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白渡橋

鎖定
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中國上海市境內連接黃浦區與虹口區的過河通道,位於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附近,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樑 [1]  ,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 [2] 
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並沿用至今 [1] 
外白渡橋南起於南蘇州路,北止於北蘇州路,整橋長104.24米 [3]  ,橋面為三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 [3] 
中文名
外白渡橋
外文名
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投用時間
1856年10月
所屬地區
中國上海市
類    型
桁架橋
長    度
106.7 m
寬    度
18.4 m
車道規模
三車道
設計速度
40 km/h
起止位置
中山東一路南蘇州路、北蘇州路大名路
途經線路
中山東一路、大名路
管理機構
上海市路政局

外白渡橋建設歷程

威爾斯橋 威爾斯橋
清咸豐六年(1856年)10月,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行人需交“過橋税”後方能過橋 [1]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租界工部局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因其毗鄰外灘公園,定名為“公園橋”。7月28日,公園橋竣工 [3]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園橋幾經補修,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同年,外白渡橋開工 [1]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並投入使用 [1] 
民國36年(1947年),上海市政府當局對橋樑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檢修,以防止橋體進一步下沉 [4] 
1964年,外白渡橋再次進行大修,拆除了原先有軌電車路軌,重新鋪設了鋼筋混凝土橋面 [1] 
1991年8月,市政部門對外白渡橋鋼橋的桁架結構和支撐平台進行修繕 [3] 
2008年3月,外白渡橋正式封閉交通,除橋墩以外部分被從原處拆下,並送往上海船廠進行大修 [1] 
2009年3月,外白渡橋以原貌回到原地 [1]  。3月31日,外白渡橋進行首次燈光測試工作 [5] 
2017年4月25日,外白渡橋橋面上一輛土方車發生單車事故。外白渡橋一根鋼桁架被撞變形,兩段護欄被撞斷 [6]  。6月5日,外白渡橋修復工作開啓。橋樑東側人行道和一條機動車道被封閉,橋上僅保留兩條機動車道和西側人行道,滿足兩個方向的通行要求 [7]  。6月24日,外白渡橋修繕完畢,橋面人行道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8] 
2020年12月19日起,外白渡橋可變車道啓用 [9] 

外白渡橋橋樑位置

外白渡橋位於中國上海市境內,位於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附近。外白渡橋連接了黃浦區和虹口區,南起於中山東一路與南蘇州路路口,北止於虹口區大名路與北蘇州路路口 [1] 

外白渡橋建築設計

外白渡橋建築結構

外白渡橋是一座簡支鋼桁架橋,同時也是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樑,有兩孔。外白渡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橋支撐着上部下承式簡支鉚接鋼桁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 [1] 
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設計參數

截至2020年1月,外白渡橋整橋長104.24米 [3]  ,兩孔跨經組合各52.178米 [3]  ,桁架最高處9.144米 [10]  ,梁底標高5.75米 [1]  ,寬18.4米,車行道寬1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6米,橋身總重約900噸,載重為20噸 [2]  [11]  。整座橋設11個節點,每節長4.744米 [10] 

外白渡橋設備設施

  • 燈光照明
外白渡橋夜景
外白渡橋夜景(2張)
2009年3月31日,外白渡橋“城市之光”燈光系統開始全面試燈。“城市之光”燈光系統採用全綵LED燈具,燈具內部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芯片,通過控制中心的計算機調節三種顏色的不同比例,不僅呈現出多種色彩,還降低了能耗。燈光分為平時和節日兩種模式,平時模式主色調為暖黃色。在節假日或一些重要活動中,燈光會變成多種色調,以配合營造氣氛,並與浦東的夜景燈光遙相呼應 [5] 

外白渡橋運營情況

外白渡橋票制票價

1907年起,外白渡橋代替公園橋並作為市政道路的一部分,免費通行 [3] 
外白渡橋全景 外白渡橋全景

外白渡橋通行事項

  • 交通管制
國慶、元旦等節法定節假日期間外白渡橋實行交通管制,管制期間機動車輛禁止通行 [12-13] 
  • 可變車道
2020年12月19日起,外白渡橋啓用可變車道。早高峯時段(06:00至12:00),外白渡橋中間車道變為北向南通行,其餘時段中間車道為南向北通行 [9] 

外白渡橋交通流量

1889年6月14日至16日,從上午8點到晚上8點,公園橋上共通過35311名行人(其中華人33666名、洋人1645名)、1633輛馬車、20958輛黃包車、22輛貨車、2759輛小車,38匹馬與27乘轎子 [3] 
1926年5月17、18兩日上午7點到下午7點,外白渡橋上平均每天通過行人50823人次、人力車14600輛、汽車4999輛、公共汽車172輛、有軌電車922輛 [3] 

外白渡橋建設成果

外白渡橋技術難題

  • 基礎重建
外白渡橋基礎重建,雖施工環境複雜、施工難度大,但因工程採用鋼殼沉井與貝諾特灌注樁相結合的方法,新建橋樑下部結構在盾構通過後僅發生了3 毫米的隆起。貝諾特灌注樁工法雖存在工程成本高、施工難點多等缺點,但過全迴轉鑽機具有清障和成孔的雙重功能,且有垂直精度高、振動小、工期短等特點,因而適用於類似外白渡橋下部結構重建的工程。對外白渡橋基礎重建中出現的樁底隆起、鋼筋籠下沉、套管與樁身同時拔出等問題,採用加大套管下沉深度、套管內壓水、保留孔底30-50釐米土體、鋼筋籠底加鋼板和焊接吊塊、地表固定等措施解決 [14] 
外白渡橋(1937-1949)
  • 保護修繕
外白渡橋保護修繕施工工藝複雜繁多, 包括水上作業、航運、吊裝、鋼結構、鉚接、圍堰、鋼殼沉井和清障等。能否合理安排各個工藝之間的施工順序與流程,做到環環相扣,互不影響,是確保整個工程順利進行的關鍵。外白渡橋修繕工期緊張,僅為13個月,上部和下部結構各施工工藝必須多點進行;同時,施工場區狹小,必須合理佈置,才能確保各關鍵節點工期如期實現。外白渡橋作為文物建築和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社會各方面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工程牽涉面又相當廣,對外協調與組織能力都要求較高 [10]  。施工方採用鋼桁架“船移法”,將整座橋運送至上海船廠進行大修。2009年3月,外白渡橋以原貌回到原地 [1] 

外白渡橋榮譽表彰

2018年1月27日,外白渡橋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15] 

外白渡橋文化特色

  • 城市符號
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到21世紀初,已經被符號化了的外白渡橋頻繁出現在影視作品中。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馬路天使》,五六十年代有《團結起來到明天》、《聶耳》,改革開放後則有《阮玲玉》、《上海倫巴》、《蘇州河》、《大城小事》、《海上傳奇》、《東風雨》等眾多影視作品。而外白渡橋通過21世紀《小時代》、《巨齒鯊》等作品的強化,從諸多上海建築中凸現出來,成為表徵上海的一個符號。2010年前後的《上海申請世博會宣傳片》以及2018年的《上海進博會宣傳片》,也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這一符號 [16] 
  • 票價差異
1856年10月至1867年3月,中國人每人每次過威爾斯橋收2文銅錢,外國人過橋每次15文銅錢,工部局的外籍僱員和身着警服的巡捕免費通行。1867年4月1日起,工部局每年支付1971兩,獲得外國人免費過橋的權利 [3] 
1876年至1907年,行人過公園橋時不收任何費用 [3]  [1] 
  • 橋樑命名
上海話中稱坐船過河為”擺渡",外白渡橋正處在當年蘇州河溯流而上的第一一個渡口附近,當地人習慣把這個渡口叫做"外擺渡或"頭擺渡" [3] 
由於公園橋過橋一律不收費,上海方言裏以“白”字表示不用付錢的意思,“白”字又與“擺”字的發音近似,久而久之,“擺渡”變成了“白渡”,外白渡橋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了下來 [3] 
  • 紀念郵折
2009年,外灘郵政支局發行““百年外白渡橋修繕恢復通車——暨亮燈儀式紀念”紀念郵折,外白渡橋與上海人民英雄紀念碑、陸家嘴地區一起出現在了郵折封面 [17] 
  • 《橋與城》
2011年10月3日,中央廣播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見證》系列欄目播出紀錄片《橋與城》——上海篇第一集:搖到外婆橋,講述了外白渡橋的前世今生 [18] 
  • 航拍中國
2017年3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台播出了航拍中國第一季第六集,其中介紹了外白渡橋的歷史與橋名由來 [19] 

外白渡橋價值意義

年逾百歲的外白渡橋默默承載着城市的榮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它樂當觀景台,每天讓中外遊客架起相機,對着彼岸新樓拍照留念。在許多海外遊子心中,外白渡橋的身影卻已化成一縷抹不去的鄉愁 [1] (看看新聞網 評)
外白渡橋處於蘇州河下游河口,毗鄰黃浦江,是老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是許多市民心中的外婆橋 [20] (人民網 評)
外白渡橋的美感不在造型,而在它的歷史凝重性。它既是上海發展歷史的見證,又是國際大都市的新上海外灘旅遊景觀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城市道路、歷史和景觀三位一體的功能和重要地位 [10]  (《上海外白渡橋保護修繕的技術措施和施工流程》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