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節鉞

鎖定
節鉞,漢語詞語,拼音是jié yuè,意思是符節斧鉞;古代授與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 [1] 
中文名
節鉞
出    處
孔叢子·問軍禮》
釋    義
符節與斧鉞
拼    音
jié yuè

目錄

節鉞解釋

符節與斧鉞。古代授與官員或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 [1] 

節鉞出處

1、《孔叢子·問軍禮》:“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大將受,天子乃東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
2、《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
3、《吳志·陸遜傳》曰:遜假節鉞為大督,逆曹休,斬獲萬餘。《吳錄》曰:假陸遜黃鉞,吳主親執鞭以見之。
4、《封神演義·第二回》:陛下若假以節鉞,自不勞矢石,可擒蘇護,以正其罪。
5、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旌旗節鉞,甚是嚴整。
6、明·高攀龍《答袁節寰(袁可立)中丞》:“以弟愚見,今天下節鉞諸賢,必假以便宜,使得多方生財以自足用。”

節鉞故事

授予符節、節鉞的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重要的外交使臣大多持節,如漢代的蘇武。軍事方面,魏晉監軍使者多以持節,唐朝時,有符節的各地招討使、觀察使等高階軍官常被統稱為節度使
符節多是帝國權力的象徵,如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軍官用以調兵遣將,或是官吏以之代天巡狩、行使皇帝的。《稱謂雜記》:“俗説武王鉞殺飛廉、惡來,故君以賜鉞以事軍法,如後之勢劍也。”節鉞是符節與斧鉞的合稱,鉞是斧類古兵器,曾是帝王斬殺大臣使用的,象徵生殺之權,君主多用黃色的鉞。
晉朝之前,假節(持節)、假節鉞(假黃鉞)是同等的地位,只是禮儀不同。例如,假節的辛毗可以依據皇命而約束假節鉞的司馬懿 [2-5] 
晉朝開始,假節鉞(假黃鉞)成為級別最高的君王授權方式。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並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
參考資料
  • 1.    節鉞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09]
  • 2.    《三國志·辛毗傳》: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
  • 3.    《三國志·辛毗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 4.    《晉書·帝紀第一》: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
  • 5.    《晉書·帝紀第一》: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