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織女

(中國神話中的織紝女神)

鎖定
織女,封號天孫娘娘,別名天女、東橋、天女娘、收陰支機女等,又與七仙女姊妹合稱七星娘娘。“織女”原是神話中的女神,為編織雲霧的女神、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後衍化成星宿名(織女星)。她是著名的牛郎織女神話的女主角。與織女相關的傳統節日是七夕節。 [1] 
上古時代,便有了牽牛、織女天象崇拜及故事傳説,它是農業社會男耕女織形態的反映。到漢代,這傳説強調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現有文字上最早記錄其人格化身份的,是漢代《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 [2] 
中文名
織女
外文名
weaver
別    名
東橋
天女娘
收陰
天女
支機女
性    別
神話體系
中國神話體系
居    所
銀河邊
司    掌
絲制、巧手、雲霧、彩霞、兒童的保護神
象    徵
織女星
配    偶
牛郎
子    女
河鼓一、河鼓三
祖    父
漢代天帝
封    號
天孫、天孫織女福德星君
所屬分類
先秦神話、民俗神話

織女名稱釋義

辭海
牛郎和織女 牛郎和織女
1.即織女星。織女與其附近兩個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稱織女三星。《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張守節正義:“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寶。”後衍化為神話人物
2.《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後常用此典以詠夫妻暌隔,或藉以表達男女相思、相愛之情。
3.織紝女工。

織女相關星宿

織女三星 織女三星
“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由於“織女星”的亮度接近0等,因此不少專業天文學家以“織女星”來作光度測定的標準。在北半球的夏天,“織女星”可在天頂附近見到。屬天市垣,共三星,織女一、二、三即天琴座α、ζ、δ星,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在銀河西,與河東牽牛相對。 [3] 
織女一,白色,星等0.03,距離26.3光年,角直徑為0.00347角秒,相當於400萬公里。廣度比太陽大60倍。表面温度約9000℃。位置:赤經18時35.2分,赤緯+38度44分。公元14000年地軸將指向織女一,使它成為北極星。

織女織女起源

“牛郎織女”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古人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與織女相關的傳統節日是七夕節。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現存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於是人們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認為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
其實,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天官書》[正義]:“南鬥、牽牛、須女皆為星紀,於辰在醜,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吳之分野也。”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蹟來看,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以及祭祀祈福的節俗在數千年前就有了。七夕節為傳統意義上的織女與七姐誕,因拜祭“織女”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織女,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乞巧”只是織女誕的其中一項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説,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4-5] 

織女文獻記載

《天官書》[正義]:“南鬥、牽牛、須女皆為星紀,於辰在醜,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吳之分野也。”
《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 [6] 
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織女,天孫也。”
《淮南子.俶真訓》:“若夫真人,則動溶於至虛,而遊於滅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
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 [6] 
漢·班固西都賦》:“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
歲華紀麗》卷三引 漢 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
《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
《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
又見漢代《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顓頊的孫女 女修 被認為是織女的原型之一。”

織女相關神話

織女絲綢神話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説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説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孫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1] 

織女人物描繪

清  費丹旭  《織女》 清 費丹旭 《織女》
東漢·蔡邕《協初賦》 :“立若碧山亭亭豎,動若翡翠奮其羽。眾色燎照,視之無主,面若明月,輝似朝日,色若蓮葩,肌如凝蜜。”
宋《太平廣記》:“明豔絕代,光彩溢目,衣玄綃之衣,曳霜羅之帔。”
西漢《史記·天官書》 首次記載:“織女,天女孫也。”
西漢時祭祀的天帝是太一神,與北極星有關。此時期又出現織女為天帝的孫女的文獻記載。
織女為星神,靠近北極。太一神也是北極星神。或許相關。
史記》中説織女的祖父為天帝,父母不明。或許跟上古時知母不知父的母系風俗有關。

織女文學形象

詩經·小雅》“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東有啓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大意是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想着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織傳説。
《史記天宮書》、《漢書天文志》,也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
晉代,宗懷,《荊楚歲時記》,説織女是天帝的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
清  湯祿名  《七夕圖》 清 湯祿名 《七夕圖》
南北朝,任昉《述異記》:“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此記載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七夕雙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詩比起《詩經》中那首,更描繪得悽切,道出有情人兩地相思的悲涼況味。
晉代·幹寶搜神記》,借牽牛、織女雙星對應地上的漢代孝子董永,衍生出七仙女的神話。
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
唐·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宋·秦少游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以牛織神話為素材的詩詞文學眾多。綜上,可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悽美愛情傳説,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民眾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實情。

織女民間傳説

牛郎織女的神話流傳的歷史極為悠久。在中國的民俗神話裏,《牛郎織女》屬於中國四大民間口頭傳説之列。
據説西周時齊地,也就是今山東一帶,有一貧苦人家,父母早喪,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們都把他叫作“牛郎”。牛郎漸漸長大,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歡他,於是他牽着一條老黃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結茅而居。老黃牛的來歷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而被謫降人間受苦受難,有感於牛郎對它的飼養,除了感恩圖報辛勤耕作外,還挖空心思想要為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良緣。終於,金牛星得知天上的幾個仙女,時常結伴到人間來溜達,甚至在東邊山谷中的明鏡湖裏沐浴。於是便在夜間託夢給牛郎。牛郎將信將疑地翻山越嶺,在曉霧瀰漫中,果然瞥見七個絕色美女在湖中嬉戲,雲鬢花顏,不覺為之心神盪漾;旋即抱起矮樹上一件粉紅衣衫,飛奔而回。這個被搶走衣衫而無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織女,當天夜裏,她趁着夜幕的掩護,赤身露體地輕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燈影裏,一個是誠實憨厚,壯碩俊朗的少年農夫,一個是美豔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一見鍾情,於是在春夜裏,兩情相悦。眨眼三年,織女已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黃牛已死,留下的一對牛角掛在牆上。織女私自偷下凡間的事終於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將把她拘回宮裏,牛郎肝腸寸斷,想着曾給過他無限幫助的老黃牛,抱着牛角痛哭。誰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蹟發生了,兩隻牛角竟然變成兩隻籮筐,牛郎把兩個孩子放入籮筐,準備一肩挑起尋妻,一 陣清風吹過,兩隻籮筐像兩隻強有力的翅膀,驀然平地飛昇,風馳電掣般地飄飛在霄漢之中,眼看嬌妻就在前面,牛郎奮力追求,眼看趕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察覺,拔下頭上的金釵,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立刻出現了波濤洶湧,白浪滔天地銀色河川,從此一個河東,一個在河西,遙遙相對,卻無法相見。 [7] 
鵲鳥非常同情牛郎與織女的情真意摯,每年夏秋之間,趁銀河風平浪靜的時候,羣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聚。“鵲橋崔鬼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據説七夕過後,鵲鳥的羽毛都會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為辛苦搭橋的緣故。 [8] 

織女相關景區

中國神話自產生到流傳,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
牛文化
織女傳説的地方化反映出很明顯的農耕地區的特點。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同時,牛也是牛織傳説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的傳説: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二人男耕女織。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黑牛”、“百里奚養牛”……,牛織傳説尤為精彩。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善於養牛,在他落魄時,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產生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郭羨妮織女 郭羨妮織女
牛郎織女風景區位於山東沂源縣東南部的燕崖鎮森林覆蓋率92.7%,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淄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就發生在這裏。景區有以牛郎織女為主題的古建築遺址,地貌的特徵顯現了“天上銀河”、“地下沂河”,天上有“牛郎織女星”,地下有“織女洞牛郎廟”,形成“天上銀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與地成形”的奇觀,是牛織傳説與實地實景相對應的文化遺存。被稱為“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主要景點有織女洞、牛郎廟、牛郎織女民俗展覽館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情人谷、織女泉葉籽銀杏、祈願閣、九重塔、無生殿、八路軍兵工廠遺址等和各種石刻碑林。織女洞2006年被山東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的8月,全國首屆“牛郎織女傳説”學術研討會在沂源召開,沂源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牛郎織女傳説之鄉”;2008年6月,沂源牛織傳説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8月沂源作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被學術界認可。2009年4月,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集中播出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沂源牛郎織女尋蹤》,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

織女衍生形象

織女參演電視劇

電視劇
年代
劇名
演員
備註
1987年
台灣版爆笑劇
1996年
西遊記
-
2003年
TVB版,織女(伏織織
2009年
牛郎織女 [9] 
大陸版, 織女(絲音
2016年
台灣版穿越劇

織女參演電影

電影
上映時間
電影名
演員
備註
1926年
《牛郎織女鵲橋會》
-
1939年8月9日
-
1949年7月31日
-
1963年 [10] 
-
1988年
牛郎尋織女 [11] 
-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