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淞江

鎖定
吳淞江,古稱松江或吳江、亦名松陵江、笠澤江,長江支流黃浦江的支流,與東江、婁江共稱“太湖三江”。發源於蘇州市吳江區松陵鎮以南太湖瓜涇口,由西向東,穿過江南運河,在上海市黃浦公園北側外白渡橋以東匯入黃浦江。全長125公里,平均河寬約40至50米,總流域面積為855平方公里。
吳淞江流經吳江、蘇州、崑山嘉定青浦以及上海市區。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游被老百姓稱為吳淞江,而北新涇以東為吳淞江下游,進入上海市區後上海人稱之蘇州河
吳淞江原納黃浦江,明隆慶三年(1569年),巡撫海瑞主持疏浚吳淞江,吳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由外白渡橋入黃浦江,成為黃浦江的支流。 [16] 
吳淞江是吳地重要的航運樞紐。蘇州河催生了幾乎大半個古代上海,後又用100年時間成為搭建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吳淞江是江南地區上海以及蘇州的主要水上交通線和重要航道。兼具航運、灌溉、泄洪、排澇之利,可通行60~100噸級船隻,是上海市與太湖流域間重要的內河航道,年運貨量在1700萬噸以上,中上游可灌溉農田6.6萬餘公頃。 [4] 
中文名
吳淞江
外文名
Wu-Song River
別    名
松江、吳江、松陵江、笠澤江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黃浦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長江口南岸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西北部
流經地區
江蘇蘇州,上海市青浦、嘉定等區
發源地
蘇州市吳江區松陵鎮以南太湖瓜涇口
主要支流
千燈浦、青陽港、清秋浦、夏駕浦
河    長
125 km
流域面積
855 km²
平均流量
19 m³/s
河    口
上海市黃浦公園北側外白渡橋以東

吳淞江名稱變遷

吳淞江古稱松江、亦稱松陵江、笠澤江 [7]  。三國吳韋昭《國語·越語》注、晉郭璞《水經·沔水注》引均以為松江、東江、婁江為《尚書·禹貢》之“三江”。《後漢書·左慈傳》“所少吳松江鱸魚耳”,《陳書·侯瑱傳》“與(侯)景戰於吳松江”。此“吳松江”乃謂吳地之松江,非説江名叫吳松江。《通典》《元和郡縣誌》吳縣下皆有松江。唐陸廣微《吳地記》“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澤也”。晉及唐朝時也稱松江之下游為滬瀆。 [12]  北宋郟亶、郟僑(所著《太湖水利》)、單鍔等水利書中松江、吳淞江兩名已並見,吳淞江或作吳松江(因古為吳郡地)。北宋郟僑中稱松江,元、明以後習稱吳淞江,松江之名遂不用作江名。 [5]  例如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華亭府為松江府後,始稱吳淞江。 [7] 
19世紀上海開埠後,外人大量遷居上海,因吳淞江通蘇州,故習稱吳淞江下游段(北新涇至黃浦江一段 [12]  )為蘇州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脅迫上海道台麟桂簽訂擴大租界協定書,始見蘇州河之名。 [12] 
太湖水源出天目山東麓廣生松柏的山地,經笠澤(太湖)流出,故又曾稱松陵江、笠澤江。 [12]  吳淞江下游近海處被稱為“滬瀆” [1]  ,是上海市簡稱的命名來源。

吳淞江幹流概況

吳淞江河道走向

吳淞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吳淞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吳淞江,源出太湖瓜涇口,東流經吳江、吳縣、崑山縣(市)的若干鄉鎮,越濱湖、澱泖兩區域,於四江口進入上海市境,繼續向東至舊江(今稱虯江)道入海。全長125公里。其在蘇州境長81公里(一説75.36公里 [17]  )。 [10]  自西向東,在吳江區與江南運河相交,向北幹河有青陽港、清秋浦、夏駕浦,與陽澄河網溝通,向南幹河有大直港、千燈浦,與澱泖河雙溝通。自江南運河蜿蜒流經蘇州市區、吳江和崑山,至花橋四江口入上海市境內,河底寬度45米~80米,河底高程10米~20米,河口寬60米~120米。吳淞江越濱湖、澱泖兩河網,是江蘇省蘇南航道網中的省際幹線,為五級航道,航道稱蘇電內港線,具有行洪、排澇、航運和景觀等功能。設計與實際防洪標準五十年一遇至一百年一遇、洪水位4.38米~3.95米;設計排澇標準二十年一遇、排澇面積757.93平方公里。 [17] 
上海市境內,流經青浦區(原青浦縣)、嘉定、閔行、普陀、長寧、靜安、閘北、虹口、黃浦等區,在外白渡橋入黃浦江。上海市境內段長53.1公里。河口泄流量約10立方米秒,是黃浦江最大支流。北岸有顧浦、鹽鐵塘、橫瀝、桃浦、彭越浦等支流;南岸有西大盈港、東大盈港、新通波塘、蟠龍港、新涇港等支流。 [7]  [12] 

吳淞江河道特徵

河道東西窄,中間(江蘇省吳縣東坊至直)較寬。上海市境內最寬600~700米,市區最狹40~50米,曲折多變,從北新涇至外白渡橋有急彎9處,曲率半徑40~150米,河底寬15~20米。 [5]  [8] 
吳淞江起點瓜涇口水利樞紐段 吳淞江起點瓜涇口水利樞紐段
吳淞江起點瓜涇口水利樞紐段 吳淞江起點瓜涇口水利樞紐段
吳淞江、大運河交匯處 吳淞江、大運河交匯處
甪直 甪直
吳淞江崑山市陸家鎮段 吳淞江崑山市陸家鎮段
吳淞江崑山市段 吳淞江崑山市段
蘇州河長寧段 蘇州河長寧段
吳淞江(蘇州河)上海市區段 吳淞江(蘇州河)上海市區段
吳淞江匯入黃浦江處外白渡 吳淞江匯入黃浦江處外白渡
吳淞江匯入黃浦江處外白渡 吳淞江匯入黃浦江處外白渡

吳淞江形成變遷

吳淞江是古代太湖排洪的天然大川,為“太湖三江”的主幹。最早正源出自江蘇省吳江區(原吳江縣)南之太湖口(吳江區城南),河道寬闊,太湖下游主要出水口。兩晉之間,長江中下游加速開發,水土流失加劇,長江含沙量增加,長江口泥沙堆積加快,在潮汐的作用下,吳淞江河口開始淤淺變窄。東晉,入海口在今青浦區(原青浦縣)東北舊青浦鎮西的滬瀆。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揚州刺史始興王劉浚以松江滬瀆壅噎不利,擬從武康紵溪開漕谷湖,直出海口100餘里,未能實行。 [5] 
唐代中期河口在今江灣以東,寬達20裏。青龍鎮成為盛極一時的貿易港口。五代吳越天寶八年(915年),設撩淺軍,治河築堤,一路徑下松江。北宋,太湖其他泄水通道都已阻絕,僅剩吳淞江一個主要出海口,郟僑雲“惟吳松一江存焉”。郟亶《水利書》記松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苧浦、爛泥浦等,間距5裏、7裏。舊志雲上海浦在縣治東,後為今黃浦所並,河口已東移復興島以東內高橋附近的南蹌浦口,寬約9裏。 [5] 
北宋中期後,松江上游泄水不暢,河口段淤淺,不利航運及泄水。河道經今青浦區(原青浦縣)白鶴過青龍鎮向東繞流,至黃渡東接虯江河道,青龍鎮西彎道稱白鶴匯,東之彎道為盤龍匯。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疏鑿盤龍匯為直道新渠,從滬瀆入海。《吳郡圖經續記》雲“盤龍匯介華亭崑山之間,步其經才十里,而回穴迂緩乃四十里,江流為之阻遏,盛夏大雨由氾濫,淪稼穡,壞室廬,無寧歲……至是清臣(葉清臣)轉漕本路,以太湖民田為豪右據,而上游水不得泄,建議釃為新渠,從滬瀆入海。道直流速,其患遂弭”。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因松江風濤大,漕舟多有傾沒,遂築松江長堤,界於江湖之間,堤東則江,堤西則湖,橫截江流五六十里。慶曆八年,又在吳江城東建利往橋(亦名垂虹橋)東西長130丈,俗稱長橋,太湖口又稱長橋口。慶曆後,下游愈益淤淺,河口亦淺狹為五里、三里。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在今黃渡北開一新河自白鶴匯北至盤龍浦北,新河較舊河縮短40裏,舊河道廢。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郟亶又疏浚新河。 [5] 
南宋紹熙《雲間志》記“若夫新江、舊江之別者,嘉祐間,吳中水災,時李兵部復圭為轉運使,韓殿省正彥宰崑山,開松江之白鶴匯,如盤龍之法。崇寧中,漕使郟亶又浚治之,遂為民利。嘗詢之父老所以然者,松江東注,委蛇曲折,自白鶴匯極於盤龍浦,環曲而為匯,不知凡幾,水行迂滯,不能徑達於海。今所開松江,自白鶴匯之北,直瀉震澤之水,東注於海,略無迂滯處,是以吳中得免水患”。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因青龍鎮所傍舊江(亦稱青龍江)淤淺而浚治,“自封家渡古江(今黃渡東封家浜一帶)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河口七十四里”。北宋大觀三年(1109),兩浙監使請開淘松江,復置12閘。南宋初,東江下游諸多出口大多為海塘所捺斷,僅剩新涇塘(即舊小官浦)一口。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秀州守臣丘崈奏請在新涇塘向裏20裏運港修建運港堰堤,至此,浙江及澱山湖泖澱區水流匯於黃浦,合流入松江。河口在南蹌口,即南蹌浦口。《雲間志》記“南蹌浦在縣(華亭)東北一百里”,“舊圖,滬瀆江口在縣東北一百十里”,江口在今南蹌浦東約10裏。《讀史方輿紀要》記:“舊志雲:(南蹌浦)在縣(上海)東北三十六里,即永樂中導黃浦由引入江處也。今故址已堙,而縣東北有蹌港、大蹌浜,南近都台浦,相傳即南蹌舊流”,“都台浦,在縣東南,舊名曹家溝”。清同治《上海縣誌》記:“南蹌浦,在東虯江東。前志范家浜西吳淞江口曰蹌浦,亦曰大蹌浦,此以南別之。據顧志雲,疑即浦之故道也。……在上海縣東北三十六里,其支流為東溝浦、西溝浦、馬家浜,今縣東北有水曰蹌港,曰大蹌浜,其南近者台浦,疑此即南蹌浦之故跡也。”南蹌口外泥沙淤積,形成高橋沙島,舊志稱吳淞江口在高橋沙島南側寬5裏、3裏。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尚能“海舟鉅艦每自吳淞江駕駛,直抵城(蘇州)東葑門灣泊”。 [5] 
元大德八年(1304年)和泰定年間,數次治理吳松江,開浚江道東起黃浦口,西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寬15~25丈,並置10座閘,以限潮沙。黃浦口即黃浦入吳淞江口,約在今虹口區嘉興路橋附近。仍不能渲瀉洪水,又於嘉定縣趙浦,上海縣烏泥涇、潘家浜置閘(至正年間閘廢)以遏渾潮。 [5] 
明永樂元年(1403年),夏元吉奏:“吳淞江延袤二百五十餘里,廣一百五十餘丈,西接太湖,東通大海,前代屢疏導之,然當潮汐之衝,沙泥淤積,屢浚屢塞,不能經久。自吳江之長橋至夏駕浦約一百二十餘里,雖雲通流,多有淺狹之處。自夏駕浦抵上海縣南蹌浦口一百三十餘里,湖沙漸漲,潮汐沙壅障,菱蘆叢生,已成平陸,欲即開浚,工費浩大,且流沙淤泥,浮泛動盪,難以施工。臣等相視,得嘉定之劉家港,即古婁江,徑通大海。常熟之白茆港,徑入大江,皆系大川,水流迅急。宜浚吳淞江南北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諸水入劉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黃浦,乃通吳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難流,旁有范家浜至南蹌浦江,可徑達海。宜疏浚令深闊,上接大黃浦,以達茆湖之水。”天順二年(1458年),巡撫崔恭主持開浚吳淞江下游段,西起大盈浦,東至吳淞江巡司(今潭子灣附近),又自新涇西南至蒲匯塘入江(黃浦江)闊皆14丈,深皆2丈。弘治七年(1494年),工部侍郎徐貫主持開浚吳淞江,吳江長橋一帶蘆菱之地疏浚深闊,導引太湖水散入澱山、陽城、昆承等湖,又開吳淞江並大石、趙屯等浦,泄澱山湖水由吳淞江入海。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撫李充嗣疏浚吳淞江,“吳淞江上流,自吳江區(原吳江縣)起,至崑山夏駕浦,下流自嘉定縣舊江口起,至上海縣黃浦口,俱通利無礙。唯夏駕浦至龍王廟舊江口俱淤塞,幾如平陸,應該開浚……。其夏駕浦新洋江兩河與吳淞江交會之處,橫引江水,斜趨婁江,以至吳淞水弱,不能衝擊淤泥,抑且兩河通引渾潮,倒流入江,與吳江下流,日相抵撞,易成淤塞,合於兩河交會處,創造石閘,節制江流,使不斜趨,阻遏渾潮,使不倒流,庶幾此江無後塞之患。”嘉靖末,下游又壅塞。明隆慶三年(1569年),太湖流域嘉興、吳江等縣大水,以吳淞江為黃浦江支流,巡撫海瑞主持,疏浚吳淞江宋家浜新道,自黃渡至宋家橋(今上海市區福建路橋附近)長80裏,原江面寬30丈,減半開15丈,底闊7丈5尺6步。至此,吳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由外白渡橋入黃浦江,成為黃浦江的支流。 [16] 
入清以後吳淞江疏浚頻繁。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浚河自嘉定徐公浦至黃浦口,次年,建閘於宋家橋(二十九年廢壞)。雍正十三年(1735年),復建閘於上海金家灣(今大統路橋附近,道光初廢)。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浚黃渡至萬安渡。道光七年(1827年),浚井亭渡至曹家渡。同治二年(1863年),機器挖泥,浚曹家渡淤淺。同治十年,浚黃渡至新閘西江段。光緒十六年(1890年),浚四江口(大盈浦口附近)迤東之橫婁口起至新閘大五廟,形成今之吳淞江。 [5] 
明清時期,吳淞江上源太湖口逐漸淤狹,洞庭東山成為半島,吳淞江江道逐移至東太湖的瓜涇口,寬僅80米。 [10]  瓜涇口成為吳淞江正源。 [12] 

吳淞江水文特徵

吳淞江是一條中等感潮河流,潮流界在黃渡附近,潮區界在趙屯附近。吳淞江比降十分平緩,黃渡至河口河底只有萬分之0.85。河口(黃浦公園站)多年平均高潮位3.12米,多年平均潮差1.83米。蘇州河上游北新涇多年平均高潮位2.78米,多年平均潮差0.72米,歷年最高潮位為4.14米(1928年9月16日)。 [6] 
吳淞江上游太湖瓜涇口站多年平均流量為19立方米/秒,流經上海境內黃渡站多年平均淨徑流量為6立方米/秒,至河口段浙江路橋站多年平均淨徑流量增至22立方米/秒。 [7] 
黃渡以上有薀藻浜等許多支流分水減少了上游來水的68.4%。黃渡以下,支流水量匯入,以及市區的蘇州河段沿岸每天約70萬立方米工業廢水和46.7萬立方米生活污水的排入(摺合流量13.6立方米/秒),約佔蘇州河水量的62%。由於廢污水的大量排入,日積月累,致使蘇州河水體常年黑臭,在黃渡以下形成一條長約30公里的污水溝,並隨潮水作用在蘇州河中、下游迴盪。夏季,當上游來水減少時,污水上溯加劇。1977年8月特大暴雨期間,蘇州河最大淨泄流量達130立方米/秒,水質曾一度明顯好轉,接近地面水標準。 [7]  1925年,恆豐路橋斷面五日生化需氧量達10毫克/升以上,氨氮含量4毫克/升以上。1950年,五日生化需氧量41.9毫克/升,氨氮12.5毫克/升。河水黑臭,黃渡以上水質尚可,華漕水質受下游污水影響,宜昌路橋至曹家渡橋河段水質常年黑臭。西藏路以東至白渡橋受黃浦江潮水影響,漲潮時水質明顯改善,落潮時黑臭污水下泄,與黃浦江交匯界線分明。 [6] 

吳淞江主要支流

吳淞江蘇州地區

相門塘、葑門塘位於市區正東方,分別源於相門、葑門環城河,由西向東流入金雞湖,最後匯入吳淞江,河寬約在20米左右。兩河水體均屬三級水質。 [9] 
葑門外葑門塘,又名葑浜。位於古城東部,自葑門外城河起,向東流入黃天蕩、金雞湖、吳淞江,全長7.21公里。葑門塘採用蘇州水位,最高通航水位為二年一遇洪水重現期,航寬8—27米,水深1.2~3.2米。其中,北起安利橋、南接覓渡橋的葑門環城河老線,已被1970年新開闢的葑門航道所代替。新航道長1275米,寬35米,底寬15米,按六級航道標準治理,現航道全線河牀平坦,是蘇州工業園區通往城南及白洋灣貨場的捷徑。 [21] 
鹽鐵塘,鹽鐵塘為調節入江各河水量的重要河道。相傳是2000多年前西漢吳王劉濞為運輸鹽鐵而開鑿,歷代續有疏浚。河道走向大致與長江並行,西起沙洲楊舍鎮,東抵吳淞江。在常熟境內,福山一段已淤塞。自耿涇以東,河道漸具規模,至趙市鎮附近,穿過海洋涇,流向東南,在梅李、珍門、董浜、支塘諸鎮,分別與常滸河、徐六涇、金涇、白茆塘相交,經窯鎮進入太倉境界。境內河長27.9公里,底寬8~10米。 [21] 
道褐浦,成河於宋代之前,南自楊氏田湖,流經澱東、石浦,北入吳淞江,全長17.3公里,系吳淞江南的大浦之一。據武同舉《江蘇水利全書》記載,自明正德十六年(1521)至萬曆十六年(1588)的68年中,曾有4次疏浚。清代以後未見治理,河岸坍塌,淤澱嚴重。1973年,將石浦鎮至道褐浦間的方家婁拓寬、浚深,使道褐浦和東側的大石浦兩幹河暢通。拓浚後,面寬26米,底寬8~10米,底高為零。 [21] 
雞鳴塘,在花橋境內。西起吳淞江,東接徐公浦,全程9公里,原河曲折多彎,有“雞鳴十八彎”之説。據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記載,明萬曆十六年(1588)和清順治十八年(1661)曾徵工疏浚,其後淤澱嚴重。1975年12月,花橋公社組織4000名民工,在花橋鎮西周涇大隊至吳淞江4.7公里處,開新河填老河,歷時半月,挖土15萬立方米,折除石橋4座。1976年11月,該公社又組織2500名民工,疏浚東段徐公浦至花橋鎮4.2公里的老河,截彎取直。歷時半個月,挖土2.2萬立方米,拆除2座老石橋,改為桁架拱橋。經過整治,面寬為16~20米,底寬4~6米,河底高程為零。 [21] 
千燈浦,又名尚書浦,南自趙田湖,北至澱山湖,經澱東、千燈入吳淞江。全長11.4公里,底寬20米,面寬32米,為縣城通往澱山湖主要航道和泄水河道。全線多單孔石擠,阻水礙航。據地方史志記載明尚書夏元吉率海瑞和袁復疏竣吳淞江時兼疏千燈浦貫串千燈古鎮的河段,故名尚書浦。 [21] 
新開河,又名諸天浦。成河於宋代之前,全長7.8公里,流經大市、張浦,大部分在張浦鄉境內。民國24年(1935),曾疏浚南段桐丘港5公里。1958年,列為縣內三級河道。同年12月~1959年3月,原張浦公社組織民工2400多人,從吳淞江周巷口到張浦鎮西賢村段拓浚5.38公里,挖土34.2萬立方米。拓灘後稱新開河,面寬25米,底寬15米,底高為零,堤頂高5米左右。1962年冬,原張浦公社又組織民工1500人,在連接新開河的桐丘港,即西賢村至老支浦江的1.35公里淺狹段拓浚,挖土3.04萬立方米,使新河與桐丘港連成順直河道,南通雙洋潭,北達吳淞江。後配建橋樑4座。 [21] 
小澞河,又名小澞浦,在玉山鎮鏡內。南自吳淞江,北上穿滬寧線鐵路橋,流入婁江。全長4.6公里,底寬15米,面寬35米。是溝通陽澄、澱泖兩水系的主幹河之一。 [21] 
青秋浦,系北接婁江南通吳淞江的一條老塘浦,全長約5.8公里,它南接吳淞江,河牀寬廣順直,底寬在20米以上,河面寬廣處達50米左右,北接婁江處彎曲窄小,軸向偏西成30度左右的彎河,作為貫通婁江、吳淞江兩江之間的引水排水配套支河,提高和改善兩江之間調控能力,所以裁直北段彎道開新河3.28公里。新河設計底寬20米,河底高0.0米,邊坡1:2,河口寬約在38米左右。 [21] 
張家港,原名常熟塘,向為崑山至常熟的主航道。1968年,經過拓浚,並自常熟向西北延伸至長江港口張家港,改用現名。境內流經石牌、巴城、城北,在玉山鎮大西門接越河。長25.4公里,底寬15米,面寬31米。該河經過越河、婁江、青陽港入吳淞江抵上海,為內河交通要道。 [20] 
界牌港,為本縣正儀鄉與吳縣唯亭的交界河。全長6公里,底寬28米,面寬40米,是吳淞江至婁江的南北主要通道之一。 [20] 
尤涇港,南起吳淞江,北至婁江。全長6.2公里,底寬8米,面寬25米,為玉山、正儀之間的界河。 [20] 
小澞河,在玉山鎮境內。南自吳淞江,北上穿滬寧線鐵路橋,流入婁江。全長4.6公里,底寬15米,面寬35米。是溝通陽澄、澱泖兩水系的主幹河之一。 [20] 
青陽港,舊稱新洋江。南接吳淞江,北達婁江。全長8.2公里,底寬80米,面寬100米。60年代末開始,成為上海港與張家港之間的內河聯接運輸航道。 [20] 
夏駕河,吳淞江夏駕河交界處 夏駕河,吳淞江夏駕河交界處
夏駕河,古稱下界浦,明代户部尚書夏原吉“掣淞入瀏”時疏浚,故又名尚書浦。該河南起吳淞江,北經陸家、蓬朗、兵希入婁江。原長12公里,1958年拓浚整治後,河長10.6公里,底寬15米,面寬35米,為縣內南北向主河道之一。 [20] 
大瓦浦,南起花橋鎮,流經蓬朗,北至婁江下游的瀏河段。全長15公里,狹淺多彎,底寬8米,面寬13米。該河南接雞鳴塘通吳淞江,為縣境東部泄水道。 [20] 
界浦港,南起陳墓,經大市、南港抵吳縣甪直入吳淞江。河長10.6公里,底寬15米,面寬25米。為本縣與吳縣的界河之一。 [20] 
大直港,南自南塘港,流經南港、張浦入吳淞江。全長5.3公里,底寬110米,面寬120米。 [20] 
張華港,在陳墓、大市境內。南出白蓮湖,北至南塘港。全長3.9公里,底寬15米,面寬30米。 [20] 
張浦港,在張浦境內。南出新支浦,北達吳淞江。全長4.8公里,底寬12米,面寬22米。 [20] 
新開河,又名褚天浦,原河在張浦境內。建國後經拓浚,並利用舊河桐丘港向南延伸,成為南起雙洋潭,北達周巷入吳淞江的順直河道,故改稱新開河。流經大市、張浦,全長7.8公里,底寬15米,面寬25米。 [20] 
千燈浦,舊時又稱尚書浦。南自趙田湖(北澱山湖),經澱東、千燈入吳淞江。全長11.4公里,底寬20米,面寬32米,為縣城通往澱山湖的主要航道和泄水河道。全線多單孔石橋,阻水礙航。 [20] 
陸泥浦,南起楊氏田湖,北匯吳淞江,流經澱東、千燈、石浦。全長17.2公里,底寬10米,面寬25米,水淺多彎。 [20] 
道褐浦,南自楊氏田湖,流經澱東、石浦,北入吳淞江。全長17.3公里,底寬8~10米,面寬26米。為吳淞江以南大浦之一。 [20] 
石浦港,又稱大石浦,與青浦區(原青浦縣)大盈港相連。南自青浦區(原青浦縣)南石浦入境經澱東、石浦入吳淞江。全長13.4公里,彎道較多,底寬8米,面寬15米。 [20] 
吳淞江蘇州段南岸支流
所在地
河名
長度(公里)
訖止地點
-
-
吳江、同裏
長絆路
-
-
吳江、車坊
大輪港
5.1
吳縣、車坊
席墟港
-
澄湖
吳縣、淞南
石涇港
-
-
吳縣、淞南
甪直塘
-
-
吳縣、淞南
青小港
-
-
吳縣、淞南
富利塘
-
-
小直港
-
-
崑山、張浦
大直港
5.3
南塘港
崑山、張浦
張浦港
4.8
支浦港
崑山、張浦
新塘港
-
-
崑山、千燈
老吳淞江
-
-
崑山、千燈
17.2
趙田湖
崑山、千燈
陸虞浦
17.2
秧田湖
崑山、石塘
大石浦
13.4
南石浦 [10] 
吳淞江蘇州段北岸支流
所在地
河名
長度(公里)
迄止地點
吳江、湖濱
顧塘港
-
-
吳江、湖濱
大運河
-
-
吳縣、郭巷
大齊港
-
-
吳縣、郭巷
水仙浜
-
-
吳縣、車坊
大浦港
-
-
吳縣、車坊
戈浦港
-
-
吳縣、車坊
搖車灣港
-
-
吳縣、車坊
螳螂港
-
-
吳縣、車坊
薛港
-
-
吳縣、車坊
三恩港
-
-
吳縣、車坊
石涇港
-
-
吳縣、車坊
旺嘉塘
-
-
吳縣、斜塘
6.0
吳縣、斜塘
東港
-
-
吳縣、斜塘
馮裏浦
5.0
沙湖
吳縣、勝浦
清秋浦
7.0
吳縣、勝浦
新浦河
4.9
友誼河
吳縣、勝浦
簡譜港
4.5
友誼河
吳縣、勝浦
界浦
6.0
婁江
崑山、城南
南大港
-
-
崑山、城南
尤涇港
5.2
婁江
崑山、城南
環龍港
-
-
崑山、城南、玉山
小漁河
4.8
婁江、玉山市河
崑山、城南
橫涇港
-
-
崑山、城南
青陽港
8.2
婁江
崑山、陸家
桑園灣港
-
-
崑山、陸家
浦港
-
-
崑山、陸家
夏駕河
12
婁江
崑山、陸家
古木港
-
-
崑山、花橋
瓦浦
-
-
崑山、華僑
雞鳴塘
-
-
崑山、華僑
-
[10] 

吳淞江上海地區

木瀆港,位於普陀區西部。又稱牧瀆港、牧童港。北起西虯江、往南穿越金沙江路、雲嶺東路,到新涇口對岸稍東處入蘇州河。長約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約1.4米,可通行15噸級船舶。 [12] 
東大盈港,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北部。古稱大盈浦。昔時港面開闊,水流湍急,為古松江五大浦之一,直接承受澱山湖水北流入江,後因海潮倒灌,河道淤塞,屢浚屢塞。現北起吳淞江,南流經白鶴、杜村、孔宅至青浦鎮萬壽塔前入青浦城河。長14公里,河面寬30米,河底高程0米,可通航60噸級船隻,汛期可通100噸級船隻。北口有東大盈船閘。受益農田6000餘公頃。 [12] 
東茭涇,位於寶山、閘北兩區境內。北起薀藻浜,經康家宅,南入走馬塘接彭越浦。又稱東高涇。民國《寶山縣誌》卷二雲:“東茭涇南起大場走馬塘,北經浦轉東折北,出薀藻浜。”長約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 [12] 
北泗塘,位於寶山區東部。北起馬路河,南迄薀藻浜。長6公里餘。枯水期航道水深1.4~2.2米,可通行20~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300公頃。河東岸為工廠、企業區。 [12] 
西大盈港,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北起吳淞江,流經趙屯、大盈至青浦區(原青浦縣)青浦鎮西南入澱浦河。原為趙屯浦,為古松江五大浦之一。現青浦鎮石西村以南為1977年冬新開河道。石西村北老河道河面較狹,可通航20~40噸級船隻;以南河段面寬40米,河底高程-1.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隻。南北兩端均建有船閘和節制閘。是青松大控制區的主要泄水通道之一。 [12] 
西虯江,位於嘉定區、普陀區境內,滬寧鐵路南側。起自封浜,往東經江橋,越新槎浦,過柵橋至真北路進入市區,匯木瀆港折而東,經長風二村入桃浦。古虯江原系吳淞江下游,由於河曲發育,流水不暢,北宋後曾多次興工治理,另開新河,殘剩舊河道稱舊江,“舊”、“虯”諧音,故又名虯江;一説因河道綿延屈曲如虯得名。1949年以後,歷經1954年、1972年、1980年數次大規模疏浚,截彎取直,多處填河建房築路,僅留西、中、東三段河道,其中桃浦以西河段(西段),1981年更名為西虯江,以區別於虯江東段。河道淤淺,自新槎浦以東至木瀆港河段列為八級航道,河面寬13.26米,底寬4~8米,河底高程1米,水深0.88米,最高水位2.83米,可通航10噸級船隻,主要用於運輸、排澇。河水污染嚴重,終年黑臭。 [12] 
西泗塘,位於寶山區、閘北區境內。又名新塘港。南起走馬塘,往北經泗塘新村,注入薀藻浜。長約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4米,可航行15~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300公頃左右。 [12] 
走馬塘,位於嘉定、虹口、寶山區境內。西起封浜,往東北流經南翔、大場鎮,至江灣鎮淞滬鐵路接小吉浦。長約20.8公里,底寬6米,河底高程0米。原走馬塘至江灣鎮以東分南北兩支;南支經虯江至沈家行市入黃浦江,北支接袁長河、錢家浜入黃浦江。現小吉浦以東至復旦大學西北角一段已填沒。相傳南宋時抗金名將韓世忠曾駐軍江灣、大場,走馬往來於此,故名。又説因走馬塘為吳越王錢鏐所鑿,故曾稱錢溪、錢家浜。可通航10~15噸級船舶。除市區河段水質受到污染以外,其餘河段均有灌溉之利,受益農田約1100公頃。 [12] 
楊盛河,位於寶山區東部。為1977年12月至1978年2月間人工新挖河道。以楊行、盛橋為起訖點而得名。北起西隨塘河,往南經盛橋、月浦、楊行,南迄薀藻浜。長約19公里。枯水期水深2.2~2.7米,可通行20~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4000公頃。 [12] 
吳塘,位於嘉定區西部。北起江蘇省境瀏河,南流穿越練祁河,至薀藻浜。長24.5公里。河底高程0米,能航行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300餘公頃。 [12] 
油墩港,位於青浦、松江兩縣之中部。北起吳淞江,穿越青浦、松江兩縣的9個鎮,匯入橫潦涇。青浦境內河段從吳淞江到柘雞塘長18.84公里,系全部新挖,1979年動工,1990年底完工;松江境內長17公里,除從古浦塘到壩河口一段2.25公里利用原姚涇河道外,其餘14.75公里全系新開,壩河口到橫潦涇一段3.5公里,1959年開挖,古浦塘以北到柘雞塘接青浦段長11.75公里全系新挖。到1991年底,長35.84公里的油墩港已全線挖通。青浦段河底高程—1米,底寬20~25米,松江境內河底高程—2~—2.6米,底寬50~118米。南北兩端各有船閘一座。可通航100噸級船隻。是青松大控制區北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12] 
桃浦,位於寶山區、普陀區境內。北起寶山區境薀藻浜,往南經大場穿越走馬塘,經楊家橋、真如鎮,至曹楊新村入西虯江。曾名桃溪或桃樹浦,昔時兩岸多種桃樹,故名。長約11公里。水質受化工廢水嚴重污染,常年黑臭。 [12] 
真如港,位於普陀區東北部。一般將吳淞江下游北岸的梨園浜和潭子灣合稱真如港。西起真如鎮接桃浦,往東經曹楊路、徐家橋、石泉新村、光新路,至上海油脂二廠入吳淞江。長約5公里。河道彎曲,已日益淤淺,通行5~10噸級小船。 [12] 
荻涇,位於寶山區西部。因位於楊涇之東,故亦名東楊涇。北起永寧塘,往南經羅店、羅南、劉行、顧村入薀藻浜。長22公里餘。為寶山區最長南北幹河。枯水期航道水深1.1~2.4米,可通行20~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2600餘公頃。 [12] 
鹽鐵塘,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和嘉定區中部。相傳西漢吳王劉濞和五代吳越曾先後疏浚以運鹽鐵,故名。又稱鹽鐵河。北起江蘇江陰,南經楊舍、福山、梅李、支塘、太倉城廂鎮,由葛隆入上海市嘉定區域,再經外岡、方泰、黃渡入吳淞江,縱貫望虞河、白茆港、瀏河、練祁河、薀藻浜等。長約150公里,其中上海境內長約18公里。薀藻浜以北河段屬六級航道,可通行100噸級船舶;薀藻浜以南河段為七級航道,可通行5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且有排灌、調節水量之利。 [12] 
顧浦,位於嘉定區西部。南起吳淞江,北流與練祁河、婁塘河相交,經安亭鎮、望新、錢門塘,入江蘇省太倉市境,匯吳塘後入瀏河。長1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9~1.9米,寬5~10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 [12] 
通波塘,在松江縣中部。原名顧會浦,為古松江五大浦之一。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開顧會浦,因流入華亭縣城北通波門,遂改稱為通波塘。北起澱浦河,流經洞涇鎮塘橋,至人民河接大漲涇。長32.12公里。河面寬度,青浦境內為20米,松江境內為30米左右,最寬處在茸北鎮大塔浜口為80米,河底高程在0米左右,通航能力為15~50噸級,受益農田4600餘公頃,是青松大控制區內北水南排的重要通道。 [12] 
彭越浦,位於閘北、普陀兩區境。元代曾在浦旁今彭浦自然鎮建彭王廟,祀奉西漢劉邦滅楚大將彭越,以鎮潮神,故名彭越浦或彭公浦,簡稱彭浦。北起走馬塘,南經彭浦自然鎮,至潭子灣入吳淞江。長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1.5米,通行10~20噸級小船。 [12] 
嵩塘,位於松江縣北部。北起澱浦河,南入通波塘。古崧子浦南段。長11公里,底寬15米。可通航10噸級船舶,灌溉農田1000公頃。 [12] 
新涇港,位於閔行區中部。古名新涇浦,明、清和民國時稱新涇。因與今嘉定區東北新涇河名相同,故改名新涇港。原從顓橋鎮附近的六磊塘東北流,越春申塘、澱浦河、蒲匯塘,經過程家橋,北抵北新涇鎮入吳淞江。上游在清末已淤塞成陸,現僅殘留從澱浦河到吳淞江的11公里河道,枯水期水深0.8~1.3米,能通航10~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在古代,每逢吳淞江大水時,江水可南入新涇港,經六磊塘等進黃浦江入海。 [12] 
新通波塘,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東部。北起吳淞江,南入三涇河。流經華新、鳳溪、徐涇、趙巷。長16公里。1977年冬至1978年春利用華潮浦、嵩塘等老河身加以取直、浚深、拓寬,因其與老通波塘相平行,取名新通波塘。為華新、鳳溪、重固、趙巷一帶澇水南排的主要河道,受益農田2600餘公頃,北端建有華潮浦套閘一座。底寬15米,河底高程—1米,河面寬50米。屬六級航道,可通航40~100噸級船隻。 [12] 
新槎浦,位於嘉定、普陀、寶山3區交界處。1977年將孫基港、中槎浦、楊涇、蒲華塘等河道疏浚串聯成一條河後,合稱為新槎浦。河道南起吳淞江北岸,北流穿越西虯江、中槎浦、走馬塘,流入薀藻浜,經江橋、桃浦、祁連等鎮。長約9.8公里。河底高程—1米,可通行100噸級駁船。 [12] 
橫瀝,位於嘉定區中部。亦稱橫濼、橫櫪塘。北起瀏河,往南與婁塘河、練祁河、薀藻浜相交,至南翔鎮。長40餘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河寬5~10米,可通行15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7600公頃。 [12] 
薀藻浜,位於嘉定、寶山兩區中部偏南。西起吳淞江,東經陳行、塘橋,至吳淞入黃浦江,與吳塘、鹽鐵塘、中槎浦和楊盛河相交。長38公里。亦名薀藻河。1949年前,與黃浦江、吳淞江並列為上海市三大幹河。原西起中槎浦走馬塘口,1959年向西疏鑿到橫瀝,1980年再向西延伸至孟涇村附近,接通吳淞江上游。1982年加深、拓寬河道並在西端建西水利樞紐工程,水深達3~4米,河道寬為60~100米,底寬30~60米,河底高程—2~—4米,塘橋以東能通行300~500噸級小輪。江浙兩省船隊可經三江口、薀藻浜直航吳淞口,去寶山鋼鐵總廠不再繞道澱山湖、黃浦江,縮短航程45公里。受益農田約1.3萬餘公頃。 [12] 
潘涇,位於寶山區西部。南起荻涇,往北流經羅南、羅店,抵毛塘河。長約19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9米,能通行20~100噸級船舶。南段水質受工業廢水污染嚴重。 [12] 
蟠龍塘,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與閔行區境。“以其委蛇曲折如龍之盤”而得名。又名蟠龍浦、蟠龍港、盤龍浦等。起自青浦區(原青浦縣)徐涇江,流經小淶港、北橫涇,北入吳淞江。長約9公里。枯水期水深1.5米,河寬15米,通航15~25噸級船舶,受益農田660餘公頃。 [12] 
油墩港,人工河,自20世紀50~80年代陸續開挖。北起吳淞江四江口,南至黃浦江上游的橫潦涇,流經青浦區(原青浦縣)白鶴、重固、香花、趙巷4鄉,松江縣佘山、倉橋、大港、塔匯4鄉。全長36.5公里。河道最南段3.44公里,底寬60~118米,河底高-1.0~-1.8米,邊坡1∶2~1∶3。其餘河段底寬30米,河底高-1.0米,邊坡1∶2.5~1∶3。兩岸各留青坎寬1.5米,高程3.6米。 [5] 
吳淞江水系其他河流名稱表
名稱
位置
起訖
大場浦
寶山縣南部、普陀區北部
走馬塘—真如港
中槎浦
嘉定區東南部、普陀區北部
薀藻浜—新槎浦
祁遷河
嘉定區中部偏西北
鹽鐵塘—橫瀝
楊涇
嘉定、寶山區界
練祁河—沙浦
吾尚塘
嘉定區東南部
封浜—中槎浦
涇北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東部
蟠龍塘—徐涇江
涇南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東部
徐涇江北—蔡家灣港
南泗港
寶山、虹口區境
薀藻浜—走馬塘
封浜
嘉定區中部偏南
薀藻浜—吳淞江
俞涇浦
虹口區西部
走馬塘—嘉興路橋
鹽倉浦
閔行區西北部清浦縣東北部
鳳溪塘—吳淞江
郭澤塘
嘉定區西部
江蘇省界—鹽鐵塘
澱山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
攔路港—澱浦河
曹楊環浜
普陀區南部曹楊新村
-
黃泥涇
嘉定區東部
橫瀝—雲長涇
朝陽河
普陀區西部
真北路—西虯江
新誼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東北部
新誼村—鹽倉浦
漕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
澱浦河—青浦城河
漳浦
嘉定區中部
練祁河—薀藻浜 [9] 

吳淞江湖泊

陽澄湖,跨吳縣、崑山二縣。西南距蘇州城區約10公里,西南端湖岸與市區交界。面積113平方公里,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約0.8公里。湖中有兩條土埂,把整個湖體天然劃分為東湖、中湖、西湖,其中東湖面積最大,中湖次之,西湖最小,3湖間均有河港相貫通而匯成一體。全湖共有進出河港92條,其中進水港34條,出水港58條;進水口多在湖的西部和西北部,出水口多在東部和南部。由於地勢由北向東南傾斜,湖水一部分南流經吳淞江下泄;一部分東流,經瀏河入長江。該湖最大水深9.5米,平均水深2.84米,容積達3.2億立方米。 [9] 
金雞湖 金雞湖
金雞湖,位於市區東郊,距市區約4公里,南與獨墅湖毗連且相通。面積7.2平方公里,後部分水面被圍墾,現為6.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1.8米,最深處可達5米,容積0.13億立方米。湖中有李公堤將整個湖分成“品”字形,東西兩小湖面積分別約0.47平方公里和0.2平方公里。該湖有進出水口10餘條,與獨墅湖同屬吳淞江水系。水源北納婁江,西受相門塘、葑門塘來水,出水口主要通過吳縣斜塘河泄入吳淞江。湖體水質因受城河污水大量流入影響,有機污染指標化學耗氧量、氨氮的檢出普遍,超標率較高,水質污染湖西重於湖東,特別銅污染超出正常值近10倍。pH值為8.6,耗氧量4.18毫克/升,總硬度2.264毫克當量/升,總鹼度1.7毫克當量/升,礦化度238.85毫克/升。該湖於1956年建立水產養殖場,成為全國十大養魚高產淡水湖之一。 [9] 
獨墅湖,亦稱瀆墅湖。位於市區東部,與吳縣交界,北與金雞湖相連。原有水面積14.2平方公里,後部分水面被圍墾成農田,現有水面積11.52平方公里。該湖南面原有一段和吳淞江相通,後因養殖水產需要,築起1100米石堤,僅留一出水口,使江湖分離。沿湖進出水口原有23條,經堵截後現剩16條。進水口多分佈在西部,出水口則在東南部。在正常狀況下,湖水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吳淞江,當吳淞江水位高於湖水位時,則江水倒灌。湖盆地形較平坦,一般水深在1.7米左右.最深為2.4米;東部濱岸帶水深較淺,底質硬實;北部湖心稍深,底質較軟。水質因未直接受市區城河污水泄入,污染程度較金雞湖為輕。pH值為9.0.耗氧量5.28毫克/升,總硬度2.264毫克當量/升,總鹼度1.73毫克當量/升,礦化度225.27毫克/升。該湖於1957年起開始進行水產養殖,現為市區重要的水產基地。 [9] 
白蓮湖,又名白澱湖。在大市、陳墓之間。西納澄湖等湖蕩來水,北出新開河入吳淞江,經東南諸河港入澱山湖,長4.7公里,最大寬度2.6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合9300畝,平均水深1.4米,蓄水量900萬立方米。已養魚。 [20] 
雙洋潭,又名商秧潭。在大市鄉境內。西納吳淞江來水,南通白蓮湖,再入新開河。長2.9公里,最大寬度1.8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合4800畝。已養魚。 [20] 

吳淞江治理開發

吳淞江河道整治

吳淞江有南支96條、北支83條,有5匯(大灣子)、42彎。五匯是白鶴匯、顧浦匯、安亭匯、盤龍匯和河沙匯。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裁直介於華亭、崑山間的盤龍匯彎道,由40裏裁為10裏,“道直流速,其患遂弭”。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裁直中游的白鶴匯,“直瀉震澤之水,東注於海”。北宋熙寧年間,裁直南岸居於白鶴匯、盤龍匯間的顧浦匯,排水能力提高,航道條件改善。到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下游潮泥湮塞,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言,“請自封家渡古江(在今黃渡東封家浜一帶)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河口七十四里;以常平緡錢米十八萬三千餘,充調夫之費”,此為開挖吳淞江河口的最早記載。水仍為害。大觀四年(1110年),置十二閘,此為吳淞江下游置閘的最早記載。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海舟鉅艦,每自吳淞江駕駛,直抵城東葑門(蘇州)灣泊”。元大德初年,下游嚴重淤積。大德八年,海道千夫長任仁發大浚吳淞江。西自上海縣界吳淞舊江,東抵嘉定縣石橋浜入海,長38裏8步3尺,深1.5丈,寬25丈,徵役1.5萬人,工役165萬餘工,次年二月畢工。此後,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正元年(1341年)兩次疏浚,均旋浚旋淤。 [16] 
明清兩代,堅持吳淞江為太湖排水正道,下游疏浚20餘次。明初,吳淞江下游幾乎淤成平陸,黃浦江通吳淞江入口地段“遏塞難浚”。明永樂元年(1403年),蘇松水患,夏原吉江南治水,採用葉宗行“范家浜引浦入海”、引元代周文英“掣淞入瀏”主張。開崑山夏駕浦掣吳淞江水北達婁江(即瀏河),又排嘉定西顧浦,南引吳淞江水北貫吳塘,亦由江入海。吳淞江上游來水減少,加速吳淞江萎縮。明天順二年(1458年),開浚吳淞江下游舊道,西起大盈浦,東至吳淞巡司(今潭子灣附近),全長約2.2萬丈,寬14丈,深2丈。明成化十年(1474年),浚夏駕浦至莊家港11700餘丈。明嘉靖元年(1522年),浚夏駕浦至嘉定舊江口龍王廟(今黃渡東)6336丈,並於夏駕浦、新洋江(今青陽港)與吳淞江交匯處建造石閘,節制江流,防止潮沙倒灌吳淞江。 [16]  隆慶三年(1569年),巡撫海瑞議開河道15丈,自黃渡至宋家橋(約今福建路橋附近),長80裏,其下游今之河道開始形成。萬曆五年(1577年),林應訓開浚吳江區(原吳江縣)長橋南北兩灘,浚中段自崑山漫水港至嘉定徐公浦(今黃渡西),又建千墩浦、夏駕口2閘。下游新河寬僅15丈,渲瀉太湖之水有限。 [5] 
清康熙十年(1671年),浚黃渡東口至新涇口施家港段,長10491丈,河面寬15丈,底闊7.5丈,深1.5丈。康熙十二年,建閘於宋家橋(在今福建路橋,舊稱老閘橋附近,康熙二十九年廢)。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閘於金家灣(即今大統路橋舊稱新閘橋附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開吳淞江引河及黃渡鎮越河。吳淞江引河自清洋(陽)口起至鎮洋(舊縣,今太倉市東部)界,2414丈。黃渡鎮吳淞江河身曲折淺窄,民宅稠密,難以疏浚,另開新道640丈,至千秋橋處越過彎曲段,因名越河。道光七年(1827年),浚井亭至曹家渡段,逢彎取直,長1.1萬丈,拆除金家灣閘。清同治三年(1864年),始用機器挖泥船開浚曹家渡一帶淺段。 [16] 
民國時期,1919、1920、1924年,先後疏浚紀王渡、梵王渡至新閘橋、新閘橋以東至黃浦江段。1931年2月~1937年4月,浚浦局6條挖泥船疏浚東起黃浦江西迄莊家涇段,挖泥174.09萬立方碼(摺合133.10萬立方米)。1935年,虞姬墩裁彎取直,完成工程土方36萬立方米。1935年,青浦、嘉定兩縣合浚黃渡鎮段老吳淞江。 [16] 
1950年5月,用挖泥船疏浚河口至恆豐路橋段52萬立方米,人工疏浚北新涇至滸浦段29.4萬立方米。1963~1965年,疏浚曹家渡至申紀港口長12公里河段,河面寬25米,河底高程-0.5米。1979年11月~1984年6月,疏浚滬杭鐵路南新環線鐵路橋至江蘇省界長29.4公里,南新環線至薀藻浜西閘和以西段,分別按六級和五級航道標準疏浚。 [16] 
1958年後,蘇州河水質日趨惡化,河道自淨能力完全喪失,自河口至華漕形成一條長26公里的黑臭帶。1995年,市水利局完成《蘇州河綜合治理預可行性研究總報告》。 [16] 

吳淞江河道治理

歷史上吳淞江既是太湖排水入海主要水道,也是一條重要航道。唐天寶五年(746年)已在松江(古名)南岸設立青龍鎮港(青浦區北三十里,近黃渡以西)。據《青浦縣誌》稱“孫權造青龍戰艦於此,故名。唐時控江連海,置鎮防禦。……宋設監鎮理財官,……為海舶輻輳之地,人號小杭州”,此為上海港的發端。唐元和五年(810年)“堤松江為路”,以便率挽漕舟,至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堤界於松江太湖之間,橫截五、六十里,以益漕運”。經過歷代三百餘年不斷加以修固,長堤縱攔松江口門,史稱吳江塘路。吳江塘路的興築,東太湖出水迂迴繞道,宣泄不暢,使下游河道逐年不斷淤淺,河口寬度日漸淺狹為五里、三里。
舊時吳淞江有南支九十六條,北支八十二條,有五匯(大灣子)、四十二彎(小灣子)説,“五匯”是白鶴匯、顧浦匯、安亭匯、盤龍匯和河沙匯等,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裁直吳淞江介於華亭、崑山之間的盤龍匯彎道,彎道原長四十里,裁直後減為十里,“道直流速,其患遂弭”。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裁直了吳淞江中游的白鶴匯,“直瀉震澤之水,東注於海”。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裁直了位於吳淞江南岸居於白鶴匯、盤龍匯之間的顧匯浦。3次裁灣取直,提高了吳淞江排水能力,減輕了水患。同時亦改善了航道條件,青龍鎮港仍是“海舶輻輳,島夷為市”,與福建、浙江、廣州和交州(今越南河內)等有貨物貿易往來。但吳淞江變化很快,到了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吳淞江下游潮泥湮塞,水溢為患,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言“請自封家渡古江(在今黃渡東封家浜一帶)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河口七十四里;以常平糹昏錢米,十八萬三千餘,充調夫之費”,這是開挖吳淞江河口的最早記載。但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水仍為害”。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兩浙監使請開淘吳淞江,復置十二閘,於北宋大觀四年動工。這是吳淞江下游置閘的最早記載。
吳淞江在宋代雖經歷三百餘年的裁灣疏浚等整治,仍日趨萎縮,但尚未嚴重湮塞,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海舟鉅艦,每自吳淞江駕駛,直抵城東葑門(蘇洲)灣泊”。大德初年下游嚴重淤積,元大德八年(1304年)海道千夫長任仁發治水,仍大浚吳淞江。西自上海縣界吳淞舊江,東抵嘉定縣石橋浜,迤邐入海,長三十八里八十一步三尺,深一丈五尺,闊二十五丈,役夫為數一萬五千,為工一百六十五萬有奇,次年二月畢工。此後,元泰定元年(1324年),元至正元年(1341年)又有2次疏浚,均旋浚旋淤,收一時之效,始終未能解除泄水不暢的困擾。
元代圖謀恢復吳淞江故道深闊的努力失敗之後,吳淞江情況進一步惡化。明初吳淞江下游幾乎淤成平陸,“灩沙淤死,難以施工”,黃浦江通吳淞江入口地段也“遏塞難浚”。永樂元年蘇松水患,夏原吉江南治水,在採用葉宗人主張“范家浜引浦入海”的同時,採納元代周文英的主張,實施“掣淞入瀏”。開崑山夏駕浦掣吳淞江水北達婁江(即瀏河),又排嘉定西顧浦、南引吳淞江水北貫吳塘,亦由江入海。但吳淞江上游來水減少,加速了吳淞江的萎縮過程。明清兩代治水者,仍堅持吳淞江為太湖排水正道的觀點,下游曾疏浚20餘次。
明天順二年(1458年)吳江、湖州大水,開浚吳淞江下游舊道,西起大盈浦,東至吳淞江巡司(今潭子灣附近),全長約兩萬兩千丈,闊十四丈,深兩丈。明成化十年(1474年)浚自夏駕浦東至西莊家港一萬一千七百餘丈。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撫李充嗣浚夏駕浦至嘉定舊江口龍王廟(今黃渡東)六千三百三十六丈。並於夏駕浦、新洋江(今青陽港)與吳淞江交匯處,建造石閘、節制江流,以防止濟河潮沙倒入吳淞江。明隆慶三年(1569年)太湖流域嘉興、吳江等縣大水,在巡撫海瑞主持下,始將吳淞江作為黃浦江支流進行整治,對吳淞江宋家浜新道加以疏浚,自黃渡至宋家橋(今市區福建路橋附近)長八十里,原江面闊三十丈,減半開十五丈,底闊七丈五尺,至此吳淞江下游完全改入蘇州河今道,由外白渡橋入黃浦江,成為黃浦江的支流。
清代,對吳淞江下游段的疏浚亦較頻繁,康熙十年(1671年)因太湖湖水泛溢,浚吳淞江自黃渡東口至新涇口施家港止,長一萬另四百九十一丈,河面寬十五丈,底闊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並於康熙十二年建閘於宋家橋(在今福建路橋,舊稱老閘橋附近),此閘於康熙二十九年廢。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閘於上海金家灣(即今大統路橋舊稱新閘橋附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開吳淞江引河及黃渡鎮越河。吳淞江引河自清洋(陽)口起至鎮洋(舊縣,今太倉縣東部)界止,兩千四百十四丈;黃渡鎮前吳淞江河身曲折淺窄,兩岸居民稠遏,疏浚難施,因而在今黃渡鎮南另開新道,長六百四十丈,至黃渡原千秋橋外越過變曲段,因名越河。清道光七年(1827年)浚吳淞江自井亭至曹家渡,逢灣取直,長一萬一千丈,並認為“吳淞江閘(金家灣)既積沙,又阻舟”遂予拆廢。 [7] 

吳淞江樞紐工程

瓜涇口水利樞紐 瓜涇口水利樞紐
瓜涇口水利樞紐,位於東太湖吳江瓜涇港太湖入口處,是環太湖大堤重要口門配套控制建築物之一,兼有防洪、排澇、航運、環保等綜合功能。工程自1998年9月上報初步設計,2001年3月初主體開工建設,2002年9月通過竣工驗收並正式投入運行,工程總投資為2164.5萬元。
樞紐由節制閘、船閘、上下游引航道、堤防、公路橋以及附屬工程管理設備設施等組成。節制閘和船閘上閘首按二級水工建築物標準設計建造,節制閘兩孔對稱的分佈在船閘通航孔兩側,船閘下閘首、閘室以及通航建築物按照三級水工建築物標準設計製造。節制閘規模為2孔*16米,設計流量96立方米/秒,船閘淨寬12米,設計通航淨高2.5米,船閘閘室長135米。節制閘和船閘均採用鋼結構卧式平面鋼閘門,分別配備QPO-2*25T、QPQ-2*16T捲揚式啓閉機。閘上設汽-10級、總寬6米的公路橋,連通環太湖大堤。辦公樓、宿舍以及食堂等附屬設施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約20000平方米,樞紐管理設施完善。
瓜涇口水利樞紐是太湖流域遇超標準洪水時東太湖內重要的泄洪口門之一。2017年太湖水位未出現超標準險情,但多次出現瓜涇港水倒流入太湖的異常情況,根據區防辦的要求,一日出現這種現象,我所即關閉瓜涇口水利樞紐閘門,防止外河水污染太湖水質,充分發揮樞紐在防洪、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綜合社會效益。 [11] 
2022年5月16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水網互聯互通骨幹工程——吳淞江整治工程江蘇段開工建設。吳淞江整治工程包括江蘇段和上海段,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匡算總投資831億元。其中,吳淞江整治工程江蘇段位於蘇州市境內,投資156億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整治、配套擴建水利樞紐、新改建跨河橋樑、水系影響調整等。 [14] 
薀西水閘 薀西水閘
薀藻浜西水利樞紐工程,簡稱薀西水閘,在嘉定區黃渡鄉孟涇村與安亭鄉雙浦村間薀藻浜上游與吳淞江交匯處,是上、嘉、寶地區薀南、薀北兩片擋潮、引清減污、排澇和通航的骨幹工程。受益農田嘉定區18萬畝,寶山區20萬畝。有3孔總淨寬30米(10米×3)節制閘1座,口門寬12米、閘室寬20米、長30米船閘1座,上有淨寬4.5米汽-10級公路橋1座。設計水位閘外最高4.4米、最低1.80米,閘內最高4.05米、最低1.80米,節制閘最大流量(引水)176立方米/秒。船閘配有5套直徑215毫米柱塞式油缸液壓啓閉機。通航300噸級船隻。1977年12月竣工,投資623.9萬元。 [15] 
東大盈船閘 東大盈船閘
東大盈船閘,在青浦區(原青浦縣)白鶴鄉西園村東大盈港(油墩港)北口,與吳淞江相銜接,是青松控制片骨幹控制工程之一。用於防洪、引排、調控內河水位和航運。閘口門寬12米,閘室寬14米、長300米。內外閘首均為鋼筋混凝土塢式結構,閘室、翼牆為漿砌塊石結構,閘室底板為分格幹砌塊石,上卧式平面鋼閘門。最大排水流量192立方米/秒。通航100噸級船隻。1979年1月竣工,投資268.26萬元。1993年11月通航。 [15] 
西大盈船閘,在青浦區(原青浦縣)趙屯鄉蔡家村西大盈北口離吳淞江約700米河段,青松大控制的骨幹控制工程之一。用於防洪、引排、控制內河水位和航運。閘首口門寬8米、長135米。閘室為鋼筋混凝土塢式結構,鋼筋混凝土平板閘門,重門式漿砌塊石擋牆,幹砌塊石護坡。通航60噸級船隻。1978年1月竣工,投資58.4萬元。 [15] 
蘇州河河口擋潮閘 蘇州河河口擋潮閘
蘇州河河口擋潮閘是按照“千年一遇”高潮位(黃浦公園最高潮位5.86米)防洪標準設計建造的,是市區防汛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蘇州河和黃浦江交匯處,距河口275米,擋潮閘結構佈置與吳淞路橋建設緊密結合,故又稱吳淞路閘橋。擋潮閘為單孔開敞式,閘孔淨寬60米,底板面高程為-3.0米,門坎頂高程為-2.5米,底板兩端擱置在沉井閘墩上,底板上下游兩側打一排防滲鋼板樁。翼牆為預製鋼筋混凝土拉錨式板樁結構。閘頂架設4車道加1匝道的鋼結構橋樑,北接吳淞路,南連中山東一路。鋼橋為三跨連續鋼廂梁,梁底標高為7.0米。橋下裝置17扇懸掛式鋼板閘門,每扇配置捲揚機可以單獨啓閉。平時閘門平伏於鋼橋中跨兩根箱梁之間,橋下可通航100噸級船隻。汛期遇有高潮侵襲,閘門下放鎖定,拒潮於閘外,使蘇州河兩岸50多公里防汛牆,可不再按“千年一遇”標準加高加固。橋上可以照常通車行人,又改善了外灘地區的交通條件。 [19] 
吳淞路閘橋,南起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北至塘沽路吳淞路,全長838米,1989年動工興建,1991年4月建成。為配合外白渡橋重新通車和外灘綜合改造工程,2009年10日17日起,吳淞路閘橋由北向南的通行道封閉,同日開始拆除工作。11月6日,閘橋被拆除,服役18年的橋樑及閘門完成了歷史使命。 [18] 

吳淞江航道航運

吳淞江航道航線

流域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流速緩慢,且受漲潮流頂託影響,泥沙與污染物極易沉積江底,促使河道淤淺,航道最淺處水深僅2米,市區江南寬度約50~70米,中上游可達500米以上。吳淞江兼具航運、灌溉、泄洪、排澇之利,可通行60~100噸級船隻,是上海市與太湖流域間重要的內河航道,年運貨量在1700萬噸以上,中上游可灌溉農田6.6萬餘公頃。 [12] 
蘇申內港線即吳淞江。西銜京杭大運河,東訖黃浦江。境內河段西起界牌港,東至三江口,長33.09公里,深2.5~3米,下游最狹處底寬32米,最小曲度半徑60米,橋樑通航孔淨高4.85米。全段航道為6級標準,大部設有航標,可通航100噸級船舶,年船舶流量41.53萬艘(1985年測定數,下同),為崑山至上海、蘇州以及浙江等地的主要航道。 [22] 
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其下游的上海市境內着手整治蘇州河。1949年9月將斷落在蘇州河裏的滬杭鐵路2號橋斷梁吊起,以恢復正常通航。1950年5月,蘇州河河口恆豐路橋由原浚浦局挖泥機船挖泥52萬立方米,北新涇向西至滸浦一段由人工挖泥29.4萬立方米。1963~1965年,疏浚曹家渡至申紀港口12公里,河底寬250米,河底高程一0.5米。1979~1984年,疏浚南新環線鐵路橋至江蘇省界29.4公里;南新環線至薀藻浜西閘段,按六級航道開挖,以西段按五級航道疏浚;修築加高兩岸防汛牆。1991年4月在河口建成吳淞路閘。2000年9月,蘇申內港線在江蘇省境內按內河五級航道開工建設,整治航道56.03公里、蘇申外港線車坊分道175公里;新建漿砌塊石護岸25245公里(含崑山張浦3公里),改建、新建橋樑2座,移建航標6座,航道綠化5公里。 [17] 
吳淞江整治工程 吳淞江整治工程
2022年5月16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水網互聯互通骨幹工程——吳淞江整治工程江蘇段開工建設。吳淞江整治工程包括江蘇段和上海段,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匡算總投資831億元。其中,吳淞江整治工程江蘇段位於蘇州市境內,投資156億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整治、配套擴建水利樞紐、新改建跨河橋樑、水系影響調整等。整治工程實施後,將進一步完善太湖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增加太湖洪水外排通道,提高太湖流域防洪排澇能力,改善區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條件,提升蘇州至上海內港航道航運能力。這項工程實施後,將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4] 

吳淞江港口

蘇州港,蘇州是春秋戰國時期吳國的都城,不僅是吳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水運中心,港口興旺。宋代,蘇州升為平江府府治。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詔福建、兩浙路漕糧輸送平江府後,港口開始建倉儲糧,蘇州港又成為漕糧中轉港和手工業品、手工業原料輸出輸進港。蘇州港的漕運、商運和對外貿易已超過盛唐時期的揚州港。根據1960年對港口情況的調查,共有碼頭98座,碼頭總延長1829.96米,共分8個作業區:火車站、婁門、洋關、南門、棗市、南浩街、楓橋和蘇州鋼鐵廠作業區。貨物吞吐量逐年上升,1957年蘇州港貨物吞吐量突破百萬噸大關,達到105.27萬噸。1973年,蘇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69.34萬噸。在進出港主要貨物中,非金屬礦石佔19.6%,礦建材料佔18.13%,木材佔7.24%,糧食佔7.19%,鋼鐵佔7%,化肥及農藥佔4.5%,水泥佔1.87%,石油佔1.63%。蘇州市港務管理處成立後,加快港口改造、擴建和建設新港區的步伐,所轄港區有:葑門港區、婁門港區、雙橋港區、楓橋港區、齊門港區、白洋灣港區、城灣港區。 [13] 
蘇州園區港,位於蘇州工業園區吳淞江北岸,項目總投資約5.5億元,總用地284.9畝,建設8個1000噸級碼頭泊位,集碼頭、堆場、駁運、訂艙、倉庫、辦公為一體,可提供集裝箱內外貿運輸、件雜貨及大宗商品內河水運、集裝箱等綜合物流服務,現已發展成為目前江蘇省規模最大的內河港碼頭。2018年12月11日,蘇州園區港開港儀式、園區港至上海港外貿航線開通。於2017年5月份開港試運營,已開通內貿、外貿航線各一條:一是至上海港的內貿航線(集裝箱“水水中轉”多式聯運航線),二是至寧波港的外貿航線(“河海聯運水水中轉”航線)。2017年完成集裝箱作業量2.53萬標箱,2018年完成集裝箱作業量4.86萬標箱。 [23] 

吳淞江流域概況

吳淞江,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吳國境內,故稱之為“吳淞江”。《後漢書·左慈傳》中有“所少吳淞江鱸魚”的記載。東晉咸和年間在吳淞江口修築滬瀆壘,故址在今青浦白鶴鎮舊青浦西,成為軍事重鎮。
西晉時期吳人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 [2]  ,遂棄官歸吳,他思念的菰蓴與鱸魚,正是吳淞江的特產,有“蓴鱸之思”的典故。後世的宋詞中屢次出現這個典故,辛棄疾詞中也有“聞道蓴鱸正美”。 [3] 
儘管元代以後吳淞江水勢漸為黃浦所奪,經濟文化重心也由位於河中游的青龍鎮轉向下游,但圍繞蘇州河岸展開的經濟活動經久不衰且愈益發達。
眾多志書記載,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多世紀中,蘇州河一直是上海通往臨近城鄉的主航道。主要原因當然是當時的陸路運輸網絡遠不及水路發達和便宜,大量的消費品、燃料和工廠原料、成品,都需依靠水運。許多上海至杭州、嘉興、湖州、蘇錫常等地的客輪航班線,其上船地點就設在今河南北路至浙江北路之間,使蘇州河成為當時上海內河班輪客運的最大彙集地。同時興隆的還有貨運船隻和貨運碼頭。最大宗的貨物是進滬供滬人消費或經上海出口海外的蠶繭生絲、麻棕鬃刷、茶葉土產,以及稻酒魚肉、蔬果食品、砂石建築材料等;又有大量“洋油”、“洋布”、“洋火”、“洋蔘”之類舶來品與經海岸交通來到上海的南北貨經由蘇州河散向杭嘉湖、蘇錫常富庶地區。
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麪粉、棉紡織、絲織、化工、冶金機械,甚至水電煤器具的加工廠,都陸續出現在蘇州河兩岸。僅今上海普陀區範圍內的蘇州河岸線,就集中了數以千計的工廠,其中的紡織廠、麪粉廠、火柴廠、印刷廠、化工廠、鋼鐵廠、造幣廠、啤酒廠、減速機廠、簾子布廠、無線電廠、製藥廠、石油化工機械設備廠等,都曾在上海乃至全國工業經濟史上創下紀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