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徽通志

鎖定
《安徽通志》是沈葆楨總裁,何紹基等纂地方誌。
書    名
安徽通志
作    者
何紹基等
類    別
地方誌
創作年代
清代

安徽通志簡介

朱維錚校注説:“此注蓋誤。”因朱注還牽涉到此志的主修問題,故全注抄下:“何紹基(1799—— 1873),字子貞,號東洲,又號猿叟,湖南道州人。道光進士,曾官編修,同治十二年卒,年七十五。光緒《安徽通志》,題劉坤一等修。劉坤一初署兩江總督在同治十三年,旋授江西巡撫,至光緒五年始由兩廣總督調任兩江總督,故《安徽通志》重修必在光緒五年後,時何紹基卒已七年,自不可能與聞其事。”
[梁啓超:《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444 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年9 月版]朱先生在這裏既不肯定是何修,也不肯定是劉修,筆者認為是志主修是吳坤修。陳光貽先生在《安徽通志稿》不分卷(稿本)提要中説:“此志為沈葆楨巡撫安徽時創修,至吳坤修任巡撫時始成,至光緒四年刊成。”[陳光貽:《稀見地方誌提要》,第553 頁,齊魯書社版]陳在這裏提的是吳坤修而不是劉坤一。《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説:“光緒署安徽巡撫原任安徽布政使吳坤修等修,原任詹事府參贊何紹基等纂。”[《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第1204 頁]這裏説的也是吳坤修,並肯定何紹基為主纂。《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的説法也和《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一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王玉棠博士的《劉坤一評傳》一書,把劉坤一一生劃為四個重要的階段,其中有兩個階段與是志有關:“(二)由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1875 年1 月12 日),是他出任江西巡撫階段。(三)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至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82 年2 月12 日),是他初期出任總督階段。[香港王玉棠:《劉坤一評傳》,第8 頁,暨南大學出版社]”光緒《安徽通志》是從同治八年開局,至光緒三年夏已定稿。從(二)來看,修志的關鍵時刻,他還未到安徽來。從(三)來看,他到安徽志書已到成稿階段,最後到定稿。所以光緒志劉坤一主修不可能,陳光貽的説法比較合乎情理。按朱先生説法,何紹基卒於道光十二年,離最後成書(光緒三年夏)只二三年,那就是説主要部分總纂完成,這是很有可能的,再加主修吳坤修“敦尚氣節”,不抹殺何紹基之功,這又未嘗不可。

安徽通志人物介紹

吳坤修,字竹莊,江西新建人。咸豐間從戎,積功官至安徽布政使,同治七年署安徽巡撫。敦尚氣節,酷嗜書籍,刊《半畝園叢書》三十種,多有關於吏治民生者。著有《三恥齋詩集》十卷。何紹基博涉羣書,於六經子史皆有著述。尤精小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學,凡歷朝掌故,無不了然於心。善書法,草書尤為一代之冠。有《惜道味齋經説》、《説文段注駁正》、詩文集等[吳坤修、何紹基小傳之文,摘自臧勵禾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正是因這些學者參加,使志書質量大大提高。比如光緒《安徽通志》、《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説:自勝舊志一籌”,“其他考訂亦具特識。”外省學者為安徽修府、縣誌有乾隆年間洪亮吉的《寧國府志》《涇縣誌》、章學誠的《和州志》、《亳州志》,嘉慶年間的有孫星衍的《廬州府志》,李兆洛的《鳳台縣志》、《懷遠縣誌》、《東流縣誌》,左輔的《合肥縣志》。像李兆洛、左輔他們,既是一方父母官,又是一方誌書的主編。他們對於修志來説,所處地位得天獨厚,所成之志書,頗受人們稱道。

安徽通志內容介紹

《安徽通志》又名《光緒安徽通志》。350卷,補遺10卷。沈葆楨總裁,何紹基等纂。葆楨(1820-1879)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官至兩江總督,有《沈文肅公政書》。光緒三年成書,四年刊行。安徽修志初創於道光九年,陶澍等纂,凡270卷。是志據道光舊志重為纂修。李鴻章、裕祿等為之撰序。分設11門,首皇言紀,錄清世祖福臨至德宗載湉九朝詔諭;次列輿地、河渠、食貨、學校、武備、職官、選舉、人物、藝文、雜類10志,下系71目。末附補遺10卷。書依《江南通志》例,多有變通。除改首卷為《皇言紀》入卷外,多增道、鹹、同三朝史事。所記賅備,尤以人物為詳。職官、選舉、人物三志收錄凡數千人,各立橫表,以類相從;藝文分經、史、子、集四部,備列書名、卷數、著者姓氏;輿地、河渠、食貨諸門,引據典校,考訂精審;專列辯訛一目,以求徵信;卷中所載捻軍史料尤為可貴。全志取材頗廣,除搏徵歷代正史本傳、表志外,一統志、各府州縣誌、稗史野乘、諸子百家、名人著述、筆記雜談無不採摭,重要文獻原文匯錄。著者參徵辨析,補綴遺忘,或分注以明所本,或加按以存所疑,附於各卷中。李鴻章謂其書“增損舊文,附益新事,義例至為精審”,為著名通志之一。有光緒間刊本,1986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