十兩、百兩、千兩等。 [2] 
  • 三尖
天尖:是用一級黑毛茶壓制而成, 外形色澤烏潤,內質香氣清香,滋味濃厚,湯色橙黃,葉底黃褐。
貢尖:是用二級黑毛茶壓制而成,外形色澤黑帶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稍橙黃,葉底黃褐帶暗。
生尖:是用三級黑毛茶壓制而成。外形色澤黑褐,香氣平淡,稍帶焦香,滋味尚濃微澀,湯色暗褐,葉底黑褐粗老。
  • 茯磚
陝西茯茶出自於陝西咸陽涇陽,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她興於宋,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的人羣飲用。特別是對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涼地區,主食牛肉羊肉奶酪遊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況下因而,在中國西北地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説。
涇陽縣位於咸陽市,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東與三原高陵縣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淳化三原縣毗鄰。從涇陽縣城出發到西安城北客運站44公里。茯茶的出現,約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問世,採用湖南安化黑毛茶為原料,手工築制,因原料送到涇陽築制,稱“涇陽磚”;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名稱由來因其藥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稱為“茯茶”或“福磚”。由於系用官引製造,清代前期須在蘭州府繳納三成至五成磚茶作為税金,這批茶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其餘的磚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銷區銷售,故稱為“附茶”。在清道光年間,將安化黑毛茶中色黃葉粗的甘引用篾簍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運往陝西涇陽壓制成磚。
  • 花磚
“花磚”歷史上叫“花捲”,因一卷茶淨重合老秤1000兩,故又稱“千兩茶”。過去,花捲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高家溪和馬家溪的優質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錘築制在長形筒的篾簍中,築造成圓柱形,高147釐米,直徑20釐米,做工精細,品質優良。1958年“花捲”改制成為長方形磚茶。規格為35×18×3.5釐米。正面邊有花紋,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湯色紅黃,葉底老嫩勻稱,每片花磚淨重2公斤。有1kg、2kg等幾種規格,花磚形狀雖然與花捲不同,但內質基本接近,成為黑茶類的新品種,代替了歷史上的花茶,受到了銷區的讚賞與歡迎。“花磚”的名稱來由,一是由卷改磚形,二是磚面四邊有花紋,以示與其他磚茶的區別,故名“花磚”。花磚茶製造工藝黑磚茶基本相同。壓制花磚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級黑毛茶及少量降檔的二級黑毛茶。總含梗量不超過15%。毛茶進廠後,要經篩分、破碎、拼堆等工序,製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後進行蒸壓、烘焙、包裝等,工藝與黑磚茶相同。
花磚 花磚
  • 黑磚
安化黑茶歷史悠久,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運輸的主要商品是絲綢、瓷器、茶葉。安化黑茶,通過古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往西北邊疆,也銷往俄國、英國等國家。
湖南安化黑茶主要集中在安化生產。湖南黑茶是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湖南黑茶條索卷折成泥鰍狀,色澤油黑,湯色橙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煙香。黑毛茶經蒸壓裝簍後稱天尖,蒸壓成磚形的是黑磚、花磚或茯磚等。湖南安化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
黑磚茶,因用黑毛茶作原料,色澤黑潤,成品塊狀如磚,故名。其原料選自安化、桃江、益陽、漢壽、寧鄉等縣茶廠生產的優質黑毛茶。製作時先將原料篩分整形,風選揀剔提淨,按比例拼配;機壓時,先高温汽蒸滅菌,再高壓定型,檢驗修整,緩慢乾燥,包裝成為磚茶成品。
每塊重2公斤,呈長方磚塊形,長35釐米,寬18.5釐米,厚3.5釐米。磚面平整光滑,稜角分明;茶葉香氣純正,湯色黃紅稍褐,滋味較濃醇。該品為半發酵茶,去除鮮葉中的青草氣,加以磚身緊實,不易受潮黴變,收藏數年仍不變味,且越陳越好,適於烹煮飲用,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調飲。年產量約5000噸,主銷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以蘭州為集散地。
黑磚 黑磚
  • 青磚茶
青磚茶是黑茶中的一種,也稱湖北黑茶,具有其它普通黑茶和普洱茶所沒有的自然茶香。
湖北青磚茶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368年,當時湖北製茶世家何氏家族首制長盛川牌帽盒茶,是為湖北青磚茶的雛形。現湖北赤壁羊樓洞古鎮是公認的中國磚茶故鄉,自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從事磚茶生產已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 [3]  羊樓洞商人雷中萬於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開辦“羊樓洞茶莊”,後又將“羊樓洞茶莊”更名為“洞莊茶號”。“公設茶莊於廟場,始製茶磚”(《中萬公傳》),茶號設在羊樓古鎮廟場街中段,廠房設在觀音泉下60米處,以羊樓洞茶為原料,引觀音泉水製作。因觀音菩薩座駕為蓮花,故所產磚茶“以蓮花為案,以洞莊二字為識”,因生產茶磚已有200餘年歷史,有“磚茶之源,百年洞莊”之説。它以老青茶為原料,經蒸汽高温壓制而成,湯色澄紅清亮,濃釅馨香,味道純正,回甘雋永。青磚茶經發酵、高温蒸壓、適當存放自然後發酵後,茶葉中的兒茶素茶多酚比普通茶更易溶於水中,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膩健胃,降脂瘦身,禦寒提神,殺菌止瀉等獨特功效為其它茶類所不及。主要銷往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區和蒙古、格魯吉亞俄羅斯、英國等國家。
青磚茶經多道工序製作後壓制而成長方磚形。感觀上為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尚濃無青氣,水色紅黃尚明,葉底暗黑粗老。 青磚茶的用料分灑面、二面和裏茶三個部分。其中灑面、二面為面層部分,色澤為棕色,茶汁味濃可口,香氣獨特,回甘雋永。灑、二面之間即為裏茶,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滋味香濃。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還具有清新提神,幫助消化,殺菌止瀉,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功效,是內蒙古等西北地區人民的日用消費品,屬國家應急儲備物資。其中湖北省生產的“川”字牌青磚茶是黑茶行業中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享有久遠聲譽,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青磚茶依然是邊區人民的日常首選。一些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消費者,只需用手在磚面上輕輕一摸,只要有三條凹進去的印跡,他們就會徹底的放心。“三道道”(即“川”字)已成為邊疆人們心目中誠信的標誌。
  • 千兩茶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湖南茶商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創制出了千兩茶,即“花捲”茶。千兩茶成品每支淨重合老稱1000兩,故俗稱“千兩茶”。千兩茶是採用安化本地產優質黑毛茶為原料,將經汽蒸變軟後的黑毛茶灌入墊有蓼葉和棕片的長圓筒形的篾簍中,用棍、錘等築制工具,運用絞、壓、踩、滾、錘等技術,經多次反覆錘壓和束緊,使茶支達到緻密堅實的要求,最後形成高160釐米左右、直徑0.2米左右的呈樹狀的圓柱體,在自然條件下經“日曬夜露”七七四十九日,自然乾燥而成。
千兩茶茶包裝原始獨特,外形碩大挺拔,很具視覺衝擊力。其外形色澤黑潤油亮,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味中帶蓼葉.竹黃糯米香味。存放越久,品味越佳。
千兩茶百兩茶製作工藝是完全相同的,但茶越小製作工藝的難度就越大,對技師的工藝要求也越高。千百兩茶是湖南安化黑茶中的經典茶葉,以陳年茶為 最佳,現存50年之久的千兩茶市值在200萬元左右,韓國、日本等地以千兩茶做為鎮店之寶,收藏千百兩茶更為盛行。據説千百兩茶保健功效十分不錯,“日曬 夜露”之特殊發酵工藝,造就了“千兩茶”獨特的品質特徵和對人體獨特的藥理功效,長期存放的“千兩茶”對腸胃調理具有“藥”到病除的功效。臨牀實驗證明,“千兩茶”對改善人體血液循環,降低血脂、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千兩茶”採用茶學界俗稱為“後發酵茶”的黑茶為原料,因此,只要存放在幹 燥、無異味的場所,時間越久,其藥理保健功效則更加突出,而且口感更醇厚、自然。“千兩茶”已經成為具有遠見人士的藏品和客廳裝飾品。
  • 康磚金尖
創制於1074年前後,主要使用四川雅安、樂山一帶的原料,後擴大到宜賓、重慶等地。主銷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藏族地區。原狀產於四川雅安、宜賓江津、萬縣等國營茶場(廠)加工築制,年產量近萬噸。
都是經過蒸壓而成的磚形茶。康磚品質較高,金尖品質較次。兩者加工方法相同,不同的只是原料品質有差異。
築制康磚和金尖的原料來源廣泛,類別也很多,有做莊茶、有級外曬青茶、條茶、茶梗茶果等。所以毛茶原料必須預先過細整理,再經篩分、切鍘整形、風選揀剔等工序,務求做到沙石、草木除淨,梗長適度,還要製成形狀勻整的灑面和裏茶。再按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進行合理配料,經過稱茶、蒸茶和築壓等製造工序,製成康磚和金尖。
康磚茶每塊淨重0.5公斤,金尖每塊淨重2.5公斤。康磚為圓角枕形,大小規格為17×9×6釐米。金尖也是圓角枕形,大小規格為24×19×12釐米。康磚外形色澤棕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紅濃,葉底花雜較粗;金尖外形色澤棕褐,香氣平和,滋味醇和,水色紅亮,葉底暗褐粗老。
2013年,沉香黑茶與黃花梨黑茶獲得國家級專利。
  • 四川邊茶
四川邊茶分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兩類,四川雅安、天全、滎經等地生產的南路邊茶,過去分為毛尖、芽細、康磚、金玉、金倉六個花色,簡化為康磚、金尖兩個花色,主銷西藏,也銷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路邊茶製法是用割刀採割來的枝葉殺青後,經過多次的“扎堆”、“蒸、餾”後曬乾。南路邊茶(藏茶)為黑茶品種製法最複雜,經過32多道工序製成。四川灌縣崇慶大邑等地生產的西路邊茶,蒸後壓裝入篾包製成方包茶或圓包茶,主銷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肅、新疆等省(區)。西路邊茶製法簡單,將採割來的枝葉直接曬乾即可。
  • 廣西梧州
廣西黑茶最著名的是梧州六堡茶,因產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鄉而得名。已有上千年的生產歷史。除蒼梧縣外,賀州橫縣岑溪、玉林、昭平臨桂興安等縣也有一定數量的生產。六堡茶製造工藝流程是殺青、揉捻、漚堆、復揉、乾燥,製成毛茶後再加工時仍需潮水漚堆,蒸壓裝簍,堆放陳化,最後使六堡茶湯味形成紅、濃、醇、陳的特點。廣西梧州因梧州六堡茶享譽國際和國內,2010年和2011年舉辦了兩次廣西春茶會,形成了形良好的茶文化城市品牌效應。 [2] 

黑茶植物文化

“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描述了年份久遠的普洱茶散發的陳香,品起來就像回味味着歷史一般,也讓茶的陳香經久不散。 [13] 
參考資料
  • 1.    黑茶的製作及品類  .南方日報數字報·南方報網[引用日期2014-10-08]
  • 2.    陳社強.黑茶時代.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019-025 黑茶身世之謎;147-158 黑茶製作工藝
  • 3.    六百餘年茶莊長盛川清代遺址紀念碑在湖北赤壁揭幕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11-15]
  • 4.    伍運滋,劉言倫主編;貴州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貴州省志 農業志[M]. 2001
  • 5.    王西萌責任編輯;鄭柔敏. 陸羽茶經[M]. 2019
  • 6.    黃友誼編.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茶學專業教材 茶葉微生物產品學[M]. 2017
  • 7.    黑茶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3-08]
  • 8.    陳宗懋,俞永明,梁國彪等著. 品茶圖鑑[M]. 2019
  • 9.    吳建麗編著. 圖説茶道茶藝一本通[M]. 2012
  • 10.    李師程,張順高編著. 雲茶大典 新編版[M]. 2016
  • 11.    戴玄編著. 茶道入門 從零開始學[M]. 2019
  • 12.    薛萌,張敏,陳鳳嬌主編. 茶文化與茶藝實踐[M]. 2020
  • 13.    張怡華著. 風景只在大山中[M]. 2020
  • 14.    茶園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  .安化黑茶網[引用日期2023-03-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