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浦江

(長江在上海市長江口段的支流)

鎖定
黃浦江,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主要發源於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澱峯的澱山湖(也有説澱山湖上游太湖上游苕溪源頭為黃浦江源頭 [23]  ),流經青浦、松江、奉賢、閔行、徐匯、黃浦、虹口、楊浦、浦東新區、寶山等區,至吳淞口注入長江。全長約113公里,流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 [10]  ,河寬300至770米。 [1]  支流眾多,較大的有吳淞江、太浦河、大蒸塘等。
黃浦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19立方米/秒,相應水量為100.6億立方米。年際變化較大,徑流量的年內分配非汛期略大於汛期。黃浦江位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水勢平緩,深受潮汐影響,進潮最大流速可達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為每秒1.8米。 [4] 
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黃浦”名稱的是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時稱“黃浦塘”,是吳淞江的一條支流。至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在西林積善寺碑記中,才正式有“黃浦”之名。到了元代因河道漸寬,因而有“大黃浦”之稱。明初,吳淞江下游淤塞嚴重。户部尚書夏原吉奏請疏浚改造大黃浦,鑿寬近旁范家浜,形成黃浦水系。河身數次疏浚,大黃浦河面不斷開闊,後名黃浦江,代替吳淞江成為太湖水系入海乾流。 [6] 
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流經上海市區,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 [2]  黃浦江是上海市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的水源,且具航運、排洪、灌溉、漁業、旅遊、調節氣候等綜合功能 [10]  ,亦是太湖流域主要排水河道,是一條多功能河道。 [4] 
中文名
黃浦江
外文名
Huangpu River
所屬水系
長江、太湖水系
地理位置
上海市
流經地區
青浦松江奉賢、閔行、徐匯黃浦、虹口、楊浦浦東新區寶山
發源地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澱峯的澱山湖
主要支流
吳淞江、太浦河、大蒸塘、澱山湖
河    長
約 113.4 km
流域面積
24000 km²
平均流量
319 m³/s
河    口
吳淞口

黃浦江名稱由來

黃浦之名,始見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高子鳳為西林(今浦東三林鎮西)南積教寺所作的《碑記》中。 [4]  當時曾名黃浦塘、黃浦港、黃浦、大黃浦。 [10]  南宋時期的黃浦,乃指今閘港迤北向一段,為吳淞江的支流。元末明初,閘港以北統稱“大黃浦”,清代始名黃浦江。 [4]  別名黃龍浦、黃歇浦、春申浦等。黃歇浦、春申浦等名稱,皆因後人附會黃浦江是戰國時春申君黃歇開鑿的而得名。 [10] 

黃浦江幹流概況

黃浦江河道走向

黃浦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黃浦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黃浦江,上游位於上海的西南部,有三大源流。澱山湖出口一支,上游分為攔路港、泖河、斜塘、橫潦涇、豎潦涇幾段 [10]  。攔路港源起澱山湖口澱峯,西北—東南流向,下游稱泖河、斜塘至三角渡,1995年開通的太浦河從西向東匯入泖河。這一支是主流,承泄太湖及澱山湖之水。中間一支上源為浙江的紅旗塘,大體呈東西流向,入上海境內後為大蒸港—圓泄涇,承泄太湖及浙江杭嘉湖平原的來水。這兩支水在新五厙(松江石湖蕩鎮東夏村 [21]  )匯合後(匯合處被稱為黃浦之首 [21]  ),稱之為橫潦涇。向東流,與大泖港相匯後為豎潦涇。大泖港上源為秀州塘,承泄杭嘉湖平原滬杭鐵路以南和金山區來水。三源匯合後轉北流,為豎潦涇。南北向的豎潦涇在米市渡以西,一個九十度轉彎,改為向東流,開始稱黃浦江。 [21] 
另,如以澱山湖上游太湖最長上游支流苕溪為上游,由黃浦江源頭應當即苕溪源頭。1999年,上海市地理學會專家組、水利部等多位專家的論證,黃浦江的源頭浙江安吉龍王山(即苕溪源頭)。 [23] 
自米市渡開始,黃浦江比較順直地向東流至閔行區閘港,長28.5公里,河面寬約300米。在閘港西(大治河西口)又是一個九十度轉彎,改為南北向,比較順直地到達市區龍華。從龍華開始,河道彎曲多變,在市中心接納蘇州河(吳淞江),向北至吳淞口匯入長江。從龍華以下長40公里,在水位3.5米時,河面寬度自320米逐漸放寬至770米。河口段比較淺。黃浦江兩岸有五十多條支流,從北岸、西岸流入的主要支流有新西大盈—華田涇、油墩港、通波塘—大漲涇、澱浦河、蘇州河(吳淞江)、薀藻浜等,從南岸、東岸流入的主要有張涇河、紫石涇、金匯港、大治河、川楊河等。 [21] 
三大源流匯合處米市渡至吳淞口為黃浦江干流,長82.5公里。 [21]  以澱山湖以下的攔路港為正源,黃浦江流經青浦、松江、奉賢、閔行、徐匯、黃浦、虹口、楊浦、浦東新區、寶山等區,至吳淞口全長113.4公里。 [4]  黃浦江水系流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 [10]  ,其中上海市境內流域面積519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81.9%。 [21] 

黃浦江河道特徵

黃浦江干流段長82.5公里。幹流上段自米市渡至閘港長28.5公里為東西向,河身較順直,河面寬在300米左右。水位在3.5米時的過水斷面為3540~4100平方米,河底標高為-8.0~-20.0米,以松江毛竹港口附近最深。幹流至閘港(大治河西口)轉為南北向,長54公里,其中在龍華以下40公里,河道彎曲較多,貫穿上海市區後在吳淞口流入長江。該段在水位3.5米時,河面寬度自320米放寬至770米,斷面為4700~6700平方米,河底高程為-8.2~-17.1米,河口段較淺。 [4] 
黃浦江上源攔路港口(報國寺) 黃浦江上源攔路港口(報國寺)
大泖港上游廊下鎮河道 大泖港上游廊下鎮河道
松江石湖蕩鎮東夏村斜塘與圓泄涇交匯處(浦江之首) 松江石湖蕩鎮東夏村斜塘與圓泄涇交匯處(浦江之首)
黃浦江干流起點支流大泖港匯入處 黃浦江干流起點支流大泖港匯入處
黃浦江閔行區吳涇鎮浦江第一灣 黃浦江閔行區吳涇鎮浦江第一灣
黃浦江徐彙區-浦東新區徐浦大橋段 黃浦江徐彙區-浦東新區徐浦大橋段
黃浦江楊浦區楊浦大橋段 黃浦江楊浦區楊浦大橋段
吳淞江匯入黃浦江處外白渡 吳淞江匯入黃浦江處外白渡
黃浦江吳淞口河段 黃浦江吳淞口河段
黃浦江入長江處吳淞口 黃浦江入長江處吳淞口

黃浦江河道變遷

太湖下游古有三江排水入海。《尚書·禹貢》(公元前2286~2278年間)中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震澤即今太湖。東晉庚仲初作《揚都賦》自注“今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者為東江,與松江而三也”。婁江為今瀏河的前身,松江即今吳淞江。東江故道向東南入海;其上游為白峴湖羣,中游為澱泖湖羣,下游則分散為許多分支入杭州灣。東江在唐以後湮沒,為黃浦江所代替。澱泖湖羣的“三泖”原是東江主流,據南宋《雲間志》載:“谷泖,縣西三十五里,周圍一頃三十九畝。古泖,縣西四十里,周圍四頃三十九畝。今泖,西北抵山涇(在青浦區攔路港東),南自泖橋出東南至廣陳,又東至當湖,又東至瀚海塘而止。”北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曰:“泖在華亭境,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狹者猶且八十丈。”又據《讀史方輿紀要》載:“西北抵山涇水形圓者,曰圓泖;南近泖橋,水勢闊者曰大泖;自泖橋而上縈繞百餘里,曰長泖”。三泖北承澱山湖來水,西納杭嘉湖平原來水,經金山區(原金山縣)河道匯入柘湖,通過小官浦(青龍港)等十八港入杭州灣。 [4] 
宋元時期黃浦江、吳淞江水系情況 宋元時期黃浦江、吳淞江水系情況
由於修築捍海塘堰,至唐末,東江的許多出海水道被捺斷。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乍浦堰壞,乃重新築堰。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海患嚴重,遂重修柘湖十八堰,築運港大堰,僅留新涇塘以通鹽運。南宋乾道八年除張涇河建閘通海(青龍港)外全部築壩捺斷,至此東江下游的出口大多被堵塞。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以後杭州灣出海口先後全部封堵,泖水出黃橋向東直衝大黃浦,加速了黃浦江的形成。隨着時間的推移,三泖逐漸淤積。上泖在今金山,平湖之間,因形如長帶故名長泖,今已淤成田。中泖在今金山、松江之間,因面積較大,故稱大泖,今已全部圍墾為蕩田,亦稱泖田。下泖在今松江、青浦之間,泖略呈圓形,故又稱圓泖,圓泖今尚存,即今之泖河,但面積已縮小。澱泖湖羣的澱山湖及浙西平原來水全部改道北流、東流。經橫潦涇流經閘港再折向北流,注入吳淞江,和原來的上海浦相併,黃浦水道的雛形逐漸形成。 [4] 
南宋以後,由於海岸線向東推進,吳淞江河口段不斷淤澱,下游亦幾乎淤成平陸。又由於宋初太湖東築長堤,興建長橋,江堰來水減弱,水害加劇。明永樂元年(1403年)蘇松水患,户部尚書夏原吉赴江南治水,採用葉宗人的意見,開通范家浜,上接大黃浦,下接南蹌浦口(今吳淞口);引導澱山湖一帶眾水改由范家浜東流,在復興島附近同吳淞江匯合折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長江。 [4] 
開挖范家浜工程於永樂元年開始,翌年九月完成。徵用民工20多萬人,開挖河道共一萬二千丈,河面闊三十丈,此後眾水匯流,水勢湍急,不浚自深,河口不斷擴大為“橫闊頭二里餘”的黃浦江。明天順二年(1458年),開通吳淞江宋家浜河段(今靠近外白渡橋的蘇州河段),形成今吳淞江下游新道。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築杭州灣海塘時,青龍港口亦終於堵塞,至此東江下游出口完全封閉。范家浜一開,下游通暢,黃浦總彙杭嘉之水,又有澱山泖蕩諸水以建瓴之勢,“從上灌之,是以流皆清駛,足經敵潮,雖有渾濁,不能淤也”,所以黃浦得以自然擴大。范家浜浚治之後,“水勢遂不復東注松江,而盡縱浦水以入浦,浦勢自是數倍於松江矣”,遂形成“黃浦奪淞”的局面。至明嘉靖元年(1522年)黃浦江水系全面形成。 [4] 

黃浦江水文特徵

黃浦江承泄太湖流域來水,據米市渡站1954~1990年資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19立方米/秒,相應水量為100.6億立方米。年際變化較大,豐水年(1954年)平均徑流量為755立方米/秒,折算水量為238億立方米;枯水年(1979年)年徑流量為153立方米/秒,折算水量48億立方米。徑流量的年內分配非汛期略大於汛期,汛期(5~9月)多年平均流量為304立方米/秒,非汛期(10~4月)為328立方米/秒。非汛期泄量大於汛期泄量,這是由於太湖下泄洪水常受下游颱風高潮頂託,使徑流滯蓄於廣大河網湖泊中,待非汛期才能排出。 [4] 
黃浦江的潮流一般可上溯至澱山湖——浙滬邊界,潮區界可達蘇嘉運河平湖塘一帶,吳淞站最大漲潮流量為10100立方米/秒,最大漲潮水量為12510萬立方米(歷時5小時41分鐘),最大漲潮流速為每秒1.8米,每潮平均進潮量為5800萬立方米,年平均進潮量為409億立方米。 [4] 
黃浦江為湖源型感潮河流,河口吳淞站歷年最高潮位為5.74米(1981年9月1日),多年平均高潮位為3.28米,平均潮差為2.27米,最大潮差為4.48米(1962年8月12日)。平均漲潮歷時為4小時33分,平均落潮歷時為7小時52分,全潮歷時為12小時25分。當潮波進入河口上溯時,由於受到河牀阻力和徑流頂託而發生變形,水位愈向上遊,前坡愈陡,後坡愈緩,而漲潮歷時向上遊減短,落潮歷時則加長。下游黃浦江公園站歷年最高潮位為5.22米(1981年9月1日),年平均潮差1.83米,上游米市渡站歷年最高潮位3.86米(1989年8月4日),年平均潮差為0.99米。 [4] 
黃浦江潮位還受熱帶風暴和強冷空氣過境影響,造成壅高增水,據黃浦公園站1928~1990年資料,高潮位壅水0.5~1.0米,約佔總數的31%;其中1981年9月1日(農曆八月初三)大潮汛適逢8114號強颱風侵襲,增水達1.20米,出現了歷史最高潮水位達5.22米,接近百年一遇,比市區地面高出約2~2.7米,對市區形成嚴重威脅,上海地區沿江沿海20餘個測站的高潮位均超過歷史紀錄。 [4] 
黃浦江泥沙直接來自長江口、吳淞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263千克,上游松江米市渡處為每立方米0.067千克,河口含沙量遠大於上游。黃浦江上游有寬廣的河網及湖泊羣,含沙量較少,澱山湖口的澱峯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049千克(見表1-15)。但全河段的粒徑級配一致,據1958年2月調查資料中數粒徑(d50)均在0.024~0.026毫米之間。從整個河道來看,已形成較為穩定的河牀,但河口段有淤積現象,主要是由長江引進潮水帶來泥沙,一般在每年6~10月長江洪水季節淤積,11月以後長江枯水季節沖刷,形成“洪淤枯衝”,視黃浦江的徑流比重而變化。黃浦江兩岸支流淤積情況,還有人為影響。在支流河口建閘以後,如引水排水處理不當,缺乏衝沙措施,會發生內部河網及閘下游段的淤積現象。自1988年以來,黃浦江的薀藻浜東閘和澱浦河東閘等下游處,自記水位台先後發生淤塞,低潮水位相繼中斷,出現閘下河段普遍淤積狀況。 [4] 

黃浦江主要支流

黃浦江徑流

黃浦江兩岸有50餘條支流,聯繫着廣闊的河網,形成水系。從北岸、西岸流入的主要支流有新西大盈——華田涇、油墩港、通波塘——大漲涇、澱浦河、吳淞江(蘇州河)、薀藻浜等;從南岸、東岸流入的有張涇河、紫石涇、金匯港、大治河、川楊河等。 [4] 
吳淞江(蘇州河)上海市區段 吳淞江(蘇州河)上海市區段
吳淞江(蘇州河),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西北部。發源於太湖瓜涇口,東經江蘇省吳江區(原吳江市)、吳中區(原吳縣市)、崑山市及上海市青浦區(原青浦縣)和嘉定、閔行、普陀、長寧、靜安、閘北、虹口、黃浦等區,在外白渡橋入黃浦江。長125公里,其中上海市境內段長53.1公里。河口泄流量約10立方米秒,是黃浦江最大支流。北岸有顧浦、鹽鐵塘、橫瀝、桃浦、彭越浦等支流;南岸有西大盈港、東大盈港、新通波塘、蟠龍港、新涇港等支流。 [11] 
三林塘港,位於浦東新區西南部。東起浦東新區與南匯區(原南匯縣)界,往西經楊思港入黃浦江。因橫貫三林鎮境,故稱三林塘。長約8公里。河寬6~10米,水深0.8~1.8米。下游原由三林往西南入黃浦江,後因河口淤塞,1952年冬,經人工開鑿,改往西北入新涇港,新涇港同時改稱三林塘港。可通行30~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000公頃。 [10] 
下橫涇,位於奉賢區(原奉賢縣)西南部。西起俞涇塘,往東流經法華橋、新寺,與南沙港、南竹港、南橫涇相交,東至廟涇港。長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航行1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330餘公頃。 [10] 
大治河,位於閔行區南部、南匯區(原南匯縣)中部。是上海市於1977~1979年期間開挖的人工河道。取撥亂反正加強國家治理之意命名。西起黃浦江,經閘港、魯匯、宣橋,並與泰青港、奉新港、浦東運河、泐馬河、五尺溝、白龍港、隨塘河等交匯,東入東海。長36公里,河寬102米。枯水期航道水深4.2米,高程-2米,底寬64米。具有航運、灌溉、納潮泄洪、排澇調蓄、衝污等功能。可通航3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3.1萬公頃。 [10] 
大蒸港(紅旗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青浦區(原青浦縣)南部。又名大蒸塘。據清光緒《青浦區(原青浦縣)志》載:“塘在濮陽塘南,其地有古濮陽王墓,蒸土為之,故名。”西起滬浙交界唐家庫東至青浦、松江交界處的三尖嘴,滬杭鐵路橋以西圓泄涇,東迄浙江省界紅旗塘。流經青浦區(原青浦縣)蒸澱、小蒸及松江區(原松江縣)新浜等鎮。長10.2公里。底高-3~-4米。為六級航道,通航80噸級船隻。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間的重要水上航道。 [7]  [10] 
小淶港,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松江區(原松江縣)、閔行區界。南起澱浦河,北迄蟠龍塘。長約8公里。原名小來浦,一作小淶浦。歷史上以竹岡塘與蒲匯塘交匯處以北稱小淶浦。 [10] 
上橫涇,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東部、奉賢區(原奉賢縣)西南部。西起萬擔塘,往東與南沙港相交,抵柘林,入南竹港。流經胡橋、柘林等鎮。長1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可通行5~1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200餘公頃。
上澳塘港,位於徐彙區西部。南起漕河涇港,往北經漕寶路三號橋、上澳塘,入蒲匯塘。長約2公里。可通行10~15噸級小船。 [10] 
川楊河,位於浦東新區南部。西起黃浦江,往東經楊思、孫橋、川沙,流入長江口。長約29公里。1978年11月~1980年1月人工開挖而成。有航運、泄洪、排澇、灌溉和引水衝污等功能。可通航100噸級船隻。東西兩端分別建有三閘港節制閘及楊思節制閘。當市中心區黃浦江水位暴漲至5.2米以上,或浦東新區遭受洪水威脅時,可打開楊思節制閘,將漲水積澇往東排入長江;反之,如浦東遇旱或水質污染嚴重時,可打開三閘港節制閘,引長江淡水入川楊河。受益農田2萬餘公頃。 [10] 
女兒涇,位於閔行區西南部。又名吳泥涇、魚泥涇或語兒涇。北接俞塘,南入黃浦江。長4.5公里。可通行60~100噸級船舶,且有灌溉之利。 [10] 
太浦河,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西南部。因溝通太湖和黃浦江,故名。1958~1991年在天然湖蕩的基礎上人工開挖連接而成。西起江蘇省吳江區(原吳江市)廟港鄉太湖東岸,東至青浦區(原青浦縣)金澤鎮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練塘鎮南大港處與西泖河相接。長57.2公里,流經江、浙、滬3省市15個鄉鎮,其中江蘇吳江區(原吳江市)境長40.5公里,浙江嘉善縣境內1.46公里均是湖蕩水面,上海市內15.24公里。太浦河中段,河湖眾多,大小湖蕩共205個,自西往東穿越螞蟻漾、雪落漾、大龍蕩、楊家蕩、汾湖、東姑蕩、邗上蕩、馬斜湖、長白蕩、錢盛蕩、葉厙蕩等20多個湖泊盪漾。底寬110~150米,面寬200米,底高最深處在南大港-4.9米。承泄太湖流域的2/5洪澇水量,可通航60~80噸級船隻。 [10] 
巨潮港,位於奉賢區(原奉賢縣)西北部。亦稱巨漕或巨漕港。南起莊行,北迄黃浦江。長8.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2.2米,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500公頃。 [10] 
六磊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東部和閔行區中部。西起松江區(原松江縣)北泖涇,往東與茜蒲涇、北沙港、北竹港、北橫涇相交,入黃浦江。長1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5~2.4米,可航行10~40噸級船舶。 [10] 
古浦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松江鎮以西。西起斜塘,往東經大港鎮,過油墩港,東接松江市河。長4.3公里。枯水期水深1.7~4.7米,河寬6~18米。1971年、1972年兩次疏浚並截彎取直,1978年建古浦塘西套閘。可通行30~1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100公頃。 [10] 
東走馬塘,位於楊浦區北部。西起政修路,往南穿越四平路折而東,納楊樹浦港,往東越寧國北路,過控江新村、中農新村,入虯江。長5公里,寬20~30米,水深;低水位2.2~2.4米,高水位3.8~4米。東走馬塘以江灣鎮走馬塘往東延伸而得名,又稱外走馬塘。現兩岸多工廠、住宅,水質嚴重污染,僅有排澇之利。
龍華港,在徐彙區東部。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雲:“龍華港,東南至百婆橋,入於黃浦,故亦名百婆塘。”後來百婆橋也稱百步橋,百婆塘亦叫百步塘。西起蒲匯塘與漕河涇港交匯處,東入黃浦江。長3.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6~1.9米,可通行10~60噸級船舶。 [10] 
龍泉港,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東部。舊名鹽鐵塘,又稱龍船港。原從金山衞東門往北直抵松江城,1956年和1977年曾將金山衞城河至盛梓廟一段長約23公里河道拓寬浚深,還從河缺口改道往南,直通運石河。原山陽鄉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衞東門一段龍泉港改稱老龍泉港。今龍泉港南起運石河,往北納紅旗港、中運河、浦南運河,至盛梓廟迄於運港,接葉榭港。長19.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寬5~8米,可通行20~60噸級船舶。 [10] 
北竹港,位於閔行區西南部。古稱竹岡或竹岡塘,以岡身竹岡得名。後稱竹港,1981年改名北竹港。北起澱浦河,接小淶港,南經莘莊、顓橋、馬橋、閔行,入黃浦江。長約15公里餘。河寬4~7米,航道水深1.1~1.6米,枯水期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 [10] 
北沙港,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東部、閔行區西南部。北起松江區(原松江縣)張家浜,往南經馬橋,至閔行入黃浦江。穿越六磊塘、俞塘。古以沙岡為名,稱沙岡塘,1959年改名沙港,1994年更名北沙港。長約13公里。通航15~60噸級船隻。明天順四年(1460年)、萬曆七年(1579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同治三年(1864年)及1958年、1981年等曾疏浚。具排灌、通航作用。 [10] 
北橫港,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澱山湖以南。西起小葑漾,東迄攔路港。流經金澤、西岑、蓮盛3鎮。長9.08公里。可通航60噸級船隻。太浦河開通前,是浙江通往上海的一條重要航道,東口設有船閘一座。水面寬廣,風景秀麗,河兩岸有上海市紡織局和園林局辦的療養院。 [10] 
葉榭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東南部、金山區(原金山縣)東部。以葉榭鎮名命名。古名南鹽鐵塘,相傳吳越王用於運鹽鐵,故名。北自黃浦江松浦大橋東側起,向南流經葉榭、金山區(原金山縣)亭新鎮盛梓廟,南迄運港,與龍泉港相接。長7.3公里,底高-1~-3米,河面寬44~55米。屬6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隻,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 [10] 
白牛塘,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古時原為狹長湖蕩,後淤塞成河道。傳説湖中曾出現過白色神牛,故名。南起黃良甫港與定光塘匯合口,往北沿金山、松江兩縣邊界,北入大蒸港。長約6.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河寬15米,可通行60噸級船舶。 [10] 
白蓮涇,位於浦江新區西南。西起三八河,經北蔡、花木、嚴橋、六里等,西入黃浦江。長22.5公里。歷代疏浚次數較多,1977年曾在河口建套閘,並將下游河道浚深加寬、截彎取直,從港口至船閘一段能通行100噸級船舶,自船閘至川楊河段可通行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2萬餘公頃。 [10] 
西溝港,位於浦東新區中部。曾稱西溝浦。南起川楊河,往北流經張江、金橋、洋涇、張橋等4鎮境,入黃浦江。長11.4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可通行20~30噸級船舶。河口建有節制水閘。 [10] 
朱泖河,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北起澱浦河,穿越朱家角和沈巷鎮,南抵東泖河。長7.2公里,底高-1米,河面寬30~40米,通航能力為50噸級。大部分是在舊河基礎上裁彎取直浚挖而成。南口建有套閘一座,起排澇、引水、擋潮、通航作用。是朱家角和沈巷兩鎮農田澇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10] 
辰山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北部。因流經辰山東麓而得名。辰山亦稱神山,故亦名神山塘。北起三官塘,南至老油墩港按沈涇塘。長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 [10] 
運港,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東北部,南泖涇與龍泉港之間。起自亭林市河,至盛梓廟迄於龍泉港、葉榭港交匯處。長5.9公里。枯水期水深1.3米,河寬6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200公頃。 [10] 
虯江,位於楊浦區北部。西起國定路西,越國定路、淞滬路,經長海醫院、沈家行後,往南越翔殷路,再與東走馬塘相會,往東越軍工路、上海機牀廠,於復興島北端附近流入黃浦江。長7公里餘,河面寬30~40米,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通航能力在10噸級以下,軍工路至黃浦江一段長1.4公里,可通行60噸級船隻。有通航、排澇之功能。原虯江古河道西起白鶴江至吳淞江會合口,東流經今白鶴、舊青浦、紀王、封浜、江橋、沈家行,過黃浦江至高橋鎮東北注入長江,與東大盈浦、通波塘、新通波塘、蟠龍港、新涇港、桃浦、彭越浦等相交。虯江僅存數段殘留河道,彼此不相聯通,但可分段航行,東段仍保留原名,西段1981年改名西虯江。 [10] 
楊樹浦港,位於楊浦區西部。西北起走馬塘,東南注入黃浦江。原名楊樹浦,亦稱楊名港、楊名浦、楊木浦、蘭路港、蘭州河。19世紀末葉後,人口增多,工商繁榮,“楊樹浦”遂逐漸成為區片名稱,為使區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區別,將河流楊樹浦改稱楊樹浦港。有航運和泄洪之利,長陽路以南可通行15噸級以下小船。 [10] 
秀州塘,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西起七仙涇,往東經金山區(原金山縣)朱涇鎮北折至六里庵港。長18.4公里。宋元時,是華亭縣與秀州(今浙江嘉興)間的水驛道,故名秀州塘,亦稱官塘、大官塘。可通行100~300噸級船隻。為金山區(原金山縣)與浙江嘉善縣之間的主要航道,受益農田約6000公頃。 [10] 
沙涇港,位於虹口區中部偏東。北起走馬塘,往南經江灣鎮春生橋,穿過中山北路、大連西路、四平路,南迄虹口港。曾名俞涇浦。長7公里餘。是虹口港主要支流。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通行15噸級船舶。水質嚴重污染。 [10] 
沈莊塘,位於南匯區(原南匯縣)西部、閔行區東南部。東起鹹塘港,西入黃浦江。長約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 [10] 
沈涇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城西北。北起老油墩港接辰山塘,往東南到松江城西南入松江市河,長6.5公里。枯水期水深1.7米,寬約14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 [10] 
張涇河,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舊稱張涇。南起金山衞城河,向西北流經大石頭、角里、張堰、松隱入大泖港,中途穿越東紅旗港、牛橋港、利民河、中運河、前岡塘、後岡塘、蕩涇和池涇等。五代時,張堰鎮南有小官浦(後稱青龍港)入海;張堰鎮北通松江城為張涇。明成化八年(1472年)築海塘堵塞小官浦等後,乃在金山衞西北另闢新運鹽河通張堰,即今張涇河南段。長26.4公里。枯水期水深1.5~3.5米,底寬8~10米,可通100噸級船舶。是上海石油化工總廠與張堰、松隱、新農等鎮間主要通航河道。受益農田約1.5萬公頃。 [10] 
張家浜,位於浦東新區中部。東起浦東運河,往西流經王港、唐鎮、金橋、張江、洋涇、花木、嚴橋等鎮境,至塘橋入黃浦江。長17.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米,寬6米,可通行15噸級船舶,受益農田2600餘公頃。張家浜與洋涇港、西溝港和川楊河等西口水閘已形成完整的引排水系統,不僅可引淡水灌溉和衝污,且能排除內澇。 [10] 
張家塘港,位於閔行區中部、徐彙區南部。西起新涇港,東入黃浦江。長約8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530公頃。 [10] 
奉新港,位於南匯區(原南匯縣)西南部、奉賢區(原奉賢縣)北部。北起大治河,經蔡橋、頭橋,南迄浦南運河。長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河寬4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200公頃。 [10] 
攔路港,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西南部,澱山湖東南,介於大小蓮湖之間。西北起澱山湖口澱峯,東南至東方紅大橋接東、西泖河。為澱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攔”原多作“爛”,以“爛路”得名,或説因過去河上無橋,兩岸交通受阻,故名。長8.7公里。底寬30米,澱峯附近底高為-3米,河面寬80米,水流湍急。清代為華亭、奉賢、婁縣、金山、青浦5縣運糧入湖通道。為五級航道,系蘇申外港線的主要河段之一,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 [10] 
金匯港 金匯港
金匯港,位於奉賢區(原奉賢縣)中部。北起黃浦江,往南經金沙、齊賢、光明、奉新,穿越浦南運河、隨塘河,以及裏護塘、人民塘、團結塘等海塘入杭州灣。長約22公里,底高-1~1.5米,底寬44~90米。原名金匯塘,北段為岡涇塘,南段為和尚塘。現為奉賢區(原奉賢縣)最大引排水河道,佔全縣引水量52%,排水量60%,南北兩端均建有節制閘,汛期洪水可開閘排入杭州灣。可通行100~3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400公頃。 [10] 
周浦塘,位於南匯區(原南匯縣)西北部、閔行區東部。東起鹹塘港,往西經題橋、陳行,至塘口入黃浦江。西口建有船閘。長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5~3.4米,河寬8~10米。可通行10~1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3000餘公頃。 [10] 
泗涇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東北部。古稱泗涇,因納通波塘、外婆涇、洞涇、張涇4水而得名。西起通波塘,東流過洞涇入北泖涇。長8.65公里,底高0米,河面寬度在27~58米不等,最寬處於泗涇鎮西一段達80米。通航能力為40噸級,受益農田1000餘公頃。 [10] 
泖河,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東南部和松江區(原松江縣)鄰接處。河道昔寬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團(一作圓)泖,為“華亭三泖”(團泖、大泖、長泖)之一。西北於青浦區(原青浦縣)練塘鎮東方紅大橋處接攔路港,東南至松江區(原松江縣)石湖蕩鎮泖河村與小斜塘相連。承接澱山湖和太浦河來水。為黃浦江上游主要河段。長10.5公里,河面北狹南寬,寬度100~500米,最寬處達700米。底寬平均50米,底高在-1米以下。通航能力:北段為500噸級,南段為300噸級。受益農田約1萬公頃。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分泖河為東西兩支,西泖河接太浦河來水,東泖河接西大盈港來水,洲上舊有唐澄照禪寺和泖塔,現寺毀塔存;南沙洲名小獨圩,面積約30公頃,分泖河為南北兩支。南支寬300米,因淤淺,已築籪養魚,不通航。北支又稱中圖漕,為今主航道,寬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噸級船隻。 [10] 
春申塘,位於閔行區中部。又名莘村塘。西起北竹港,往東與北橫涇、馬屯港相交後,入黃浦江。長9.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行10~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 [10] 
南竹港,位於奉賢區(原奉賢縣)西部。北起黃浦江,南流經南橋、新寺、柘林,入運石河。長約19.4公里。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 [10] 
南沙港,位於奉賢區(原奉賢縣)西部。北起黃浦江,南流經鄔橋、法華橋,至胡橋匯上橫涇後南入運石河。長約18餘公里。兼具排灌、通航之利。 [10] 
南橫港,在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蓮盛鎮境內。西起大葑漾,穿越任屯蕩、山秦蕩,東至攔路港。長9.8公里。底寬15米,底高-1米,河面寬度為40~75米。杜賴村以西為新開河段,以東為原橫港。攔路港口有節制閘。是太浦河北片西水東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10] 
柘澤塘,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舊稱柘溪。北起澱浦河,南至青浦與松江兩縣交界處接官塘。長5.7公里,水深2.5米,可通航60~80噸級船隻,灌溉農田1300餘公頃。 [10] 
趙家溝,位於浦東新區北部。東起隨塘河,西流經顧路、楊園、東溝、張橋4鎮,經浦東大道九號橋,再經東溝入黃浦江。長9.2公里。枯水期水深1.8米,可通行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1萬公頃。 [10] 
麪杖港,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西起浙江省嘉善縣潮泥灘,水源來自長泖,往東北流經興塔,北入秀州塘。長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底寬5~10米,可通航15~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4000餘公頃。 [10] 
鹹塘港,位於南匯區(原南匯縣)西部、浦江新區西南部。或説曾名曹家溝、都台浦。南起大治河,往北與東鹽鐵塘、沈莊塘、周浦塘、鹽船港相交,經過航頭、下沙、沈莊、周浦、御橋,入川揚河。長2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寬9米,可通行10~100噸級船舶,為南匯區(原南匯縣)西部主要南北向河道之一。受益農田約5800公頃。 [10] 
虹口港,位於虹口區南部。亦名沙洪、穿洪或洪口。於嘉興路橋附近接俞涇浦,稍南,有沙涇港來匯,再東南流過鴨綠江路橋、漢陽路橋,南入黃浦江。長1.5公里。枯水期水深1.5米,寬5~8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 [10] 
俞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閔行區南部。西起通波塘,向東流經馬橋、北橋、塘灣、吳涇入黃浦江,並與洞涇港、北泖涇、北沙港、北竹港、北橫涇相交匯。長24公里,底寬4~6米,底高0米,河面寬27米,通航能力15~30噸級。為松江區(原松江縣)東部和閔行區南部農田排灌和調節水量的主要河道之一,受益農田約5000公頃。 [10] 
洞涇港,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東部,通波塘和北泖涇之間。北起澱浦河,流經泗涇、洞涇、賣花橋等集鎮,南入黃浦江。原北起泗涇塘,南流至茸北鎮、龍樹庵轉西南通環城河。1971年廢除龍樹庵至環城河段,利用舊河道向南挖通黃浦江。1972年在泗涇塘疏浚小洞涇通澱浦河,合名洞涇港。長19.5公里,底高0~-1.5米,河面寬31~35米,通航能力20~25噸級,灌溉農田1600餘公頃。是松江區(原松江縣)北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10] 
洋涇港,位於浦東新區西部。南起自華漕達,往北越浦東大道七號橋入黃浦江。長4公里餘。枯水期水深1.3~1.8米,河面寬6~10米,可航行15~40噸級船隻,有排洪和灌溉之利。 [10] 
胥浦塘,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南部。西南會浙江省平湖縣上海塘(與金山區境交界處),往東納南來六里塘,北流接中官塘後折而東與惠高涇相匯。相傳為吳國伍子胥所鑿,故名。長8.7公里。河底高程-4~-5米,河面寬40~60米,可通行100噸級船舶。 [10] 
圓泄涇,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西起松江區(原松江縣)與青浦區(原青浦縣)交界處,上接大蒸港,東匯斜塘入橫潦涇。以圓泖泄水入浦,故名。古名懸星涇。長5.73公里,底高-1米,河面寬120米。屬6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隻,是承接上游來水下泄入黃浦江的主要河道,黃浦江上游段重要航道之一。 [10] 
高橋港,位於浦東新區北部。原為嘉定區(原嘉定縣)與閔行區(原上海縣)間之界河,故明代已名界浜。南起趙家溝,北流經楊園、高東、東溝、高橋4鎮,西入黃浦江。長11.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1.8米,通航30~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 [10] 
曹家溝,位於浦東新區中部。曾名都台浦。明天順二年(1458年),巡撫都御史崔恭疏浚曹家溝,故稱曹家溝為都台浦。由三灶港北流,經過川沙鎮、唐鎮、陸行、張橋4鎮,達趙家溝。長13.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米,寬10米,可通行20噸船舶,受益農田3000餘公頃。 [10] 
支流澱浦河在澱山湖的起點一段 支流澱浦河在澱山湖的起點一段
澱浦河,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松江區(原松江縣)北部、閔行區中部。西起澱山湖口九曲港,東至黃浦江船華渡口。聯結澱山湖、黃浦江,故名。自西向東橫越上海市中部,跨青浦、松江兩縣和閔行區10個鄉鎮,與西大盈港、東大盈港、老通波塘、新通波塘、北竹港和北橫涇等交匯。長46公里。青浦鎮以西河段原名漕港。其中青浦段最長,為29公里,底寬25米,底高-1米,河面寬48米。澱浦河系沿原搶開河、漕港、橫泖、蒲匯塘等河裁變取直、拓寬、浚深,並歷經1959年、1971年、1977年三次施工,1977年3月全線貫通。是1949年以來上海市最大的水利工程,為青浦、松江區(原松江縣)控制排水的骨幹河道,也是溝通太湖流域和上海市的骨幹航道之一。西端澱山湖口建有船閘,東部在松江區(原松江縣)、閔行區交界處建有節制閘和船閘。為六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隻,受益農田約3.6萬公頃,具有排澇作用。 [10] 
斜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西北在石湖蕩鎮泖口村與泖河相連,東南流至李塔匯鎮與圓泄涇交匯,接橫潦涇。承澱山湖和太浦河來水,量大流急。河長6.5公里,底寬70米,底高-4米,河面寬約180米。屬五級航道,可通行300噸級船隻,是蘇申外港線的主要組成部分。太浦河開通後,成為長(興)湖(州)申線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澇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農田約6600公頃。石湖蕩鎮以東河段上有滬杭鐵路橋。 [10] 
惠高涇,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南起滬浙交界處山塘,往西北流經廊下折而北,經呂巷和五龍廟,北迄胥浦塘接掘石港。長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2.5米,底寬5~8米,可航行20~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3200公頃。 [10] 
紫石涇,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南自張涇河往北穿越中運河、後岡塘,入黃浦江。長10.3公里。1977年開挖。以旁側小河赭石涇命名。枯水期航道水深2.4米,可通行60~1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4600公頃。紫石涇和張涇河合流處,為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引水工程的起點。 [10] 
蒲匯塘,位於松江區(原松江縣)與閔行、徐彙區境內。西起澱浦河,與小淶港、北橫涇、新涇港等相交,流經七寶、虹橋,後折而南至新龍華南接漕河涇港。長約19公里。可通行15~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3000餘公頃。 [10] 
漕河涇港,位於閔行、徐彙區境內。曾名曹烏涇或曹湖涇。西起新涇港,往東過南新涇,南新涇以西一段亦稱何家浜、西上澳塘、東上澳塘,西納蒲匯塘接龍華港。長9公里。可行駛10~20噸級小船。 [10] 
橫沔塘,位於浦東新區南部、南匯區(原南匯縣)北部。南起六灶港,往北經橫沔、孫橋,入川楊河。長6.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可通行10~30噸級船舶。 [10] 
支流大泖港河口段 支流大泖港河口段
大泖港,是黃浦江西南地區主要支流,承泄浙江杭嘉湖地區滬杭鐵路以南和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來水。大泖港西接小泖港和掘石港,東流至松江區(原松江縣)泖港鎮轉向北流,匯豎潦涇後為橫潦涇(長1.5公里)入黃浦江。流經松江區(原松江縣)泖港鄉,金山區(原金山縣)新農鄉。河長5.6公里,河底寬85米,河底標高-6.0米,河面寬約200米,河上架有斜拉鋼索泖港大橋。 [15] 
橫潦涇,在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西起斜塘與圓泄涇匯合處,東匯大泖港接豎潦涇,為黃浦江上游主要河段之一。長5.5公里,底寬80~200米,面寬240米。屬二級航道,通行1000噸級船隻,與豎潦涇同為杭申線、長湖申線和蘇申外港線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上海市聯結浙江省的水上動脈,太湖流域和浙江來水下泄入海的主要通道。 [10] 
東大盈港,原名大盈浦在青浦鎮北港面開闊,為青浦區(原青浦縣)五大浦之一。北起吳淞江南流經白鶴、香花橋,至青浦鎮南門接澱浦河,再流人柘澤塘。全長16.9公里,河底標高-1.0米底寬米20米~40米邊坡1:2.5.是青松大控制內一條重要的南北向排水河道。東大盈港北口建有船閘一座。1999年,對東大盈港全線進行疏浚 [7] 
西大盈港,位於青浦鎮西.北起吳淞江,南接黃浦江,全長30公里,縣境內為24.2公里。盈中石西村以北為原趙屯浦,石西以南至華田涇為1977年冬新開的河港。1978年,實施青松大控制工程,新開的西大盈港,成為控制縣內南北向主要泄水河港之一。澱浦河以南河段河底寬30米,河底標高程-10米邊坡1:25可通航100噸級船隻:澱浦河以北河段,河底寬25米,河底標高程-0.5米,一般可通航20~40噸級船隻。西大盈港南北口已分建華田涇水利樞紐工程(松江區境內)和西大盈(青浦區境內)套閘工程。2000年,西大盈港澱浦河以北河段進行全線疏浚。 [7] 
新通波塘,舊稱顧會浦。北起吳淞江南至松江界全長16.1公里,流經華新、鳳溪、趙巷3個鎮。1977年冬至1978年春,利用舊華潮浦、嵩塘等部分河段加以取直、浚深、拓寬面成,底標高-1.0米,底寬15米,邊坡1:2.5,取名新通波塘。 [7] 
油墩港 油墩港
油墩港,由市水利局和市交通局於1980年代末聯合投資新開闢的一條河道。北起吳淞江四江口南至松江橫潦涇全長36.5公里,是縱貫青松低窪易澇地區中心、承泄青松大控制片內澇水的骨幹河道,自排效果較好。油墩港青浦段,北起吳凇江.南至柘雞塘.全長17.6公里。河底標高-1.0米,邊坡1:3.底寬30米,流經白鶴、重固、香花橋和趙巷4個鎮可通航300噸級船隻。為上海浦西300噸級環線航道。 [7] 
薀藻浜西段 薀藻浜西段
薀藻浜, 位於嘉定、寶山兩區中部偏南。西起吳淞江,東經陳行、塘橋,至吳淞入黃浦江,與吳塘、鹽鐵塘、中槎浦和楊盛河相交。長38公里。亦名薀藻河。1949年前,與黃浦江、吳淞江並列為上海市三大幹河。原西起中槎浦走馬塘口,1959年向西疏鑿到橫瀝,1980年再向西延伸至孟涇村附近,接通吳淞江上游。1982年加深、拓寬河道並在西端建 西水利樞紐工程,水深達3~4米,河道寬為60~100米,底寬30~60米,河底高程—2~—4米,塘橋以東能通行300~500噸級小輪。江浙兩省船隊可經三江口、薀藻浜直航吳淞口,去寶山鋼鐵總廠不再繞道澱山湖、黃浦江,縮短航程45公里。受益農田約1.3萬餘公頃。 [22] 
黃浦江水系其他河流名稱表
名稱
位置
起訖
七仙涇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北部、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楓涇市河—向蕩港
八灶港
南匯區(原南匯縣)北部、浦東新區南部
鹹塘港—浦東運河東
人民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
沈涇塘—洞涇港
三八河
浦東新區中部偏西
華漕—張家浜
三六灶港
南匯區(原南匯縣)中部
五灶港—惠新港
三灶港
浦東新區中部偏南
橫沔港—惠南城河
三涇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北部至青浦區(原青浦縣)界
通波塘—泗涇塘
三官塘
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偏南、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北部
柘澤塘—通波塘
大泖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北部、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
橫潦涇—掘石港
大茫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浙江省界—胥浦塘
大漲涇
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
人民河—黃浦江
大塔浜
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
通波塘—洞涇港
大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南部
東塘港—俞匯塘
小吉浦
楊浦區北部
南泗塘—萬安路
小泖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金山區(原金山縣)北部
六里庵港—掘石港
小斜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昆南河—斜塘
小橫潦涇
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偏南
壩河—黃浦江
山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南部
六里塘—張涇河
千步涇
奉賢區(原奉賢縣)西北部、松江區(原松江縣)東南部
黃浦江—浦南運河
川沙城河
浦東新區東南部
三灶浜—浦東運河
馬山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北部
橫山塘—官塘
五厙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茹塘—圓泄涇
五灶港
南匯區(原南匯縣)中部偏北
鹹塘港—浦東運河
中運河
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
新張涇西—龍泉港
中官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偏西
小泖港—胥浦塘
牛橋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
張涇河—中運河
毛竹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
松江市河—黃浦江
長興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橫山塘—古浦塘
六里庵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偏中
黃橋港—小泖港
六里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南部
胥浦塘—浙江省界
石湖蕩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石湖蕩鎮—斜塘
東紅旗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南部
張涇河—龍泉港
東泖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東部、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攔路港—泖河
東鹽鐵塘
閔行區東部、南匯區(原南匯縣)西南部
黃浦江—鹹塘港
東海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東部
龍泉港—運石河
東塘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南部
大港—泖河
北石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東南部
茹塘—圓泄涇
北泖涇
松江區(原松江縣)東部
澱浦河—黃浦江
北橫涇
長寧區西部、閔行區中西部
蟠龍塘—黃浦江
四灶港
南匯區(原南匯縣)中部
鹹塘港—浦東運河
老油墩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偏西
油墩港—辰山塘
老通波塘
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
青龍港—澱浦河
西紅旗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南部
浙江省界—沐瀝港
西泖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南部、金山、青浦區(原青浦縣)界
攔路港—泖河
朱昆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
江蘇省界—澱浦河
華田涇
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澱浦河—泖河
華營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青浦區(原青浦縣)、松江區(原松江縣)界—橫山塘
華漕
浦東新區西部
張家浜—西溝港
向蕩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白牛塘—茹塘
後崗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偏北
張涇河—南泖涇
後沙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北部
範塘—白牛塘
池涇
金山區(原金山縣)北部
掘石港—張涇河
壩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
秀春塘—毛竹港
楊思港
浦東新區西部
新橋河—三林塘港
辰山市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北部
油墩港—辰山塘
吳家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北部
橫墩塘—油墩港
秀春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
油墩港—松江市河
汪洋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
汪洋蕩—急水港
沈師浜
寶山區東南部
寶安公路南—薀藻浜
沈涇
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偏西
惠高涇—山塘
張文蕩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大蒸港南—範塘
青浦城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中部
澱浦河—澱浦河
範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北部、青浦區(原青浦縣)南部
張文蕩—白牛塘
直挺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青浦區(原青浦縣)界
蓮墩港—青浦、松江區(原松江縣)界
楓涇市河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定光塘—七仙涇
楓涇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浙江省界—秀州塘
松江市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偏西
油墩港—沈涇塘
松江鹽鐵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東南部
洞涇港—黃浦江
昆岡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橫山塘—昆南河
昆南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小斜塘—長興港
泖陽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南偏東
東塘港—大蒸港
涇西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東部
迮庵村—澱浦河
定光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黃良甫港—楓涇市河
官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青浦、松江區(原松江縣)界—油墩港
建設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五厙港—松江、金山區(原金山縣)界
春申港
徐彙區南部
黃浦江—澱浦河
茜浦涇
閔行區西南部、松江區(原松江縣)界
六磊塘—俞塘
茹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金山區(原金山縣)界
北石港—向蕩港
南泖涇
松江區(原松江縣)東南部、金山區(原金山縣)東北部
黃浦江—後崗塘
南界涇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南灣港—茹塘
南灣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白牛塘—南界涇
南橫涇
奉賢區(原奉賢縣)中部偏西
黃浦江—運石河
磚新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中部偏北
通波塘—長陸涇
豎潦涇
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
小橫潦涇—大泖港
復興島運河
楊浦區東部
黃浦江—黃浦江
俞匯塘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南部
浙江省界—大蒸港
俞涇塘
奉賢區(原奉賢縣)西南部、金山區(原金山縣)東部
龍泉港—上橫涇
急水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
江蘇省界—澱山湖
彎良涇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南灣港—茹塘
亭林市河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北部
南泖涇—新涇塘
姚家浜
閔行區東部
黃浦江—閔行區、南匯區(原南匯縣)界
泰青港
閔行區東南部、奉賢區(原奉賢縣)中部
大治河—浦南運河
鹽船港
南匯區(原南匯縣)北部
鹹塘港—橫沔港
蓮盛豎河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
南橫港—錢盛村
蓮墩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北部
直挺港西—橫山塘
蓮橫港
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
北橫港—南橫港
徐涇江
青浦區(原青浦縣)東部
黃瓜漕—小淶港
徐涇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秀州塘—浙江省界
掘石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偏西
大泖港—胥浦塘
黃良甫港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浙江省界—白牛塘
黃橋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南部、金山區(原金山縣)北部
橫潦涇—松江、金山區(原金山縣)界
梅隴港
徐彙區西南部、閲行區
張家塘港—澱浦河
斜塘港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
茹塘—浙江省界
淡水河
閔行區南部
六磊塘—黃浦江
蒲澤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北部
潮裏涇—白牛塘
新張涇
金山區(原金山縣)中部
張涇河—浙江省界
新涇塘
金山區(原金山縣)東北部
南泖涇—中運河
新浜市河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南部
南彎港—向蕩港
橫山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部
馬山塘—華田涇
橫墩塘
松江區(原松江縣)西北部
橫山塘—油墩港
潮裏涇
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浙江省界
範塘—蒲澤塘南 [10] 

黃浦江湖泊

澱山湖 澱山湖
澱山湖,古稱薛澱湖,簡稱澱湖。澱山湖位於青浦區(原青浦縣)西部,在青浦鎮西8.5公里處,西南連黿蕩,與江蘇省吳江、崑山毗鄰,屬太湖水系,呈葫蘆形,是上海地區最大的天然湖泊。湖泊最大長度14.5公里,最大寬度8.1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屬上海部分47.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11米,最大水深3.59米,蓄水量約1.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調蓄0.69億立方米。據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澱山湖打撈得新石器時代石器及戰國時代的印紋硬陶、銅鏃等文物,證實澱山湖在古代尚是陸地,戰國以後,陷為谷水,遂成湖泊。
澱山湖四周港汊眾多,昔日有河港70多條進出,以後由於興修水利和公路交通建設的發展,一些河港被阻滯,尚留50餘條。澱山湖上游承接太湖吳江地區來水,經急水港、大朱厙、白石礬等24條河港汊入湖,以急水港為主流;下游出水河道,經攔路港東西泖河、斜塘,下泄入黃浦江,是黃浦江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澱山湖是黃浦江上游的天然水庫,各出水口處於潮流界和潮區界的過渡段,一般情況每天均會出現兩漲兩落的潮汐現象,但漲落潮歷時並不規律。湖口澱峯站多年平均水位為2.43米(1952~1988年),歷年調查最高水位為3.71米(據1954年8月2日實測為3.69米),最低水位為1.75米(1934年8月24日)。 [5] 

黃浦江治理開發

黃浦江河道治理

清咸豐八年(1858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下游河口段31公里內水深大多在6.1米以上。河口有攔門淺灘吳淞外沙和吳淞內沙,最低水位水深分別為4.0米和3.4米。距河口24公里過渡段有匯山淺灘,最低水位水深6.1米。下游水深不適宜吃水6~7米的海船航行。 [12] 
清光緒二年(1876年),應上海外國領事團之請,荷蘭工程師艾沙(G.A.Escher)、奈格(J.D.Ryke)治理黃浦江。艾.奈作《吳淞內沙報告》,提出黃浦江河道主要靠潮水維持,需加大進潮量,制訂漏斗形導治線(NormalLine),上游窄,逐漸均勻向河口放寬,以束水攻沙。光緒九年,清廷購英國安定號自航鏈鬥式挖泥船,試挖吳淞內沙與外沙,未見成效。光緒三十一年,成立黃浦河道局,奈格任總工程師,清廷每年撥銀46萬海關兩,以20年為期治理黃浦江,光緒三十三年工程開始實施。在長江河口堵塞內沙(亦名高橋沙)北支老航道,以南支(木帆船航道)為單一航道;確定從吳淞口至江南造船廠33公里黃浦江河段的導治線,上端寬365米,河口端寬820米,兩岸築堤收束河牀。宣統三年(1911年),奈格制訂《黃浦江繼續整治計劃》,完成吳淞口外左導堤、右順壩(又謂弧形雙導堤)、北支內沙上口堵壩和北港至陳家嘴左右兩岸大部堤工,開深南支新航道、挖泥600餘萬立方米。吳淞外沙水深達最低水位下6.3米,航道寬122米。吳淞左導堤工程與高橋新航道開挖工程,對治理黃浦江兩沙起重大作用。至宣統元年,黃浦江治理工程耗銀643萬兩,佔全部治理經費89.18%,完成1/2工程。 [12] 
1912年,成立上海浚浦局,瑞典海德生(VonHeidenstam)任總工程師,繼續執行清宣統三年整治計劃。在黃浦江兩岸續築堤壩,在高橋港口興修3座挑流丁壩及其連壩(順壩),在灘彎處疏浚挖泥,耗資600萬兩銀。1912~1920年,挖泥600多萬立方米。至1921年,高橋港河段航道水深6.1米的斷面寬270米,最深處7.3米,海輪可通暢進港。黃浦江虯江口東岸陳家嘴與周家嘴間江面光緒三十二年前寬1300米,主流靠東岸,西岸為大片淺灘。1913年始在兩岸築圍堤吹填,4月沉第一塊柴排後停工。1925年6月,海象號吹泥船繼續吹填,至1937年形成復興島。航道水深由6.3米增深至8米以上,今陳家嘴航道水深達9.0米以上,復興島岸線穩定。 [12] 
1921年,海德生提出《1922~1931年黃浦江維持改善工作計劃》,主要有黃浦江航道水深維持9.1米,適應吃水12米輪船進港需要;改變原來縮窄河牀法,改用挖泥維持水深。10年累計挖泥1805萬立方米,超計劃近1倍,航道水深7.9米。1928年,查利(Dr.H.Chatley)任總工程師。1932年,制定《1932~1941年黃浦江維持改善第三個計劃》,主要是保持航道水深接近9.1米,每年挖泥191萬立方米。到1936年,吳淞外沙、高橋新航道、匯山航道均有增深,陳家嘴和匯山航道的水深分別為7.93米和8.53米。 [12] 
陸家嘴彎道深潭(吳淞江與黃浦江會合處),為黃浦江下游段最深處。1930年測得水深在低水位下28.3米,超過26米深度的範圍繼續擴大,產生強大渦流。1931年2月起,在深於24.4米水域內拋填塊石14.5萬噸,後擴大至18.3米水深區域。1932年11月~1934年還用開底泥駁拋泥41萬立方米。複測深潭最深處為18.3米。 [12] 
1937~1945年,挖泥量大為減少,共270萬立方米。1945年5月~1949年,恢復輪迴挖泥。 [12] 
解放初,打撈沉船排除堵塞,恢復航道挖泥疏浚,至1953年挖泥572萬立方米。1954年,疏浚高橋新航道,長5140米,深度為最低水位以下8米,寬度150米。1955年,改為有選擇地在淺灘和航行、停泊等部位挖泥,探索淺灘季節性衝淤規律、有效的挖泥尺度和挖泥時間,提高挖泥效率。1960年9月起,停止深潭拋泥,疏浚泥土吹填低田和溝浜。1963~1965年,年均疏浚量達459萬立方米,規定的黃浦江水深得到維護。1965年,研究制定新的浚浦導治線,1972年基本確定。規劃自吳淞口向上至巨潮港為上海港港區,港區寬度由700米逐漸束窄至300米。1979年後,下游上海港航道段年均疏浚620萬立方米,航道水深均維持在8.0米以上。黃浦江航道,自吳淞口101燈浮至閔行電廠西(巨潮港),全長67.2公里,分為吳淞進口航道、高橋航道、陳家嘴航道、匯山航道和塘口道等區段。航道水深10米以上的佔80%,8米以上的佔90%。吳淞口、高橋、陳家嘴3段航道較淺,合計長4.7公里,維護水深8米。海輪可航行至松浦大橋,松浦大橋可通1000噸級船隻。 [12] 
黃浦江上中游河段比較穩定。1919年,江蘇省江南水利局用機船挖浚泖河淘飯圩中泓淤淺段,長5公里餘。1920年,機浚泖河以下古浦塘口淤淺段。 [12] 

黃浦江樞紐工程

龍華港水利樞紐工程,簡稱龍華港泵閘,在閔行區(原上海縣)龍華鄉龍華村與徐彙區龍華鎮俞家灣龍華港入黃浦江的河口處,是澱浦河北片地區排水入黃浦江的主要口門。泵閘與河道整治工程配套,能基本解除市區56平方公里和澱北片122.4平方公里範圍內因暴雨積水形成的災情,防禦颱風季節高潮入侵,確保漕河涇及虹橋兩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受淹。平時通過控制內河水位排污。泵閘主體結構工程為船閘1座,閘首口門淨寬12米,閘室寬20米、長60米。外閘首上設有寬3.4米人行橋1座,通航300噸級船隻,配備QPQ2×16T啓閉機2台。內閘首配套56ZWB-100I型圬工泵6台套,排澇流量每小時11.12萬立方米,能抵禦“千年一遇”高潮位。1992年4月竣工,投資2435.4萬元。 [13] 
薀藻浜東水利樞紐工程,簡稱薀東水閘,在寶山區顧村鄉塘橋白楊村,是薀藻浜水利綜合治理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可擋潮排澇、引清衝污,有利嘉定、寶山兩區農田引水灌溉,受益面積約30萬畝。有節制閘1座,3孔淨寬30米(10米×3),口門淨寬12米、閘室寬20米、長300米船閘1座,淨寬5米汽-10級公路橋1座,水文測流站1座,虹連式自記水位測亭2座以及500平方米管理房等附屬設施。設計水位,內河最高3.5米、最低1.80米,外河最高5.80米、最低-0.25米。設計最大排澇流量210秒立方米。節制閘用直徑215毫米柱塞式油缸液壓啓閉機3台,集中控制運行。船閘用直徑215毫米柱塞油缸液壓啓閉機2台,集中在外閘首控制。1978年9月竣工,投資1156.6萬元。 [13] 
薀藻浜西水利樞紐 薀藻浜西水利樞紐
薀藻浜西水利樞紐工程,簡稱薀西水閘,在嘉定區黃渡鄉孟涇村與安亭鄉雙浦村間薀藻浜上游與吳淞江交匯處,是上、嘉、寶地區薀南、薀北兩片擋潮、引清減污、排澇和通航的骨幹工程。受益農田嘉定區18萬畝,寶山區20萬畝。有3孔總淨寬30米(10米×3)節制閘1座,口門寬12米、閘室寬20米、長30米船閘1座,上有淨寬4.5米汽-10級公路橋1座。設計水位閘外最高4.4米、最低1.80米,閘內最高4.05米、最低1.80米,節制閘最大流量(引水)176秒立方米。船閘配有5套直徑215毫米柱塞式油缸液壓啓閉機。通航300噸級船隻。1977年12月竣工,投資623.9萬元。
河南浜引清輸水工程,簡稱河南浜泵站,在嘉定桃浦鄉金光村的河南浜和桃浦河交匯處。主要功能以引清輸水為主,兼顧排澇,是薀南片近郊菜區綜合治理的配套工程。桃浦河污染嚴重,沿河兩側支河均建閘控制。河東菜區缺乏清水灌溉水源,建河南浜泵站後,河西的薀藻浜清水源通過虹吸管輸送到河東,用於菜區灌溉。和已建的河南浜、長浜等水閘相組合,將桃浦河污水引經蘇州河與薀藻浜排出,部分清水引入真如港,起到清污分流的作用,水道相交而清污互不混合。工程設計流量3.7秒立方米,配置28JLB-70軸流泵3台、80千瓦電動機3台。1991年竣工,投資165萬元。 [13] 
油墩港水利樞紐 油墩港水利樞紐
油墩港水利樞紐工程,在松江區(原松江縣)塔匯鄉新建村油墩港河口與黃浦江匯合處,是青松大控制工程中規模最大的工程,青松地區70萬畝低窪地排澇的主要口門之一。用於擋潮、排澇和引水灌溉、控制內河水位,兼顧交通航運。有口門寬12米、閘室寬14米、長300米船閘1座,5孔總淨寬50米(10米×5)節制閘1座,汽-10級面寬7米公路橋1座。設計水位內河最高3.5米、最低1.5米,外河最高3.8米、最低1.7米。最大排水流量190秒立方米。節制閘配置直徑214毫米柱塞式油缸液壓啓閉機13T5台,集中控制運行。船閘配置直徑215毫米柱塞式油缸液壓啓閉機2台,集中在外閘操作室統一調度啓閉。通航300噸級船隻。1981年10月竣工,投資615.6萬元。 [13] 
華田涇水利樞紐工程,在松江區(原松江縣)昆岡鄉泖河口以北,是青松大控制工程中主要配套工程。用於擋潮、排澇、引水、通航和控制內河水位,受益農田20萬畝。有3孔淨寬24米(8米×3)節制閘1座,口門淨寬10米、閘室寬14米、長200米船閘1座,面寬5米汽-10級公路橋1座,以及管理房、工作橋、引航道護坡等。設計水位內河最高3.5米、最低1.5米,外河最高3.7米、最低0.93米。引航道護岸內河長240米,外河長270米。河底標高-1.0米,河底寬20米,邊坡1∶2.5。最大排水流量、最大引水流量均為80秒立方米。節制閘、船閘均配置繩鼓式捲揚機啓閉。內閘首設公路橋1座與節制閘相連。外閘首設人行工作橋1座。上下游閘首東側各設1座控制室。通航100噸級船隻。1989年竣工,投資279.4萬元。 [13] 
大漲涇水利樞紐工程,在松江區(原松江縣)倉橋鄉平陽村的大漲涇入黃浦江的河口處,屬青松大控制主要骨幹工程之一。用於擋潮、防洪、排澇、引水灌溉和通航,排污和改善松江鎮飲用水質。分兩期完成。第一期為船閘工程,船閘閘首孔徑淨寬12米,閘室寬16米、長300米,通航100噸級船舶;引水流量112.5秒立方米,排水流量135.6秒立方米。設計水位外河最高3.93米、內河最低1.5米,通航水位最高3.5米、最低1.5米。配套橋樑外閘人行橋1座,寬4米;內閘汽-15級公路橋1座,梁底標高7.5米,寬7米。1989年12月竣工,投資1396.64萬元。第二期工程在大漲涇老河口修建翻水站,建抽排總流量為25秒立方米泵站1座,裝備56ZLB-100型軸流泵5台,建10米淨孔節制閘1座,在下游建汽-15級、橋面淨寬7米、梁底標高4.35米的公路橋1座。1993年6月竣工,投資1215.07萬元。 [13] 
澱浦河東水利樞紐工程,簡稱澱浦河東閘,在閔行區(原上海縣)莘莊鄉境內,東距黃浦江約10公里,為青松大控制配套樞紐工程之一。用於擋潮、排澇、引水和通航。有淨孔12米、長200米船閘1座,3孔26米(8+10+8米)節制閘1座。設計水位內河最高3.56米、最低1.62米,外河最高4.52米、最低0.35米;最大排水流量90.9秒立方米,引水97.5秒立方米。通航100噸級船隻。閘上建有公路橋1座,梁底標高8.5米,荷載汽-10、掛-50。1978年10月竣工,投資835.54萬元。 [13] 
楊思水利樞紐工程,簡稱楊思水閘,在川沙縣楊思鄉耀華村,是川楊河西端與黃浦江銜接處的控制工程,也是浦東地區綜合治理的控制工程之一。用於引灌、擋潮、排澇、通航和調控內河水位。有3孔總淨寬24米(8米×3)節制閘1座;口門寬10米、閘室寬12米、長300米船閘1座,面寬7米、長96米、梁底標高7.6米公路橋1座以及管理房、水文測流站等附屬設施。設計水位內河最高3.5米、最低2.3米,外河最高4.7米、最低1.3米。最大引水流量146秒立方米,最大排水流量203秒立方米,通航100噸級船隻。1980年12月竣工,投資908萬元。 [13] 
大治河西水利樞紐工程,簡稱大治河西閘,在閔行區(原上海縣)魯匯鄉閘港口,是大治河銜接黃浦江的控制工程,也是浦東地區綜合治理的重要控制工程之一。用於擋潮、排水、引灌、通航以及調蓄內河水位,是市防汛指揮部確定的基本納潮閘。有6孔總淨寬60米(10米×6)節制閘1座,口門寬12米、閘室寬20米、長300米船閘1座,通航300噸級船隻;面寬7米、荷載汽-20、掛-100十三跨公路橋1座。最大引水量276秒立方米,平均160秒立方米;最大排澇量442秒立方米,平均254秒立方米。設計水位內河最高3.5米、最低1.8米,外河最高4.7米、最低1.25米。節制閘鋼筋混凝土結構,直升式平面鋼閘門,船閘鋼筋混凝土U型塢式結構,上卧式平面鋼閘門。船閘1979年5月1日試啓通航,12月20日全部工程竣工。總投資785.9萬元。 [13] 
金匯港北水利樞紐工程,簡稱金北水閘,在奉賢區(原奉賢縣)金匯鄉北新村、金匯港北口距黃浦江1200米處,是金匯港銜接黃浦江的控制工程,也是浦東地區水利綜合治理重要控制工程之一。用於擋潮、排水、引灌、控制內河水位、改善航運條件,並承擔市區和西部低窪地區防汛納潮。有4孔淨寬40米(10米×4)節制閘1座,口門12米、閘室寬20米、長300米通航300噸級船隻的船閘1座,面寬7米、汽-20級公路橋1座。設計水位內河最高4.40米、最低0.46米,外河最高3.96米、最低1.8米。設計最大引水流量197秒立方米,平均引水流量119秒立方米;最大排水流量320秒立方米,平均排水流量184秒立方米。1980年竣工,投資879萬元。 [13] 

黃浦江航道航運

黃浦江上游江水可供生活用水,龍華以下以航運功能為主,江面寬約550米,最大水深17.4米,航道最淺處水深9.1米。黃浦江航道從吳淞口至松浦大橋一段可通萬噸級輪,松浦大橋至毛竹港可通1000噸級輪,龍華港以下兩岸均為裝卸區,龍華港以上局部有淺灘。上海市60%以上輸入貨物和98%以上外貿物資均由此航道出入,客運線年客運量在600萬人次以上。 [9-10] 

黃浦江航道

  • 幹線航道
黃浦江航道,自吳淞口101燈浮至閔行電廠西(巨潮港)界,全長67.2公里,共分為吳淞進口航道、高橋航道、陳家嘴航道、匯山航道和塘口航道等區段。航道水深10米以上的佔80%,8米以上的佔90%。吳淞口、高橋、陳家嘴3段航道較淺,合計長4.7公里,維護水深8米。萬噸級海輪可航行至松浦大橋,松浦大橋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 [19] 
  • 支線航道
  • 蘇申外港線航道與攔路港——泖河——斜塘
蘇申外港線航道跨上海、江蘇兩地,上海市境內航段自分水龍王廟至江蘇省界,長35公里,由豎潦涇、橫潦涇、斜塘、泖河、攔路港、澱山湖南航道、急水港等河道組成。下段在毛竹港銜接黃浦江,上段經安莊、澱峯、商榻、江蘇省周莊、屯村等鎮與京杭大運河連通,是京杭大運河的延伸線。但河面寬窄懸殊,因受狹段及橋樑的制約,只能通航100噸級船舶。滬杭鐵路34號橋淨空較低,超過100噸級的船舶需候低、中潮通過。
攔路港——泖河——斜塘是黃浦江上游西北一支,主要承泄太湖及江蘇澱泖地區來水。
攔路港又名爛路港,歷史上因港上無橋,港寬水深,行旅不便,遂名攔路。位於澱山湖東南,界於大、小蓮湖之間,在今青浦區(原青浦縣)朱家角、沈巷、西岑與蓮盛四鄉交界處。河道北起澱山湖畔澱峯(原名關王廟今為報國寺),南至青楓公路東方紅大橋,與泖河相接,全長8.7公里,澱峯附近河道底寬30米,河底標高-3.0米,過水斷面積達210平方米,是上海通往江蘇、安徽的主要航道,可通航200~300噸級船舶。
泖河,又稱泖湖,史有三泖(長泖、大泖、圓泖)之稱,今泖河為原圓泖的一部分。唐以後,泖河仍很寬闊,青山含秀,碧波盪漾,和附近的九峯構成著名的遊覽勝地,歷代曾留下許多詩文。泖河上承攔路港,下接斜塘入黃浦江,流經今青浦區(原青浦縣)的沈巷、練塘、小蒸、松江區(原松江縣)昆岡、古松、大港等鄉,長10.5公里(青浦段河底寬150米,河底標高-5.0米,松江段河底寬50米,河底標高-1.0米)。泖河為通往江蘇、浙江、安徽的主要航道,可通航500噸級船舶。泖河中間有一淤積小島,分泖河為東泖河與西泖河,前者狹而深,後者寬且淺。新開的太浦河即流入西泖河。斜塘,西北接泖河,東南流至三角渡口與園泄涇匯合後為橫潦涇(長5.5公里),下接黃浦江。流經松江區(原松江縣)古松、大港、塔匯等鄉,長6.5公里,河底寬70米,河底標高-4.0米,河面寬約180米。 [16] 
  • 長湖申線、杭申線航道與大蒸塘—園泄涇
長湖申線航道跨上海、江蘇、浙江三地。境內航段自分水龍王廟至浙江省界長17.6公里,由園泄涇、大蒸塘、施家浜、九曲港、餘塘港等河道組成,上溯至平望和京杭大運河相交,是上海連通湖州、長興礦區建築材料基地的重要航道。上海境內航段曲折多彎,但水深條件較好,航道底寬40~80米,枯水水深2.5米,皆符合100噸級船舶的通航要求。由於滬杭鐵路37號橋較低,高水位時只能通過60噸級船舶,100噸級船舶須乘低潮通過。
杭申線航道杭(州)申線航道跨上海、浙江兩地。上海境內航段長8.6公里,由大蒸塘、範塘、潮裏涇等河道組成。上段從潮裏涇起向西在清庵與浙江省的杭申甲線航道銜接,經嘉善、嘉興直達杭州。下段在潮裏涇和長湖申線航道銜接。上海市境內航道寬15~40米,可通航100噸級以上船舶。
大蒸塘-園泄涇大蒸塘西起與浙江省嘉善縣交界處的唐家厙,東接園泄涇。流經青浦區(原青浦縣)的蒸澱、小蒸、松江區(原松江縣)新浜等鄉,長12.5公里,河底寬25~60米,河底標高-3.0~-4.0米。浙江省於1959年在太湖流域水利規劃外自行開挖了紅旗塘,正衝大蒸塘南側,影響青浦、淞江低窪地的安全,以致交界處原施工隔堤長期遺存,直至1991年洪水時,為了照顧滬杭鐵路以北浙江杭嘉湖地區的排水才開通。現太湖流域規劃大蒸塘將按紅旗塘標準拓寬。
園泄涇,古名懸星浜,上接大蒸塘,下接橫潦涇,流經今松江區(原松江縣)的古松、新五鄉,河長5.73公里,河底寬65米,河底標高-9.0米,河面寬約180米。 [16] 
  • 平申線航道與大泖港
平申線航道平(湖)申線航道自浙江省界至豎潦涇,全長19公里,跨上海、浙江兩地。境內航段由大泖港、掘石港、胥浦塘等河道組成。上段和上海塘銜接,下段和豎潦涇連接,是上海通往浙江平湖、乍浦的主要航道。從大泖港口到浙江省泖口村長18.4公里,航道寬30~100米,河面寬闊,水深5.5~7.5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大泖港是黃浦江西南地區主要支流,承泄浙江杭嘉湖地區滬杭鐵路以南和金山區(原金山縣)西部來水。
大泖港西接小泖港和掘石港,東流至松江區(原松江縣)泖港鎮轉向北流,匯豎潦涇後為橫潦涇(長1.5公里)入黃浦江。流經松江區(原松江縣)泖港鄉,金山區(原金山縣)新農鄉。河長5.6公里,河底寬85米,河底標高-6.0米,河面寬約200米,河上架有斜拉鋼索泖港大橋。 [16] 
  • 蘇州河航道
蘇州河航道為省市級幹線航道之一,但曲折多彎,彎道水流偏急,易肇事故,全線橋樑28座,橋樑淨空普遍偏低,中水位以下時,100噸級船舶才得以通過,其中滬杭鐵路2號橋淨空過低,將蘇州河基本截為兩段,無法發揮全線通航效益。 [17] 
  • 太浦河航道
太浦河西起江蘇省吳江縣橫扇鄉東太湖邊的時家港,向東經平望、黎裏、蘆墟至青浦區(原青浦縣)金澤鄉進入上海,至練塘鄉南大港匯入黃浦江上游西泖河。河道全長57.14公里,其中江蘇段長40.37公里,浙江段長1.53公里,上海段長15.24公里,流經吳江、嘉善、青浦三縣13個鄉。根據《太湖流域綜合治理總體規劃方案》及《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骨幹工程設計任務書》,太浦河於汛期5~7月份將承泄太湖洪水22.5億立方米、杭嘉湖地區澇水11.9億立方米,佔太湖流域1954年型洪水設計總泄水量的39%;遇枯水年份按規劃將由太湖提供300秒立方米的清水至黃浦江上游。同時是一條太湖通黃浦江的500噸級的內河航道。 [17] 
  • 薀藻浜航道
薀藻浜亦名薀藻河。西自嘉定區(原嘉定縣)黃渡孟涇村與吳淞江(即蘇州河)相通,東至寶山區吳淞鎮入黃浦江,全長34.64公里,其中嘉定段長16.7公里,寶山段長17.94公里。流經22個鄉鎮,與顧浦、鹽鐵塘、封浜、橫瀝、新槎浦、荻涇、楊盛河等相交。解放前曾為上海地區三大幹河(黃浦江、蘇州河、薀藻浜)之一。今繫上海北部一條重要骨幹河道,亦為上海地區市級幹線航道之一,河道等級為五級內河。 [18] 
  • 澱浦河航道
澱浦河西起澱山湖,東入黃浦江,橫亙青浦、松江、上海三縣,全長46.4公里,於1977年完成。該河是青松水利大控制向東排水入黃浦江的骨幹河道,亦是蘇、皖100噸級船舶直航上海市的內河航道。 [18] 

黃浦江港口

上海港 上海港
上海港,位於黃浦江下游兩岸、長江口南岸及杭州灣北岸。港區總面積3618.3平方公里,其中:長江口至杭州灣水域3580平方公里,吳淞口內黃浦江水域33平方公里,陸域5.3平方公里(不包括貨主碼頭陸域面積)。港區範圍:(1)自牛皮礁浮標、航船燈浮與南支1號燈浮的聯線,至長江瀏河口下游的瀏黑屋與崇明島施翹河口下游的施信杆兩點聯線間的長江口南水道水域及相關陸域;(2)自吳淞河塘燈樁至閔行發電廠上游邊界渠漕港止的黃浦江水域及相關陸域;(3)杭州灣北岸及綠化山(島)南側海域的綠華山減載基地。1993年新建成的外高橋港區(又稱高橋嘴港區),位於長江口南港南岸,西距吳淞口約6公里,東距長江出海口約85公里,港區上游為新建海監局碼頭,下游為外高橋電廠碼頭,碼頭長約1720米,已建成4個順岸式泊位,規劃建造30餘個萬噸級以上的海輪泊位。1993年開始興建的羅涇港區,位於寶山區小川沙河以東,使用岸線長3.3公里,為煤炭、金屬礦石等幹散貨裝卸儲存的專業港區,規劃建造萬噸級以上泊位8個。1996年建成兩個煤炭泊位。在已規劃的金山嘴港區的西側已建金山車客渡碼頭。上海港1995年末共有生產用泊位25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9個,碼頭總長度32.4公里,吞吐能力15744萬噸。1995年完成國際集裝箱吞吐量為152.7萬標準箱。旅客發送量500萬人次以上。上海港與國內各重要城市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往來。上海市60%以上進口貨物和98%以上出口貨物經過此港,為中國最大的港口。 [3]  [8] 

黃浦江碼頭

自吳淞口上溯至閔行巨潮港兩岸分佈千噸以上碼頭284個,連通遠洋航線、近海航線、長江航線和內河航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航運體系。 [20] 
十六鋪碼頭 十六鋪碼頭
十六鋪碼頭,位於黃浦江西岸中段。北起新開河,南至東門路,岸線長約605米。是上海港客運量最大的客運站。初名金利源碼頭,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美國旗昌公司建造。光緒三年(1877年)旗昌公司將輪船和碼頭全部售與輪船招商局,改名招商局第三碼頭,又稱南棧,並擴建碼頭,從新開河至東門路連成一片。其中有13個浮碼頭泊位,專泊長江線及近海寧波線班輪。抗日戰爭時,招商局又將碼頭售與美國衞利韓公司,改名羅斯福碼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碼頭並改名為江西碼頭。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歸招商局。1949年後劃歸上海港務局,並改名十六鋪碼頭。1980~1982年改建成現代化客運碼頭。主要停靠長江線、浙江沿海線、寧波線客班輪。1995年客流量約450萬人次。 [14] 
三泰碼頭,位於黃浦江西岸中游,多稼路與豐記碼頭街之間。岸線長約235米。1949年前由民族資本家分別建造。主要用作船舶停靠基地,部分碼頭區域還從事裝卸作業。
1999年前的大達碼頭 1999年前的大達碼頭
大達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西岸。北起東門路,南至復興東路,岸線長約435米。是十六鋪碼頭客運船泊裝卸貨物的輔助碼頭。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張謇建造。張謇開辦的大達輪船公司航行上海至南通航線,因無客輪專用碼頭,經呈清廷批准自十六鋪至大關(即江海關)一段江岸,建造輪埠碼頭(即四號碼頭)。以後寧紹輪船公司修建了一號碼頭,三北輪船公司修建了二、三號碼頭,達興公司修建了五號碼頭,平安公司修建了六號碼頭,約記柴炭行修建了七號碼頭。在業務上大達公司最為發達,因此這七座碼頭統稱大達碼頭。民國20年(1931年)後曾將碼頭作為公用碼頭收歸市營。原為停靠浙江內河各線客輪,1949年後,由於內河客運萎縮,內河航線停止營運。1982年十六鋪客運站投入營運後,碼頭成為客輪貨運裝卸的輔助碼頭。199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約100萬噸。1999年碼頭遷走。 [14] 
開平碼頭,位於黃浦江西岸日暉港口。東臨打浦路隧道,西為鐵路上海南站。岸線長約310米。是上海港外貿裝卸作業碼頭。民國17年(1928年)由英商開灤礦務局興建。民國19年定名為平灤礦務局開平碼頭。民國26~34年被日軍霸佔。抗日戰爭勝利後,碼頭東部三分之一屬開灤礦務局,西部三分之二屬於上海碼頭公司,後易名上海碼頭商行日暉港碼頭倉庫。1949年後裝卸業務由上海搬運公司承辦。1952年後由上海內河港務局接管。後經改建為擁有兩個萬噸級泊位、設有鐵路專用線的上海港第一個水陸聯運碼頭。主要為外貿裝卸作業。199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約125萬噸。 [14] 
中華中棧碼頭,位於黃浦江東岸。北起塘橋路輪站,南至外輪航次修理廠。岸線長約270米。是上海港煤炭裝卸碼頭。1995年吞吐量約300萬噸。 [14] 
中華北棧碼頭,位於黃浦江東岸。北起張家浜,南至塘橋路輪站。岸線長約245米。是上海港煤炭裝卸專業碼頭。原為義泰興煤棧碼頭。民國7年(1918年)劉鴻生等收買了怡和洋行所屬董家渡碼頭北部改建而成。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60萬噸。 [14] 
中華南棧碼頭,位於黃浦江東岸。北起外輪航次修理廠,南至南浦路。岸線長約440米。是上海港煤炭裝卸碼頭。劉鴻生於民國10年(1921年)收買怡和洋行的董家渡碼頭南部及亞細亞火油碼頭改建而成。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970萬噸。 [14] 
長興輪站,位於寶山區長興島馬家港碼頭。佔地0.2公頃,建築面積2125平方米。1958年前在潘家沙,1963年遷今址。每日客輪往返吳淞3個航次,車客渡輪1個航次。日客流量約2400人次,車流量約20輛次。 [14] 
公平路碼頭,位於黃浦江北岸陸家嘴彎道北岸。東臨公平路,西至小港碼頭,背靠東大名路。岸線長約245米。是上海港外貿件雜貨碼頭。原是耶松新船塢碼頭,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招商局收購後稱招商局第一碼頭,又稱招商局北棧。1949年後改今後。199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約70萬噸。 [14] 
東昌路碼頭,位於黃浦江中游東岸。北起東昌路,南至楊家渡碼頭。岸線長約450米。是上海港裝卸鹽類、雜貨等貨物的碼頭。原名華道碼頭,由英商太古洋行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興建。1949年後以路後改今名。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85萬噸。 [14] 
石洞口輪站,位於寶山區盛橋鎮北。佔地1公頃,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向北至長江邊建有碼頭,泊位長80米,寬6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引橋長570米,寬15米。有至崇明縣南門港、新河、堡鎮3條車客渡航線。1988年建成營運,每日對開車客渡17班、34個航次。 [14] 
北票碼頭,位於黃浦江西岸,鐵路上海南站以西。岸線長約515米。是上海港裝卸煤炭的專用碼頭。建於民國18年(1929年),為北票煤礦公司投資建設的兩座浮碼頭,全長120米。民國26年日軍侵佔後,浮碼頭被拆走。民國37年由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改建為鋼筋水泥碼頭,裝卸業務由資源委員會和鐵路材料處分別管轄。1949年後,先後由上海搬運工會、上海港務局接管經營。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對碼頭進行了改造。是承擔龍華地區煤炭供應及水(運)鐵(路)中轉任務的碼頭。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700萬噸。 [14] 
外虹橋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東岸。東起太平路,西至虹口港。岸線長約120米。原為招商局第二碼頭,又稱招商局中棧。上海港國際客運站位此。為國際旅遊船和上海至日本、香港等航線的國際海運客運的專設碼頭。1995年完成旅客發送量2.8萬人次。 [14] 
白蓮涇碼頭 白蓮涇碼頭
白蓮涇碼頭,位於黃浦江上游。東臨白蓮涇港,西與上海市輪渡船廠相鄰。岸線長約700米。是上海港木材裝卸專業碼頭。原為美商大來碼頭和民族資本中興碼頭組成。大來碼頭為大來輪船公司的專用碼頭,民國8年(1919年)建成。1950年由中國政府徵用,改名白蓮涇碼頭。1958年起白蓮涇碼頭與中興碼頭正式劃歸港務局。改建後擁有4個萬噸級深水泊位,成為華東地區木材集散儲運中心。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360萬噸。 [14] 
匯山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西岸。起東秦皇島路,西至公平路。岸線長約825米。為客貨運碼頭,是上海港沿海客運站所在地。1949年前碼頭西部為華順碼頭,東部為匯山碼頭。原匯山碼頭前身是日本郵船會社碼頭,抗戰勝利後為美國駐滬海軍司令部佔用。華順碼頭又名老寧波碼頭,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原名寶順碼頭,屬於美商旗昌輪船公司,光緒三年(1877年)售與招商局,光緒九年又轉售與英商公和祥碼頭公司,並改名華順碼頭。1949年後,匯山碼頭與華順碼頭由上海港務局接管經營,統稱匯山碼頭。分為客運碼頭與貨運碼頭兩部分。沿海客運站位於碼頭西部,又稱公平路客運站。貨運碼頭部分以裝卸雜貨與鋼鐵及礦建材料為主。1995年客流量約60萬人次,貨物吞吐量約240萬噸。 [14] 
民生路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南岸。東起洋涇港,西至民生路。岸約長約740米。是上海港散糧、散糖裝卸專業碼頭。舊稱英商藍煙囱碼頭。其中1、2泊位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3、4泊位建於民國13年(1924年),當時稱為遠東最先進的碼頭。抗日戰爭時期,曾改名為八洲碼頭。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原名。1953年2月1日英商將碼頭移交上海倉庫公司,3月由上海倉庫公司移交上海港務局管理、經營。糧食裝卸區於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二次進行大規模的改建。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325萬噸。 [14] 
老白渡碼頭 老白渡碼頭
老白渡碼頭,位於黃浦江中游東岸。北起上棉二十七廠,南至張家浜。岸線長約680米。是上海港裝卸煤炭專業碼頭。原為老白渡碼頭與張家浜碼頭。老白渡碼頭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日商大阪商船會社興建,後作價入股於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張家浜碼頭於光緒二十六年由德商建造,後為日商三菱商業株式會社所有,不久轉讓與日清株式會社。抗日戰爭勝利後,兩個碼頭均移交招商局,分別稱招商局第九碼頭、第八碼頭。1949年後,由上海港務局接管經營,統稱老白渡碼頭。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935萬噸。 [14] 
共青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西岸。北起老白港,南至上糧九庫碼頭,與上糧五庫及共青森林公園相鄰。岸線長約800米。是上海港礦建與工業原材料及長江沿線百雜貨裝卸碼頭。建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為長江航運駁船與千噸級江輪及百噸級小船的裝卸服務。1995年貨物吞吐最約225萬噸。
朱涇內河客運碼頭,位於金山區(原金山縣)朱涇鎮掘石港西岸。佔地0.44公頃。鋼筋混凝土垂直駁岸碼頭,長23米。民國3年(1914)始建。以朱涇鎮得名。有申平(上海—平湖)、滬鹽(上海—海鹽)等線客輪停靠。年客運量約10萬人次。
朱家門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東岸。北起東溝油庫,南臨滬東造船廠,北臨浦東大道。岸線長約304米。是上海港煤炭裝卸的現代化專用碼頭。1988年建成。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450萬噸。 [14] 
華棧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南岸。東起民生路,西至新華碼頭。岸線長約880米。是上海港礦石、鋼雜裝卸碼頭。原分別是華棧碼頭、揚子碼頭和十八間碼頭。華棧碼頭又稱招商局第四碼頭,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揚子碼頭又稱禮和棧碼頭,光緒二十七年由德商禮和洋行和瑞記洋行建造,民國7年(1918年)被中國政府沒收後租與日商海洋會社經營,民國20年收回後交由招商局經營,成為華棧碼頭的一部分。十八間碼頭原為開平礦務局煤碼頭,光緒二十九年由英商開平礦務局建造。1949年後,華棧碼頭和揚子碼頭由港務局接管經營,十八間碼頭劃歸上海港務局。後三個碼頭統稱華棧碼頭。主要裝卸礦石、鋼雜等貨物。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810萬噸。 [14] 
軍工路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西岸,距吳淞口6公里,北與東海船廠相接,南與長江航運局錨地相鄰,西依軍工路。以路得名。岸線長約1600米。是上海港集裝箱、外貿件雜貨、非金屬礦石及危險品裝卸碼頭。始建於1973年。港區鐵路專用線與上海鐵路運輸線相貫通,是具有水運、鐵路聯運能力的現代化綜合性碼頭。1~5號泊位為集裝箱專用碼頭,屬上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經營,1995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0萬標準箱。6~9號泊位為件雜貨、非金屬礦石及危險品裝卸碼頭,199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約300萬噸。 [14] 
關橋碼頭,位於黃浦江中游西岸,距吳淞口30公里。在復興東路至董家渡路之間。岸線長約705米。是上海港供船舶停泊碼頭和為長江駁船、小船裝卸服務的碼頭。1949年前分別由民族資本家投資建造。 [14] 
關港碼頭,位於黃浦江上游西岸吳涇河段,水路距吳淞口45公里。南起楊家溝,北至棉花倉庫,西臨龍吳路。岸線長約18公里。是上海港外貿雜貨件碼頭。1990年建成。有8個萬噸級泊位。其中2個為多用途泊位,6個為件雜貨泊位。另有16個長江駁船和內河駁船泊位。年裝卸能力為400萬噸。 [14] 
楊家渡碼頭,位於黃浦江中游東岸。北起東昌路碼頭,南至楊家渡碼頭。岸線長約320米。是上海港裝卸件雜貨碼頭。原為招商局第五碼頭。1949年後由上海港務局接管,改名為楊家渡碼頭。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160萬噸。 [14] 
吳淞客運碼頭,位於寶山區吳淞淞浦路100號。碼頭岸線長200米,有鋼質浮動碼頭4座,客輪泊位4個,可靠泊1200客位的雙體客輪。有11層客運大樓和6層售票樓。吳淞—南門港、吳淞—堡鎮港、吳淞—馬家港、吳淞—橫沙港等航線停此。年客運量約618萬人次,車運量為9.84萬輛次。初建於清末民初,為吳淞救生局碼頭,俗稱吳淞輪站、吳淞碼頭。為上海陸上赴崇明、長興、橫沙3島的水上客運樞紐。 [14] 
張華浜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西岸,距吳淞口4公里。南與東海船廠為鄰,北臨薀藻浜,西依逸仙路。岸線長約1400米。是上海港集裝箱與外貿件雜貨及礦石裝卸碼頭。建於1959年11月。港區有兩條鐵路支線同上海的鐵路網相銜接。1978年開闢了我國第一條國際集裝箱運輸航線。現1~4號泊位為集裝箱專用碼頭,屬上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經營,1995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約53萬標準箱。5~7號泊位為外貿件雜貨與礦石裝卸碼頭,為上海港主要外貿裝卸作業碼頭,199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約270萬噸。 [14] 
其昌棧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南岸。東臨新華碼頭,西與上海船廠相鄰。岸線長約380米。是上海港裝卸鋼雜碼頭。原為英國海軍船塢基地。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英商公和祥碼頭公司購買,改建為其昌棧碼頭。1949年後轉給外輪代理公司,以後劃歸上海港務局管理。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55萬噸。 [14] 
洋涇港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南岸。東起歇浦路,西至洋涇港。岸線長約235米。是上海港通用性碼頭。舊稱三井煤棧,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專停煤輪。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上海區燃料管委會接管,改稱第一煤棧。1949年後由中國煤建公司接管。1952年後移交上海港務局管理、經營,仍為煤炭專用碼頭。20世紀90年代後改作通用性碼頭。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195萬噸。 [14] 
高陽路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北岸陸家嘴彎道。東臨公平路碼頭,西至外虹橋碼頭。岸線長約775米。是上海港外貿件雜貨裝卸碼頭。原為順泰碼頭與虹口碼頭。順泰碼頭是19世紀60年代由王記碼頭與亨特碼頭合併而成,屬於英商怡和洋行。清光緒元年(1875年)順泰碼頭與虹口碼頭合併而成公和祥碼頭倉庫公司,由怡和洋行代理。1949年後,因營業虧損,轉讓給外輪代理公司。以後劃為上海港務局管理、經營,並改今名。屬深水泊位,主要裝卸外貿進出口件雜貨。199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約150萬噸。 [14] 
黃浦碼頭舊址 黃浦碼頭舊址
黃浦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北岸。東起大連路,西至秦皇島路,北依楊樹浦路。岸線長約300米。是上海港件雜貨及礦建裝卸碼頭。原為日商大連汽船株式會社黃浦碼頭,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中央信託局接管。1949年後由上海港務局接管、經營。199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約60萬噸。已搬遷。 [14] 
新華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南岸。南臨浦東大道,東起華棧碼頭,西至其昌棧碼頭。岸線長約325米。是上海港裝卸散化肥、鋼雜碼頭。原為祥生船廠船塢基地,民國7年(1918年)由日本郵船會社購買建造碼頭,稱新匯山碼頭。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招商局,稱招商局第七碼頭。1949年後由上海港務局管理、經營、改稱今名。1995年貨物吞吐量約210萬噸。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