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洞庭湖志

(2002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洞庭湖志》成於清道光年間,是洞庭湖第一志,始於清乾隆十五年 ( 1 750 ) ,成於清道光五年( 1 82 5) ,全志 1 4卷 ,50萬字。著者陶澎,曾任兩江總督,後將遺稿轉交萬年淳代為修訂,,越十年乃成書。
書    名
洞庭湖志
作    者
(清)陶澍 [1] 
出版社
嶽麓書社 [1] 
出版時間
2002年1月
頁    數
619 頁
定    價
98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806651872 [1] 
國    別
中國大陸
條 形 碼
978-7-80665-187-2
修    纂
萬年淳 [1] 
點    校
何培金 [1] 

洞庭湖志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水道五
昔酈道元注《水經》,積數—卜年而成。蓋以一人遍稽九州水道,故遲之又久耳。茲言楚中一隅之水,宜若無難。然洞庭所匯自九江而外,支派尚多,非條分而縷析之,其能瞭如指掌乎?爰詳考《水經》,參以諮訪,黃叫四易,始得別其源流,而辨其分合焉。益嘆
道元之博綜為匪易易也!志《水道》。
沅水,據《水經》,出舸且(音沮)蘭縣,為旁溝水,義東至鐔城縣,為沅水,東逕無陽縣。無陽者,漢武陵郡之故縣也。有水從東南入沅,是為尢水。蔡沈注《禹貢》“九江孔殷”中有元水,即無水之訛,“無”與“元”相似而訛。
燕水,亦出胖舸且蘭,至無陽縣人沅,謂之無口。按:《説文》:“燕”本古“舞”字。故“燕水”或作“舞水”,又加作“潕”。後人以“無”省作“無”,又以“無”訛作“元”,究即《水經注》所載之“熱水”也。沅既合無,又南通運水,逕辰陽縣,縣有龍溪水,南出龍橋之山,北流入於i心又有滏水,南出扶陽之山,亦北流會沅,沅乃東與序溪合。按:無陽,即今之貴州鎮遠府舞陽縣也。“序”作“敍”,後加水為漵浦縣,水所匯也。
漵水,亦名柄水,為五溪之一,出義陵郡鹿梁山下,為郡渠川,西北逕父陵縣,西北入沅。沅又合柱水,東逕辰陽縣,南合辰水。
辰水,出辰陽縣三山谷,東南流,獨毋水注之。經辰水之陽,楚詞所謂”少宿辰陽”者也。右與沅水合,謂之辰溪口。武陵郡有五溪,辰溪其一焉。水又經沅陵縣西,會武溪水,即馬援聞笛處也。再會施水下,與酉水合。
酉水,導源巴郡臨江縣,故武陵郡充縣酉源山。東南流逕無陽故縣南,又東逕遷陵故縣界,逶迤注於沅,謂之受水。其水所入,名曰酉口。沅與酉合,又合東溪水、溪水、分、東夷水、夷望溪水,再下為明月池、白璧灣、三石澗。又東歷枉渚,入龍陽縣境,與漸水合。
漸水,一名澹水。《水經注》:出漢壽縣西楊山,南流東折,逕其縣南,即索縣之故城也;又東歷諸湖,方南入沅水,所入之處謂之鼎口。
資水,出寶慶府之武岡州之路山。《水經注》:出武陵無陽縣唐糺由,蓋即路山之別名也,謂之大溪水。又逕建興縣南,又逕都梁南,東北介大水,逕扶陽縣古夫夷縣。又東北合邵陵水口,又東逕益陽縣北,謂之資水。至茅夾河分三支出喬口:北通南湖洲,義過徐河口人沅江;大河流出布袋口;中出關公潭、白馬寺、塞梓廟,又四十里,出臨資口,會湘水入湖。
湘水,發源廣西興安、靈川二縣界海陽山,有分水嶺,南流為灕水,北流為湘水。羅含《湘中記》:“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沒於其中。”又云:“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下見底[了了,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動:岸若朝霞。”至所經之地,首會趙城嶠水,下合觀水,謂之觀口。又東北合洮水,又合營水,逕九疑山;又東北合應水,逶迤至永州府零陵縣,與瀟水合。
瀟水,源出九疑山朱明峯。《一統志》:瀟水出九疑山,南流至三江口,東北與(迤)[沱]水合,一雲與瀑澡漭合流。又東北至永州城外湘口,合於湘,是為瀟湘。又過祁陽縣,至衡州府北郭,與蒸水合。
蒸水,發源寶慶府邵陽縣耶姜山,逶迤入衡陽境。是水其氣如蒸,故名。至今衡陽縣北郭草橋河口入湘,是為蒸湘。又過衡山、湘潭、善化、長沙四邑,至湘陰縣臨資口會資水,再下合沅水注洞庭,是為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
澧水,發源武陵郡充縣西曆山之東,過其縣南,經零陽縣北與温水合。又東,會零溪水;又東,九渡水注之;又東,會婁水。至澧陽,右會渫水,(注)[左]會黃水。又東過作唐縣今之安鄉縣,左會浮水,東合澹水,折而從華容傅家磯下湖。
五渚,《水經注》:“湘水左會水青口今名臨資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右屬微水,經所謂微水經下雋者也湘陰北,古下雋地。西流注於江,謂之麋湖口。”“麇”與“微”,音相近;湘水左,則澧水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謂之五渚”。
微水,在巴陵縣。《水經》:“湘水又北,過下雋縣西,微水從東來注之。”酈道元注:“側湘浦北,有萬石戍即今之萬石湖。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今日布袋口,東對微湖,世或謂之麋湖也;右屬微水,所謂微水經下雋者也。”
夏水,[亦謂]沱水,在華容縣北一里,一名華容河。《晉書杜預傳》:預以巴丘湖,沅湘之會,荊蠻所恃。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見明孫羽侯《華容縣誌》。今按,蔡氏《書傳》:“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則預所開,當始江陵。今華容河乃從石首來.冬竭夏流,故當時均以沱、夏稱,非沔陽之長夏河也。
湧水,在華容縣南。《水經》:江水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湧水出焉。酈道元注: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湧口。《春秋傳》“楚大夫閻敖遊湧”,而逸注”湧水在華容”。按:此水本入江,洞庭秋漲,亦與湖通。
詭水,在華容縣東南。見《山海經》。
繡水,在華容縣西北,人長豔湖,歸洞庭。
景水,自安鄉縣來,至華容縣西南,會於景港,《水經》謂之景口,逕杜家灘人湖。
芷水,在龍陽縣。《方輿勝覽》:芷水即沅水別流,其地多生杜蘅、白芷,故名。
壽水,在龍陽縣。《水經注》:沅水又東,逕龍陽縣北城側;沅水又東合壽溪,內通大溪口。
滄水、浪水,在龍陽縣。《廣輿記》:滄山、浪山下,各有水出,合流人於沅。《楚辭》所謂“滄浪之水”,是也。
良水,在龍陽縣西南七十里,有良山,良水出焉。
岳陽樓在嶽郡西門城上,創始未詳,南北朝顏延年《登巴陵城樓》詩,已有“清氛霽岳陽”之句。宋知軍州滕宗諒重修,有經略范仲淹記。明成化間都御史吳琛、知府吳節,嘉靖知府韓士英、李臨陽,相繼修葺;崇禎十二年災,推官陶宗(九)[孔]建。國朝順治七年,知府李若星重修;十四年復災,康熙二十二年知府李遇時、巴陵縣趙士珩倡捐重修;二十七年又災,四十年知府孫道林倡建,未竣,為水沖塌;乾隆五年,總督班第奏撥舵杆洲歲修銀六千有餘,修繕嶽城並建樓,知府田爾易、巴陵縣張世芳承建,是為今制;七年,知府黃凝道捐建賓館前廳,八年遣使求刑部尚書張照書范文正公記,勒於樓屏。考此樓自唐開元間張説守是州,與才士登樓賦詩,樓名始著。至宋以滕宗諒修樓、范仲淹作記、(蘇東坡)[蘇子美]書、邵竦篆額,時稱“岳陽四絕”,而名重天下矣。按:唐張説詩,只有南樓並無岳陽樓,《與趙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樓》詩云:“危樓瀉洞庭,積水照城隅”,正合岳陽樓地勢;又,崔魯詩則稱“洞庭樓”,李羣玉詩則稱“洞庭驛樓”,豈其時樓名未定,南樓即岳陽樓?而所云南者在郡署之南,於城則為西,以郡署方位稱之歟!然則,崔、李所稱洞庭樓,皆即此樓也。不然,張説並未嘗有岳陽樓詩,而樓何得以説著名?且滕宗諒何以刻説詩於樓上耶?嶽郡舊志南樓另載,似失考。
燕公樓明《一統志》:“在岳陽樓北。唐張説封燕國公,出為嶽州刺史,人因以名樓(今廢)。”宋陳與義有詩,人《藝文志》。
後樂樓《通志》:在嶽郡署內,宋建,取范仲淹“先憂後樂”之義。今廢。
西閣《通志》:“在嶽郡城內。”《嶽州府志》“張九齡有《登道觀西閣》詩,李白有《登西閣贈嶽僧》詩”,入《藝文志》。
西亭唐賈至有《西亭春望》詩,入《藝文志》。今嶽郡志失載,莫詳其地。然亭既曰西,總在嶽城西。遍玩詩意,亦距岳陽樓不遠。
仙梅亭在嶽州府城。崇禎十二年岳陽樓毀,後有童於樓基下得一石,上有梅形,枝幹隆然而起,摩之反無痕,石長二丈餘,厚二寸,遂於樓左立仙梅亭覆之。推官陶宗(九)[孔]為之記。國朝,亭兩毀於火,石忽不見。乾隆四十一年,巴陵令熊懋獎復建亭以復古跡,工將竣,適村民於灶觚下得石以獻,觀者以為酷似舊石,但石已摧裂殆盡,而梅影尚存。熊令知畫,遂鈎摹人石,置亭中,自為文記其事,世榻傳之。
夕波亭明《一統志》:在巴陵縣北三江口,一名合江亭,宋建,久圯。
四望亭明《一統志》:在嶽州府治,踞內城之首。宋知州軍滕宗諒建。今廢。
洞庭南館在嶽郡城南,臨湖。唐張祜《洞庭南館》詩:“地盤雲夢角,山鎮洞庭心。”
西館宋孔武仲有《西館雨中》詩,入《藝文志》。《嶽州府志》失載,莫詳其地。
望湖亭唐崔魯有詩,入《藝文志》。《嶽州府志》失載,莫詳其地。
雲夢館宋歐陽修宿雲夢館有詩,入《藝文志》。《嶽州府志》失載,莫詳其地。
雲夢亭唐崔魯有詩,入《藝文志》。《嶽州府志》失載,莫詳其地。
湖山亭宋孔武仲有詩,入《藝文志》。《嶽州府志》失載,莫詳其地。
……

洞庭湖志本書目錄

卷之一
輿圖一
皇言二
分星三
卷之二
湖山四
卷之三
水道五
洲港六磯\圻\灘\嘴\埂\腦\附及江\灣\潭\浦\池\窖\夾\口\附
卷之四
堤垸七
税課八
舟筏九
卷之五
兵防十
風俗十一
物產十二
古蹟十三
祠廟十四
卷之六
遊覽十五
卷之七
事紀十六
卷之八
捃摭十七
卷之九
藝文一文上
卷之十
藝文二文下
卷之十一
藝文三詩一:五言古\七言古
卷之十二
藝文四詩二:五言律
卷之十三
藝文五詩三:七言律下
卷之十四
藝文六詩四:五言絕\七言\五言排律\七言排律\騷\詞\四言\六言\聯句\集唐

洞庭湖志作者介紹

陶澍,湖南安化人,嘉慶進士,以翰林編修,任兩江總督10年。萬年淳,字彈鋒,華容縣舉人,博學多聞。先是嘉慶二十年,陶澍將所得前人《洞庭湖志稿》轉付年淳,囑其代為刪訂。年淳乃正偽補缺,越10年始得撰竣。

洞庭湖志作品評價

該書第一次分門別類地記載了洞庭湖區的湖泊、山巒、水道、洲港、堤垸、税課、兵防、風俗、物產、古蹟、祠廟 [2]  ,第一次用編年體記載了洞庭湖區的自然災害、藩封、戰守等大事,用“捃摭”的辦法記載了洞庭湖區的古史和神話,並較為完備地收錄了洞庭湖區的歷代詩文,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意義。
同時,因為它成於洞庭湖由全盛走向萎縮的前夕,它不但對於洞庭湖的歷史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今天以“還洞庭湖昔日景觀”為目標的洞庭湖的治理也具有借鑑作用。另外,它還訂正了洞庭湖區的府州縣誌的不少錯誤,在編撰體例上也頗多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在洞庭湖的治理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關鍵時刻,此書的刊行,對於人們認識、研究、治理和利用洞庭湖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
《洞庭湖志》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史事的記述上,對已經存在的複雜的江湖關係、對早已出現了的“人與水爭地”的矛盾記述過少;對部分史事考訂不嚴,有張冠李戴或出入甚大的毛病;錯字、漏字、自造字甚多,條目、詩詞相互錯位者不少。總的看來,則是瑕不掩瑜,值得重視,在今天仍大有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