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將

(歷史用語)

鎖定
兩軍對壘,將和將鬥,叫做鬥將。指的是兩軍對陣的時候,各出軍中一員猛將進行對戰。
作為名詞。即武勇過人,能於陣前挑戰或應戰的將領。《三國志·呂蒙傳》中記載,甘寧桀驁不馴,孫權對他非常不滿,呂蒙勸諫道:“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孫權認為有理,聽從了呂蒙之諫,繼續重用甘寧。
中文名
鬥將
中    稱
淝水之戰中
萬人敵
記載寥寥
受    胯
冷兵器時代
素    質
決定性的作用

鬥將概念

《兵籌類要》中稱,“兩陣既立,各以其將出鬥,謂之挑戰。”此為戰陣鬥將的定義。歷來各類稗史、小説、筆記中記載了很多戰將單挑廝殺的場面,然而正史中卻記載寥寥。野史軼聞不足為信。即使是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勝負,主要取決於軍隊的戰鬥力和將領的指揮才能,而不在於主將的“匹夫之勇”。《孫子兵法》説,為將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項基本素質,其中並無“力大”、“能打”等指標要求。白起不見得武藝高強,也能把四十萬趙軍“盡坑之”。韓信怯於私鬥,甘受胯下之辱,日後卻助劉邦打下了漢家天下。至於衞青周瑜李靖輩,均非好勇鬥狠之人,卻絲毫不負古之名將的美名。

鬥將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中,有一個當時很有名的萬人敵,叫張蠔。《太平御覽》引《前秦錄》説,張蠔本來姓弓,膂力過人,與《三國演義》裏的許褚一樣威猛,能抓着牛尾巴拽着大公牛倒走。張蠔投靠了一方豪酋張平,深受器重,被張平領為義子。後來張蠔私下姦淫了張平的小妾,張平知道後嚴厲斥責了他。張蠔大慚,“割陰以自誓,遂為閹人。” 沒想到自宮之後,神功大進,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在張平與前秦的戰事中,張蠔號稱“不敗”將軍(此處隱去“東方”二字)。後來前秦方面的兩個萬人敵鄧羌呂光出手,合力才將張蠔活捉。張蠔便降了前秦,成為苻堅的愛將,其戰鬥作風勇猛,生活作風嚴謹,成為前秦軍中之典範。然而,就是這位“不敗”將軍,淝水陣前領一軍與東晉的北府軍對峙,一場廝殺下來,這位萬人敵被北府軍殺的丟盔卸甲,險些丟了性命。可見即使力能舉鼎,力比牛大,在真正的戰爭大場面裏,個人武力對戰爭的勝負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劉郎的這些言論通過歷史架空的隧道傳到那些武人的耳朵裏,伊們必會暴跳如雷,破口大罵,“老子在前方浴血奮戰,出生入死,你們幾個妄人(網人)卻在背後几几歪歪,説這等風涼話?”其實劉郎這般説法,並非否認戰陣鬥將的真實性。劉郎的本意是,這種戰場上兵對兵、將對將的捉對廝殺並不是很普遍、很有代表性的戰爭行為,而是一種在戰爭中被邊緣化的戰場行為。中國古代名將兵家輩出,老祖宗們在幾千年裏發展出令人矚目的軍事成就,這些成就裏,戰陣鬥將的出彩處甚少。

鬥將歷代研究

雖然歷代對戰陣廝殺的細節描述較少,但到了清代,有好事者做了專門研究。有的筆記體文獻中,對那些被邊緣化了的戰陣鬥將,竟然也做了很精彩的記錄。下面劉郎主要從清人王士禛趙翼的筆記入手,去了解歷史上那些真實的戰陣鬥將場面,其中添枝加葉自然不可缺少。本人姑妄言之,眾位姑妄聽之。
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説,古代真有鬥將之事,並非稗官之妄説。王士禛引《劇談錄》説,唐時白敏中征討葉蕃,有一高大威猛的黑衣酋帥出陣邀戰,這時有潞州小將馳馬而出,彎弓搭箭,射中其面,然後衝上前去抽劍將酋帥砍落馬鞍。此小將真是勇猛,可惜沒有留下姓名。王士禛又舉了兩個例子,以《劇談錄》中李臨淮部將白孝德斬賊將劉龍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陳夜叉等舊事為證。
號稱清朝歷史考據三大家之一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舉出了更多戰陣鬥將的例子,其中大都來自於正史。根據趙翼的介紹,自春秋以降,以至秦漢,正史中關於鬥將的記述很少。《春秋》記載,魯僖公元年,魯國公子友帥軍在酈擊敗了莒國軍隊。趙翼稱《左傳》裏提到,當時公子友對莒挐説:“我們兩人之間有仇隙,士卒何罪?”於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殺,單挑中莒挐被擊敗而活捉。可見,鬥將之事,春秋時就已經有了。但現存的《左傳》中找不到二人廝殺的記述,不知趙翼參考的是什麼版本。《漢書》曾記述,漢王劉邦與項羽廣武交戰,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劉邦説:“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命勇士出陣挑戰,卻被漢將樓煩一箭射殺。劉邦真是聰明,雖在陣前失了尊嚴,卻贏了戰機。

鬥將三國

三國時猛將如雲,自然少不了戰陣鬥將的精彩場面。《三國志》記載,曹操東征袁紹,命張遼關羽為先鋒,到了白馬坡後,“(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後來樊城一役中,關羽與龐德陣前相鬥,龐德一箭射中關羽面額,此一役實有損美髯公大名。《三國志》還記載了魏將張遼率領五百死士攻破孫權大營一戰。此戰中,張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連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看來張遼之勇不亞於關羽、張飛兩位公認的萬人敵。另外,《三國志》註解中引《英雄記》稱,郭汜攻長安,呂布對郭汜説“且退兵,你我決一勝負。”於是二人對戰,呂布以矛刺中郭汜。至於《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温酒斬華雄、長坂坡、張飛夜戰馬超等經典段子並非正史。

鬥將十六國南北朝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戰陣鬥將的一個高峯期,前代後代均無法超越。《晉書?載記》稱,陳安原為晉將,後投降匈奴人劉曜,後又叛劉曜。劉曜使猛將平先追擊陳安。陳安十分勇猛,左手執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人稱“左關右張”。近戰刀矛俱發,遠戰則縱馬馳射,十分威風。平先與陳安大戰三個回合,力奪其矛而還。才三個回合便被對方繳了兵器,看來陳安是個“摻假”猛將,遠不及關張這樣的萬人敵。
宋書》記載的一戰例甚為慘烈,衡陽內史王應之起義兵攻長沙,陣前連斬數人,勇不可當。守將何慧文與王應之舍開大軍近身博殺,廝殺多時,何慧文身上被王應之重創八處,血流如注,何慧文則硬生生的將王應之的一隻腳砍掉。一番苦戰之後,何慧文終將王應之斬殺,自己也身負重傷,奄奄一息。
南史》記載,南朝劉宋時魯爽反叛。魯爽素來十分梟猛,《南史》稱魯爽有一嫵媚的小字:女生。因魯爽的小字實在有趣,不知兩軍陣前,宋將大呼來將通名的時候,魯爽會不會大聲迴應:我-是-女-生。劉宋猛將薛安都率軍前去征討魯爽。薛安都衝到陣前舉起大矛猛刺,魯爽猝不提防,應聲而倒。看來他的小字實在柔弱了些。史書在介紹魯爽時,特意提到他的小字,似有譏諷之意。《南史》又載,劉宋大將焦度與北魏猛將豹皮公相遇,交槊而鬥,焦度大吼一聲,將豹皮公擊落於地。焦度左衝右突,力殺數十人,當者披靡。《南史》又載,陳慶之懸瓠城,北魏驍將寶樂號稱軍中最勇,求單騎交戰,陳慶之的兒子陳昕躍馬直趨寶樂,擊敗百樂,北魏軍遂潰散。
梁書》記載,梁將柳仲禮在青塘與侯景大戰。柳仲禮突入侯景的中軍,一時無人可當。柳仲禮的矛槊就要刺中侯景之際,侯景部下支伯仁突施偷襲,斜刺裏一刀砍到柳仲禮肩上,柳仲禮遂逃。
陳書》記載,北齊與梁戰於呂梁。北齊軍中有西域胡將善騎射,弓馬十分嫺熟。梁朝主將吳明徹對猛將蕭摩訶説:“若能擊敗此胡將,則敵軍軍心必失。閣下號稱有關張之勇,何不斬了這位‘顏良’揚名?”蕭摩訶聽了二話不説,馳馬衝向北齊軍。那員胡將見狀挺身出陣前十餘步,蕭摩訶手持銑鋧(一種近身格鬥並可投射的短矛),飛擲而出,正中其額,胡將應聲而倒。接着蕭摩訶又斬殺數十人,北齊軍遂大潰。
北史》記載,北魏宗室可悉陵,自幼十分勇猛,力大無窮,曾在打獵中赤手活捉猛虎。可悉陵跟隨北魏軍徵涼州,敵方河西王沮渠茂虔命一驍將與可悉陵鬥陣,二人都是大力士,不幾個回合,兩支槊都被折斷,很像《三國演義》裏許褚戰馬超的情節。可悉陵立即抽箭將敵將射落馬下,由於來不及拔劍,可悉陵以隨身短刀把敵將的脖頸斫斷。《北史》又載,東魏西魏的河橋之戰中,東魏軍中有一厚甲長刀將,拍馬直取西魏猛將蔡佑。距離蔡佑三十步時,左右勸射殺敵將。蔡佑説:“我等性命,在此一箭耳,萬萬不可虛發!”敵將在十步左右時,蔡佑以箭大力射之,敵將應弦而倒,蔡佑上前以槊將其擊殺。另記載,東漢司徒王允的後代王思政也是一員猛將,河橋之戰中王思政下馬步戰,用長槊左右橫擊,一擊能擊倒數人。不過此為亂戰,並非鬥將。《北史》又載,北周北齊的邙山之戰中,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的王雄,單騎追殺北齊斛律光,斛律光左右跟隨都失散,只剩下一位部下和一支箭。王雄手執長槊距離斛律光不到一丈。王雄對斛律光説:“我不殺你,將你活捉獻給皇上。”斛律光以僅剩的一支箭,近距離射中王雄面額,王雄退走,將近大營時落馬而死。
《北齊書?綦連猛傳》記載,突厥大軍進逼晉陽,突厥軍中一番將耀武揚威,出陣邀戰,齊將綦連猛二話不説,挺身獨出,馳馬突進,只一合,便把敵將刺落馬下,後力斬之。
《後周書》記載,北魏末年高平鎮人万俟醜奴僭稱大位,聚眾造反。魏將侯莫陳崇率軍征討万俟醜奴,乘對方列陣尚未完畢,侯莫陳崇單騎突入敵陣,於馬上生擒万俟醜奴,一時敵眾無人敢動。侯莫陳崇後因戰功晉升為西魏八柱國之一。

鬥將隋唐時代

隋唐時代承襲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尚武好勇之氣,正史中也記錄了一些鬥將的場面。《隋書》記載,隋朝大將竇榮定出征突厥阿波可汗,派人對突厥人説:“士卒何罪,你我應該各派壯士決一勝負。”突厥於是派遣一驍將挑戰,竇榮定遣猛將史萬歲應戰,史萬歲出陣力斬其首而還。《隋書?楊義臣傳》中的一段記述最有意思。隋朝漢王楊諒發動叛亂,命大將喬鍾葵圍攻代州。隋大將楊義臣率軍進剿。喬鍾葵部下猛將王拔善使長矛,驍勇善戰,無人可敵。楊義臣對此很憂慮,於是在軍中招募能抵擋王拔的人。車騎將軍王思恩挺身自薦,楊義臣讚道:“真乃壯士也!”隨後賜酒。陣前王思恩望見敵陣中的王拔,毅然將酒觴拋於地上,策馬衝殺,連殺十數人,突入王拔中軍。一時兩軍擂鼓吶喊,如催天劈地,孰料不幾合王思恩卻為王拔力斬於馬下,此時地上酒尚温。看來這個王思恩武技不夠,温酒斬華雄的故事沒有重演。
尉遲敬德大敗單雄信是評書裏的精彩情節,不過在歷史上也實有其事。《舊唐書》記載,單雄信揮槊直奔秦王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大呼,力刺雄信墜馬。《舊唐書》又載,王世充的兒子王琬,在竇建德軍中,乘隋朝皇帝的車馬,鎧甲華麗,十分招搖。尉遲敬德與高甑生梁建方三騎出,力擒王琬而歸。《舊唐書》又載,秦王李世民討劉黑闥,劉黑闥部將高雅賢單騎追逐李世民,唐將潘毛大吼一聲,將高雅賢刺於馬下。《新唐書?秦叔寶傳》稱,每次敵軍中有驍將誇耀勇猛,秦王李世民便命秦叔寶去挑戰,秦叔寶往往能於萬眾之中將敵將刺落馬下,次次都能取得勝利。看來秦叔寶是個真正的萬人敵,當得“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榮譽,而評書《隋唐演義》大大低估了秦叔寶的勇猛,幾乎將他排在猛將榜最末。《新唐書·薛仁貴傳》記載,唐軍徵高麗時,敵軍中有善射者接連射殺官軍十餘人,薛仁貴單騎出陣將其生擒而還。《新唐書·王難得傳》載,吐蕃大將贊普子郎支都,自恃勇猛,騎名馬出營挑戰,唐將王難得飛馳而出,直斬其首。後吐蕃室韋酋段普洛擾邊,唐將劉容奴單騎襲擊,斬敵首而歸。

鬥將五代十國

舊五代史》中記載的最勇武的將領是後唐周德威。當時後梁氏叔琮討伐後唐,率眾逼進太原。有一個叫陳章的梁將,以勇猛知名,眾人贈一綽號為“夜叉”。陳夜叉對氏叔琮説:“唐人所依賴的不過是周陽五(周德威),我願意生擒他,請賞以州郡。”就連後唐皇帝都知道了這事,勸周德威留神。周德威説:“陳章大言不慚,未知鹿死誰手!”後來在兩軍陣前,周德威微服挑戰,佯裝不敵。陳章縱馬追趕,周德威猛然轉身,揮鐵杵將陳夜叉擊落馬下,將其生擒,一時周德威聲名大震。後劉守光叛亂,周德威在追討過程中,又以同樣的方法擒獲了叛將單廷圭。不過後來周德威在與契丹人的戰事中,打了不少敗仗,可見鬥陣雖勇,不能保證取得所有勝利。《新五代史》中記載,後唐李存孝救援李罕之於澤州,梁將鄧季筠出戰,李存孝舞長槊,二馬錯蹬,將之力擒。

鬥將兩宋元明

《宋史》中也散見一些鬥將戰例。《宋史?王君萬傳》載,宋將王君萬在戰陣中,忽一騎從敵軍中躍出,長矛即將刺中之際,王君萬側身避開,力斬其首,戰後才發覺對方是羌軍首領藥廝逋。《宋史?侯益傳》載,侯益早年跟隨唐莊宗與梁朝戰,梁將李立李建以驍勇聞名於世,侯益挺身出鬥,以一敵二,力擒二將而歸。《宋史?張玉傳》張玉修築青澗砦,西夏兵來進犯,有鐵騎挑戰,張玉持鐵簡出鬥,取其首還。《宋史?郭遵傳》載,西夏兵來進犯宋邊,臨陣出驍將楊言要擒拿郭遵,郭遵揮鐵杵擊破其腦。《宋史?王珪傳》載西夏軍中有驍將持白幟植槍(不知白幟植槍是什麼古怪兵器),出陣罵道:“誰敢與我一戰!”該將挺槍與王珪戰,刺傷王珪右臂,王珪左手以鐵杵擊碎夏將的腦蓋。這時又一西夏勇將挺槍而來,王珪挾住其槍,以鐵杵將其擊殺。《宋史?岳飛傳》載,岳飛大戰太行山,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宋史?趙立傳》載,兀朮攻楚州,周圍有六將,兀朮呼曰:“我乃鎮撫,可來決戰。”有兩騎突出,宋將趙立奮矛刺殺,連斬二將而歸。《宋史?畢再遇傳》載靈璧之戰中,金將有持雙鐵簡躍馬而前,宋將畢再遇以左刀格其鐵簡,右刀砍其腦,金將墜馬而死。縱上所述,宋將中不乏能力戰者,可惜不能改變國家軍事積弱之勢
《明史》記載,熊天瑞據贛,常遇春率兵圍攻。熊天瑞有一養子元震十分勇猛。一日元震率兵出城偵察,與常遇春遭遇。元震發覺,遂單騎直奔常遇春。常遇春的部將揮大刀,元震手執鐵撾,二將且鬥且走。遇春嘆道:“壯士也,不必追了。”《明史》又載,明將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擴廓遣將來攻。傅友德單騎奮槊,力刺元將韓乙於馬下,元軍遂敗去。《庭聞述略》記載,蒙古也先入寇時,有一將手持旗,一將手持弓矢,到達城下。明朝守將石彪出城,手執大斧,一斧砍落了敵將的腦袋。
《匯書》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劉千斤聚集流民在湖廣起義。劉千斤本名劉通,力大無窮,縣衙門前石狻猊重達一千多斤,劉通一隻手就可以舉過頭頂,因而得名“劉千斤”。康都督招募紫微山的僧人惠通進剿。惠通直入劉千斤大營,對劉千斤曰:“你違抗朝廷,禍及老僧。老僧今天與你約定,各以氈裹兵器,蘸灰試鬥,身上白點多者為負。如果你輸了,則當面自縛以降官軍。”劉千斤自然不把這個老和尚放在眼裏。兩人一直纏鬥到天黑,劉千斤渾身上下斑斑點點,不計其數,於是願賭伏輸,來到明軍大營請降。《水滸傳》第十二回“青面獸北京鬥武,急先鋒東郭爭功”講的是楊志與周瑾校場比武的故事,雙方也是用毛氈包了兵器蘸上白灰廝殺。鬥了四五十合,周謹身上,“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點點,約有三五十處”。施耐庵的這一段描寫,很可能源自《匯書》中的這段故事。不過《匯書》所載也不足為信,《明史?白圭傳》稱劉千斤為明將白圭擒獲,而並未提到慧通與劉千斤的比武。
《柳軒叢談》記載,南明靖國公黃得功早年與張獻忠部起義軍作戰。黃得功裨將林報國被張獻忠部將趙虎誘殺,黃得功大怒,直入對方陣中,力斬趙虎於馬下。起義軍中有一號稱無敵將軍的少年猛將,匹馬趕到,欲取黃得功,卻被黃得功生擒,橫置馬上而歸。

鬥將鬥將特點

到此為止,歷史上戰陣單挑的戰例介紹告一段落。可以看出,真實歷史上的陣前鬥將廝殺,實比演義中的誇張描寫還要兇險。根據以上的介紹,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臨陣單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氣,一擊得手。廝殺中很少有演義裏所描述的那樣,你來我往,殺他個幾十回合,甚至數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廝殺,很少有超過三個回合的。這就如武林高手過招,在金庸的小説裏,華山論劍可以比個幾天幾夜不見分曉。在古龍的作品裏,高手之間往往一兩招便分出高下。世間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話,古龍的描述也許更接近現實。冷兵器時代的搏殺,容易令人想起歐洲古代的一種搏擊方式,搏擊雙方持長長的木質兵器,騎馬快速互相沖鋒,二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會被擊落。力大者,準頭好的,往往是獲勝者。中國古代的戰陣鬥將也許與此類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敵手,在評書和戲曲中卻成了一個搞笑明星。歷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強大的三板斧,那麼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萬人敵(歷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廝殺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樓煩潞州小將,龐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術獲得了勝利。當然,戰場上對箭術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準,又要射的狠。中國古代的鎧甲不像歐洲的鎧甲那樣有護臉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為對方的攻擊目標。《三國演義》裏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中,真正的勝利者應該是老將黃忠。黃忠能將關羽頭盔上的簪纓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難事。可見黃忠實是對關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戰陣鬥將的戰例中活捉敵方將領的比例高的驚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鄧羌呂光張蠔,平先勇奪陳安大矛,侯莫陳崇万俟醜奴尉遲敬德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貴活捉高麗神射將軍,周德威擒單廷圭和陳夜叉,李存孝力擒鄧季筠,以及明末黃得功生擒張獻忠部下“無敵將軍”,等等。看來馬上生擒敵方將領並非單是演義、戲曲中的渲染編造,正史中也屢有發生。從勝利方來看,活捉對方需要有極大的勇氣、高超的武藝,以及對時機的把握。從被活捉一方來看,很多時候還沒怎麼打就被對方生擒,這説明在馬上高速行進中作戰,動作幅度大,動作也容易變形,所以較易產生失誤。一不留神,就給對方拿住了,渾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來。
上文中的各種戰例中,秦漢時期的戰陣鬥將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漢時期偏偏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爭的最高水平時期,後世中難得一見象秦滅六國、漢擊匈奴那樣的經典戰役。這是因為,秦漢時期較多發生大規模作戰,戰爭規模越大,戰略戰術、集團性的作戰方式成為首要致勝因素,個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戰陣鬥將的比例最高,而這一時期,亂戰、混戰、無準備之戰發生的相當頻繁,因而主將的個人武力就會發揮較大作用。唐朝李靖説過,前代戰爭往往是“以少術勝無術”。指的就是這一時期。可見這一時期,能近身搏戰的猛將雖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將卻並不多。唐朝則集兩方面之長,既有秦叔寶、尉遲敬德薛仁貴這樣的猛將,另一方面,軍事指揮水平、戰爭水準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戰者,但其軍隊的戰略戰術水平歷來弱於遼、金、元等朝。至於明朝,雖有劉誔那樣的大刀猛將,在八旗軍精良的騎射術面前,仍一敗塗地,戰死於薩爾滸戰場。
主將乃軍中之寶,是軍隊指揮系統的首腦。主將一失,三軍盡墨,所以全軍上下必須要全力保護主將的安全。主將陣亡,必然導致軍隊指揮系統的失靈,全軍的崩潰也自是在意料之中。自古以來這種例子實在數不勝數。所以古代主將參與的戰陣鬥將在真實的歷史中發生的並不普遍。趙翼王士禛二位先生搜盡前代史籍,才找到數十個例子,今日被劉郎添油加醋着力渲染一番。各位權當茶餘飯後之談資,姑妄聽之,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