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澍

(中國清朝道光朝重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

鎖定
陶澍[shù](1779年1月17日—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號雲汀,晚號髯樵,又號桃花漁者,湖南安化人,清朝嘉慶道光時期重臣、學者,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 [1]  [19] 
陶澍為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編修,後升御史,曾先後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道光十年(1830年),任兩江總督。任內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興修水利,並設義倉以救荒年。 [20]  後加太子少保。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逝於兩江督署,贈太子太保銜,諡號文毅”,入祀賢良祠 [6] 
陶澍從政四十餘年,為官清廉,功績顯著,曾剔除鹽政積弊,設義倉以救荒年;疏浚吳淞江瀏河以泄太湖諸水;屢捐俸銀救濟災民。另在抗災救災、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倡辦海運、革新鹽政、整治治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等方面均有貢獻,特別是將兩淮綱鹽法改為票鹽法,扭轉了兩淮鹽務諸多弊端。他學識淵博,於經史考據、文章詩賦乃至音韻之學,無所不通。一生勤於著述,著有《印心石屋詩抄》《蜀輶日記》《陶文毅公全集》等傳世。 [10]  今人輯有《陶澍全集》。 [21] 
全    名
陶澍
別    名
陶文毅
字子霖,一字子云
號雲汀、髯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安化縣小淹鎮陶家灣
出生日期
1779年
逝世日期
1839年
主要成就
督辦海運,整頓鹽政,興修水利,興辦教育,嚴禁鴉片,改進民生,改革幣制,踐行經世致用思想 [21] 
主要作品
《印心石屋詩抄》《蜀輶日記》《陶文毅公全集》
最高官職
太子少保兩江總督→太子太保(贈)

陶澍人物生平

陶澍早年經歷

陶澍於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1月17日)出生湖南安化縣小淹鎮陶家灣的一個耕讀家庭 [15]  [17]  [22]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陶澍跟隨父親陶必銓遠走長沙,在嶽麓書院讀書。
乾隆五十年(1785年),陶必銓因母老思親,回小淹鎮資江上游的江南紅泥田王崇焯(陶必銓知交好友)家中設館授徒,陶澍仍跟隨讀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陶必銓回家務農並鑽研學問;陶澍亦在身邊讀書,開始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並參加一些農業勞動。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陶必銓應邀到安化縣城(今梅城鎮)主持修復南寶塔,陶澍亦跟隨在安化學宮讀書。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陶必銓到益陽曾潤攀家中設館教書,前後四年,陶澍仍跟隨在側讀書。
乾隆六十年(1795年),陶澍參加縣學考試,得補邑諸生。
嘉慶三年(1798年),陶必銓轉赴益陽石井,在劉靜園家中設館授徒,陶澍仍跟隨父親讀書。同年,陶澍與安化縣一都河曲溪人黃德芬結婚。
嘉慶五年(1800年),隨父赴長沙參加湖南鄉試。
嘉慶六年(1801年),陶澍離家北上,參加會試,卻名落孫山。遵父囑,留京温習功課,準備再試,以圖進取。

陶澍科舉及第

陶澍畫像
陶澍畫像(2張)
嘉慶七年(1802年)春,陶澍在京參加壬戌科會試,中進士,為第63名;四月,參加殿試,為二甲第15名;朝考,嘉慶帝召見,定為第55名。為安化第一個進士。及第後授翰林院庶吉士 [22] 
嘉慶十年(1805年)四月,任翰林編修 [22]  同年閏七月,陶必銓病逝,陶澍回鄉奔喪,丁憂三年。此後,陶澍在澧陽書院主講三年,認真從事教育,培養人才。
嘉慶十三年(1808年)八月,陶澍離開家鄉安化,攜家北上,任國史館纂修。

陶澍治行優異

嘉慶十四年(1809年),任四川鄉試副主考。此後十年,陶澍先後任詹事府詹事、記名御史、江南道監察御史陝西道監察御史會試同考官、會試內監試官、巡視中城、户科給事中、巡視南漕、吏科掌印給事中、道員等官職。在任上,陶澍均能恪盡職守,勤政恤民。 [22] 
嘉慶十九年(1814年),陶澍任江南道監察御史,發現吏部候選官員太多,遇有官缺,則粥少官多,爭議紛紜;吏部又立法不一,設置重籤,形成混亂,造成弊端。陶澍主張統一立法,廢除重簽名目,堵塞漏洞,防止弊病。 [22]  是年底,陶澍又陳奏州、縣積弊,明確指出:“州、縣之弊日深,州縣之疲頑有自”。接連例舉了八種州、縣官場弊病。
陶澍自畫像 陶澍自畫像 [19]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陶澍被任命川東兵備道。十二月抵達重慶赴任。任中清理積訟,打擊惡棍,平反冤獄,安定社會秩序。禁止私設關卡,暢達交通,鼓勵工商,發展商業貿易。察看農村,體恤民情,獎勵開荒,發展農業生產。四川總督蔣攸銛舉薦陶澍的治行為四川第一。 [22]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新即位的道光帝擢陶澍為山西按察使 [22]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兼署布政使。八月,調福建按察使。十月,未及福建赴任,擢安徽布政使。 [22]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擢安徽巡撫 [23] 
陶澍對安徽進行了全面的治理:
  1. 清理安徽錢糧,杜絕錢糧虧空。
  2. 救濟災民,建立豐備義倉。
  3. 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4. 整飭吏治,安定社會秩序。
  5. 重視文教,倡修《安徽省志》。 [23] 
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陶澍調任江蘇巡撫。因洪澤湖決口,漕運阻淺,特調任江蘇巡撫,親至上海主持漕糧海運,僱沙船一千五百艘,運蘇、松、常、鎮、太五府州漕糧一百六十餘萬石至天津,為清代大規模海運漕糧之始。 [24]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陶澍再次“親蒞上海,部先後,申號令,各州、縣剝運之米,魚貫而至,鱗次而兑,浹旬得百三十餘萬為首運,餘三十餘萬歸次運。告祭風神、海神、天后,集長年三老,犒酒食銀牌而遣之。萬艘讙嘑江澄海明,旌旗飆動黿龍踴躍。”二月底,漕運船隊順利抵達天津。陶澍任江蘇巡撫首倡海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4] 

陶澍總督兩江

陶澍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葉公綽輯,楊鵬秋摹繪 陶澍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葉公綽輯,楊鵬秋摹繪
道光十年(1830年),因捕獲户部私造假照要犯之功,加太子少保銜,署兩江總督,旋即實授兩江總督。 [25] 
道光十二年(1832年),與巡撫林則徐治江蘇水患,修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水利。吳中官民稱為“數十年之利”。 [26]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覲,賜御書“印心石屋”匾額。

陶澍病逝任上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陶澍六十生辰,道光帝賜親題扁額、福壽字以及珍玩文綺。
陶澍在兩江兼管兩淮鹽政,着手革除鹽政弊端:“一日裁浮費以輕成本”;“一曰慎出納以重庫款”;“一日禁糧私船私以清綱銷”;“一曰革五霸十橫以清淮北”。尤以裁浮費革蠹商一項,對鹽商打擊很大。其時鹽商往往與朝廷官吏交往厚密,因此一些官吏往往尋扯事端以圖中傷。陶澍不懼流言,堅持改革,以致積勞成疾。 [28] 
道光十八年(1838年),忽病風痹。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因病免官。六月,陶澍在兩江節署病逝,享年六十二歲。晉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卹,諡號“文毅”。清廷允許他入祀賢良祠名宦祠,並於海州建專祠祭祀。 [27-28] 

陶澍主要影響

陶澍為政

陶澍為官期間,在除惡安民、抗災救災、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倡辦海運,革新鹽政,整治治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上作出了較大貢獻。任內力圖整頓淮鹽積弊,裁省浮費,嚴核庫款,緝禁私鹽,淮鹽得以行銷。又於淮北試行票鹽,後推及淮南。

陶澍育才

陶澍對湖南人才羣體的巨大先導作用,早有公論。蘇州的湖南會館有一副對聯説:“文武翌中興,翩然楚客聽吳詠;循良有先正,誰比雲汀(陶澍)繼道榮。”代表了湖南人士對陶澍先導作用的認識。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説:“嘉道之際,有善化唐鑑鏡海,以篤信程朱,倡為正學。……而善化賀長齡與唐氏相友善,倡為經世致用。邵陽魏默深受知於安化陶澍,為賀長齡編輯《經世文編》。湘陰左宗棠亦客陶氏,相與締姻,而胡林翼則陶之子婿也。”這説明,清代中葉以後,湖湘學派中形成了一個經世之學的重要派別,他們共同提倡經世致用。在這些人中,陶澍的政治地位最高,於是湖南經世人才都集合在陶澍周圍。 [8]  後來的“湘軍三傑”(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也與陶澍的關係密切。陶澍在理學經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愛國主義思想等方面,對“湘軍三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湘軍三傑”可認為是陶澍思想與事業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2] 

陶澍歷史評價

陶澍塑像 陶澍塑像
嘉慶帝:“放爾南漕矣,爾尚有良心,肯説幾句正經話。” [3] 
  • 端直宅心,勇敢任事,起家詞苑,遷職言官。程材疊掌夫冰衡,出使早持夫漕節。遂由給諫出任監司。朕慎選賢能,首隆簡擢。陳時臬事,祥刑昭明允之稱;樹作藩邦,敷政著旬宣之績。用是畀之節鉞,委以封疆。開府皖江,量移吳會。飛挽試行於滄海,酬勳而吉羽增華;逋逃迅獲於郵亭,嘉績而端闈晉秩。洎乎連圻作督,總制宣猷。統三省之師幹,整綱肅紀;管兩淮之禺筴,剔蠹釐奸。有守有為,允副股肱之倚賴;任勞任怨,倍殫心力之勤劬。
  • 器資端亮,學術淹通。居蓬觀而能文章,歷蘭台而宏建白。始掄才於蜀國,繼視漕於淮壖。 著望羣僚,足備馳驅之選;受知先帝,遂邀簡畀之恩。迨朕寶祚寅承,温綸渥沛。備荷諸艱之試,頻加不次之遷。任以疆圻,而遇事倍形勇敢;寵之節鉞,而殫忱益矢公忠。挽鹺綱於積弊之餘,獨排眾議;奠河流於既平之後,務策萬全。
林則徐:“大度領江淮,寵辱胥忘,美諡終憑公論定;前型重山斗,步趨靡及,遺章慚負替人期。” [12] 
  • 陶文毅公豐裁峻整,好議論人物,惟恐不盡,雖廷對亦然。 [4] 
  • 陶文毅公澍官翰林,恭值仁宗皇帝祗謁祖陵,禮成,公進呈擬上陵歌二十章並序,其弟子鄭際昌為之註釋。莊誦一過,穆然見本朝家法之善,列聖孝思之隆,覺自周武王祭畢以來,無此禕儀茂矩也。 [5] 
  • 陶文毅公官台諫日,錚錚有聲。 [3] 
張佩綸張之洞議論道光以來人才時,一致認為“當以陶文毅為第一”。 [13]  張之洞後來曾對陳鋭表示:“奏議以汝湖南陶文毅為佳。文毅之文於規行矩步之中,仍有一種灝氣精光,不可磨滅。作文因當如是,作官亦何莫不然。” [11] 
趙爾巽:“趙慎畛學有本源,察吏治民,嚴而能恕,所至政無不舉。盧坤治回疆軍需,平湖南瑤,馭廣東夷商,皆有殊績。陶澍治水利、漕運、鹽政,垂百年之利,為屏為翰,庶無愧焉。道光中年後,海內多事,諸臣並已徂謝,遂無以紓朝廷南顧之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其信然哉。” [6] 
孟森:“嘉道之時,留心時事之士大夫,以湖南為最盛,政治學説亦倡導於湖南。所謂首倡經世文編之賀長齡亦善化人,而澍以學問為實行,尤為湖南政治家之巨擘。” [7] 
  • 學術為造就人才之根源,其端向不可不特加註意也。曾國藩所以能超出漢、宋,為往聖繼絕學,則亦受其鄉先達陶澍、賀長齡之影響,蓋已由博返約、由約悟通矣。吾國舊教育之真精神在此。 [8] 
  • 中興人才之盛,多萃於湖南者,則由於陶澍種其因,而印心石屋乃策源地也。 [8] 
  •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標榜經世,受陶澍、賀長齡之薰陶者也。 [8] 
  • 不有陶澍之提倡,則湖南之人才不能蔚起。是國藩之成就,亦賴陶澍之喤引爾。 [8] 

陶澍人際關係

陶澍親屬

陶澍自稱為晉代陶侃陶淵明之後。陶淵明的第三子陶份居於江西都昌,其後代子孫中有一支遷居江西吉安。至五代後唐時,陶份後裔陶升遷湖南安化茅坪、小淹等地,支族繁衍,陶升成為湖南資江陶姓的始祖。到元大德年間的陶舜卿,從安化江南的茅坪遷居小淹的陶家灣,資江陶姓開始有連續的世系記錄,陶舜卿成為資江陶氏支族的族祖。 自陶舜卿至陶澍共傳十六世。據考證,十六代中,前十一代都是貧困的農民,第十二代發家成為當地富户,仍以耕種為業。其後家境漸漸衰落,到第十五代、即陶澍的父親陶必銓時,只能靠耕種和教書為生。 [15] 
陶澍親屬(自其父至諸子為止)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陶必銓(1755-1805)
字士升,號萸江,曾考中秀才,平生以授徒為業。陶必銓博學工詩,在鄉中有賢名。
母親
黃翠蘭(1757-1790)
安化河曲黃會明長女。她勤勞持家,其品德對陶澍產生深刻的影響。
兄弟姊妹
陶溍
——
陶珊英
嫁周光炯。
妻子
黃德芳(1779-1844)
字薆玉。封一品夫人。
黃德芳生三女:陶瑞姿(嫁江南學政周系英三子、分發兩淮鹽庫大使周貽樸)、陶瓊姿(因割股和藥醫治母親,被旌表為孝女。嫁嶽州巴陵縣教諭王可權之子、邑增生王育耀)、陶<王+僉>姿(嫁户部貴州司員外郎彭永思之子、舉人彭申甫)。
妾室
賀元秀(1791-1864)
字蕙生。封一品夫人。
賀元秀生四子:陶椿賢(譜名春福,嘉慶十六年正月十一生,六月十三日夭折),陶鏝賢(乳名曼珠,生嘉慶十九年,嘉慶二十一年夭折,未滿三歲),普陀保(生嘉慶二十四年二月初六,二月二十九日夭折,未滿月),陶葆賢(小字慧壽,道光二年生,例授一品廕生,道光十一年早逝,年僅十歲。為人聰穎,有遺詩入《資江耆舊集》);
賀元秀生五女:陶瑱姿(嫁湖北學政賀熙齡長子賀榖)、陶琇姿(嫁湖北巡撫胡林翼)、陶璊姿(嫁翰林編修陳庾澤)、陶渙姿(夭折)、陶詮姿(許字襄陽府知府鄭敦允次子,未嫁而夭)。
妾室
張箖(1801-1844)
字筠卿。
張箖生一女陶琅姿,嫁紹興知府聶銑敏長子、庠生聶有源。
妾室
劉珊(1809-1836)
字高珊。
劉珊生一子:陶育麟,夭折。
妾室
盧芝(1808-1860)
字佩香。
盧芝生二子:陶恩壽、陶佑元,均夭折。
妾室
楊珏
未生育子女。
妾室
張李(1816-1837)
字玳瑁,封一品夫人。
張李生一子:陶桄(1832-1898),譜名光表,曾為湘軍籌餉,加按察使銜,授通奉大夫,晉資政大夫,實際上“終身不仕”。娶一等恪靖伯左宗棠之女左孝瑜
表格及圖冊參考資料 [15]  [16]  [18] 

陶澍師友

曾國藩兩次科考失敗後,特意轉道金陵,向陶澍請教學問與求仕之道。因門客李子木自作主張,為陶澍擋駕。終陶澍一生,曾國藩未能與陶澍見面。但陶澍的行跡、思想對曾國藩的影響巨大。 [14] 

陶澍主要作品

陶澍著作

今人繪陶澍讀書像 今人繪陶澍讀書像 [9]
陶澍著文賦詩,造詣頗深,書畫兼長。著述十分豐富,其在世時即已刊行者有《陶雲汀先生奏疏》五十二卷、《陶雲汀先生題本》八卷、《印心石屋文鈔》三十五卷、《印心石屋詩鈔》初集二集,以及《蜀輶日記》四卷。其去世後不久所刊行者有《靖節先生集註》《靖節先生年譜考異》和《陶文毅公全集》。 [21]  另有《陶桓公年譜》,是研究陶侃生平的著作,《陶氏世譜》是彙集史傳及各書所載的陶姓著名人物的事蹟,均已佚失。
曾主編或校刊的書籍:《資江耆舊集》《海運全案》《重浚吳淞全案》《雲台新志》《吳中唱和集》《吳淞口唱和詩》《和治水詩》《漕河禱冰詩錄及圖譜》《雲台山唱和詩》《印心石屋五秩詩文薈》《詠印心石屋詩》《御書印心石屋詩文薈》《印心錫祜萃言》《皖藩政要》《安徽通志》《水利七案》《沅江縣誌》《安化縣誌》《洞庭湖志》《陶氏族譜(四續)》等。

陶澍藏書

陶澍書法 陶澍書法
陶澍的“賜書樓”、“印心石屋”、“博山園”藏書,皆嘉慶、道光以前的精刻精印本,其心賞識舊籍,嘗鈐一自己肖像圖印,方面長髯,風雅之氣,撲人眉宇。其子陶桄,亦喜藏書,共有藏書10餘萬卷。大多是清御賜內府刻本、武英殿本、名家刻本和稿本。藏書印有“小淹陶氏”、“宮保大司馬三江總制之章”、“幹國良臣”等10多枚。刊刻有《資江耆舊集》《江蘇海運全案》《雲台山唱和集》等10多種,1919年被張敬堯軍隊劫掠。著作有《印心石屋文抄》《陶雲汀奏議》《黑水集》《洞庭湖志》等,後人匯為《陶文毅公全集》,匯其著述10多種。

陶澍藝術形象

在陶澍為官過的地方,民間流傳着不少故事,《陶澍私訪南京》作為淮劇的傳統保留劇目,常演不衰。

陶澍後世紀念

主詞條:陶澍陵園
陶澍陵園 陶澍陵園
陶澍陵園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東部,距縣城31公里,地處資江中游北岸。以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陵園為主的風景區分佈在三處:一處是沙灣的陶澍陵墓、享堂。內有門樓、牌樓、陵墓、墓道及石人、石獅石馬、石羊、八角亭、御書漢白玉匾,御撰祭文碑等;二處是資江南岸的官廳。原內有總督府、官太保第、鄉賢祠、賜書樓、石雕龍鳳石門、白玉蘭樹、引水石渠。另有文瀾塔印心石屋、烏龜巖;三處是資江南岸的百梅山莊。內有御書“印心石屋”的匾,楊夫人貞節牌坊,御書崖。陵園佔地50畝,環築圍牆,右門入側處有御碑亭,亭內兩隻巨大的石鰲揹負一塊道光皇帝御賜的、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寫的碑文,進門左側為陶澍墓,墓前有墓表、石俑、石馬、石虎、石兔,顯得莊嚴肅穆。1996年,陶澍陵園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澍史料索引

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一十七》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九·列傳一百六十六》 [6] 
參考資料
  • 1.    論清代嘉道時期的湖湘經世派  .光明網.2010-07-27[引用日期2023-06-15]
  • 2.    易永卿 陶用舒,《陶澍和“湘軍三傑”》(A),湖南城市學院,2005年
  • 3.    《郎潛紀聞三筆·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29]
  • 4.    《郎潛紀聞初筆·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29]
  • 5.    《郎潛紀聞三筆·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29]
  • 6.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九·列傳一百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28]
  • 7.    孟森 著.清史講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0:294
  • 8.    陳蒲清 著.陶澍傳:嶽麓書社,2011-10:117
  • 9.    康移風 編繪.蒼茫大地:湘人俊傑畫傳: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05:21
  • 10.    宋林飛 主編.江蘇歷代名人詞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9:237-238
  • 11.    《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2]
  • 12.    鄒雷 著.南京歷代楹聯:南京出版社,2016-11:167
  • 13.    李志茗.晚清幕府 變動社會中的非正式制度: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07:7
  • 14.    陶用舒 著.陶澍師友錄:嶽麓書社,2018-02:113-114
  • 15.    陶用舒 著.陶澍師友錄:嶽麓書社,2018-02:118-120
  • 16.    陶用舒 著.陶澍評傳 修訂版: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1:318-319
  • 17.    陶用舒 著.陶澍評傳 修訂版: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1:320
  • 18.    石彥陶,陶用舒,《益陽師專學報》編輯部.陶澍年譜 1984:1984-10,益陽師專學報:120
  • 19.    陶澍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5]
  • 20.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966
  • 21.    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 編.《湖湘文庫》書目提要:嶽麓書社,2013-09:47-50
  • 22.    《清史稿》卷379《陶澍傳》:陶澍,字雲汀,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疏劾吏部重籤,河工冒濫,及外省吏治積弊。巡中城,決滯獄八百有奇。巡南漕,革陋規,請濬京口運河。二十四年,出為川東道,日坐堂皇,剖決獄訟如流。請減鹽價,私絕課增。總督蔣攸銛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歷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
  • 23.    《清史稿》卷379《陶澍傳》:道光三年,就擢巡撫。安徽庫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領。澍自為藩司時,鈎核檔案,分別應劾、應償、應豁,於是三十餘年之糾轕,豁然一清。嚴交代,禁流攤,裁捐款,至是奏定章程,俾有司釋累,得專力治民。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勸捐數十萬金,賑務核實,災民賴之無失所。治壽州城西湖、鳳台蕉岡湖、鳳陽花源湖;又懷遠新漲沙洲阻水,並開引河,導之入淮。淮水所經,勸民修隄束水,保障農田。各縣設豐備倉於鄉村,令民秋收後量力分捐,不經吏役,不減糶,不出易,不假貸,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而去其弊。創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烈以勵風俗。
  • 24.    《清史稿》卷379《陶澍傳》:五年,調江蘇。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而中外紛議撓之。澍毅然以身任,奏請蘇、松、常、鎮、太五府州漕糧百六十餘萬石歸海運,親赴上海,籌僱商船,體恤商艱,羣情踴躍。六年春,開兑,至夏全抵天津,無一漂損者,驗米色率瑩潔,過河運數倍。商船回空,載豆而南,兩次得值船餘耗米十餘萬石,發部帑收買,由漕項協濟天津、通倉之用,及調劑旗丁,尚節省銀米各十餘萬。事竣,優詔褒美,賜花翎。明年,遂偕總督蔣攸銛合疏陳海運章程八條,冀垂令甲,永紓漕累,格於部議,未果行。又以紳衿包完漕米,橫索陋規,為漕務之害,奏請懲辦。學政辛從益意不合,爭之。澍復疏言:“陋規日增,勢必取償小民。若預計有司不減浮收,置陋規於不問,非釜底抽薪之計。”仍執前議,治包抗從嚴焉。
  • 25.    《清史稿》卷379《陶澍傳》:十年,以捕獲户部私造假照要犯,加太子少保銜,署兩江總督,尋實授。
  • 26.    《清史稿》卷379《陶澍傳》:江蘇頻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暢。疏言:“太湖尾閭在吳淞江及劉河、白茆河,而以吳淞江為最要。治吳淞以通海口為最要。”於是以海運節省銀二十餘萬興工,擇賢任事,至八年工竣。又以江以南運道,徒陽運河最易淤阻,而練湖為其上游,孟瀆為其旁支。澍自巡漕時,條奏利害,至是先濬徒陽河,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後在總督任,與巡撫林則徐合力悉加疏濬,吳中稱為數十年之利,語詳則徐傳。
  • 27.    《清史稿》卷379《陶澍傳》:十九年,卒。遺疏上,優詔軫惜,稱其“實心任事,不避嫌怨”,晉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卹,賜其子桄主事,諡文毅。祝名宦祠,於海州建專祠。
  • 28.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湖南省志 第30卷 人物誌 上:湖南出版社,1992-11:232-23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