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續齊諧記

鎖定
《續齊諧記》是南朝文學家吳均創作的志怪小説集,成書時間大約在天監九年(510)至普通元年(520)之間。 [1-2] 
《續齊諧記》原書已佚,現存明輯本一卷,共十七則。此書因續南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而得名,大致記述了三方面內容:第一,記述了民間傳統時節的傳説成因,包括《九日登高》《上巳曲水》《七夕牛女》《眼明袋》《五花絲粽》《白膏粥》六則,集中反映了九月九三月三七月七、五月五等時俗的來歷;第二,記載了怪靈異物,包括《金鳳凰》《紫荊樹》《華陰黃雀》《籠歌小兒》《通天犀纛》《梅溪石磨》六則,設想奇特,可讀性強;第三,記敍了異人、靈狐、善鬼、情神的故事,包括《陽羨書生》《燕墓斑狸》《徐秋夫》《清溪廟神》四則,這類篇幅較長,故事情節曲折,藝術性很高。 [3-4] 
《續齊諧記》雖然僅存一卷,然而佳作頗多,從小説藝術的角度來看,不但是梁代佼佼者,而且在六朝志怪中也屬優秀之作。此書影響深遠,書中故事常被唐宋人引為典據。《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為“小説之表表者”,魯迅稱讚吳均小説“亦卓然可觀”,由此可見它在志怪文學中的地位。 [4-5] 
作品名稱
續齊諧記
作    者
吳均
創作年代
南朝梁
文學體裁
志怪小説集
字    數
4000

續齊諧記內容簡介

《續齊諧記》所記內容皆屬神異怪聞,今存十七則故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記述民間傳統節日的傳説由來和經過。如《九日登高》《上巳曲水》《七夕牛女》《眼明袋》《五花絲粽》《白膏粥》六則,分別記述了九月九、三月三、七月七、八月一、五月五、正月十五等節日的傳説由來,反映了人民羣眾的生活,寄寓了他們的理想。尤其是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於鵲橋、五月五做粽子祭屈原,表達了人們的追求和願望,對後世很有影響。第二,記述怪靈異物。雖為靈異之事,但大都與社會人事相關,暗含某些思想意義,如《金鳳凰》《紫荊樹》《華陰黃雀》《籠歌小兒》《通天犀纛》《梅溪石磨》六則。其中《金鳳凰》記霍光車轄所飾金鳳凰化鳥飛去,被人網住,想象大膽奇異;紫荊樹本已枯死,但又復活,使鬧分家的兄弟仨和好如初,具有一定的説教意味。第三,記述鬼神故事。如《清溪廟神》較為突出,寫人神相戀,清溪女姑不甘忍受神廟裏的孤寂生活,要到人間尋找温暖的愛情,表示“願作鴛鴦不羨仙”。另外如《陽羨書生》《燕墓斑狸》《徐秋夫》等也很聞名,情節曲折,藝術性強。 [6] 

續齊諧記作品目錄

金鳳凰
紫荊樹
華陰黃雀
洛水白獺
燕墓斑狸
通天犀纛
籠歌小兒
陽羨書生
九日登高
上巳曲水
五花絲粽
白膏粥
七夕牛女
眼明袋
梅溪石磨
徐秋夫
清溪廟神


[7] 

續齊諧記創作背景

“齊諧”語出《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據王先謙莊子集解》的解釋,“齊諧”二字或為書名,或為人名,具體已無從考證,但無論是書名還是人名,都與記錄志怪有關。“齊諧”最早作為書名面世,當是南朝宋時的散騎侍郎東陽無疑所撰寫的《齊諧記》。《齊諧記》七卷今已散軼,只在曾慥的《類説》卷六中輯有三則。《續齊諧記》從書名上看,可知為《齊諧記》的續書;從內容上看,兩書都是志怪小説,而且兩書在記載的故事上有重複的篇目。其中《齊諧記》的《白獺》和《續齊諧記》的《洛水白獺》內容一致,只是前者的敍述要簡略一些,基本沒有什麼情節;而後者更加註重故事情節的敍述,不僅有了人物對話,而且語言更加生動。由此可以推知,《續齊諧記》不僅是《齊諧記》的續書,而且《齊諧記》為吳均的《續齊諧記》提供了基本的骨架。吳均在續寫《齊諧記》的過程中,對原有的一些文章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它們更加血肉豐滿,更具小説性。 [8] 
關於《續齊諧記》成書的確切年代,因今本無自序,作者本傳又不載,已無從考查,只能通過有關資料考定出一個大概的時間段。李劍國在《中國古代小説百科全書》的《續齊諧記》條目中,認為成書時間在梁武帝天監九年(510)以後,吳均去世的普通元年(520)以前。 [2] 

續齊諧記人物介紹

漢宣帝以皂蓋車一乘賜大將軍霍光,皆以金鉸飾之。至夜,車轄上金鳳凰飛去,不知所之,到天明返回,如此已非一天,守車衞士亦嘗看見。後來,南郡黃君仲於北山捕鳥,得一鳳凰,一入手則化為紫金,其毛羽冠翅,宛然具足,可長尺餘。京師霍府的守車人向霍光陳説,金鳳凰飛去不返,恐為人所得。霍光頗為驚疑,連忙告訴君上。後過數日,黃君仲詣朝,向皇上獻金鳳凰,説是於當月十二日夜捕鳥時所獲。帝聞後大驚,就把金鳳凰放到承露盤上,俄頃便飛去。帝派人追尋,見鳳凰直入霍光家,止車轄上。後宣帝崩,鳳凰飛去,不知所在。 [9] 
京兆郡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家的事,生活用品和資財都分得均勻,只有房前的一棵紫荊樹沒法分,只好商議把它破為三片。第二天就要砍時,樹突然枯死,很像被火燒的樣子。田真大吃一驚,對兩個弟弟説:“這棵樹聽説咱們將要砍掉平分,傷心憔悴而死,真是人不如樹木啊。”因此,他們十分悲哀,不再分樹,而樹居然應聲復活,而且枝繁葉茂。兄弟們非常感動,把財產合而為一,後兄弟皆成為孝子,田真官至大中大夫。 [9] 
楊寶九歲那年,去華陰山,看見一隻黃雀被鴟梟捕捉,遂墜於樹下,滿身傷瘢。接着又被螻蟻圍困。楊寶把奄奄一息的黃雀揣在懷裏帶回家,安放在屋樑上。晚上聽見它叫聲悲慼,端燈一看,黃雀又被蚊子叮咬。於是把它移放到裝頭巾的小箱中,用黃花餵養。過了百餘日,黃雀傷瘢痊癒,羽毛長好。於是早上飛出去,晚上飛回來,仍然宿卧在巾箱中,像這樣過了好多年。一天,黃雀突然帶了一羣夥伴回來,繞着楊寶的屋子哀鳴。當天晚上,楊寶讀書到半夜,一個黃衣童子飄然而至,對楊寶説:“我是王母的使者,先前出使蓬萊,被鴟梟捕捉,承蒙您仁愛相救。現在我要去南海,送您四隻玉環作個紀念,希望您的子孫像這玉環一樣清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從此以後,楊寶的聲名、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後來果然子孫四世都成為名公。 [9] 
徐景山
魏明帝遊洛水,水中有白獺數頭,美麗可愛,可是見人就遊走了。明帝想要見白獺,而終不可得。侍中徐景山説:“白獺喜歡鯔魚,是不會避開的。”於是,他在畫板上畫上兩條鯔魚,懸掛於岸邊。於是羣獺競逐,一時捉得。明帝十分開心,説:“聽説你擅長畫畫,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徐景山説:“臣不曾執筆作畫,然而他人所作,自可與此畫相差無幾。”明帝説:“這是善於利用自己的特長。” [9]  [11] 
燕昭王墓前有千年斑狸,積年能為變幻,乃變為書生見張華。斑狸詢問了墓前的華表,華表反對斑狸去見張華,因為以張華的智慧和度量,難以籠絡他,如果去見張華,不僅自己受辱,而且會連累到華表。斑狸沒有聽華表的勸告,去見張華。張華覺得這個書生年少風流,潔白如玉,經過一番談天説地,張華最終竟然無言以對。張華心裏懷疑: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有才華的少年,不是鬼魅就是狐狸。於是張華把書生囚禁起來,試探一下這個書生到底是什麼妖怪。張華的好友豐城縣令雷煥來拜見張華時,建議張華用狗試試,但沒起到什麼作用。雷煥建議張華砍伐掉燕昭王墓前的千年華表去對付。正在砍伐華表時,突然出現一個青衣小孩在哭泣,責備斑狸不聽勸告而殃及到自己。最後張華用華表木點燃照亮書生,不出所料是一隻斑狸。 [10-11] 
蔣潛、江夫人
東海蔣潛到不其縣時,路過一片樹林,看到一具腐爛發臭的屍體,鳥兒都過來吃了。突然有一個小孩把這些鳥都趕走了。蔣潛十分驚奇,他看到屍體頭上有個上下貫通的犀牛角,估計價值不小,於是就取下來了。離開的時候,看到許多鳥集中在一起,不再驅趕了。蔣潛把這個飾物獻給了晉武陵王晞,晉武陵王晞死後,這個飾品又被施捨給僧人,王武剛用九萬錢把它買下,後來又落到褚太宰手裏,褚太宰把它送給齊國前丞相豫章王。豫章王死後,他的妻子江夫人就將飾品弄斷做成釵子。每天晚上,都能聽到一個男孩繞牀頭啼哭道:“你為什麼要殺害我,我一定會報仇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這樣的冤枉和殘酷。”江夫人對此又膩煩,又畏懼,一個多月以後就死去了。 [11] 
桓玄、小兒
桓玄篡位之後來到朱雀門中,見到兩個小孩全身如墨,彼此唱和作《籠歌》。路邊跟從他們應和的小孩有數十個,唱道“芒籠茵,繩縛腹。車無軸,倚孤木。”聲音悲傷悽楚,聽得人都逃歸了,太陽落下,兩個小孩進入了建康縣,到官署門下,變成一對黑色的鼓槌。官吏説經過很長時間,沒有料到失去又得到。第二年春天桓玄戰敗,“車無軸,倚孤木”是“桓”字。荊州送來桓玄的頭顱,用芒草蓋着席子包着,又用芒繩捆着屍體扔到江中,全都像歌中唱的一樣。 [11] 
陽羨書生、許彥
陽羨人許彥在山路上行走,碰見個書生説腳痛,要許把他放入鵝籠中帶着走。許彥答應,他就進了籠內,與鵝並坐。走了一段路後,許彥坐在樹下休息,書生從籠中走出,説要請許彥吃飯。説着,就從嘴裏吐出個大盒子,裏面有酒有菜;接着吐出一個女子陪他們飲酒。不久,書生醉卧。那女子説她是書生之妻,但還有一個情夫,説後就從嘴裏吐出一個男人來聚會。因為書生睡得不安,女子又吐出一個屏風遮住書生,自己與書生共卧。那男子見女子進去了,他又吐出另一個女子陪他共斟戲談。過好久,書生有了動靜,男子趕緊吞了他剛才吐出的女子,書生之妻又吞了男子。最後,書生把他吐出的器皿和女子都吞進嘴裏,只留下一個大銅盤贈給許彥,兩個人就分別了。 [9] 
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遊學多年。費長房告訴他九月九曰家中有災,為了消除災難,令家人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桓景按照費長房説的去做,果然躲過了災難。九月九日人們登高飲酒,婦女插帶茱萸囊,就是開始於桓景時代。 [11] 
晉武帝問尚書郎摯虞:“三月三日曲水,有什麼意思?”他回答説:“漢章帝時,平原徐肇在三月初生了三個女兒,三個月都死了。覺得奇怪,於是到水濱盥洗,因此流傳開來,曲水之意就是因此而來。”晉武帝覺得這是一件不吉祥的事情,聽了不太高興。於是,尚書郎束皙又對武帝説了另外的由來:“昔日周公建成洛邑,因為流水泛酒,於是作詩‘羽觴隨波流’,後來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王稱霸諸侯,將這處立為曲水。二漢相沿,皆為盛集。”晉武帝聽了十分高興,賜給束皙五十兩金子,而把摯虞貶為城陽令。 [11] 
桂陽人成武丁有神仙之道,常在人間。忽一日對其弟説:“七月七日織女就要渡過銀河,各路神仙都須回到天宮。我先前已經受到召喚,不能停留,現在就同你告別了。”弟問道:“織女為什麼要渡河?你走後什麼時候回來?”成武丁答:“織女要與牽牛短暫相會。我這一去三年後回還。”次日,成武丁失蹤。人間至今傳説織女嫁給了牽牛。 [9] 
弘農人鄧紹八月旦入華山採藥,看到一童子拿着五彩囊收集葉子上的露珠。鄧紹問童子是幹什麼用的,童子説是赤松先生用來擦亮眼睛的,説完,童子便不知道哪去了。人們在八月旦做的眼明袋,就是這時候流傳下來的。 [11] 
屈原於五月五日跳汨羅江,楚人哀念他,每年到這一天,便用竹筒裝上米,投入水中以祭祀屈原。東漢建武年間,長沙區曲白天忽見一讀書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區曲説:“聽説你正在祭祀我,太好了。但平時所贈給我的,常為蛟龍所偷食。現在若有什麼東西要送給我,可用楝葉塞到上面,再用五色絲繩纏上。這兩樣東西,蛟龍最害怕。”區曲就照他的話做了。人們五月五日作粽子,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繩的風俗,都是汨羅江留下來的。 [9] 
張成、蠶神
吳縣人張成夜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舉手招呼他,他就過去了。婦人説:“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蠶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於其上,以祭我,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説完即隱去。張成按照婦人的説法做了。自此,年年大得蠶。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白膏粥,即自此始。 [9] 
徐秋夫、斯僧平
錢塘人徐秋夫,善治病,家宅在湖溝橋東,夜聞空中呻吟聲甚苦。他來到呻吟處,問:“你是鬼嗎?為何如此?你是否飢寒需要衣食?或者你有病需要治療?”鬼答:“我是東陽人,姓斯名僧平。昔時為樂遊吏,患腰痛而死。今在湖北,雖為鬼,苦亦如生。因為君善醫,故來相告。”徐秋夫説:“只是你無形體,如何治療?”鬼答:“只須捆茅草以為人形,按人身穴位針炙,針刺完後,把草人放入流水中就可以了。”徐秋夫即做稻草人,向腰目兩處的穴位針炙,並且行了簡單的祭祀之禮,派人把稻草人送到宅後湖中。到天黑,徐秋夫夢到鬼來,説:“已病癒,並承所祭之食,感君厚意。”徐秋夫於南朝宋元嘉六年為奉朝請。 [9] 
趙文韶、清溪廟神
會稽人趙文韶任太子宮裏的屬官,住在清溪附近的中橋,與尚書王叔卿家隔一巷。一個秋夜裏,趙文韶面對皎月,悵然思歸,倚門唱起《西夜烏飛》,歌聲甚哀。忽有一女婢來傳,王家小姐聞歌聲悦耳,即來相問。不久小姐果然來到,年十八九,容貌美麗,趙文韶即為之歌《草生盤石》。小姐覺得很合心意,遂令婢女取來箜篌,試彈幾下,樂音清婉、悽楚,十分動聽,並令婢女隨唱“丹心寸意,愁君未知”之歌。歌畢,夜已久,遂相佇燕寢。至四更相別,小姐贈文韶以金簪,文韶亦回贈以銀碗等。天明,文韶至清溪廟,見神座上自己所贈物銀碗,又細看女姑神像,才知昨夜所遇小姐乃此廟女神。 [9] 

續齊諧記作品鑑賞

續齊諧記主題思想

節令習俗
《九日登高》通過桓景在師傅費長房的指點下,成功避免一場滅門之災的傳説,交待了九月九日重陽節風俗的來歷以及其中的主要的活動,包括登高、喝菊花酒、戴茱萸囊等活動,反映的是人們消災的願望。《上巳曲水》通過兩個官吏講述的故事交待了上巳節的來歷以及主要活動。《七夕牛女》則是講述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寄託了羣眾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和理解。《明眼袋》通過弘農鄧紹的奇遇,記述了民間八月旦採柏露明目的傳説,反映了人們祛病的願望。《五花絲粽》記錄的是端午節粽子起源的傳説,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敬仰與懷念。《白膏粥》敍述的是張成遵照蠶神囑託,於正月半做白膏粥祭祀蠶神,從而使自己的蠶桑大豐收的故事,記錄了民間做白膏粥祭蠶神的習俗,反映了人們渴望蠶業豐收的美好願望。這些故事皆來自民間,流行於民間,包含着人民羣眾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和審美理想,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 [8] 
人神之戀
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外來思想的巨大沖擊,加之南朝經濟繁榮,都市有了較快的發展,市民意識開始有了覺醒,人們開始追逐思想的自由和發展,反映在文學中則是對於婚姻愛情的描寫開始突破傳統禮教的藩籬,使文學進入愛情的深層領域。《清溪廟神》即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篇。這篇小説的人神之戀雖説也侈談鬼神,荒誕離奇,但它卻帶有濃厚的人的氣息。小説通過女姑這個不甘寂寞,大膽追求自己婚姻幸福的女性,當看上多情才子趙文韶時,便主動相約,前來相聚,直率表達自己的心曲的故事,與其説是張揚鬼神,倒不如説它是借人神之戀的超現實情節寫了現實中男女之間的正常情感,寄託了人們對婚姻自由的美好理想,表達了人們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渴望。 [8] 
勸善向真
《華陰黃雀》將志怪之事附在真人楊寶身上,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描寫刻畫了楊寶“性慈愛”的性格特徵,完整表現了行善積德、善有善報的主題,發人深省。《通天犀纛》則講述了江夫人將通天犀纛一分為二做成頭釵,最終遭到報應,月餘乃亡的故事。它告訴人們時間萬物皆有生命,不要輕易殺生,否則必遭報應。《徐秋夫》講述的主題和《華陰黃雀》類似,不同的是黃雀在此文中變成了因患腰痛而死的鬼魂,精通醫術的徐秋夫精心為鬼治病,而且不忘祭奠鬼魂,最終功德圓滿,官至奉朝請。三則故事告訴人們,人無論行善行惡,甚或無心造成的傷害,對方必定想方設法來進行報恩或報仇。這在當時的警世教化意義可謂重大。《紫荊樹》通過兄弟三人分家分樹而門前紫荊樹枯死,兄弟三人認識到問題所在及嚴重性後“不復解樹”,樹即“應聲榮茂”的故事,告訴人們兄弟之間應不分彼此,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主題。這個主題在封建社會里具有普遍意義,從而這個故事也就具有了典型性。 [8]  [12] 

續齊諧記藝術特點

風俗民情
《白膏粥》《上巳曲水》《五花絲粽》《七夕牛女》《九日登高》《眼明袋》六則關於各種節日由來的記載多為鬼神迷信,自然是不足為信的。但是這些故事的價值不在於它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而是通過它與歷史傳聞、社會人事的聯繫,構思出有思想、有情節的小説作品。作者把民俗傳説故事化,讀來饒有趣味,而且還保存了豐富而珍貴的民俗資料,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創作水平,形成了《續齊諧記》突出的特色。 [2]  [12] 
鬼神故事
《續齊諧記》中有不少描寫鬼神故事的,讀來優美雅緻,富於生活氣息。如《徐秋夫》寫名醫徐秋夫行善得厚報,含有教諭意義,同時又頗具人情意味。《清溪廟神》描寫南朝宋元嘉九年東宮扶侍趙文韶和清溪廟女神戀愛的故事。在吳均的筆下,生性剛烈、獨處無郎的青溪小姑,被刻畫成了一位委婉多情的少女形象。作者按事件發生的過程依次寫來,直至“相佇燕寢”“四更別去”,仍不知其為神。篇末寫趙文韶偶至清溪廟上,才知王家娘子就是清溪廟神,故事豁然開朗。此文的突出特點是歌聲的描寫和歌曲的穿插,烘托了當時的環境、氛圍和人物的情緒,使得相會場面富有感染力和生動性。全篇句句寫情,語言清麗婉轉,形式韻散相間,達到了以情感人的藝術效果。從小説題材角度來説,“人神戀愛”僅僅是表象,而神的色彩更加淡薄,人神界限更加模糊,反映了這類題材小説的新特點。 [2]  [12] 
怪異故事
《金鳳凰》一則以設想超奇取勝。故事本身很簡單,無非説車轄上的金鳳凰化鳥飛去,被人捕獲。但吳均寫得韻味悠然。其中有兩個細節頗能引人遐思。一是黃君仲北山羅鳥,網得鳳凰,入手即化成紫金;守車人發現鳳凰不返,隨即報告了車主霍光。二是黃君仲將金鳳凰呈獻給漢宣帝,宣帝置之承露盤上,俄而飛去,直入霍光家。兩個細節迴環往復,旋律委婉。 [13] 
《華陰黃雀》一則抓住楊寶慈愛的性格特徵,選取一系列典型化的細節進行表現。他見到生命垂危的黃雀,頓起憐憫之心,小心翼翼,“懷之以歸”,半夜黃雀被蚊蟲叮咬時,又將其“移置巾箱中”,真是關懷備至。如此一來,就將楊寶仁慈善良的性格,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出來。同樣,對於黃雀也是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黃雀使命在身,但在康復之後不是立即離開,而是“朝去暮來,如此積年”,離去時也是“與羣雀俱來,哀鳴繞堂,數日乃去。”寥寥數語就把黃雀知情重義、知恩必報的品質生動地展示了出來。 [8] 
《陽羨書生》的故事源於《舊雜譬喻經》的梵志吐壺,晉末荀氏《靈鬼志》曾據而演為外國道人故事,並大大豐富了情節。荀氏筆下的故事發生在外國,而在吳均的筆下,這個故事不但完全改為中國地名、人名,而且託以當代,篇末還煞有介事地證實此事並非虛構,從而讓人更感真實可信。其主要情節與《靈鬼志》並無太大變動,但藝術描寫要細緻入微得多。不但有服飾、容貌的形容描寫,而且有人物動作、對話;不但添加了個別器具,而且讓第二個男人也揹着私通女子,與另外的女性宴樂,使本已相當複雜曲折的故事,又生一層波瀾,並由表現單純的幻術,進而賦予故事一定的思想藴涵,即表現夫妻之間互不信任,各懷異心的社會悲劇。它表現了這一題材祖述、演變的軌跡,使得這篇作品成為南北朝志怪小説中情文並茂、負有盛名的佳作。 [2] 
逸聞趣事
《洛水白獺》寫得頗為精彩傳神、絕妙無比。為了表現徐景山的畫技,作者緊緊抓住他所畫鯔魚竟引得嗜好此魚的水獺離水上岸這個細節,足以表現出畫技之爐火純青,真是神來之筆。另外,故事又通過魏明帝由徐景山自言其實並非無所不能,只是善畫鯔魚而已,總結出要善用人之所長的哲理,頗為耐人尋味,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 [2] 
詩文引證
《續齊諧記》中有四則故事篇末有注,如《金鳳凰》注:“嵇康詩云:‘翩翩鳳轄,逢此網羅。’”《紫荊樹》注:“陸機詩云:‘三荊歡同株。’”形式上接近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為詩中典故揭出本事,顯示出吳均作為詩文家的喜好和著作風格。 [14] 
雜史雜傳
在故事內容上,《續齊諧記》中的一些篇章,如《華陰黃雀》《燕墓斑狸》《籠歌小兒》《五花絲粽》《白膏粥》《徐秋夫》等都採用了雜史雜傳的手法。這些小説的內容多為記人物或記史實,如《華陰黃雀》中的楊寶,《燕墓斑狸》中的張華,《五花絲粽》中的屈原,《徐秋夫》中的徐秋夫等,這些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小説也似在為他們作傳記,但小説所記錄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卻不是真實發生的,明顯具有神話色彩或虛構成分。這種虛構是史傳文學所不擅長的,但正是小説所需要的,從紀實到虛構,是小説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吳均將志怪之事附在真人身上,並不是任意穿鑿附會,而是精心選擇。像《華陰黃雀》這篇小説,楊寶是歷史上的高潔之士,精通儒家經典,終生不為官祿所誘,朝廷多次徵召,他拒辭不就,而以教授經學為業,他的子孫又連續四世位登三公。這樣,吳均把義救黃雀的故事和他聯繫到一起,人事合一,敷衍出故事,兩相映照,自是精妙無比。 [8] 

續齊諧記後世影響

《續齊諧記》作為六朝時期的一部志怪小説集,篇幅不大,也不涉及重大主題,但內容卻頗新奇可喜,且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世態、民間風俗習慣,對後世影響甚大。其一,《續齊諧記》在雜史雜傳框架內為小説的創作發展尋求新的突破,運用細節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達到了新的高度。最能反映其藝術成就的是《清溪廟神》一篇愛情故事,行文逶迤,筆墨清麗,有強烈的抒情性,堪稱唐傳奇之先聲。其二,幻中幻出的情節模式對後世小説戲曲中的“夢中夢”“客中客”等連鎖構思起了先導作用,其中的一些故事演變為典故,為後世文人所廣為引用,成為創作素材。其三,《續齊諧記》中記錄了一些當時流行的民俗傳説,為中國民俗文獻學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材料,在民俗學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8]  [14] 

續齊諧記作品評價

清代王謨《續齊諧記跋》:按《隋志》有宋散騎侍郎東陽無疑《齊諧記》七卷,此書蓋續東陽記而作,非續莊子志怪者也。記中惟鵝籠書生極幻。他若京兆田氏之荊樹,弘農楊寶之黃雀,可以裨風教;張華、雷煥之測老魅,摯虞、束皙之辨曲水,可以資博雅;以至張成、區回、鄧紹、桓景等事,宗懍《歲時記》已時時引證,非以其信而有徵歟?以故東陽之書不傳,而吳記特存。均通史學,嘗著《齊春秋》三十卷。他所述作,並載《南史》本傳,而不及此書,或又以寓言置之故耳。 [15] 
清代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所記皆神怪之説。然李善注《文選》,於陸機《豫章行》,引其“田氏三荊樹”一條,於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引其“成武丁”一條;韋絢《劉禹錫嘉話》引其“霍光金鳳轄”一條,“蔣潛通天犀導”一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其“徐邈畫鯔魚”一條。是在唐時已援為典據,亦小説之表表者矣。 [15] 
清代週中孚《鄭堂讀書志》:齊諧志怪,本《莊子》語也,既以名書,宜其所記十七條皆屬異聞矣。然唐人皆已引用,亦小説之最古者。 [15] 
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中國小説史略》:梁吳均作《續齊諧記》一卷,今尚存,然亦非原本。……均夙有詩名,文體清拔,好事者或模擬之,稱“吳均體”,故其為小説,亦卓然可觀,唐宋文人多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15] 

續齊諧記出版信息

《續齊諧記》當今可見的通行版本有:
⑴《顧氏文房小説》本,明嘉靖顧元慶輯刻,上海涵芬樓影印。篇末附有吳郡陸友至元甲子跋一篇。
⑵《古今逸史》本,明萬曆吳琯輯刻。篇末載陸友跋。復刻《顧氏文房小説》本。
⑶《虞初志》本,明無名氏輯刻,袁宏道屠隆點評,掃葉山房1926年版影印。明代絃歌精舍如隱草堂刻本無標題,其他版本每篇均有篇題,有標題者始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篇末附有無名氏後記一則。
⑷《四庫全書》本,清乾隆間紀昀等編。此本是據《古今逸史》本謄錄而成。
⑸《秘書廿一種》本,清汪士漢輯,據《古今逸史》重印。後載有陸友跋一篇。
⑹《廣漢魏叢書》本,明何允中輯,嘉慶重刊本。後載有陸友跋一篇。
⑺《增訂漢魏叢書》本,清王謨輯,清光緒二年(1876)紅杏山房刻本。
⑻《説郛三種》本,明陶宗儀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刊印。後載有陸友跋一篇。
⑼《合刻三志》本,明冰華居士輯,據《説郛》本重印。後載有陸友跋一篇。
⑽《五朝小説大觀》本,明無名氏輯,據1926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後載有陸友跋一篇。
⑾《叢書集成》本,唐鍾輅纂,書見《前定錄續錄》(上冊),是據《古今逸史》本排印。
⑿《類説》本,南宋曾慥輯,卷六共輯有《續齊諧記》十三則。其書見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2《子部·雜家類·類説》卷六,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⒀《紺珠集》本,南宋朱勝非撰,卷十共輯有八則。其書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之《子部》一七八卷《雜家類》,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⒁《説郛》一百卷本,明陶宗儀輯,卷六五輯有《續齊諧記》三則。其書見於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8]  [16] 

續齊諧記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湖州安吉)人。官待詔著作,奉朝請。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時稱“吳均體”。通史學,曾應詔撰《通史》,未竟而卒。著有《續齊諧記》等。後人輯有《吳朝請集》。 [17] 
參考資料
  • 1.    姜彬主編. 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1078.
  • 2.    韓洪舉著. 浙江古代小説史[M]. 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8:51-61.
  • 3.    薛綏之主編. 魯迅雜文辭典[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6:162-163.
  • 4.    周振甫等主編. 中外小説大辭典[M]. 北京:現代出版社, 1990:29.
  • 5.    尹飛舟等著. 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M].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9:544.
  • 6.    鄧瑞全,王冠英主編. 中國偽書綜考[M]. 合肥:黃山書社, 1998:571.
  • 7.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 五朝小説大觀[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50-57.
  • 8.    郅強. 吳均《續齊諧記》研究[D]. 濟南:山東師範大學, 2010:20-37.
  • 9.    李水海主編. 中國小説大辭典 先秦至南北朝卷[M].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4:784-793.
  • 10.    浦江清著;浦漢明,彭書麟整理. 中國文學史稿 魏晉南北朝隋唐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296-297.
  • 11.    路豔. 吳均《續齊諧記》研究[D].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018:17-46.
  • 12.    侯忠義著. 漢魏六朝小説簡史[M].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97-98.
  • 13.    陳文新著. 文言小説審美髮展史[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2:130.
  • 14.    李劍國著. 唐前志怪小説史[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446.
  • 15.    王齊洲,畢彩霞編著.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小説集解[M]. 長沙:嶽麓書社, 2009:234-237.
  • 16.    張祐睿.《續齊諧記》版本源流及其價值[J].衡水學院學報,2020,22(05):117-123.
  • 17.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古文鑑賞辭典 魏晉 南北朝[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698.
展開全部 收起