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翼

(清代官員、學者)

鎖定
趙翼(1727年—1814年),字雲崧(一作耘崧),號甌北,別號三半老人。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學家、詩人、文學家。 [1] 
趙翼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舉。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授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探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歷任廣西鎮安知府、廣東廣州知府等職,官至貴州貴西兵備道。後辭官,主講於安定書院 [2]  嘉慶十五年(1810年),赴鹿鳴宴,賞三品頂戴。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1] 
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2-3]  趙翼存詩4800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或嘲諷理學,或反映民生疾苦,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思想新穎,見解警闢。作為史學家,其詠史、懷古詩也頗具特色,詩風趣諧俗,博洽典贍,議論精深警闢,風格雄麗豪健,造語淺近流暢。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於散文化,形象性較差。著作有《古詩十九首》《閒居讀書六首》《甌北集》《五人墓》《二十二史札記》等。 [129] 
(概述圖來源 [4] 
全    名
趙翼
字雲崧(一作耘崧)
甌北,別號三半老人 [5]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
出生日期
1727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
1814年6月5日
主要成就
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其《廿二史札記》為清代三大史著
主要作品
廿二史札記
甌北詩話
甌北集

趙翼人物生平

趙翼隨父讀書

雍正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727年12月4日)寅時,趙翼生於江蘇常州府陽湖縣陽湖北岸西幹裏。父親趙惟寬以設塾授業為生,難以養家餬口,家居窮苦。 [1]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歲的趙翼隨父就塾讀書。從此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此後隨父就館於華渡橋、蔣莊橋等處。經過趙惟寬的悉心教導,趙翼的文學才華已開始顯露 [6] 
乾隆三年(1737年),十二歲的趙翼隨父就塾於塘門橋談氏館讀書。父親命他作時文,一日能成七藝,時人為之驚歎。趙惟寬看了他的作品,認為將來不愁不做時文,而四書五經尚未讀盡,因此趙翼的學習應以讀經為要務。 [7] 
乾隆五年(1740年),趙翼隨父移館於東千埼杭應龍家,同年開始課業,落筆往往出人意表,但趙翼生性偏好古詩詞。但當時的科舉不將詩詞納入考試範圍,趙惟寬唯恐作詩會妨礙學業,便加以禁止。而趙翼常常私下為之。 [8] 

趙翼課館備舉

乾隆六年(1741年),趙惟寬去世。趙翼家中更加貧困,孤苦伶仃,無以養弟妹。杭家因趙翼課業優秀,加之憐憫他的處境,遂留他繼承父業,繼續教書。 [9]  趙翼更加鍾情於古詩文,導致學業逐漸荒廢,後來作的八股文還不如十四五歲時的水平。 [10]  杭應龍及時發現了這一現象,對他説:“你不攻讀八股謀取功名,怎麼脱離貧苦呢?”於是聘請趙翼教其幼子念屺,並讓他與其長子杏川、次子白峯同作時文。 [11] 
乾隆十年(1745年),十九歲的趙翼到江陰澄江書院應童子試中的院試,被江蘇學政崔紀取入常州府學。按照之前的慣例學政複試取士即入學宮。但府學按標準應取二十五人,同年在覆試中被錄取的人卻共有八十六名,須再次考試。而趙翼這次複試,文不加點,得以順利成為秀才。 [12-13] 
乾隆十一年(1746年)春,趙翼坐館於陽湖城東史翼宸家,得以讀盡天尺軒書堂藏書。同年,趙翼多次向府學教授趙永孝請教。 [14] 
乾隆十二年(1747年),趙翼設館於陽湖北門顧氏。參加鄉試,結果落第。 [14] 

趙翼十年舉途

乾隆十四年(1749年),陽湖鬧饑荒,趙翼私塾職被解僱,飢寒驅迫他離家北上,投奔作幕於京城的親戚。抵京後,趙翼以其文才受知於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勳。劉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國朝宮史》三十六卷。
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趙翼以顧姓商籍試中乾隆北榜舉人。 [15]  主考官汪由敦十分欣賞他,想提拔趙翼為解元,無奈頭場所作《四書》文有,只得放為二十一名。 [16]  但其才華深得汪由敦器重,於是趙翼在同年冬作為禮部教習,結束《國朝宮史》編寫之後,立馬被聘入汪由敦幕署課讀其二子承霈、承澍,並替汪氏代草筆札。 [17-18]  汪氏家中富於藏書,加以汪由敦本人深於文學,趙翼古文經由汪氏教授,功底日益精湛。 [19-20]  而禮部義學教習又是一個閒散職缺,這使趙翼有機會閲讀大量典籍,對他學識的進一步提高,仕途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1]  在此期間,趙翼雖在會試中三次敗北,但最終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參加明通榜, [22]  以文理暢通而考取內閣中書 [23]  次年補授中書舍人。 [14]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趙翼入直軍機處。此時正值清廷興兵徵計西北準噶爾,軍事文書往返頻繁,為趙翼嶄露頭角提供了良機。因趙翼頃刻能作千言,深為尹繼善傅恆倚重。 [24]  他扈從天子行在時,有時坐在地上就能起奏,文不加點。 [25]  汪由敦等隨駕大臣奉召作的文字大都囑託趙翼,幾乎沒有奏章不是趙翼寫的,而且潤筆頗豐。 [26]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趙翼再次參加會試,以第一名進程。乾隆因為清開國以來陝西尚未出過狀元,乾隆便以他和第三卷陝西人王傑互易,趙翼只中得探花 [27]  趙翼為此耿耿於懷,引為終身遺憾。每藉端形諸詩篇以寄不平。 [28]  趙翼中探花後,被授翰林院編修,纂修《平準噶爾方略》等 [29]  ,為史學上的精深造詣莫定了深厚的基礎。

趙翼京官生涯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趙翼在京察中被列為一等,記名以備用為道員知府。 [30]  秋,趙翼與蔣士銓等人被欽點出任順天府鄉試任同考官,得江烺等十餘人。 [31]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趙翼出任會試同考官,得士董潮、祝德麟、祥慶、龔驂文、李鐸費淳等十一人。 [32]  四月,參加散館考試,趙翼考列一等第二名,獨得乾隆帝宣見垂詢,詩稿得呈御覽。 [33] 
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吏部會考在京的各省主考官,趙翼仍為一等。同年秋,出任順天武舉主考官。 [34] 

趙翼開府地方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乾隆在養心殿召見趙翼,在肯定他工作能力的同時,擢升其為廣西鎮安府(今廣西德保縣)知府。此事大大出乎趙翼之意料。他想以“不熟悉官務”為由委婉推辭,甚至請求恩師傅恆代為上奏。乾隆帝接見趙翼時,對他的的答覆卻是:“讀書人原有不能辦事者,你在軍機處的時間久,比較能夠辦事。廣西是政務簡練、民風淳樸的地方,你剛到任時便要留心練習,將來自然可成好官。” [35]  事己至此,趙翼只好於十二月攜眷離京。 [2]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初,趙翼到任鎮安。抵任之初即巡視境內,體察民間疾苦。 [36]  當時因購馬補濟滇軍,有關部門改用大筐代替舊小筐收斂糧食。百姓怨聲載道。趙翼允許改回舊筐納糧,廢除弊政。民眾對其感恩戴德,每每出行,爭相用肩輿抬着趙翼過其村。 [37]  到任的第二個月,趙翼就去安南緝拿逃犯。在前任知府韋馱保供職期間,一些鎮安人與安南人互相糾結,跑到雲南土富州滋事。事發後,農付奉逃至安南。韋馱保因此被勤落職。趙翼來鎮安後,訪知農付奉已死,其子阿細為奴。遂派人捉獲阿細,將其父屍棺一併帶回,經辯認無誤。鑑於此,趙翼便具文呈報上司,請求結案。不料,兩廣總督李侍堯只許判阿細罪,而拒不承認棺內為農付奉屍身,認為是讓韋馱保為復京而使的欺騙伎倆。在趙翼看來,屍體和活人都找到,蹤跡確定,如果説屍體是假的,案子就永遠都結不了。於是,再次為韋馱保申辯。 [38]  次年,因此案未結,趙翼親自赴省城桂林詢問, 他聽聞李侍堯來到梧州督辦徵緬軍務,又趕赴梧州向李侍堯面陳,據理辯論。李侍堯當場大怒。欲彈劾趙翼。 [39]  當時,朝廷有旨派趙翼去雲南參贊軍務。李侍堯才把劫疏追還。 [40]  趙翼倖免一難。 [41]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趙翼離開鎮安,從開化府土富州過博南,渡瀾滄江,至邊城永昌。又隨軍出怒江,逾高黎貢山,歷龍陵、騰越,遍巡南甸、千崖、盞達、芒市、遮放各土司及虎踞、萬初、鐵壁等關,周覽形勢,詢悉軍情,留下了大量紀行詩。在軍營,趙翼多有謀劃,為幕主阿桂所倚重。 [36]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返廣西鎮安府原任。 [2]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三月,廣州知府出缺,李侍堯欲藉此拉攏趙翼,遂派左江道宋淇源將職位出缺的消息故意透露給趙翼,且告知只要趙翼當面向李侍堯懇請,李侍堯便會向朝廷推薦他。趙翼對此頗為不屑,嚴詞拒絕。李侍堯因為趙翼沒有私下請求,所有另外奏請調派梧州知府吳九齡。恰逢吳九齡已升任廣東糧驛道,於是乾隆帝接到奏疏後特調遣趙翼出任廣州廣州知府。 [42]  趙翼即將赴廣州任時,派人往鎮安接送家眷。其妾蔣氏肩輿出城,鄉民無不在門口設香案跪送,以再不能見到趙翼為遺憾。等到趙翼族孫趙鶴衝交接倉庫完畢,離開鎮安時,街民一如既往跪送。 [43]  在廣州知府任上,一次趙翼抓獲拒捕海盜一百零八名。按照《大清律》,凡是江洋大盜不分首從皆斬。趙翼不肯濫殺,細加審察,條別輕重,最後只誅殺三十八人,其他的皆遣戍敦煌。 [44-45]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月,趙翼升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以母親年邁不能奔赴貴州,欲解官終養,乞總督李侍堯代奏,不許。 [46]  十月初一,抵貴陽,會温福阿桂自滇赴蜀進剿金川,途經貴西威寧、畢節等處。先生謁貴州巡撫李湖畢,即馳赴衙署威寧,辦集夫馬,料理過兵。 [47]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因為廣州平海盜處理的讞大獄舊案事發,趙翼受彈劾被部議降一級調用,回吏部述職。巡撫圖思德堅決上奏挽留其在貴州,學政孫士毅、布政使韋謙恆、糧道國棟都來勸説他, [48]  趙翼以老母年事高為由,告假回鄉,不再復出為官,朝廷準允辭官。 [49-50] 

趙翼短暫復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趙翼取道山東赴京,打算在宦海競渡中再決雌雄。行至台兒莊,忽患風疾,雙臂不能自主,他只好掉頭南歸。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歸隱生涯。 [14]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台灣爆發林爽文起義湖廣總督李侍堯調閩浙總督,負責督辦赴台官兵糧銅,道經常州,邀請趙翼入幕商研邀先生入幕。 [51]  趙翼赴閩途中過仙霞嶺,經漁梁驛,過建陽市,渡延津,訪王審知墓、萬安橋畔夏將軍廟諸古蹟。 [52]  二月十七日,趙翼抵達泉州,籌劃軍需,他指出:靠省錢成功晚,反不如多花費用,給足軍需,早些攻克成功,反而省錢。趙翼為李侍堯倚重,幾次想要上奏讓趙翼在福建做官,趙翼堅決推辭。 [53-55]  次年,起義被平定,趙翼辭退幕職,主講安定書院。 [4] 

趙翼歸隱生活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三月,《廿二史劄記》初稿告成付梓。 [56] 
嘉慶元年(1796年)四月,福建爆發虧空大案,趙翼內弟、原任甌寧令劉芳、女婿金恭壽父、原任尤溪令金拱閭都坐重罪,趙翼極力營救,最終二人得以免罪。 [57]  十月二十二日,趙翼七十大壽,大江南北許多名士都以詩為壽,趙翼總共收到壽詩二百餘首。 [58] 
嘉慶十五年(1810年),趙翼和姚鼐重赴江南鹿鳴宴,兩江總督松筠奉旨贈與趙翼三品冠服,併為立“耆儒”碑。 [59-60]  趙翼重赴鹿鳴宴所作的詩,海內名流屬和者總共三四千首,趙翼將其編輯為長卷。 [14] 
嘉慶十九年(1814年),趙翼染脾泄之疾,於四月十七日(6月5日)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61]  十一月五日,趙翼葬於馬跡山金醜灣母親丁氏墓穴旁,孫星衍為作墓誌銘。 [62-63] 

趙翼主要影響

趙翼政治

  • 吏治
趙翼是一位精明強幹的循吏。他深知,若要做良吏,須諳熟當地風俗民情。到鎮安前,他已參閲過《鎮安府志》及一些與鎮安有關的前人筆記。才到鎮安不久,他就着手親自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如放蠱、歌墟、嚼檳榔、習居幹欄,以及一些飲食習慣、動植物特產等。知府照例要於冬月巡邊。趙翼在到任後的當年冬天,即忙於巡邊勘察之事。他的足跡幾踏遍鎮安。他經常帶人去所轄各地瞭解情況,細加勘察。 [36] 
趙翼鋭意革新除弊,為民利民。他到任鎮安前,府中常平倉素有出輕入重之弊,主管穀倉的官吏用小籮出,大籮進,暴斂盤剝人民。趙翼遂下令開府倉,由測谷之人用出谷小籮自行掌權以納谷。府民免受重斂盤剝。同時趙翼對橫徵暴斂的監倉奴和書吏嚴加懲處,制定了各種利民的改革措施。天保縣令姜國城斂財無度,欲重發田照,從中盤剝鄉民。趙翼當即斥責姜國城,及時加以制止。 [64]  歸順州牧多收谷租,大筐進,小筐出。趙翼立即派員前往,把監倉官吏捆綁示眾,並洞穿稈眼,把秤固定在60斤負擔之舉措,贏得了府民的愛戴和擁護。 [65-66] 
  • 經濟
趙翼極為重視發展經濟。他勸農耕墾,多種水稻、玉米和竹桑,並且注重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他聞天保縣有人種植名貴止血消腫藥材田七,便專程前往,知悉田七長性形狀、種植和加工技術、醫藥用途等第一手資料,回府後整理成篇,收錄在專著中。 [36]  他還向各州、縣推廣栽培田七,促進了栽種田七的村、户、面積迅速增多。清朝後期,歸順、安德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田七產地。趙翼在鎮安見過生長着的雞血藤,後見雲南人以雞血藤治血崩,即派人將雲南之藤購回,證明質量與療效無異,立即在鎮安推廣。雞血藤從此成為鎮安府名貴止血補血藥材,新開山民財源。他發掘雞血藤藥用功能,填補了藥典無雞血藤入藥之空白,對傳統壯醫、壯藥,起了傳播、推廣的作用。 [66]  趙翼發現鎮安特產八角產多價高,便勸勉百姓種植,從此八角種植逐年增多,八角成為德保大宗出口的名優特產。 [66] 
趙翼還親臨邊境市場巡視,從多方面瞭解風俗民情。考察鎮安與安南交界的邊境市場時,只見那裏市場物品繁盛,兩地百姓自由往來。 [36]  因此趙翼廣開市肆,鼓勵邊境貿易的來往,帶動了邊境的和平交流。 [4] 
  • 民生
趙翼注重齊民以德,德治化民。當時農付奉作亂,趙翼到任鎮安知府後,在越南捕獲其子。趙派人領回,驗明正身,只將農子上送省府,對脅從者,趙翼認為本皆良民,是受了人的僱傭而淪為盜賊,均教育釋放,回鄉歸農,化解了矛盾。他治鎮安,前後在任兩年,僅兩坐訟堂,已嘆為無留獄。鎮安治安之好,民風之淳樸,由此可見。 [66] 
不僅如此,趙翼還對農民生活現狀進行詳細考察。他深知,農民最關心的是土地問題。在廣州東部的東莞等沿海地區,百姓往往圍沙造田。他們每當水退後,便在近水地面種草,以防水土流失。再過幾年,所墾土地便成為良田。新開墾的土地,按例須上報。但墾荒者擔心官府税賦太重,常常以多報少。有些投機分子平時不去圍墾,專門偵伺別人有無少報,一旦抓住把柄,便藉助官府之力,將別人勞動所得掠為已有。因而,每到收穫季節,常常會為爭奪莊稼而械鬥。此種獎勵辦法,既會助長告刁狀之風,又影響鄉間的安定。於是趙翼請示上司革除此弊,改重獎為輕獎,但因任期太短,未得實施。他有時還親臨田間,瞭解民間風俗。 [4] 
  • 外交
趙翼在鎮安任,時常擔心邊民的地界之爭,引發兩國爭端,故往往親臨巡視,防患於未然。凡與安南連界處,不管深山窮谷,他都不辭勞苦,親往巡視,惟恐有奸匪流竄作惡,再出現類似的事情。在實際巡查中,他意識到鎮安作為邊境要地之重要性。鎮安與安南處處山場相連,國界之間無任何如隔牆類的明顯標誌。他擔心百姓因小事發生爭端,影響兩國間關係。 [36]  因此他通過正當的外交途經,下書安南的地方官,雙方勘定地界,明定條例,互不侵擾,化風險為夷,保證了鎮安百姓的安定生活和邊境和平。 [4] 
到任廣州知府後,趙翼同樣面臨着“防夷”之事。他作為一名重要海口的地方官,肩上負有保障地方安全的重任,而對虎視眈眈的外洋商賈,不能不保持應有的警惕,何況乾隆間,確實出現過英人斯當東隨貢使來華,留住澳門,蠱惑民眾的事。他一方面親臨番舶訪察,告誡外國商賈,按照兩國條約規定合法經商,另一方面又防備內地奸商為外商所收買,充當其耳目,滋生事端,決計將事故處理在萌芽狀態,以防引發國家之間的衝突,慮事還是非常周密審慎的。 [4] 

趙翼詩歌

  • 詩論
趙翼論詩重“性靈”,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前、後七子的復古傾向,也不滿王士禛沈德潛的“神韻説”與“格調説”。他説:“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閒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
趙翼論詩雖主性情,首重天賦靈性,優秀的詩歌都是情感的自然表達,而不是嘔心瀝血的雕琢所致。興會自然是詩歌最理想的創作心態,興會而產生靈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67]  但他仍以為學力對於詩歌創作的必要。他強調作詩需要苦心,此處的苦心是指詩人自身具備一定的學問和作詩的技巧。趙翼認為,詩人作詩應該要下一番功夫,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學習也不可或缺。 [68] 
創新是趙翼詩歌創作論最鮮明的旗幟,《甌北詩話》全篇有百餘處出現“創”“新”等字眼,無論評價詩人本身還是詩歌創作,他都將有無創新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 [69]  趙翼詩歌的“創新説”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創作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作為創作主體的詩人應該具備創新的才能,一個詩人的主體修養對詩歌創新的決定作用,詩人要具有創新的自覺意識。於是,他從詩歌審美價值角度出發,提出詩歌作為認識對象要具有“創新”的價值和美學意義。其次,詩歌的創新需要從思想內容上去構建,一首詩歌的意義和價值體現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內在思想上。再次,詩歌形式的創新是詩歌的外在品格。一首打動讀者的詩歌不僅需要有深刻的內涵,更需要有引人入勝的形式。 [68] 
所著《甌北詩話》,系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啓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新,立論比較全面、允當。 [68]  想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就必須首先遍閲的經典作品。趙翼當時已經具備了深厚的文學涵養,在論詩的過程中從燕許文章到唐岑高調,元、白、蘇、陸等十多家詩歌風格,《甌北詩話》十二卷論及十七家詩人,雙聲體、藥名體、仄句體等多種體裁等,均能瞭然於心、深入分析並正確評價。 [69] 
  • 思想內容
趙翼的詩歌是他生命足跡、心路歷程的忠實記錄,也是他思想識見的體現。趙翼的詩歌創作經歷了由狹小的個人天地到廣闊的社會生活的過程,如他的很多憂國憂民的詩篇都寫在他的晚年。總體説來,他的詩歌更多地關注個人生命的狀態,重視自我。舉凡詩人的喜悦、悲傷與憂愁,友朋聯歡的快樂,生命的感悟,大自然的景觀,對事物的認識等等,無不闌入詩中,表達他內心的真摯和對浪漫的執著。 [70]  [71] 
趙翼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閒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後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隱寓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獨具特色,並在造句、對仗方面見出功力。另外,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點。其詩的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於散文化,形象性較差。
  • 體裁
趙翼的詩歌從體裁上講可謂眾體兼備,且各有特色,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外,他還創作了二十餘首六言詩,三十多首五言排律及少量三言、九言詩、雜言詩。其中七律和七絕的數量最多,有三千多首。可見趙翼對七律、七絕用力尤勤,成就也是諸體中最高的,“意無不達,對無不工,兼放翁、初白之勝,非袁、蔣所能及也。”其古體詩創作才氣奔騰,五七言絕句清新可讀,可謂各領其妙,各擅其長。 [70] 
趙翼創作的雜言雜體詩雖然數量有限,但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如六言詩有《六言》、《題畫》等。如其《九言題吳竹橋》 [70] 
  • 藝術特色
受乾嘉考據學風的影響,趙翼的史學中有考據的成分,學者氣質與學者思維體現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出善用典故、以議論為詩、以文為詩以及與之相連的詩歌意象的減少等特點。 [70] 
趙翼詩歌中的議論非常廣泛,而且是通過透徹入裏的分析,得出新穎獨到而又合情合理的結論,幾乎各種體裁、題材的詩他都能或明或暗寓入警闢議論,每能啓人心智,豁人眼目,而絕不落入陳腐俗套,使人憎厭。 [72]  趙翼既不蹈襲前人成見,也非存心立異,而往往表現出真知灼見。他的見解是建立在淵博的史學和卓絕的史識基礎上的,因而令人信服。譬如對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開運河這兩件事,傳統觀念是把它們作為罪狀而大加撻伐,趙翼卻能衝破傳統觀念採用一分為二的加以評判。 [73]  詩人一方面指出,秦始皇和隋場帝發動此兩大工程,既給百姓造成苦難,又導致了自己王朝的滅亡,另一方面又一反俗調,指出長城對保衞民族安全,大運河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歷來被稱為暴君的秦始皇和隋煬帝實際上有着歷史功績,體現趙翼進步的歷史觀念。 [71] 
趙翼詩歌還具有用典豐富且靈活巧妙的特點。由於自身的經歷和愛好,趙翼博覽史書,胸中書卷繁富,瀾翻不窮。所以趙翼往往在詩歌創作中自覺化用典故。如五古《詠史》 [74]  ,此詩寫得含蓄,但卻生動而又深刻,貼切的用典可謂功勞不少。首聯此處用《新唐書·元載傳》裏的史實。兩相對比,畫出了斂聚者的貪得無厭。頷聯中的“摸金尉”出自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摸金校尉”借指只圖財富而不擇手段。“入草人”語出《新五代史·李嚴傳》,此處借指貪財者往往喪命;頸聯中的“烏攫肉”語出《漢書·循吏傳·黃霸》,此指為了搶奪財物而鋌而走險;“象焚身”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此二句指出不僅掠奪別人的財物要冒生命危險,而且聚斂了巨大的財物亦可危及生命。趙翼巧將不同史實融為一體,説明同一問題,靈活而巧妙,這就使得尾聯的質問尤為有力,可謂入木三分。 [72] 
  • 風格
趙翼詩歌的風格多樣,正是藝術上達到高度成熟的表現。在諸多的藝術風格中,趙詩是以雄麗為主的。其雄麗豪放的風格多體現在寫景的古體詩和懷古詩中,如《獨秀山古榕樹歌》寫古榕樹之高大:“細根盈握大合抱”,“路人但見榕樹陰,大經五畝高百尋”。“向來只説植物總在地,化工乃不可思議”。奇特的景物與獨特的視角,以雜言出之,景奇語峻,風格雄奇奔放。如《登金山塔頂放歌》《樹海歌》《懷遠縣雞翼灘》《赤壁》等詩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是清奇綺麗、雄渾豪放。 [70] 
除詼諧與雄麗之外,趙翼的詩歌也有閒淡幽雅的風格一面。主要體現在他的部分詠物寫景詩中,這些詩多寫於詩人外出遊覽的途中,景物寧靜和諧,閒淡悠遠,全無雄傑之語,與詩人的閒適心情相吻合。有時看到濃郁的秋色,發出時光易逝的感嘆:“最是秋風管閒事,紅他楓葉白人頭。都是生活小事的詩化,意境淡遠,清新可讀。這樣的絕句《甌北集》中有很多。 [70] 

趙翼史學

  • 綜述
趙翼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與錢大昕、王鳴盛並稱為清代考據學派三大家,其主要史學著作《廿二史札記》,與錢、王二人的《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並稱為乾嘉時期三大史學名著。《廿二史札記》一書考證史籍著述體例的演變和歷史事實的真相,顯示出特有的經世意識和對大量歷史問題的深刻見解,堪稱是乾嘉樸學時代創造性思維的出色成果。 [75] 
  • 史學方法
靈活運用多種史學方法,是趙翼取得突出史學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十分注意研究方法的運用,他在《札記》中,注意總貫諸史,評其得失,以札記的形式熟練地運用歸納考據、比較研究和樸素辯證等多種方法對二十四部正史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其在書中運用的比較廣泛的方法主要是排比分散的材料,進行歸納和比較,從中抽象出歷史上關係治亂興衰的大事,分析其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從而反映出一個時期歷史的特點。 [75] 
趙翼治史每每臚列眾多相類的史實,“參互勘校”,以史證史,這實際上是用比較方法。在《札記》中,他相當成功地對史書、人物,史事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其異同之處,然後分析論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僅將同一朝代不同時期的人物傳記所提供的史料相比較,有時還將正史人物傳説與見於作家別集中的人物碑傳相比較,從而研究政治制度、社會形勢、民間世情的變遷。 [76] 
  • 史學評論
在《廿二史札記》中,趙翼在考訂歷代史書時十分重視發表見解,史論佔了很大比重,包括歷史評論和史學評論。趙翼超越孤立繁瑣的事實考證,不僅對正史中歷代治亂興衰的大事進行研究,而且對史學評論進行深入探討,即史法與史事並重,所得出的結論許多都富有思想深度和理論見解,系統的反映了趙翼對歷史的理解和撰述目的。 [76] 
對於歷代大事,趙翼通過自己的綜合分析,評論來總結經驗教訓,揭示得失的原因以及當時社會風氣的變遷。趙翼的歷史考證不同於那些為考證而考證的學者,他並未完全拋棄清初的經世致用的精神,在反思歷史事件的同時,力求給當代政治提供借鑑,來警切時事。 [76] 

趙翼歷史評價

汪由敦:一五經卷,才氣超軼,兼數人之長,二場所擬詔誥,復極典雅,心知為才士,陽湖趙生雲崧也。謁見時,布衣徒步,英氣逼人。目光爛爛,如巖下電。叩其所學,自秦漢以來,詩古文源流,已皆窺涉津奧,乃益肆力於古。其中真氣息,真境地,已無不洞燭底藴。間出一語,評騭輒如鐵鑄,覆按之,卒無以易也。昔歐陽公一見蘇子瞻,即許以出一頭地,度其時坡,公所挾不過。如今所傳,初發嘉州諸什,非有後來奇恣橫絕之觀。然已傾倒,若是蓋珠光劍氣,一見自有不能掩者,生以數年,即足勝人數十年功力。他日才益老,學益厚,萬斛之泉不擇地湧出,行將卓然成不朽業,如陳後山所云:一代蘇長公,四海名不已者,此集猶特其初發嘉州時也。(《趙雲崧甌北初集序》) [77] 
錢大昕:①甌北先生早登館閣,出入承明,碩學淹貫,通達古今,當時鹹以公輔期之。既而出守粵徼,分臬黔南,從軍瘴癘之鄉,布化苗獫之域,盤根錯節,遊刃有餘。中年以後,循陔歸養,引疾辭榮,優遊山水間,以著書自樂。②其記誦之博,義例之精,論議之和平,識見之宏遠,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乃讀其自序,有質鈍不能研經,唯諸史事顯而義淺,爰取為日課之語,其自謙自下如此。雖然經與史,豈有二學哉。③先生上下數千年,安危治忽之幾,燭照數計,而持論斟酌時勢,不蹈襲前人,亦不有心立異,於諸史審訂曲直,不掩其失,而亦樂道其長,視鄭漁仲鄭樵、胡明仲專以詬罵炫世者,心地且遠過之。此論古特識,顏師古以後未有能見及此者矣。(《廿二史札記序》) [78]  ④菘天才超特,於書無所不窺,而尤好吟詠。早年登薇垣,直樞禁,遊翰苑,應制賡和,頃刻數千言,當寧已有才子之目。及乎出守邊郡,從軍滇檄,觀察黔西。簿書填委,曰不暇給,而所作益奇而工。歸田十數年,模山範水,感舊懷人之詞,又日出而未有艾也。最耘菘所涉之境凡三變,而每涉一境,即有一境之詩以副之。如化工之賦草木,千名萬狀,雖寒暑異候,南北殊方,枝葉無一相肖,要無一枝一葉不栩栩然含生趣者。此所以非漢、魏,非齊、梁,非唐,非宋,而獨成為耘菘之詩也。(《甌北集序》) [79] 
李保泰:①陽湖趙甌北先生以經世之才,具冠古之識,自太史出守,擢觀察,甫中歲即乞養歸,優遊林下者將三十年,無日不以著書為事。②然則使先生翱翔木天,徑登青雲,以備經筵之啓沃,必能援古證今,指陳貫串,否則商曆外台,建牙仗節,斟酌時宜,折衷往昔,其所裨於斯世者不少,而惜乎其僅託之此書以傳也。昔趙中令趙普自謂以《論語》一部理天下,夫中令則何能然,讀是書而有會焉,洵乎其得史學之大且重者,舉而措之天下無難也。(《廿二史札記序》) [78] 
姚鼐:先生固善詩,自少遊京邸、歷館閣,與諸賢士大夫相酬唱;歸田後,朋遊故舊杯酒相過從,日賦詩為笑樂。其詩與同時袁簡齋、蔣心餘齊名,世所傳《甌北集》也。其他着述凡十餘種,而《陔餘叢考》、《廿二史劄記》,尤為人所稱道雲。(《貴西兵備道趙先生翼家傳》) [80] 
孫星衍:先生年過六十,歸後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往還平江一帶,所至名流傾倒,傳寫時什,江左紙貴。同時袁大令枚、蔣太史士銓與先生齊名,如唐之李、杜、元、白。而先生高才博物,既歷清要,通達朝章國典尤邃於史學。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所撰《廿二史札記》,鈎稽同異,屬詞比事,其於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論世者以為國家中葉極盛之世,文章者壽必有應運而興,為一代冠冕,先生其人矣!(《皇清詰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兵備道庚午科重赴鹿鳴筵宴晉加三品頂戴趙毆北府君墓誌銘》) [81] 
王昶:雲崧性情倜儻,才調縱橫,同時與袁子才、蔣心餘友善,才名亦相等。故心餘序其詩,謂興酣落筆,百怪奔集,奇姿雄麗,不可逼視。子才謂其忽正忽奇,忽莊忽諧,稗史方言皆可闌人,洵知言也。 [81] 
王鳴盛:①才俊而雄,得天者厚,佐以學問,故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當其得意,如關河放溜,瞬息無聲,又如太阿出匣,寒光百道,然其妙緒獨抽,排粗人細,正多膩思妍旨,溢乎文句之外,未嘗徒以馳騁為能事。 [81]  ②雲崧之才俊而雄,明秀而沉厚,所得於天者高,又佐以學問,故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略言之不見其促,繁言之不見其碎,淺言之不見其輕浮,深言之不見其鬱悶。……且雲崧之境則又異甚,夫在廊廟台閣,則有應、奉、經、進、頌、禱、密勿之詩,在軍旅封忻,則有贈、酬、告、諭、紀、述、揚厲之詩,在山林田野則有言情、詠物、閒適、光景之詩,茲數境者人鮮克兼之,若雲崧既兼之矣。(《甌北集序》) [82] 
翁方綱: 詩境碑兀奇突,音在空外,昔人評魯公書力透紙背,與褚河南用筆高出紙上寸許,其理正同,吾安得執一解以印之。 [81] 
朱克敬:趙甌北詩才大學博,而過於縱肆,不免滄海橫流,惟能以詩説理,博辨無礙,亦一奇也。(《瞑庵雜識》) [83] 
袁枚:雲松之於詩,目之所寓即書矣,心之所之即錄矣,筆舌之所到即奮矣,稗史方言之所載,即闌入矣。而忽正忽奇,忽莊忽俳,忽沉鷙忽縱逸,忽數典而鬥靡。讀者遊心駭目,碌碌然不可見町畦。或且規唐摹宋,千力萬氣以與之角。(《甌北集序》)
蔣士銓:然君詩則自出都後且益工,蓋天才跨厲其所固然,而又得江山戎馬之助,以發抒其奇。當夫乘招問俗,停鞭覽古,興酣落筆,百怪奔集,故雄麗奇態,不可逼視,雖欲不傳,不可得也。(《甌北集序》) [82] 
吳嵩梁:觀察才大氣雄,無所不有,集中七律最為擅場,名句不可勝採。為餘作文信國,與新谿公手札古詩,又次韻七律,獨精鑿無一俳語。題東浦方伯集五古亦然。豈其信手揮灑,亦英雄欺人耶? [81] 
國史館臣等:晚歲,(翼)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日與朋遊故舊賦詩為樂。兩江總督費淳、漕運總督蔣兆奎皆翼門下士,每過存,諮詢風土,言不及私;兩人益欽重之。同時,袁枚、蔣士銓與翼齊名;而翼高才博物,既歷清要,通達朝章國典,尤邃於史學。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枚稱其“忽奇勿正、勿莊勿俳,稗史、方言皆可闌入”;士銓則謂其“奇恣雄麗,不可逼視”,人以為知言。(《清史列傳》) [84] 
李桓等:出奇無窮公之文,乃以筆陳籌三軍;決勝帷幄辭書勳,翩然歸裏折角巾。桐鄉欒社俎豆陳,瓣香不墜韓、杜親。(《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85] 
趙洪良等:翼生平涉歷館閣綸扉之地,邊疆宦遊之跡,戎行帷幄之謀,天下山水之勝,公卿交遊之盛,有他人所不能兼者,一發之於楮墨間。解組四十餘載,主講揚州安定書院五年,遊閨二年,其餘則盡家居之日。著述而外,無他嗜好,一燈炎焚,寒暑罔間。其詩與同時錢塘袁枚、鉛山蔣士銓齊名。(《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 [14] 
王藻等:與袁簡齋袁枚、蔣心餘蔣士銓友善,才名以相將。所撰《廿二史劄記》,考證精審。又《陔餘叢考》一書,雖不及顧氏《日知錄》、錢氏《養新錄》之精博,然於文字之同異,究其源流;事物之差殊,正其識誤。抑多聞解惑之一助也。其《皇朝武功紀盛》一書,以連篇累幅未能備述者而簡括出之,足徵史才。然國家掌故及滇、齡各省土風物產,観覽署備,益足贈增長見聞,通知時事,較之侈談考據,於曰用事物之間毫無裨補者勝之。晚歲取唐宋以來各家全集展玩而尋緩之,沿波溯源,間得其心力獨至之處,故所撰《甌北詩話》,抉摘精微,語多切當,要非局方隅之見橫使議論也。(《文獻徵存錄·趙翼傳》) [14] 
延君壽:海內近人詩,餘所及讀者不下百數十種,袁子才新穎,蔣心餘雄健,趙歐北豪放,黃仲則俊逸,當以四家為冠。(《老生常談》) [70] 
舒位:初讀歐北詩,其詩豔於雪。再讀歐北詩,其詩鑄如鐵。久讀歐北詩,大叫乃奇絕。不待鍾嶸評,先遣匡鼎説。胸中千萬卷,始得一兩篇。腳根千萬裏,始得一兩言。目中千萬世,始得一兩年。佞之可稱佛,謫亦不失仙。其詩自可傳,其詩有可刪。其詩不能學,其詩必須讀。(《與歐北先生論詩並奉題見貽續詩鈔後》) [81] 
昭槤:①趙甌北翼,詩才清雋,與袁、蔣齊名,堪稱鼎峙。所著議論,尚多可取,然考訂每患疏漏。②詩之正宗,自沈歸愚尚書沒後,日見其衰,嗜學之士,皆以考據見長,無復為騷壇祭酒。袁子才、蔣心餘、趙甌北三家,恃其淵博,矜才騁辯,不遵正軌。毗陵諸家,自立旗幟,殊少剪裁。 [86]  ③本朝諸儒皆擅考據之學,至袁簡齋太史、趙甌北觀察,詩文秀雅蒼勁,為一代大家,至於考據皆非所長。 [87] 
張維屏:先生撰《廿二史札記》,考證精審,持論明通。又撰《陔餘叢考》一書,雖未及顧氏之《日知錄》、錢氏之《養新錄》,然於文字事物之間,或究其源流,或正其訛誤,不特多聞之有助,亦為解惑所取資。又撰《皇朝武功紀盛》一編,以連篇累牘所未能備述者而簡括出之,亦足徵史才也。惟《檐嚷雜記》體例稍雜,然國家掌故及滇、齡各省土風物產,皆略可借考見。蓋凡先生所撰著,均能使人增益見聞、通知時事,較之新新考據於無用之地者似為勝之。(《聽松廬文鈔》) [14] 
尚鎔:①子才之詩,詩中之詞曲也。苕生之詩,詩中之散文也。雲松之詩,詩中之駢體也。②子才學楊誠齋而參以白傅,苕生學黃山谷而參以韓、蘇,雲松學蘇、陸而參以梅村、初白。平心而論,子才學前人而出以靈活,有纖佻之病;苕生學前人而出以堅鋭,有粗露之病;雲松學前人而出以整麗,有冗雜之病。③雲松五七言古,意欲以議論之警闢,才力之新奇,獨開生面,幾於前無古人。然趁韻湊句,殊欠雅健。且苕生性好詼諧,為詩則極嚴正。雲松禔躬以禮,而詩乃多近滑稽之雄,使人失笑,較子才而更甚,何也?豈不善學東坡而墮入誠齋惡道耶!④雲松宦遊南北數千裏之外,所表見固皆不虛,而極險之境地,極怪之人物,皆收入詩料,遂覺少陵、放翁之入蜀,昌黎、東坡之浮海,猶遜其所得所發之奇,可謂極詩中之偉觀也。⑤雲松七律格雖不高,而語無不典,事無不切,意無不達,對無不工,兼放翁、初白之勝,非袁、蔣所能及也。(《三家詩話》) [88] 
菊池桐孫: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既北有此語,足曉後世人。請看李、王徒,盛唐惟宗之,盛唐不可到,只是李、王詩。句中要有意,句外要有氣。所以威北詩,句後自有味。及讀頤北詩,初看詩關學,驅使萬卷書,下筆如飛電。(《五山堂詩話》) [70] 
伍肇齡:雲崧先生體備三長,著述宏富。所纂《皇朝武功紀盛》,道揚聖武,昭示寰區。《廿二史札記》考辨精詳,有資史學。《叢考》、《雜記》、《文集》、《詩鈔》、《詩話》諸書裨益多聞,津逮後進。先生詩名與袁、蔣競勝一時,然不掩其經濟實學也。(《重刻趙甌北全集序》) [89-90] 
詁亭恆訓:至於麟經而後,歷代史書汗牛充棟,卷帙浩繁,讀者幾難遍識。《札記》一書,貫穿史乘,薈萃成編,俾上下數千年瞭如指掌。他如《從考》、《雜記》、詩鈔等類皆足廣見聞而資諷詠。至《皇朝武功紀盛》一編,其中《廟謨將略》以及地方形勢,頗為詳盡,實足為行軍考鏡之資而補史傳所不足。則甌北之有功來學,豈淺鮮哉?(《趙甌北全集序》) [89] 
唐友耕:陽湖《趙氏皇朝武功紀盛》見示者,嘆其於當日戰伐情事,曲折如見,若身在行,中口講指畫,俾後之行軍者有所取法,其益人神智非淺!(《趙甌北全集序》) [90] 
趙爾巽等:尤邃史學,同時袁枚、蔣士銓與翼齊名,而翼有經世之略,未盡其用。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為,亦其才優也。(《清史稿》) [91] 
徐世昌:自袁、蔣、趙三家同起,舉世風靡,詩體一變,為講格律者所集矢。雲崧詩最繁富,才雄學博,不屑寄人籬下;而莊諧雜進,馳騁不羈,滋人口實。然其經意之作,大抵洞達真切,蔚然深厚。集中論詩云: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言出東坡,意取象外神。羚羊眠掛角,天馬奔絕塵。其實論過高,後學未易遵。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古疏後漸密,不切者為陳。譬如堊駕馬,將越而適秦。灞滬終南景,何與西湖春。是知興會超,亦貴肌理親。作詩必此詩,乃知真詩人。此篇見生平宗旨:曰新,曰切,曰肌理,故非徒矜浮誇藻麗者所能效顰耳。(《晚晴簃詩話》) [81] 
丁寶楨:考據之學,自我朝諸大儒出而既精且備。蓋自亭林先生為之倡,而後之踵起者,或卒畢生之精力專攻一經,或集羣書之粹美博究一藝。大抵皆大含眾有,細人無間。若閻、若朱、若紀、若錢諸先生,雖起鄭、孔於今日,亦不能不畏後賢矣。其餘諸賢指不勝僂。獨甌北趙先生長於史學,著《廿二史札記》及《叢考雜記》等七種。向時江南刻有全集,海內承學之士奉之。(《重刻甌北全集序》) [81] 
金毓黻:三氏皆邃於史學,錢氏著《二十二史考異》,王氏著《十七史商榷》,趙氏著《廿二史箚記》,皆統釋諸史,逐年積累而成,歷時久而後出者也……至趙氏之《廿二史箚記》則不然,趙氏意在總貫羣史,得有折衷,《自序》所謂多就正史紀、傳、表、志參互勘校,至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於治亂興衰之故者,亦隨所見附著之,即此意也。蓋他人之治史者,喜以稗乘脞説為證,而趙氏則以本書證本書,或以其他正史證某一正史,蓋由清人以經證經之法,推而出之,其識見尤高人一等。統觀全書,悉由善於用綜以歸納法而得之者,趙氏可謂善於屬辭比事矣。此其治史之術,又與錢、王二氏不同者也。(《中國史學史》) [92] 
梁啓超:①乾嘉以還,考證學統一學界,其洪波自不得不及於史,則有趙翼之《廿二史札記》,王鳴盛之《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之《二十二史考異》,洪頤煊之《諸史考異》,皆汲其流。四書體例略同,其職志皆在考證史蹟,訂訛正謬。惟趙書於每代之後,常有多條臚列史中故實,再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源,此其特長也。②乾隆全盛時,所謂袁(枚)、蔣(士銓)、趙(翼)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邇。(《清代學術概論》) [93] 
錢振鍠:①甌北詩快意出色處,千人皆廢。惟貪為考據,雜以詼諧,去中道蓋遠。滄浪以坡、谷有子路事夫子氣象,然宋人畢竟近古。②甌北謂竹垞老手頹唐,不知趙之頹唐十倍於朱。知彼不知己,是才人一病。(《謫星説詩》) [94] 
袁行霈:趙翼論詩崇性靈,他更重視創新,強調不囿於成法,敢於破除宗唐宗宋的門户習氣,自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其詩議論精警,思想敏鋭,幽默詼諧,兼雜以雄奇豪放的氣概,《論史》、《偶得》、《閒居讀書》等為其見解精闢的代表作。他的創作個性分明,即使一首小詩也旨意洞達,如《曉起》,純用白描,寫其羈旅生涯的疲憊與艱辛,卻無一絲消沉,洋溢着才情和樂觀風采,是其心靈的映現。(《中國文學史》第七章 清中葉詩文詞多元發展的局面) [95] 

趙翼軼事典故

趙翼玩鬧傷人

趙翼入直軍機處時,同僚中有個叫陳純祖的人和趙翼年紀差不多,兩人公務之餘經常相互扳手,比誰的力氣大。陳純祖的力氣大,經常把趙翼的手捏的通紅,讓趙翼苦不堪,一直在想如何“報復”他。一天在圓明園值班時,趙翼搬來一隻凳子,説:“我等下要閉上眼睛用凳子打人,如果你碰到凳子而受傷了,我不負責任。”大概趙翼認為如果他閉上眼的話,陳純祖定然知難而退,但是陳純祖認為趙翼肯定不敢拿凳子打他。忽然聽到咣噹一聲,趙翼手上的凳子真的砸到了陳純祖的臉上,霎時間陳純祖血流滿面,昏倒在地上。趙翼大驚失色,後悔莫及,急忙把陳純祖送到郎中那裏去。所幸的是,陳純祖沒有危險。但是趙翼不輕易和別人玩鬧了。 [96-97] 

趙翼痛失狀元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殿試時,平定大小和卓的將軍烏雅·兆惠方奏凱歸,乾隆帝給予他隆重待遇,將他派入閲卷。兆惠稱自己不懂漢文,乾隆帝諭稱各位大臣在捲上都有圈點,圈多的卷子就是好的。兆將軍發現只有趙翼的卷子為九圈,便進呈給乾隆帝。乾隆帝一天看卷子時,發現第一份卷是江南省人趙翼的,第二卷的胡高望為浙江人,且為內閣中書;而第三卷王傑為陝西人。因此乾隆帝特召閲卷大臣,問自建朝以來陝西是否有狀元,眾大臣稱:“還沒有。”於是乾隆帝將第一卷和第三卷交換,趙翼為探花。傳臚(進行殿試後,皇帝依次唱名傳呼新晉進士進殿晉見)的時候,前三名按例出列,但只有趙翼身上掛着朝珠。乾隆帝在殿上看見,便問傅恆緣故,傅恆便以“趙翼在軍機處行走”應對,還稱之前汪由敦應奏的文字都為趙翼所擬,乾隆帝便暗自記下趙翼之名。明日詔諭諸臣時,乾隆帝説:“趙翼文章自然上等,然而江浙地帶多狀元,少一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本朝尚未有狀元出自陝西,即使讓給他一個狀元,也不為過。”於是趙翼的名聲更加大了。 [98-100] 

趙翼作徵蘭聯

秦淮地區有一位女校書敏慧能識人,名為朱玉。嘉慶十五年(1810年),趙翼重赴鹿鳴宴時在其家做客,朱玉仰慕趙翼才華,請求他贈楹聯。當時朱玉有徵蘭(謂孕得貴子)的徵兆,於是趙翼大手一揮:“憐卿新種宜男草;愧我重看及第花。”一時間傳為佳話。 [101] 

趙翼人際關係

  • 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一世祖
宋末宗室。元時官曆揚州司户、高郵州錄事、徽州司法。泰定年間遷居武進縣。 [102] 
六世祖
趙敵
官曆江西道監察御史、江西按察使,調管山西按察使 [103] 
曾祖
趙州
少有才名,久困場屋,後為塾師。 [104] 
祖父
趙鬥煃
為童子師,專事研究理學。後以趙翼貴,贈翰林編修,累贈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 [105] 
伯父
趙惟厚
豪放工詩,早卒無嗣,年僅二十九。 [106] 
父親
趙惟寬
以坐館授徒為生,英年早逝,年僅四十五。誥贈翰林編修,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 [107-108] 
母親
丁氏
邑庠生丁允猷之女。誥授太孺人。
——
元配
劉氏 [109] 
廩生劉鶴鳴之女。乾隆十二年(1747)歸趙翼,時年二十七歲。誥封恭人。
繼配
程氏 [110] 
文淵閣大學士程景伊之甥女。乾隆二十五年(1754)歸趙翼,時年十八歲。詰封恭人。
側室
蔣氏 [111] 
乾隆三十四年(1769)於趙翼回廣西鎮安知府時歸,時年十七歲。誥封安人。
子輩
兒子
趙耆瑞
母程氏。乾隆三十一年(1766)早殤於京師。
趙廷英
母程氏。國子監生,候選同知。配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山東館陶知縣方汝謙之女。
趙廷偉
母程氏。縣學廩生。早卒。配乾隆五十一年(1786)進士、河南固始知縣謝講聘之女。
趙廷俊
母蔣氏。癝膳生,候選通判,有《侍遊草》一卷。
趙廷彥
母蔣氏。廩膳生。官常熟崇明縣教諭,長蘆候補壁運司經歷,署槍州批驗所大使。有《築山詩稿》一卷。 [112] 
——
母劉氏。適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萬安縣知縣沈浚之子、國子監生沈景搶。 [113] 
母程氏。適尤溪縣知縣金拱闐之子、庠生金恭壽。 [113] 
母程氏。適寧海知州湯康業子、國子監生、候選州同湯貽憲。 [113] 
母程氏。適沅陵縣丞高桂子、縣丞高德葆。 [113] 
母程氏。適乾隆十七年(1752)探花、大學士盧文紹子、國子監生盧慶錄。 [113] 
母蔣氏。適潁州知府蔣維昌子、直隸候補蔣純健。 [113] 
孫輩
趙桂
廷英之子。國子監生,直隸候補縣丞。
趙樾
廷英之子。早卒。
趙忠弼
廷偉之子。國子監生,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安徽婺源知縣。著有《山茶室詩稿》一卷。配乾隆二十七年(1763)舉人、浙江鄞縣知縣錢維喬之孫女。 [114] 
廷偉之子。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曾組織軍隊抗擊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城陷殉難。有《約園詞稿》。 [115] 
趙慶齡
廷俊之子。國子監生。道光五年(1825)副榜貢生,八旗官學教習。
廷俊次子。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以教職用。有《芸酉室詩文遺稿》各一卷。“毗陵後七子”之一。 [116] 
表格參考資料: [117-119] 

趙翼主要作品

趙翼一生著作宏富,傳世者共七種172卷:《廿二史札記》36卷、補遺1卷;《陔餘叢考》43卷;《檐曝雜記》6卷、附1卷;《皇朝武功紀盛》4卷;《甌北詩鈔》17卷;《甌北詩話》10卷、續2卷;《甌北集》53卷。除《皇朝武功紀盛》外,其他各書均有單行的校點本。 [120] 
趙翼詩歌
類型
名目
《詠史》《瀾滄江》《山行雜詩》《渡太湖登馬跡山》《閒居讀書六首選一》《後園居詩九首選一》《窗雞》《一蚊》《西湖雜詩六首選一》《古來詠明妃楊妃者多失其平,戲作二絕選一》《暮夜醉歸入寢門,似聞亡兒病重氣息,知其魂尚為我侯門也》《赤壁》《野步》《贈當筵索詩者》《和友人落花詩》《西湖晤袁子才喜贈》《論詩五首》

趙翼後世紀念

趙翼墓地

趙翼墓 趙翼墓
趙翼墓位於無錫馬山,墓地坐北朝南,背倚冠嶂峯,南對萬頃太湖,墓前有清嘉慶二十年 (1815)立的墓碑,碑上鐫刻着:“皇清誥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兵備道、庚午科重赴鹿鳴筵宴、晉加三品、顯考甌北趙府君召;誥封恭人、晉贈淑人、顯程太淑人之墓”。 1983年冬重修。1986年7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4] 

趙翼故居

主詞條:趙翼故居
趙翼故居 趙翼故居
趙翼故居原在武進縣戴溪鄉,現址位於常州市前北岸1號。位於故居隔壁的趙翼紀念館是趙翼六世孫趙爭為紀念先祖,私人創辦的一家民辦紀念館,於2001年開館。1987年常州市政府將其故居設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1] 

趙翼組織

2018年1月25日,由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籌備的“常州市趙翼史學研究會”,集聚了一批常州當地的高校教授、專家學者、趙氏後裔和地方文史愛好者,進行趙翼史學、文學研究,該會是常州地方名人文化研究又一堅實陣地。 [122] 

趙翼會議

趙翼、趙元任暨常州趙氏家族文化名人學術研討會 趙翼、趙元任暨常州趙氏家族文化名人學術研討會
2018年10月25日,由九三學社常州市書畫文化研究院協辦的“云溪講堂”舉行《趙翼的科舉之路》主題講座。此次由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等單位共同主辦。 [123] 
2018年11月16日,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舉辦了趙翼、趙元任暨常州趙氏家族文化名人學術研討會。趙翼、趙元任後裔及研究趙氏家族文化名人的部分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124] 
2019年6月19日,趙翼史學研究會在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的籌備下舉行首次趙翼文化研究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常州市趙翼史學研究會”會長薛煥炳主持,各方學者代表作了專題講述。 [125] 

趙翼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翼)行一。字雲松,號甌北。初名憐。庠生。乾隆庚午科順天舉人。考補禮部義學教習。甲戌考授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辛巳恩科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散官一等第二名。京察一等,記名本衙門撰文。歷充方略館纂修官,《通璧輯覽》纂修官,壬午科順天鄉試同考官,癸未會試同考官,乙酉科順天武鄉試主考官,丙戌會試同考官。歷任廣西鎮安府知府,廣東廣州府知府,貴州分巡貴西威寧等處兵備道。詰授中憲大夫。嘉慶庚午科重赴鹿鳴筵宴,賞給三品頂戴。雍正五年丁未十月二十二日寅時生,嘉慶十九年甲戌四月十七日申時卒,壽八十八。……始居北岸。”
  • 2.    王竇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50 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灣:文海出版社,1980:184
  • 3.    莫言淡泊少滋味 ——(清)趙翼  .南粵清風網[引用日期2019-10-30]
  • 4.    趙興勤,匡亞明.趙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p38-49、52-68、104-136
  • 5.    《原譜》嘉慶十四年己巳條:“老境漸侵,目半明半昧,耳半聰半聾,喉 音亦半響半啞,因自號‘三半老人’,笑比桑維翰尚多兩半也。”
  • 6.    《原譜》雍正十一年癸丑條:“隨贈公就塾華渡橋管氏。以下四年皆隨贈 公於華渡橋、蔣莊橋等處讀書。”
  • 7.    《檐曝雜記》卷二“杭應龍先生”條:“餘十餘歲,頗能作時文,如明隆、 萬間短篇,一日可得四、五首。先府君子容公觀其文義,謂他日不患不文,而經 書尚未盡讀,遂不令復作,專以讀經為業。十四歲始發筆為之,輒有發揮處。”
  • 8.    《原譜》乾隆五年庚申條:“隨贈公移館於東千堵杭氏。是歲始課舉業,落 筆往往出人意表,然先生性好詩古文詞。時令甲不以詩試士,贈公恐以兼營妨舉 業,每禁之。而先生輒私為之,襯書佈下雜稿常數十紙也。”
  • 9.    《原譜》乾隆六年辛酉條:“贈公殘於是年七月十二日。家貧甚,僅老屋 七間,田一敏八分。上有三姊,其一尚未嫁。弟汝明、汝霜、亭玉俱幼,家食無 資。杭氏諸父老以先生學已優,即請接贈公講席,所課徒,皆同學友也。”
  • 10.    《檐曝雜記》卷二“杭應龍先生”條:“十四歲始發筆為之(時文),輒 有發揮處。十五歲,先府君見背。餘童験,專弄筆墨學作詩、古文、詞、賦、四 六之類,沾沾自喜,而舉業遂廢。……馳騎於詩、古文者已數年,一旦束縛為八 股,轉不如十四、五歲時之中繩墨矣。”
  • 11.    《檐曝雜記》卷二“杭應龍先生”條:“有杭應龍先生,與先府君交最厚, 憫餘孤露,謂不治舉業,何以救貧,乃延餘至家塾,課其幼子念紀,而使長君杏 次君白峯拉餘同課二君久以舉業擅名者也餘時年十八猶厭薄不肯為…… 後藉以取科第得官,皆應龍先生玉成之力也。”
  • 12.    《原譜》乾隆十年乙丑條:“應童子試,學政祭酒崔公紀取入常州府學補 弟子員。向例學政取複試即入洋,無復去取也。府學例取二十五人,是年取複試 者乃八十六名,須再復以定去取。先生複試,文不加點,遂獲雋。”
  • 13.    據《歐北集》卷四十七《餘年十九補弟子員今七十有九又屆乙丑院試之 期作重遊洋宮詩記事》其三:“曾記初程便棄繞。”及卷四十八《從子廷鏞從孫公蘭孫作梅阿發阿科俱應童子試喜賦》:“卻憶昔年曾此地,才拈一箭便穿楊。六 十年前餘初應童子試,是歲即補弟子員。”卷二一《彭芸楣聞學留飲澄江使院即席 奉呈》其三自注:“餘於乙丑試此補諸生》至今幾三十年矣”知,趙翼應童子試、 補諸生俱在同一年,即乾隆十年乙丑,《年表》以為趙翼乾隆九年甲子冬應童子 試,乾隆十年乙丑春為複試,誤。
  • 14.    陳清雲.趙翼年譜新編[D].上海師範大學,2013:p21-445
  • 15.    孫星衍《趙歐北府君墓誌銘》:“以直隸商籍入學,中乾隆十五年庚午科 北榜舉人。”
  • 16.    《原譜》乾隆十五年庚午條:秋應順天鄉試,以《五經》卷獲雋。時頭場《四書》文三篇,經文四篇,其兼試《五經》者,則經各四篇,合《四書》文共二十三篇。先生興酣落筆,一日夜了之。……座師為休寧汪文端公由敦、少宗伯嵩公壽、房師為刑部員外梁公濟滬。試《五經》者二場,例增詔諮各一道,先生業古學已久,詔詰獨冠場。文端公知為才士,欲以為解首,因頭場文斷弛,乃改置二十一名。
  • 17.    《甌北集》卷首汪由敦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二月《歐北初集序》:“叩其所學, 自秦、漢以來,詩古文源流,已皆窺涉津奧,遂延課兩兒子。餘筆墨填委時,間亦屬具草,……計自庚午冬客餘邸,至今七八年”。
  • 18.    《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載汪承霈《嘉慶元年欣逢歐北恩師大人七旬 榮誕霈以奉職霜台不克登堂躬敬賦長律用展頌忱》自注:“先公庚午主京兆 試,得師。……師試京兆後,先公延致授霈暨弟(上雨,下樹)文藝。”
  • 19.    汪由敦《松泉文集》卷首趙翼乾隆戊戌《松泉文集序》:“(汪文端公)顧 老於文學,甘苦最深。自為諸生,即被薦纂修《明史》,紀傳諸贊悉出公手,議 論平恕,文辭淳茂,已兼有班範之長。及入翰林,直禁近,閲歷益深,學識益邃, 經經緯史,以至叢編唑説,無所不該貫,而總以陶冶挫籠,歸之雅正。故發為詩 文,從容和厚,不佻不迫,雍然有東榮西序金舂玉鏘之遺風。……翼自庚午鄉闈 受知於公,是冬即客公所,追公殘,凡八九年。陋儒拘墟,得稍識古學衢街,實 自公發之。函文追隨,一樽談藝,辱公期待甚厚。”
  • 20.    《檐曝雜記》卷二“汪文端公”條:“(汪文端)公又好獎借後進。餘嘗代 擬東嶽廟聯,雲:‘雲行雨施,不崇朝而遍天下。理大物博,祖陽氣之發東方。’ 已進御,奉硃筆圈出。公方繕書,適金檜門總憲至,謂必出自公手。公曰:‘非 也,乃門人趙雲裕所集句耳。’又嘗代和《御製司馬君實玉印詩》,中一聯雲‘不 名符宿望,此德稱高賢’,亦非甚佳句。上命內監持示南書房諸臣,謂畢竟汪由 敦所作不同,諸臣皆宜師事。蓋諸臣皆説成名印,此獨雲‘不名’,於‘君實’ 二字較切耳。諸臣皆諛公,公又以餘答。其説項如此。及公殘,諸公皆以公故物 色餘,謂公所捉刀者,必好手也。及屬草持去,其所撃賞者未必佳,而着意結構 處轉或遭竄改,於是益嘆此中甘苦,固非淺人所能識。餘初序公集有云:‘公死 而天下無真知古學之人,天下無真知古學之人,而翼遂無復知己之望。’由今思 之,安得不潸焉出涕也。”
  • 21.    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  .大語文學習網[引用日期2020-07-22]
  • 22.    孫星衍《趙歐北府君墓誌銘》:“十九年會試,中明通榜。”
  • 23.    《歐北集》卷三《考授中書舍人遂罷官學教習》;“浪遊所急升鬥祿,官學 濫竽充教讀。期滿例得邑令去,足為老親給饉粥。無端又羨鳳池棲,一試輒如貫 革鏃。……明知出宰可救貧,尚須三加載除目。京官雖無專城榮,選期已逼翼上 族。遂辭花縣就大垣,寧舍巧遲取拙速。”
  • 24.    《檐曝雜記》卷二“傅文忠公愛才”條:“傅文忠文學雖不深,然於奏牘 案卷,目數行下。遇有室礙處輒指出,並示以宜作何改定,果愜事理,反覆思之, 無以易也。餘嘗以此服公,公謂無他,但辦事熟耳。尹文端以南巡事,隔歲先入 覲。公嘗命司屬代作詩相嘲,中有句雲‘名勝前番已絕倫,聞公搜訪更爭新’, 文忠輒易‘公’字為‘今’字,便覺酷借,可見其才分之高也。文忠不談詩文, 而極愛才。餘在直時最貧,一紹帽已三載,毛皆拳縮如蜻。一日黎明,公在隆宗 門外小直房,獨呼餘至,探懷中五十金授餘,囑易新帽過年。時已殘臘卒歲,資 正缺,五十金遂以應用。明日入直,依然舊帽也。公一笑不復言。嗚呼丨此意尤 可感已。”
  • 25.    孫星衍《趙歐北府君墓誌銘》:“ 明年補官,又明年入直軍機,尹文端公、傅文忠公皆倚重先生。扈從行在,或伏 地草奏,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一切應奉文字,非先生不辦。”
  • 26.    《甌北集》卷首汪由敦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二月《甌北初集序》:“(雲搭) 己而官中書舍人入直樞要,詔命奏答,援筆立就無不中竅會,餘深倚其攸助。”
  • 27.    姚鼐《甌北先生家傳》:“辛巳成進士,殿試進呈一甲第一,而陝西王文 端公傑居第三。純皇帝謂自國朝以來陝西未有以第一人舉者,遂易文端為第一, 而先生之才則固已心識之矣。”
  • 28.    按,終其一生,趙翼對大魁丟失,心常歉然,見《歐北集》卷四十四《閲邸 抄惺園相公以老病再伸前請始予告並許在家食俸恩禮始終人臣之榮遇極矣欣羨 之餘再賦一律奉寄》“一魁殿榜便青旻直到鈞衡老乞身。遭際畢生無缺陷,…… 如此高風如此福,腐儒那得逐賤輪。指殿試名次互易事。”卷二十五《同年王惺園 少宰典浙試事竣還朝相遇淮上話舊別後卻寄》其一:“千秋遭際真無兩,一等文 章肯第三?廷試卷君在第三,上特擢第一。”卷三十八《七十自述》其八:“一桂高 枝手已攀,臚傳聲裏另排班。”卷四十八《追憶宦遊陳跡雜記以詩》其五:“臚唱 雲端玉殿音,蓬萊幾到最高寄。”卷四十六《外孫金皋京闈發解喜賦》其二自注: “餘廷試卷進呈第一,後改為第三,大魁詭失,心常歉然,故以此望之。”
  • 29.    按,據《原譜》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條:“既入翰林,授職編修,即辭出軍機。 尋充方略館纂修官,修《平定準噶爾方略》。”及《原譜》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條: “秋,改纂修《通璧輯覽》。”知《清史列傳》卷七十二《趙翼傳》:“二十六年, 以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任撰文,修《通璧輯覽》”,誤。
  • 30.    按,《甌北集》卷十《散館恭記二首》其二自注:“去歲京察,蒙恩記名。” 作於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四月,“去歲”當指本年事。
  • 31.    戴璐《藤陰雜記》卷四:“壬午鄉試,趙歐北編修翼分校,作《秋闈雜詠》 詩,一時傳誦。錄其最警策者,如《宣名》雲:‘觚稜淑景日初寅,御紙簽名下 紫裒。同輩半為揚觶客,至親翻有向隅人。一時朝服班行肅,隔夜巾箱檢點頻。 卻笑門前回避字,主人出後貼偏新。’……時蔣苕生士銓亦與分校,賦《滿江紅》 詞,《藍筆》雲……《薦條》雲……《落卷》雲……”
  • 32.    《原譜》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條:“春,欽點會試同考官,得士十一人;館選 者五人:董潮、祝德麟、祥慶、龔驗文、李鐸;分部者一人:費淳。分校得士之 盛,為歷科所未有。”
  • 33.    《甌北集》卷十《散館恭記二首》:“上獨呼臣翼名宣見垂詢……詩稿呈御 覽。”(其一自注)“去歲京察,蒙恩記名。”(其二自注) 按,《甌北集》卷十編年自注:“起癸未四月,至甲申七月。”《散館恭記 二首》為該卷第一首詩,故趙翼散館當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四月,“去 歲京察”為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事。
  • 34.    《甌北集》卷十一《蒙恩命偕張塏似侍讀主試順天武闈恭紀四律末章兼呈壇 似》其一:“一行御紙出金扉,恭荷持衡人武闈。……兩回路記前遊熟,壬午、癸未連歲與分校之役。七品官膺此遇稀。武闈主試多用大僚,從未點及編檢。”
  • 35.    《原譜》乾隆三十一年條:先生以下習吏事,乞傅文忠公奏辭,文忠力止之,而乘間以先生學問優長奏。及先生請訓於養心殿,凡舊時履歷、在軍機處行走及代汪文端撰擬詩文等事,上已知這甚悉,一一諭及。先生冀可仍留翰林,奏對時微露吏治未嫺之意。上諭之曰:讀書人原有不能辦事者,汝在軍機處久,頗能事。廣西乃政簡民淳之地,汝初任留心練習,自可成好官。乃叩頭出,以十二月十九日掣家出都。
  • 36.    黃海雲.趙翼鎮安府詩文考論[D].廣西大學, 2003:p37
  • 37.    《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二·文苑二》:後出知鎮安府。粵民輸榖常社倉,用竹筐以權代概,有司因購馬濟滇軍,別置大筐斂榖。後遂不革,民苦之。翼聽民用舊筐自權,持羨去。民由是感激;每出行,爭肩輿過其村。
  • 38.    《清史列傳·卷七十二·文苑三》:先是,鎮民與安南民入雲南土富州為奸事發,捕獲百餘人,而其魁農付奉顧逸去;前守以是解職。已而付奉死於安南,獲其子並獲其屍,驗之良是。總督李侍堯疑其為前守地道,不之信。翼申辨,侍堯怒,劾之。
  • 39.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趙翼傳》:“先是鎮民付奉入雲南土富州為奸,捕 獲百餘人,付奉顧逸去,前守以是罷官。已而付奉死,驗其屍良是。總督李侍堯 疑其為前守地道,翼申辯,總督怒,劾之。”
  • 40.    姚鼐《甌北先生家傳》:“適朝廷用兵緬甸,命先生赴滇贊畫,乃追劾疏 還。”
  • 41.    《清史列傳·卷七十二·文苑三》:值緬甸用兵,命翼赴滇贊畫;侍堯乃追劾疏還。
  • 42.    《原譜》:先是總督李公之於南寧也,語左江道宋淇源曰:廣州府缺出,廣東知府內無可調者,欲向廣西選調。而廣西各府亦少能事者,惟鎮安趙守可勝任。使宋公道意。宋出語先生曰:李公意已欲調君,但須君進見一面懇耳。先生曰:鎮安,天子所授也。廣州雖善地,而由制府奏調,則出制府之力。 吾輩作吏,受上司特奏恩,將何以自行其志乎?李公以其無私請也,另奏調梧州守吳九齡。 會吳己升糧道,而李公之奏至,上乃以先生特調廣州。
  • 43.    《檐曝雜記》卷三“鎮安倉榖、田照二事”條“及佘調廣州,時方赴桂林, 途次得旨,即赴新任,不復回郡。時署中惟一妾,巾車出城,滿街人户無不設香 案跪送。又留一族孫鶴衝在郡,交代畢來廣時,街民送亦如之。”
  • 44.    《原譜》:會有海盜拒官兵而竄,盡捕獲之,共一百八人。按律江洋大盜不分首從皆斬。先生念諸盜無殺人,案情尚稍輕,乃條別其輕重,殺三十八人,餘皆遣戍。
  • 45.    《檐曝雜記》卷四“英塘海盜”條:“番禺縣英塘十數村,世以海盜為業。其船曰多槳船’,蓋海船皆趁風使帆,此獨用槳,故不論風之順逆皆可行,其 槳有至三十六枝者。行剎皆以白晝,遙望他船如黑豆許,則不能追及;或大如鴨, 則無有不追及者矣。至則兩頭用鐵鈎拽其船,而羣盜持刀仗往劃,亦有盜船仍被 盜剖者,此船一、二十人方劃得貲貨,又遇盜船三、四十人者,輒復為所卻。此 類甚多,幾莫能致詰也。其出海口,有水訊兵譏察,則例有私稂。以出海一度為 一水,率不過月餘。乾隆三十五年,盜魁陳詳勝者率其徒出海,久不歸。訊兵計 其期已過,會出哨遇之,遂索補税焉。盜乞緩期,俟厚獲當倍償。兵不許,則相 爭。兵以鳥槍繁四盜,盜亦以壓船石撤傷兵。於是兵以拒捕告,而制府入奏,責 有司速輯。購得同為盜之黃姓者,許發覺後免其罪,始得陳詳勝等,而無左證, 入其家,搜得分贓單一紙,不書姓名而有暗記,由是訊出二十餘人。又從二十餘 人訊出他案八、九十人,共一百八人。《律》載江洋大盜不分首從皆斬,則俱鬼 錄中數也。餘念法不可逭,而諸盜未有殺人案,則情稍輕。因署為條別:有懼而 未敢從者;有患病伏於艙者;有被誘作火夫炊飯者;甚至年二十以下則指為盜首 之婆童,初不肯服,尋知為生路也,亦忍恥認之。案既定,立決者三十八人,駢 戮於教場,地為之赫。其餘皆遣戍絕徼,自是海盜稍清。然不數年盜又熾,巡撫 李公湖乃殺至三百餘人云。”
  • 46.    《歐北集》卷十七《擢授貴西兵備道紀恩述懷六首》:“珠江典郡一年多, 又指郵程大渡河。在威寧州齡、滇分界處,近貴西道駐割地。……長途但擬單車 赴,……”(其一)“薦賢故是大臣為,謂制府李公。……私室拜恩吾豈敢,祗應 砥節報深知。”(其二)“擢官何事乞歸田?別有離懷黯自牽。……以齡路遼遠, 老親不能偕行,乞制府李公代奏終養,公以餘新擢官止之。”(其三)及卷十七《用德 中丞韻奉別制府李公》其三:“才得除書膽月間,又從公欲乞身還。自因親舍皤 雙鬢,敢為官程落百蠻。……此情雖未蒙憐許,……”
  • 47.    《歐北集》卷十八《十月朔日抵貴陽聞官兵自滇入蜀路經威寧餘未及受代即 赴寧料理過兵途次雜詠》:“出守鎮安未一年,赴滇從軍。在滇年餘,回鎮安,甫 九月,調廣州。在璜一年,今又入齡。每一年輒易一地也。”(其一自注)“續卸 徵鞍貴築城,正逢驛送入川兵。”(其二)“羅甸羅施鬼國貧,貴東為羅施鬼國,貴 西為羅甸鬼國,即古鬼方也。當初都是處流人。”(其三)“貴西署在山頂。”(其八自 注)
  • 48.    《甌北集》卷二十《壬辰冬仲以廣州讖獄舊事吏議左遷特蒙温旨送部引見聖 恩高厚蓋猶不忍廢棄而衰親年已七十有五書來望子甚殷諭令早歸一慰依閭望因 呈乞開府圖公給假旋里擬即為終養計途中無事感恩述懷得詩十首》:“曾將烏鳥 訴私情,大吏堅留計未成。謂去歲在粵乞歸養事。“圖公堅欲奏留,補 山、約軒、笠民諸公亦多敦勸。”(其五自注)“衙齋無事可消磨,一載閒情付 詠歌。……不覺詩成真作讖,篇篇都是憶巌阿。”(其六)“生平報國堪憑處, 終覺文章技稍長。”(其七)
  • 49.    姚鼐《甌北先生家傳》:“辛卯擢貴西兵備道,而以廣州他瓛事降級調用。 先生遂乞養親而歸。”
  • 50.    《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載趙翼《繼室程恭人行述》:“會有廣州讞 獄舊案望吏議,當降調,先帝命送部引見,而太恭人年已七十有五乃乞假歸裏, 與恭人修子職。”
  • 51.    姚鼐《甌北先生家傳》:“丁未,台灣民林爽文作亂,李公赴閩辦軍事, 道過常,邀先生偕往。”
  • 52.    見《甌北集》卷三十一《仙霞嶺》、《漁梁驛韓蘄王擒劉正彥處也》、《建陽市謝 疊山賣卜處》、《延津》、《王審知墓》、《萬安橋畔有夏將軍廟即傳奇所稱入海投文 之醉線夏得海也事見明史蔡錫傳中戲書其事於壁》。《甌北集》卷三十一《仙霞嶺》:“閩越此扃鑰,界畫天所判。……信哉形 勝地,一夫劍可按。古來割據幾,往往借撖扞。寳應及審知,乘時劃疆畔。…… 國初取閩,鄭芝龍早有降意,仙霞嶺不留一兵,故大兵得長驅入。……耿逆之變,李武定兵 拖此關,賊不得出。”
  • 53.    孫星衍《趙甌北府君墓誌銘》:“五十二年,閩督李公侍堯徵台灣,過常 州,邀先生贊畫軍事,偕至泉州。李公故精嚴,事少寬假。先生閲歷兵事久,謂 惜費則成功遲而費轉多,不惜費則成功速而費轉少。凡軍裝口糧,一切擘畫從寬 濟軍。為李公繕折,奏請得旨,軍皆挾纏。時賊初起,提督等率兵過海。前督常 公青來將軍督師,鹹謂不日蕩平。先生難之。告李公宜以實情上達,並函書廣督 調兵待用。及大兵不利,總兵為賊所陷,遊撃被妝,果賴粵兵以濟。李公以是服 先生預策之善。事平欲奏起,先生堅辭乃止。”
  • 54.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趙翼傳》:“五十二年,林爽文反台灣,侍堯赴閨 治軍,邀翼與俱。時總兵柴大紀城守半載,以易子析骸入告。帝意動,論大紀以 兵護民內渡。侍堯以詢翼,翼曰:‘總兵欲內渡久矣,禪國法故不敢。今一棄城, 則鹿耳門為賊有,全台休矣!即大兵至,無路可入。宜封還此旨。’侍堯悟,從 之。明日接追還前旨之論,侍堯膺殊賞;而大將軍福康安續至,遂得由鹿耳門進 兵破賊,皆翼計也。”
  • 55.    姚鼐《甌北先生家傳》:“丁未,台灣民林爽文作亂,……時兵將雲集, 鹹謂不日蕩平。先生詢察情形,亟請李公密調粵兵為備。既而總兵郝壯猷敗遁, 遊撃鄭嵩被殺,賊勢大振,而粵兵至,人心始安。已乃籌海運,增僱值,給衣 裝奏輒報可。李公夙以綜核為政先生每事濟以寬大迄事平,先生之力居多。”
  • 56.    《原譜》嘉慶元年丙辰條:“冬杪,先生所着《廿二史札記》告 成”,《年表》從之。但據《廿二史札記》卷前趙翼《廿二史札記小引》署“乾隆 六十年三月”,説明此時初稿已寫成,後該書繼續增訂。嘉慶五年庚申五月,李 保泰序稱“方先生屬稿時,每得與聞緒論,及今始潰於成,竊獲從編校之役,反 復卒讀之”,説明此時該書最終寫定,並請李保泰編校。又該書前錢大昕序於嘉 慶五年庚申六月十日,故《廿二史札記》最終告成當在嘉慶五年。又據錢大聽序 “今春訪予吳門,復出近刻《廿二史札記》三十有六卷見示”知,此前該書已被 刊刻,故《廿二史札記》初稿和最終定稿均非嘉慶元年。
  • 57.    《原譜》嘉慶元年丙辰條:“夏四月,閩省虧空大案,諮追各省。先生內 弟原任甌寧令劉芳友、婿原任尤溪令金拱闐皆坐重罪,先生力為營救皆得免罪。 金令無力,先生並助以六百金繳官。”
  • 58.    《原譜》嘉慶元年丙辰條:“先生初度之辰,門下士江蘇巡撫費淳、山西巡 撫蔣兆奎及副憲汪承霈、侍御祝德麟各制錦遣使稱祝。大江南北諸名士亦無不以 詩為壽,凡二百餘首。”
  • 59.    姚鼐《歐北先生家傳》:“先生與葡俱以乾陸庚午得舉,越六十年而為嘉 慶庚午,先生年八十四,而麓亦年八十。循例重赴鹿鳴筵宴,欽賜三品銜,而葡 亦得四品銜,乃相會於鐘山。”
  • 60.    《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內編》載趙翼《欽賞三品頂戴準重赴鹿鳴宴謝折》: “原任貴州貴西道臣趙翼、原任刑部郎中臣姚葡為恭懇代為奏謝聖恩事:奉上 諭:本年庚午科鄉試,據廣厚奏:江蘇省原任貴州貴西道趙翼,現年八十四歲; 安徽省原任刑部郎中姚葡,現年八十歲。均系乾隆庚午科舉人;循例懇請重赴鹿 鳴宴等語。趙翼、姚葡早年科第,耄齒康強。賓興際周甲之期,壽考葉吉庚之歲, 允宜加錫恩施,以光盛典。趙翼着賞給三品頂戴,姚葡着賞給四品頂戴,俱準重 赴鹿嗚莛宴,以示朕加惠耆儒至意。欽此。臣翼、臣葡竊自思樗櫟菲才,草茅陋 質。昔年入仕,曾無補於捐埃;中歲歸田,但專營於著述。狼以林居晚景,適逢 鄉舉初思蒙皇上灶加舊秩以賞銜,準隨新班而赴宴。禮筵有座,聽廣樂於壟黌; 章服增榮,耀襴衫於黼繡。與作人之化,彌知聖壽之無疆;遊化日之舒,又及引 年之優賜。恩施非望,感切難名。惟有詠歌太平,虔祝純暇。教兒孫經書奮跡, 世篤忠貞;率鄉里孝弟力田,各勤耕。以期仰報高厚洪慈於萬一。所有感激下 忱,伏乞代為陳奏,恭謝天恩。”
  • 61.    《原譜》嘉慶十九年甲戌條:“先是先生每患脾泄,至三月間食飲漸衰, 乃示微疾,然猶起坐觀書,未嘗竟日卧也。四月既望,益憊。十七日,晨起沐浴 更衣,端坐牀上,以酉刻卒。”
  • 62.    孫星衍《皇清詰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兵備道庚午科重 赴鹿鳴筵宴晉加三品頂戴趙歐北府君墓誌銘》:“嘉慶廿年秋九月,趙氏廷英昆 仲等來金陵,乞撰其尊甫歐北先生墓誌。……廷英等以二十年十一月五日葬先生 於馬跡山丁太恭人之昭穴,附以程恭人。先葬劉恭人於下程橋,已四十餘年,以 遺命不復遷樹。”
  • 63.    《西蓋趙氏族譜》卷八《祠墓誌馬跡山祖墳》:“詰授中憲大夫貴州貴 西兵備道甌北府君穴在馬跡山東金醜灣丁氏太恭人墓左側,系迎春鄉十七都九圖 嚴字一千一百四十七號。”
  • 64.    《原譜》三十四年己丑條:有天保縣令姜某與攝府事金某商,謀按民田給以照,伸息訟端,其實欲藉給 照以斂錢也。己令土目向各村造田冊矣,先生歸,廉知之,乃出示,寢其事。姜大失望,然 民間免出此橫錢矣。
  • 65.    《原譜》三十四年己丑條:先生至南寧,而歸順州民陳詢赴寧來控收谷橫斂狀。先生立遣役縛其 監倉奴及書吏,痛懲之,而各屬之收谷皆不敢逾檢矣。
  • 66.    李輝南.趙翼在鎮安施政史蹟淺述[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4,(5):p80-83
  • 67.    孫文飆;性情·才氣·創新[D];山東師範大學,2006,p19-36
  • 68.    李成玉.趙翼詩學思想研究[D];安徽師範大學,2011:p31-49
  • 69.    楊夏月.趙翼《甌北詩話》創作論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4:p35-39
  • 70.    王殿明;趙翼詩歌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05:p54-61、72-80
  • 71.    李豔梅;趙翼詩歌分類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07:p51-59
  • 72.    劉美玲;試論趙翼詩歌性靈與學識兼取的特色[D];湘潭大學,2009:p31-40
  • 73.    《雜題》其三:秦皇築長城,萬里恢邊牆。西起臨洗郡,東至遼海旁。隋帝發兵夫,開渠自汁梁。抵淮達揚子,由江達餘杭。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痰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後,功及萬世長。周防鞏區夏,利涉通舟航。作者雖大愚,貽休實無疆。如何千載下,徒知管驕荒。
  • 74.    《詠史》:食椒能幾粒,八百斛猶貧。枉署摸金尉,先為入草人。但知烏攫肉,豈悟象焚身。何事狂奔者,依然覆轍循。
  • 75.    倉修良.雅俗共賞的《廿二史札記》——紀念趙翼逝世一百七十週年.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4):p116-130
  • 76.    孫亞麗從《廿二史札記》看趙翼的史學思想與方法[D];東北師範大學,2007:p35-45
  • 77.    松泉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78.    廿二史札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7-22]
  • 79.    歷史事件:壽考堂刊趙翼《甌北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0.    碑傳選集(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1.    歷史事件:趙翼卒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2.    甌北集(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3.    瞑庵雜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4.    台灣文獻清史列傳選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7-22]
  • 85.    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6.    嘯亭雜錄(卷五 )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7.    嘯亭雜錄 (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88.    三家詩話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7-23]
  • 89.    歷史事件:趙甌北全集出版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3]
  • 90.    甌北全集七種·廿二史札記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3]
  • 91.    《清史稿》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7-22]
  • 92.    中國史學史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93.    清代學術概論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94.    謫星説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95.    中國文學史  .文學史資料合集[引用日期2020-07-22]
  • 96.    《北東園筆錄》:趙甌北與陳純祖同直軍機,兩人皆少年,暇輒手搏相戲。玉亭有力,每握甌北手,輒痛不可忍,甌北受侮屢矣,時思所以報之。一日,在圓明園直廬,取凳一桄語玉亭曰:“吾閉目相擊,若觸吾桄而傷,非吾罪也。”蓋甌北自謂閉目則玉亭必不敢冒險來犯,而玉亭又意冒險來,甌北必不敢以桄擊也。忽聞桄端拇突一聲,玉亭已血滿面,將斃矣。急以湯灌之,始蘇。甌北大驚,悔,立呼車送之入城。是日散直,急騎馬往視。甫入西直門,而馬忽跳躍,甌北遂跌仆地,死去半刻方醒。乃先回宅將息,明日始往見玉亭,玉亭故無恙。後兩家奴子互相議論,始知甌北之跌,即玉亭所為。玉亭楚人,蓋素習祝由科,能以傷移於人也。
  • 97.    北東園筆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7-24]
  • 98.    清代名人軼事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7-22]
  • 99.    《清代名人軼事》:乾隆辛巳殿試時,兆將軍惠方奏凱歸,高宗隆其遇,亦派入閲卷。兆自陳不習漢文,上諭以諸臣各有圈點,圈多者即佳也。將軍檢得趙翼卷,獨九圈,遂以進呈。先是歷科進呈卷,皆彌封,俟上親定甲乙,然後拆題。是科因御史奏改,先拆封,傳集引見。上是日閲卷逾時,見第一卷系趙翼,江南人;第二卷胡高望,浙江人,且皆中書;而第三卷王傑,則陝西人也。因特召讀卷大臣,問本朝陝西曾有狀元否,對曰:“未有。”上即以三卷互易,趙為第三人及第。傳臚之日,三人者例出班跪,而趙獨帶數珠。上升殿遙見,以問傅恆,恆以軍機中書對,且言昔汪由敦應奏文字,皆其所擬也,上心識之。其明日諭諸臣,謂趙翼文自佳,然江浙多狀元,無足異,陝西則本朝尚未有,即與一狀元,亦不為過耳。於是趙翼之名益着。
  • 100.    《檐曝雜記》卷二“辛巳殿試”條:“臚傳之日,一甲三人例出班跪。餘 獨掛數珠,上升座遙見之。後以問傅文忠,文忠以軍機中書例帶數珠對,且言昔 汪由敦應奉文字皆其所擬,上心識之。明日論諸大臣,謂:‘趙翼文自佳,然江、 浙多狀元,無足異。陝西則本朝尚未有。今當西師大孰之後,王傑卷已至第三, 即與一狀元亦不為過。’次日又屢言之。於是鄉、會試,翼皆蒙欽點房考,每京 察必記名,及授鎮安府、赴滇從軍、調廣州、升貴西道,無一非奉特旨,上之恩 注深矣。向使不歸田,受恩當更無限。尋以太恭人年高,乞歸侍養,凡五年。丁 艱又三年。在家之日己久,服闋赴補,途次又以病歸,遂絕意仕進。此固福薄量 小,無遠到之器,亦以在任數年,經歷事端,自知吏才不如人,恐致陽越,則負 恩轉甚。是以戢影林下,不敢希榮進也。”
  • 101.    楹聯三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102.    《西蓋趙氏族譜始遷祖世表》:“(第一世趙孟埋)行一。字體坤。宋魏王 十一世孫。元任揚州司户,再任高郵州錄事,升徽州司法。……泰定間,自浙江 徙居武進縣政成鄉東橫林西蓋村,為通族始祖”。
  • 103.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世表》:“(第六世趙敵)行三。字叔成,號竹崖。 正統丁卯經魁,景泰甲戌會魁。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以言事忤旨,謫山西介休縣 知縣。是夜大雨雹,承天門災,上感悟,召還復職。丁內艱,起補四川道監察御 史,奉敕湖廣清軍巡按、河南江西專敕賑濟,升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調管山西 按察使司按察使。……遷居城中前街特恩坊馬頭上”。
  • 104.    《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載趙翼《禹九公家傳》:“先曾祖諱州,字禹 九。先世本宋室後。元泰定中,高郵州錄事體坤公諱孟煙,始徙居武進之西蓋裏, 遂為武進人,今屬陽湖縣地。錄事公五傳至廉憲公,諱敵,為明成化間名臣,事 具郡邑志及湯潛庵先生《明史傳稿》。廉憲公又五傳為先高祖郡庠公,譚熙作, 生二子,長曰質温公,諱德基,次即公。先高祖早逝,先高祖母蔣孺人攜二孤, 依於外家。公時僅四齡,即能識字。稍長,益嗜學。家世業儒,所積書頗多,蔣 孺人力守之,雖薄田數敢盡粥去,而書故在。公以是得肆力於古,穿穴經史,學博而才雄,尤工舉子業,顧數奇,年三十餘,猶困童子試。邑令張公環生奇其材, 擢縣試第一。時功令猶寬,學使所未錄者,令得薦其所拔士。拆卷時,張公為偵 者所誤,謂公已被錄,遂以其次薦。及案發,無名,張公為之頓足。已秩滿入鈴 曹,猶念公不已,囑學使者物色之,而公以原名屢試不利,已易名就試,故又相 左。公自是絕意進取,專務造就後進,經指授者,無不斐然可觀。緒紳家爭延致 公,每歲秋,以贄釋預訂明年約者無慮數十家。公不能盡卻,則約以正旦須躬造 請,先至者就之。及期,户履恆滿,至有除夕侯門以待旦者。性疏曠,所得條羊, 每客授歸,則與族人淼飲連日夕,視橐中金垂盡,然後適館。最後鄉先達董巽祥 延公教其子佩籠,相得甚。會董公入都補官,邀與偕行,不數月,遂卒於京,年 四十有六,康熙甲辰歲也。”
  • 105.    《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載趙翼《禹九公家傳》:“(禹九)公歿而先 祖駢五公始生。先祖諱福績,後更名鬥煃,駢五其字。初生時,先曾祖母朱儒人 猶未知先曾祖兒問,以年四十餘始得子也,喜甚。已而族中父老得京計,盧孺人 聞之必驚痛,或至捐生,則孤兒不可保,乃相戒弗使知。有某房僕婦者,弗喻也, 見孺人猶衣採,戇然曰:‘主母猶服此耶?’孺人駭,問得其故,慘痛過甚,遂 失乳。家貧不能畜乳母,賴董公家日饋牛乳半升以活。而先曾伯祖質温公故早世 無子,先曾伯祖母樊孺人守節已二十餘年,兩寡母撫一遺腹孤,日呼天而泣曰: ‘天若不絕趙氏者,幸佑此兒也。’稍長,即教之學。貧益甚,至以紡線作燈柱, 光幽然如青憐,兩寡母紡車相對,而坐公於其中,就燈光讀書。公雖幼,已有識 知,朱孺人粗通訓話,為之字櫛句疏,不數年即能自涉經史。無何,兩寡母相 繼殘,公年僅十六耳。生理益窘,去為童子師,端重如老成人,生徒莫敢有陝輸 旁晚者。先外曾王父西幹臧公允和器之,以愛女妻公為贅婿,遂家於西幹裏,稍 立户,而先曾祖授業弟子董生佩發者,已貴顯,亦有所贈遺,由是衣食粗足。 公乃益務殖學,自《四子書》、《五經》、《左氏傳》、《史》、《漢》、八家之文,無 不耽思旁訊,研極根柢。見有儒先講説,名人評騭,輒手自抄錄,旁及方書、星 學、算法,每肄一業,不窮其奧不止。生平手抄繩頭書,高三尺餘,未有一筆行 楷者,草書弗論也。為時文,務折衷程朱,不能趨時好,以故亦終其身不得一矜。 自少時即方嚴不苟訾笑,晚年風規益峻,見者悽然如負秋霜,然非有意橋厲。與 人言,必最以敦倫紀,立品證。鄉里有爭端,多就公質成,數十年未有構訟者。節縮館靝,為廉憲公論壟,置祭田,植松柏。又以族譜久不修,子孫各散處,將 不可紀,積數十年辛勤,遍歷各支,訂成之,兩足盡繭。卒於康熙戊戌,年五十 有五。生子二,長即先考子容公,諱惟寬,次即先叔父,譚惟厚。……先公以不 肖恭入仕,得贈儒林郎、翰林院編修,累贈中憲大夫、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並 迤贈先祖考妣亦如之,而先曾祖尚未及也。”
  • 106.    《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載趙翼《(禹九公等)家傳》:“(先祖駢五公) 生子二,長即先考子容公諱惟寬,次先叔父講惟厚。先叔父年二十九早卒無 嗣。……先祖殘後,先叔父豪放工詩,好結納,所分產不數年揮斥盡已。又為無 賴子訴訟於官,公盡粥己產,為之營救,事得直而家遂以貧,時或不能舉火,然 終無幾微悔恨色。”
  • 107.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惟寬)行二。字子容。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十一月二十七日酉時生,乾隆六年辛酉七月十二日辰時卒,年 四十有五。……配丁氏,邑庠生允猷女。康熙三十七年戊寅三月初九日戌時生,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六月二十三日戌時卒,壽八十。……子四:長翼;次汝明;…… 三汝霖;四亭玉,殤。女三:長適楊楚雲,次適張公俊,三適顧祥麟。”
  • 108.    《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載趙翼《禹九公家傳》:“先祖駢五公 生子二,長即先考子容公,諱惟寬,次即先叔父,譚惟厚。先叔父年二十九早卒, 無嗣。先公性謹憩,篤於孝友。先祖晚年病膈噎,醫者謂須麝團可療。鷹團者, 鷹糞從口中出,累累成圃雲。公行求至錫邑之陽山,遇大雷雨,匿石穴中,弦慄 甚,眘然魂離宅,若有人導之行,睹所謂鷹團者。已而天霽,如所向跡之,果得 以歸。人以為孝感也。先祖殘後,先叔父豪放工詩,好結納,所分產不數年揮斥 盡,已又為無賴子訴訟於官。公盡粥己產,為之營救,事得直而家遂以貧,時或 不能舉火,然終無幾微悔恨色。為塾師,訓迪最有方,雖農家子,未嘗不以誠誨。 學將成,則令別從名師卒業,曰:‘過此非吾所能誨,不可相負也。’與人必以 誠,人以公無他腸,或轉挾詐來,公終不與較,久之而其人自愧屈,鄉里無不以 公為長者。卒於乾隆辛酉,年四十有五。四子,長即不肖翼;次汝明;次汝霖; 次亭玉,療。汝明亦早卒,無子。先公以不肖恭入仕,得贈儒林郎、翰林院編修, 累贈中憲大夫、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並迤贈先祖考批亦如之,而先曾祖尚未及 也。嗚呼!寒家自先高祖以來,數世皆單傳,中間幾絕而僅續;又貧薄無生業。 顧皆能孤行〒立,卒以儒自奮,而天又厄之,使累世踏蹬,即學宮一門限地,亦 望之如登天。至不肖輊材末學,曾未及先人之萬一,乃獨恭科第,登仕籍,此豈 不肖所能自致,寰惟先人積學勵行,鬱積久而始償。然先人刻苦而不得寸進榮, 後人獨安坐而食其報,言念及此,尤痛心也。不肖翼謹述。”
  • 109.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翼元配劉氏)康熙六十 年辛丑生,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九月二十二日卒,年三十八”。
  • 110.    孫星衍《趙歐北府君墓誌銘》:“配劉恭人,繼配程恭人,皆温恭淑慎,治 家勤儉,族黨無間言,先後卒在先生前。……廷英等以二十年十一月五日葬先生 於馬跡山丁太恭人之昭穴,袍以程恭人。”
  • 111.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翼)側室蔣氏,乾隆 十九年甲戌七月二十六日未時生,道光十四年甲午十月三十日亥時卒,壽八十。”
  • 112.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廷彥)行九。字西亭,號 築山。廩貢生。歷署常熟崇明縣教諭,長蘆候補盥運司經歷,署搶州批驗所大使。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四月初一亥時生,道光十年庚寅七月初七日亥時卒於天津,年 五十八……著有《築山詩稿》一卷。配徐氏,福建福州府通判熊佔女,乾隆三十年癸巳十二月二一日辰時生,嘉慶七年壬戌三月初七日未時卒,年三十。”
  • 113.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翼)女六:長適乾隆辛已進士萬安縣知縣沈浚子國子監生景搶,劉恭人出;次適尤溪縣知縣金拱闐子庠生恭壽,三適寧海州知州湯康業子國子監生候選州同貽憲,四逾沅陵縣縣丞高桂子縣丞德葆,五適乾隆壬申一甲三名進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盧文紹子國子監生慶錄,俱程恭人出;六適潁州府知府蔣維昌子直棘候補從九品純健,側蔣安人出。”
  • 114.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廷偉子趙忠弼)行一。初 名和羹,字作梅。國子監生。嘉慶戊寅恩科順天鄉試挑取謄錄。國史館議敍授安 徽徽州府婺源縣知縣,加三級,詰授奉直大夫。……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十月初七 日辰時生,咸豐六年丙辰十一月十六日酉時卒,壽六十八。……著有《山茶室詩稿》一卷。”
  • 115.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廷偉子趙起)行二。初名 鳴盛,又名和鳴,字於岡,號約園。縣學增生,道光己亥科副榜貢生,庚子恩科 舉人。……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三月十七日午時生,咸豐十年庚申四月在籍守城, 初六日城陷狗難,壽六十七……着有《約園詞稿》。”
  • 116.    《西蓋趙氏族譜學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廷俊子趙申嘉)行二。初 名發科,字芸酉。嘉慶丙子科舉人。截取引見,以教職用。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二 月初九日子時生,咸豐元年辛亥閏八月初五日申時卒於濟寧幕舍,年五十八…… 卒後選吳縣教論……著有《芸酉室詩文遺稿》各一卷。”
  • 117.    從《西蓋趙氏宗譜》看趙翼(二)  .世界家風[引用日期2020-07-22]
  • 118.    從《西蓋趙氏宗譜》看趙翼(三)  .世界家風[引用日期2020-07-22]
  • 119.    韓晶;清代常州趙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8:p45-54
  • 120.    王殿明.趙翼詩歌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05:p43、52
  • 121.    破門鑿牆,一名人故居四天三劫  .新浪[引用日期2020-07-24]
  • 122.    江山代有才人出 趙翼史學研究會在方誌館成立  .中國常州網[引用日期2020-07-24]
  • 123.    九三學社常州市書畫文化研究院協辦“云溪講堂”活動  .九三學社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24]
  • 124.    人文學院舉辦趙翼、趙元任暨常州趙氏家族文化名人學術研討會  .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引用日期2020-07-31]
  • 125.    趙翼文化研究史學術研討會在常州召開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20-07-24]
  • 126.    清代學人列傳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7-22]
  • 127.    國朝先正事略  .搜韻[引用日期2020-07-22]
  • 128.    廈門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22]
  • 129.    趙翼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9-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